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孟子曰養生送死王道

孟子曰養生送死王道

發布時間:2020-07-29 02:13:51

1、在政治上,孟子是怎樣繼承和發展孔子學說的

繼承仁的思想,發展成「仁政」的政治主張,發展了「性善論」和「民貴君輕」

2、1,寡人之於國也中孟子是如何闡述其王道思想的?

孟子闡述的王道思想是「內聖外王」。
孟子的這種「王道」思想落腳點是「民本」思想,認為統治者只要愛民、親民,施仁政,就能「王本國」,甚至「王天下」;孟子的「王道」其根本目的不在於擁有天下,而在於有利於百姓。
附《寡人之於國也》闡述王道部分:
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對應譯文:
孟子說:「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的繁殖飼養,不要錯過時節,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是決不會有的。」
「現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飢民,百姓死了,就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大王不要歸罪於年成,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湧向您這兒來了。」【這一段集中說「內聖」才能「外王」於「天下」】

3、求高一同學,寡人之過於國,固學案作業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很盡心竭力的吧!河內遇到飢荒,就把那裡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糧食運到河東。當河東發生災荒的時候,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鄰國的百姓並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麼呢?」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鼓咚咚敲響,交戰激烈了,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麼樣呢?」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的繁殖飼養,不要錯過時節,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於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飢民,百姓死了,就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大王不要歸罪於年成,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湧向您這兒來了。」
︾查看更多

4、大學語文里的孟子的王道之始的內容是什麼意思?

《寡人之於國也》中的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並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在引導的過程中提出了「王道之始」的概念。那麼是什麼是「王道之始」呢?
「王道之始」就是實行仁政的開端,就是要使老百姓「養生喪死無憾」,孟子用了一組排比來闡釋: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
聯系孟子的一貫主張,從這組排比解讀「王道之始」,至少有三種理解:
1、一組排比,三大措施。
孟子從農、漁、林三大方面,給君王提出建議,以達到增加百姓的目的。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思就是要發展生產,讓老百姓財富充實,「不可食」「不可勝用」,這就是王道的開端。只有做好了第一步,才能讓百姓「無憾」而歸附。因為物質財富豐富,才能引導老百姓「孝悌」,達到仁政的效果。
2、以事類比,治國有道。
作者緊緊抓住「不違」「不入」「以時」,來強調農、漁、林三大產業要發展,各有其規律遵循。那麼同樣的道理,在治理國家時,也要懂統治之規律。
3、三事為喻,突出仁心。
如果把這組排比,當作了比喻,而不是單純的指致富措施,也是能講得通的。
「不違農時」,以「務農」喻「治國」,不可在農忙時調百姓服役,也就是要讓百姓要有休養生息的時間,不可過度使用勞力。對民有「仁」心,既能物質豐富,又能使生產發展。
「數罟不入洿池」,這是以「網魚」喻「治國」。商湯時就有「網鳥」喻「治世」的說法,湯網開三面,讓鳥飛走以顯仁心。而孟子說用大眼魚網捕魚,不正是指管理百姓時應該寬松嗎?
「斧斤以時入山林」,孟子以「砍樹」喻「治國」,之所以要按季節砍伐,是要給樹木生長的時間。孟子是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作為勞心者,統治者是可以靠地租、徭役等來剝削勞動人民的,但這個比喻告訴人們,即使剝削也要給百姓生存的空間。
以上三事,其比喻的目的同時指向了「仁心」,也就是說行王道要有仁心。

那麼「王道之始」應該是哪種理解呢?筆者以為「王道之始」應該是:有仁心,抓生產,懂治國之道。尤其不能丟掉「仁心」,這是因為:
從《寡人之於國也》全文來看,後文孟子指出梁惠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這樣即使物產豐富,沒有仁心,也會被剝奪;碰上災年,就更糟了。所以孟子說「無罪歲」。原因就是梁惠王「仁心」問題,前後文是呼應的!
從《齊桓晉文之事》可以看出,孟子很注意君主的「仁心」。他認為宣王看到牛發抖,就拿換羊去祭祀,「是心足以王矣」。然後以此為基礎,勸說齊宣王擴大自己的仁愛,行王政。從這里也可以知道「仁心」,也應該是「王道之始」。
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魚肉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供養活人,安葬死人不至於感到有什麼不滿足。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原文】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 譯文】
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魚肉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供養活人,安葬死人不至於感到有什麼不滿足。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5、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字的意思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意思是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該句出自《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

作者:先秦 孟子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很盡心竭力的吧!河內遇到飢荒,就把那裡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糧食運到河東。

當河東發生災荒的時候,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鄰國的百姓並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鼓咚咚敲響,交戰激烈了,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麼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的繁殖飼養,不要錯過時節,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

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於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飢民,百姓死了,就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因為年歲不好。』

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大王不要歸罪於年成,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湧向您這兒來了。」

(5)孟子曰養生送死王道擴展資料:

