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各位指教一下,自助游普陀
1.從上海去普陀山:
第一,從上海到普陀山主要是從十六鋪坐船。有慢船,晚上5點半,或7點有船。坐船一個晚上,第二天早晨到普陀山。價錢從60元至300元。五等艙到一等艙。
第二,在十六鋪也有快艇,每天早上八點先坐兩個小時的汽車,再坐快艇,中午12點到普陀山。價錢160元,很是方便。
第三,在十六鋪還有快艇和慢船到舟山的定海。定海碼頭有去沈家門的車。下船要及時轉車,不然要到長途車站去乘車了。
第四,乘汽車到上海的金山,在金山有客滾船到舟山的西碼頭,再轉乘汽車到半升洞碼頭。常有香客,走此經從普陀山回上海,這樣在晚上可以到上海。
2.從杭州去普陀山:
第一,乘火車到寧波,再乘船到普陀山。火車到寧波是叫南站,在南站坐一路汽車到北站,北站有輪船碼頭。
第二,坐車到舟山,再坐渡船到普陀山。在杭州東站有直達舟山的快客,4個半鍾頭可以到舟山的沈家門,轉車到半升洞碼頭。
3.陀山機場航班:
舟山飛北京每周一、三、五舟山起飛9:10;北京起飛12:00。
舟山飛南京、青島每周三、六舟山起飛12:40青島起飛8:10南京起飛10:10。
舟山飛武漢每周一、三、五、六舟山起飛11:45武漢起飛7:50。
舟山至廈門、晉江每天均有航班。
4.從普陀山飛機場去普陀山
普陀山飛機場坐落在普陀山的鄰島朱家尖。離開飛機場有中巴車,桑塔納小轎車。他們將您送到蜈蚣峙客運碼頭。蜈蚣峙客運碼頭到普陀山客運碼頭乘快艇10分鍾。
5.島上交通:
(1)旅遊專線車
普陀山的公共交通還有專線車.將大多數旅遊景點都連接了起來.有專線車(1)和專線車(2).專線車(1)起點站一個在普濟寺的左邊,一個在普濟寺的右邊,通過輪船碼頭,做鍾擺式來回行走.左邊起點站是百步沙,右邊的起點站是西天渡口.途徑:百步沙、百步閣、紫竹林、入三摩地、碼頭、海防新村、海鮮園、寶陀飯店、西天渡口。專線車(2)起點站百步沙站,終點站索道站(索道是去慧濟寺的唯一交通工具).途徑:百步沙、朝陽洞、大乘庵、法雨寺、飛沙嶴、寶月庵、古佛洞、索道站.兩路專線車都是定時間運行的.每隔10至15分鍾一班.從碼頭站到普濟寺是:3元.從百步沙站到索道站是:6元.普通景點客車,從入三摩地站到索道站是:7元.索道上行:25元,下行:15元,上下聯票:35元. 5:00專線車停運。
普陀山下午5:00以後專線車停運,其他車輛也進入收工狀態,遊客應盡量在自己住地附近遊玩。免得行走不便。
(2)包車旅遊
普陀山地域12.5平方公里.旅遊景點比較分散.對於來普陀山一日游的旅客來說包車旅遊是一個較好的選擇.普陀山客車公司是普陀山唯一專營客運的國營股份公司.有普通中巴車,桑塔娜2000型小轎車,和五十鈴中巴空調車(24座),
普通中巴車(18座).普陀山旅遊的淡旺季十分明顯.價格差別很大.普通中巴車所有景點都玩遍要花費480元.
你可以選一些景點.常去的是:1.去索道站乘索道上慧濟寺,2.游好慧濟寺乘索道回,去法雨寺,3.去普濟寺,4.去紫竹林看南海觀音,5.送回碼頭停車場.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是普陀山的三大寺.紫竹林是一個風景區,包括紫竹林禪院、不肯去觀音院、南海觀音立佛,等六個風景點。
五十鈴空調車,最高要價是850元,可議價。桑塔納轎車的價格在以上兩款車型的價格之中600元,可以砍價。
普陀山有十二景:
一、蓮洋午渡
蓮洋就是蓮花洋,處舟山本島勺普陀山之間,北接黃大洋,南為普瀋水道。洋以日本人慾迎觀音像回國,海牛鐵蓮花阻渡的傳說得名。清康熙《定海縣志》轉引《普陀志》雲:「宋元豐中,侯夷人貢,見大土靈異,欲載至本國,海生鐵蓮花,舟不能行,倭懼而還之,得名以此。」
蓮花洋是登普陀山進香的必由之航路。旅客的航船行至洋上,如果趕上午潮,就能見到洋面波濤微聳,狀似千朵萬朵蓮花隨風起伏,令人心曠神怡,聯想翩翩。這就是你來游普陀山所見到的第一景——蓮洋午渡。當然,如遇到大風天,這里則是波翻盈尺,驚濤駭浪,另一番極為壯觀的景色。曾有漁歌詠道:「蓮花洋里風浪大,無風海上起蓮花。一朵蓮花開十里,花瓣尖尖象狼牙。」但是蓮花洋多數的日子是風平浪靜的,旅客盡可以在航船上安詳地放眼蓮花洋上的美景,這時也許你會萌發起一種即將登上佛教聖地的清穆心情。
蓮洋午渡景觀曾為歷代來游普陀山的文人所吟詠,傳下了大量的詩章。贊嘆蓮洋午渡景色,抒發作者經歷蓮洋的愉悅心情。
二、短姑聖跡
進了佛國山門,往東南約3ho米處,便是短姑道頭。此地舊時原為海灘,灘上有「闊十餘米,長百來米,小石自相零附,兩側錯列巨細不一形狀各異的岩石」,有些石上鐫有「短姑古跡」等字樣,出沒於潮汐浪濤之中,成為舊時的天然船埠。船到短姑道頭邊,可是靠不了岸,還得用長不過一丈、寬不過三尺的小舢板擺渡。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普陀山住持了余、蓮禪二僧因潮落潮漲,往來船隻靠岸不便,遂募資用巨石壘成長達11米,寬8米的石條道頭。在未建普陀山客運碼頭之前,凡前來普陀山參札進香、攬勝觀光者,都得由此登岸。現今雖然有了客運碼頭,但游仍綿戀著這個人普陀名山的第一處勝境。
相傳有姑嫂倆發願禮佛,幾年後湊資買船,渡蓮洋朝山進香,船剛泊道頭,不巧小姑「天癸」來潮,自愧不潔,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其無福朝聖,遂囑其在小舟中候她,獨自悵然進山拜佛去了。不想時近晌午,潮水大漲,小舟與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飢不得食,甚為納悶。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模樣的,持食盒至岸,邊向潮水裡投下一些石塊,邊踩著這些石塊競直來到小姑舟中,說是她嫂托她捎來的,放下食盒,便離船而去。過了不久,其嫂進香歸來,問及前事,娘愕然;忽然記起剛才拜佛時,瞻仰蓮座,只見觀音大士衣據濕著一片,心裡頓有所悟,以為這是觀世音菩薩所為,忙不迭又進山到觀音面前叩拜會了。因其嫂曾在碼頭「短其姑」,從此,姑嫂泊舟處即被稱作『短姑道頭」。道頭旁自相零附出沒於潮水中的石塊,傳說是大上送食時投向潮水裡用以跺腳的石塊,遂被稱作『短姑聖跡」。
