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蘇軾百度百科

養生蘇軾百度百科

發布時間:2020-07-28 04:36:01

1、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人,是豪放詞派的代表。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飲湖上初晴後雨》是描寫西湖的古詩中無人能超越的。
 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
一、 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二、 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願望。
三、 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佔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2、蘇軾簡介(我要全的!)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豪放詞派的代表。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飲湖上初晴後雨》是描寫西湖的古詩中無人能超越的。

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期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

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

一、 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二、 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願望。 

三、 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佔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2)養生蘇軾百度百科擴展資料:

蘇軾評價: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葯、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

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

在後代文人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人們爭相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在金國和南宋對峙的時代,蘇軾在南北兩方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詩不但影響有宋一代的詩歌,而且對明代的公安派詩人和清初的宋詩派詩人有重要的啟迪。

蘇軾的詞體解放精神直接為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詞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其影響一直波及清代陳維崧等人。蘇軾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標舉獨抒性靈的公安派散文的藝術淵源,直到清代袁枚、鄭燮的散文中仍可時見蘇文的影響。

3、蘇軾簡介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3)養生蘇軾百度百科擴展資料

蘇軾一生酷愛交友,他曾說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兒。」在他的朋友當中,既有手握重權的王公大臣,也有不名一文的田野農夫。不過,蘇軾交往最多的還是那些學養豐厚的讀書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治臻於頂峰的時期,飽學之士比比皆是,酬酢歌筵之上,言談謔笑之間,往往語露機鋒,言含逸趣。蘇軾在與朋友們的交遊中,其博學多聞的修養、詼諧善謔的個性展露無遺。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大家,名列「蘇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他的書法作品在當時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幼子蘇過曾對父親的書法有這樣的評論:

吾先君子,豈以書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剛之氣,發於胸中而應之以手,故不見其有刻畫嫵媚之態,而端平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少年喜二王書,晚乃喜顏平原,故時有二家風氣。(宋·葛立方《韻語陽秋》)

4、蘇軾的資料和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4)養生蘇軾百度百科擴展資料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他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稱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這說明蘇軾一生屢經坎坷,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5、蘇軾的個人資料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5)養生蘇軾百度百科擴展資料:

蘇軾主要作品:

1、詩歌:《赤壁賦》《後赤壁賦》《東欄梨花》《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澠池懷舊》《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等。

2、詞作:《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南鄉子·送述古》《永遇樂·長憶別時》《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蝶戀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洞仙歌·江南臘盡》《陽關曲·中秋作》等。

3、書法作品:《中山松醪賦》《洞庭春色賦》《人來得書帖》《答謝民師論文帖》《赤壁賦》《江上帖》《黃州寒食詩帖》《李白仙詩帖》等。

6、蘇軾的簡介

蘇軾是北宋的一名文學家、書畫家,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元豐三年(1080),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6)養生蘇軾百度百科擴展資料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7、蘇軾的一生分為哪幾個時期

蘇軾的一生分為七個時期。

1、 生在書香世家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人。生於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蘇洵是著名的文學家,他志在科舉,但懷才不遇。

2、應試及第

嘉祐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3、出任鳳翔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府判官事,離開父親和弟弟,蘇轍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鄭新門才與兄長道別。

任職期間,鬧過的水災和旱災,都得到很好的處理。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場的你爭我斗,蘇軾漸漸感到無比的憂戚。

終於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冬,鳳翔的任期屆滿,蘇軾迫不及待的奔回父親及弟弟居住的都城開封。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不到一年父親去世,帶著沉重的心情,蘇軾乘船運送父親及妻子的靈柩回故鄉眉山。

4、王安石變法

熙寧元年,神宗即位,服父喪期滿的蘇軾在繼室王氏的陪同下離開故鄉,第二年出任監官誥院。此時宋神宗為重建面臨困境的國家財政,任用王安石為相,推行新法。

蘇軾由於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擠。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歲的蘇軾落敗,被迫請調杭州 (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不免有些難過及挫敗感。

