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膚語

養生膚語

發布時間:2020-07-28 21:30:35

1、關於健康的古詩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看一個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諺語
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大喜盪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退庵隨筆》清 梁章鉅
心樂為良葯,神傷致骨枯。―――諺語
不氣不愁,活到白頭。―――諺語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朴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說說笑笑,通通七竅。―――諺語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諺語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諺語
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呻吟語》明呂坤
養心莫善於寡慾。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明 萬全
善攝生者,先除慾念。―――《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喜怒衰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諺語
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養生四要》明 萬全
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幽夢續影》清朱錫綬
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醫述》清程杏軒
善養生者,先除慾念。―――《男女紳言》明陳繼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衛生寶鑒》元羅天益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心胸里頭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諺語
千保健,萬保健,樂觀方才是關鍵。―――諺語
一日三笑,人生難老;一日三惱,不老也老。―――諺語
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諺語
遇怒不要惱,遇難莫急躁。―――諺語
常樂常笑,益壽之道。―――諺語
房寬地寬,不如心寬。―――諺語
知足者常樂,善笑者長壽。―――諺語
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諺語
笑口常開,百病不來。―――諺語
治病必先治神,葯療必先心療。―――諺語
忠誠是長壽之本,善良是快樂之源。―――諺語
生活上適度,精神上大度。―――諺語
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諺語
生理衛生強身,心理衛生強心。―――諺語
要享福,常知足。―――諺語
飲食養生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春秋戰國孔丘
節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一頓吃傷,十頓喝湯。―――諺語
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醫生開葯方。―――諺語
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養生四要》明 萬全
飢不暴食,渴不暴飲。―――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谷肉果菜,食養盡心,無使過之,傷其正之。―――《素問·五常政大論》
湯泡飯,嚼不爛。―――諺語
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臟腑偏傾,而生其病矣。―――《素問玄機病原式》金元 劉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明鄭宣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膏梁厚味有損身體,粗茶淡飯延年益壽。―――諺語
寒從腳起,病從口入。―――諺語
朝食三片姜,猶如人參湯。―――諺語
晚上少吃一口,肚裡舒服一宿。―――諺語
安谷則生,絕谷則亡,飲食自倍,腸胃耐傷。―――《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當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養生四要》明 萬全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養生要集》唐 張湛
凡食物不能廢咸,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隨息居飲食譜》清王世雄
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一天三頓粥,郎中朝我哭。 ―――諺語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 ―――諺語
葯補不如食補。 ―――諺語
熱飯冷茶泡,娘做郎中醫不好―――諺語
寒從腳上起、病從口中入 ―――諺語
貪吃貪睡,添病減歲 ―――諺語
甜言奪志、甜食壞齡 ―――諺語
吃饃喝涼水,瘦成干棒槌 ―――諺語
五穀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 ―――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
暴食暴飲易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 ―――諺語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諺語
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語
寧可鍋中存放,不讓肚子飽脹。―――諺語
飲食講衛生,保你不生病。―――諺語
生活養生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曬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諺語
人勤於體者,神不外馳,可以集神;人勤於智,精不外移,可以攝精。―――《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心要常操,身要常勞。―――《呻吟語》明呂坤
日光不照門,醫生便上門。―――諺語
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機。―――《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發,血之窮也,千過梳發,發不白。―――《養生要集》唐 張湛
衣服厚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厚。―――《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養生要集》唐 張湛
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養生要集》唐 張湛
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諺語
按摩為養生之一術。―――《雨航雜錄》明馮時可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諺語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曬被褥疾病少。―――諺語
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屎。―――諺語
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諺語
煙酒不嘗,身體必強。―――諺語
不染煙和酒,活到九十九 ―――諺語
煙酒不嘗,身體必強 ―――諺語
捂捂蓋蓋臉皮黃,凍凍曬曬身體強。―――諺語
要想感冒少,常洗冷水澡。―――諺語
剃頭洗腳,勝如吃葯。―――諺語
卧欲側而曲膝,益氣力。―――《寶生要錄》宋 蒲虔貫
養生者,心欲求寐愈難。―――《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腰腹下至足脛欲得常溫,胸上至頭欲得稍涼。―――《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冬不宜極溫,夏不宜窮涼。―――《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數遍,名曰干沐浴。―――《寶生要錄》宋 蒲虔貫
小兒無凍餓之患,有飽暖之災。―――《溫病條辨》清吳瑭
湧泉二穴,精氣所生之地,寢時宜擦千遍。―――《壽世青編》清尤乘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後,早忌雞嗚前。―――《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寒暖適體,勿侈華艷,可以延年。―――《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
運動養生
運動運動,病魔難碰。―――諺語
人怕不動,腦怕不用。―――諺語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諺語
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老人血氣多滯,拜則肢體屈伸,氣血流暢,可終身無手足之疾。―――《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諺語
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節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壅滯。―――《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若要身體健,除非天天煉。―――諺語
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諺語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諺語
跑跑跳跳渾身輕,不走不動皮肉鬆。―――諺語
靜而少動,體弱多病;有靜有動,無病無痛。―――諺語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體,其亦由是。―――《聖濟總錄》宋官修
體欲常逸,食須常少。勞無至極,食無過飽。―――《修真秘要》明王蔡
槍不擦不亮,身不練不壯。―――諺語
運動運動,病魔難碰。―――諺語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諺語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諺語
氣血養生
氣欲柔而不欲強,欲順而不欲逆,欲定不欲亂,欲聚不欲散。―――《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素問玄機原病式》金元 劉完素
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脾胃論》金元 李杲
養生之大者,乃在愛氣,氣從神而成,神從意而出。―――《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養內者,以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流行沖和,百病不作。―――《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養氣者,須從調息起手。―――《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聚精在於養氣,養氣在於存神。神之於氣,猶母之於子也。―――《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多肉食穀食則氣滯。―――《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精足則血足而發盛。―――《類經》明 張景岳
發為血之餘,血虛則發落。―――《丁甘仁醫案》丁甘仁
人之生也,全賴乎氣,血脫而氣不脫,雖危猶生。―――《血證論》清 唐容川
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存一息之不行。―――《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疫疹一得》清余師愚
長壽養生
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尊生八箋》明 高濂
百歲之壽,益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論衡》東漢王充
飽暖安樂,縱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覺寮雜記》宋朱翌
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常以舌柱上齶,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慈、儉、和、靜四字可以延年。―――《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要長壽,讀書花月隨前後。―――《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 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長壽養生
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尊生八箋》明 高濂
百歲之壽,益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論衡》東漢王充
飽暖安樂,縱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覺寮雜記》宋朱翌
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常以舌柱上齶,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慈、儉、和、靜四字可以延年。―――《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要長壽,讀書花月隨前後。―――《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2、古今養生方面的好詩句

