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食療養生 諺語

食療養生 諺語

發布時間:2020-07-28 18:52:40

1、飲食方面的諺語

人是鐵,飯是鋼。

冬吃蘿卜夏吃薑。

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copy

每天喝百點粥,養生防病入。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畜為益。度

粗茶淡飯可延年益壽。

要想小孩壯知,七分飽、三分寒。

晚飯少吃一口,肚裡舒服一宿。

早吃好,午道吃飽,晚吃少。 

要想身體好,早餐要吃飽。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飯後散步,不進葯鋪 。

吃飯不要鬧,吃飽不要跑。

2、收集生活中飲食習慣方面的諺語,並分析其中的科學道理。

*「春捂秋凍」是一句衛生諺語,是人們維護身體健康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對身體各系統尚未成熟的嬰幼兒來說,更有積極意義。 「春捂」就是說在春季,氣溫剛轉暖時,不要過早脫掉棉衣,使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子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脫掉棉衣,一旦氣溫降低,給寶寶的神經系統、體溫調節中樞來個突然襲擊,會使其措手不及,難於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同時進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虛侵襲寶寶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秋凍」就是就在秋季,氣溫稍涼爽時,不要給寶寶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炎熱的夏季,人們的體溫調節中樞,千方百計增加散熱,減少產熱,以防受熱中暑。進入涼爽的秋季,體溫調節中樞可以緩點勁,這對它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以產生一種舒適感。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煉寶寶的耐寒能力,這叫「低溫習服」。就是說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體內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常不穩定,秋風乍起,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給寶寶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又如「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貪吃貪睡,添病減歲」。「飯吃八成飽,到老腸胃好」。「早飯要好,午飯要飽,晚飯要少。」「飢不暴食、渴不狂飲。」「人願長壽安,要減夜來餐」。———提醒人們注意吃飯的量,把握好飲食的「度」。 有的諺語則提示人們吃哪些東西才有益健康:「大蒜是個寶,常吃身體好。」「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朝食三片姜,猶如人參湯」。「一天吃個棗,一生不知老」。「魚生火,肉生痰,粗糧淡菜保平安。」「要想人長壽,多吃豆腐少吃肉」。這些諺語,對老年人的養生益壽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如「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不抽煙.少飲酒、活到九十九。」「飯後散步,不進葯鋪」。「不抽煙、不喝酒,病魔繞著走」。「拍打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竹從葉上枯,人從腳上老,天天千步走、葯鋪不用找」。這些諺語傳授的經驗道出了「生命在於運動」、「動則不衰,用則不退」的真理。 有諸多諺語對講究衛生、減少疾病,作了多方面的描述:「旱天未到先修塘、疾病未來先預防」。「機器不擦要生銹,衛生不講要短壽」。「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曬被褥疾病少。」「衛生是妙葯,鍛煉是金丹」。上述諺語,既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又是對今人的諄諄教誨,值得我們經常傳誦並努力實踐。 如「春不減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春捂秋凍,到老不生病」。「洗頭洗腳,勝似吃葯」。「頭對風,暖烘烘;腳對風,請郎中」。「日光不照臨,醫生便上門」。「娛樂有制,失制則精疲力竭;快樂有度,失度則樂極生悲」。這些諺語提醒人們在日常生活及穿著中要注意些什麼,才有利健康。如「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遇事不惱,長生不老」。「不氣不愁,活到白頭」。「情極百病生,情舒百病除」。「笑一笑,十年少」。這些諺語說的是精神因素對長壽的重要性。如「不求虛胖,但求實壯」。「褲帶越長,壽命越短」。說的是肥胖會影響壽命,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三分吃葯,七分養」。「葯補不如食補」。以上諺語言簡意賅地刻劃出治病防病及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在民間,有關養生、保健、長壽的諺語是極為豐富的,有些民諺雖反映了人們防病治病、長壽養生,保健壯體的經驗,但也有不少違背科學原理或失去現實意義的,如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養生保健,強身健體仍有其積極意義。

3、5~10句關於食品安全的名句,可以是俗語、諺語等。

飲食諺語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春秋戰國孔丘
節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一頓吃傷,十頓喝湯。―――諺語
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醫生開葯方。―――諺語
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養生四要》明 萬全
飢不暴食,渴不暴飲。―――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谷肉果菜,食養盡心,無使過之,傷其正之。―――《素問·五常政大論》
湯泡飯,嚼不爛。―――諺語
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臟腑偏傾,而生其病矣。―――《素問玄機病原式》金元 劉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明鄭宣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膏梁厚味有損身體,粗茶淡飯延年益壽。―――諺語
寒從腳起,病從口入。―――諺語
朝食三片姜,猶如人參湯。―――諺語
晚上少吃一口,肚裡舒服一宿。―――諺語
安谷則生,絕谷則亡,飲食自倍,腸胃耐傷。―――《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當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養生四要》明 萬全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養生要集》唐 張湛
凡食物不能廢咸,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隨息居飲食譜》清王世雄
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一天三頓粥,郎中朝我哭。 ―――諺語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 ―――諺語
葯補不如食補。 ―――諺語
熱飯冷茶泡,娘做郎中醫不好―――諺語
寒從腳上起、病從口中入 ―――諺語
貪吃貪睡,添病減歲 ―――諺語
甜言奪志、甜食壞齡 ―――諺語
吃饃喝涼水,瘦成干棒槌 ―――諺語
五穀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 ―――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
暴食暴飲易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 ―――諺語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諺語
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語
寧可鍋中存放,不讓肚子飽脹。―――諺語
飲食講衛生,保你不生病。―――諺語

