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養生食療方

中醫養生食療方

發布時間:2020-07-29 03:30:59

1、推薦中醫食療養生方。

早餐—一粥療 粥,是東方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它富含營養,易於消化,四季均可,老少咸宜,被歷代養生家奉為養生、治病的良劑。 用粥治病的歷史恐怕得追溯到東漢時期。那時有位叫張仲景的長沙太守,頗通醫理,他寫了一本叫做《傷寒雜病論》的書。在書中所列第一個方劑——桂枝湯的服法里,他記載服葯後喝粥以增強療效。 古人稱粥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歷代有不少人真為它吟詩填詞呢,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陸游,足見他們對粥的偏愛。這里輯錄一首粥療歌,讓它成為你應用粥療的參謀。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要得皮膚好,米粥煮紅棗;氣短體虛弱,煮粥加山葯;欲增血小板,花生衣煮飯;心虛氣不足.桂圓煨米粥;要治口臭症,荔枝與粥燉;清退高熱症,煮粥加蘆根;血壓高頭暈,胡蘿卜粥靈;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口渴心煩燥,粥加獼猴桃;防治足氣病,米糠煮粥燉;頭昏多汗症,煮粥加苡仁;便秘補中氣,藕粥很相宜;夏今防中暑,荷葉同粥煮;若要雙目明,粥中加旱芹;欲得水腫消,赤豆煮粥好;魚腥草煮粥,開胃又解毒;若欲補虛損,骨頭與粥燉。 早點——茯苓糕(餅) 人們都知道茯苓可配伍入葯,很少知道茯苓還可單獨服食。宋代文學家蘇氏兄弟就有服食茯苓的習慣.蘇轍著有《服茯苓賦》,《東坡雜記》亦記載有服茯苓法。以後歷代沿用,流傳至今。 為什麼茯苓受到人們如此青睞呢?這是因為茯苓能健脾益氣、補虛延年。有人對慈禧太後的長壽補益葯方進行研究,發現常用的補益葯共六十四種,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葯便是茯苓,佔百分之七十八。其次是白術,佔百分之六十九,再次是當歸,佔百分之六十二。說明古代醫家的確將它作為延年益壽葯使用。 茯苓的服食方法很多,應用范圍亦較寬。除煎湯飲用外,還可製成食品服用,如茯苓粉、茯苓粥、茯苓糕、茯苓酒等;《紅樓夢》里賈府的人還將茯苓製成霜,當作美容劑使用。 茯苓糕(餅)作為人們的早點早在清朝就已盛行。據史料記載:清朝北京城裡做出的茯苓餅白可凌雪,薄如棉紙,中夾蜜餞,松果仁,甘香可口,富於營養,成為北京的名特產,是人們饋贈老年親友的佳品。 自己動手製作茯苓糕也簡便可行:選七成上等粳米、二成白糯米,再加二、三成茯苓、芡實、蓮肉、山葯等粉末,拌勻蒸熟即成。 蘇東坡還是做茯苓餅的能手呢。人們只知道他的「東坡魚」色味俱備,卻不知道他的「東坡餅」也香甜可口。他介紹的具體做法是:「以九蒸胡麻(即芝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 要是你有雅興,可以邊吃茯苓糕(餅),邊欣賞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寫的贊美茯苓的詞——《鷓鴣天》,從中獲得人們喜食茯苓的奧秘。 湯泛冰瓷一坐春,長松稱下得靈根, 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人。 燈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破醒魂, 與君更把長生碗,略為清歌駐白雲。午餐——琳琅滿目的葯膳食品 稍加留意你便會發現:廚房裡的胡椒、花椒、肉桂、山萘、八角等調味品大都是中醫治病的良葯,就連東漢醫家張仲景最常使用的桂枝湯這個方劑也是食療方,裡面的桂、姜、棗等都可食用,難怪有人推測該方出自古代烹調專書《湯液經》。