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傳統體育養生參考文獻

傳統體育養生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2020-07-28 08:36:22

1、體育傳統養生學的論文

中國養生體育的歷史發展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保就是護利御害,養就是扶正祛邪,就是要保證人的生命體在自然和社會的大環境中保持平衡和適應,也就是「天人合一」。養生涉及許多方面,張湛講的「養生大要」包括:嗇神、愛氣、養形、導引、言語、飲食、房室、反俗、醫葯和禁忌等十項。其中的嗇神、愛氣、導引、養形就屬於人的生命體的自我運動和鍛煉方面的活動。可見,在中國的養生體系中,人的生命體的自我活動佔有重要位置,而且形成了一套關於人體運動鍛煉的思想、理論和方法的體系。它是運用人自身的運動鍛煉手段,對人體生命功能進行強化或優化的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身體運動是為養生長壽服務,即以養護生命使達最長期限為目標的體育活動。由於它以養生保壽為目標,有其獨特的理論、方法和運動方式,我們稱之為中國養生體育。
中國養生體育的起源
中國養生體育有著非常古老的歷史。據古籍《呂氏春秋·古樂》所載,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陶唐氏」時代「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人們從實際經驗中總結出肢體活動的大舞,來加以治療。可以說,這是後來的導引、按摩等古代醫療體育、養生術的最早形式。「導引」之名,就是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的含義中產生出來的。
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產生的先導。長壽思想,即人類的「生命價值觀」,並非是有些書籍文章中所說的「自古有之」;而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某一階段,當生產力的發展促成了其產生的物質客觀條件,同時,人類文明發展促成了其產生所必需的主觀條件,才有可能應時而發、應運而生。——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落後低下的情況下,雖然逐漸萌發了某些萌芽狀態的體育現象,但只是「自衛其生」而已(《體育之研究》語,「生」乃指生存而言,並無生命長壽之意)。據考古學家考證那時人之平均壽命才16 歲左右,「北京人」的平均壽命只有8—16 歲;世界上最早記載人口平均壽命的古希臘,當時該國居民的平均壽命也只有19 歲,且只是對城邦居民的統計。原始社會後期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出現了宗教,但並無向天祈壽的思想。到奴隸社會初期,夏代敬神,商代重鬼,順應「天命」,萬事祈天。所祈求的「福」,一方面含:「風調雨順」以保證物質財富的增加;一方面含「免於戰禍」,以求軍事上取勝,保證生產資料和物質財富不受掠奪,而並不包括「長壽」的希願。到了商殷後期,才逐漸產生了人對其本身壽命的祈求和願望,即開始出現了長壽思想。這一思想的產生,是人在社會上之自我價值認識的一大飛躍,也是「生命觀」的一大變革。這種新的「生命觀」的最早記載見於商殷巫祝之作《尚書》。在該書《洪範》中首次提出了「五福」和「六極」的具體要求——「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其中所提及的「壽」(長壽)、「康寧」(健康無疾病)、「考終命」(壽命自終不橫夭)及「凶短折」(壽不長)、「疾」(不健康)、「憂」(感情不愉快)、「弱」(身體不強壯),從正反兩方面指出了對生命與肌體和心理的全面要求,並把長壽放在首位。
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健康長壽的要求成為全社會的祈求和希願。這反映在《詩經》這部古代詩歌總集之中:「永錫難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如南山之壽」、「萬壽無疆」等詩句,散見於從各地收集的民歌詩作之中,這足以說明當時社會對長壽問題重視程度之普遍。
《周易》作為我國著名的古典哲學著作,對於我國古代養生思想的發端也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書中反映了一些古代的養生思想。
它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來闡述陰陽消長變化的道理,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某些客觀規律,進行指導人類如何順應和利用自然規律去修養生息,反映了古人對生命科學的樸素認識。《周易》這種思想,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並成為我國古代許多養生思想學派的共同源頭和理論基礎。這種長壽思想之產生與發展,必然導致人們由一般地向天祈求,進而變成為人為的設想和人為的措施,從而導致養生思想的產生和逐漸體系化,並促成養生術的相應誕生與發展。所以,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之先導,而養生術是養生思想之實踐的產物。伴隨著春秋戰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巨大發展,在諸子哲學,特別是道家思想的影響下,養生思想與方法漸趨成熟,並形成了粗略的體系,從而揭開了獨具東方特色的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中國古代養生史上新的篇章。
養生思想的形成
養生術是養生思想實踐的產物。長壽思想導致的養生思想,表現在人們社會活動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依賴於當時被視為國家大事之一的宗教信仰活動(《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消極方面;另一方面是依賴於有目的有意識的人為措施,即養生思想指導下的社會實踐,這是積極方面。隨著養生思想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養生思想也日益豐富充實,有其歷史的不斷發展過程。這反映了人類對養生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這過程反映在以下幾個觀點的形成和理論化上:
第一、養生有「道」
養生以求健康長壽,是有「道」可尋的。這「道」就是具體的措施和方法,也是養生這一事物的客觀規律。散著於春秋戰國而成書於漢代的《內經》。《內經》中有這樣的論述:「上古之人(實指商代以後的人),其知道(養生之道,即健康長壽的措施、方法、規律)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里明確指出養生之道並非神秘之物,就是「形與神俱」的具體措施。
第二、養生之道可「得」
養生之道,是可以掌握的。只要掌握了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就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不掌握客觀規律而違背之)則災害生,從之(掌握客觀規律而因勢利導)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內經》)。
第三、防於「未然」

