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五橋養生詞典

五橋養生詞典

發布時間:2020-07-28 07:01:35

1、《錢幣大詞典》里對崇觀通寶的描述

《中國錢幣大辭典(北宋卷) 》中記載了 一枚這樣錢幣, 稱作 「大觀通寶.小平錢.行書鐵母」 , 「錢徑 2.48, 穿寬 0.66、 郭厚 0.15 厘米, 重 3.8 克,出土地區不明。罕見。 」而作為鐵母的產物,行書「大觀通寶」鐵小平則相對多 一些, 「大觀通寶」鐵小平,較為容易見到的是瘦金體「大觀通寶」和行書「大觀通寶」 ,均 為對讀,直徑 25.5 毫米左右,較為厚重,重量在 5.5 克以上,甚至在 6 克以上。 以上為《中國錢幣大辭典(北宋卷) 》刊載行書「大觀通寶」小平鐵母和鐵錢。

錢幣字體

瘦金體和行書。由宋徽宗親筆題寫

北宋貨幣大觀通寶,是由徽宗御題錢文。宋代與歷朝有所不同,每換一種年號就開爐鑄新幣,若年號與寶文相重,則更鑄非年號錢。終宋三百年,通行以小平折二錢為主,其間也有大錢流通、錢幣的輪廓,尺寸都有一定標准。因此宋錢版別極多,歷代罕有,錢文除真、草、隸、篆,行外,還有便是北宋徽宗的「玉劃銀勾」瘦金體。

「風流天子出崇觀,鐵畫銀勾字字端。聞道蜀中銅貨少,任憑頑鐵買江山!」詩中傳述的便是北宋徽宗傳神的瘦金體。徽宗早年繼承帝位,崇尚書法繪畫藝術,卻不善理國。他自己則御書親題其中的崇寧通寶、大觀通寶,政和重寶,宣和通寶背陝等錢文。御書錢錢文精美,鑄造技術高超,為歷朝之冠。

2、中醫詞典

《周易參同契》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系統論述丹法的專著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復雜聯系。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腑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腑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歷史

第一個代稱是歧黃。這個名字來源於《黃帝內經》。因其是黃帝與歧伯討論醫學的專著,便稱《黃帝內經》為歧黃之術。自然,歧黃也就成了中醫的別名。

第二個代稱叫青囊。現在知此名字並使用者甚少。它的來源與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有關。據說,華佗被殺前,為報一獄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將所用醫書裝滿一青囊送與他。華佗死後,獄吏亦行醫,使華佗的部分醫術流傳下來,據此,後人稱中醫為青囊。

第三個代稱喚杏林。這個名字的起始,也與三國有關。有資料介紹,三國時吳國有位名醫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廬山隱居。附近百姓聞名求醫,但董奉從不收取錢財,只求輕症被治癒者種一棵杏樹,大病重病被治癒者種五棵杏樹。數年後,董奉門前杏樹成林,一望無際。從此,人們便喚中醫為杏林。

第四個代稱稱懸壺。傳說河南汝南的費長房在街上看到一賣葯老者的竿桿上掛一葫蘆,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後,老者就跳入那葫蘆中。為弄清底細,費長房以酒款待,老者後來約他同入葫蘆中,只見玉堂儼麗,甘餚旨酒。費長房即拜老者為師,學修仙之道。數載後,他術精業成,辭師出山,又得壺翁傳贈的治病鞭鬼之竹杖,從此懸壺行醫。從那時起,醫生腰間掛的和診所前懸的葫蘆,便成了中醫的標志。

中國是醫葯文化發祥最早的國家之一,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亞細亞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點到面聯接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中醫」是個專用名詞,它的「中」字顯然是為了區別「西醫」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醫」是指傳統中國醫學或中國大夫。不過認真求實地考證一下,這個「中醫」之「中」,本來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國呢!

何以為證?「中醫」一說,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的「有病不冶,常得中醫」句。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就有了「中醫」一詞,那時西醫還不成系統,更沒傳入中國(西醫傳入中國是在西漢以後又過了一千七百年的明末),西漢人連西醫為何物都不知道,怎可能為區別「西醫」,而稱中國的醫學醫術為「中醫」呢?

