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蘇軾的詩詞養生

蘇軾的詩詞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8 05:56:23

1、蘇軾的詩詞有何特點?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他是一位在文學藝術方面具有高超才能和成就的傑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個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父親蘇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長於策論,文風縱橫恣肆,對蘇軾有明顯的影響。

蘇軾因散文成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進而又被列為「韓柳歐蘇四大家」;他寫的詩歌被尊為「宋詩典範」;他的詞,被稱為「為詞立法」,是公認的豪放派的代表和開創之人;他在繪畫方面與米沛、李龍眠,並稱宋代四大家,擅長畫墨竹,其實他的書法也有獨特的造詣。

縱觀蘇軾詩詞的特點可以用「從容、豪放、創新、豐富多彩」四個詞概括。

二、思想根源由於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讀書人都希望有所作為,建功立業,所謂「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當這種理想無法實現或遭遇挫折時,世間人不是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沉江,賈誼淚逝,陳子昂之「念天地之幽幽,獨愴然而涕下」,李白之「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都是翰墨抒懷。

陶淵明的詩多有貧病愁苦之嘆,以及對仕途鬱郁不得志的抱怨。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頹廢;杜甫關心國計民生,但抱負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像《登高》中「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等。

但蘇軾則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飄逸豁達的詞風,對人生的富泰窮通充滿了諒解,表現出一種「成固欣然,敗亦同樣有所作為」的胸懷。這應當是人生境界的一個新的拓展,表現了人類智慧大大前進了一步。

蘇軾青少年時期所形成的放浪不羈的性格以及儒道互補的哲學思想成為其詩詞特點的主要源頭。

蘇軾少年讀書時,就能把儒、釋、道三家最好的品格和修養融到自己的修養當中[1]。一方面他從小就有堅定的儒家思想志向,即「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蘇軾少年時,母親程氏教其漢書《范謗傳》[2]。范謗是東漢黨爭時受迫害的一個忠臣,任命為清詔使的時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後受迫害時,不苟且偷生,寧願付出生命,像「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一樣。臨別辭母時說:「為兒不孝,沒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范母說:「一個人既想成就名節,又想富貴壽考,豈能兩全?母親願你去完成理想。」讀到這里時,小蘇軾發誓自己長大了也要做范謗。蘇母說:「你能做范謗,難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嗎?」
蘇軾曾用「坦盪之懷」來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徵。蘇軾每次不管受到什麼樣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不盲從哪一派人物,也不願隨波逐流。因此,才遭受到那麼多的貶逐,但其志願、理想、操行始終一致。關鍵時候,總是忍不住要說真話,用他的話說就是「如蠅在口,不吐不快」。他的這種狂放性格,勢必與「搖手舉足,輒有法制」的專制社會發生尖銳矛盾。

據說蘇軾很喜歡《莊子》也深受其影響。《莊子·逍遙游》[3]有這樣一個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這個比喻是描述一種很高的修養。說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膚像冰雪樣潔白,姿態像處女樣美麗,洪水滔天而不會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會被傷害。——這實際上表達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種操守。此外,《莊子·養生主》中還講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數千矣,而刀刃如新發於硎。」這講的是修養的問題。而在《莊子·逍遙游》中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將徙於南冥。南冥東,天池也。」這種高遠的、不受拘束的、超遠曠達的修養和想像的故事,《莊子》里還講了很多。蘇軾發現《莊子》正好說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這是非常奇妙的。蘇軾自幼就像佛家所講的有慧根,像道學家所說的有感悟。蘇軾在幼小讀書時就能把儒道兩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養融合到自己的修養之中,這是蘇軾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

他對於自己的苦難挫折採取超然曠達的態度處理,正如他自己所言:「進退得喪,齊齊久矣,皆不足道。」而對於國家、人民的忠愛之心,則是始終執著,沒有改變的。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應該說什麼正直的話,還照樣說。經過多少危苦患難,仍然是那樣忠直。苦難鑄就了蘇軾偉大的人格。

三、藝術成就蘇軾一生經歷坎坷,但在藝術的道路上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二十一歲中進士,之後仕途多難,走過了一條曲折艱險的人生道路,蘇軾歷盡苦難,終於成為一代文豪。元豐末年,蘇軾時來運轉,甚至有過「未周歲而閱三宦」的殊遇。「人在玉堂深處」時,卻懷念黃州東坡雪堂「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他告誡自己說:「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他升為翰林學士時曾作《八聲甘州·寄參廖子》詞,表白自己:「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蘇軾這種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蘇軾盡管有失望,有牢騷,有悲憤,卻始終在追求著人生的價值和自我的價值。這都取決於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憂國憂民的精神,樂觀開朗的胸襟,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而這一切,都傾注在了他終身不懈的文學創作活動之中。