2、試論中國傳統體育特點和作用

武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產生,緣起於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豬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是低級的,還沒有脫離生產技能的范疇,卻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武術作為獨立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同中華民族文明的產生同步的。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也不斷得到總結,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傳授、習練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建立,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需要進一步向實用化、規范化發展,夏朝時期的武術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展:一、軍隊的武術活動,二、以武術為主的學校教育。

商周時期,商代出現了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田獵,商周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的「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卸,習舞干列為教育內容之一。相傳在周時期出現了一部中國武術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稱《易經》,「一陰一陽為之道」這本書有涵很豐富的哲學思想,對我國養生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其「易有太級,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產生了太級學說,從此奠基中國武術體系,進入春秋戰國以後,諸侯爭霸,都很重視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恆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著「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練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如《史記·項羽事紀》記載的「鴻門宴」中「項庄舞劍,意在沛公」,便是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還有「刀舞」,「力舞」等,雖具娛樂性,但從技術上更近於今天套路形式的運動。

唐朝以來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如對有一技之長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裴民將軍的劍術獨冠一時,裴民的劍術、李白詩歌、張旭草書並稱唐代三絕的美譽,可見武術作為一種文代形式已相當具有影響。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槍弄棒的「英略社」,習射練習的「弓箭社」等。由於商業經濟活躍,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買藝為生的「路歧人」。不僅有單練、而且有對練。

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拳術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家之多;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

到了近代,武術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許多拳社、武士會等武術組織。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形成了空前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為武術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這是武術發展中歷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標志武術走進亞運會。1990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項目。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成員,這是武術發展中的又一歷史性突破,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武術即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的雄偉目標的進一步實現!

3、傳統體育養生與健康促進方向研究的內容有哪些?

傳統體育養生與健康促進專業方向研究的內容有哪些?

4、什麼是傳統體育養生學

傳統體育養生學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一個分支,是古代的養生學說與強身健體的鍛煉方法相結合的民族文化遺產,傳統體育養生學是通過身體自身的姿勢調整,呼吸鍛煉,意念控制,使身心融為一體,達到增強人體各部分機能,誘導和啟發人體內在潛力,起到預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一門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復雜生命現象和規律的人體科學。

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在生產、生活與疾病作斗爭中強身健體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優秀文化中的瑰寶。它對預防疾病,強身益智,涵養道德,延年益壽,強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傳統體育養生是依靠人體自身的能力,通過調養精神和形體,起到改善人的整個機體功能的作用,它既能養生又能治病,具有醫療和體育的雙重屬性。