西漢開始有「中醫」的說法,若「中」不指中國,究竟何意呢?中國最早認識尤物的思想基礎,來源於《易經》,將世界一切事物均納入陰陽的軌道,對後世的哲學,社會、堪輿、天文、地理、醫學……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響。因此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陰陽保持中和才會取得平衡不會生病。若陰陽失衡,則疾病必來。中醫大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意即身體若無陽燥,又不陰虛,一直保持中和之氣,會百病全無。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醫之「中」的真正含意。

當然,今日「中醫」一詞指中國的醫學,但是,若理解了「中和」之意,會明白大夫為何常說滋陰、補陽、調理……
從此,中國醫葯學的文明史開始了。

中國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醫學史,由於東方文化發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國獨特理論框架,及近現代西方科學的撞擊及西醫的傳入,出現兩個分明的層次,在東西方醫學交匯中呈現復雜多態的狀態。

夏商西周時期醫巫並存,在卜筮史料中記載了大量的醫葯衛生的內容,形成了醫學的雛形。

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整個學術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時期,醫巫分離,醫學具有更顯明的科學性、實用性和理性,占據了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導地位。臨床醫學的分科已現端倪,趨於專業化。

秦漢時,以傷寒、雜病和外科為最突出的臨床醫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動亂割據的狀態,醫葯學在脈學、針灸學、葯物方劑、傷科、養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績,為醫學的全面發展積累了經驗。

隋唐時期,國家重歸統一,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形成了一種空前輝宏氣勢。中國醫學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醫學家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獲得了更為豐富的成果。這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兩宋是中醫葯學發展的重要時期。政府的重視在醫葯發展上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組織人員編纂方書和本草、設立校正醫書局、鑄造針灸銅人、改革醫學教育、設立惠民局、和劑局、安劑坊、養濟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進了醫葯衛主之進步。

遼、夏、金、元與兩宋王朝並立以至元滅宋統一全國。這是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大融合時期,是中國醫學史上學派爭鳴、民族醫學奮起的一個輝煌的時期,為多源一體化的中國傳統醫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現了蓬勃的生機。

明代,醫葯學發展出現革新趨勢。在探傳染病病因、創造人痘接種預防天花、中葯學研究等進入新的層次。中外醫葯的交流范圍已達亞、歐、非許多國家與地區,中學的輸出、西學的東漸,使中外醫學文化在交流接觸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醫學趨於普及與升華發展的時期,王清任躬身於人體解剖,著有《醫林改錯》,反映了「中國醫界大膽之革命論者」的開拓進取精神。

上述的這一切,是中國古代醫學波瀾壯闊的歷史梗概。這樣一脈相承、綿延數千年一直未曾中斷的醫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醫學史上所罕見的。中國古典醫籍數量之大,名醫輩出,人數之多,在同時期的世界范圍內也不多見。中國傳統醫葯學有著強有力的生命力,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發展。經過了與近代醫葯文化的撞擊、對抗到結合,也注意從國外先進文化中吸取有用的東西,遂出現了中西匯通合纂的探索。傳統醫學在走向現代化。

