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封建社會里,許多朝代在開朝之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促進了經濟發展。請你舉一個事例進行說明
是漢初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主要原因。說 明漢初統治者對強秦速亡進行了反思,認識到暴政、濫用民力、嚴刑峻法是 導致人民造反的原因。因此,在戰亂後,吸取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寬刑薄 賦,培養民力,採取恢復發展經濟以穩定統治的措施。這就是休養生息政策 的基本點。講解時應引據史實,強調漢初統治者能如實聽取陸賈的意見,采 取正確的治國政策。漢初統治者是經過漢高祖、惠帝、呂後、文帝、景帝幾代人、幾十年的努力才得以實現恢復經濟,穩定統治的目 的的。恢復經濟的關鍵是重視農業生產,漢景帝說的 農業是天下的根本的論述,識。
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是「海內殷富,國力充實」,出現了「文景之
治」的安定局面。對各項休養生息政策的具體措施,應指導學生分條款在教 材中劃出並要求掌握。漢高祖時採取的措施有四條:
(一)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
(二)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田宅;
(三)釋放奴婢為平民;
(四)定田租為十五稅一。 漢文帝時又提出了兩點改進措施:
(一)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連續 12 年全免田租;
(二)徭役 3 年一次,減刑罰,廢肉刑。漢景帝時,田租定為三十稅一, 進一步減刑罰。
2、古代關於休養生息的故事
西漢開國黃老之術,休養生息,文景之治;
東漢劉秀光武中興。
3、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的朝代
西漢
休養生息政策
休養生息政策指大動盪、或長期戰爭以後,統治者不搞勞民傷財、嚴刑峻法的統治,改以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休養生息政策自漢高祖開始,歷經幾代皇帝(惠帝、呂後、文帝、景帝),執行了六七十年。結果是「海內殷富,國力充實」。班固說:「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漢文帝(前202—前157)
漢文帝即劉恆,漢高祖之子,先封為代王。呂後死後,周勃等平定諸呂之亂,他入為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他大力執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農業生產,主張輕徭薄賦。文帝二年、十二年,兩次把田租減為三十稅一,十三年(前167年)下詔全免田租,到景帝元年(前156年)才又恢復三十稅一,並成為漢朝定製。文帝又把算賦(人頭稅)由每人每年交納120錢減為40錢。徭役也相應減輕,原一年服役一個月,改為「三年而一事」。他還主張寬刑,十三年時,下令廢除了連坐親屬的法律和一些殘損肉體的肉刑,如,黥(在臉上刺字)、劓(割鼻)、刖(斷足)等。輕徭薄賦和減輕刑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文帝注意節儉(課文小字有停建露台的例子),提倡廉政。有一次有人獻給文帝一匹千里馬,文帝說:皇帝出門前面有儀仗,後面有從車,一日走50里,我一個人乘千里馬能跑到哪裡去?他把馬還給獻馬人,並發給路費,叫他回去,還下令說:「朕不受獻,其令四方勿來獻。」文帝的勵精圖治和注重節儉,節省了財政開支,形成了廉政風氣,減輕了人民負擔。因而當時「海內殷富」,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漢景帝(前188—前141)
漢景帝即劉啟,漢文帝長子。前156—前141年在位。景帝重農,曾和百官一起勸農,令皇後督導植桑、養蠶、織布諸事宜。景帝下詔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景帝又減輕了文帝時的笞刑(文帝除肉刑後,改為笞刑。笞刑是用竹板鞭打犯人),斷獄從輕,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時王國勢力膨脹,景帝用晁錯計削藩,後來平定七國之亂,削弱了王國勢力,加強了中央政權。文帝、景帝在位四十年,史稱「文景之治」。
陸賈
陸賈,楚人,從漢高祖定天下。經常在漢高祖的左右,出謀劃策,或出使諸侯。他在漢高祖面前說話,常常引用《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里的話。漢高祖謾罵道:「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陸賈回答說:「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漢高祖說:你給我寫些文章,分析秦朝為什麼會失天下,我為什麼能夠得天下。於是陸賈寫了12篇文章,呈送漢高祖,稱為《新語》。「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以上見《漢書》卷43《陸賈傳》)。《新語》卷上《無為第四》:「秦始皇設為車裂之誅,以斂(壓制)姦邪。築長城於戎境,以備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事愈煩,天下愈『亂』(指農民起義);法愈滋,而奸愈熾(法律越繁,犯法的人越多);兵馬益設,而敵人愈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殘暴煩苛)而用刑太極(過)故也。」又《至德第九》,有「壯者耕耘於田」等語,主張讓農民有種地的時間。