蘇軾在辦完公務後,一得空便四處遊玩,以解煩憂。結識了許多知交,也作了不少優秀詩歌。如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六月二十七日於望湖樓醉書》等。政治上的挫敗反而促使東坡體驗了更豐富的人生,開拓了一片更寬廣的文學領域。

熙寧七年(1074),蘇軾自願調任密州 (今山東省諸城縣),因那兒離蘇轍任職的濟南很近。也在密州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名作如《超然台記》、《水調歌頭 - 中秋懷子由》、《江城子 - 密州出獵》。

5、烏台詩案

後來蘇軾被調任到徐州 (今江蘇省銅山縣)、湖州 (今浙江省吳興縣)。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時,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個月的一天,一位朝廷欽差,為了要討好王安石,把蘇軾捉拿進京,指稱他誹謗朝廷,請皇上下令司法官員判他的罪。不久蘇軾就被送入獄中,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  

案子轟動一時,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請和尚念經為他祈福,許多賞識他的官員都捨身挽救,加上神宗原本就喜愛他的文學,生病的曹太後為他說情,最後只定 「譏諷政事」之罪。後受皇帝恩賜,判他流放黃州,免於一死。  

6、流放黃州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初到黃州,衣食住行都成問題。後來自力更生,開荒種地。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悅,並堅定要艱險、樂觀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進。

一年後,蘇軾在東坡旁築了一間書齋,命名其為「東坡雪堂」,從此自號「東坡居士」。文章無論在思想還是在題材上都有了擴展。如《前赤壁賦》, 《念奴嬌 - 赤壁懷古》、《後赤壁賦》等,此時的蘇軾在文學藝術的造詣上已達極高的境界 。

元豐七年,神宗下令蘇軾離開黃州,改授汝州 (今河南省汝南縣) 團練副使。旅途中曾遇王安石,二人雖有不同政治簡介,卻談得非常投機,王安石對他評價極高。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7、元祐更化

元豐七年,蘇軾恢復名譽,被起用為登州 (今山東省蓬萊縣)知事,不到十天,受朝廷之召出任禮部郎中。12月調回京都開封,任起居舍人。  

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崩逝,10歲的哲宗登基,太皇太後掌權,逐次廢除新法。新法派被排斥。昔日重臣重新掌政。史家稱為元佑更化。

元佑元年(1086),蘇軾晉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同時兼任侍讀。但此時的蘇軾已對做官沒有興趣了。對王安石及新法的認識使他對新法有保留意見,保守派的人便說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新法派又不把他當作自己人,所以東坡便變成夾縫里的人物。

元佑四年,蘇軾擺脫派閥之爭,請調轉任杭州知事。蘇軾在知事任內修築了西湖蘇堤。

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學士承旨,並兼任侍讀,但遭排斥,不到幾個月又被調任穎洲(今安徽省阜陽市)知事。離開朝廷,次年轉任揚州(江蘇省陽州市)知事。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蘇軾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書,十一月晉升為禮部尚書,此即蘇軾從政的最高職位。

(7)養生蘇軾百度百科擴展資料

蘇軾長於散文創作,《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名篇佳作膾炙人口,體現了中國文人的憂患意識和人文精神。他的詩,把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風格巧妙結合起來,多姿多彩,美輪美奐,代表了宋詩最高水平。

他的詞,清新豪健,題材廣闊,揮灑自如,氣勢磅礴,開創了豪放詞風。他的書法、繪畫,也都達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學、茶道、烹飪、養生、園林藝術方面,他都有獨到的造詣。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將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列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並且將他們的思想、人品、學問、才華、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渾然一個整體,是有一定道理的。

更足稱道者,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蘇軾身上,既無頭巾氣,無山林隱逸氣,亦無以富貴驕人氣,無忠臣孝子氣,無大作家架子氣;既無大臣杜門思過之態,亦無謫宦戰戰兢兢之態。他與你我同在,同悲同喜,絲毫也不刻板,渾是率然純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8、蘇軾作者簡介

9、蘇軾的個人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

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謚號文忠,復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認韻文散文造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

