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你知道哪些科學飲水養生之道

你知道哪些科學飲水養生之道

發布時間:2020-07-29 05:15:22

1、科學飲水養生之道是什麼 一起來了解一下

就是不要讓自己隨便缺水,不要隨意喝飲料,不要隨意喝生水。OK

2、喝茶與喝水有什麼區別

第一:把茶當飲品解渴,更為豐富,比水口感好。

第二:用茶保健,比如防暑,去油膩,降三高,水是做不到的,而茶卻有這個功效。雖然因茶而異,或者說效果微乎其微,但是總比喝水強。所以茶宜常飲,但不宜多喝,常飲清心明目,適宜每日飲。

第三:就是喝水不能讓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談心,而茶就能成為一種載體使氣場相投的人聚在一起。也許是聊天嘮家常,也許是談工作談感情,也許是討論人生哲學,只是因人而異了。

3、養生之道是什麼?

4、如何養生

5、養生榜前十名的書是什麼?

只推薦3本書給你,受益終身。都是經久不衰的暢銷書。

1<養生有良方> 馬雲、張紀中、王菲、李亞鵬習練的實用養生術
作 者: 李一
出 版: 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作者李一道長根據中國道家秘傳的養生原理,結合中醫學原理編撰的健康養生書。作者精選道家養生功法中簡單易學的一部分內容,根據24個節氣的不同氣候特徵和12條正經的特點,提出全新的養生方案和獨特易學好用的調治方法。一、人體亞健康信號。二、道家秘傳四千多年的三大養生功法——樁功、導引術、靜功。三、根據二十四節氣不同特徵精心設計的養生方案。四、十二條正經中重要穴位的簡易按摩方法。五、利用食療、穴位按摩、葯浴等小偏方來養生救命的小竅門。

2 <黃帝內經>:飲食與養生 黃帝內經
作 者: 賀娟
出 版: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你知道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嗎?你知道什麼是春季增辛減酸、溫熱為主,夏季減苦增辛、清淡為主,秋季減辛增酸、滋陰為主,冬季增苦減咸、補陽護陰嗎?你知道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濕熱質、痰濕質、淤血質、氣郁質、特稟質這九大體質該如何通過飲食進行調養嗎?你知道晨起一杯涼開水其實是個誤區嗎?本書將向你一一解答,告訴你飲食與養生的大道大法,指導你如何結合自身體質,辨清四季特點及食物的性味屬性,通過酸甜苦辣咸、溫熱寒涼進行自我調養,讓你成為自己的保健醫生,遠離慢性病!

3 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張悟本養生講壇)
作 者: 張悟本
出 版: 人民日報出版社
本書系在張悟本先生在大型系列養生講壇《大國醫道》電視欄目的30集專題講座內容基礎上,編纂而成,即將掀起一場新的中醫知識普及風暴和廚房革命!張悟本先生橫空出世,石破天驚……明確提出,糖尿病、高血壓病人,不必終生服葯!對於多種常見慢性病,張悟本先生從五行五臟角度進行辯證分析,講解通俗易懂,前因後果總結得非常清晰。以飲食調理方案為核心,不用吃葯,就可能輕輕鬆鬆根治幾十種常見慢性病及疑難雜症。讓讀者一看就明、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讓您少去醫院或葯店,避免得大病,少花幾十萬,多活幾十年……不到九十九,誰都不許走! 「醫道,乃養生之道,生活指導。」這是他的至真本意!
(網文)

6、在已經節食的情況下,科學的飲水可以幫助減肥嗎?怎麼飲?

要科學減肥啊,你正是長身體嘛,要攝取到足夠的營養,以免留下後遺症啊。只要不是太胖不用介意啊。

飲食減肥常識
^
〔口味淡利於防肥減肥〕

我國古代長壽養生之道提倡口味要清淡,口味清淡確實有益於人體健康。科學家們指出攝取過多食鹽,則易患高血壓病。肥胖與鹽變有關系,當鹽攝入過多時,生理上就要多喝水,當飲水過多,脾胃運化功能減弱,引起浮腫性肥胖。因此,要求常食清淡食物,減少鹽分攝入,一般每日5克為宜。

