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葯學在養生保健中的應用

中葯學在養生保健中的應用

發布時間:2020-07-29 02:41:14

1、在中葯學里紅棗有哪些應用?





在中葯學里,紅棗的應用可分為以下幾種:

①健脾益胃: 脾胃虛弱、腹瀉、倦怠無力的人,每日吃紅棗七顆,或與黨參、白術共用,能補中益氣、健脾胃,達到增加食慾、止瀉的功效;紅棗和生薑、半夏同用,可治療飲食不慎所引起的 胃炎與胃脹、嘔吐等症狀。

②補氣養血:紅棗為補養佳品,食療葯膳中常加入紅棗補養身體、滋潤氣血。台大免疫學孫安迪博士大力提倡平時多吃紅棗、 黃芪 、枸杞,能提升身體元氣,增強免疫力。

③養血安神:女性躁鬱症、哭泣不安、心神不寧等,用紅棗和甘草、小麥同用甘麥大棗湯,可起到養血安神、舒肝解郁的功效。

④緩和葯性:紅棗常被用於葯性劇烈的葯方中,以減少烈性葯的副作用,並保護正氣。如十棗湯中,用大棗緩解 甘遂、 大戟、蕪花等瀉葯的毒性,保護脾胃不受傷害。

⑤紅棗性溫味甘,含有蛋白質、多種氨基酸、胡蘿卜素、維生素、鐵、鈣、磷物質,不僅能促進女性荷爾蒙分泌,加強胸部發育,還有補益脾胃、調和葯性、養血寧神的功效。

紅棗是補氣養血的聖品,同時又物美價廉,民眾無需購買民間昂貴的補品,善用紅棗即可達到 養生保健的功效。

2、談對《中醫葯與養生保健》的認識

養生百保健的內容非常寬泛,中國從古至今對養生保健也在不斷的探索發展。養生保健大致包括四季中的生活起居、飲食調養、身體鍛煉、精神度養護、克服不良習慣、注意生活節制等方方面面。按照中醫養生理論和方法,重要的是順時養生。順時就是順四時而適寒暑內。這是中醫養生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人體適應四時陰陽變化規律,才容能發育成長,健康長壽。

3、請問一些學院里有一項專業是中醫養生保健,這一項的具體課程是什麼,學什麼內容

有中醫養生學,

主要的課程
中醫基礎理論、醫古文、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經典
讀、中醫養生學、中醫康復學、中醫葯膳食療學、針灸學、推拿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氣功學版;正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診斷學基礎、葯理學、內科學、營養及食品衛生學、康復醫學概論與評權定、康復醫學治療技術、臨床康復學等課程。

4、請問 中醫學(養生保健方向)哪些學校開設 ?以後就業前途怎麼樣?可以幹些什麼啊 、食品營養專業 呢?

湖南中醫葯大學有百中醫臨床學專業,針灸推拿專業,葯學院中有食品工程,可以主修中醫臨床學,輔度修針灸食品工程。同您一樣,我也對中醫養生保健感興趣,認同葯食同源,我在該校中葯學專業剛畢業,在自考中南大學的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在校期間自己去問圖書館閱讀了很多相關書籍,獲得了中級營養師資格證,(高級營養師需要年滿25周歲才有資答格報考),略會一些按摩知識,覺得如果能能加深中專醫學診治方面的知識會更好。
中醫臨床畢業後可進中醫院,不過需要加深學歷,資歷深後才吃香。
也可以自己運用所學知識自己去創造機遇,總之,好好學屬習,總不會錯。

5、中葯學是干什麼的

中葯學是研究中葯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是中醫葯各專業的基礎學科之一。

《中葯學》課程介紹

1.課程基本內容: 中葯、中葯學、本草學、性味、歸經、升降浮沉、功效、主治和毒性的含義,中葯的起源、產地、採收及其炮製方法。配伍關系、用葯禁忌等中葯學基本理論知識。本學科的發展概況、主要炮製方法、用量、用法等。

2.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本學科的學習,可使同學們掌握139種常用中葯的分類、葯性特點、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規律和特殊意義者)及臨床應用;某些特殊用法;並了解其來源(指一味葯因品種來源不同而效用有異者);某些特殊炮製的意義、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86種常用葯物的分類、功效和主要應用、某些葯的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89種較常用葯物的功效、某些葯的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3.中葯學是研究中葯的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本課程是中醫葯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中葯基本理論和常用中葯的性能,應用理論知識及技能,為學習方劑學及中醫葯各專業課奠定基礎。一個好醫生必須做到「醫理通,葯性熟」,由此可見中葯學在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醫專業基礎課中,中葯學課學時最多(117學時)。
100802中葯學

主要課程:中醫學基礎、中葯學、方劑學、葯用植物學、中葯鑒定學、中葯資源學、中葯化學、葯理學、中葯葯理學、中葯炮製學、中葯葯劑學、中葯分析、葯事管理學等。

學制:4年。

授予學位:醫學或理學學士。

相近專業:中醫學、葯學。

就業前景:主要到中葯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研究與開發領域從事中葯鑒定、設計、制劑及臨床合理用葯等方面的工作。

分布院校:

【北京市】北京中醫葯大學

【天津市】天津中醫學院

【河北省】河北醫科大學、承德醫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醫學院

【遼寧省】沈陽葯科大學、遼寧中醫學院

【吉林省】吉林農業大學、長春中醫學院

【黑龍江省】黑龍江中醫葯大學

【上海市】上海中醫葯大學

【江蘇省】中國葯科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中醫葯大學、蘇州大學

【浙江省】浙江中醫學院、浙江林學院

【安徽省】安徽中醫學院

【福建省】福建中醫學院

【江西省】江西中醫學院

【山東省】山東中醫葯大學、泰山醫學院

【河南省】河南中醫學院、河南農業大學

【湖北省】湖北中醫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湖北民族學院

【湖南省】湖南中醫學院

【廣東省】廣州中醫葯大學、廣東葯學院、暨南大學

【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中醫學院

【重慶市】重慶郵電學院

【四川省】成都中醫葯大學、西南交通大學

【貴州省】貴陽中醫學院

【雲南省】雲南中醫學院

【陝西省】西北大學、陝西中醫學院

【甘肅省】甘肅中醫學院、蘭州醫學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醫科大學

推薦報考院校:上海中醫葯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中國葯科大學、南京中醫葯大學、成都中醫葯大學

6、詳細闡述養生保健有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范疇之中,如醫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7、你如何看待經絡調理在養生保健和健康美容中的應用價值

理論上,經絡調zd理好,通暢,沒有淤塞當然會氣血順暢利於養生保健美容。但是理論畢竟是理論,具體推崇這套理論的一方的東西,專能否切切實實達到調理經絡的作用 就不得而知,不好屬檢驗了。理想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

8、養生保健指的是什麼 ?平常應該注意什麼

與中葯學在養生保健中的應用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