葯補不如食補。 ――百―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度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問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答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版,以資血氣。―――《備權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3、中醫如何養足精氣神?

中醫認為,人體有「三寶」,即精、氣、神。精氣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只有養足了精氣神,人體才會健康發展,少生疾病。 那麼,中醫如何養足精氣神,有什麼好的方法呢?何為精氣神精,泛指人體一切營養物質,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精主要由腎來管理,常常有「腎精」之稱。「人始生,先成精」,精不僅是構成人體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體的整個生長、發育、生殖、衰老的過程。氣,是維護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精微物質,是推動人體臟腑組織機能活動的動力。它既是物質的代稱,也是功能的表現。氣在人體有推陳出新、溫煦臟腑、防禦外邪、固攝精血、轉化營養等重要職能。「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氣能周流不息,如環無端,人體則健康無病。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氣、神雖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存則僅存,亡則俱亡。張景岳說:「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明·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指出:「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儲氣,儲氣以養神,此長生之要耳。」有醫家認為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要養生保健長壽延年,必須「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所以要保養精、氣、神三寶,關鍵在於修身養性,清心寡慾,則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動,氣不外耗。氣功中的靜養功法,就是通過自我調節,控制心身,是養足人體精氣神一種較好的手段。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靜心寧神,摒除雜念,放鬆全身,達到萬念皆空,使大腦皮層處於一種保護性抑制狀態。久久行之,能收到保養精氣神的功效。精足,氣旺,神全,則精神煥發、行動矯健,老年人能鶴發童顏,延年益壽,青年人可長葆青春,推遲衰老。總之,養足精氣神對於人體保持健康、益壽延年非常重要,尤其要注重對於「神」的保養。日常生活中要經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寬廣,情緒穩定,方可避免精神疾病的侵襲。

