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科院諾獎養生大學

中科院諾獎養生大學

發布時間:2020-07-28 16:41:04

1、最近關注中科院60年研究成果,發現有個「疏通諾」!誰能告訴我是什麼啊?

不太明白你怎麼關注中科院60年科研成果的……中科院做的研究基本上覆蓋了絕大部分自然學科,就算說關注也頂多關注某個學科的前沿動態吧?你說的是哪門學科?如果指的是分類中的醫療健康的話……據我所知中科院好像沒有哪個所是專門進行醫學研究的,說是生物、遺傳這方面的研究也許有可能。如果你你真想了解這么個東西,基礎一點的可以網路谷歌,想看專業一點的上CNKI上搜索,看高級一點的可以上一些國外的資料庫搜索一下,途徑很多。如果全網路你都搜索不到這個詞的話,你是從哪兒聽到的這么個東西……

2、北京中科院筋膜養生張蕾女士是不是傳銷的

這世界是美好的,就有一些謠言惑眾的人在裡面破壞他的美好,很不理解你們這些信口開河的人,怎麼就能不明就裡的胡言亂語。筋膜養生張蕾老師是真正帶給大家健康的大愛女人,能接觸到筋膜養生的人都是上天眷顧的人!

3、中科院院士和諾貝爾獎獲得者哪個更強

應該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吧
諾貝爾獎的評定規則即是:
對人類社會做出了一定創造性的貢獻發明,同時受到社會各界的廣大認可以及科學界的實驗鑒證
簡而言之就是:創在發明或者發現了一樣東西,同時時間,人民群眾和科學共同體都認可了這項發明發現的,就可以得到諾貝爾獎
中科院的院士則是研究或者發明者、
自己做的科研或者發明並沒有社會,人民群眾,科學共同體和時間的驗證的,但是國家覺得是有利的,就會招到中科院進行深度科研
希望能夠幫到你
純手打,望採納謝謝!

4、中國有幾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

中國有九位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李政道、楊振寧: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李政道和楊振寧發現在弱對稱下宇稱不守恆理論,並於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除此之外,他的研究方向還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理論學、量子色動力學。

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美籍華人,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他改進了分子水平化學反應動力學交叉分子束方法,把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應用於一般的化學反應,特別是研究較大分子的化學反應,利用激光激發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發生化學反應。

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諾貝爾獲物理學獎,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

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美籍華人,主要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發現並解釋電子量子流體,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也因此於1998年獲得諾貝爾獲物理學獎。

錢永健:1952年生於紐約,美籍華人,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1968年以金屬如何與硫氰酸鹽結合為題獲美國西屋科學天才獎, 2008年,錢永健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以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獲得該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錢永健讓科學界更全面地理解綠色熒光蛋白的發光機理,他還拓展了綠色以外的其他顏色熒光蛋白,為同時追蹤多種生物細胞變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高錕:2009年獲得諾貝爾無論物理學獎 。1964年,他提出在電話網路中以光代替電流,以玻璃纖維代替導線。1965年,在以無數實驗為基礎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纖維作長程信息傳遞,帶來了一場通訊業的革命。

由於他在光纖領域的特殊貢獻,獲得巴倫坦獎章、利布曼獎、光電子學獎等,被稱為「光纖之父」。2009年,高錕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屠呦呦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發明了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在上述獲獎者中,許多獲獎者都是華人身份,也就是說,他們不是中國國籍。獲

5、諾貝爾獎獲得者 和中國院士誰厲害

諾貝爾的是屬於全人類,部分以理論為主。主要是引導行業的方向。對我等屁民而已沒什麼用,反正也看不懂。可能某個思想,比如哥德巴赫就只是一個想法影響了全人類。基本都是科學的發現,並願意共享成果的科學家。比如屠先生青蒿素屬於科學發現。基礎於人類無限使用和升級擴展。
中國的院士基本都是應用科學,就是把某個基礎成功擴展和應用到各個領域的研究。做成成品在現有的階段內做到最好的幾個人。實際親民的還是院士,諾貝爾太遙遠了。
火葯的提取發現者是孫思邈,那麼他就是諾貝爾級別。你現在只是把火葯升級做成導彈只是運用了火葯的原理成果,那你就最多是個院士。

6、中國有人得到過諾貝爾獎嗎

據統計,平均一個國家在建國後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中國成立50年了,為何竟沒有一位中國本土科學家戴上這頂科學皇冠?