(一) 逆境中見從容

他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4]便是一個顯例。上片寫途中遇雨時的情景:「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實際上,他用象徵手法寫出自己在突如其來的政治風雨面前內心的坦盪與氣度的從容。還有一首《念奴驕·中秋》,則有著更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他的心靈彷彿是在「萬里雲無留跡」的「長空」中自由飛翔,忽而天上,忽而人間,「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三句,可算是在想像中靈魂向著「自由王國」的飛升。所以相對來說,此詞更能表現他精神的自由。毫無疑問,蘇軾在逆境中的這些心態,都是經過自我調節的結果。他已從一次次政治斗爭的噩夢中醒來,恐懼、驚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盡,這種在逆境中隨遇自適的生活態度和精神狀態是十分難得的。

再如這首《臨江仙》[5]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 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寫於永豐五年。蘇軾被貶黃州後,住在臨皋亭,後來又在東坡建一小屋,取名雪堂。這首詞是寫他從東坡雪學堂夜飲後回歸雪堂的情景。抒書寫他內心的憤懣的情懷,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要求精神的解脫。在夜深人靜的荒涼大江邊,詩人「倚仗聽江聲」,從諦聽大自然的聲音中,悟到人生的真諦,希望擺脫人生的得失榮辱,尋找自由的生活。「江海寄餘生」一語,讀來似有消極情調,但實際上卻是表現了詩人在逆境中對自由的追求。

(二) 歷經百折,鑄就人生

蘇軾一生雖然道路崎嶇,但他從未消沉絕望過,而是在歷盡苦難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擊垮他,戰勝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他不畏艱難險阻,擺脫了精神上的苦悶與壓抑,在事業上終於有了一番大作為,他所到之處,都積極為人民辦實事,處處留有佳話。他被稱為:「蘇賢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蘇堤;在海南他又建醫院,學校等。在文學創作上,他的最優秀詩篇都是在逆境中寫成的;在生活方面,所到之處都能密切聯系群眾,深得當地人民愛戴。蘇軾在民間影響極大,東坡巾、東坡帽、東坡扇、東坡酒等等,或時髦一時,或流傳至今,足見蘇軾在民間影響之大。

四、歷史地位蘇軾在中國詞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他的詞在題材內容、風格意境和語言音律等方面都有創新。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推廣到詞的領域,開創了詞的創作的新階段,蘇詞的豪放,早有定論。陸游說:「世言東坡不能歌……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聲律耳。試取東坡諸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這種挾「天風海雨」之勢的風格,便是「豪放」的形象說明,是蘇軾思想感情的直接抒發:如: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外?(《鵲橋仙》)[6]。

(一)蘇軾對詞的貢獻

首先在於提高了對詞的認識與評價,他打破詩詞有別的人為界限,促使詞成為真正獨立的抒情詩作。

(二) 題材內容

蘇軾把詞人的視野從傳統的「花間」「樽前」引向了人間社會,以至贏得了「無物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評價。蘇詞眾多的題材中,以抒情詞、詠物詞和田園詞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詞而言,除了傳統的風月柔情之外,蘇軾大膽開拓,把詞體逐漸轉化為文人言志抒情的工具。他用詞表現自己的胸懷和抱負,用詞直接抒發自己的為政、愛國、懷古以至廣泛的人倫之情。如《沁園春》(孤館燈青)抒寫「致君堯舜」「用舍由時」的為政抱負。《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寫密州出獵的盛況,抒發了自己的愛國情懷。其中又有一首詞人四奶奶愛妻王氏的悼亡作。即「十年裡生死兩茫茫……」,借用夢境抒胸臆訴悲苦,情真意摯,沉痛斷腸。

蘇軾的詠物詞多達30餘首,每首都藝術精湛,不但重形似描寫,而且重神似描寫,既能寫出物象,又能寫出寄託。王國維認為[7]:詠物之詞,自以東坡。如《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蘇軾的田園詞是對宋詞題材的一個突破。他的組詞《浣溪沙》五首,描寫了農村風光、農民形象、勞動生活和鄉風民俗,宛如一曲清新優美的田園牧歌。

