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二十四節氣大暑養生

二十四節氣大暑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9 02:14:35

1、大暑節氣有哪些民間禁忌

大暑節氣民間禁忌有:忌「快」百運動、忌「急」冷水、忌「爆曬」、忌長時間吹空調等。

由於大暑前後,溫度相對較高,加之南方的天氣往往悶熱、潮濕,人體感覺不舒服,即使大汗淋漓也解不了困度熱,反而更容易中暑。因此,大暑之時要避免過度勞動,同時減少運動量,少出門活動。

在暑久天,天氣熱,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在冷水裡面泡著。知或者一熱,就想喝冰水解解渴。其實這對腸胃非常的不好,會造成身體各種不適。

大暑是農道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位於黃經120°。大暑期間,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喝羊肉湯等習俗。內

大暑節容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2、二十四節氣各有什麼特色飲食傳統?

一、立春

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立春養生要防病保健。注意室內通風,加強身體鍛煉。此外,還要注意口鼻保健。

宜:辛、甘、溫、發散的食品,口味宜清淡可口。主食推薦糯米、大米、玉米。蔬菜推薦白蘿卜、韭菜、香菜、油菜、洋蔥、辣椒、苘蒿、捲心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萵苣、竹筍、冬瓜、南瓜、絲瓜、茄子等。

二、雨水

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為雨水。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此時養生要注重養護脾臟,春季養脾的重點首先在於調理肝臟,保持肝氣順暢。

宜:多吃新鮮蔬菜、果汁多的水果及一些野菜。主食宜食小米等,蔬菜有胡蘿卜、山葯、韭菜、菠菜、油菜、豆苗、香椿、苘蒿、春筍、藕、荸薺、蘿卜等。水果有柑橘、蘋果、香蕉、雪梨、菠蘿等。水產類有鯽魚。其他為紅棗、蜂蜜、蓮子等。

三、驚蟄

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應肝的屬性。此外,諸如流感、水痘、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要注意嚴防。

宜:多吃新鮮蔬菜及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蔬菜有菠菜、水蘿卜、苦瓜、芹菜、油菜、山葯、春筍、甜椒、洋蔥。水果有梨,海鮮有螃蟹。其他為蓮子、銀耳、芝麻、蜂蜜、雞、蛋、牛奶等。梨性寒,不宜一次食用過多,否則反傷脾胃,脾胃虛寒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四、春分

太陽到達黃經0度時為春分。此時非感染性疾病中的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較易發,要注意防護。

宜:進食辛、甘溫偏之物。主食選擇熱量高的,並要多攝取蛋白質,宜清淡可口。推薦食物有胡蘿卜、捲心菜、菜花、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韭菜等新鮮蔬菜,柑橘、檸檬、蘋果等水果,牛肚、芝麻、核桃、蓮子等乾果,豆漿等飲料。

五、清明

太陽黃經15度時為清明。清明後雨水增多,自然由陰轉陽,這時要注意清泄肝火,以防肝氣升發太過或肝火上炎。

宜:清涼的寒性食品,並減少甜食和熱量大的食物的攝入。吃些柔肝養肺的食物,如薺菜、菠菜、山葯等蔬菜。春天韭菜可暖身。其他有銀耳、香菇、牛蒡、鯇魚等,香蕉、橘子等性味清涼的水果也應吃些。

六、穀雨

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為穀雨。除了精神養生來調節情緒外,還可食用一些能緩解精神壓力和調節情緒的食物。

宜:食富含維生素B、鹼性、養陰潤肺、暖胃健脾及調節人體情緒的食物。豆類有黃豆、大豆。蔬菜有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西紅柿、菠菜等。水果有葡萄、香蕉、橘子、草莓、檸檬等。其他有海帶、天然綠藻類和瘦肉等。宜食香椿,但不能食之過量。

七、立夏

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立夏以後的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而養陽重在「養心」。此時胃病較易發,要注意防範。

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多吃一些酸味食品,還要食用一些清淡平和、清熱利濕的食物,適量補充蛋白質。蔬菜有洋蔥、土豆、冬瓜、芹菜、西紅柿、黃瓜、絲瓜、山葯等。水果有山楂、香蕉、蘋果、桃、草莓、西瓜等。乾果有芝麻、核桃、花生等。水產類有海參、泥鰍、鯽魚等。其他有黑木耳、瘦肉、蛋類、奶類等。

八、小滿

太陽到達黃經60度時為小滿。此時人的生理活動處於一年當中最活躍的時期,故消耗的營養較多,需要及時進補。

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養陰作用的食物,食用一些清涼的食物,但不可過於寒涼。推薦蔬菜有黃瓜、胡蘿卜、冬瓜、絲瓜、荸薺、藕、西紅柿、山葯等。肉類有鴨肉等。水產類有鯽魚、草魚等。水果有西瓜、梨、香蕉等。

九、芒種

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此時雨多且潮濕,天氣悶熱異常,極易傷脾胃。另外,由於經常生吃食物、痢疾高發,要注意防範。

宜:以清補為原則。此時要多食蔬菜、豆類、水果,適當補充鉀元素,糧食以蕎麥、玉米、紅薯、大豆等含鉀元素較高為主,水果為香蕉,蔬菜為菠菜、香菜、油菜、捲心菜、芹菜、大蔥、青蒜、萵苣、土豆、山葯等。

十、夏至

太陽到達黃經90度為夏至日。由於夏季出汗多,體內易丟失水分,脾胃消化功能也較差,所以常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宜:清淡,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宜多食酸味,常食鹹味以補心。適宜的食物有西紅柿、黃瓜、芹菜、冬瓜、蓮藕、綠豆、草莓、杏仁、百合、蓮子等。

十一、小暑 

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為小暑。此時剛進入伏天,「伏」是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減少外出以避暑氣。

宜:以清淡味香為主,飲食上要多注意衛生和節制。多吃蔬菜和水果。推薦食物有西紅柿、山葯、黃瓜、西瓜、蘋果、蠶豆、綠豆、牛奶、豆漿等。

十二、大暑

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為大暑。此時的人體容易被暑、濕等邪氣所侵擾,故要重點防治中暑。飲食上要多吃防暑和健脾的食物。

宜:多吃些燥濕健脾、益氣養陰的食物,及時補充水分及蛋白質。此時適宜的食物有山葯、蓮藕、土豆、西瓜、香蕉、大棗、蓮子、綠豆、豌豆、海參、甲魚、雞肉、鴨肉、瘦肉、雞蛋、牛奶、蜂蜜、豆漿、綠茶等。


十三、立秋

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視這秋天的開始。立秋會帶來「秋燥」的相關疾病,應多吃些潤肺的食物。

宜:適當多食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食物,酸味果蔬也應常食用,這些包括蘿卜、西紅柿、山葯、扁豆、藕、茭白、南瓜、豆腐、蓮子、桂圓、糯米、粳米、枇杷、菠蘿、乳品、紅棗、核桃、蜂蜜、芝麻等。

十四、處暑

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時為處暑。此時氣候變數較大,雨前氣濕偏熱,雨後氣溫偏涼,易引發風寒或風熱感冒。

宜:吃溫補食物,飲食宜清淡,多吃些鹼性和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適宜的食物有芹菜、菠菜、黃瓜、苦瓜、冬瓜、南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銀耳、百合、蓮子、蜂蜜、芝麻、豆類及奶類等。

十五、白露

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白露是天氣轉涼的標志。此時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

宜:多吃一些有祛痰平喘、潤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包括竹筍、蘿卜、胡蘿卜、鮮藕、梨、蘋果、紅薯、小米、鴨肉、核桃、木耳、蜂蜜等。

十六、秋分

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為秋分。此時要特別注重保養內守之陰氣,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宜:適宜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飲食應以溫、淡、鮮為佳,如藕、鴨肉、秋梨、柿子、甘蔗、黑木耳、百合、銀耳、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

十七、寒露

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為寒露。此時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注意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以免耗散精氣津液。

宜:多食些甘、淡、滋潤的食品,可健胃養肺潤腸,同時要注意補充水分。這類食物包括蘿卜、西紅柿、蓮藕、胡蘿卜、冬瓜、山葯、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鴨肉、牛肉、豆類、海帶、紫菜、芝麻、核桃、銀耳、牛奶、魚、蝦等。

十八、霜降

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此時易犯咳嗽,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另外,要注意補氣養胃。

宜:以平補為原則。適宜的食品有洋蔥、芥菜(雪裡蕻)、山葯、蘿卜、紫菜、銀耳、豬肉、牛肉、梨、蘋果、橄欖、白果、栗子、花生等。

十九、立冬

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為立冬。民間把立冬作為冬天的開始。此時飲食應以增加熱量為主,起居養生重點重防「寒」。

宜: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鈣和鐵的食物。適宜的食物包括大白菜、捲心菜、白蘿卜、胡蘿卜、綠豆芽、油菜、洋蔥、西紅柿、紅薯、蘋果、香蕉、棗、梨、柑橘、豆腐、木耳、蘑菇類、羊、牛、雞、魚、蝦、海帶、牛奶、豆漿、蛋類、核桃、杏仁等。