三、梅灣春曉
海灣春曉指的是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稱梅岑,因西的山灣為梅灣,又呼作前灣。據傳此地多野梅,庵、篷僧眾又多好養梅。怡性。每當早春季節,春回人地,避山野梅,香滿山谷,青山綠樹,襯映著點點紅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譽之為「海上羅浮」。在這個季節,每當天陽無風時日,佇立西山巔;遠眺蓮花洋,只見漁舟競發,鷗鳥翔集,海中波濤,道道耀光,山外青山,層層疊翠,美不勝言。若在月夜,則疏枝淡月,島礁騰朧,幽香撲鼻,更為令人陶醉。
在萬象更新的春天,歷代未游南海普陀名山的文人,更是觸景生情,由於季節更替.聯想到人的歲月流逝,因而懷古、戀今、感物、傷神。
四、磐陀夕照
「磐陀夕照」說的是磐陀石一帶的傍晚景色。
由梅福庵西行不遠處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塊巨石底闊上尖,周廣20餘米,中間凸出處將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塊巨石上平底尖,高達3米,寬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兩石接縫處間隙如線,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懸於一石之上。相傳曾有人牽線橫割而過,由此可以證明兩石並未相接,但以後試者皆大成功。磐陀石險如滾卵,如果你站在面前,可能會擔心一陣大風,將上面巨石吹滾下來。但卻安穩如盤,億載未動,萬劫不搖,兩石永遠是這樣相累相依。磐陀石頂巔平坦,常見有二、三十個旅客在其頂上嘻戲,它卻紋絲不動,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一大奇觀。
磐陀石相傳是觀音大上說法處,石上有「磐陀石』(候繼高書)「大土說法處」、「金剛寶石」、「西天」、「天下第一石」等題刻。磐陀石上鑿有石階,可緣梯而上到石頂。每當夕陽西下,石披金裝,燦然生輝,人們如能在此時登上石頂,環眺山海,洋洋大觀,景色壯奇,「磐陀夕照」,便成為普陀山之一大奇觀。
在磐陀石身上懷有不少典故和有趣的事情,據說《西遊記》的西天便在此處,《紅樓夢》中「通靈寶玉」又和這里的「金剛寶石」形意酷似,因而近代有許多電視、電影劇在這里拍攝外景。更有不少朝山的婦女登此石時,拿著自帶的金屬錢板在石上磨光,帶回家去佩掛在兒孫身上,藉以「壯膽」「祛災」。
五、蓮池夜月
「蓮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地在普濟寺山門前,也稱「放生池」、」蓮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後植蓮花,即稱「蓮花池」。
「海印」,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現一切之法。海印池面積約十五畝,始建於明代。池上築有三座石橋,中間一座稱平橋;北接普濟寺中山門,中有八角亭,南銜御碑亭。卸碑亭、八角亭、普濟寺古剎建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古石橋橫卧水波,遠處聳立著一座占和疏朗雄偉中透出股秀靈,真如人宮仙境,美輪美奐!軸線將池一分為二,成為東西蓮花池。他周圍設有古色古香的石雕欄。
蓮花地三面環山,四周古樟參天,池水為山泉所積,清瑩如玉。每當盛夏之際,池中荷葉田田,蓮花亭亭,襯映著古樹、梵字、拱橋、寶塔倒影,構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圖畫。夏日月夜到此,或風靜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風徐徐,荷香襲人,更是一番良辰美景,令人流連忘返。
荷花,佛家稱之為蓮花,是聖潔、清凈的象徵。佛教稱極樂世界為「蓮邦」,以為彼土之眾總以蓮花為所居。認為眾生皆有「佛性」,只是由於被生死煩惱所困擾,而沒有煥發出自己的佛性,因而還陷在生死煩惱的污泥之中。蓮花則『咄污泥而不染,澄清漣而不妖」,故佛教以蓮花來比喻「佛性」。唐代詩人孟浩然在《大禹寺義公附中有詩句雲:「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觀世音菩薩是普渡眾生往生蓮邦的「蓮花部主」,所以,海印池自然也就與觀世音菩薩聯系起來了。歷代文人在觀賞蓮池景觀時,也就往往把摹景和自己對佛之所悟融會起來。
六、法華靈洞
在幾寶嶺東天門下。出洪筏房左拐登小徑拾級而上,過古草茅篷(現為民房),便是普陀十二勝景之一的」法華靈洞』。這里方圓巨石自相壘架,形成洞穴數十處:有的有空刻露,傴行可過;有的寬廣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豐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雖多,層復出奇,唯此們為最。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東南大柱」等題刻。
游普陀山不可忽略法華洞的奇特景觀。前人認為即使選景,法華也屬佳境,如明洪陳賦詩雲:「游山須選峰,峰峰必造極。試問何處佳,法華最奇特。」
七、古洞潮聲