(三)開創豪放詞風

開創了曠達詞,所謂曠達,指豁達通脫、疏狂不羈、瀟灑超俗、樂觀開朗的創作個性。曠達是蘇軾為人的性格特徵,曠達詞在蘇詞中數量很多,所以曠達可以稱為蘇詞的主要風格。最具代表的是《念奴嬌》[8](大江東去,浪淘盡),詞人揮灑如椽之筆,描畫雄奇壯美的江山景色,又驅使無限時空,贊美古代英雄的豐功偉績,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感情豪邁而又沉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顧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身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歌詞時是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貶於黃州時寫的。詞中描繪祖國壯麗的江山,詠嘆古 代英雄人物的業績,抒發詩人懷古之情,表達了他的政治理想,但也流露了自己功業未就的苦悶。詞的開頭,一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就豪情洋溢。而「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捲起千堆雪」的描繪,把赤壁景象寫的雄奇險峻,有聲有色。在「江山如畫」的壯闊背景中,又突出了 「雄姿英發」的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小喬初嫁了」兩句車,寫周瑜的風流英俊,「羽扇綸巾」兩句, 寫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在談笑風生中取得赫赫戰功。而「故國神遊」之後,則抒發自己的感慨。全篇把寫景、詠史、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氣勢豪邁,歷來被認為是蘇軾豪放詞代表作。蘇軾那種雄闊豪邁的抱負,那種感慨萬千的思緒,全部藝術化地凝聚成了詞中那洶涌澎湃的驚濤海浪,衍化成了那瑰奇壯麗的江山、人物。最後詞人又推出一幅「獨酌江月」的夢幻圖畫,寫人生有限,但很快以曠達之筆驅走衰颯之情。詞中借懷古之句,抒自己建功立業、千古留名的企渴,其責任感、事業感、自負感乃至沉重憂患的傷感,全部「開放」地敞露在讀者眼底。 此類詞還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四)深化統婉約詞作

他的悼念亡妻之作《江城子》與《密州出獵》作同一時間,用同一詞調,卻一剛一柔地展示了作者內心世界的兩個側面。詞人對亡妻的思念可謂刻骨銘心,感情真摯凝重,語調嗚咽低沉,意境悲切,堪稱悼亡詞中的絕唱——蘇軾是有情的,單並非柳永那種纖艷之情,而是一種健全的士大夫文人之情。蘇軾的詠物詞也備受人稱道,如:「似花還是非花,也無人惜教從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是雨過,遺跡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9]

全詞似詠楊花,又象在寫「思婦」。溫柔的心腸為離思所折磨,嬌媚的雙眼被春夢所纏繞,欲醒又睡,「幽怨纏綿,直是言情,非復賦物」。全詞多處巧妙地化用了唐詩,更使它顯得婉美雅緻。

由此我們看到,傳統的婉約詞風,在蘇軾筆下得到了「脫胎換骨」的改造。主體感情的注入,體現了詞人鮮明的人格個性和藝術個性,是蘇軾詩詞創新精神的很好體現。

(五)豐富多彩的詩文

蘇軾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的數量最多,達兩千七百多首,在現存的詩中,數量最多、藝術價值最高的作品,是抒發個人情感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

蘇軾描寫自然景物的詩作,往往能把尋常景物寫得精警動人,極富情趣或理趣。可謂無物不可入詩,如《惠崇春江晚景》、《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詩作,筆下描繪的湖光山色,風姿雨態及江南早春畫面,無不曲盡其妙,具有悠然不盡的情致。《題西林壁》[10]:「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由看山引發一個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問題。它告訴人們:由於各自觀點立場不同,困難問題的出發點不一,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對事物有正確而全面的認識,就必須超越自己的狹小范圍,擺脫個人偏見。它也啟迪人們在認識復雜事物的過程中,對整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分析與綜合大呢個關系的思辯,以及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蘇軾詩中這種引人入勝的景色與耐人尋味的詩意以及發人深省的這里融為一體,就是所謂的宋詩「理趣」。

蘇軾的詩文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他關心民生疾苦,這方面的作品是蘇軾詩歌的另一主要內容。蘇軾是有志於經世濟民的詩人。他出身寒素,入仕後累遭貶謫,接近下層民眾,這為他寫作此類詩提供了基礎,像《吳中田婦嘆》等詩篇都是此種精神的反映。蘇軾還常常借用歷史題材,揭露現實政治弊端。《荔枝嘆》是這類詩的名作。表現了詩人敢於抗爭的精神。蘇軾無事不可入詩,無物不可入詩,以散文為詩、以議論為詩是蘇詩的特點,嚴羽說過:至東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為詩,唐人之風變矣。[11]各種題材,他都能恰當地點染,處處生春,無不如意。蘇軾的論說文包括奏議、進策、經解、雜說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論和政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教戰守策》是論述居安思危、教民武備戰之文,作者針對北宋苟安的現狀,提出戰守策略,非常切中時弊。蘇軾的記敘文包括碑傳文、山水游記和亭台樓堂記等。數量雖不多,卻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最具獨創性,碑傳文代表作有《方山子傳》、《書劉庭式事》。山水游記《石鍾山記》是一篇帶有科學考察性質的文章。它以探求石鍾山得名的原因組織成文,旨在說明「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12]