張仲景的其他方劑,如治療少陽咽痛的豬膚湯和治療產後腹痛的當歸生薑羊肉湯,也都是典型的食療方。看來,食療與葯療之間並無一條赫然的界溝。 至於通過食療達到治病目的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患痢疾,宮中太醫久治無效,束手無策。這時,一位忠心耿耿的御廚侍從,大膽獻出一個食療方:用鮮牛奶煮蓽拔食用。唐太宗採納這個建議,服食後果然很快治癒痢疾。從此,食療聲譽大振,蓽拔也從廚房裡的調味品搖身變成醫生手中的良葯。 將食療之品搬上餐桌,既讓你為其琳琅滿目大開眼界,飽餐一頓,又有針對性地治療疾病,人們管它叫「葯膳」。目前,國內葯膳食品較多,如天麻甲魚、黃精鱔片、黃芪蒸雞、蟲草蒸鴨等,深受群眾喜愛。前不久,國內第一家葯膳飲食店在成都開張,它將為人們的飲食保健作出貢獻。我們這里輯錄部分防治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食品原料,供製作葯膳者選用。 防治癌症的食物: 青葉捲心菜、花椰菜等能防治腸癌、胃癌。 禽畜的肝臟、蛋黃、胡蘿卜、杏子、甘薯、菠菜等能抑制腫瘤生長,使癌細胞消退,並保護腸道、呼吸道和膀胱的上皮細胞,預防肺癌、腸癌、膀胱癌。香蕈和鮮蘑菇還可治療胃癌及子宮癌。 其他抗癌食物還有:綠豆、大蒜、海藻、無花果、地耳、烏梅、扁豆、蚌肉、田螺、銀耳、黃精、豬鵝血、紅棗、韭菜、萵筍、白蘿卜、黃瓜等。 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食物: 生薑、甲魚,海藻、豆莢、蘑菇、黃豆、大蒜、洋蔥、蜜橘、山楂、牛奶、大麥粉,葵瓜子等能降血脂;黑木耳、蜂蜜、紅棗、茄子、白薯、玉米等能軟化並保護血管;菠菜、芹菜、甜菊、蘋果、香蕉、西瓜子、綠豆、青蘿卜汁、荸薺、海蜇頭等能降低血壓。 配製葯膳應注意季節性。春天萬物生發向上,適宜配伍具升補作用的食物;夏天炎熱,適宜清補;秋天氣候涼爽,適宜平補;冬天氣候寒冷,適宜溫補。把握季節特點,可使葯膳收到更好的治病效果。 午後小憩——品茶 相傳飲茶是在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里發明的。公元前二千多年的一天,國王攜眾狩獵,一陣奔跑馳騁後,國王嗓子發干,口渴難忍。隨從急忙在一株茶樹旁架鍋設灶,燒水煮湯。豈料一陣風過,樹上茶樹葉子竟飄落到滾沸的湯中。眼看湯水逐漸變成褐色,隨從慌得六神無主。他舀了一碗變色的水品嘗,覺得它甘冽清香,沒有一點怪味。他決定將錯就錯,把它奉獻給國王。國王渴不可耐,一飲而盡,連聲稱奇。隨從忙向國王請罪,國王不僅沒有怪罪他,反命他攜茶回宮。品茶的習俗便從此流傳下來。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愛茶成癖的皇帝,這便是清代的乾隆,他晚年退位後,一老臣惋惜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接過話茬幽默地說:「君不可一日無茶」,足見他對茶的喜愛。 茶葉如此受青睞,不僅在於它清香可口,還因為它具有光泛的治療作用。中醫書籍《羅氏會約醫鏡》概括道:茶葉能「除垢、滌穢、降熱、消食、去痰止渴、清利頭目、醒昏睡、解燒燙熱毒、利大小便、止赤白痢、敷湯火傷、消脂瘠體」。品茶也含有很深的學問,宜詳加研究。有詩言道: 薑茶能治痢,糖茶能和胃; 菊花茶明目,燙茶傷五內; 飯後茶消食,酒後茶解醉; 午茶長精神,晚茶難入睡; 飯後茶漱口,潔齒除垢穢; 空腹飲茶心裡慌,隔夜剩茶傷脾胃; 過量飲茶人黃瘦,淡茶溫飲保年歲。飯後佳品一水果 中醫主張飯後吃一點水果,以助消化,增進健康。然而,一些人食後不是泄瀉,就是腹痛,甚至引起其他病證。 有個「肚痛醫眼」的笑話便是說的這類事情。一位病人來到醫院,向醫生訴說他肚子痛。醫生問:「你今天吃什麼了?」「吃了點野果子」。