1、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如何達到養心境界?
養心貴在靜心,心喜靜,所以歷代養生學家把清心寡慾、調養精神作為養心的主要內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雲:「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則藏神」、「靜以養之」,是指神靜,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過。
《黃帝內經》雲:「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情緒乃一身之主,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遇事即發,七情失調,心神則失去平和,要知道過喜則傷心,過怒則傷肝,過憂則傷肺,過思則傷脾,過恐則傷腎的道理。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靜是要人在一派紛繁的世界裡能夠獨自安靜下來。
靜是一種心態,如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是指不為名利所困擾的自然靜,有助於神氣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為名利所誘惑,往往容易耗傷人的元氣。因此,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浮,心安則神全,有利於身體的健康。當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都能寧靜自如時才能養心,心靜神自安。靜可以制怒,靜可以除煩,靜可以使意定神安。《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虛無是指沒有患得患失的思想雜念,無惱怒、憂思與驚恐等。這句話告訴人們,思想上安定清靜,沒有貪念妄想,那麼就會真氣和順,精神內守,體外沒有邪氣干擾,體內無情緒波動,人體和外界環境協調統一,體內的真氣調和而沒有損傷,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體,人就不會生病。
養心重在養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
2、道教真的要求人「與世隔絕」「清心寡慾」嗎,為何說大家理解錯了?
說到道教中人,可能人們第一個一想到的就是「與世隔絕」「清心寡慾」,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道教的內容其實更多的是關於中國傳統文化,道教中的人平常會通過一些運動,比如太極,又比如讀書來做到養生和吐氣,所以說他們不是那種「清心寡慾」「與世隔絕」的生活。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國教,它涉及到得內容有很多方面,比如醫學,文學,養生,音樂以及民俗等多方面產生過深刻的影響,它所積存下來的大量經籍文獻,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道教的人只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變得更加健康。
可能在很多人來看這種門派都是正義的,其實不然任何事情都是有對立面的,道教有好的就一定也有壞的,但它是兼容並包,具備善與惡的宗教,我們做到的是發揮他好的一面,避免他惡的一面。
可能,有的人想要進入到道教,想要拜一個師父,這樣自己就可以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師父不是我們了解道教的媒介,俗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自己想要懂得更多,這完全是要靠自己。
而且道教的生活跟佛教不一樣的,可能佛教做到的真是清心寡慾,但是道士們在生活中體道悟道,過著自然、樸素、內心平和而充實的修道生活,在堅持宗教修持的同時,豐富著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說,不能根據自己的認知來判斷,要看清真正的內涵所在。
3、年輕人如何養生?
4、為什麼注重養生的人身體往往不好?
養生之熱,遍及神州所有子民,所謂買櫝者是也,還珠者,不明養生之本,丟掉健康之謂。為何這樣說,君不見商人投其所好,有幾人沒有入之瓮?試問,有幾人在商家的狂轟亂炸之下,還有保持獨立思考的?
人參,燕窩,山珍海味,蟲草阿膠,腦白金,瑜伽,登山,氣功術,中醫,西醫加理療,廣場舞,維生素,佛家道家陰陽家,各位已經找不到自己的家!商人者,投其所好,擅長投機也,還有幾人可以獨善其身?那麼,自己分析下,以下各種方式,是否可以達到養生之目的:山珍海味,所謂純天然高級補品派,那試問:皇帝老兒,富賈巨商其平均年齡幾何?保健品,各種廣告吹的貌似吃了能和天上的織女約會,試問,生產保健品的老闆,老總,高級職員,總代理,總經銷健康狀況如何?