潮音洞在島東南紫竹林庵前,不肯去觀音院下人海處。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餘米。此處海岸曲折往復,巉岩峭壁,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清康熙三十二八年(1699)御書「潮音洞」勒於洞壁。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張口狀。日夜為海浪所擊拍,潮水奔騰入洞口,勢如飛龍,聲若雷鳴。若遇大風大,浪花飛濺,浪沫直沖「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內七彩虹霓幻現,嘆為奇觀。
據載,宋元時期來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薩現身賜福。明以後則多去梵音洞叩求觀音大土靈現。香客中常有縱身躍下山崖,捨身離世,藉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時,如此「捨身」現象愈演愈烈,於是定海縣令纓燧在岸上建亭,並親書《捨身戒》立碑以禁捨身。
八、朝陽涌日
過仙人井,登幾寶嶺東望,見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舉目,眺望東海,此即為象岩。象岩上側,猶有馴服似兔的兔岩。象岩以東臨海處,復道轉折,層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廣不逾丈,卻幽邃竅冥。洞外巨石參差,積疊人海。洞面朝東洋,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每當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觀海景,景色壯麗,堪嘆觀止。旭日「巨若車輪,赤若丹沙,忽從海底湧起,赭光萬道,散射海水,前鮮想曾光耀心目。」所以人們給它起名為「朝陽洞」,並把「朝陽涌日」列為普陀十二景之一。在普陀山見日出,以朝陽洞為先。
朝陽洞也是聽潮音的好去處。朝陽洞上原有朝陽庵,據書載,身處此庵,浪濤轟嗚其下,如千百種樂交響迭奏,別有情趣。作家王魯彥夫婦曾偕郁達夫在原朝陽庵中下榻,寫了一篇散文,曰《聽潮的故事),把這里的潮音作了如下的描繪:「……如戰鼓聲、金鑼聲、吶喊聲、叫號聲、啼哭聲、馬蹄聲、車輪聲、機翼聲摻雜在一起,象千軍馬渾戰起來……」郁達夫還在詩中寫道:「雪濤怒擊玲球石,洗盡人間絲竹音。」朝陽洞庵毀於民國初年,1992年在原址修建觀日閣。現今的朝陽洞景色包括朝陽洞、觀日閣、攬霞亭、六觀亭等,並附設有茶室。購物商場。古色古香的觀日閣,又稱朝陽閣,建在朝陽洞之四上方,瀕臨瀚海,飛檐翹角,金碧輝煌。閣高18米,長寬各12米,依山起勢,蔚為壯觀。閣內分上中下三層,設購物、休息、觀海三個大廳,周壁陳列「三十二觀音」畫像,線條流暢,形象生動。中下二層設根雕藝術館,展示大、小根雕觀音佛像百餘尊,為海天佛國新增的一獨特景觀。登閣觀口出,眺望東海,更是景上有景。
攤霞亭又稱朝陽亭,建在朝陽洞左平台上,近崖瀕海,每當旭日東升,霞光輝映,景色奇麗。
九、千步金沙
千步金沙習稱千步沙,在普陀山的東部海岸,南起幾室嶺北,東北至望海亭。普陀山東側的一條循山道路名「玉堂街」,街右沿海即為千步沙,南面過朝陽們為百步沙。千步沙長門70餘米,因其長度近千步而得名。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純凈松軟,寬坦軟美,猶如錦茵設席,人行其上,不濡不陷。此處海浪日夜泊岸,濤聲不絕。浪潮嬉沙,來如飛瀑,止如曳練。每遇大風激浪,則又轟雷成雪,豁人心魄。悠忽之際,詭異尤常,奇特景觀,不可名狀。千步沙沙坡平緩,海面可闊,且水中無亂石暗礁,常為游泳健兒所青睞。如在夏日裡來的遊客,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景觀,或在游山之後,赤著足行正其上,讓海浪親撫你的腳面,其趣其咪,未經親試者不可想像。或者靜靜地在沙灘上坐上一會兒,聽聽潮聲。或者乾脆換上泳裝躍入佛海波濤,它會給你帶米無限涼爽。當你浮游在碧海的懷抱之中,身心也許會慢慢地與大海交融起來,這時也許你會覺得你就是海,海就是你……。
千步金沙並不只是白天很美,每臨月夜,嬋娟緩移,清風習習,濤聲時發,其清穆景色更為詩意盎然。故有人曾將其與壯麗的朝陽涌日,合稱昔陀山觀絕。
為使更多的遊客飽覽佛國景緻,享受沙灘情趣。普陀山管理局新推出了以朝陽洞、百步沙、千步沙為龍頭,以觀海景、玩海水為主要特色的旅遊專線,在千步沙游樂中心利川沙灘優勢,修建了4隻5500平方米的嬉水池,購置了碰碰船,在嬉水池裡還飼養了6000多尾紅黃相間的金魚,引進op多隻廣場鴿放養在佔地144多平方米,地處千步沙背的「馬尼拉」草坪上,供遊客觀嘗。新開辦的「摩托艇」。「牽引跳傘」等活動豐富多彩,還新建了200平方米出租淋浴室,購置了十餘艘高速遊艇,並開辟了百步沙、千步沙海上遊艇游覽項目。十、光熙雪霽
光熙峰在佛頂山東南,一名「蓮石花」、又名「石屋」。從遠處望去,翠綠叢中,峰石聳秀,似蓮花,如白雪積峰。
「光熙雪霽」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後景色,為普陀十二大景觀之一。普陀山難得下雪,冬天顯得寧靜而奇妙。但如果你運氣好,趕上一場大雪,登上佛頂山,俯瞰光熙峰,猶如碧玉塑就,銀裝素裹,千樹萬樹梨花開,山色混一,海大低與凍雲齊平。此時此景,你會覺得心清慮凈,猶如身臨潔白無垢的佛國凈土,舒暢無比。
光熙峰的雪景,是不大容易見到的,但普陀是佛家聖地,佛門弟子常來常往,或常住靜修.就有緣賞識普陀山的「雪霽』風光。
但如果遇不上下雪天,那也沒關系,旅客如有意上光熙峰攬勝,那也將是十分美妙的,屠倬有詩雲:「心境真開闊,悠然見太虛。光熙峰上立,不動自如如。」
十一、茶山夙霧
茶山位於佛頂山後,自北而西,婉蜒綿亘。山勢崆曠,中多溪澗。據史載,此處歷產茶茗,山上僧人每每於穀雨前採摘,葯用價值較高,可治血痢肺痛。山上還生長山茶花樹,樹高數丈,每到冬春之交,丹葩被谷,璨若珊瑚林,煞是一番景緻。茶山多霧,白色的雲霧常自得地隨風浮盪,所到之處無不為佛國山川添色。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樹林夙霧繚繞,時而如絲似縷,時而姻縕獼漫。此時此刻,如若身處其間,如夢如幻,令人通思無限。