近百年來,中國的現代醫學,傳統醫學和中西醫結合的格局將會對這百餘年的中國近現代醫學史作出客觀的再現和評述。

「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里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 「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於西醫而先後出現的。兩千多年前,《漢書》里的那個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一個最高境界。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讓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從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潰了就沒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了。以平為期,以和為重,這就是它的一種最高境界。《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氣在中國古代是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認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觀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這種樸素的認識被引進醫學領域在中醫學中逐漸形成了氣的概念: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中國著名的近代著名的這個中醫基礎教授,內經教授。他說人就這一口氣,這口氣沒有了這個人還在這什麼都沒有了,人這口氣不走,這口氣就在它就是活著。就你講那個活體的。我們研究的就是有氣的這個活體,有氣的活體。精氣學說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中國認為世界怎麼來的?中國的哲學家認為氣一元論。這個地球這個世界是氣來的呀,在上就是為氣,在下則為形,就是地。這就是氣。然後呢你象在《春秋繁露》里董仲書說的:「元氣者,始也」。萬物之始也。有了這口元氣什麼都開始運動了。沒有這口元氣,就沒有,就好像上帝的推動力就像牛頓找上帝第一個推動這個地球一樣。這就是大家都在找一個解釋這個世界,而中醫恰恰它可理解是這個世界。陰,陽。何謂陰陽?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間一切能量、運動方式、空間方位、時間序列、事物的性質、以及聚萬物之靈的氣等等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陰陽是一切事物辯證對立的兩方面。《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中醫講求陰陽平衡以致中,致和。在《易傳》里,就是我們講的《十翼》,《易傳》里說了:「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萬物之始也,有了陰和陽,才有了萬物之始。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就是有了陰陽還有了氣才有了萬物。這就是我們講陰陽的觀念

3、什麼是美容養生

4、中國茶葉大詞典

中國茶的藝術,萌芽於唐,發皇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一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麼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麼喝,就怎麼喝。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賓主之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蘊蓄著一種高雅的情致。
所以中國人有中國人特有的氣質,而中國人的飲茶方式及內涵亦自有其傳統的精神。品茶之四大特色是具備:
有「酸甜苦澀調太和」的中庸之道
有「朴實古雅去虛華」的行儉之德
有「奉茶為禮尊長者」的明倫之禮
有「飲罷佳茗方知深」的謙和之行
中國人不太隨意高談茶道,因為中國人對於「道」的認識和理解是有著相當的崇高與尊重的意味。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同時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很大,無為而順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形而下則為器矣。所以在悠久的歷史生活中,茶與中國民族相結合,受著中國人一貫的哲思想和生活方式所支配,簡言之即「順其自然」及「致中和」,這是中國茶藝的真髓。
日本承襲我國文化遺緒,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響最深。唐時佛學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風由中國傳入日本。
日本茶道,又稱禪茶,其精神在於利用茶凈化心靈,提神醒腦的特性,使飲茶者的心神,暫時革除一切俗務雜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達到所謂本來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為必需藉假煉真,所以對於環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準極高,茶屋必須外幽雅清寂,古木參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內面必須玩物古董、瓶花名畫,器皿燒制精巧華麗,高雅實用,主客態度必須平和謙遜,心無雜事,正襟危坐,虔誠授受。飲茶問之交談,腔調馨欬,均須合體。日人認為這種心境為和、靜、清寂的總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萬物經過過濾凈化後,唯一可贅憑借的象徵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嘗苦澀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種無意識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恆的價值。
但是以禪的意義來說,茶道本身毫無意義,因為禪的特色是喜悅、誠摮、自由。茶道儀式,完全違背這種本意。日本茶道,流派雖多,但受陸羽茶經影在儀式器具布置上做工夫為多,對茶本身研究較少,在基本上已是捨本逐末。更由於日本將茶道視為婚嫁習尚。女子多習茶道禪的意義更為消失,在今日,日本茶道只剩下學習禮儀維護傳統兩種目的。
中國知「道」而不輕言「道」,日本不知「道」而言「道」,(日本是個格偏狹愛走極端的民族,將「茶道」帶進詭秘的境界,似乎有點走火入魔),中國不願刻意追求而流於形上,一切順其自然;日本拚命摹仿,追求各種境界而流於形下而不自知。愜意、自然、樸拙,正是中國人飲茶的寫照。
中國茶藝的定義
中國茶藝實為一門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式和技藝。因而茶藝本身並無很多玄想的東西。有些人有意將茶藝搞得神乎其神,給人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
古代中國茶藝見識
杜育的《荈賦》中有對於茶藝的描寫,如擇水:「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 。」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像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
《荈賦》所描述的,是中華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於巴蜀。
王褒《僮約》中的「烹荼盡具」便是規定在家中來客之後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荼、果而已。」陸納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語新說

5、什麼是真正的辟穀養生

辟穀,是中國人的古老養生法。服氣辟穀是在不吃的狀態下輔以導引吐納,復以增加功效,提高層次。
辟穀也就是不吃飯,制在國外叫斷食。是西方社會的養生法,指不吃谷麥的自然療法。百斷食療法有不吃一切飲食物,和可以進食部分瓜果菜蔬兩種。
辟穀一詞按《辭海》度的解釋是:亦稱「斷谷」、「絕谷」,即不吃五穀的意思。據稱中國古代的一種修養方法。。。。後為道教承襲問,當作「修仙」方法之一。《宗教詞典》載:(辟穀)原為中國古代的一答種呼吸養生方法,同吐納相似。

6、養生茶有哪些品牌?