1999年,毋國光、陳佳洱、楊福家和朱清時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國需要諾貝爾獎」,緊接著經濟學家何煉成就此也談了自己的意見。如今,「中國需要諾貝爾獎」成了中國人共同的呼聲。

諾貝爾獎對中國科學家的意義有多大?趙忠賢院士認為,對中國科學家來說,得獎的意義在於鼓勵大家在基礎研究方面進行原始創新。諾貝爾獎對人類有重要的影響,在這些方面,中國科學家也應該做出應有的貢獻。

趙忠賢院士強調,諾貝爾獎並不是唯一的科學標准,並不能把它當做科學研究的唯一目標。因為大量工作———探索宇宙規律———必然要進行科學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諾貝爾獎。獲獎並不是一個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目的,認為從事科學研究不得諾貝爾獎不行,這就不對了。

■中國科學家為何沒獲「諾貝爾獎」

中國科技館館長、科學史專家王渝生介紹,中國科學傢具有諾貝爾獎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國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頓———吳有訓效應」、30年代趙忠堯的正負電子湮滅早期實驗、40年代錢三強、何澤慧夫婦的鈾核三分裂的發現、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島素結晶。

不可否認,我國曾多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趙忠賢院士認為,從科技史的角度講,中國沒有得到「諾貝爾獎」是有原因的。1901年頒發了第一次「諾貝爾獎」,而在1900年的時候,八國聯軍進北京,從此往後的半個世紀,中國都處於戰亂和列強壓迫之中,總體上說,基礎科學研究沒有什麼重大的發展。解放後,在科技上有了很大發展,但改革之前處於封閉的狀態。對我國來說,有很多問題,經濟、科學、國防,這時主要科技成就是「兩彈一氫」的研究,這一領域集中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在基礎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島素結晶,但是,畢竟還很少。改革以後,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政策,特別是近年來,又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對科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趙忠賢院士認為,建國後沒有拿到諾貝爾獎有很多原因,從客觀上講,十年「文革」期間,國際上科技高速發展,而我們對基礎研究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這需要很長時間的恢復和積累;從主觀方面講,我們原始創新型基礎研究比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創新科技強調得不夠。

■百年中國科技史,給人何種啟示

楊振寧教授說,諾貝爾獎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對於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評選的方法和成績,我不認為是正確的。關於物理、化學和醫學這些方面,中國大陸到現在還沒有人獲諾貝爾獎。這個原因非常簡單。第一是沒有足夠多的經費。今天,不論是做生物、物理或化學研究,設備是非常貴的。中國現在漸漸上來了,可是與先進國家最好的設備相比還差一截。第二個原因是學術要有傳統。學術傳統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使年輕人知道哪個問題是值得去做的,哪個問題容易有發展前途。中國科學的傳統一時還發展不上來,我認為這是最主要的。趙忠賢院士說,一個實驗室、研究所的學術積累和學術傳統非常重要。要注意積累,發揚傳統,不斷培養年輕一代。在20年代,索默菲沒有拿到諾貝爾物理獎,但是索默菲實驗室卻有七個學生都拿到該獎,這就是因為索默菲實驗室的學術傳統影響到了下一代。我想,在積累和傳統方面都做到了,不斷有年輕人發展起來,更多的重大的原始性創新科技就會出現,有人獲獎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國科技與國際水平有差距原因何在

據1996年統計數據,中國科研開發經費只佔GNP的0.5%,相對於發達國家(美國是2.45%,日本是2.9%),不但比例低而且絕對數量少,如果按人均則更少,甚至不如像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這無疑是嚴重製約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大因素。

談及產生差距的原因,我國著名科學家趙紅州教授認為有四點:其一,科學知識積累不夠;其二,科學研究時間不足;其三,缺乏科學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學人才識別和甄選機制。

楊振寧認為,制約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要原因還是經濟的落後。但他也逐漸樂觀起來,他認為中國科學家做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級工作的條件正在成熟。他說,兩年前,也就是中國大幅度增加科學家薪金之前,我研究了10所最好的大學正教授的年薪,算下來人均還不到2000美元。兩年來我看到政府給他們增加了許多,如果這樣發展下去,我覺得中國人可以做出很多能夠得到諾貝爾獎級的工作。

中國科技與國際水平存在差距,這恐怕已經有300年的歷史,當近代科學興起之後,中國卻出現落後了,而在700年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最前列。中國科技的興盛與衰落的原因難道僅僅是經濟方面的嗎?