古代普陀山沒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種自食,種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項重要勞作。每到採摘季節,眾僧一齊出動,山上立時出現一種「山山爭說采香芽,撥霧穿雲去路賒」(明·李桐詩句)的繁忙景象。
普陀茶山之茶,被人稱作「雲霧佛茶」,因為此茶樹多為僧人所植,因而山僧談論「茶山夙霧」也別具情韻。
遊客去茶山賞景,出慧濟寺東北折,有境蜒山道可通,然後可往東北經天竺庵游唬虎沙,或往西北,游後貢田園後至合興村,趁車回轉前山。
十二、天門清梵
天門清梵,說的是普陀山最最東端梵音洞的景觀。從法雨寺經飛沙嶴,過祥慧庵,即為普陀最東部的青鼓壘山。青鼓壘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為驚濤拍崖,潮聲撼洞,晝夜轟響,宛如擂鼓,故又稱「驚鼓擂」。在有鼓壘山東南端有一大然洞窟,洞岩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兩邊懸崖構成一門,習稱梵音洞。在普陀山眾多歷來被人們嘆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氣勢和陡峭危壁,為其他洞所莫
及。梵音洞山色清黔,蒼崖兀起,距崖頂數丈的洞腰部,中嵌橫石如橋,宛如一顆含在蒼龍口中的寶玉。兩陡壁間架有石台,台上築有雙層佛龕,名「觀佛閣』。凡欲觀覽梵音洞者,先要從崖頂迂迴順著石階而下,然後來到觀佛閣。據傳在這里觀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隨看隨變,極其奇異。此地又為梵音洞觀潮最佳處,佛閣下曲屈通大海,海潮人洞,拍崖濤聲如萬馬奔騰,如龍吟虎嘯,日夜不絕,聞之者無不驚心動魄。佛家信眾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見到觀世音菩薩的現身祛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書「梵音洞」額賜掛於此處。
梵音洞歷來為普陀山的重要景觀。梵音洞和潮音洞的潮音,各俱特色,合稱為「兩洞潮音」。梵音洞西南不到百米處的崖壁下有洛伽洞,此地石峻壑深,洞腳插人海中,人不可入。民國初曾有僧架占本,置蒲團,於洞側梵修,猶如鳥巢懸綴海壁,驚險異常。
2、史料記載的「普陀佛光」曾讓日寇倉皇而逃是真實的嗎?
普陀山在浙江省的舟山群島上,當地的管理局裡還保存著關於這件事情的記錄,所以這件事有據可考,是真實的。事情發生在1944年的7月,當時有將近八千名日本軍在普陀山附近登陸,他們在海灘上駐紮下來,一邊毀壞當地的古跡,一邊掠奪居民。直到有天晚上他們看到天上顯現的佛光才嚇得倉皇而逃。
據普陀山管理局內的史料記載,當時日軍在普陀山這個佛教聖地大肆破壞,使得島上民不聊生。老百姓們無法忍受日軍的騷擾,紛紛逃往別處。有天夜晚,遠方的蓮花洋上忽然有燈光顯現,日軍以為是美國派軍襲擊,匆忙地用探照燈四處掃視,但沒有發現任何美軍蹤跡。
沒過多久,海面上顯現的燈光也來越多,鋪滿了整個海面。慌亂的日軍對著海面開炮掃射,可是毫無作用。燈光伴隨著海面上的浪潮向岸邊緩緩靠近,日軍頓時害怕起來。畢竟日本有很多軍兵都是信佛的,他們認為是冒犯了觀世音,嚇得跪地叩頭請求菩薩饒恕,然後就急急忙忙地逃離了普陀山。這件事情也在普陀當地廣為流傳,當地人都認為是觀世音顯靈了。
那麼這些把日軍嚇跑的普陀聖光是怎麼形成的呢?其實是普陀山周圍的舟山海域里有很多可以發出高強度熒光的浮游生物,它們遍布在蓮花洋上,這些生物體內含有大量的磷,在夜晚的時候會聚集成群發出明亮的熒光,在海面上閃爍,因此形成奇特的佛光。
3、誰能詳細介紹一下普陀山~
浙江省普陀山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 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跡的小島,在我國可以說是絕無僅 有。普陀山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 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呈狹長形,南北最長處為8.6里,東西最寬外3.5 公里。最高處佛頂山,海拔約300米。
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論在哪一個景區、景點,都使人感到海闊天 空。雖有海風怒號,濁浪排空,卻並不使人有驚濤駭浪之感,只覺得這 些異景廳觀使人振奮。 普陀山作為佛教勝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 4000餘人。來此旅遊的人,在島上的小徑間漫步,經常可以遇到身穿 袈裟的僧人。美麗的自然風景和濃郁的佛都氣氛,使它蒙上一層神秘 的色彩,而這種色彩,也正是它對遊人有較強吸引力的所在。 普陀山既以海天壯闊取勝,又以山林深邃見長。登山攬勝,眺望碧 海,一座座海島浮在海面上,點點白帆行駛其間,景色極為動人。前人 對普陀山作了這樣高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 海之勝,當推普陀。」把普陀與人間天堂西湖相比,應該說,這個評語 是客觀的。
主要名勝游覽點