維生素技術派,整天兜里裝滿各種小葯,嚴格按照科學要求進補各種微量元素者,其壽幾何?各種資料沒聽說出現百歲老人的幾率在這類人群中出現,倒是有廣東,新疆,瑞士等偏遠地區小村莊百歲老人隨處可見,缺醫少葯,交通閉塞者,為何會出現長壽村?廟宇樓觀,吃齋念佛,清心寡慾,練氣補神,其壽滿天年者希,中途夭壽者眾,奈何?中醫者,各種補葯經年累月,壽盡天年者又有幾何?中醫平均壽命是具各行業之首,可具史料記載的,唯孫思邈一人,壽至146歲,雖然有說118歲,但也僅僅是此一人,縱如仲景之才,其壽也才70多歲。以上五條,大家作何感想?那各位目前所選養生之道是不是買櫝還珠之人呢?花了鈔票,丟了健康。當今之世,能夠看到長壽之人,多分布在窮鄉僻壤,這就說明窮鄉僻壤之人,自有長壽之術。是空氣,水,食物,地氣?非也,這些條件,富豪們分分鍾可以搞定,而未見富豪多有壽盡天年者,其中必另有它途!那麼是不是遺傳基因呢?有這個因素,但即便是基因遺傳,也和生活方式有關,人體的基因遺傳和身體環境是關聯的。身體環境和生活方式關聯,這在中醫學上有充分的證據,這里不做辯論。那現在說說,遺傳是不是唯一條件,我來舉個我身邊的例子:本人,鄉野之人,童年時有一鄰居,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家老人多,有三個都很老,70年代以前,物質匱乏,更何況他們家當時一老者,已經一百多歲,無疑經歷了很多次戰亂,從清末到民國再到新中國,中間的顛沛流離自不必說,老者逝去時是一百一十多歲,今年是2016年,他們家現在有一90多歲老者,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家長壽者都是女性,也就是說都是他們家媳婦,這是沒有血緣關系的,也沒有聽說他們家的女兒外嫁後的情況,只是其兒子這邊並未有長壽者,基因遺傳在這里說不通,養生嗎?農村至少以前沒這個概念,唯一解釋就是婆媳互相傳承下來的家族生活習慣。農村經濟上並不好,那麼,這個導致長壽的因素,唯一的可能是家族傳承下來的心態習慣!哦,還有,這位老者生活習慣是,每天吃餃子,每天至少吃一次。要肉餃子。所謂買櫝還珠者,以上各種養生之策,實為櫝也,其珠者,上古天真論也,只是珠落凡塵,其人未識。
中醫之術,能解決的是身體,身體只能為心之安康提供一個生理上的條件。心者---在修,其修心術者無它,上古天真論是也!!!
5、養生的人,是怎麼堅持清心寡慾的呢?有什麼方法嗎?
什麼是養生?
養生不是單純的養身體,還有心和靈,身心靈結合才是真正的養生。
身有歸處,心有安處,靈有去處!
這是我們禧刷刷創始人蔣老師說的。
6、對聯:丘處機:養生以清心寡慾為要求下聯
丘處機:養生以清心寡慾
林則徐:禁毒己任力難余
7、為什麼現在好多人不會養生
因為年輕人工作繁忙,壓力大,得懶就懶了,再加上美食太多,頂不住誘惑,老年人想養生,但也為時已晚,疾病纏身,也就得過且過了
8、禁慾的壞處。清心寡慾屬於禁嗎?
清心寡慾可是算禁慾
自古以來有這么一種說法,那就是一滴經十滴血,男人禁慾不但沒有壞處,甚至還還可以使男人更加長壽。但是如果完全沒有性生活可以易使男性患上前列腺疾病。你知道其中的危害嗎。
性生活是人類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身心健康、延年益壽、夫妻恩愛、家庭幸福所不可缺少的。古人雲:「食、色,性也。」性就像吃飯一樣,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是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因此,只要是正常人,人人都有對性的渴望。但是有些人誤解,以為性生活有礙延年益壽。於是一些老年人本來性功能正常,卻停止了房事。這種完全沒有性生活思想對夫妻雙方有害無益。
祖國醫學對完全沒有性生活不利於身心健康,早有論述。古代的養生書《三元延壽參贊書.欲不可絕篇》說:「黃帝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又曰:兩者不知,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聖人不絕和合之道,但貴於閉密以守天真也。」意思是說,陰陽的對立統一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在一般情況下,陰陽是平衡的,人體也必須維持平衡,才能保證健康。如果出現陰陽偏盛偏衰,就會生病。適度的性生活,正是調和陰陽的手段。人的腎精受到後天水谷的營養而不斷發生。當腎精充足上濟心火時,則會「慾火中燒」而產生性要求。因此,房事既不可缺少,也不能過頻,若能適當,則有益於健康。