蘇軾散文中的雜文小品也佔有重要地位。數量大,藝術成就也很高,它包括序跋、隨筆、書信、雜著等,此類文章大都是隨手拈來,信筆寫成,展現作者的襟懷和個性,且極富神韻和情趣。如《日喻》等。

蘇軾的賦作,以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最為著名。《前赤壁賦》寫名月秋夜,與友人泛舟赤壁,在水光月色之中,借景抒懷,探索人生與宇宙的哲理,雖有一定的消極情緒,但主要表達了超脫的人生態度和樂觀的情懷。《後赤壁賦》寫作者在東夜月下,登高覽物,表現出從清風明月和挾仙遨遊中擺脫苦悶的瀟灑和超脫。兩賦語言駢散相間,聲韻鏗鏘和諧,主賓問答自然,是宋代文賦的佳篇。

蘇軾的詩文作品豐富多彩,數量可觀,內容廣泛,深刻的體現了其性格所決定的文學特點。

總之,蘇軾以自己從容、豪放、創新、豐富多彩的風格和特點以及詞學主張和成功實踐,在中國文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開一代詞風,革新詩作,在藝術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為一代文豪,他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巨大的文學財富,其思想性格也深深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作為我們民族土壤里長就的一棵參天大樹,其文學遺產,不僅承續著歷史,滋潤著現代,也必將澤惠於未來。

2、蘇軾的詩詞

江 城 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大江東去,浪掏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謠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描寫養生的古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形容養生的古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看一個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諺語
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大喜盪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退庵隨筆》清 梁章鉅
心樂為良葯,神傷致骨枯。―――諺語
不氣不愁,活到白頭。―――諺語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朴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說說笑笑,通通七竅。―――諺語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諺語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諺語
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呻吟語》明呂坤
養心莫善於寡慾。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明 萬全
善攝生者,先除慾念。―――《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喜怒衰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諺語
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養生四要》明 萬全
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幽夢續影》清朱錫綬
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醫述》清程杏軒
善養生者,先除慾念。―――《男女紳言》明陳繼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衛生寶鑒》元羅天益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心胸里頭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諺語
千保健,萬保健,樂觀方才是關鍵。―――諺語
一日三笑,人生難老;一日三惱,不老也老。―――諺語
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諺語
遇怒不要惱,遇難莫急躁。―――諺語
常樂常笑,益壽之道。―――諺語
房寬地寬,不如心寬。―――諺語
知足者常樂,善笑者長壽。―――諺語
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諺語
笑口常開,百病不來。―――諺語
治病必先治神,葯療必先心療。―――諺語
忠誠是長壽之本,善良是快樂之源。―――諺語
生活上適度,精神上大度。―――諺語
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諺語
生理衛生強身,心理衛生強心。―――諺語
要享福,常知足。―――諺語

5、古詩詞里藏的養生,難怪有那麼多長壽詩人

杜甫在《曲江二首》中有句詩:「人生七十古來稀」,別看現代人七十多歲的老頭老太太有很多,在古代,人們的平均壽命的才四五十歲,能活到60歲已經很不容易了,這與當時的醫療條件、、物質條件當有很大的關系,不過即使在那樣的時代,還是有一部分人取得了長壽,而且很多都是詩人,在他們的詩詞作品中也道出了他們的養生秘笈,好好看這篇文章哦,跟他們學點養生文化,你也吃嘛嘛香,身體倍棒!

詩詞界的長壽冠軍——陸游
陸游(1125—1210),一生勤於詩作,傳世的據統計有9000多首,享年85歲,晚年還不輟詩筆,《春遊》:『沈家園里花如錦, 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 不堪幽夢太匆匆。』這首詩便是在他臨終前84歲的時候做的,可見他晚年的精神狀態、身體情況都還是非常好的。
養生界流傳著一句詩:「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便出自陸游詩《午夢》,醫學研究表明,睡午覺對人體有很多的好處,可以緩解疲勞、調解心情、還能預防不少疾病,而睡眠不足則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代謝功能紊亂、焦慮等症狀。所以下班之餘不要老玩手機了,睡會覺吧!