二十、小雪

太陽到達黃經240度時為小雪。此節氣前後,天氣陰暗,容易導致或復發抑鬱症,因此,要選擇性地吃一些有助於調節心情的食物。

宜:多食熱粥。熱粥不宜太燙,亦不可食用涼粥。昆時適宜溫補,如羊肉、牛肉、雞肉等;同時還要益腎,此類食物要腰果、山葯、白菜、栗子、白果、核桃等。而水果首選香蕉。

二十一、大雪

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時為大雪。本時節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同時此時也是食補的好時候,但切忌盲目亂補。

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季應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宜食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溫補食物有蘿卜、胡蘿卜、茄子、山葯、豬肉、羊肉、牛肉、雞肉、鯽魚、海參、核桃、桂圓、枸杞、蓮子等。

二十二、冬至

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時為冬至。此時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

宜:食種類要多樣化,谷、果、肉、蔬菜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物要溫熱熟軟,並且要清淡。宜食胡蘿卜、西紅柿、梨、獼猴桃、甘蔗、柚子等(同「大雪」)。

二十三、小寒

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為小寒。小寒節氣正處於「三九」,是一年當中氣候最冷的時段。此時人們應注意「養腎防寒」。

宜: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來防禦寒冷對人體的侵襲。這些食物有韭菜、辣椒、茴香、香菜、薺菜、南瓜、羊肉、豬肉、狗肉、雞肉、鱔魚、鰱魚、木瓜、櫻桃、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等。此時比較適合吃麻辣火鍋和紅燜羊肉。

二十四、大寒

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為大寒。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所以應注意防寒。

宜: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風寒邪氣的侵襲。飲食方面應遵守保陰潛陽的原則。飲食宜減咸增苦,宜熱食,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但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宜食用的食材同「小寒」。適當增加生薑、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佐料。

3、二十四節氣養生除了護肝還注意什麼

二十四節氣養生
祖國醫學的基本觀點之一是「天人相應」,強調人體與自然界的息息相通、和諧統一,養生保健方面必須遵循和適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主動調節自己的衣食起居,不與自然規律背道而馳,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輪回,其中每個季節又有六個節氣,一年共有24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不同的氣候特點,相應的養生重點也有不同。
立 春
每年的 2月 4 或 5 日;春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 24節氣之首;立:建立、開始之意,表示冬季結束,春季由此開始。 春季的氣候特點是:氣溫逐漸回暖,但變化多端,早晚溫差大,更有可能出現「倒春寒」等異常天氣,若驟減衣被,可能感受病邪而致病,故春天宜「捂」。
起居上:晚睡早起,舒展形體,增加戶
外活動,踏青,野遊,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萬物復甦的生命活力,陶冶情操,增強體質。
春季對應人體的肝臟,養生保健要以保肝護肝為第一要務;保肝的三個要點是:保證睡眠;調暢情緒;注意飲食。
1. 保證睡眠: 從晚上 11點至夜裡的 3點對應著人體的膽經和肝經,這段時間的睡眠對保肝護膽非常重要。中醫有「肝藏血」、「卧則血歸於肝」之說,認為肝臟有調節血量的功能,夜裡回到肝臟的血流量是白天工作時的5倍,良好的睡眠有利於養肝護肝,也有利於肝臟發揮其各項功能尤其是解毒功能。
2. 調暢情緒:肝屬木,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故應戒怒恚或抑鬱,保持情緒舒暢,以免肝氣郁結或化火,影響健康。
3. 飲食宜忌:
減酸增甘:酸味入肝,其性收斂,不利於肝氣的升發和疏泄;甘味入脾,能健脾益胃;「見肝之病,當知傳脾」,肝和脾關系密
切,互相影響,需同步調理。
注意清泄肝火:多食各種綠葉蔬菜,尤其是薺菜、薄荷和豆苗等;菊花、玫瑰花、決明子、三七花等可代茶飲;佛手能疏肝理氣、化痰清熱,毒副作用小,可常服;
忌食發物:有動風、助火、生痰作用的食物:魚、蝦、蟹、牛羊肉、鴨肉、香椿、芫荽、豆豉、腐乳等。
少喝酒:酒精里的乙醇是在肝臟進行代謝的,一般人的肝臟24小時只能分解50毫升的酒精,相當於2兩白酒,所以長期嗜酒會加重肝臟負擔,進而嚴重影響肝臟功能,甚至導致酒精性肝硬化等嚴重後果,所以只宜少量飲用低度紅葡萄酒(10~30毫升),對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保護心血管有一定益處。
雨 水
每年的2月19或20日,第二個節氣;此時自然界特點是:天漸回暖,開始降雨,萬物萌芽生長。
春季的主要病邪是風邪,「風為百病之
長」,寒、熱等病邪往往藉助於風邪侵入人體;所以春季養生要注意做到「避風如避劍」;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已經提醒我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驚 蟄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第三個節氣;正值九九艷陽之際,春光融融,氣溫回升最快,蟄伏在地下的小動物結束冬眠。正所謂「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在這個春暖花開的時節仍要注意氣溫的冷暖變化,尤其是「倒春寒」之類的異常天氣。
春 分
每年的3月19~22日左右,第四個節氣。 「春分」有兩方面的含義:
1. 晝夜均分,各12小時,自此之後白晝漸長,黑夜漸短;
2. 平分春季,位於春季之中,之後氣溫繼續回升。
這是一個「陰陽均而寒暑平」的時候,我們養生的重點也要從以下三方面注意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
起居有節:晚睡早起,增加戶外活動; 飲食合理:清泄肝火,忌發物,少飲酒; 情緒平穩:戒怒恚或抑鬱,心情舒暢,樂觀向上。
清 明
每年的 4月4 或 5日,第五個節氣。此時氣溫漸高,降雨增多,天氣清朗,四野明凈,生機勃勃;
清明同時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叫「踏青節」:多安排祭祀和掃墓,表達對故人的尊敬和懷念;同時也可春遊踏青,融入明媚春光,強身健體,心曠神怡。
谷 雨
每年的4月20日前後,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其實就是雨生百穀之意: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旺盛;
「清明無雪,穀雨無霜」:穀雨之後寒流出現的可能大為減少,氣候溫暖且衡定;
小土黃:清明的最後三天加上穀雨的15天共18天。此時空氣中濕度逐漸增加:
容易出現濕邪困脾、干擾脾胃功能的情況,所以此時的養生重點應該轉移到健脾護胃方面:
飲食定時定量;
少食油膩、辛辣刺激及生冷不潔之物; 避免勞逸失常或思慮過度。
可常食用健脾利濕之物:茯苓、薏苡仁、扁豆、山葯等;或常服:參苓健脾胃顆粒、香砂平胃散等。
立 夏
每年的 5 月 5 或 6日,24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夏季由此開始。
自然界的陽熱之氣日漸增多,氣候炎熱,各種生物生機旺盛,生長繁茂,同時也是人體的陽氣最旺的一個季節。
夏季對應人體的心臟,要時刻注意保護心臟:
「心為君主之官」:天下不可一日無君,而人體更是不可一時無君:心臟跳動一刻不能停止。
而西醫心血管專家也提出了「健康從心開始」的口號。
心主血脈,心氣推動血液在脈道里正常運行,成為血液循環的樞紐和動力;血液在脈道中循環無端,周流不息,把營養物質送達全身,維持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
保護心臟要注意以下幾點:
避免過勞而耗傷心氣:勞則氣耗; 睡好午覺:中午11點~13點為心經所主,此時一定要好好休息,不妄作勞,以護心氣。
保持情緒穩定和舒暢,避免激烈起伏;中醫認為「喜傷心」,「喜則氣緩」:過喜則心氣渙散、心神跳盪,氣血失於和順。
小 滿
每年的5月21日左右,24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夏季的第二個節氣;自然界的生物比較豐滿和茂盛,故曰「小滿」。
夏季在飲食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少油增鹽;
2. 多吃苦味食物:苦味入心,助心氣,
清心火;
3. 注意選擇一些涼性的、具有清熱作用的食物:各種瓜類、蓮藕、西紅柿、綠豆等;但要注意避免過多的寒涼飲冷,以免損傷人體的陽氣;中醫的著名觀點之一:「春夏養陽」,即春夏之季重在養人體的陽氣,勿因各種不良行為和習慣導致陽氣的損傷。
4. 紅色、橙黃色食物有利於心血管,可以經常食用。
芒 種
每年的6月5或6日,24節氣的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
「芒種」之意是:麥類等有芒作物開始收割,而谷類等作物開始播種:進入了農忙時節。
夏季的主要病邪是暑邪和火邪;二者均為陽、熱之邪,傷陰耗氣,常上犯頭目,擾及心神,導致多種疾病和症狀:如口乾舌燥、咽痛、咳嗽、大汗出、煩躁不安、頭暈頭痛、尿短赤、大便難等。
起居上:晚睡早起;降低活動強度;午
後炎熱時注意躲避高溫,適當減少戶外活動;
飲食上:清淡為宜,適當進食寒涼性食物,及時補充水分;
情緒上:心靜自然涼,避免情緒的大起大落,以免火上澆油。
夏 至
每年的6月21或22日,24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季的第四個節氣;
「至者,極也」;為日長之至,即白晝最長,此後逐漸晝短夜長;也就意味著此為自然界陽氣最旺之時,同時陰氣開始生長。
夏至之後開始進入最熱的「伏天」;「伏」有兩層含義:躲避高溫,減少外出以避暑氣;此時也潛伏著陰寒之氣;
夏至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易在冬天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在夏至之時加以調治,可取得更好的療效:藉助自然界的陽氣來補充身體所欠缺的陽氣。
小 暑
每年的7月7日或8日,第十一個節氣,
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
「小暑」之意即:天氣炎熱,但還不是最熱。
大 暑
每年的7月23或24日,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此時正處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且濕度較大:「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長夏」 的養生
「長夏」是指每年的7月23日~9月22日,包括大暑、立秋、處暑和白露四個節氣;此時正值夏秋之交,與脾相應,而主要病邪就是濕熱之邪;
養生重點:
避免淋雨、涉水、久居陰暗潮濕之地; 忌肥甘厚膩及酒水飲料;
常服薏苡仁、茯苓、山葯、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以及綠豆、瓜類等清熱利濕之品。
避免勞逸失常;
避免思慮過度。
立 秋
每年的8月8日或9日,第十三個節氣。 暑去涼來,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但仍未進入秋天氣候。
處 暑
每年的8月23日前後,第十四個節氣。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但早晚的氣溫已開始下降,溫差逐漸增大。
白 露
每年的9月7日前後,第十五個節氣。 涼爽季節的開始,氣溫逐漸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夜來常在草木等物體上凝成白色的露珠,故曰「白露」。
是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俗語說「白露身不露」:此時需注意保暖,及時添衣,避免受涼。
開始進入典型的秋季氣候:雨水逐漸減少,空氣濕度小,秋燥逐漸顯現。
警惕秋燥傷肺,多食潤肺化痰、清熱養
陰之品;
白色食品保肺最宜:大白菜、白蘿卜、百合、山葯、大蒜、蓮藕、銀耳、杏仁、梨、白芨、魚腥草、薏苡仁、牛奶等。上述食材可自由組合,隨意加工成菜品、湯、粥、羹等等,每日堅持服用。
秋 分
每年的9月23日前後,第十六個節氣。 「秋分」有兩層含義:
1. 一天 24 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自此之後晝短夜長;
2. 位於秋季之中,平分秋季,自此之後逐漸進入深秋季節。
氣候特點:氣溫降低速度明顯加快:「一場秋雨一場寒」;
養生重點:
及時增添衣被,防止受涼;
加強體質鍛煉,增加戶外活動,登高觀景,心曠神怡;
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憂傷悲愁損傷肺氣。