品牌的話可以搜連花清菲茶,以嶺葯業旗下的品牌,具有清肺潤肺的作用,還能提神明目,另外粉塵工作者、上班族非常適合。

7、中國傳統養生學的理論基礎?

天人相應,順應自然,平衡陰陽,五行生剋,導引吐納等

8、為養生旅遊團講古爾邦節怎麼講

為養生旅遊團講古爾邦節這么講:古爾邦節(拉丁文 Eid Adha),又稱宰牲節,爾德節。古爾邦節與開齋節(肉孜節)、聖紀並列為伊斯蘭三大宗教節日。古爾邦節是穆斯林的盛大節日。「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也譯作「庫爾班」。

正史記載

「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عيد اضحى‎(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拉丁文稱為『ī Aḍḥā 。「爾德」是中文「節日」的音譯。亦稱古爾邦節(『Id Qurban)、「忠孝節」、「爾德節」或「古爾巴尼」。意為「獻祭」「獻牲」含有「犧牲」「獻身」。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稱作「犧牲節」或「宰牲節」。也譯作「庫爾班」的,為朝覲功課的重要儀式之一。(《伊斯蘭百科全書》)

古爾邦節(意譯為宰牲節),又稱「大節」,是伊斯蘭教重要節日之一。在伊斯蘭歷每年的12月10日,麥加朝聖過後。據古蘭經記載,即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沒有兒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賜給他一個兒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兒子, 他衷心感謝真主的恩賜,精心撫養幼子。十幾年後的一天夜裡,伊卜拉欣作了一個夢,夢見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愛的兒子宰掉獻祭以考驗他的誠心。伊卜拉欣惟命是從毫無遲疑,他懂事的兒子也毫無懼色並鼓勵父親宰己獻祭。於是,伊卜拉欣作著宰子的准備。伊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當伊斯瑪儀側卧後,他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兒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個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點皮。伊斯瑪儀說:「我的父啊,你把我翻個身,讓我匍匐而卧,這樣你就下決心吧,順從真主的命令。」 伊卜拉欣聽了兒子的勸言,把他翻了個身,然後解下刀子使勁宰時,真主讓伊卜拉欣刀下留人,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黑頭羝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伊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當伊斯蘭教創立後,穆斯林們承認伊卜拉欣並尊為聖祖,每年的這一天,便形成了宰牲獻祭的習俗沿襲至今,成為所有信伊斯蘭教(安拉)的人們的傳統節日之一。(《阿拉伯語詞典》)

民間傳說

古爾邦節的宰牲,起源於伊斯蘭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故事。

易卜拉欣獨尊安拉並無比忠誠,他常以大量牛、羊、駱駝作為犧牲獻禮,作為敬拜安拉的一種方式,人們對他無私的虔誠行為大惑不解。而且當時易卜拉欣老來無子,甚是煩惱,即向安拉祈禱:倘若安拉給他一子半女,即使以愛子做為犧牲,他也決不痛惜。後來,他的妻子真生了一個兒子——伊斯瑪儀,伊斯瑪儀的出生,給他老兩口帶來了無盡的愉悅。光陰荏苒,他把許願的事情忘記了。在伊斯瑪儀長成一個英俊的少年的時候,安拉的考驗來了。安拉幾次在夢境中默示他履行諾言。