《寡人之於國也》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列國爭雄,頻繁的戰爭導致人口大批遷徙傷亡。而當時既無國籍制度,也無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隨意地去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樂土。

哪一個國家比較安定、富強、和樂就遷到那個國家為臣民。而一個國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個國家足穩定繁榮昌盛的標志之一。

因此,各個諸供為稱雄,都希望自己的國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寡人之於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該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據《史記·魏世家》記載,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禮厚幣以招賢者」,於是賢者數人其中就有孟子不遠千里來到魏都大梁。

二人一見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國」的良策,孟子則以「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為對,指出專言求利的嚴重危害性和躬行仁義的重要意義。二人另一次會面是在禽獸嬉遊的池沼邊上。梁惠王得意地問孟子:「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以「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為對,並通過歷史事實的對比,證明了賢者「偕樂」與不賢者「獨樂」的不同結果:文王關愛百姓,百姓愛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樂;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樂。

正是在接觸、交談的過程中,孟子與梁惠王彼此有了進一步了解,於是有了《寡人之於國也》這篇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

《寡人之於國也》作者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的再傳弟子,曾游說齊、宋、滕、魏等國。

當時「天下方務於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孟子卻說「唐、虞、三代之德」,被諸侯認為迂闊、遠離實際,不被採納。因此,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6、孟子施政是什麼?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省鄒縣)人。父孟激,字公宜,早逝。由母仉氏培養教育成人。《韓詩外傳》載有孟子母親「斷織」、「買東家豬肉」、「不敢去婦」等事,劉向《烈女傳》載有「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宋人王應麟編著《三字經》中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受業於孔子之孫孔伋的門人,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權威代表人物。後世以孔孟並稱。

孟子為了實行他的政治主張,曾經游說齊宣王、梁惠王,皆不見用。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主要記載孟子的言論和活動,表達孟子的政治主張。

孟子主張「仁政」,與孔子提出的「德政」一脈相承。其基本內容是「省刑罰,薄稅斂」,使民有「恆產」,「養生送死無憾」,實行一夫授百畝田的小農經濟,宣傳「王道」的民本思想。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告訴梁惠王說:「仁者無敵。」告訴齊宣主說:「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認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具體措施要「與民同樂」,「樂民之樂」,「憂民之憂」,「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孟子把古代民本思想發展到了極致。孟子還主張「性善論」。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為「仁、義、禮、智」的「四端」,皆與生俱來,人人都有,他鼓勵人們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是有意義的。但是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是有負面影響的。

孟子好辯,文章論據充分,方法恰當,推理邏輯縝密,氣勢磅礴,筆鋒犀利,文中流動著浩然之氣。同時善於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強論辯的說服力。有時只用一句話:「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緣木求魚」來說明問題;有時講一個情節。如「五十步笑百步」、「日攘一雞」來講道理;有時用寓言故事發人深省。如《孟子·離婁下》所講的寓言:

齊國有一個人,家裡有一妻一妾。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得滿嘴流油、喝得醉醺醺地回家。妻子問他和什麼人在一起吃喝?他說全是有錢有勢的人。於是,他的妻子把他說的話告訴了他的妾,並提出了自己的懷疑,決定跟蹤丈夫,看看他究竟去什麼地方。

第二天早晨起來,妻子尾隨在丈夫後面走,走遍全城,沒有一個人站住跟丈夫說話。最後丈夫走到東郊外的墓地,到掃墓的人那裡乞討殘菜剩飯吃,不夠吃,又東張西望地到別的地方乞討——原來這就是丈夫吃飽喝醉的方法呀!

齊人的妻子回到家裡,把看到的一切告訴了妾,說:「丈夫是我們仰望終身依靠的人,如今他竟是這樣無恥。」妻子和妾咒罵著丈夫,在堂屋裡抱頭痛哭。丈夫還不知道,大搖大擺地從外面回來,向他的兩個女人吹鬍子瞪眼耍威風。

在君子看來,某些人所用的乞求陞官發財的方法,能不讓他的妻妾感到羞恥而哭泣的,實在太少了!

孟子的寓言情節曲折,人物惟妙惟肖,諷刺尖銳辛辣而不乏幽默情趣,文采煥然,直令後人拍手叫絕。

7、戰國時斯,孟子從政治上對這一學說進行了怎樣的發展

巧了,今天傍晚,我在看馮友蘭先生的《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四卷 《西洋哲學史 中國哲學小史》,裡面正好有相關論述:
孔子講仁及忠恕,多限於個人之修養方面,孟子則應用之於政治及社會哲學。孔子講仁及忠恕,只及於「內聖」;孟子則更及於「外王」。

1.孟子所謂王道、王政或仁政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孟子·萬章上》
蓋無天子薦之,則不能先為相以自試,不能施澤於民,民不歸之也......孟子之理想的經濟制度即所講井田制度是也......此理想中之制度,乃使民「養生送死無憾」,乃為民之利益。