寒 露
每年10月8~9日交季,一年中的第十七個節氣。 露氣寒冷,快要凝結成霜,東北、西北地區甚至已開始下雪。
民間諺語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吃了重陽糕,單衣打成包」之說,亦即此時應注意加衣保暖,避免受涼。
此時也真正進入「多事之秋」:氣溫越來越低,空氣乾燥,易患各種呼吸道疾病。
養生重點:
早睡早起,避免勞累,堅持鍛煉,增強體質;
少吃辛辣刺激、香燥及肥甘之物。 霜 降
每年10月23 或 24日; 一年中的第1十八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的自然界天氣漸冷,常有冷空氣侵襲,氣溫下降快;當降至零度以下時,露水凝結成霜。草木黃落,蟄蟲皆俯;在這「風刀霜劍嚴相逼」之時,要注意避寒保暖,謹防呼吸
道、胃腸、心腦血管以及骨關節疾病的發生或加重。
進入所謂「土黃天」:霜降前3天開始,後延18天(亦即寒露的最後3天加上霜降的15天,共18天),適宜進補。但不能盲目補之,一定要遵循「虛則補之」的原則, 分清氣、血、陰、陽,根據自己的體質需要,有選擇地進補。
氣虛的症狀和表現: 神倦,肢軟乏力,氣短,汗多,語音低微,動則加劇,面白,舌胖邊有齒痕等;身體的能量儲備和調節、調動能力不夠。
補氣的葯物及食物:人參(各種野生或家種的紅參、高麗參、白參、西洋參等)、黨參、南、北沙參;黃芪、山葯、冬蟲夏草、扁豆、雞肉等。
血虛的症狀和表現:頭昏,乏力,心慌,飲食及睡眠差,面色、唇色及爪甲色淡,舌質淡;
補血的葯物及食物: 當歸、熟地黃、黃精、三七、制首烏、枸杞、大棗、龍眼肉、黑芝麻、雞蛋、海參、黑木耳、紫米、紅糖、
動物肝臟、牛肉等。
陰虛的症狀和表現: 乾燥失潤、伴有熱象:咽干口燥、五心煩熱、性急、易飢、體瘦、大便干、舌紅少津等;
養陰的葯物及食物:西洋參、沙參、生地黃、麥冬、玄參、山葯、百合、銀耳、燕窩、小米、牛奶等。
陽虛的症狀和表現:陽虛一般為氣虛之漸,在氣虛的基礎上加寒冷的表現:冷、淡、清、稀、潤:身寒肢冷、喜靜淡漠、乏力嗜睡、易腹瀉、尿頻、舌淡而潤;遇寒加劇,得熱則舒。
補陽的葯物及食物:鹿茸、附片、杜仲、蟲草、紅參、高麗參、紫河車(胎盤)、羊肉、狗肉、牛肉、韭菜、蔥姜、葵瓜子等。
溫馨提醒:體質及身體狀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必要時請向專業人士請教。
立 冬
每年的11月7日或 8日;一年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冬季由此開始。(四 「立」 之一: 立:建
立、開始之意)
此時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剩餘,但北方的冷空氣又頻頻南襲:謹防冷暖無常的氣候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冬三月:生機潛伏、萬物蟄藏;對應人體的腎臟;與之相適應,人體也應沉潛含藏,斂陰護陽;
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日出而作;放慢節奏,不過分勞累;
情緒安寧,含而不露,自得其樂: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避免情緒激烈起伏和煩擾;
堅持鍛煉,增強體質和抗寒能力:「冬到懶一懶,多喝葯一碗」;但要避免晨煉,以免誘發心腦血管病。
小 雪
每年的11月22或23日,一年中的第2二十個節氣。此時北方可能會有小范圍、少量的降雪,故曰「小雪」。
養生好習慣:泡腳:溫通經脈,解乏,增加抗寒能力,調養臟腑,促眠;可配合按摩,尤其是湧泉和足三里;同時也可加入各種葯物:杜仲、寄生、獨活、紅花、(淮、土)牛膝、艾葉、雞血藤、威靈仙、姜、酒、醋等。
大 雪
每年的12月7日(個別年份的6或8日);一年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此時天氣更冷,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溫度降到0°以下。
防寒保暖,謹防強冷空氣和低溫對人體的傷害。
陰冷晦暗的天氣會影響人的心情,再加上戶外活動和光照減少,易引發或加重抑鬱症;需及時調整情緒,保持心態平和。
冬 至
每年的12月21~23日之間,一年中的第 二十二個節氣,但卻是最早制定出來的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又稱為「冬節」,古時也被定為 「子月」。
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陰極之至,
陽氣始生: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
同時也進入了最寒冷的階段:開始「進九」(數九)。
血遇寒則凝:低氣溫易誘發心腦血管病、胃腸病、慢阻肺以及骨關節病等;此時也是各種慢性病患者死亡的高峰時期。
小 寒
每年的1月5~7日之間,第二十三個節氣。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氣溫最低:「小寒大寒,冷成一團」。(「三九」恰在此節氣內:1月9~17日)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最寒冷的天氣就是陰邪最盛的時候:注意保護陽氣:避寒就溫;
多曬太陽:「負日之暄」:背日光而坐,感受太陽的溫暖,以壯人陽氣,溫通經脈;
不受涼;不居處陰冷之地;不隨意減衣; 不食生冷,多食用溫熱性質的食物:牛羊肉、韭菜、藠頭、茴香、辣椒、蔥姜蒜等;
多吃含鐵和鈣的食物有助於增加抗寒能力;含鐵多的食物:蛋黃、動物血及肝臟、
黑芝麻、黑木耳、紅棗等;含鈣多的食物:牛奶、海帶、魚蝦等。
大 寒
每年的1月20或21日;24節氣中的最後一個,與立春相交接,冬季即將結束,天氣漸暖,又將迎來新的節氣輪回。
仍要注意防寒保暖,不要急於減衣;適量食用堅果類食物(每天15克):溫養全身組織,油潤去燥,補充維生素E。

