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有關養生的故事

有關養生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0-07-28 03:12:29

1、朋友圈的故事作文關於養生的,我想寫關於養生的

我望著它,我的書包,一個碩大的書包,非常無奈,我每天背著它,真比負債還要累。

我望著它,忽然,它變大了,會說話了。它對我說:「我的小主人,你別看我外表是一個難看的枯面子,但裡面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童話世界,你想去看看嗎?」我出於好奇,便對它說:「你帶我去吧。」這時,一股強勁的風將我吹了進去,像進入了時空隧道。

忽然,眼前的景象令我吃驚,那童話世界裡的綠草坪、野花、大樹、天空都出現了。這時候,有人在背後推我,我回頭一看,是一本書,一本語文書,短短的手,短短的腿,真是好可愛,但仔細看時,才發現這是一本破書,是一本書面破舊,裡面被撕破、畫得非常亂的書,它將我帶到它們的王國里,我才發現,所有的書都是壞的,舊的,一本老書對我說:「你還記得我們嗎?」我沉思許久發現它們竟是我從上學期到現在所用過的課本,我頓時感到害怕,害怕極了,我明白了書包帶我到這兒的原因,它是想讓我受到懲罰,我想跑,但被攔住了,那本老書接著說:「你想起來了吧,不錯,我們就是被你丟棄的書本,你一用舊就換新的,換掉我們後就把我們扔掉,賣掉,一學期下來,所有的書都成了你的犧牲品,你用刀子割、用筆畫,將我們破壞……」「不要跟他說太多,將他拉下去!」所有的書本都沖了上來……

醒後,我回到了現實世界,我抓起那書包,扔到了地上,但立刻又撿了起來,我不想再重復過去的行為,我不希望歷史重演,不管剛才的一切是事實還是夢,我都會將它收藏心底。

讓我們都來珍惜書本,愛惜書本吧,我望著那書包……

2、中醫養生的小故事

中醫養生故事――扁鵲與牛黃

牛黃,是一味名貴的中葯。相傳,牛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扁鵲在無意中發現的。 一天,扁鵲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此時,鄰居陽寶殺了一頭病牛,發現牛膽囊中有些像石頭洋的東西,不知是阿物,於是提著膽囊來向扁鵲請教。扁鵲剖開膽囊取出兩枚「石頭」放在桌上、仔細地琢磨。回家不久的陽寶又驚叫著跑來說其父親一口氣上不來,在炕上抽搐不停。扁鵲急忙去陽寶家,只見陽寶的老父親雙眼上翻,喉中嚕嚕有聲。扁鵲看罷,立即吩咐陽寶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來研成末,給陽寶父親灌下。須臾,陽寶的父親就止住抽搐,氣息也平靜了。 扁鵲回家時卻發現桌上的兩枚牛「「石頭」不見了。細尋之下,原來陽寶在慌亂中錯把牛黃當金礞石拿去了。扁鵲思忖:「難道這種石頭真的有豁痰定驚的功效?」遂於次日,有意用其配葯,給陽寶的父親送去服之。不日,病奇跡般的好了。扁鵲就將這種黃牛膽內的深黃色之物命名為「牛黃」。 從此,名貴而奇效的中葯「牛黃」便誕生了。