2.仁政何以必須行。仁政何以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公孫丑上》
「不忍人之心之政」。即仁政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見人之困苦,此即仁政之所以必須行也。人既皆有此心為仁政之根據,此即仁政之所以能行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齊宣王謂己好貨好色,不能行王政。孟子言:「王如好貨」,「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梁惠王下)因己之好貨好色,即推而與百姓同之,即「舉斯心加諸彼」也。若實現此心於政事,則其政事即仁政矣。

8、歐陽修《原弊》翻譯

農業是天下根本,也是國家制訂統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國家的人不曾敢輕視疏忽,但現在做官吏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只是整理戶口文書、聽案斷案罷了。聽見有人說起農業之事,就相互笑他說:(這是)低賤的事情。他們知道通過賦稅將農業物資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緊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於農業是首先要考慮的,這是沒有弄清統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於農業而不懂得節約用度來愛護農民,這是沒有盡到致力於農業的辦法啊。
古代治理國家的人,統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來互相補充。處於下位的百姓盡力很勤勉,處於上位的統治者使用物資有節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氣力,國家不過分浪費,統治者愛護他們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資給統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擾。一位男子的力氣(官府)督促他一定要盡力完成自己的職責,一天的用度(官府)約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種出的莊稼供給官府和百姓,食物都從這裡面出來,因而常常有富餘的,所以三年便能餘下一年的儲備。現在卻不是這樣,種田的人,官府不再督促他盡力;消費者,不再計算他的支出和收入。農民一年耕種打下的糧食供給官府才剛剛夠,而農民自己的食物卻不超過幾個月。嚴重的,收獲的事情剛剛結束,農民只能將簸出來的糠麩或秕稗作為食物,或者採摘橡樹的種子、存儲菜根來勉強度過冬春的飢荒時節。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災旱災,就會紛紛倒下成為餓殍。這樣的情況很是可悲可嘆啊!
國家停止用兵已經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經百戰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現在幾乎都沒有了,而後來當兵的人不曾聽見過戰鼓。懂得戰陣。生活在沒有戰事的時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勢不能不驕傲懶惰。現在士兵進入兵營,不自己抱著自己東西而讓別人抱著;禁兵領取糧食,不自己挑著而僱人挑著。他們的驕縱懶惰就是這樣,又怎麼願意冒著辛苦而參加戰斗呢?如果能讓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夠戰斗,即使損耗農民的利益,這樣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們只有當兵的虛名,而實際上是一群驕縱懶惰的無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都在田間勞作,農閑的時候就將作戰的技能教給他們,現在卻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災年,那麼各州郡的冠岩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招他們去做禁兵,稍差一點低於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記在冊作為廂兵。官員招人多的有賞賜,而百姓正處於窮困之時爭相投軍。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災,那麼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這時也說:如果不將他們收留當兵,那麼恐怕就會做強盜。唉!只是知道他們某段時間不做強盜,卻不知道他們一生驕縱懶惰而竊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承擔種田的工作,而年老體弱的遊玩;現在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遊玩,而老弱之人卻留守在田地間。為什麼相反到了這么嚴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間盡力耕作的,有時不免於吃豬狗之食,而一旦離開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終身安樂舒適而享有豐美的食物,那麼種田的農民不能不一天天減少啊。所以說有引誘農民離開田地的弊端,說得就是這種情況。

9、孟子的原文內容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鴈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

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麽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

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多。

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面顧盼著鴻雁麋鹿,等飛禽走獸,一面說:「賢人也以此為樂嗎?」

孟子回答說:「正因為是賢人才能夠以次為樂,不賢的人就算有這些東西,也不能夠快樂的。《經》說:『開始規劃造靈台,仔細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來干,幾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來不著急,百姓起勁自動來,國王游覽靈園中,母鹿伏在深草叢。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潔凈羽毛豐。國王游覽到靈沼,滿池魚兒歡跳躍。』

周文王雖然用了老百姓的勞力來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台叫做『靈台』,把那個池叫做『靈沼』,以那裡面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為快樂。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真正快樂。

相反,《湯誓》說:『你這太陽啊,什麽時候毀滅呢?我寧肯與你一起毀滅!』老百姓恨不得與你同歸於盡,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異獸,難道能獨自享受快樂嗎?」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生災荒,就把那裡的災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南。當河東發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並不見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鼓咚咚敲響,交戰激烈了,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憾。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

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於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現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飢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於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湧向您這兒來了。」

(9)孟子曰養生送死王道擴展資料:

《孟子》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七篇,每篇分為上下,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比現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趙岐在為《孟子》作注時,對十一篇進行了鑒別,認為七篇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為偽篇。東漢以後,這幾篇便相繼亡佚了。

歷代為《孟子》作注釋比較重要的有東漢趙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義》一書,是集大成的著作。

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展。《論語》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後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與孟子曰養生送死王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