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
據《漢書·高祖本記》載:公元前202年五月,「兵皆罷歸家。詔曰: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入關滅秦的關東人願留在關中的免徭役12年),其歸者復之六歲(願回原籍的免徭役6年)。民前或相聚保山澤(戰時逃亡山澤的),令各歸其縣,(恢)復故爵、田宅。……民以飢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軍吏爵……無爵及不滿大夫者皆賜爵為大夫。故大夫以上賜爵各一級。其七大夫以上(七等爵以上的官員)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七大夫以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役)。」
4、曹操剛愎自用的例子
曹操一生最大的失敗就是赤壁之戰,當時曹操剛拿下荊州,就想著趁機東下,拿下江東
他沒聽取賈詡等謀士的意見(休養生息,穩住荊州),賈詡一般為了自保,不招猜疑,輕易不會獻策。而曹操還是一意孤行,發動了赤壁之戰。。。
不過我想,作為一個人類,都會有這種得意忘形的時候= =
曹操有勇有謀,是我最喜歡的三國時期的人了,希望能幫到你= =
5、吸取教訓的名人事例
劉邦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漢朝採用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東漢看到西漢土地兼並的弊端,開始限制這個問題。唐朝吸取隋朝窮兵黷武的教訓,開始推崇文教。宋朝吸取唐朝後期的大家族、外戚專政的教訓,採取不殺讀書人的政策。明朝吸取過去宦官干政的教訓,專門在宮殿門口貼了一個牌子,規定宦官不能接觸政事…… 歷史的發展,正是吸取之前的教訓,因為這樣能讓人們少走很多彎路。就是用別人的教訓充實自己的經驗寶庫。 別人的教訓,是自己的免費經驗;別人的智慧,更可以直接變為自己的智慧。這個道理,哈雷摩托的管理者深有體會。
6、漢初的休養生息的故事
休養生息政策指大動盪、或長期戰爭以後,統治者不搞勞民傷財、嚴刑峻法的統治,改以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休養生息政策自漢高祖開始,歷經幾代皇帝(惠帝、呂後、文帝、景帝),執行了六七十年.結果是「海內殷富,國力充實」.班固說:「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無為而治漢高祖稱帝後,有鑒於秦亡經驗,遂在政策上採取道家「黃老治術」、「無為而治」的理念.主要措施:漢高祖:解甲歸田、勸民還鄉、釋奴為民、十五稅一;文帝、景帝:輕徭薄賦、減輕刑罰
緹縈救父
漢文帝的四年中,有人上書告發淳於意。按照刑法應當專車押送他向西到長安。淳於意有5個女兒,跟著(囚車)在哭。淳於意生氣,罵道:「生女兒不生男孩,危急時沒有人能幫忙。」這時小女兒緹縈因父親的話而悲傷,就跟父親向西行,上書說:「我的父親做官吏,齊地的人都說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應當獲罪受刑。我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復生感到悲痛,而受過刑的人不能再長出新的肢體,即使想改過自新,也沒辦法了。我願意捨身做官府中的女僕來贖父親的罪過,讓(他)能改過自新。」皇上聽到後為她的意願感到悲傷,這年就去除了肉刑法。
7、急需5個以上在痛苦中成功的例子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剛好五個~)
8、關於休養生息的事例
當時的西漢和唐太宗時期一樣,都是剛結束社會戰亂的時期,由於都是經過長期的戰亂,所以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很慢,國力也不是很強盛,同時由於前期戰亂時期百姓都受到很重的苛捐雜稅和徭役,所以當時社會矛盾很尖銳.所以唐太宗和西漢初年,統治者為了緩和這種社會矛盾、提高國力,從而實施了一系列的仁政,進行了一系列的輕徭薄負、修養生息的政策,這也是每逢改朝換代和戰亂之後所必須實施的政策.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
"百姓是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要天下安定,首先得百姓安定;要百姓安定,就必須給個空間給他們,讓他們可以或下去;民以食為天,讓百姓修養生息,有飯吃,百姓自然會安定下來.百姓安定下來了,社會才能安定下來,社會安定下來了國家才能健健康康的發展下去,國力才能提高上去.這就是我的個人看法和意見.