〔科學安排一日三餐與減肥、防肥〕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一般人習慣於一日三餐。人體最大消耗是在一天中的上午,由於胃經過一夜消化早已排空,如果不吃早飯,那麼整個上午的活動所消耗的能量完全要靠前一天晚餐提供,這就遠遠不能滿足營養需要。由於人體內就能儲存很多物質,到了中午甚至出現低血糖,如頭暈、飢餓等現象。中餐在飢不擇食的情況下,吃得又快又多,攝入的量往往超過早、中兩餐的總和反而使熱量過剩,多餘的熱量以脂肪的形式貯存於體內,使身體發胖。許多肥胖人為了減肥往往不吃早飯,尤其是青年女同志居多。這樣長期下去容易引起急性胃炎、胃擴張、急性胰腺炎、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只不過是白天的三分之一。如果吃夜點就會產生超額能量,剩餘的能量轉為脂肪蓄積起來就容易發胖。所以在睡前三小時以內不要吃任何東西是最理想的減肥方法,特別注意不要吃酒、肉類食物。
〔減肥:控制主食和限制甜食〕

如原來食量較大,主食可採用遞減法,一日三餐減去50克。逐步將主食控制在250~300克左右,主糧如麥、米和一些雜糧可選用,但食量必須嚴格限制,養成吃七八分飽的習慣。對含澱粉過多和極甜的食物如甜薯、馬鈴薯、藕粉、果醬、蜂蜜、糖果、蜜餞、麥乳精、果汁甜食,盡量少吃或不吃。對一些含脂肪過多的食物,如花生、核桃、芝麻以及各種動物油,奶油和油炸的食物也應加以節制。副食品可採用瘦肉、魚、蛋、黃石製品和含糖分較少的蔬菜、水果等。

〔食纖維減肥〕

纖維能阻礙食物的吸收,纖維在胃內吸水膨脹,可形成較大的體積,使人產生飽腹感,有助於減少食量,對控制體重有一定作用。人吃含纖維多的食物就能在一定時間內很好的進行消化吸收而後將廢物排泄。飲食中食纖維多的人,咀嚼的次數也多,因此進餐速度減慢,結果使小腸能夠慢慢地吸收營養、血糖值難以上升。由於食物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若大量食用,則便秘也自然減少,大腸癌的發病率也會下降。所以肥胖者還是多食些纖維為好。

〔食醋減肥〕

近年來國內外興起食醋熱,如美國、日本的肥胖者都在喝醋減肥。食醋中含有揮發性物質、氨基酸及有機酸等物質。據報道每日服15~20毫升的食醋,可起到一定的減肥作用。這幾年日本生產一種"糙米醋精"是一種固體顆粒,攜帶、服用方便,每日服20粒,一個月就有較明顯減肥效果。上海生產的一種保健醋也很好。在日常生活中,醋的吃法很多,可以蘸食品吃,拌生的食物吃,也可以在喝湯時放一點醋以調節胃口。

〔適量飲水或喝湯減肥〕

飲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夏季可食用西瓜、西紅柿等解渴。西瓜汁、冬瓜湯且能利尿。過分限制水,能使胖人汗腺分泌紊亂,不利體溫調節,尤其是尿液濃縮、代謝殘渣不易排凈,還可引起煩渴、頭痛、乏力等症狀。適量飲水,可以補充水分,調節脂類代謝。

常喝湯,保健康。喝湯對人體健康有好處。近年來研究發現湯是一種良好的食慾抑制劑。因此,一些肥胖者就採用喝湯來減肥。在平時就餐時多喝些湯,以減少主食的攝入量,從而達到減肥目的。

〔慢食減肥〕

平時就餐時減慢進食速度,可以達到減肥目的。日本研究者中村經過觀察,發現同樣的食物兩樣的量,肥胖男子用8~10分鍾吃完,而消瘦者卻用13~16分鍾吃完,另外他還對食物進行了咀嚼次數調查,肥胖男子需要7.7次,肥胖女子需要8.1次,而普通男子需要8.9次,普通女子需要9.4次。隨後他又用減慢進食速度進行減肥試驗,結果發現,肥胖男子經過19周,體重減輕4公斤,肥胖女子經過20周,體重減輕4.5公斤。因此中村指出,食物進入人體,血糖就要升高;當血糖升高一定水平,大腦食慾中樞發出停止進食信號時,往往已經吃了過多的食物。所以快食會引起肥胖。若減慢進食的速度,則可有效地控制食量,起到減肥作用。所以在吃飯時要細嚼慢咽。