4、古今養生方面的好詩句

葯補不如食補。 ――百―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度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問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答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版,以資血氣。―――《備權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5、關於食品安全的諺語

謹慎小心是安全的保險帶;麻痹大意是事故的導火索
安全警鍾常敲則會長鳴!
.當你用骯臟的屠刀宰殺豬時,你不害怕你的孩子會吃它嗎?
蔬菜瓜果不能少,牛奶雞蛋營養好
多吃蔬菜,多吃瓜果,健康身體人人有
吃蔬菜,嘗瓜果,不理三無爛產品

6、飲食衛生的諺語

飲食諺語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春秋戰國孔丘
節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一頓吃傷,十頓喝湯。―――諺語
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醫生開葯方。―――諺語
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養生四要》明 萬全
飢不暴食,渴不暴飲。―――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谷肉果菜,食養盡心,無使過之,傷其正之。―――《素問·五常政大論》
湯泡飯,嚼不爛。―――諺語
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臟腑偏傾,而生其病矣。―――《素問玄機病原式》金元 劉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明鄭宣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膏梁厚味有損身體,粗茶淡飯延年益壽。―――諺語
寒從腳起,病從口入。―――諺語
朝食三片姜,猶如人參湯。―――諺語
晚上少吃一口,肚裡舒服一宿。―――諺語
安谷則生,絕谷則亡,飲食自倍,腸胃耐傷。―――《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當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養生四要》明 萬全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養生要集》唐 張湛
凡食物不能廢咸,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隨息居飲食譜》清王世雄
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一天三頓粥,郎中朝我哭。 ―――諺語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 ―――諺語
葯補不如食補。 ―――諺語
熱飯冷茶泡,娘做郎中醫不好―――諺語
寒從腳上起、病從口中入 ―――諺語
貪吃貪睡,添病減歲 ―――諺語
甜言奪志、甜食壞齡 ―――諺語
吃饃喝涼水,瘦成干棒槌 ―――諺語
五穀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 ―――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
暴食暴飲易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 ―――諺語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諺語
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語
寧可鍋中存放,不讓肚子飽脹。―――諺語
飲食講衛生,保你不生病。―――諺語

7、求養生方面的詩詞,多多益善!

1、《攝養詩》——明代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譯文:保精、益氣、養神為健康長壽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壽,減少私慾雜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過飽,勿求厚味,飲酒應以少量為好,切莫貪戀杯中物。

要經常保持樂觀,開口常笑。一個人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不但一般人對你冷漠,連平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逐漸和你拉開距離,對此要從容面對,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遙,樂享百年。

2、《抱朴子·極言》——晉代葛洪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譯文:修身養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地方,也務必要謹慎,不能因為小的進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養,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對大體沒有影響就不加以提防。

3、《證類本草·衍義總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譯文: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內心,不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外表。

4、《退庵隨筆·攝生》——清代梁章鉅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譯文:形體應當常勞動,飲食要常節制,這樣有益於健康。但勞動不要太過度,節制不要太過虛脫。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譯文:與其等到生病後才積極診斷治療,不如在沒病的時候就攝取養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8、收集生活中的飲食習慣方面的諺語,分析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

1、「飯吃八成飽,到老腸胃好。」
2、「多吃蔬菜少吃肉,粗米淡飯能長壽。」
3、「吃飯就睡覺,猶如吃毒葯」。
4、「夜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
5、「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
6、少吃多滋味,多吃傷腸胃.
7、飯飽不洗澡,酒後不剃腦。
8、飯後行百步,不用上葯鋪。
9、若要長壽,經常吃素。
10、上床蘿卜,下床姜。
11、飯前洗洗手,身體健如牛。
12、飯前洗手,防病入口。
13、飯吃三碗,不飽不餓;衣穿三件,不冷不熱。
14、飯後躺一躺,精神長一長。
15、臭魚爛蝦,害命冤家。
16、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9、描寫養生的詩句

飲食養生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春秋戰國孔丘
節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一頓吃傷,十頓喝湯。―――諺語
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醫生開葯方。―――諺語
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養生四要》明 萬全
飢不暴食,渴不暴飲。―――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谷肉果菜,食養盡心,無使過之,傷其正之。―――《素問·五常政大論》
湯泡飯,嚼不爛。―――諺語
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臟腑偏傾,而生其病矣。―――《素問玄機病原式》金元 劉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明鄭宣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膏梁厚味有損身體,粗茶淡飯延年益壽。―――諺語
寒從腳起,病從口入。―――諺語
朝食三片姜,猶如人參湯。―――諺語
晚上少吃一口,肚裡舒服一宿。―――諺語
安谷則生,絕谷則亡,飲食自倍,腸胃耐傷。―――《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當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養生四要》明 萬全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養生要集》唐 張湛
凡食物不能廢咸,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隨息居飲食譜》清王世雄
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一天三頓粥,郎中朝我哭。 ―――諺語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 ―――諺語
葯補不如食補。 ―――諺語
熱飯冷茶泡,娘做郎中醫不好―――諺語
寒從腳上起、病從口中入 ―――諺語
貪吃貪睡,添病減歲 ―――諺語
甜言奪志、甜食壞齡 ―――諺語
吃饃喝涼水,瘦成干棒槌 ―――諺語
五穀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 ―――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
暴食暴飲易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 ―――諺語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諺語
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語
寧可鍋中存放,不讓肚子飽脹。―――諺語
飲食講衛生,保你不生病。―――諺語

與食療養生 諺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