普陀山的風景名勝、游覽點很多,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 寺,這是現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 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於明, 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慧濟禪寺建於佛頂山 上,又名佛頂山寺。 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 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沙灘。島的四周有許多沙灘,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 是一個弧形沙灘,長約3里,沙細坡緩,沙面寬坦柔軟,是一個優良的 海水浴場。夏天去游覽,可帶上游泳衣在這里暢游。樹木島上樹木蔥郁, 林幽壑美,有樟樹、羅漢松、銀杏、合歡等樹。大樟樹沿有1000餘株。 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樹圍達6米,蔭數畝。還有一株「鵝耳櫪」,是我 國少見的珍貴樹種,列為國家二等保護植物。 普陀山流傳著許多有關佛教的民間故事。
旅遊服務
去普陀山主要取道上海和杭州。 從上海去,乘班輪至普陀山每日 一班,但在旅遊旺季每日有兩個航班。也可以乘開往沈家門的班輪,然 後從沈家門乘班輪到達普陀山。沈家門是舟山群島的著名漁港。上海至 沈家門約143海里,至普陀山149海里,航程約12小時。晚上7時半開船, 在海上過一夜,翌晨7時到達。從沈家門到普陀山航程約40分鍾。 從杭州去,乘火車往寧波(行車約4小時),然後從寧波乘班輪去 普陀山,行船約5小時。普陀山面積不大,遊程一般以兩天為宜。第一天 可游普濟、法雨、慧濟三大禪寺及其沿線名勝。第二天游西線的西天門、 梅福庵、磐陀石、二龜石、觀音古洞,以及東南線的潮音洞、不肯去觀 音院、紫竹林、南天門等處。膳宿設施有設備較齊全的賓館;也有普通 旅店;還有個體戶開的小旅店。 從上海前往游覽一般花4天時間。
4、男士養生館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在美容院發展的前幾年,人們對美容只是停留在面部美容、美白、祛痘的階段、然而現如今隨著人們美容意識的增強,開始把健康養生與美容結合在一起。也就是美容行業發展的新趨勢spa養生會所的出現。今日,王者之風就來給大家詳細探討一下男士養生館未來的發展前景。
從消費能力看男士養生館的前景
從一般的消費情況來看,女人被認為是天生的「消費狂」,女人的錢也是最容易掙的。其實隨著人們美容、養生意識的滲入,很多的男士也開始喜愛這個養生的項目。較之女性有過之而無不及。據調查顯示:國內各大城市的白領男性與白領女薪的薪水比為4:1。很多時尚雜志、廣播電視頻道、互聯網站等傳媒業對美容SPA養生的推波助瀾般的熱捧,進而會促使許多的人群進入到這個行業中來。由此可知今後的spa養生發展可謂一片光明。
從投資效益上看男士養生館的前景
去年國內化妝品銷售總額為1800億人民幣,加上spa美容養生服務收入,已經達到3680億人民幣,而女士spa養生觀點額銷售站主要位置。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和各種信息傳播手段的蓬勃發展,SPA養生會所必將更快地推動美容業同國際發展趨勢接軌。其利潤的客觀性是無法衡量的。
從健康、養生發展的趨勢看男士養生館的前景
我國傳統中醫可謂是博大精深,而西方現在美容科學技術更是高超。試想如果將中國傳統中醫學理論和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相融合,想必在美容界也是一次巨大的飛躍。這也是美容行業現如今發展的道理。尤其是美容養生很多需求很符合中醫學理論體系,尤其是經絡、氣血等知識,經常是spa養生館不得不熟練掌握的專業技巧。
有的spa養生館甚至請來一些傳統老中醫到spa養生館坐診,由老中醫給顧客手診面診,幫助顧客發現身體存在的亞健康狀態。而且顧客也非常認可。根據專家介紹:「現在很多spa養生館都提供專業的健康養生服務。一個美容機構不僅僅是做spa養生館,而且強調健康養生這一個主題。
一些目光遠的spa養生館果斷看到了這一商機,不斷開設專門為男士做保養和服務的項目。不斷開發和引進男性產品和項目。王者之風了解到,目前市場上的男性美容品牌很多,一些養生館、SPA館非常專業和正規。主打男性美容健康美容消費已經漸成氣候,使得美容行業發展更加全面化。
5、浪潮養生會館養生油壓到上海市怎麼走
<
6、養生大師張悟本的騷操作,導致綠豆價格瘋狂上漲,近幾年還有什麼離譜的食補食品?
實在是太多了說都說不完。
隨著全名養生的浪潮越來越洶涌,男女老少都加入養生的行列,所以很多所謂的商家或者專家也都出來了,但是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很難區分。
而民以食為天,因此食補成為一個養生的重要部分,也因此,很多地方各個區域都會涌現出各種各樣的說法,各種食物幾乎都變成了一種補葯一樣的存在。都被安上了這樣子或者那樣子的效果。
當然不是說全部都是錯的,但是有些功效說出來其實本來就很玄乎。先說那些天然的食材,小到炒菜做飯的調料,大到各類各樣的水果蔬菜幾乎都各有用處,我有時候就會想,那這樣子我們不是什麼食物都要吃一邊?哪裡吃得過來先不說肚子放不放的下,吃飯的錢都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然後再說那些天然食材以外延伸出來的養生保健類產品.真的是數不勝數,恨不得一個補充維生素c的功效能延伸出數百種不同的產品過來,硬是可以把你的需求細分到不能再細分,c1c2c3...不一一列舉了。
之前不是還有某明星吃太多一把保健葯結果出了問題嗎。
所以說再怎麼食補其實也不能亂補,需要適可而止,我們的身體的承受能力和消化能力是有限的,身體需要的就那些影響,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得正正好才是最好的。所以大家記得食補不是多多益善,而是適可而止。
7、著名養生專家不到六十歲就去世,養生真的有用嗎?