〔少飲酒防肥胖〕

酒中的主要萬分是酒精,酒精熱量高且能促進脂肪的體內沉積,每升酒精能產生7千克熱量。蛋白質和糖類及脂肪雖然也同樣能產生熱量(1克蛋白質和糖各產生4千卡熱量,1克脂肪產生9千卡熱量),蛤它們含有對人體有益的萬分。而酒精則只含有卡路里,這種卡路里一味地使人發胖。有人計算過,一大瓶啤酒約等於小半碗飯。特別是有些人喜歡在飯後或睡前喝酒,如果經常大量飲酒,加上進高熱量食物,就可能造成熱量過剩,增加皮下脂肪的堆積,引起身體發胖。

〔吃瘦豬肉就不會胖嗎〕

有人覺得,肥肉含大量脂肪,多吃了血脂要升高,人會發胖。而純精肉含蛋白質,營養價值高,所以多多益善。這種看法其實並不正確。第一,100克瘦豬肉含蛋白質16、7克,而含脂肪卻達28、8克。我們不難發現。瘦豬肉其實並不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它的脂肪含量竟然比蛋白質含量還高。所以瘦豬肉吃得太多,動物性脂肪的攝入量也會大大增加的。第二,人的胖與瘦是與攝入熱量的多少相聯系的。如果不減少每天攝入的總熱量,不管你吃什麼食物,也不會使你變得苗條些。

〔喝咖啡能減肥嗎〕

有人認為,咖啡能"刮"油水,又有興奮作用,多喝咖啡可能有助於減肥。其實不然,第一,咖啡能刺激胃腸分泌,增加食慾。第二,咖啡含咖啡因,能促使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明顯升高,而後者是肝臟合成甘油三酯的原料。第三,人們喝咖啡時常常加糖。所以喜歡喝咖啡的人非但不能減肥,反而會有發胖的趨勢。

7、科學養生長壽有哪些秘訣?