4、求養生膚語全文,最好有全文注釋

天地以氣生人,故人一日一時未嘗能離乎氣。魚之在水,兩腮翕動,無有停時。人在宇宙間,兩鼻翕張,亦無有停時。所以統轄造化之氣,人賴之以生也。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為此也。人生賓士勞頓,氣因之驟矣。驟則出多入少,外者不入,內者愈虛。所以死期將至。惟至人觀天道,執天行,抱神以靜,氣氣歸臍。壽天地矣。故知人生天地間,雖可見者,形;所以能長久者,氣。
郭康伯遇神人授一保身衛生之術,雲:但有四句偈,須是在處受持。偈雲: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郭信用其言,知自護愛,康健倍常,年幾百歲。
皆由善攝元氣所致。天氣常清,天色常明。更無一物撓亂,所以長久。今人所見雲氣倏忽變現起滅者,皆近地之界。百里而上,無有也。譬如人身有七情六慾之干,有三毒六害之擾,豈能長久?誠能至清至明如天地,豈得不如天地之不毀乎?青天歌雲:青天忽起浮雲障,雲起縱橫遮萬象。養生者辨之。
觸事而感生,善應而勞生,此皆致老之理也。莊子稱:魯有單豹者,岩居而水飲,不與民同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余以為此即養生之理也。人之生也,以有上棟下宇之求,飢食渴飲之資,故不得不與民角利。日夜憂勞其心,無有頃暇,故老及之也。今岩居水飲,則於世無求;不與民同利,則於物無競。無求無競,雖欲不壽,得乎?古人謂之卻老。卻之者去其可老之道也。
人有喜談道者,余止之曰:道不易談也。不能絕色,不必談道。不能絕世,不必談道。何也?道所以全吾真也,而不絕色,則為滲漏之軀,真何能全?道所以完吾性也,而不絕世,則為合塵之徒,性何能全?或者引休妻不是道及引大隱在市廛為證,此則禪家最上一乘之妙。若以此為解,徒使退墮耳。
衛生歌雲:木還去火不成灰,人能去火方延命。諒哉斯言。夫人之忿怒,羨艷悲壯、激切、鼓動、賓士、跳躍、翔舞、謳歌、叫嘯之類,凡激於人我而發者,夫熟非火之所以為哉?木與木相鑽而火生,人與人相形而欲生。其理一也。人能勘破此理,每事抑損,懲其忿而窒其欲,則五氣自平,六脈自和,延生必矣。
魂魄合而成形。賢愚在德,肥瘦在母,壽夭在父。血盛則肌肥,精足則神壯,神和則德全。此聞之汪弄丸,雲以此見天之賦命,生由父之精而死亦由父之精也。但養和全德,此則由乎己者,不可不知所事。
權德輿文雲:舟有溺,騎有墜,寢有魘,飲有醉,食有 ,行有饜。其甚則皆可以致斃,無非危機。嗚呼,豈獨在於高官尊爵已哉?正在飲食、衽席、輿馬、燕寢之間。人之所易而弗之防,故自阽於危耳。
學道之士,須識吾之一身從太虛中而來。既從太虛中而來,則此身初亦無有,豈應執著之以為己物?故此身之靈明,主人必使不著於有,不著於無,一如太虛之無物以擾之。然後本體之心方得清靜合虛,靈覺常圓。而一切繁華,一切繫纍不能奪矣。繁華、繫纍不能奪,則俗心日退,真心日進。退得一分俗心,自能進得一分真心,孟子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者是也。心自太虛,則身還太虛。所謂仙,所謂佛,何俟多談。
周萊峰以養生術請錢午江,曰:不過履和適順而已。履和,則不傷和;適順,則不違順。夫天地之氣,至和大順。盡之人身,小天地也,豈不可仿天地之長年乎?萊峰刻石臨清公署制小牙牌,勒四字置衿袖,終其身。先輩之重箴言如此!