病人照實回答。醫生從架上取下一盒眼葯,要治病人的眼睛。「你干什麼呀?醫生!」病人高聲嚷造:「我肚子疼,你怎麼治我的眼睛呢?」醫生回答說:「我治你的眼睛,是為了讓你下一次能看清你吃的東西。」 這個醫生說對了一半。病人亂吃水果當然不對,但主要原因恐怕在於病人不知道水果的性味功效和宜忌及正確的飲食方法。不加選擇,難免出現抱薪救火、雪上加霜的結果。我們從清代醫家王士雄著的《隨息居飲食譜》里摘錄出部分水果的性味、功效及有關禁忌,供讀者食用時選擇。 梅:酸、溫。蘸鹽生食可溫膽生津。多食則傷齒,生痰助熱。痰濕病證如痰嗽,脹滿及女子月經不行者忌食。 杏:甘、酸、溫。成熟後食用能潤肺生津。多食則生痰熱,動宿疾。產婦、小兒患病時不宜食用。 桃:甘、酸、溫。熟透時食用補心活血,解渴充飢。多食則生熱,可引起癰瘡、蟲證、痢疾等病證。其中水蜜桃生津滌熱,適宜食用。 李:甘、酸、涼。熟透食之清肝滌熱,活血生津。多食則助濕生痰,誘發瘧疾、痢疾。脾胃虛弱者忌食。 蘋果:甘、涼。能生津開胃,潤肺悅心,充飢醒酒。 棗:鮮則甘、涼。利腸胃。曬干則甘、溫。補脾養胃,滋營充液,潤肺安神。色赤者名紅棗,開胃養心,健脾補血。多食則生蟲,生痰、助熱、損齒。 梨:甘、涼。潤肺、清胃、涼心、滌熱、息風、化痰、平嗽,養陰潤燥,散結通腸,消癰疽,止煩渴,治中風不語,痰熱,驚狂,暑溫等症。其汁為「天生甘露飲」,脾胃虛弱常感腹中冷以及久泄者忌食。 柿:鮮品甘、寒。養肺、胃之陰。干品甘、平。健脾補胃,潤肺澀腸,止血,充飢,消疳、療痔。治反胃呃逆,療腸風。多食易生柿石。 桔:甘、平。潤肺、解渴。多食則生痰聚飲。風寒咳嗽及痰飲患者忌食。 核桃:甘、溫。潤肺、益腎、利腸、化虛痰、治勞喘、止虛痛。有健腰腳,暖腎臟,散風寒,通血脈,補產虛,澤肌膚等功效。但助火生痰,若非虛寒,不宜多食。 西瓜:甘、寒。清脾胃,解暑熱,除煩止渴,醒酒涼營,有「天生白虎湯」之美名。能治療喉痹、口瘡、火毒、霍亂,瀉痢等。多食則積寒助濕,大便滑泄,病後,產後均不宜食用。 甘蔗:甘、涼。清熱、和胃、潤腸、醒酒、化痰。可治痹證、暑痢、止熱咳、虛嘔。大補脾陰,利咽喉,強筋骨、息風,養血。漿汁名「天生復脈湯」,皮青甘蔗功效佳。皮紫甘蔗性溫。 慈姑:甘、苦、寒。可破血、通淋、滑胎、利竅。多食可發瘡、動血、生風、損齒。孕婦,癰瘡及失血等症忌食。 菱角:鮮者甘、涼。清熱。多食則損陽助濕,胃寒脾弱之人不宜食。熟者甘、平。多食氣滯,胸腹痞脹者忌食。 龍眼(桂圓):甘、溫。補心氣,安志定神,益脾陰,滋營生液。外感未清,內有鬱火,飲停氣滯,脹滿不飢者不宜食用。 山楂:酸、甘、溫。醒脾氣,消肉食,破瘀血、散結、消脹、解酒、化痰、除疳積、療瀉痢。多食則耗氣損齒,易飢。 柑:甘、寒。清熱、止渴。多食則滑腸停飲,感寒生病。 橄欖(青果):酸、甘、平。開胃生津,化痰滌濁、除煩止渴、涼膽息驚,清利咽喉。 枇杷:甘,平。潤肺,滌熱生津,多食則生痰助濕。 我國古代的葯物化妝品 看過《紅樓夢》的讀者還記得:榮寧二府的公子、小姐乃至丫環都有搽香的習慣,他們自己製作香脂,塗於臉上、手上等地方,有保護皮膚,增加美容等作用。這些香脂多用花粉精製而成,不僅對皮膚無刺激作用,甚至還可以食用——賈寶玉就常趁人不備偷吃胭脂。 其實,早在唐代我國就已有葯物化妝品和中葯美容劑。那時,人們十分注重儀容,貴族階層盛行使用面脂、手膏,口脂等葯物化妝品。 面脂:主要由珍珠、麝香、丁香等中葯和動物脂肪(白鵝脂、白羊脂等)製作而成,其脂潔白如雪,香氣襲人。 手膏:主要由挑仁、杏仁、橘仁等中葯和動物腦(牛腦、羊腦等)製作而成。常塗於手面,以保護皮膚,並可治療一些皮膚病。 口脂:主要用硃砂、紫草、丁香等葯物製成。其中又有紫口脂、硃色口脂、肉色口脂等不同顏色的口脂供選用,主要用於化妝。我們這里向你介紹一種玉容粉。它不僅可以預防和治療粉刺、雀斑及面部色素沉著,還可以減少面部皺紋,使面部皮膚光滑柔軟,細嫩潤澤而富有彈性。 其組成是:白芷、白附子、滑石 各15克,密陀僧、冰片 各6克,荷花瓣(曬干)60克,綠豆250克,共研細末。早晚洗面後搽用。