(4)傳統體育養生參考文獻擴展資料: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不斷探尋生命的奧秘。經過不懈的探索和實踐,我們的祖先積累了豐富的養生經驗。在我國5 000多年的傳統文化和養生經驗中,有關養生之道和養生方法的論述十分豐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這些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水平,為我們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傳統體育養生學融各種防病、治病、健身、修煉方法於一體,具有健身延年的實用價值,傳統體育養生學的各種方法和套路動作簡單易學且不受時間場地限制,深受大眾的喜愛。

本教材首先論述傳統體育養生的理論,簡述傳統體育養生的概念、發展簡史以及基礎理論,然後介紹經過歷史檢驗、操作簡便、功效顯著且無副作用的練功法,如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內養功、練功十八法、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三十二式太極劍、養生太極掌、太極養生功法等,最後介紹了運動處方的分類、制訂運動處方的基本原則與程序、運動處方的格式及運動處方範例等。

5、傳統體育養生學的概念

傳統體育養生學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一個分支,是古代的養生學說與強身健體的鍛煉方法相結合的民族文化遺產,傳統體育養生學是通過身體自身的姿勢調整,呼吸鍛煉,意念控制,使身心融為一體,達到增強人體各部分機能,誘導和啟發人體內在潛力,起到預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一門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復雜生命現象和規律的人體科學。

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在生產、生活與疾病作斗爭中強身健體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優秀文化中的瑰寶。它對預防疾病,強身益智,涵養道德,延年益壽,強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傳統體育養生是依靠人體自身的能力,通過調養精神和形體,起到改善人的整個機體功能的作用,它既能養生又能治病,具有醫療和體育的雙重屬性。

資料拓展: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不斷探尋生命的奧秘。經過不懈的探索和實踐,我們的祖先積累了豐富的養生經驗。在我國5 000多年的傳統文化和養生經驗中,有關養生之道和養生方法的論述十分豐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這些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水平,為我們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傳統體育養生學融各種防病、治病、健身、修煉方法於一體,具有健身延年的實用價值,傳統體育養生學的各種方法和套路動作簡單易學且不受時間場地限制,深受大眾的喜愛。

本教材首先論述傳統體育養生的理論,簡述傳統體育養生的概念、發展簡史以及基礎理論,然後介紹經過歷史檢驗、操作簡便、功效顯著且無副作用的練功法,如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內養功、練功十八法、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三十二式太極劍、養生太極掌、太極養生功法等,最後介紹了運動處方的分類、制訂運動處方的基本原則與程序、運動處方的格式及運動處方範例等。

6、求民族傳統體育畢業論文題目

民族傳統體育學碩士論文題目_論文選題-2011年最新參考

第一組:

1 北京市健身氣功推廣模式的研究
2 競技太極拳原地旋風腳360度接提膝獨立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3 衡陽市金融業從業人員健康和體育鍛煉概況的調查分析
4 河北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散打課開展現狀調查研究
5 健身氣功、太極拳和健身秧歌鍛煉對老年人健身功效的對比研究
6 萇家拳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7 大學生太極拳鍛煉態度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8 武術舞台劇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9 小學生武術學習評價方案研究
10 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高血壓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研究
11 禪宗思想對少林拳拳種的影響研究
12 核心穩定性訓練對散打運動技能影響的研究
13 河南省登封市武術(館)學校發展狀況的研究
14 武術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
15 北京市太極扇項目開展的調查研究
16 高水平男子散打運動員在比賽中技戰術節奏特徵研究
17 乾隆養生術對老年人健身功效的研究
18 鄭州市小學體育課武術內容中運用攻防技法的實驗研究
19 論中華武術國際傳播中的武術文化傳承
20 楊式太極拳「野馬分鬃」動作肩胸與骨盆旋移運動的生物力學分析
21 散打職業化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
22 「第九屆世界武術錦標賽」套路運動員比賽成績分析
23 健身氣功五禽戲熊晃動作的運動學分析
24 截拳道的創立與傳播研究
25 高爾夫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途徑探析
26 民族傳統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
27 湖南省殘疾人競技體育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
28 湖南省「全國武術之鄉」群眾武術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
29 競技散打摔法技術的分類及應用研究
30 傳統武術拳種傳承人保護機制研究
31 河南省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武術多媒體教學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
32 陳氏太極拳起源研究
33 太極拳之太極哲理闡微
34 李小龍對中國武術推進效應研究
35 太極拳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整的分層研究
36 大眾對中國武術發展的需求研究
37 國學視野下中國武術的學科歸屬問題研究
38 科學與人文的融合
39 北京花會中民間體育的研究
40 振藩截拳道武學研究
41 開封武術文化研究
42 內蒙古普通高校武術散打課程開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43 河北省武術旅遊發展現狀及其開發研究
44 我國優秀散打運動員攻防轉換能力結構及其特徵研究
45 普通高校簡化太極拳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應用研究
46 對當前自選南拳整套動作風格定量化研究
47 高校武術自衛防身術課程內容構建研究
48 和諧社會背景下河北省傳統武術繼承與發展策略研究
49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員技術等級制度建設研究
50 湘西自治州民族健身操的整編與推廣研究