陰陽本不相對,待造化之生物也。陽入於陰,陰留陽而不得飛,則生;陽出於陰,陽罔顧陰而不能留,則死。是死生俱系於陽,固與陰不相關也。仙家謂:一分陽氣,不盡不死;一分陰氣,不盡不仙。
然則陰陽豈可對待言哉?雖然,陽之所在,不獨生死系之,即諸物之靈蠢亦系之。人,陽氣在上,故耳目聰明,於物最靈。鳥獸,陽氣與陰氣混淆,故蠢。草木,陽氣在根,故尤蠢。以此為言,則人之陽氣安可不寶?耳聾目 ,陽將散矣。是以君子先時竟竟,惟陽是守。有以也夫。
人生食用,最宜加謹,以吾身中之氣由之而升降聚散耳。何者?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多肉食、穀食則氣滯,多辛食則氣散,多鹹食則氣墜,多甘食則氣積,多酸食則氣結,多苦食則氣抑。修真之士,所以調燮五臟,流通精神,全賴酌量五味,約省酒食,使不過則可也。
人始死,耳目口鼻手足形體具足而父母兄弟妻子莫之愛者,謂其神之去也。然則人之所愛,在神不在形矣。而今人所養,顧在形不在神。何耶?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聲神去,好色神去。
凡動靜運用紛紜,神無不去,人莫之惜顧,神絕乃獨悲之深焉,是何見之晚也。人之致思發慮,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及其絕而悲之深焉。是何見之晚也。古仙雲:元神一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如此朝朝並暮暮,自然翁嫗返童孩。噫,其誠通天地之生機也夫。
高南州雲:陰陽交合,造化之妙,無可倫比。因述一術士言,八月十五日夜半子時,俟月色正中,以方諸取月華水盈缸。俟來年五月五日午時,以陽燧置缸上。須臾,日照水中,缸中水奔騰翻湧而起。
頃之,水盡涸矣。觀其葯候,以為服食。此丹家煉神水法也。服食雖未易卒得,然因此可以窺造化交合之妙。
卻病之術,有行功一法。虛病宜存想收斂,固秘心志,內守之工夫以補之。實病宜按摩導引,吸努掐攝,外發之工夫以散之。凡熱病宜吐故納新,口出鼻入以涼之;冷病宜存氣閉息、用意生火以溫之。
此四法可為治病快捷方式,勝服草木金石之葯遠矣。此得之老方士言。
道書雲:有妻子者,則為妻子所累;有富貴者,則為富貴所累。道不可行也。審如是,必棄妻孥、捐富貴而後可乎?夫妻孥不病道,病在於累妻孥;富貴不絕道,絕在於累富貴。
蓋妻孥、富貴,在境而累,不累在心。舜嘗二女裸矣,亦嘗受堯禪矣。不為許由之逃務光之辭,而竟無傷於道。此其道之微旨可想已。
王宏宇論修真有難易曰:吾輩破漏之軀,與童真修煉自別緣。童貞原是干體,不破不漏,非破干而成離者。比欲修純干,止用得一段純陽工夫耳。若吾輩,必補離成干,然後更著工夫,所以難也。此論甚合元理。
《續仙傳》有賣葯翁嘗呼曰:有錢不買葯吃,盡作土饅頭去。此言最警悟,人之不為土饅頭寡矣。
人日非而己不悟,何與?但葯有數種,苦不能辨。有靈葯可以益壽延年,有至葯可以起死回生,有神葯可以回陽換骨。若夫金石草木,但可以治病,雖然遲速,末後一著土饅頭如故。
許道人雲:人心貴澄靜。若能半夜打坐不倒身,端坐凝寂,則性命入吾囊橐;若夜夜不倒身,則性命在我掌握,長生可冀矣。何者?魂強魄弱故也。又問:何如用工。曰: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
二語盡矣。