4、大暑節氣養生有什麼原則

明天是7月2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內,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給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各方面都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並且容易引發中暑、熱中風、肩周炎、水中毒、腸道傳染病等疾病。大暑養生得當,不僅可以維持夏季短期內身體的良好狀態,對一整年的健康的保持也是至關重要的。下面將為各位介紹一些大暑養生之道,希望您身體健康,心情愉快。
一、防情緒中暑
按照中醫「天人相應」之說,氣候變化會引起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會產生心煩意亂、無精打采、思維紊亂等異常狀態,這是「情緒中暑」引起的。現代醫學認為,人的神經細胞對夏日氣溫、氣壓和濕度等氣象要素的變化高度敏感,高溫氣候會影響人體的情緒調節功能,繼而影響大腦的神經活動和內分泌的激素分泌,於是產生一系列類似「中暑」症狀。
一旦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惡心等中暑先兆,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高溫作業或易中暑人群,為了以防萬一,平時也可以適當吃點藿香正氣水。
為防「情緒中暑」,一旦火氣上來,可以採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納涼法」等方法調整自己的情緒。
二、補水宜喝粥
在大暑節氣養生,首要是補水。此時節喝葯粥能補氣清暑,健脾養胃。
李時珍曾言,「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度暑粥」常選用粳米、綠豆、薏苡仁、赤小豆、南瓜等健脾養胃的穀物為主料,輔以百合、蓮藕、黃瓜、冬瓜、西瓜、豆芽、冬菇、紫菜、番茄等寒涼清熱蔬果,加以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涼益氣、滋陰補血的肉製品煮熬而成。
所謂「天生萬物以養民」。大暑期間,還應該多吃絲瓜、西蘭花和茄子等當季蔬菜。淮山葯有補脾健胃、益氣補腎作用,多吃淮山葯可以促進消化,改善腰膝酸軟,使人精力旺盛。
三、冬病多夏治
大暑是全年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冬病夏治」使用最多的是敷貼療法,它是利用夏季「三伏天」陽氣最盛的節氣特點,採用穴位敷貼的方法,使用有特殊作用的中葯滲透皮膚,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
敷貼的葯物最常見的是選用一些辛香、逐痰、溫陽、驅寒的復方中葯,結合透皮給葯技術,根據病人的病情,選擇肺俞、膏育、大椎、百勞、定喘等穴位敷貼治療。

5、二十四節氣對飲食養生要求有什麼?

(1)春季六節氣的飲食養生要求

春季,是指從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它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

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意思是說,當春歸大地之際,冰雪已經消融,自然界陽氣開始生發,萬物復甦,柳絲吐綠,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與天地相應」,此時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春季飲食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這個養生原則應具體貫穿到飲食中去。

春季在飲食方面,首先要貫徹《黃帝內經》里提出的「春夏養陽」的原則,也就是說,在飲食方面,宜適當多吃些能溫補陽氣的食物。

隨著四季氣候的不同,在選擇食物的冷、熱、苦、酸、辛、甘等性味時也應有異。春季為人體肝氣當令,而肝脾關系最密,也就是說春季肝氣旺則會影響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病症。唐代葯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根據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宜選辛、甘、溫之品,辛甘之品有助於升陽,溫食有助於護陽,且飲膳又要求清淡。因此,春季養生食物的選擇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

(2)夏季六節氣的飲食養生要求

夏季,指陰歷四月至六月,即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間包括了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

《黃帝內經》在描述夏天的節氣特點時這樣寫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意思是說,在夏天的3個月,天陽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上下交合,各種植物大都開花結果了,所以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於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也相應地旺盛起來,並且活躍於機體表面。為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毛孔開泄,而使汗液排出,通過出汗,以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在談到夏天如何養生時,汪綺石在《理虛元鑒》里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這里非常清楚地指明了夏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即《黃帝內經》里所指出的「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飲食宜減苦增辛。

(3)秋天六節氣的飲食養生要求

秋天,是從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間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幾個節氣,並以中秋(農歷八月十五)作為氣候轉化的分界。

《管子》指出:「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這里的陰氣始下,是說在秋天由於陽氣漸收,而陰氣逐漸生長起來;萬物收,是指萬物成熟,到了收獲之時。

從秋季的氣候特點來看,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隨「夏長」到「秋收」而相應改變。因此,秋季飲食養生皆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也就是說,秋天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秋冬養陰」。所謂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養收氣、養藏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

(4)冬天六節氣的飲食養生要求

冬季是從立冬日開始,經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為止。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以斂陽護陰為根本。由於陽氣的閉藏,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祖國醫學認為,人體能量和熱量的總來源在於腎,就是人們常說的「火力」。「火力」旺,反映腎臟機能強,生命力也強,反之,生命力就弱。冬季時節,腎臟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就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所以,冬季養生飲食之味宜減咸而增苦,以養心氣。

6、24節氣與養生之道

立春:「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系,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葯和食品,草葯如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雨水: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葯、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驚蟄:《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便志生。」這是說,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對於北方氣溫較低、早晚溫差大的地區要注意保暖。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應注意養肝、保肝,防止春季傳染病的流行。飲食調養要根據節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而定。主要以「春夏養陽」為原則,可適當多吃能升發陽氣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薺菜等。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故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大棗、鍋巴、山葯等甜食以養脾,可做成大棗粥、山葯粥。

春分: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餚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餚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在思想上要保持輕松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煉、定時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進行調養,方可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

清明:飲食調攝方面,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對形體肥胖者,須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對老年高血壓者應特別強調低鹽飲食,在降低攝鹽的同時,還應增加鉀的攝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類食品。

穀雨:「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另有肝氣郁結,郁而化火,飲食不節,食滯生熱,肝胃之火上沖於面以及素體陰虛,房勞傷精,致陰虛火旺而導致本病的發生。此外,牙、口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誘發本病。在施治過程中,要究其病因、辯其病症。對感受風寒者,要以疏通氣血為主;肝胃鬱火者,以瀉肝胃之火;陰虛火旺者,應以滋陰降火之法。針刺對該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立夏:「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季節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故應順之。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瘀滯,以防心臟病的發作。故立夏之季,情宜開懷,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具體到膳食調養中,我們應以低脂、低鹽、多維、清淡為主。

小滿:「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古代醫家對此病早已有所認識。「風疹」的病因病機不外乎三點:一,濕郁肌膚,復感風熱或風寒,與濕相博,郁於肌膚皮毛腠理之間而發病;二,由於腸胃積熱,復感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於皮毛腠理之間而來;三,與身體素質有關,吃魚、蝦、蟹等食物過敏導致脾胃不和,蘊濕生熱,郁於肌膚發為本病。風疹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發病迅速,皮膚上會突然出現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塊成片,或呈丘疹樣,此起彼伏,疏密不一,並伴有皮膚異常瘙癢,隨氣候冷熱而減輕或加劇。當我們了解了發病的機理後,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預防和治療。

飲食調養上對各種類似的皮膚病人,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葯、蛇肉、鯽魚、草魚、鴨肉等;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酸澀辛辣、性屬溫熱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蔥、生蒜、生薑、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魚、蝦、蟹各種海鮮發物、牛、羊、狗、鵝肉類等。

芒種:養生重點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徵,在精神調養上應該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惱怒憂郁不可有,這樣氣機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有利於健康。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鬆,「陽熱」易於發泄。但須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

另外,我們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告誡人們食勿過咸、過甜。飲食過咸,體內鈉離子過剩,年齡大者,活動量小,會使血壓升高,甚者可造成腦血管功能障礙。吃甜食過多,對人體健康也不利,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能力逐漸降低,宜引起中間產物如蔗糖的積累,而蔗糖可導致高脂血症和高膽固醇症,嚴重者還可誘發糖尿病。由此可見,飲食是養生防病極其重要的一種手段。因此,在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耗氣傷津之時,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飲食宜清補為主,輔以清暑解熱護胃益脾和具有降壓、降脂的食品。女士在月經期或產後期間,雖天氣漸熱,也忌食生冷性涼之品以防由此引發其它疾病。

夏至:「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按中醫學的臟與臟之間的關系講「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暖」從中不難看出心、腎之間的重要關系。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小暑: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飢,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症;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

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

飲食偏嗜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飲食調節適當,才能保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飲食偏嗜有過寒過熱之偏,五味之偏。多食生冷寒涼,可損傷脾胃陽氣,因寒濕內生發生腹痛泄瀉,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腹滿脹痛,便秘最終釀為痔瘡;五味之偏是說人的精神氣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對應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若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臟腑機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損傷內臟而發生疾病。如偏食鹹味,會使血脈凝滯,面色無華;多食苦味,會使皮膚乾燥而毫毛脫落;多食辛味,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會使皮肉堅厚皺縮,口唇乾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則骨骼疼痛頭發易脫落。重要的是由於嗜好偏過,不但會導致營養不良,而且還能傷及脾胃以及其他臟腑,而致腳氣病、夜盲症和癭瘤等疾病。所以飲食五味(酸、苦、甘、辛、咸)要適宜,平時飲食不偏食,病時飲食講禁忌。

大暑:「谷肉果菜,食養盡之」著名醫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葯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葯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醫葯六書》「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可見粥養對人之重要。葯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葯物,配製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俗話說「人是水澆成的」,這話不無道理。水約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傳統的養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冷開水。實驗結果也表明。一杯普通的水燒開後,蓋上蓋子冷卻到室溫。這種冷開水在其燒開被冷卻過程中,氯氣比一般自然水減少了1/2,水的表面張力、密度、粘滯度、導電率等理化特性都發生了改變,很近似生物活性細胞中的水,因此容易透過細胞而具有奇妙的生物活性。根據民間經驗,實驗結果,每日清晨飲用一杯新鮮涼開水,幾年之後,就會出現神奇的益壽之功。日本醫學家曾經對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做過調查統計,五年內堅持每天清晨喝一杯涼開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牙齒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里,在這些人中也從未得過大病,由此說來水對人體之重要,是千真萬確的。除水之外,酒、湯、果汁等都可稱為飲品。合理選用都能對人體起到很好的強身健體的作用。