除了睡覺外,陸游在《雜賦》一詩中提到:「覺來忽見天窗白,短發蕭蕭起自梳」,頭乃「百脈之宗」,勤梳頭可以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今天起床你梳頭了嗎?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運動也是陸游養生必不可少的,他一直堅持「飯罷忌久坐,時須曳筇枝」(陸游詩《冬日齋中即事》),才能「六十登山不用扶」(陸游詩《冬日齋中即事》)。動起來吧小夥伴們!

請點擊輸入圖片
很會生活的詩人——袁枚
翻開袁枚的詩集,清新自然,生活中的細微場景都是他筆下美妙的詩詞,前段時間很火的《苔》「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還有小時候學過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無一不是生活中常見的。袁枚是個十分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讀書、愛旅遊,70歲上午時候還遠行到了南京、廣東、廣西等地。難怪當時便有人稱贊他「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
多從生活中尋找情趣,旅旅遊看看書,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情,對身體健康很有幫助哦~~

樂天派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他生逢亂世,命途多舛,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晚年多病還患有風疾,但是他卻活到了74歲,比當時很多的人都要長壽,想必與他樂觀的心態有關,《自覺》一詩中他寫道:「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葯。」你害怕老去,越會覺得老得快,你擔憂疾病,疾病更難痊癒,坦然面對,是治病防老最好的葯方。老話說笑一笑十年少,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
蘇軾在《游諸佛舍》一詩中寫道:「何須魏帝一丸葯,且盡盧仝七碗茶」,蘇軾愛茶,對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詩文中也有許多關於茶的佳作。茶中含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具有很強的保健功能,飯後喝碗茶還能解油膩,對於利尿解熱也有一定的作用。根據身體情況,適當的飲些茶也是不錯的養生方法哦!

6、求養生方面的詩詞,多多益善!

1、《攝養詩》——明代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譯文:保精、益氣、養神為健康長壽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壽,減少私慾雜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過飽,勿求厚味,飲酒應以少量為好,切莫貪戀杯中物。

要經常保持樂觀,開口常笑。一個人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不但一般人對你冷漠,連平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逐漸和你拉開距離,對此要從容面對,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遙,樂享百年。

2、《抱朴子·極言》——晉代葛洪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譯文:修身養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地方,也務必要謹慎,不能因為小的進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養,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對大體沒有影響就不加以提防。

3、《證類本草·衍義總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譯文: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內心,不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外表。

4、《退庵隨筆·攝生》——清代梁章鉅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譯文:形體應當常勞動,飲食要常節制,這樣有益於健康。但勞動不要太過度,節制不要太過虛脫。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譯文:與其等到生病後才積極診斷治療,不如在沒病的時候就攝取養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7、求幾首關於 養生 的詩詞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曹操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 陶淵明

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負冬日》 白居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煉氣功。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4、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程顥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5、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蘇沈良方》蘇軾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葯,收集民間驗方,這首詩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

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6、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龔廷《攝養詩》

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陸游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陸游鍾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8、有首詩里有一句「高堂明鏡悲白發」,詩里都講有養生,還有蘇軾的詩詞中的養生之道誰懂、誰有深刻的體會...

中醫認為百病都源於「七情六慾」,即人的健康與精神面貌息息相關。因此中醫養生認為,要根據人特有的生理、心理特點來調整精神狀態,做到樂觀豁達、心安少欲,因此要繼續追求適合自身狀況的志趣,做到有所寄託而使大腦始終處於良好功能狀態,這樣才能心態平衡而增強免疫功能,就不會受到疾病的侵害。
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七情調攝,歸納起來可分為4法:節製法就是調和、節制情感,防止七情過極,達到心理平衡。《呂氏春秋》說:「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要重視精神修養,節制自我感情才能維護心理的協調平衡;疏泄法則是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方式宣達、發泄,以盡快恢復心理平衡;轉移法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思想焦點,或改變其周圍環境,使其與不良刺激因素脫離接觸,從而從情感糾葛中解放出來或轉移到另外的事物上去;情志制約法則是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

性格開朗、精神樂觀是健身、長壽的法寶。情緒穩定對一個人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性格開朗,活潑樂觀,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較易治癒,容易康復。

9、蘇軾的詩詞勵志名句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人間有味是清歡
此心安處是吾鄉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等等,,,,

與蘇軾的詩詞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