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延命論

養生延命論

發布時間:2020-07-28 07:43:13

1、有什麼古書記載著關於養生?

《老子》《莊子》《子華子》《黃帝內經》《養生論》《養生延命錄》《顏氏家訓》《景岳全書》等等都有關於養生方法的記載。

2、養生保健動靜有什麼辨證關系?

在養生保健領域,一直存在著兩種爭論:一是「生命在於運動」;二是「生命在於靜養」。各說各的理,各說各有理。其實宇宙間的事物沒有絕對的。在養生保健領域也同樣是這樣,兩種提法都有其片面性,只有做到二者的有機結合,才可真正地起到養生保健的效果。下面便將「動」與「靜」作一簡單的概論:

1.「動」的養生保健作用 養生保健中的「動」,即人們常說的形體運動鍛煉。「動」是以用進廢退,加強新陳代謝的生物原理為理論依據;是以通過活動形體的方式,並及時補充新的營養能量的方法來收到健身的效果。其特色是以「動」、以「用」、以「補」為主。

1.生命在於運動提出動的養生保健主張中外皆有。後漢時期的名醫華佗就倡導以運動來健身,並親自創編了「五禽戲」身體力行。古希臘思想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生命需要運動」。18世紀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提出的「生命在於運動」,成為久盛不衰的名言。

有報道說:「野兔平均壽命在15年左右,家兔只能活4年左右;野外活動的大象能活到200歲,圈在動物園中的大象卻活不到80歲。這都表明運動有益於生命,研究表明,運動的健身養生作用是多方面的。

運動所起的生理效應,首先是使全身的血液、骨骼、肌肉、韌帶都活動起來,然後把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都調動到活躍的最佳狀態中,促進了身體各臟器的活動以及新陳代謝的內環境的調節功能。這樣,它就促進了人體與外環境的物質交換,又促進了人體內環境的新陳代謝,從而增強了人體的免疫功能與對疾病的抵抗力,延緩了衰老的過程。因此,18世紀法國著名醫生蒂索說過:「運動就其作用來說,幾乎能夠代替任何葯物,但是世界上的一切葯品並不能代替運動的作用。」我國唐代名醫孫思邈也說:「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

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徵,人需要運動猶如需要陽光一樣,缺少運動會導致諸多的缺乏運動的疾病。但不科學的運動,不合理的運動,過劇烈的運動,超負荷的運動也會損害健康甚至於引發疾病。據國外統計,職業運動員,從幾歲、十幾歲就開始了體育鍛煉,但到了四十歲以後,有一半人的健康狀況不如通常人,其原因是在競爭狀態中往往運動量過大、過激,導致了體內的能量消耗太大,臟器過度地活躍、負累、受損所致。

解放軍總醫院病理科教授紀小龍對此的認識是深刻的,他在《長壽要點:減慢新陳代謝》一文中指出:「因為不同器官的組織細胞新陳代謝是有一定限度的,倘若過早地走到了代謝的盡頭,細胞功能必然低下或減退;反之倘若盡可能延緩代謝過程,減慢運動過程,便有更多的細胞還保持巨大的潛力,收到真正含義上的抗衰老便是有希望了。」紀教授在文章中還強調:「進入老年期以後,日常生活的重心不是去多做劇烈的體育鍛煉,而是應保持機體安寧、減慢新陳代謝。使生命之樹常青,生活之水常流。」

看來,「生命在於緩和的運動」才是養生保健的內在含義。

2.輕體育運動就是緩和的運動「輕體育」是在20世紀末出現的運動新概念。「輕體育」就是輕松體育運動或快樂體育運動。「輕體育」亦可叫做「輕量運動」,如:慢跑、散步、游泳、體操、打太極拳、舒臂伸腰、扭秧歌、打羽毛球、踢毽等等都屬於「輕體育」的范疇。輕體育的特點是能量消耗少,運動後不感到有疲勞或稍有疲勞感為限,運動後會感到身體舒適、心情愉悅。

科學家們研究證實「輕體育」倘若能持之以恆地堅持,對養生保健大有好處。

3.運動鍛煉的留心事項(1)要因人而異:運動鍛煉的項目選擇一定要根據自身的體質、條件、病情、作出適合於自身特點的選擇。盡可能多地了解所選運動項目的健身機制及不良反應。

(2)要循序漸進:選好運動項目後,剛開始運動量要小一些,適應以後再慢慢加大,最忌盲目冒進,隨便亂來。

(3)長期堅持:運動鍛煉一暴十寒是收不到良好的保健效應的,一次適量的運動鍛煉,其生理效果只能維持一二天,要想取得好的保健效果,使身體積累生命的能量必需做到持之以恆。

(4)形成規律:可根據自身的條件,盡量把運動時間安排得規律一點,以便在體內形成「生物鍾」效應,起到事半功倍的鍛煉效果。

(5)動靜結合:運動必須與靜養有機的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健身效益。2.「靜」的養生保健作用養生保健中的「靜」有心靜、體靜的含義。提倡以「靜」的方式來養生保健是中國人傳統養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老子《道德德經》說:「致虛極,守靜篤。」《黃帝內經》說:「靜則壽,躁則夭。」《養生延命錄》說:「……和心、少念、靜身、損慮。」以「靜」養生保健是以減少體內消耗為基礎的「節流式」的養生方式,其特點是「內向」型的,其特色是以「靜養」為主的。