立秋: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一、精神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二、起居調養: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三、飲食調養;《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四、運動調養: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具體做法: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齶,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復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處暑:秋季養生之所以強調保證睡眠時間,是因為睡眠有很好的養生作用。沒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睡眠的作用包括五個方面:

一、消除疲勞

睡眠時,人提的精氣神皆內守於五臟,若五臟安舒,則氣血和調,體溫、血壓、心率均相對下降,呼吸及內分泌也明顯減少,使代謝率降低,體力得以恢復;

二、保護大腦

大腦在睡眠狀態中的耗氧量大大減少,充足的睡眠有利於腦細胞能量的儲存,幫助恢復精力,提高腦力效率;

三、增強免疫

睡眠不但是智力、體力的再創造過程,還是疾病康復的重要手段。睡眠中能產生更多的抗原抗體,增強機體抵抗力,因此現代醫學常把睡眠作為一種治療手段,用來治療頑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四、促進發育

睡眠與兒童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兒童的生長速度在睡眠狀態下增快,所以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是兒童身高增長的條件之一;

五、利於美容

睡眠對皮膚健美有很大的影響。這是由於在睡眠的過程中,皮膚表面分泌和清除過程加強,毛細血管循環增多,加快了皮膚的再生,使得皮膚因勞累過度所造成的顏面憔悴、皮膚出現的細碎皺紋在睡眠中得以恢復。所以說,睡眠也是皮膚美容的基本保證。

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

白露:典型的秋季氣候,我們就不能不考慮到秋季的氣候特點——乾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我們講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唇乾、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乾裂等症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葯,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用蔥白、生薑、豆蔻、香菜可預防治療感冒;用甜菜汁、櫻桃汁可預防麻疹;白蘿卜、鮮橄欖煎汁可預防白喉;荔枝可預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紅蘿卜煮粥可預防頭暈等。苦瓜、蘆筍、馬齒莧等都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秋分:「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古代醫者把烏雞、羊肉、驢皮、蔥、姜、棗等視為陰陽氣血之用,或調補胃氣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譜和菜餚中,又不難發現有很多葯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黃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當葯食調配得當時,可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古代醫家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把食物的性能歸納為三大類,即寒涼類、平性類、溫熱類。其中以常見的三百多中食物統計數字看,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更次之。就其作用而言,寒涼性食物多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這類食物包括有西瓜、甜瓜、香蕉、甘蔗、芒果、枇杷、蘋果、梨、柿子、荸薺、菱角、桑葚、番茄、黃瓜、苦瓜、冬瓜、白蘿卜、絲瓜、蓮藕、茭白、竹筍、慈姑、厥菜、馬齒莧、芹菜、淡豆豉、海藻、海帶、螃蟹等等。

溫熱性食物多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等作用,其中辣椒、花椒、芥子、鱒魚等為熱性食物,櫻桃、荔枝、龍眼、杏、石榴、栗子、大棗、胡桃仁、大蒜、南瓜、生蔥、姜、韭菜、小茴香、鱔魚、鰱魚、淡菜、蝦、海參、雞肉、羊肉、鹿肉、火腿、鵝蛋等為溫性食物。

平性食物有李子、無花果、葡萄、白果、百合、蓮子、花生、榛子、黑芝麻、黑白木耳、黃花菜、洋蔥、土豆、黑、赤、黃豆、扁豆、豇豆、圓白菜、芋頭、胡蘿卜、白菜、香椿、青蒿、大頭菜、海蜇、黃魚、鯉魚、豬肉、豬蹄、牛肉、甲魚、鵝肉、鵪鶉、雞蛋、鵪鶉蛋、鴿蛋、蜂蜜、牛奶等等。

寒露:「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此時,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製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葯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薑、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

霜降:最適合來點當令水果,柿子梨子和蘋果,可以多吃,不過涼性的西瓜就得少碰了,因為天氣一冷,涼性的食物吃太多,反而容易降低身體的抵抗力,誘發感冒。羊肉爐和其它大補姜湯,因為太過燥熱,會讓口乾舌燥的情況火上加油,還是等天氣冷一點再吃吧。

7、二十四節氣對人體生命的影響有哪些?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與四季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人也不能脫離天地氣息而存在。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皮肉骨筋等組織的機能活勸-無不受四季二十四節氣變化影響。

(《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里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里雲:「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些都說明人體要依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而獲得生存,同時還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這與現代科學認為的「生命產生的條件,正是天地間物質與能量相互作用的結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類需要攝取飲食,呼吸空氣,與大自然進行物質交換,從而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

1.四季二十四節氣和人體的關系四季二十四節氣和人體關系密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四季二十四節氣影響人體的精神活動我國古代醫學名著《黃帝內經》里有一篇專門討論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精神活動的影響,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對於此篇,《黃帝內經直解》指出:「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著名醫學家吳鶴皋也說:「言順於四時之氣,調攝精神,亦上醫治未病也」,所以篇名叫「四氣調神」。這里的「四氣」,即春、夏、秋、冬四時氣候;「神」,指人們的精神意志。四時氣候變化,是外在環境的一個主要方面,精神活動,則是人體內在臟氣活動的主宰,內在臟氣與外在環境間取得統一協調,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2)四季二十四節氣影響人體的氣血活動我國中醫學認為,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的影響也是顯著的,如《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里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意思是說,在天熱時則氣血暢通易行,天寒時則氣血凝滯沉澀。

《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里還說:四時的脈象,春脈浮而滑利,好像魚兒游在水波之中;夏脈則在皮膚之上,脈象盛滿如同萬物茂盛繁榮;秋脈則在皮膚之下,好像蟄蟲將要伏藏的樣子;冬脈則沉伏在骨,猶如蟄蟲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們避寒深居室內。

以上充分說明了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對人體氣血經脈的影響是顯著的。若氣候的變化超出了人體適應的范圍,則會使氣血的運行發生障礙。如《黃帝內經》里說:「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這里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襲於脈外,使血脈流行不暢;若寒邪侵入脈中,則血病影響及氣,脈氣不能暢通,就要突然發生疼痛。

(3)四季二十四節氣與人體的五臟活動密切相關在《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里曾明確提出「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的問題,即五臟和自然界四時陰陽相應,各有影響。在《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里則具體地說:「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此外在《黃帝內經》里還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的明文記載。

事實上,四時氣候對五臟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就拿夏季來說,夏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尤其是窒外活動特別多,而且活動量也相對增大,再加上夏天晝長夜短,天氣特別炎熱,故睡眠時間也較其他季節少一些。這樣,就使得體內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環加快,汗出亦多。因此,在夏季,心臟的負擔特別重,如果不注意加強對心臟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損害。由此可見,中醫提出「心主夏」的觀點是正確的。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我國古代,對一年季節的劃分,一向有四季和五季兩種方法,因人體有五臟,故常用五臟與五季相配台來說明人體五臟的季節變化。

(4)四季二十四節氣影響人體的水液代謝關於這一點,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過論述,如《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篇里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意思是說,在春夏之季,氣血容易趨向於表,表現為皮膚鬆弛,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於里,表現為皮膚緻密,少汗多溺等,以維持和調節人與自然的統一。

2.不順應「四時之法」對人體的危害所謂「四時之法」,是說人類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春、夏、秋、冬,四時自然氣候的變化,與人的生命活動也是對立的兩方,人體必須適應四時氣候變化來維持生命活動。否則,人體生理節律就會受到干擾,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會降低。即使不會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會導致內臟功能失調而發生病變。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里明確指出:

「寒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這清楚地說明了人們在養牛中要順應四時陰陽這個根本。

它圍繞著「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的基本觀點,討論了養生的原則,提出了平調陰陽、以合四時的理論,即主動調節內臟與外部環境的協調,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如果不順應四時陰陽,人又會怎樣呢?《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里說: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若在春天不好好養生,違背了舂生之氣,體內的少陽之氣不能生發,就要發生肝氣內郁的病變;若在夏天不注意保養,違逆了夏長之氣,太陽之氣不能生長,就要發生心氣虛的病變;到了秋天,若違逆了秋收之氣,太陰之氣不能收斂,就要發生肺熱脹滿喘息的病變;到了冬天,不好好養生,違逆了冬藏之氣,少陰之氣不能閉藏,就要發生腎氣不能蓄藏的病變。

這段話告誡人們,若破壞了五臟適應四時陰陽變化的正常規律,不可避免地要導致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失調而發生病變,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中醫養生學把適應四時陰陽看作是一切生物維持生存的重要條件。所謂「適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觀規律。