趙忠賢院士在談到中國技術史時說:「在文化上,我認為儒家文化抵禦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盡管儒家文化也有其精華,在培養人的修養、為人處世、修身養性方面是先進的。從總體上看,這種文化機制不利於培養標新立異的科技人才。」

■中國科學家要拿到「諾貝爾獎」,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巴丁教授在同一領域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他在訪問中科院物理所時,曾半開玩笑地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講了獲得諾貝爾獎應該具備的三個條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機遇;第三是合作精神。

趙忠賢院士說,這些方面對中國科學家來說很重要。他所說的「努力」,不僅指勤奮,還指要選准方向,全身心投入,這樣才能做出原始創新成果。他所說的「機遇」,還包含著所選的工作的意義大不大,有的雖然工作完成得很漂亮,但是意義不一定大,也不可能得獎;他所說的「合作精神」,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集體主義精神。

中國人的特點也許是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比較中庸,不太允許標新立異,雖然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做起來就困難了。今後我們要學會容忍標新立異,鼓勵不同的學術觀點,同時要有安定、自由的環境和穩定的支持,為科學家創造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的條件。

真正的科學家的快樂是通過解決一個個科學問題來享受的,雖然他的生活條件比較差一些,但他不會要求太奢侈的條件,當前最需要的是穩定的支持。吸引那些熱愛科學、有科研素質的人才從事科技工作。如果能夠貫徹江總書記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的文章的精神,中國科學家做更多更大原始創新工作,得獎的幾率就會增加。

■與其他國家比較,中國得「諾貝爾獎」有什麼有利條件

中國農業科學家生物技術研究所劉德虎研究員說:中國最大的優勢是人才優勢。在國外,幾乎所有著名的研究室里都有華人,甚至一些在國內我都看不上的學生,到了國外,不知怎麼就成了人才了。

中國有人才,這當然是第一要素。楊振寧認為,要說優勢,我認為就是中國具有得這個大獎的人才條件。楊振寧切身感受到,在西方教書的人接收了很多中國學生,大家都認為中國學生質量最好,可以說中國教育工作已成功地供應了大量科技人才。

要想在科技方面大大發展,中國這樣的人才是不成問題的。還有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一個好傳統,就是政府對教育非常重視,中國的年輕人非常勤奮。楊振寧認為,過去,制約中國科技發展的是經濟落後,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本土離諾貝爾獎已不是遙遙無期,而僅一步之遙!

■與其他國家比較,中國得「諾貝爾獎」有什麼不利因素

趙忠賢院士認為,對中國來說拿到國際大獎的不利因素是,中國科學家參與國際活動太少。過去不先進,人家有成見,還需要了解我們。作為基礎研究,與國際接觸、交流,尤其是與世界一流實驗室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國際間交流不夠,原因往往是由於經費不足。劉德虎研究員說,一些科學工作者應邀參加國際會議,去前要先寫信給人家,看人家願不願意給你提供來往機票、食宿等經費。這就像「要飯的」一樣,花自己的錢理直氣壯,干嗎不花自己的錢?因為一年一個項目經費只一二十萬元人民幣,你去國外開會,宣傳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去一回,科研經費還會有多少呢?按項目進行投資,項目申請必須寫得非常完備,但是作為原始創新科技,又有誰能看得那麼細、看得那麼遠、看得那麼准呢?如果能先寫出結果再進行創新的話,那不任何人都可以創新了嗎?