陸元鶴談養生之旨曰:不過藏神於淵,令不外游。久之,自然神化。毋多談,予唯其語。夫神之為物,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恆留於身,其中炯然。則精氣歸真,神化自現。古仙雲:氣是添年葯,心為使氣神。若能神氣住,便是得仙人。所謂神氣住者,非神也耶?世率稱仙真為神仙,以其所煉在神也。
鄭龍門見召,指座右二沃丹花曰:此四本同發,惜止移其二入堂中,今十餘日矣。其二則未暇為日色所曝,遂萎謝。且曰:此可以悟養生若如此花,天豈有所限量邪?余因惕然有警。誠悟此理,則自不置其身於傷生之境。嵇中散一溉後枯之說可信。
壯年嗜欲,一時不見,久之漸至怯薄;譬如富家妄費,一時不見,久之漸至貧窮。自然之理。人聽見在旦暮,故不悟耳。推此以觀,凡讀書史、作文本養生作家,取效亦復如是。弗謂無功,久之自然見效。
偶遇方僧,談終南山苦行道流,多有至二三百歲者。日常掘食黃精、蒼白術諸葯草以充食,又有服餌茯苓者。其法:山中大松樹多合抱者,搜其根土深數尺,斷樹命根,以大瓮盛蜜與新茯苓放樹根下。春則蜜氣升於樹顛,冬則蜜復降入瓮。如此三年,方取出地。每日啖如拳大一塊,飲水一甌,不復火食。茯苓既是長年之植,又不火食,其享有異壽,固宜也。若今世人,志行如常而欲企異常之壽,不亦難乎哉?
俗謂人之雄健者,曰有氣力。以見力與氣元自相通,力從氣而出也。凡叫喊、跳躍、歌嘯、狂舞、奔逸、趨走之類,凡以力從事者,皆能損氣。古之善養生者,呼不出聲,行不揚塵。不恆舞而熊經鳥伸,不長嘯而呼吸元神。殆皆息力以生氣乎。
凡風寒暑濕,在外則為氣,中於人身則為毒,或有發為癰疽、發為瘧痢者,中伏傷生之道,不可不謹。故人之起居室之棲止,須秘密堅固,高朗乾燥。斯無患矣。
井不汲不溢,精不用不盈。何以?以水由地中,汲則益之;精充身中,損則充之。本非有溢而盈也。世人不解斯理,謂汲井不見其損,不知汲頻則地元竭;用精不見其耗,不知用頻則真元疲。是以明於汲井之理者,井養而不窮;明於用精之道者,神用而不竭。
有人好養真而未嘗輕事遠游,曰:昔也,某曾泛舟游於江,遇風幾覆沒,以是不數游也。余笑曰:閉爾戶,坐爾室,寧獨無江乎哉。夫江之險猶憑舟也,若戶與室之險,在衽與席,在飲與食,寧復有舟可憑哉,奚獨江也?焦若火,凝若冰,利若戈矛,何時而不有,奚獨江也與哉?客曰:吾聞命矣,吾將事遠游。
發本緇也,而何為素?齒本縝也,而何為疏?眸本 也,而何為 ?耳本聰也,而何為 ?手本攫也,而何為疲?足本趨也,而何為痿?肩能負,何為老而痹?身能任,何為病而弱?顏能丹,何為衰而枯?此意可省其殆生之所以死者耶?殆死之所以形見其征者耶?知生之所以死者,則知死之所以生矣。
夫人之形,日日有生,生而不知所以寶其生;時時有死,死而弗知所以救其死。及其偃然卧、溘然冥,然後隨而哀之。噫,亦晚矣!夫早服重積者,非至人,烏足語此。
上品上葯,神與氣、精。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裕氣,裕氣以養神,此長生之要方。但心為精主,意為氣馬。心馳意動,則精氣隨之行。故正心誠意為中心柱子,為此。
雖然,猶是初功,須到得心慮俱泯、神識兩忘,方是真人境界。心慮俱泯、神識兩忘為何?泯其心所以存其心,忘其神所以養其神。氣盛神全,自然底於神化。
顧色泉生平好奉道旨。偶夜夢之海上,有二人從逐而行,相謂曰:此君姓顧,篤好學仙。色泉顧而問之,一人高聲曰:仙沒有,無欲即仙。因與同東行,指海中而去。醒而自思疇昔所夢,非仙也邪?余因無欲即仙一語甚近道,志之。