3.春季六節氣與人的生命健康(1)春季所引起的人體的生理變化春天是給萬物帶來生機的季節。當自然界陽氣開始生發之時,「人與天地相應」,此時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其生理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氣血活動加強,新陳代謝開始旺盛中醫學認為,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的影響是顯著的,如在天熱時氣血暢通易行,天寒時則氣血凝滯沉澀。而春天之氣候介於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之間,氣候溫和,故氣血活動亦介於二季之間的狀態,即春天的氣血活動逐漸增加。這種情況可從脈象上反映出來,正如《索問·脈要精微論》說:「春曰浮,如魚之游在波」,意思是說春天人體的脈搏浮而滑利,好像魚兒游在水波之中。陽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即代表著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陽氣的生發意味著人類新陳代謝開始旺盛起來。

②肝主春,肝氣開始亢蠱《素問·金匱真言論》曾明確提出「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的問題,即人體五臟和自然界的四時陰陽相應,各有影響。具體到春天,即是「肝者……為陽中之少陽,於春氣」。此外,在《黃帝內經》里還有「肝主舂」的記載,所謂「肝主春」,即是說人體肝臟與春季相應,肝的功能在春季比較旺盛,具體表現為盱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逐漸加強。由於氣候溫和,人們的戶外活動逐步多起來,因此,肝所藏之血流向四肢。春天隨著氣候的轉暖和戶外活動的增多,人們的精神活動亦開始活躍起來。這些生理上的變化,都給春天的飲食提出了新的要求。

(2)春季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影響然而,春季六節氣里一些對人體有害的東西,如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也會乘機而動、乘虛而人,各種病蟲害猖獗,給人們造成巨大的禍害,在我國南方這種情況尤為明顯。

中醫學認為,春天的氣候特徵是以風氣為主令,而風邪既可單獨作為致病因素,也常與其他邪氣兼夾為病。當風邪侵襲人體後,一般可產生下述病理變化:

一是傷人上部,如傷風感冒中常見的頭項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癢痛等症狀,又如風水一症起初也以眼瞼水腫為多見。

二是病變范圍廣,由於風邪善行數變,變化無定,往往上下竄擾,故病變范圍較廣,住表可稽留於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間,或游定於經脈之中;逆於上,可直達額頂;犯於下,可侵及腰膝脛腓等。

三是「風勝則動」,其證以動為特點,故凡見肢體運動異常,如抽搐、痙攣、顫抖、蠕動,甚至角弓反張、頸項強直等症往往責之於風,而列為風病。

四是兼雜為病,即指風邪常與其他邪氣相兼合並侵犯人體。如在長夏之季,風邪常與濕邪一起侵襲脾土,往往町見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脾胃受損的症狀;若與熱合則方風熱,與寒合則為風寒,或風寒濕三氣雜至而侵襲人體,即人們常說的風熱外感、風寒外感、風濕痹靜等。此外,風還可與體內之病理產物如痰相結合而成風痰,風痰上犯又可引起種種病症。

醫療氣象學證實:在大風呼嘯時,空氣中的沖撞摩擦噪音會使人心裡感到煩躁不適,特別是在音頻過低,甚至達到「次聲波」的標准時。科學家們已經發現次聲波是殺人的聲波,它能直接影響人體的神經中樞系統,使爪頭痛、惡心、煩躁,甚至致人於死地。同時,猛烈的大風常使空氣中的「維生素」——負氧離子嚴重減少,導致那些對天氣變化敏感的人體內的化學過程發生變化,在血中開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讓人感到神經緊張、壓抑和疲勞,並會引起一些人的甲狀腺負擔過重。

此外,大風使地表蒸發強烈,驅走大量水氣,空氣濕度減小,這會使人口乾唇裂,鼻腔粘膜變得乾燥,防病功能亦隨之下降,使許多病菌乘虛而入,從而導致呼吸道疾病發生,如支氣管炎、流感、肺結核等。這些疾病的廣泛流行,也往往是「風助病威」的結果。故《黃帝內經》里又說:「風者,百病之始也」。

(3)春季六節氣分別對生命健康的影響①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個季節。立春後,氣候向暖,陽氣始發,氣溫漸漸上升。立春之後,人體變化也由此開始。肝木應於春時,從立春之日起,人體少陽開始升發,肝陽、肝火、肝風也隨著春季陽氣的升發而上升。所以,立春後應注意肝臟的生理特徵,疏泄肝氣,保持情緒的穩定,使肝氣條暢而不影響其他臟腑。

②雨水雨水時節,人體的肝陽、肝火、肝風更會隨著春季的陽氣升發而上升,所以更應特別注意肝氣的疏泄條達。自然界一派生機,特別是南方地區,萬物欣欣向榮。養生者亦須振裔精神,勃發朝氣,志蓄於心,身有所務。

⑤驚蟄驚蟄時節,人體中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天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老年人更要注意身體的保養,元代丘處機在《攝身消息論》中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風冷易傷腠理,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一重,不可暴去。」這也即是俗話所謂的「春焐」。

④春分春分對人體而言,重要意義僅次於夏至、冬至,對健康也有較大的影響。

春天高血壓病多發,也容易產生眩暈、失眠等症。而且也是精神病的好發時間,所以凋攝情志頗為重要。

人們應順應春季生機盎然的特點,多做戶外活動,調攝情志。如野外放風箏、沐浴陽光、呼吸清新空氣、嬉戲玩樂,將一切煩惱置之度外,迎天順氣、隨風送憂。

⑤清明清明時節,氣候潮濕,容易使人產生疲倦嗜睡的感覺,而乍暖乍寒的多變天氣容易使人受涼感冒,發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春季又是呼吸道傳染病,如白喉、猩紅熱、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腦等疾患的多發季節。清明以後,多種慢性疾病易復發,如關節炎、精神病、哮喘等,有慢性病的人在這段時間內要忌食易發病食物,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避免舊病復發。

⑥穀雨穀雨時節氣溫升高和雨量增多,人體在這段時間內更為睏乏,所以要注意鍛煉身體。

4.夏季六節氣與人的生命健康在夏季,人類為了適應大自然的變化,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一種能悉知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並能自動調節其生理活動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1)夏季所引起的人體的生理變化在夏季人的生理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氣血運行旺盛夏季主陽,是陽升之極,陽氣盛、氣溫高,充於外表,人體陽氣運行暢達於外,氣血趨向於體表。此外,即使在一天之中,晝夜晨昏氣溫的變化也對人體氣血盛衰產生相應的影響,人體的陽氣「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可見,人體陽氣的盛衰是隨著晝夜陰陽盛衰消長的變化而呈節律性變化的,這就為飲食養生的每日三餐的選擇與調配提供了理論依據。另一方面,從人體脈象上也可以進一步反映出氣血活動的變化。《素問·脈要精微淪》說:「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夏應中矩……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意思是指四時氣候的變化,人的脈象也相應上下變動,所以夏天的脈象應合於矩之象洪大方正。夏至節後的四十五天,自然界的陰氣漸漸上升,夏天的盛陽開始漸漸下降,這就是夏季陰陽升降、脈象變化的特徵。

②人體津液外泄夏季炎熱,易使人體腠理開泄、津液外泄,出汗量(汗液是指津液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後,從汗孔排出之液體)要遠遠大於其他季節。正常情況下,人體汗液的排泄有賴於衛氣對腠理的開合作用,腠理開則汗液排泄,腠理閉則無汗。由於汗液為津液所化,血與津液同出一源(中醫有「血汗同源」之說),而血又為心所主,故又有「汗為心之液」之稱。夏又與心氣相通,夏季多汗則易使心氣渙散而不收,故夏季保存或及時補充津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夏季進行飲食養生要充分考慮這一生理的變化,以及時達到補充人體津液外泄過多而造成的津液虧乏、陰精耗傷的目的。

⑤人體心臟與夏相應人體五臟功能都隨四時、陰陽五行的變化而變化。《素問·六節藏象論》中具體說到:「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所謂「心通於夏氣」,是說人體心臟與夏相應,心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較旺盛,具體表現在心主血脈,氣血旺盛,運行暢達;汗液排泄增加;陽氣充,浮於外,功能活動亦加強,精力充沛。因此,為了更好地在夏季應用飲食養生,必須把握時令與臟腑的關系,在夏季3個月里做到有目的的補充心臟所消耗的能量,以保護心氣。

(2)夏天6節氣分別對人體健康的影響①立夏立夏是夏季開始的第一個節氣,立夏時節應早睡早起,多沐浴陽光,注意情志的調養,保持肝氣的疏泄,否則,就會傷及心氣,以致秋冬季節易生疾病。

立夏是春夏之交,是兒童發育最快的時候,所以,日常生活飲食要注意兒童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及時補充鈣質、維生素及食物營養,更要注意兒童和青少年的衣著和體育鍛煉。

舂夏之交,在飲食上應注意忌食性熱升發之物,以免耗氣傷津;同時也不宜過早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損傷脾胃陽氣。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日常食物也容易變質,夏季應避免食入不潔食物,以防發生腸道病變。

②小滿小滿時節,萬物繁茂,生長最旺盛,人體生理活動也處於最旺盛的時期,消耗的營養物質為四季最多,所以,應及時適當補充,才能使身體不受損傷。時至夏日,治病用葯時要偏於清涼,如菊花、蘆根、沙參、元參、百合、綠豆、扁豆、山葯、冬瓜之類,配伍煎水代茶、煮粥均可,切忌過於溫熱,損傷陰津;也不宜過於寒涼滋膩,反使暑熱內伏,不能透發。時至小滿,「春困夏乏」,使人精神不易集中,應經常到戶外活動,吸納大自然清陽之氣,以滿足人體各種活動的需要。