有專家認為,現在有的項目投入不算太少,但是,還要避免分散,應該把錢集中在真正獻身科學又有科學素養的人身上,鼓勵他們的好奇心。現在的評估體系不是把資金投資給科學家身上,甚至出現了該拿錢的人拿不到錢的現象;申請專利的體系跟不上,對已有科研成果的保護不力;科研的連續性不夠,不斷地申請,科研過程不斷地被打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中國科學家離「諾貝爾獎」究竟有多遠

中國多少年能夠拿到這個獎?楊振寧說,假如經濟增長快,還不止一個中國人會獲「諾貝爾獎」。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快,而且中國領導人對科技發展的速度有很殷切的要求,對研究工作的投資也有大幅度的增長。

諾貝爾獎與中國擦肩而過的機會畢竟太少了。趙忠賢院士說,如果對個別事件做估計這很難。但是從整體水平來說,中國要拿諾貝爾獎,需要更多原始性創新科技。

任何一個原始創新科技都不是憑空出來的,不僅需要前人的研究作為基礎,也要不斷地產生新的觀念,不斷進行總結,才能挖掘出來。真能在前沿問題上做出比較深入的研究,會有重大原始性創新發現。

劉德虎研究員認為,關鍵不在於人聰明不聰明,而在於環境怎麼樣,只要科研環境改變了,中國科學家一定能拿到「諾貝爾獎」。最基本的還是那句話:發展才是硬道理。真的做出成果了,別人不了解的會了解,有成見的會改變。

■中國哪些科技領域最有可能拿到「諾貝爾獎」

專家認為中國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等領域具有問鼎諾獎的水平。丁肇中說,中國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與貢獻是世界一流的,中國高能研究無論理論還是實驗,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進的。他特別談到了他和中科院高能所、電工所以及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合作的探求宇宙暗物質的實驗。這一研究一旦獲得突破進展,當然是具有獲諾獎水平的。該實驗設備已於1998年在美國「發現號」太空梭上飛行,獲得了許多數據和成果,這是世界上公認的。而且參與這一研究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陳和生,正是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培養的博士生。

此外,高能所專家與義大利合作在深岩洞尋找暗物質的研究也備受國際矚目。一旦他們的研究能領先美、日完成,則必獲諾獎。據悉,截至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五次授予粒子物理學領域的科學家。中國是少數建成原子對撞機的國家。在粒子物理學研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科院同志信心十足地介紹,高能物理所有不少科研課題是世界一流的,一旦研究成功,中國科學家將獲得不止一項諾貝爾獎。

在生物科技方面,中國人類基因組工程負責人楊煥明博士不止一次說,基因研究不光拼技術,還拼資源,而中國的生物資源豐富。在這片資源的沃土上,隨時可能結出生物科技的奇葩。

中科院動物所從事的克隆大熊貓胚胎實驗一直令外國科技同行羨慕不已,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樣的實驗材料。在中國,由於生物資源豐富,中國科學家可以做許多外國科學家想做但沒有條件做的研究。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有望形成中國生物科技的異軍突起。楊煥明說,在基因研究方面,中國已形成了上游基礎性研究與下游功能研究兼備的完整科研隊伍。中國是世界上參加人類基因組計劃僅有的六國之一,發展速度已位於世界前列,從長遠看,中國有追上美、英等國的實力。

7、如何證明諾獎科技養生大學 詐騙

如果你被詐騙了,或者發現詐騙的人,怎麼應對

1 、網路上可以報網警,線下報警但是意義雖然不大,報了總比來沒報強,正常途徑
2 、整理好詳細的要客觀在網上還原事情的經過,讓更多的人來站你一邊
3 、把信息發布到網上,讓他接受網路的譴責,切記要客自觀對待
4 、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或者交給警察,遲早會有報應的
5 、用不同的號,繼續聯系騙子,讓他覺得成功的時候翻臉扇他幾巴掌
6 、讓他以為還要成功的時候罵個狗血淋頭,給他希望的同時也給他失望
7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次算是花錢買了個教訓把,畢竟有時候也滅辦法
8 、換個心態,就當他得了急病,雖然這樣有點毒,但是能讓你好點就行了
9 、曝光之後讓他沒生意,也好給別人參考,不要讓騙子得逞
10、各種zd社區平台曝光,讓他無處遁形

與中科院諾獎養生大學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