在我看來,以上的政策不僅對當時的封建社會有用,對現在也是非常有用的,甚至是將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項政策.在早幾年的農村生活條件不好,經濟條件差,連供家裡的小孩子上學都不能,有的連最基本的醫療衛生都不能保證.而當時農村農民還得按家裡的人口每年收割的時候向國家交納糧稅,沒糧的就用錢或者其他的東西代替.所以農村一些勞動力放棄了田間操作,都份份進城打工,這樣就造成了農業勞動力空虛,大量的田地荒廢,由於大量的農民工進城也給一些城市造成巨大的人口壓力.而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的發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大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農業也是我國最基本的經濟命脈.所以為了我國的發展,就必須妥善的處理好中國農村建設的問題.所以最近幾年中國大力宣傳"三農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促使者中國農村的現代化發展.他不僅免掉了農民的農業稅,而且還對農村的農民進行農業補貼等這一系列的護弄措施,在很大的程度上扭轉了中國農村的情況.所以現在農村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
所以在我看來修養生息、輕徭薄負的政策是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的,也是一直都行的通的
9、古代忍辱負重的例子
韓信(胯下之辱)
勾踐(卧薪嘗膽)
晉文公重耳(人質到國君)
卞和(何氏璧)
伍子胥(草間求活,三年歸報楚王仇)
10、漢朝的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具體制度如何?
休養生息政策
休養生息政策指大動盪、或長期戰爭以後,統治者不搞勞民傷財、嚴刑峻法的統治,改以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休養生息政策自漢高祖開始,歷經幾代皇帝(惠帝、呂後、文帝、景帝),執行了六七十年。結果是「海內殷富,國力充實」。班固說:「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漢文帝(前202—前157)
漢文帝即劉恆,漢高祖之子,先封為代王。呂後死後,周勃等平定諸呂之亂,他入為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他大力執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農業生產,主張輕徭薄賦。文帝二年、十二年,兩次把田租減為三十稅一,十三年(前167年)下詔全免田租,到景帝元年(前156年)才又恢復三十稅一,並成為漢朝定製。文帝又把算賦(人頭稅)由每人每年交納120錢減為40錢。徭役也相應減輕,原一年服役一個月,改為「三年而一事」。他還主張寬刑,十三年時,下令廢除了連坐親屬的法律和一些殘損肉體的肉刑,如,黥(在臉上刺字)、劓(割鼻)、刖(斷足)等。輕徭薄賦和減輕刑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文帝注意節儉(課文小字有停建露台的例子),提倡廉政。有一次有人獻給文帝一匹千里馬,文帝說:皇帝出門前面有儀仗,後面有從車,一日走50里,我一個人乘千里馬能跑到哪裡去?他把馬還給獻馬人,並發給路費,叫他回去,還下令說:「朕不受獻,其令四方勿來獻。」文帝的勵精圖治和注重節儉,節省了財政開支,形成了廉政風氣,減輕了人民負擔。因而當時「海內殷富」,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漢景帝(前188—前141)
漢景帝即劉啟,漢文帝長子。前156—前141年在位。景帝重農,曾和百官一起勸農,令皇後督導植桑、養蠶、織布諸事宜。景帝下詔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景帝又減輕了文帝時的笞刑(文帝除肉刑後,改為笞刑。笞刑是用竹板鞭打犯人),斷獄從輕,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時王國勢力膨脹,景帝用晁錯計削藩,後來平定七國之亂,削弱了王國勢力,加強了中央政權。文帝、景帝在位四十年,史稱「文景之治」。
陸賈
陸賈,楚人,從漢高祖定天下。經常在漢高祖的左右,出謀劃策,或出使諸侯。他在漢高祖面前說話,常常引用《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里的話。漢高祖謾罵道:「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陸賈回答說:「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漢高祖說:你給我寫些文章,分析秦朝為什麼會失天下,我為什麼能夠得天下。於是陸賈寫了12篇文章,呈送漢高祖,稱為《新語》。「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以上見《漢書》卷43《陸賈傳》)。《新語》卷上《無為第四》:「秦始皇設為車裂之誅,以斂(壓制)姦邪。築長城於戎境,以備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事愈煩,天下愈『亂』(指農民起義);法愈滋,而奸愈熾(法律越繁,犯法的人越多);兵馬益設,而敵人愈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殘暴煩苛)而用刑太極(過)故也。」又《至德第九》,有「壯者耕耘於田」等語,主張讓農民有種地的時間。
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
據《漢書·高祖本記》載:公元前202年五月,「兵皆罷歸家。詔曰: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入關滅秦的關東人願留在關中的免徭役12年),其歸者復之六歲(願回原籍的免徭役6年)。民前或相聚保山澤(戰時逃亡山澤的),令各歸其縣,(恢)復故爵、田宅。……民以飢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軍吏爵……無爵及不滿大夫者皆賜爵為大夫。故大夫以上賜爵各一級。其七大夫以上(七等爵以上的官員)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七大夫以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