當然有用,專家如果不養生,連六十也活不過。
8、普陀山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普陀以山兼海之勝,風光獨特,四時景變,晨昏物異。其風景點數又以百計,可謂風光無限。如其他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一樣,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游覽普陀山的歷代名人曾憑各自的觀感,分別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頌贊。 明代文學家屠隆的詠「普陀十二景」詩: 梅灣春曉、茶山夙霧。古洞潮音、龜潭寒碧、大門清梵、千步金沙 蓮洋午、香爐翠靄、洛迦燈火、靜室茶煙、磐陀曉日、缽盂鴻灝。 清代裘班所編的《普陀山志》十二景: 短姑聖跡、佛指名山、兩洞潮音、千步金沙、華頂雲濤、梅岑仙井 朝陽涌日、磐陀夕照、法華靈洞、光照雪霽、寶塔聞鍾、蓮池夜月。
蓮洋午渡
[編輯本段]
蓮洋就是蓮花洋,處舟山本島勺普陀山之間,北接黃大洋,南為普瀋水道。洋以日本人慾迎觀音像回國,海牛鐵蓮花阻渡的傳說得名。清康熙《定海縣志》轉引《普陀志》雲:「宋元豐中,侯夷人貢,見大土靈異,欲載至本國,海生鐵蓮花,舟不能行,倭懼而還之,得名以此。」
蓮花洋是登普陀山進香的必由之航路。旅客的航船行至洋上,如果趕上午潮,就能見到洋面波濤微聳,狀似千朵萬朵蓮花隨風起伏,令人心曠神怡,聯想翩翩。如遇到大風天,這里則是波翻盈尺,驚濤駭浪,另一番極為壯觀的景色。
曾有漁歌詠道:「蓮花洋里風浪大,無風海上起蓮花。一朵蓮花開十里,花瓣尖尖象狼牙。」
短姑聖跡
[編輯本段]
進了佛國山門,往東南約300米處,便是短姑道頭。灘上有「闊十餘米,長百來米,小石自相零附,兩側錯列巨細不一形狀各異的岩石」,有些石上鐫有「短姑古跡」等字樣, 出沒於潮汐浪濤之中,成為舊時的天然船埠。船到短姑道頭邊,可是靠不了岸,還得用長不過一丈、寬不過三尺的小舢板擺渡。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普陀山住持了余、蓮禪二僧因潮落潮漲,往來船隻靠岸不便,遂募資用巨石壘成長達11米,寬8米的石條道頭。在未建普陀山客運碼頭之前,凡前來普陀山參札進香、攬勝觀光者,都得由此登岸。
相傳有姑嫂倆發願禮佛,幾年後湊資買船,渡蓮洋朝山進香,船剛泊道頭,不巧小姑「天癸」來潮,自愧不潔,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其無福朝聖,遂囑其在小舟中候她,獨自悵然進山拜佛去了。不想時近晌午,潮水大漲,小舟與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飢不得食,甚為納悶。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模樣的,持食盒至岸,邊向潮水裡投下一些石塊,邊踩著這些石塊競直來到小姑舟中,說是她嫂托她捎來的,放下食盒,便離船而去。過了不久,其嫂進香歸來,問及前事,娘愕然;忽然記起剛才拜佛時,瞻仰蓮座,只見觀音大士衣據濕著一片,心裡頓有所悟,以為這是觀世音菩薩所為,忙不迭又進山到觀音面前叩拜會了。因其嫂曾在碼頭「短其姑」,從此,姑嫂泊舟處即被稱作『短姑道頭」。道頭旁自相零附出沒於潮水中的石塊,傳說是大上送食時投向潮水裡用以跺腳的石塊,遂被稱作『短姑聖跡」。
梅灣春曉
[編輯本段]
海灣春曉指的是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稱梅岑,因西的山灣為梅灣,又呼作前灣。據傳此地多野梅,庵、篷僧眾又多好養梅。怡性。每當早春季節,春回人地,避山野梅,香滿山谷,青山綠樹,襯映著點點紅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譽之為「海上羅浮」。
每當天陽無風時日,佇立西山巔;遠眺蓮花洋,只見漁舟競發,鷗鳥翔集,海中波濤,道道耀光,山外青山,層層疊翠,美不勝言。若在月夜,則疏枝淡月,島礁騰朧,幽香撲鼻,更為令人陶醉。
磐陀夕照
[編輯本段]
「磐陀夕照」說的是磐陀石一帶的傍晚景色。
由梅福庵西行不遠處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塊巨石底闊上尖,周廣20餘米,中間凸出處將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塊巨石上平底尖,高達3米,寬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兩石接縫處間隙如線,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懸於一石之上。
每當夕陽西下,石披金裝,燦然生輝,人們如能在此時登上石頂,環眺山海,洋洋大觀,景色壯奇,「磐陀夕照」,便成為普陀山之一大奇觀。
蓮池夜月
[編輯本段]
「蓮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地在普濟寺山門前,也稱「放生池」、」蓮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後植蓮花,即稱「蓮花池」。
「海印」,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現一切之法。海印池面積約十五畝,始建於明代。池上築有三座石橋,中間一座稱平橋;北接普濟寺中山門,中有八角亭,南銜御碑亭。卸碑亭、八角亭、普濟寺古剎建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古石橋橫卧水波,遠處聳立著一座占和疏朗雄偉中透出股秀靈,真如人宮仙境,美輪美奐。
蓮花地三面環山,四周古樟參天,池水為山泉所積,清瑩如玉。每當盛夏之際,池中荷葉田田,蓮花亭亭,襯映著古樹、梵字、拱橋、寶塔倒影,構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圖畫。夏日月夜到此,或風靜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風徐徐,荷香襲人。