芒種時節,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期。黃梅雨季,一般約為一個月左右時間,一般在芒種後數日「入梅」(「進梅」)。黃梅時節,多雨潮濕,由於濕氣能傷脾胃,故此時要注意保護脾胃,少食油膩,以免外濕影響消化功能。

其時,陽氣旺盛,天氣炎熱,稍有不慎極易發生生疾病,如急性腸胃炎、中暑、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眼炎等,都是夏季的多發疾病,痢疾、乙腦、傷寒等都是夏季易發的傳染病,應注意預防。

③夏至夏至以後,太陽逐漸南移,白晝自此逐漸縮短。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多,故在短期內氣溫繼續升高。

自夏至日至立秋後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之階段,也是人體調補和治療宿疾的最佳時期之一。夏至日,是一年中陰陽氣交的關鍵。冬季易發的慢性疾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穩時期進行調補,對治癒或減輕慢性病的復發有較好的作用。故祖國醫學對冬病夏治非常重視。古書雲:「春夏養陽」,即是說在夏天調補時要偏於溫補人體的陽氣,順應舂夏陽氣旺盛的變化,這對於易感受陰寒之氣及陽虛病人尤為重要。

④小暑小暑時節,萬物繁榮秀麗,天地氣交,人們可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適當活動,使體內陽氣向外宣洩,才能與「夏長」之氣相適應,符合夏季養「長」之機。這段時問應適當參加戶外的活動。較為合適的娛樂活動如聽音樂,可使人忘卻夏季炎熱的煩惱,音樂悠揚舒緩的旋律、節奏、音調,對人體都是一種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腦及各系統功能,協調各系統器官的正常活動,促進血液流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能提高人的修養,「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葯矣」。另外,電影亦有同樣的作用,但要避免過於疲勞。看完電視後,用肥皂洗臉,可以洗去電視熒屏靜電荷帶來的污染。但是,老人、兒童、體弱者,應適當減少戶外活動,避免中暑。

⑤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由於天氣炎熱,食慾減退,食物選擇要以清淡芳香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慾。同時,進食要定時定量,可提高胃液分泌量,增加食慾。要多飲開水,飲用時加少量食鹽。適當吃些瓜果冷飲,可起到降溫防暑的作用,特別是新鮮果汁,如橙汁、蘋果汁、檸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蘿汁等。但要注意冷飲不能吃得過多,否則,冷飲刺激腸胃道內壁,減少消化酶的分泌,會發生腸胃疾病,出現食慾減退、消化不良等症狀。例如西瓜,雖是一種消暑利尿的佳品,若吃多了也會肚腹膨脹,不利消化,再則小便增多,也會使人感覺疲勞,尤其是小兒、老人和有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腸胃炎、內臟下垂等氣虛病人,更不宜多食。這段時間氣溫很高,生活中應注意不要食用變質或不潔食物,切勿生食海鮮,不吃醉、糟及熗類食物,以防消化道疾病的出現。

5.秋季六節氣與人的生命健康秋季的主氣是「燥」,在人體內,肺屬燥金,其氣應秋。秋高氣爽,空氣清新,有利於肺主氣、司呼吸之功能;但到秋分以後燥氣過盛,與風相合形成風燥之邪,必首先侵襲肺所主的皮毛和鼻竅,若肺的宣發正常,就能很快作出應答,將衛氣宣發輸布至皮膚、鼻竅,使皮膚、毛發滋滋潤,腠理緻密,鼻竅通利,則無論何種燥邪均不能進入體內,使人們可以順利地度過秋季。假如秋燥之氣太盛,超過了人體的防禦能力,或雖燥邪不盛,而肺本身的主氣、宣發功能薄弱,無力適應秋季的氣候變化,無力抵禦外邪,則肺所主的皮毛、鼻竅和肺自身就首當其沖,會受到燥邪的危害而產生一系列的病變。

燥邪為病,有外燥、內燥之分:外燥是自然界燥邪從鼻竅、皮毛而入,常從肺衛開始,但有溫燥、涼燥之別;內燥多由汗下太過,或精血內奪,或年老液虧,以致機體陰津枯涸所致。

燥邪為病的主要病理特點是:

一是燥易傷肺,因肺喜清肅濡潤,主呼吸而與大氣相通,外合毛皮,故外界燥邪極易傷肺和肺所主之地。

二是燥勝則干,在自然界可出現田地龜裂、禾苗枯槁、樹葉焦黃;在人體,燥邪耗傷津液,也會出現一派乾涸之象,如鼻干、喉干、咽干、口乾、舌干、皮膚乾燥皺裂,大便乾燥、艱澀等等。故無論外燥、內燥,一旦發病,均可出現上述津枯液干之象。當然,內燥不限於肺,其他臟器的陰虧液竭,亦可形成內燥之證。

在初秋七月,暑氣餘威尚盛,又兼雨水甚多,所以中醫學將農歷七月稱為長夏。長夏主濕,脾主長夏,所以早秋七月以脾胃病居多。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濕為陰邪,易陰遏氣機,損傷陽氣,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發為水腫或腹瀉;何況長夏七月,天氣尚熱,人們喜食生冷瓜果、冰凍飲料,更助濕邪,損傷脾陽,所以秋七月易見腹滿、腹瀉之症。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聚而生痰。早秋脾傷於濕,可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復發種下癇根,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濕性重著,外濕之邪,侵犯經絡筋骨,使經筋阻痹,可出現「濕痹」、「著痹」。

由上述可見,由於秋季氣候變化復雜,不但多見其主氣「燥」所引起的各種病症,還可見長夏濕邪為患所致的多種疾病,並為冬季常見的慢性病種下了病根,所以,秋季飲食養生就須針對天地變化特徵、人體生理病理特點而選擇相應的飲食。

(3)秋季六節氣分別對人體健康的影響①立秋立秋正值末伏前後,氣溫雖然開始下降,但還有「秋老虎」的威勢,江南地區的氣溫仍可高達35℃以上,夏日的餘威仍然仔在。立秋後,雖然氣溫仍高,但早晚氣溫比夏天要低一點。人們鍛煉要注意,應避免在車輛過多的道路上晨練;晨練不宜過早,應在太陽升起之後;出汗後應用干毛巾擦乾,或及時洗澡換衣服,以防感冒。

立秋後陽氣轉衰,陰氣日上,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故養生原則應轉向斂神、降氣、潤燥、抑肺扶肝,這樣才能保持五臟無偏。善養生者,須早睡早起,以旺生氣;收斂神氣,以避殺氣。飲食增酸減辛,以助肝氣。

②處暑處暑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雨量減少,空氣中的濕度也相對減少,使人有秋高氣爽之感。但此時燥氣也開始生成,人們會感到皮膚、口鼻相對乾燥,故應注意秋燥的預防,多吃甘寒汁多的食物,如各種水果、麥冬、蘆根等。

處暑時節,人們應早睡早起,以使情緒安定寧靜,預防自然界的肅殺之氣對人的影響;收斂神氣,使情志與「秋收」相應,符合秋季養「收」之機。人體也是處於收獲的時期,機體已由活躍、外向、支付階段,轉變過渡到沉靜、內向、積蓄的階段。又由於夏季人體消耗多而吸收少.故在天氣稍涼之肘,應注意機體的補充,故秋天又是進補的重要季節。秋天陽氣由升浮趨於沉降,生理功能趨於平靜,陽氣逐漸衰退,要注意起居調節,防止受寒寒。雖有時氣溫還偏炎熱(如秋老虎天氣),電不宜再多食冰糕之類冷飲食品,以保護脾胃消化功能。

③白露白露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轉涼,天氣偏於乾燥。秋氣應肺,燥氣可耗傷脯陰,故會產生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便秘等症狀。這些都是秋季養生進補時應考慮的因素,「燥者濡之」、「上燥清氣,中燥增液,下燥養血」,是秋天進補的重要原則。選擇葯物應偏於柔潤溫養,但又應溫而不熱,涼而不寒,總以不傷陰不耗陰為要。清燥救肺湯(沙參、麥冬、桑葉、胡麻仁、甘草、杏仁、石膏、阿膠、枇杷時)是重要的秋令進補方之一,對於秋燥傷津,要多吃些蔬菜、水果,如生梨、荸薺、甘蔗之類,以潤肺生津,尤以柚子為最佳果品。

白露還是風濕病、高血壓病容易復發的時節,所以要注意保暖,夜晚可蓋薄被,不要再赤膊貪涼,正如俗活所說:「白露身不露」,以免引發舊疾,或感染新恙。晨起外出,宜暖其服,勿空其腹,但食勿過飽,免生壅塞,不利氣機運轉。

④秋分秋分時節,秋風送爽,是人們感覺最舒適的一個時節,故在此時應多去戶外活動。動靜結合,調心肺,動身形,暢達神態,流通氣血,對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高雅藝術的無窮魅力,會喚起無限的生活情趣。