祖國醫學還認為,長期完全沒有性生活,可致「經血淤阻、宗筋失養」,從而可「萎弱不用」。說明長期完全沒有性生活的結果將會使其永遠喪失性功能。因為完全沒有性生活破壞了陰陽平衡,壓抑了人的性本能,人體聚集的性慾望得不到釋放,反而會給人的精神和肉體帶來危害。美國性學家藹理士說:「完全沒有性生活的結果,可引起小范圍的擾亂,使人感到不舒適。」現代性學與醫學專家馬斯特斯與約翰遜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因為驅動性慾望的性張力是一種生物能量,服從於能量守恆規律,只可轉換,不可消失。
正常適度的性生活,能使性慾望得以實現,使性張力得以釋放。當性慾長期得不到發泄時,會產生「性緊張」。性緊張對男性的影響比女性大,可表現出煩躁不安、情緒不佳、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等。這種情況若不通過性交、手淫使之排精,則性緊張引起的現象不會消除。馬斯特斯和約翰遜還揭示出一種因長期完全沒有性生活引起的「鰥夫綜合症」,又稱精神性陽痿,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男性。大多是妻子病故,長期無性活動所造成。
禁慾不但沒有好處,還可能引起男人突然死亡,甚至誘發很多中疾病,因為一則報道指出完全沒有性生活的衰老和死亡率都大過有正常性生活的人,所以健康的性生活有利於男性健康。
9、養生不能只養身還要養心,那心到底該怎樣養呢?
滋養心臟意味著保護心臟。 經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有清正廉潔的五臟,統一的氣血,秘密的陰陽,這樣他們才能長壽健康。 心理平衡是健康長壽的基石。 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任何心理平衡的人都有健康和長壽。 養心是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徑。 《黃帝內經》認為它是「寧靜和虛無的」,即一種平靜、樂觀和開放的心態,平靜和娛樂。 孟子說:「養心,不貪少」 他也是一個慾望很少的人。雖然有些人不存在,但他們很少。 他也是一個有許多慾望的人。雖然有些人不是,但他們很少。 '
養心的核心是平靜頭腦,清除心火和慾望,減少各種慾望,重新產生注意力分散和擾亂頭腦,這將消耗大量的能量。 氣血失調,心不在焉 冥想是讓氣血按照正常規則運行。 在自然養生中,精神釋放法和放鬆法被用來減少各種慾望,獲得精神內營養,獲得精神安寧,滋養靈魂,補充人類能量
夏天滋養心靈的方法首先是心靈純潔,慾望少。如果你不那麼貪婪,你就不會那麼煩惱。 中醫認為「喜出望外,傷心欲絕」,所以老年人應該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尤其不要喜出望外,傷心欲絕 第二,在夏天,你應該多休息。如果你有空休息,休息可以幫助老年人消除分心。 第三,夏天我們應該多坐一會兒,保持冷靜,即使需要5分鍾。 老年人應該每天安靜地坐在樹蔭下或室內15-30分鍾。 你也可以聽悠揚的音樂,看漂亮的圖片,或者去釣魚或者打太極拳。 第四,心臟在夏天需要減速,夏天天氣炎熱,血液循環加快,心臟容易超載,所以心臟在夏天需要減速,不能疲勞。 只有當心臟先慢下來,呼吸才能慢下來。 休息應該減緩生命的節奏,減緩心跳,降低呼吸頻率,減緩生命活動的節奏,心臟才能得到休息。
第五,在夏天,人們應該多享受涼爽的空氣,少出汗。夏天,一個人應該多汗,汗水是一個人心靈的液體。汗水是血和汗的同一來源,汗水更容易傷害陰陽。 此外,夏季高溫和體表血容量的大量分布很容易導致老年人的心腦缺血症狀。 此外,夏季出汗過多會增加血液粘度。因此,在夏天,有必要降低活動強度,避免過度出汗,並適當喝一點鹽水。 然而,出汗時應該出汗,老年人不應該閉上汗,在房間里打開空的時間不應該太長。 養心安神在夏天至關重要。茯苓、麥冬、大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等。都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