荷花,佛家稱之為蓮花,是聖潔、清凈的象徵。佛教稱極樂世界為「蓮邦」,以為彼土之眾總以蓮花為所居。認為眾生皆有「佛性」,只是由於被生死煩惱所困擾,而沒有煥發出自己的佛性,因而還陷在生死煩惱的污泥之中。蓮花則『咄污泥而不染,澄清漣而不妖」,故佛教以蓮花來比喻「佛性」。觀世音菩薩是普渡眾生往生蓮邦的「蓮花部主」。
法華靈洞
[編輯本段]
法華靈洞奇特景觀這里方圓巨石自相壘架,形成洞穴數十處:有的有空刻露,傴行可過;有的寬廣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豐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雖多,層復出奇,唯此們為最。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東南大柱」等題刻。
古洞潮聲
[編輯本段]
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餘米。此處海岸曲折往復,巉岩峭壁,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張口狀。日夜為海浪所擊拍,潮水奔騰入洞口,勢如飛龍,聲若雷鳴。若遇大風大,浪花飛濺,浪沫直沖「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內七彩虹霓幻現,嘆為奇觀。
據載,宋元時期來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薩現身賜福。明以後則多去梵音洞叩求觀音大土靈現。香客中常有縱身躍下山崖,捨身離世,藉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於是定海縣令纓燧在岸上建亭,並親書《捨身戒》立碑以禁捨身。
朝陽涌日
[編輯本段]
過仙人井,登幾寶嶺東望,見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舉目,眺望東海,此即為象岩。象岩上側,猶有馴服似兔的兔岩。象岩以東臨海處,復道轉折,層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廣不逾丈,卻幽邃竅冥。洞外巨石參差,積疊人海。洞面朝東洋,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每當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觀海景,景色壯麗,堪嘆觀止。旭日「巨若車輪,赤若丹沙,忽從海底湧起,赭光萬道,散射海水,前鮮想曾光耀心目。」所以人們給它起名為「朝陽洞」,並把「朝陽涌日」列為普陀十二景之一。在普陀山見日出,以朝陽洞為先。
朝陽洞也是聽潮音的好去處。朝陽洞上原有朝陽庵,據書載,身處此庵,浪濤轟嗚其下,如千百種樂交響迭奏,別有情趣。
攤霞亭又稱朝陽亭,建在朝陽洞左平台上,近崖瀕海,每當旭日東升,霞光輝映,景色奇麗。
千步金沙
[編輯本段]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純凈松軟,寬坦軟美,猶如錦茵設席,人行其上,不濡不陷。此處海浪日夜泊岸,濤聲不絕。浪潮嬉沙,來如飛瀑,止如曳練。每遇大風激浪,則又轟雷成雪,豁人心魄。悠忽之際,詭異尤常,奇特景觀,不可名狀。千步沙沙坡平緩,海面可闊,且水中無亂石暗礁,常為游泳健兒所青睞。如在夏日裡來的遊客,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景觀,或在游山之後,赤著足行正其上,讓海浪親撫你的腳面,其趣其咪,未經親試者不可想像。或者靜靜地在沙灘上坐上一會兒,聽聽潮聲。或者乾脆換上泳裝躍入佛海波濤,它會給你帶米無限涼爽。當你浮游在碧海的懷抱之中,身心也許會慢慢地與大海交融起來,這時也許你會覺得你就是海,海就是你……。
千步金沙並不只是白天很美,每臨月夜,嬋娟緩移,清風習習,濤聲時發,其清穆景色更為詩意盎然。故有人曾將其與壯麗的朝陽涌日,合稱昔陀山觀絕。
光熙雪霽
[編輯本段]
光熙峰在佛頂山東南,一名「蓮石花」、又名「石屋」。從遠處望去,翠綠叢中,峰石聳秀,似蓮花,如白雪積峰。
「光熙雪霽」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後景色,為普陀十二大景觀之一。普陀山難得下雪,冬天顯得寧靜而奇妙。但如果你運氣好,趕上一場大雪,登上佛頂山,俯瞰光熙峰,猶如碧玉塑就,銀裝素裹,千樹萬樹梨花開,山色混一,海大低與凍雲齊平。此時此景,你會覺得心清慮凈,猶如身臨潔白無垢的佛國凈土,舒暢無比。
光熙峰的雪景,是不大容易見到的,但普陀是佛家聖地,佛門弟子常來常往,或常住靜修.就有緣賞識普陀山的「雪霽』風光。
茶山夙霧
[編輯本段]
茶山位於佛頂山後,自北而西,婉蜒綿亘。山勢崆曠,中多溪澗。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樹林夙霧繚繞,時而如絲似縷,時而姻縕獼漫。此時此刻,如若身處其間,如夢如幻,令人通思無限。
古代普陀山沒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種自食,種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項重要勞作。每到採摘季節,眾僧一齊出動,山上立時出現一種「山山爭說采香芽,撥霧穿雲去路賒」(明·李桐詩句)的繁忙景象。
普陀茶山之茶,被人稱作「雲霧佛茶」,因為此茶樹多為僧人所植,因而山僧談論「茶山夙霧」也別具情韻。
天門清梵
[編輯本段]
天門清梵,說的是普陀山最東端梵音洞的景觀。從法雨寺經飛沙嶴,過祥慧庵,即為普陀最東部的青鼓壘山。青鼓壘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為驚濤拍崖,潮聲撼洞,晝夜轟響,宛如擂鼓,故又稱「驚鼓擂」。在青鼓壘山東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岩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兩邊懸崖構成一門,習稱梵音洞。在普陀山眾多歷來被人們嘆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氣勢和陡峭危壁,為其他洞所莫及。梵音洞山色清黔,蒼崖兀起,距崖頂數丈的洞腰部,中嵌橫石如橋,宛如一顆含在蒼龍口中的寶玉。兩陡壁間架有石台,台上築有雙層佛龕,名「觀佛閣』。凡欲觀覽梵音洞者,先要從崖頂迂迴順著石階而下,然後來到觀佛閣。據傳在這里觀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隨看隨變,極其奇異。此地又為梵音洞觀潮最佳處,佛閣下曲屈通大海,海潮人洞,拍崖濤聲如萬馬奔騰,如龍吟虎嘯,日夜不絕,聞之者無不驚心動魄。佛家信眾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見到觀世音菩薩的現身祛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書「梵音洞」額賜掛於此處。