第二組參考:

1 競技武術套路競賽成績影響因素研究
2 山西省推手競賽開展現狀的調查研究
3 從武術傳播的方式特點看武術的發展
4 石家莊市老年人參加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鍛煉現狀研究
5 河北省本科高校健身氣功的開展現狀研究
6 武術散打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與性格特徵的關系分析及培養對策研究
7 湘西民族傳統體育的整理與保護研究
8 精武會社會網路之研究(1909-1941年)
9 體育養生思想對心理健康促進作用的研究
10 當前形勢下傳統武術訓練的新思考
11 河北省散打競技運動現狀分析與發展策略研究
12 河北省競技跆拳道後備人才培養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
13 河北省優秀散打運動員轉身後擺腿技術的三維運動學分析
14 國外優秀男子散打75-85KG級運動員的技術運用特徵研究
15 越南競技武術散打發展現狀的研究
16 中國跳繩競賽項目設置與競賽方法研究
17 健身氣功•六字訣對老年人生存質量影響因素的研究
18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湖南民間舞龍運動的流變及發展前景研究
19 武術散打與人的社會化研究
20 河南省心意拳傳承研究
21 中國傳統武術發展策略研究
22 商丘市農村武術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23 現代社會下佛漢拳價值取向的變革
24 中小學武術段位制發展策略研究
25 競賽規則視野下競技武術套路的美學分析
26 中外優秀男子大級別散打運動員技術運用比較及對策研究
27 武漢體育學院舞龍舞獅課程開設現狀調查與研究
28 滄州女性百歲老人長壽原因的調查與分析
29 北京天橋中幡傳承與發展的研究
30 健身氣功八段錦搖頭擺尾去心火動作特徵的生物力學分析
31 我國學校武術百年嬗變的研究
32 北獅優秀運動員賽前訓練身體機能監測與分析
33 山西省城市社區武術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34 中國傳統武術可持續發展研究
35 樁上徒搏的技、戰術訓練研究
36 現代武術發展研究
37 淺析武術套路動作節奏的訓練
38 太極拳技擊遵循的原則和力學原理的運用
39 論習武榮辱觀
40 急性低氧暴露時不同模擬高度對優秀男子散打運動員強度指標的影響研究
41 福建南少林武術的現狀及其發展對策研究
42 福建省普通高校學生對太極拳功能的認識研究
43 太極拳對多動傾向兒童影響的研究
44 福建南少林武術與明代抗倭戰爭關系研究
45 後奧運時代中國武術發展探析
46 恩施州土家族傳統體育項目類別、流變特徵及發展對策研究
47 中外優秀女子散打運動員攻、反技術運用的分析與對策研究
48 中國武術現代流變歷程及其規律探索
49 影視武術之研究
50 武術散打運動員專項競技能力特徵研究

與傳統體育養生參考文獻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