由於密陀僧等葯有毒性,所以這個美容配方不能象寶玉那樣隨便拿來吃。 現在使用的化妝品大都是化學制劑,它們不具備治療作用姑且不論,不少化妝品還刺激皮膚、粘膜,引起過敏,往往弊大於利。若能開發、利用中醫的這部分寶藏,研製更多的花粉胭脂、中葯化妝品,那麼,「東方美容劑」一定能以它悠久的歷史、特殊的功效躋身於當今的世界化妝品市場。 魏文帝與慈禧太後的治脫發秘方 魏文帝與慈禧太後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尤其是慈禧太後。她玩弄權術,垂簾聽政,為後世所唾棄。 他們都曾為脫發所苦。魏文帝脫發的嚴重程度因史料上沒有詳細記載,無從考證。慈禧脫發則較為嚴重。特別是到了晚年,她每次洗頭都要掉下數十根。這對講究享受、愛美容、重養身的慈禧來說,真像剜去她的心肝一樣難受。這段時間里她動輒拿太監們出氣,就連平日受寵的太監李蓮英也不例外。一次,李蓮英為慈禧太後洗頭,也許是賣弄力氣、搓洗過余的緣故,竟一下子掉下數十根頭發,慈禧氣急敗壞地打翻銅盆,差人把李蓮英著著實實地杖打了一頓。 其實,脫發是一種正常現象。到了老年,每次洗頭難免有少數頭發掉下,值不得大驚小怪。只有當每次掉發太多,或突然性地掉下大量頭發,才真正應該注意,並請醫生診治。當初,魏文帝脫發後,即召來御醫,開出一張處方: 黃芪、當歸、獨活、川芎、乾地黃、白芷、芍葯、莽草、防風、辛荑、藁本、蛇銜、薤白、烏麻油(各一兩) 將上述葯一一切碎,用微火煎汁。使用時先洗凈頭發,然後將葯塗於發上,侯一,二個時辰再洗去。《外台秘要》稱魏文帝用此方洗頭療效卓著,很快在脫發處長出新發。 前面提到的李蓮英挨了慈禧太後的棍棒後,一直想找機會撈回面子。他找來太醫李德裕,軟硬兼施,逼他盡快為太後搜尋、配製養發葯方。李德裕會同宮內太醫,遍查典籍,絞盡腦汁,終於製成「香發散」奉獻給西太後。這方果真有奇效,倘使慈禧頭發發癢,只須喚李蓮英塗抹此葯,立即見效,具有去油膩、止搔癢的功效。慈禧連用數年,青絲不落,過去的落發重新生出,而且還省去洗頭的麻煩。 香發散的配方是: 零陵草 一兩、辛荑 五錢、山奈 三錢、白芷 三兩、玫瑰花 五錢、檁香 六錢、甘草 四錢、細辛 三錢、川錦紋 四錢、粉丹皮 四錢、公丁香 三錢、蘇合香 三錢 將以上葯共研為細末,用蘇合油拌勻,晾乾,再研細面,用時塗於發上,稍候一會篦去。 下面我們再向你介紹一個「近效生發膏」,該方出自唐代醫家王燾編的《外台秘要》一書:蔓荊子、青箱子、蓮子草 各—分、附子—枚、碎頭發灰適量。 製作方法:將以上葯切碎研細,用酒浸漬,密封後裝入瓷罐中,候半月余,將葯取出,用烏雞脂調和,使用時先洗頭發,然後將葯塗於頭發中。《外台秘要》稱其功效「數日生長一尺」。脫發讀者不妨一試,或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願你鬢發烏黑,青春永駐! 你或許會猜測:發明中葯煎熬方法的人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中醫學家。其實不然,他是一位普通的廚師,人們叫他伊尹。伊尹精通烹飪技術,又懂得一些葯物的功效、性能。他常常想:葯物若能象烹調食物一樣進行煎煮,取汁服用,葯效一定很高。經過他反復實踐,終於發明了治療疾病的湯液。 可別小看煎葯方法,其中大有學問。若煎法不當,不但會降低葯效,有時還會產生副作用。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煎出高質量的葯汁。難怪歷代醫家十分重視煎葯技術。著名醫學家李時珍說:「凡服湯葯,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葯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葯亦無功。」清代醫學家徐靈胎也說:「煎葯之法最宜深講,葯之效與不效,全在乎此」。 那麼,中葯應當怎樣煎熬呢?讓我們從煎熬葯物的工具說起。