1.常梳頭:十指每日干梳、乾洗頭部,每次2分鍾,每日3至5次,可達到明目、醒腦、祛風、固發根、增加頭皮血運之目的。

2.常擦面:雙手每日浴面,要從下向上進行,防眼角、嘴角下垂,減少皺紋,臉部生光。

3.常運目:雙眼常運動,在視物疲勞時可閉目進行運動。

4.舌常抵顎:以舌尖常輕抵顎上,促使生津液。

5.津常咽:津液常咽下,有助於消化。

6.齒常叩:上下齒每日叩數十下,促使固齒、堅齒的目的,雙唇緊閉,用手按摩齒齦、輕輕叩打齒齦,以改善齒齦血運。

7.耳常彈:雙手常按捏耳部,輕拍耳部,防耳鳴、頭暈,並益補丹田。

8.腹常擦:用手掌每日按正反時針方向摩擦腹部,尤其在睡前可按摩100次,使脂肪消散,增強腹肌力量,治療腹部疾患。

9.肛常收:每日3次,每次30下收縮肛門,可防治痔瘡。

10.肢常搖:四肢常搖常動,改善血運、靈活。

11.皮常擦:以手掌或腹部理療帶在身體各處干沐浴,改善血運,肌膚生光。

15.便常排:大小便要用力排盡,防感染、毒素吸收。

16.身常動:將運動成為自己必不可少的習慣,為自己日程表上的早晨第一件事,睡前的最後一件事。四季不懈。

17.水常喝:每日定時、定量飲水。

18.睡按時:每日晚上要7小時左右睡眠,中午1~2小時。

19.玩適度:娛樂、運動都要適度。忌賭博。

20.葯不亂用:一般盡量少用葯,不亂用葯。飲食要科學飲食一定要按科學配餐。

21.飲食有節: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

22.汗要擦乾: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出汗,都要擦乾,防排出的廢物刺激皮膚。

23.每周一浴:每周一次熱水澡,洗完皮膚要沖凈。

24.每周一按摩:改善周身血運,使肌肉消除疲勞。

25.睡前要運動:使周身活動,消除疲勞、使血液不致太集中腦部而妨害睡眠。

情緒激動緊張時忌食情緒不佳消化道血運不良,食後不易消化。

26.晨起飲水:約飲溫開水200毫升,以防腦血管疾病發生。

疲憊時食蜂蜜每次食用1~2匙,可消除疲勞,提供熱量。

27.慣用每日腹式呼吸:練腹式呼吸,可改善胃腸功能。

脊背暖背部一定要保持溫暖。

28.胸宜護:護胸和暖背是保持體溫和保證軀體健康的關鍵,對臟腑有保健作用。

29.濁氣呵:在空氣新鮮處多進行深呼吸,常做健身操、散步、郊遊,可促進血液循環,增進呼吸系統機能。

8、如何科學養生,科學養生的方法,揭秘科學養生的意義

「養生之道,莫先於食。」飲食養生首先指的是應用食物的營養來防治疾病,促進健康長壽的。俗話說:「葯補不如食補。」所謂食補,就是通過調整飲食來補養臟腑功能,促進身體健康和疾病的康復。同時食補能起到葯物所無法起到的作用。在我國,利用調整飲食作為一種養生健身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處於奴隸社會時期的周代就已經認識到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在周代的宮廷里已配有專門從事皇家飲食的「食醫」,即專門進行飲食調養的醫生。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了《食經》,是一部系統論述食物養生功能的經典。唐代名醫孫思邈對飲食養生作了重大貢獻,他尤其擅長治療老年病,著有《憊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有很大篇幅是論述飲食養生的。他認為,老年人疾病的治療,首先要注重飲食。因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而葯性烈,猶若御兵,葯勢有所偏助,令人臟氣不平,易受外患,所以若能用食平痾,適性遣疾,最易收養生之效益。由於孫思邈大力提倡飲食養生,所以,唐朝時期的飲食養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至宋代王懷隱《太平聖惠方》的問世,飲食養生已初步形成一門專一的學科。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滿活力和智慧,則不僅僅滿足於吃飽肚子,還必須考慮飲食的合理調配,保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攝入平衡且充足,並且能被人體充分吸收利用。營養平衡,首先必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可忍飢挨餓,也不宜暴飲暴食,不可偏嗜某種食物,也不可偏廢某種食物。還要注意飲食的衛生,不吃不潔、有毒食物。並應根據自身的身體況禁忌某些食物,這樣才有利於防止疾病的發生,達到飲食養生長壽的目的。飲食養生是通過吃來進行的。應用日常食品,根據不同的經濟條件、不同的生理病理需要進行調理養生,不但能充飢,更能補充營養,有益健康,祛病延年,是一種樂於被人們接受的重要養生手段。清代著名醫家王孟英說:「頤氣無玄妙,節其飲食而已。」就是說養生長壽奧妙在於調整飲食,充分強調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
飲食養生的原則
古人雲:「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節,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國古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飲食的適度,並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積累了極為豐富的飲食養生方法和經驗。以下可供養生者借鑒:
1. 飲食有節,利身益壽。
「飲食有節」是上古之人的經驗之一。2000多年前,管子就曾指出:「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損。」對於老年人來說,節制飲食更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措施。因為當進入老年期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功能逐漸減退,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逐漸減弱,加之活動量減少,體內所需熱能物質也逐漸減少。因此,每日三餐所攝入的熱能食物也應減少,這樣才能更好地維持體內能量的代謝平衡。如果到了老年階段飯量仍不減當年,攝入能量食物過多,勢必造成體內能量過剩,多餘的能量就會轉化為脂肪,使身體發胖,並影響心臟功能。這也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老年人應適當地節制飲食,以保持機體能量代謝的平衡。我國古代養生學家認為,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元氣勝谷氣,其人瘦而壽。養生之術,常使谷氣少,則病不生矣。《黃帝內經·素問》指出:「飲食自倍,腸累乃傷。」《管子·形勢篇》也說:「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壽損。」現代醫學也認為,過食是老年人的大敵。因此,老年人的飲食應當少而精,富於營養又易於消化,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高熱能食物的攝入量。每餐的食量應適可而止。一般以七八分飽為宜。