於是他先向愛子伊斯瑪儀說明原委,並帶他去麥加城米納山谷,准備宰愛子以示對安拉忠誠。途中,惡魔易卜劣廝幾次出現,教唆伊斯瑪儀抗命和逃走,伊斯瑪儀拒絕魔鬼的誘惑,憤怒地抓起石塊擊向惡魔,最後順從地躺在地上,遵從主命和其父的善舉。正當易卜拉欣舉刀時,天使吉卜利勒奉安拉之命降臨,送來一隻黑頭羝羊以代替犧牲。安拉並默示:「『易卜拉欣啊!你確已證實那個夢了。』我必定要這樣報酬行善的人們。這確是明顯的考驗。」 [1]  。

為紀念這一事件和感謝真主,先知穆罕默德繼承了這一傳統,列為朝覲功課禮儀之一。教法規定;凡經濟條件寬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奉行宰牲禮儀。朝覲者在12月10日舉行宰牲,其他各地的穆斯林自10~12日,期限為3天。超逾期限,宰牲無效。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時,真主降示:「我確已賜你多福,故你應當為你的主而禮拜,並宰犧牲」。

節日活動

編輯

古爾邦節的主要內容有:(1)舉行會禮,穆斯林們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場所,舉行盛大的儀式和慶祝活動;(2)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節日之前准備好到時要宰殺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須健康,分駱駝、牛、羊三種,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來決定。宰殺後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別留作自用、贈送親友以及施捨給窮人。
中國新疆地區的穆斯林稱該節日為「大爾德」(大節日)。這一天,穆斯林們都精心打扮,宰殺牲口,邀請親戚朋友前來做客,同時還舉行各種文藝活動。
而在回族穆斯林當中,對該節日的重視程度就低於開齋節,一般把它稱為「小爾德」(小節日)。

會禮

會禮是古爾邦節的核心內容之一。穆斯林沐浴更衣後會聚於城市中心清真寺或寬暢的郊野舉行盛大會禮儀式,以誦讀《古蘭》和紀念先知、贊美聖賢為主要內容。各地穆斯林每年逢此日,都要戒食半日,俟會禮後進食。

宰牲

古爾邦節時准備的食品

各地穆斯林於節日前三天須備好牲靈(羊、牛、駱駝),大戶用駝,中戶用牛,小戶用羊,無力宰牲者免除。羊為1人1隻,牛為7人1頭,駝等同於牛。不管哪種牲靈,均須健康強壯,外觀美麗。

古爾邦節所宰牲靈的肉通常分為三份,一份留作自用,一份饋贈親友,1份施散窮人。宰牲時必須高念「泰克比爾」(Takbir,即真主至大),宰牲方為有效(Mustahabb,可嘉聖行)。

中國新疆地區的突厥語系的各族穆斯林比內地穆斯林更重視古爾邦節。是日,萬人空巷,皆盛裝參加會禮,然後宰牲宴請親友賓客,並與前來祝賀節日的其他各族人民一道舉行豐富多彩的文藝聯歡,歡慶歌舞延續數日。

通用漢語的穆斯林,是日也盛裝赴寺會禮,家中薰香,有條件者在宰牲宴請親友的同時,游墳誦經,緬懷先人。有些地區的穆斯林還於節前齋戒10日,故有「小爾德」('Id Saghir,即小節日)之稱。

流程

古爾邦節准備

臨近古爾邦節三天,家家戶戶的主婦就忙碌起來了,她們要製作大量的油炸饊子和各種精美點心,為節日期間來家裡賀節的親朋好友和遠方的來客准備充足的美食。節日也成為主婦們廚藝與持家德行的大展示和大競賽。

古爾邦節這一天清晨的禮拜,是一年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禮拜,所有成年男人皆去當地禮拜寺參加聚禮,場面蔚為壯觀。

聚禮之後,各家各戶都要到墳地去祈禱,懷念並為死去的親人祈福。

在新疆,著名的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大寺前的大聚禮結束後,樂師們會登上艾提尕爾清真大寺的門頂,敲起納格拉(鐵殼鼓),吹起蘇爾奈伊(嗩吶),大寺前廣場上的男子們會適時跳起熱烈奔放的薩瑪舞,以表達喜慶之情。

與五橋養生詞典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