黃可齋言:嘉靖年間至京,遇內膳來自吏部李古沖所,得嘗一臠,味極咸,不可入口。蓋諸物俱用秋石煮制故耳。大抵內膳烹調,五味過濃,食之至有不知其何物者。因言:食淡極有益,五味盛多能傷生。彼曾至東光縣村落中,三老人昆弟俱年八十餘,極強健。問之,雲:此地難得鹽,吾輩盡淡食,且務農無外事。此不可解養生哉?可齋亦食淡已十年。丹書雲:食淡精神爽。老子雲:五味令人口爽。以此觀之,五味之用,可無慎哉?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今人口鼻中氣喘急,氣出反為天地所盜,得天氣之養者寡。
日常所養,惟賴五味。若過多偏勝,則五臟偏重。不惟不得養,且以戕生矣。試以真味嘗之,如五穀、如菽麥、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見天地養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務為濃濃者,殆失其味之正邪。古人稱鮮能知味,不知其味之淡耳。
胡浦南巡撫西江,以勞 致衰疾。聞方士言,乃多索民間乳飲。每晨進甌許,無驗。又多索松子取實,日進數盂,代餐飯。半月余,更覺虛疲不可支。得告歸,竟不起。此胡沙岡言。因思物有形質,豈能復化為精氣?況諸香走竄腠理,耗散元精。其不驗,宜矣。夫善養生者,豈徒特葯物已哉?
王陽明詩曰: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元元更元。說與世人渾不解,卻於身外覓神仙。昔慧海師,或問修道如何用功,師曰:飢來吃飯,困時即眠。一切人,吃飯時不肯吃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眠食,不得自如。豈得長生邪?嘗舉示二則公案於道友,且問百尺竿頭更進步,如何?道曰:飢食困眠,猶是欲界;須陽長陰消,至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方是究竟。
欲最難制,惟斷乃成。姻家董三岡,性剛果,年六旬,始舉子。既育之日,曰:吾將絕欲延壽,觀此子之成立也。諸姬別館,自此俱異處。壽七十八而終。余聞嚴介溪,因閫中不和,年方四旬余,即絕欲。至後貴極人臣,果八十五終。寶精之驗如此。
崑山周六觀,蓋 然一儒也。余曾識荊,能詩善畫,作趙體書亦逼真。又好客、好古玩、好聲伎、好鼓琴。余私念,此君精神如此,諸好畢集,何以支久?逾年,周果不祿。以此見人生所好,自當專一。若多好、多能,反能耗神損精。其殆與食少事煩者,同一機邪。
張全山官學職,年八十有六,有少容。陳泰嚴談其為人甚可法。官雖小,若以為貴;家雖貧,若以為富。年老生一子且幼,若以為眾且壯也,欣然無憂戚之色。且不形之論議,真實作自家事。宜其壽也。因憶全山對徐存齋雲:彼蒼報施,決不差爽。然則全山之得壽,其亦有由致與?
馬見田善談元理,年六十有五而須發盡黑。李少白不善談元理,行年七十而須發亦黑,有少容。
予嘗以養生術叩見田,曰:不食咸,不飲茶,寶養精、氣、神為主。日坐一室,無所事事。及叩少白,少白無言,但日嬉嬉然,不關心世務,雖患難,無憂戚之色而已,然未常絕足城市。然則二君致壽,果相符邪?抑外不相符而中實無異邪?
心動則神疲。凡諸技倆營營與人角勝負者,未有不減年 者也。技倆之中,作詩弈棋,勞神獨甚。周萊峰雲:某之所見,以弈傷生者四人矣。宋豫齋、王連川、王汾源、郭南洲是已。又雲:孫李泉五更作詩,以勞成疾而卒。陳雨泉雲:王同墟與客弈,忽瞑目,呼之不應則死矣。弈之勞神如此!噫,傷生之事,豈獨在酒色之間已哉。