2、什麼是中醫養生 該如何養生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中醫以草本植物入葯為主,配以推拿、按摩、針灸、刮痧、拔罐等手法,對人們的防病知治病、養生保健有獨特的功效。並且中醫是把天、地、人視為一體道,從根源上分析疾病,善於「治未病」,調動人體內的正氣,扶正祛邪,從而回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這是中醫相比西醫更加擅長的。
如何養生?
順應【自然】
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答覺。
吃應季的水果蔬菜,勤加鍛煉,日常生活中保持一個好的心態。
真正的養生,普普通通,因為生命本就如此。

3、四季養生有哪些食療方法?

春季養生食譜

春季飲食要掌握一個原則:根據氣溫變化,食物由溫補、辛甘逐漸轉為清淡養陰之品。

早春飲食取溫避涼。早春應適當吃些春筍、香椿、菠菜、柳芽、薺菜、蔥、姜、蒜、韭菜、芥菜等偏於溫補的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人參等溫熱補品,以免春季氣溫逐漸上升,加重身體內熱,損傷到人體正氣;應少食黃瓜、冬瓜、茄子、綠豆等性涼食物。

仲春飲食宜辛甘。適當進食山葯、紅棗、蜂蜜、芹菜等平補脾胃的食物,同時注意攝取足量的維生素,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少食酸性食物,以名傷用脾胃。

晚春飲食宜清補,可以適當選擇甘蔗汁、薺菜、百合、螺、鴨肉、苦瓜、紫菜、海帶、海蜇、綠豆等平補食物,少食辛辣、黏冷、肥膩之物。
夏季養生食譜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此時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人體出汗過多而容易丟失津液,因此夏季養生應該以清淡食物為主,避免傷津耗氣。

夏季飲食多清淡。夏季署熱,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對較弱,應適當吃些清熱解毒的食物,蔬菜類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筍、黃瓜、冬瓜等;魚類如青魚、鯽魚、鰱魚等,這些食物能起到清熱解署、消除疲勞的作用,對中署和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夏季飲食宜補氣。可適當選擇一些滋陰補氣的食物,如胡蘿卜、菠菜、桂圓、荔枝、花生、番茄等。多食,雜糧,蔬果以寒其體,但生冷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夏季心氣旺盛,易傷人氣陰,在這個季節里,應以補氣養陰、清署熱為主,如冬瓜、西瓜、蓮藕、鴨肉等,不宜多食溫補、滋膩厚味之品。

秋季養生食譜

秋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此時人體也應順應四時變化的規律,進入保護陰氣的時機,在飲食方面應以防燥養陰、滋陰潤肺為主。

入秋飲食宜甘潤。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葯、梨、葡萄、荸薺、糯米、甘蔗、豆漿、芝麻、蓮藕、菠菜、豬肺、鱉肉、橄欖等,這些食物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作用。應少食蔥、姜、辣椒等辛味之品。

秋季飲食宜滋補。秋季引補是中醫養生要旨之一,為冬令進補打好基礎,避免冬季虛不受補的發生,可適當服用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等中葯材,對於緩解秋燥有良效。