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昆體余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

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

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郟縣。

著作

蘇軾現存於世的文學著作共有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大量散文作品。

〈刑賞忠厚之至論〉,嘉祐二年(1057年),應試時所寫,最早的成名文章。

《南行集》,嘉祐四年(1059年),與父親和弟弟合編的中的40多首詩,最早的一批詩作。

《蘇沈良方》,今傳是沈括在《良方》的基礎上,增益蘇軾的醫葯雜說而成。

最早的詞則寫於熙寧五年(1072年)。

詩文有《東坡七集》《東坡集》《東坡詞》等。

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等。

題畫作品有〈凈因院畫記〉、〈提憩寂圖詩〉等。

因南宋皇帝宋高宗、宋孝宗等對他其人其作的推崇,有宋一朝整理出版了《蘇文忠公詩合注》《蘇文忠公全集》等多部集作。《蘇文忠公全集》又稱《東坡全集》,傳世的,至今所見,可分兩大類。

一類為分集編訂,號稱東坡七集本,亦標東坡全集,即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集十卷,外製集三卷,和陶詩四卷,應詔集十卷,其出自蘇軾原本原目,後人稍加增益,為之善本,風行海內。

一類為分類合編,號稱東坡大全集,《四庫提要辨證》雲:「分類合編者,疑即始於居世英本,宋時所謂大全集者類用此例,」又雲:「宋時所刊大全集者,乃麻沙書坊所刻。」

(9)養生蘇軾百度百科擴展資料:

一、風格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曾自謂:「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一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舉世未之識,軾待之如朋儔,未嘗以師資自予也。黃州詞,是蘇詞的奇觀;黃州文,則是蘇文的高峰;《赤壁賦》是其高峰之巔。黃庭堅曾批評蘇軾說:「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

陳岩肖說:「坡為人慷慨疾惡,亦時見於詩,有古人規諷體。」陳師道說:「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學不可不慎也。」



二、書法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他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稱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這說明蘇軾一生屢經坎坷,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三、繪畫

蘇軾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且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

參考資料:網路-蘇軾

10、蘇軾的資料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1-3]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4]  。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葯、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

從文學史的范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

當然,這種範式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

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

此外,李格非、李之儀、唐庚、張舜民、孔平仲、賀鑄等人,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蘇軾影響。由於蘇軾的成就包括各種文學樣式,他本人的創作又沒有固定不變的規范可循,所以蘇門的作家在創作上各具面目。

黃庭堅、陳師道長於詩,秦觀長於詞,李廌以古文名世,張、晁則詩文並擅。同時,他們的藝術風貌也各具個性,例如黃詩生新,陳詩樸拙,風格都不類蘇詩,後來黃、陳還另外開宗立派。

(10)養生蘇軾百度百科擴展資料:

軼事典故

道化童蒙

蘇軾、蘇轍兄弟少年時在家鄉今四川省眉縣天慶觀讀書,他們的啟蒙老師是道士張易簡。 [52]  當時張易簡道長收的學生有幾百人,蘇軾是倍受張道長喜歡的學生之一,另一個是後來載入《仙鑒》的知名道士陳太初。

據東坡《志林》記載,在蘇軾被貶黃州時,他的老同學陳太初在漢中羽化仙去。

由於蘇軾自小受道教的啟蒙教育,他的一生對道教情有獨鍾,常穿道袍,游訪道士。如《放鶴亭記》對道人張天驥大加贊賞,而《後赤壁賦》又以道人入夢結尾。在他被貶時,仍給許多道觀、道堂撰文,於是有了《眾妙堂記》、《觀妙堂記》、《莊子祠堂記》等等美文。

在《眾妙堂記》文中他講述了夢中見到自己的小學老師張易簡道長並深受教誨之事,可見道教對其影響之深。

蘇軾之弟蘇轍在《龍川略志》 開篇即言夢見小學時讀書天慶觀之事,夢中的蘇轍通過與老子像的對話,泄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天道報應現象:不殺生可以長壽。

與養生蘇軾百度百科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