道教養生家們所創建的「內丹術」,便是以「虛極靜篤」為理論基礎,通過「靜養」,來蓄積體內的能量,以量變到質變,使自體的能量發生質的飛躍,而收到延年益壽、長聽久視。通過數千年來的實踐證明,道家所創編的靜養「內丹術」是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壽功法,此功法可通過一系列的練養,使身體自我進行修復而收到外靜內動,不斷地調整機體內環境,促使機體陰陽平衡,氣血暢通,開通任督二脈乃至奇經八脈十二經絡,以收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現代醫學也研究表明,人體的呼吸、心跳相對減慢,體溫相對的低些,生物鍾相對的走得慢些,人體的代謝率相對的低些,可為人體蓄積多的能量,也可為人體的保健長壽打下了基礎。動物中的龜適應能力最強,壽命最長,就是因為龜的生理條件都符合了上述的幾種條件。而練「靜」功的修煉也正是為了讓機體收到與保持上述的生理條件。中國的佛道兩教中高壽的人很多,這與他們修持「靜功」有很大的關系。

值得指出的是,靜功之靜並非坐著不動,睡著不動,而主要指的是心靜。大量調查表明:情緒穩定、情緒波動少,心裡常靜的人不僅氣色好,而且心臟病的發病率極低。

3.「靜」與「動」的有要統一莊子的養生之道就主張「導引吐納,熊動鳥伸」之「動」的同時,又強調「深藏厚養」,「養精蓄銳」之「靜」。所以應該說:養生保健只有做到「靜」與「動」的結合與統一,才能真正地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生命在於運動和靜養」應成為養生保健的法寶。

3、最簡單的養生之道?

4、養性延命錄養生大智慧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養性延命錄養生大智慧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百
陶弘景認為奉行養生即可長壽。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教誡篇》引《神農經》《莊子》《列子》《混元妙真經》及其他道書,總論養生的必要性。謂「人所貴者,蓋貴為度生」。但「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要使人卻病延年,以至長生,就必須「養神煉形」,使神、形得到合理的保養與鍛煉。從而引錄諸書關於修養身、心的諸多要語。其中心思想是「游心虛靜,息慮無為」,使神不勞;去聲色,遠名利,問善攝養,使體不疲;加上服餌良葯,「則百年耆壽是常分也」。
陶弘景強調「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養生觀。此養生智慧使人們認識到養答生過程中努力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完全可以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
1.以養保生
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飽食即卧回生百病。
——《養性延命錄》
自古以來,健康與長壽就是人類的共同願望,也是倍受人們關注的人生大事。尤其是隨著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渴望著健康,盼望著長壽。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為了長壽而不答惜花……

5、健康長壽秘訣!

6、中國古代論述養生的典籍主要有哪些???

中國百古代論述養生的典籍汗牛充棟,這里只選取較為著名的部分典籍供讀者參詳,包括《道德經度》、《管子》、《知莊子》、《子華子》、《黃帝內經》、《養生論》、《抱朴子》、《養生延命錄》、《顏氏家訓》道、《千金翼方》、《景岳全書》等,這些內典籍基本奠定了中醫養生的理論基礎,是後容世養生學的源泉。

7、求《養生延命錄》、《食鑒本草》、《命根養生篇》、《血瘀論》。

《養生延命錄》
此書為南朝陶弘景所著。陶字通明,晚號華陽隱居,生於公元456年,卒於公元536年,終年81歲。陶氏夙好養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歷代有關養生的論述,輯成《養性延命錄》,據書中的記載來看,其養生思想屬於道家體系,一方面主張閑心寡慾以養神,另一方面又主張吐納導引以養形,此外,他對情志、房室、飲食等亦有不少論述。

(原文)

真人曰: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卧,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人慾小勞,但莫至疲及強所不能堪勝耳。人食畢,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為快也。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數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畢但當行中庭如數里可佳。飽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積聚也。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故養性者,先飢乃食,先渴而飲。恐覺飢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飲,飲必過。食畢當行,行畢使人以粉摩腹數百過,大益也。

——《食誡篇》

(按語)

本段原文是飲食養生的重要文獻,至今亦有巨大意義。其主要精神是要人們飲食有節,如「食慾少」、「不夜食」、「不、飽卧」、「食後散步」等。

(原文)

列子曰: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慾,閑心勞形(1),養生之方也。列子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人生而命有長短,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淡無度,懺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太史公司馬談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神形早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故人之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託者形也。神形離別則死(2),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乃聖人重之。

(注釋)

(1)閑心勞形:閑心,是恬淡虛無之意;勞形,是小勞而不是大勞,小勞則氣血流通,大勞則使形體勞倦。(2)神形離別則死:《內經》曰:「形與神俱,則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故神形離就會死亡。再次強調養生既要養神,亦要養形。

(按語)本段原文著重闡述了形與神的關系,指出了養生的原則是形神兼養,這與《黃帝內經》所倡導的「形與神懼」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原文)仙經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辟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將崩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葯,但知愛精節情,亦一二百年壽也。

(按語)

這段原文響亮地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號,從而強調了壽命的長短主要取決於自身的艱苦努力,這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就這點了,希望能採納

與養生延命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