嘉定陸筠台少病寒證,瘥而不慎,遂病亡陽。稍聞人聲,輒悸欲死。服葯累年無效,陸乃盡除葯餌。日事睡卧,待斃而已。如是者五年,病似少瘥,性頗通靈。
門有隸人至,呼曰:隸人至矣。有友人至,呼曰:有友人某至已。而數里外之事,率能前知。更年余,乃起,如少壯時,能挽他有力人不能挽之弓。既病起累月,少 人事,靈知遂昧,不復如其病卧時矣。
與余友善,後得子,號蘭室。
過佘山,遇顧豫齋,與語。豫齋好靜,修築館佘山,彌歲不歸。談內養一訣,止是專氣致柔,如嬰兒作不生計,則長生可冀。若分別爾汝、高下,有敬慢、有愛憎,皆是有生後事,非未生前工夫也。
此言真得修養之奧。
內養秘訣,得之未真切,未可輕試,屢有因之而召禍者。曾見謝賓山之徒試內視之訣,行火太急,未期痢下五色,死。有一蘇友,從方外學閉氣訣於某塔寺,僅半歲,亦病痢下而亡。某士夫,聞一同年病疽發而殞,雲:此必曾學坐功也。詢之果然。以是知遇訣未真,欲益反損。試觀人間煉黃白術,火候少差,鼎爐隨失。況於人身,又非鼎爐可見者比。下工試手者其慎無倚,信哉。
色易溺人,聖人亦不能卒制,止是遠之而已。故曰去讒遠色。遠之自可馴致於絕也。飲食亦易動饕貪,故曰君子遠庖廚也。旨酒則疏,儀狄而絕之。疏之雲者,殆亦遠之義與?因談食色性也之義而漫論及此,不知可測聖賢制欲之真方否。
道者謝賓山,別去數年,復來謁。雲:別後過建業,浮彭蠡,之袁南饒廠之間,訪龍虎山遺跡。
年余,逾匡廬,走荊、襄、鄭、衛諸境。已而過河間,徒步真、保,長途以及北都。居三年,復還。寓金焦歲余。訪賢日久,曾無一遇。但只勘得世情熟破。問世情若何?曰:只是要佔便宜,損人利己而已。遇富人則敬,遇貧人則賤。在在皆然。語音不同,其情一如。既而曰:只討一人我平等人,亦不易得。況肯損己利人,何以學道?余聞之悚然。果能人我一如,是謂無我,是謂克己。巍巍聖境,緲不可即。
吾鄉佘山廟塑像甚工。聞寺僧雲:舊有一塑工某姓,來自江西。經歲余,塑諸像。金澤寺像亦其人所塑。成而病,諸侶欲為延醫。工卻之曰:無以為也。吾想像臆度,盡吾神矣,此所以病也。世豈有葯物能復吾神哉?竟死。仙廟諸像今具在,諸剎罕見其比。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頭是。睚 ,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頭是。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紐是。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霸下,平生好重,碑坐獸是。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獅子頭是。 ,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惟龍無好,所以成龍。此可以證無欲即仙之旨。
《龍川紀事》載仙都山道士論養生有內外。精氣,內也,非金石所能堅凝。四肢百骸,外也,非精氣所能變化。欲事內,必調養精氣,極而後內丹成,內丹成則不能死矣。然隱居人間,久之或托屍解而未能變化輕舉,蓋四大本外物和合而成。惟外丹然後可以點瓦礫、化皮骨,飛行無礙矣。然內丹未成,內無交之,則服外丹者多死。余謂此論固為唐皇服丹燥渴而發,然以內丹為精氣,則膠於凡軀不知葯自外來之旨;以外丹為金石,則滯於形質而不知從有入無之妙。豈足通元家之奧義邪?