白華庵
[編輯本段]
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康熙年間屢次擴建。庵中大悲閣,原為僧人收藏古玩、圖書之處,名人學士常往觀賞。1960年後作民居,現尚修復。庵中有「真歇泉」古跡,宋代文學家史浩題有石碑,現泉廢,碑尚存居民處,為普陀山現存最古碑刻。近年又在白華庵右側妙庄嚴路旁發現明萬曆年間修築海塘碑刻。
竹禪(1842—1901),清末著名畫僧,與破山禪師齊名,一生嗜好書畫。俗姓王氏,號熹公。工書、畫,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謂別成一派,題畫詩亦佳。光緒(一八七五―一九o八)間返蜀示寂。《海上墨林》、《韜養齋筆記》、《益州書畫錄》。14歲出家於梁山報國寺,受戒於雙桂堂,一生雲游大江南北,晚年為雙桂堂第十代方丈。通詩文,善書畫,工篆刻。其書畫作品中以水墨人物,山水,墨竹,頑石,羅漢佛像見長。其主要作品現存於新都寶光寺,普陀山白華庵。人們在他墓前提聯評價:「攜大筆一枝,縱橫天下;與破山齊名,膾炙人間。」是這位「書畫名家」一生的真實寫照。
普陀山的風景名勝、游覽點很多,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這是現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 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於明, 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慧濟禪寺建於佛頂山 上,又名佛頂山寺。 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 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沙灘。島的四周有許多沙灘,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 是一個弧形沙灘,長約3里,沙細坡緩,沙面寬坦柔軟,是一個優良的 海水浴場。夏天去游覽,可帶上游泳衣在這里暢游。樹木島上樹木蔥郁, 林幽壑美,有樟樹、羅漢松、銀杏、合歡等樹。大樟樹沿有1000餘株。 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樹圍達6米,蔭數畝。還有一株「鵝耳櫪」,是我 國少見的珍貴樹種,列為國家二等保護植物。 普陀山流傳著許多有關佛教的民間故事。
坐船到普陀山的輪船班次
吳淞客運中心公交線路表
1、上海火車站--吳淞客運中心 乘輕軌至江灣鎮換乘51路到吳淞客運中心
2、人民廣場--吳淞客運中心 乘952路至張華浜換乘51路到吳淞客運中心
3、十六鋪--吳淞客運中心 乘576路至曲陽新村換乘116路到吳淞客運中心
4、上海體育館--吳淞客運中心 乘旅遊5號線直達吳淞客運中心
5、浦東第一八佰伴--吳淞客運中心 乘522路直達吳淞客運中心
6、五角場--吳淞客運中心 乘90路至張華浜換乘51路到吳淞客運中心
7、江灣鎮--吳淞客運中心 乘51路、116路直達吳淞客運中心
8、虹橋機場--吳淞客運中心 乘925路至人民廣場換乘952路至張華浜換乘51路至吳淞客運中心
9、浦東國際機場--吳淞客運中心 乘機場四線至大柏樹換乘51路到吳淞客運中心
寶楊碼頭專線:寶楊路汽車站--吳淞客運中心--上海火車站
旅遊5號線:寶楊碼頭--吳淞客運中心--上海體育館
輪船:洛伽山 錦屏輪 普陀山輪 法雨輪
上船地點:上海吳淞客運碼頭 [從上海市區到吳淞客運碼頭]
航行時間: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07:00左右抵達普陀山
旅遊指南
[編輯本段]
最佳旅遊時間
一年四季皆可暢游普陀。
普陀山是海洋性氣候,冬季最冷為零下5℃左右,夏季平均氣溫26.9℃。日照充分,可見海浪煮日,碧海青天,海上生明月,佛光照我心。雖然普陀山一年四季都可以旅遊,但是,選擇何時上島,是要非常留心的。
踏沙看海
享受海水和沙灘,當然是夏季7、8、9月最好。
每至夏秋之季,海面上萬頃波濤驚起巨瀾,驚心動魄,吼聲震天。至夜則是另一種奇觀,一排排波浪在夜幕中閃閃發光,令人眼花繚亂,人們稱之為「海火「,信眾們則叫「神火」。
品味紫濤盛宴
如果重點是吃最新鮮的海鮮,10月最好。
舟山歷來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三大漁港之一,舟山群島的東海漁場,在海內外享有盛名。千餘種魚、蟹、蝦、貝、藻類使舟山享有「中國漁都」之美譽。
經過舟山人民幾十年來對海鮮美食文化的演繹,無論是夜幕下海邊的海鮮夜排擋,還是地道漁家風味的漁家宴,都構成了膾炙人口的「中國海鮮,吃在舟山」的海鮮美食佳話。
雲游海天佛國
如果是香客和善男信女,會特意選擇三個日子上島:2月19日為觀音菩薩生日,6月19日為菩薩得道日,9月19日為菩薩涅盤日,這三個日子都是農歷。
以二月大香會期為最盛,六月游山避暑者較多,九月則稱小香會,香客略少。這三個日子的前三天,大批香客上島,候船時間可能長一點,房價也可能略高。
一般遊客,如果想觀覽佛事盛況,可專門選擇這幾個日子,如果怕人多擁擠,可以避開這幾個時間上普陀山。
9、90歲的老年人,卧床不起。後背有黑皮,裡面貌似有水,黑皮與肉離皮,揭開後,有水有血絲有硬核,請問是
組織壞死,估計是沒有人經常幫忙翻身疏通血液循環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