⑤寒露寒露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轉寒,小兒、老人尤要隨時留意,免受風寒。但又要注意適當「秋凍」,即中國傳統保養法之「薄衣法」。「薄衣法」就是在氣候開始轉涼時,慢慢增加衣服來逐漸鍛煉機體抗寒能力的一種方法。使人體的毛孔處於關閉狀態,抗寒的能力就會大大增強,這對體弱者預防感冒極為有益。當然,「薄衣法」並非要求人去挨凍,其原則是以穿衣不出汗為度,隨氣溫的高低和運動的強度,及時更換衣服,避免

8、北方大暑吃什麼:三大節氣食俗分別是什麼

我國民間俗諺有雲:「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而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是我國一年之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間段,人體在這時候容易傷津耗氣,應該通過合理的飲食來補養身體。那麼,大暑吃什麼?大暑吃什麼才養生?北方大暑吃什麼?三大節氣食俗分別是什麼?今天小編就為你介紹,北方大暑吃什麼。
北方大暑吃什麼
1、流行「貼伏膘」
大暑來臨前後是一年中最熱、農作物生長最快、最關鍵的時期。既為酷熱節令,在三伏天熱人們很是注意飲食,在北方將之稱為「貼伏膘」。這個時候,北方人的習俗是吃面條、餃子、雞蛋等,北京俗語為「頭伏餑餑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北京人還會做冰鎮酸梅湯沿街叫賣。
而伏日吃面這一飲食習慣,據史書上記載,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麵食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以前人生活條件差,苦夏胃口不好,入伏的時候正好剛收完麥子,吃餃子就是改善生活了。
二伏天吃熱湯面可以讓人們身上發汗,去除體內的潮氣和暑氣。而三伏天吃烙餅和雞蛋則是讓人們趁著農閑補充營養,強壯體魄去迎接秋天的收獲。
2、喝蓮子湯

明清以來,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干用。」《清稗類鈔》也說:「京師夏日……鮮蓮子之類,雜置小冰塊於中」,用以宴客。
中醫學則認為,蓮子性味甘平,有補脾澀腸,養心益腎的功用。夏日常飲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中老年人食之,輕身益氣,令人強健。夏日飲蓮子湯益壽是有科學道理的。
蓮子湯的具體做法,是先把蓮子去蕊,然後放到水中浸泡一個小時;其間把銀耳撕碎洗干凈,然後用清水沖泡一會兒;取一鍋,加適量水,放入銀耳、蓮子一起燉兩個小時,直至湯色變成透明色的,加入適當的冰糖就可以了。
3、「喝暑羊」
山東南部地區在大暑到來的時候有「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山東棗庄,不少市民大暑這天要「喝暑羊」,這一習慣據說與當地的農事、氣候有關,棗庄是有名的麥產區。入伏之時,正是麥收結束,新面上市。是一個短暫的農閑期。
此時夏收初過,人已疲憊,正該休息享受一下,但是按照農村的條件,有什麼好吃的呢?吃個新麥饃饃,狠狠心再殺只羊,還不捨得自己吃,得把嫁出去的閨女接回來,帶著外甥狗子,一起回娘家來吃新麥饃饃,喝羊肉湯。
就這樣,你家閨女接回來了,我家也不能落後,也要蒸新面饃饃,也要殺只羊,也要把閨女接回來「喝暑羊」……久而久之,這個習慣在鄰里一傳十十傳百,慢慢也就成為一方民俗了。
而在營養學方面,專家對「喝暑羊」也進行過深入研究,認為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三伏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同時把辣椒油、醋、蒜喝進肚裡,必然全身大汗淋漓,人體排汗的同時,可帶走五臟積熱,還能排出體內毒素,是有益健康的做法。
節氣由來
大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度。
《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後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
這時正值中伏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典籍記載
大暑,六月中。解見小暑。
腐草為螢。曰丹良,曰丹鳥,曰夜光,曰宵燭,皆螢之別名。離明之極,則幽陰至微之物亦化而為明也。《毛詩》曰:熠耀宵行。另一種也,形如米蟲,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復原形,解見前。
土潤溽【rù】暑。溽,濕也,土之氣潤,故蒸郁而為濕;暑,俗稱齷齪,熱是也。
大雨時行。前候濕暑之氣蒸郁,今候則大雨時行,以退暑也。

9、24節氣養生操

二十四節氣與養生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24節氣的變經隨時影響著人體健康.順應24節氣變化的規律和特點,調節人體、防病健身,可以達劍健康長壽的目的。我們根據每個節氣的主要氣候特點,總結出每個不同時段養生要點,供大家參考。

立春

氣候特徵:白晝逐漸變長,氣溫回暖,人體血液代謝旺盛。

健康提醒:少吃酸性食物,養生以養肝護肝為主。

雨水

氣候特徵:降水增多,氣溫回升快容易導致春困。

健康提醒:注意調養脾胃,增加運動緩解春困。

驚蟄

氣候特徵:天氣回暖,雨水增多,氣候變化大。

健康提醒:補充水分,防寒保暖應付多變天氣。

春分

氣候特徵:晝夜平分,氣候溫暖潮濕,關節炎進入多發期。

健康提醒:多食用清熱解毒、溫補陽氣的食物。

清明

氣候特徵:氣溫回暖,陽氣升騰,高血壓進入多發期。

健康提醒:不宜進補,低鹽飲食緩解高血壓。

穀雨

氣候特徵:氣候以晴暖為主,早晚時冷時熱,易發生神經痛。

健康提醒:適度保暖,多食蔬菜調理腸胃降火氣。

立夏

氣候特徵:連續五天日均氣溫達22度以上標志著夏季到來。

健康提醒:多喝水以退熱降火滋養陰液。

小滿

氣候特徵:氣溫明顯升高,氣候潮濕容易發生皮膚病。

健康提醒:清爽清淡飲食為主,注意清利濕熱。

芒種

氣候特徵:天氣濕熱,是一年中人最懶散的時候。

健康提醒:清熱降火,充足睡眠,運動提高活力。

夏至

氣候特徵:天氣炎熱,人體陽氣最旺,適合治療冬季疾病。

健康提醒:補充水分和維生素,增加鹽分的攝入。

小暑

氣候特徵:熱浪襲人,時有暴雨光顧,消化道疾病多發。

健康提醒:腸胃吸收力下降,注意飲食衛生。

大暑

氣候特徵:酷熱多雨,容易中暑,暑熱夾濕常使人食慾不振。

健康提醒:充分休息,避免暴曬,清淡飲食。

立秋

氣候特徵:氣候漸變,人體仍感覺燥熱難忍。

健康提醒:多食酸味果蔬,養胃潤肺以備秋涼。

處暑

氣候特徵:暑熱餘威明顯,但氣溫開始慢慢轉涼。

健康提醒:調整睡眠時間,飲食偏向清熱安神。

白露

氣候特徵:暑氣漸消,白天氣溫適宜,夜間氣溫較低。

健康提醒:滋陰益氣的食品對身體大有益處。

秋分

氣候特徵:逐漸晝短夜長,每場秋雨都會帶來明顯降溫。

健康提醒:運動保健,針對性地治療冬病。

寒露

氣候特徵:熱冷交替明顯,人體陽氣漸退,陰氣漸生。

健康提醒:飲食清淡柔潤,起居注意保暖。

霜降

氣候特徵:天氣時有反復,人體逐漸感覺季節的肅殺和蕭瑟。

健康提醒:以平補為原則,注意肺的保養。

立冬

氣候特徵:氣溫迅速下降,人體需要消耗大量的熱能來維持體溫。

健康提醒:多食用熱量較高的膳食,增加維生素。

小雪

氣候特徵:天氣常是陰冷晦暗,抑鬱症病情容易加重。

健康提醒:增加戶外活動調節心態,飲食多果蔬。

大雪

氣候特徵:氣溫持續降低,哮喘進入高發期。

健康提醒:進補的好時節,輔以適當鍛煉增強體質。

冬至

氣候特徵:冷空氣活動頻繁,人體陰氣較重。

健康提醒:防寒保暖,及時補充高熱量食物。

小寒

氣候特徵:常有寒潮暴發,會帶來劇烈降溫,易發生凍瘡。

健康提醒: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大寒

氣候特徵:冷空氣刺骨,氣候相當寒冷,心血管疾病高發。

健康提醒:冬不藏精,夏必病溫,注意節欲養臟。

10、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里,「節」指的是一年中的一個節段,是一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指的是氣候,是天氣變化的概述。

是古人根據每個階段內特有的氣候或物候現象、農事活動定出的名稱。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一年當中某個階段的天氣變化。

(10)二十四節氣大暑養生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對我們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實用價值。比如,從十分流行的中醫養生來看,秋季起於立秋節氣,緊鄰大暑,又熱又濕;秋季結束於霜降,已近立冬,氣候又干又冷。秋初和秋末雖然同在一個季節,但氣候卻完全相反,醫生遇到的季節病和中醫養生需要預防的病也截然不同。

所以,治病和養生簡單地跟著四季走還不夠,更要跟著節氣走。二十四節氣較准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為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與二十四節氣大暑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