5、求幾首關於 養生 的詩詞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曹操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 陶淵明

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負冬日》 白居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煉氣功。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4、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程顥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5、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蘇沈良方》蘇軾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葯,收集民間驗方,這首詩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

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6、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龔廷《攝養詩》

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陸游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陸游鍾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6、描寫養生的古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7、求養生方面的詩詞,多多益善!

1、《攝養詩》——明代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譯文:保精、益氣、養神為健康長壽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壽,減少私慾雜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過飽,勿求厚味,飲酒應以少量為好,切莫貪戀杯中物。

要經常保持樂觀,開口常笑。一個人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不但一般人對你冷漠,連平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逐漸和你拉開距離,對此要從容面對,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遙,樂享百年。

2、《抱朴子·極言》——晉代葛洪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譯文:修身養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地方,也務必要謹慎,不能因為小的進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養,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對大體沒有影響就不加以提防。

3、《證類本草·衍義總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譯文: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內心,不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外表。

4、《退庵隨筆·攝生》——清代梁章鉅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譯文:形體應當常勞動,飲食要常節制,這樣有益於健康。但勞動不要太過度,節制不要太過虛脫。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譯文:與其等到生病後才積極診斷治療,不如在沒病的時候就攝取養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8、描寫養生的詩句

飲食養生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春秋戰國孔丘
節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一頓吃傷,十頓喝湯。―――諺語
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醫生開葯方。―――諺語
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養生四要》明 萬全
飢不暴食,渴不暴飲。―――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谷肉果菜,食養盡心,無使過之,傷其正之。―――《素問·五常政大論》
湯泡飯,嚼不爛。―――諺語
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臟腑偏傾,而生其病矣。―――《素問玄機病原式》金元 劉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明鄭宣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膏梁厚味有損身體,粗茶淡飯延年益壽。―――諺語
寒從腳起,病從口入。―――諺語
朝食三片姜,猶如人參湯。―――諺語
晚上少吃一口,肚裡舒服一宿。―――諺語
安谷則生,絕谷則亡,飲食自倍,腸胃耐傷。―――《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當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養生四要》明 萬全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養生要集》唐 張湛
凡食物不能廢咸,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隨息居飲食譜》清王世雄
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一天三頓粥,郎中朝我哭。 ―――諺語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 ―――諺語
葯補不如食補。 ―――諺語
熱飯冷茶泡,娘做郎中醫不好―――諺語
寒從腳上起、病從口中入 ―――諺語
貪吃貪睡,添病減歲 ―――諺語
甜言奪志、甜食壞齡 ―――諺語
吃饃喝涼水,瘦成干棒槌 ―――諺語
五穀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 ―――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
暴食暴飲易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 ―――諺語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諺語
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語
寧可鍋中存放,不讓肚子飽脹。―――諺語
飲食講衛生,保你不生病。―――諺語

9、飲食方面的諺語

人是鐵,飯是鋼。

冬吃蘿卜夏吃薑。

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copy

每天喝百點粥,養生防病入。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畜為益。度

粗茶淡飯可延年益壽。

要想小孩壯知,七分飽、三分寒。

晚飯少吃一口,肚裡舒服一宿。

早吃好,午道吃飽,晚吃少。 

要想身體好,早餐要吃飽。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飯後散步,不進葯鋪 。

吃飯不要鬧,吃飽不要跑。

與養生膚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