秋季宜少辛增酸。秋天要少吃一些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免傷及肺氣;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要選擇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檸檬、山楂等酸味食品,以防秋燥。

冬季養生食譜

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時天寒地凍人體血液循環減慢。中醫認為,此時寒邪強盛,易傷及人體陽氣,因此,冬季養生重在滋補。

冬季飲食宜滋補。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斂陽護陰。可適當選用羊肉、狗肉、蝦、韭菜、桂圓、木耳、栗子、核桃、甲魚等食物;多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蔬菜類如大白菜、圓白菜、白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

冬季忌食寒性物。冬三月草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脾胃功能相對虛弱,若再食寒涼,宜損傷脾胃陽氣。因些冬季應少吃荸薺、柿子、生蘿卜、生黃瓜、西瓜、鴨等性涼的食物。同時,不要吃得過飽,以免引起氣血運行不暢,更不要飲酒禦寒。

4、中醫養生食療配方☆中醫養生食療配方

養生的食療配方需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來看

5、中醫養生有什麼好的食療,食補的配方!~

食療養生是養生保健最重要的方式了。男女的不同讓食療材料也不盡相同。哪些是對女性養生最有利的百食物呢?小編總結了一些能讓你吃的美麗,吃的健度康的食物,希望女性朋友們看過後菜單中能出現它們的身影。問

苦瓜

苦瓜因為苦味太濃,很多MM們都覺得它難以下口,實際上苦瓜對於女性養生有很大的幫助。苦瓜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維生素B1以及生物答鹼,還含有較多的半乳糖醛酸和果膠。知道苦瓜為什麼那樣苦嗎?苦瓜中的苦味來源於生物鹼中的奎寧。奎寧具有促進食慾、利尿、活血、消炎、退熱和版提神醒腦等作用。現代科學研究發現,苦瓜中的「多肽-P」物質是一種類胰島素,權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6、中醫食療養生的好處是什麼?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中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7、中醫養生有哪些?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

中醫養生主要包括:經絡養生、體質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情志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食療養生、順時養生、四季養生、樂娛養生、部位養生、葯物養生、沐浴養生、減毒養生、靜神養生、瑜伽養生等內容。


中醫養生中特色療法分為:


針灸: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拔罐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氣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葯膳食療: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8、中醫養生有哪些方法?

「少房事多運動重食療選環境」這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法。孫思邈長期居住民間研究醫學,為人療疾,采種中葯,著書立說,被人們尊稱為「葯王」。同時,孫思邈又是一位著名的養生學家,他提倡養生、食治和怡老,內容豐富,涉及到預防醫學、心身醫學、老年醫學諸方面。由於他身體力行,活到了101歲,從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能將養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長壽老人。具體地說:他的養生理論歸納有如下四點。

1.提倡抑情節欲

孫思邈認為情慾過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並強調性醫學保健的重要性,認為房事太過,不僅可以影響本人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優生優育、波及下一代的身心發育。為此,他引用彭祖的觀點:「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葯百裹,不如獨卧。」以說明節制房事的重要性。

2.主張「常欲小勞」

孫思邈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他認為運動比營養、休息更為重要,從而把按摩、搖動肢節等全身運動作為養生的重要內容。

3.強調食養重視葯餌孫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須於食,救疾之道惟在於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葯性者,不能以除病。」可見其對食養與葯餌的重視。在飲食調養方面,他主張飲食清淡,少吃葷、腥,忌吃生、雜。他還力倡「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認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時,他把服食具有滋補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葯作為養生的措施之一。

4.環境居處很重要

在住地方面,孫思邈強調要「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及「山林深處,固是佳境」。現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把山清水秀、鳥e68a847a6431333431336661語花香、空氣清新、環境幽靜處作為療養勝地,可見葯王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面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潔凈,無風雨暑濕地為佳。」

總之,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思想和方法是非常豐富的,他說到了,也做到了,名副其實。

9、《養生四要》這本書中有多少食療方

《養生四要》為明呆萬全( 1488 - 1578
)所撰密切結合房事養生的醫書。該書為作者廣泛搜集前人養生學的回資料,匯萃諸家之長,參以己見,並親自實踐而著成。全書共 5 卷,寡慾、慎動、法時、卻答疾、養生總論 5 部分。

與中醫養生食療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