2. 進食有時,三餐有別。
俗話說得好:「早飯要飽,午飯要好,晚飯要少。」《壽親養老新書》中非常重視晚餐的食量:「夜晚減一口,活到九十九。」大量實驗表明,注意一日三餐合理安排對養生長壽是大有益處的。在食物選擇方面,早餐應選擇體積小而富有熱量的食物,午餐應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晚餐則應吃低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大量實驗表明,每天早上一次攝入2000卡熱量的食物,對體重影響不大,而晚上攝入同樣的食物體重就明顯增加,這是因為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和代謝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性。一般基礎代謝白天比晚上旺盛,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各種消化腺對消化酶和消化液的分泌增高,同時,對食物的需要量和消化吸收功能也比較強。晚上活動少,能量消耗也小,如體內熱量過多,就會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合成脂肪,使人發胖。因此,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分配的比例應該是3:4:3。有人習慣於早餐吃得很少或不吃早餐,晚餐吃得很多,這對健康是有害的。特別是老年人更應養成晚餐食少、清淡的習慣。
3. 合理搭配,不可偏嗜。
人體對營養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飲食合理搭配能夠保證機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因此,要避免偏食和飲食的單調,否則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如果偏嗜甜食,特別是老年人可引起高膽固醇血症,甚至誘發糖尿病;如偏嗜肥肉等葷腥食物,則可使人發胖並可導致高血脂症和動脈硬化;如食物過精細,缺乏膳食纖維,易發生便秘、肥胖、膽石症等;膳食纖維過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就會增高。所以要做到膳食的合理搭配,主要要粗細糧混食,做到粗糧細做,干稀搭配;副食最好葷素搭配。《黃帝內經》中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對現代飲食養生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祖國醫學主張:「謹調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古典醫書中說的「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稿而毛撥;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吃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飲甘,則牙痛而發落。」這些都是告訴人們偏食偏嗜對人體是有害的。
4. 食宜清淡,避免過咸。
古代醫學家和養生學家都強調,飲食宜清淡,不宜過咸。如《靈樞·五味篇》中說:「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內經》中說:「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醫論》中也說老人飲食應「去肥濃,節酸咸」。如飲食過咸,攝入鹽量過多,可產生高血壓病,進而影響心腎功能。據報道,每日食鹽量超過15克以上者,高血壓的發病率約為10%。正常人一般每天攝入鹽要控制在10克以下。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或動脈硬化者,必須控制在5克以下。但在盛夏季節,人體因大量出汗,可使體內鹽分丟失過多,應注意及時充。
5.注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習慣。
①食當細嚼,不可狼吞虎咽。細嚼是消化的第一步,咀嚼越細,越有利於消化吸收。
②食勿分心。吃飯需要專心,不要一邊吃飯,一邊想其他的事情,或看書、看電視,既影響食慾,也影響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所以,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倡「食不語,寢不言」。
③大渴不大飲。若一次飲水過多,水分迅速進入血液,會增加心臟和腎臟的負擔。若飯前大量喝水,還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
④大怒不食。吃飯時要有愉快的情緒,才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如果盛怒之下勉強進食,會引起胃部的脹滿甚至疼痛。孫思邈說:「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古人還有「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之說。也是告訴人們,進食應保持心平氣和、專心致志,才有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
⑤飯後不要躺卧和劇烈運動。祖國醫學指出:食畢當行步躊躇……飲食即卧乃生百病。食飽不得速步,登高涉險,恐氣滿而激,致傷臟腑。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也是說飯後散步有助於促進消化,對身體有利。老年人或體弱者飯後散步應慎重。
⑥餐後要漱口刷牙。食後刷牙漱口對保持口腔清潔和牙齒健康有益。孫思邈在《千金方》中雲:「食畢當漱口污,令牙齒不敗,口香。」飯後漱口是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後口腔、齒隙間粘附著的食物殘渣,在口腔內的細菌、生物酶的作用下,產生蛋白質麥素及亞硝酸鹽等物質危害健康。因此,古人有「君欲口齒健,飯後茶水漱」之說。古人的這些飲食養生原則,不僅給我們以啟示,而且也被現代科學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益壽良方。

9、關於科學飲食有哪些說法?

夏天還不要多吃生冷食品。夏天氣溫高,出汗多,飲水多,胃酸被沖淡,消化液分泌相對減少,消化功能減弱致使食慾不振,再加上天熱人們貪吃生冷食物造成胃腸功能紊亂或因食物不清潔易引致胃腸不適,甚至食物中毒。 夏季要按時進餐,不能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這樣會打亂脾胃功能正常活動,使脾胃生理功能紊亂,導致發生胃病。 氣候炎熱時適當吃些冷飲,能起到一定的祛暑作用,但不可食之過多。冰淇淋多是用牛奶、蛋粉、糖等製成的,營養雖尚可,但過食會使胃腸溫度下降,引起胃腸不規則收縮,誘發腹痛。飲料飲用過多會損傷脾胃、影響食慾,甚至引起胃腸功能紊亂。

與你知道哪些科學飲水養生之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