中醫養生故事--蘇東坡妙聯對名醫 答案補充 蘇東坡不但在文學方面有偉大成就,而且在醫學方面也有很高造詣,人稱「儒醫」。 他在杭州任知府時,就致力於搞醫學研究。當時該地瘟疫經常發生,百姓死亡很多。為了把黎民百姓從痛苦的病魔中解脫出來,蘇東坡從自己的俸祿中拿出幾十兩黃金,在城裡建了一座名叫「安樂」的診坊,專門為人看病,三年中就治癒了近千病人。 傳說在杭州城西有個龐家莊,莊主姓龐名安時,此人性格豪爽,扶困濟貧,好善樂施,是遠近聞名的一位老中醫他喜歡交際,也愛好吟詩作對,談古論今。因而與蘇東坡交往甚厚,他們經常在一起談詩論對,切磋醫學。
答案補充 有一天蘇東坡正坐在書房裡翻閱醫學書籍,外面衙役來報:「啟稟大人,府外龐中醫求見」。蘇東坡忙說「有請」。龐中醫在衙役的引領下來到書房門前,猛抬頭,一眼看見門旁新掛了兩只燈籠,他不由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一上聯:燈籠籠燈,紙(枳)殼原來只防風 蘇東坡正好迎出門來,他聽了略一沉思,立刻心領神會,隨即續出下聯:架鼓鼓架,陳皮不能敲半下(夏)。
答案補充 二人相視大笑,手挽手走進後院。院子的中央設一小花園,龐中醫 看見園中生長的翠竹蔥綠茁壯,他靈機一動,贊嘆道:
中暑最宜淡竹葉
蘇東坡隨口對道:
傷寒尤妙小柴胡
兩人在花園邊坐下,衙役遞上香茶,二人品茶談天。他倆從名詩談到名醫,又從對聯談到醫學,真是棋逢對手,喜結知音。
忽然,一陣微風拂過,送來陣陣花香,龐中醫 抬頭一看,只見園中玫瑰正盛開,嫵媚嬌嬈。他觸景生情,又出一聯:
玫瑰花開,香聞七八九里。
蘇東坡聽他又吟一聯,未加思索也脫口而出: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龐安時坐了一會,告辭出來,隨口又出一聯:
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
蘇東坡含笑答道:
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藿香木香。
聯中的「枳殼、防風、陳皮、半夏、竹葉、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葯名。對聯對得工整和諧,妙趣橫生。

3、關於華佗的故事

華佗是東漢末年安徽省亳縣城北小華庄人,全家人僅靠父親教書,母親養蠶織布為生。可是當時,宦官當道,捐稅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馬亂,瘟疫流行,家家顧命不得,誰還有心叫孩子上學?這樣一來,華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據了。

一天,華佗的父親帶他到城裡「鬥武營」(即當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後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醫治不及,死了!華佗娘倆悲痛欲絕,設法把父親安葬後,家中更是揭不開鍋了。那時華佗才七歲,娘把他叫到跟前說:「兒呀!你父已死,我織布也沒有本錢,今後咱娘倆怎麼生活呀?」華佗想了一想說:「娘,不怕,城內葯鋪里的蔡醫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個徒弟,學醫,既能給人治病,又能養活娘,不行嗎?」娘聽了滿心歡喜,就給華佗洗洗臉,換了件干凈的衣服,讓他去了。

華佗拜了師傅,就跟蔡醫生學徒,不管是干雜活,采草葯,都很勤快賣力,師傅很高興。一天,師傅把華佗叫到跟前說:「你已學了一年,認識了不少葯草,也懂得了些葯性,以後就跟你師兄抓葯吧!」華佗當然樂意,就開始學抓葯。誰知師兄們欺負華佗年幼,鋪子里只有一桿戥秤,你用過後我用,從不讓他沾手。華佗想:若把這事告訴師傅,責怪起師兄,必然會鬧得師兄弟之間不和,但不說又怎麼學抓葯呢?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華佗看著師傅開單的數量,將師兄稱好的葯逐樣都用手掂了掂,心裡默默記著分量,等閑下時再偷偷將自己掂量過的葯草用戥秤稱稱,對證一下,這樣天長日久,手也就練熟了。有一回,師傅來看華佗抓葯,見華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裡很氣憤,責備華佗說:「你這個小搗蛋,我誠心教你,你卻不長進,你知道葯的份量拿錯了會葯死人的嗎?」華佗笑笑說:「師傅,錯不了,不信你稱稱看。」蔡醫生拿過華佗包的葯,逐一稱了份量,跟自己開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稱幾劑,依然如此,心裡暗暗稱奇。後來一查問,才知道是華佗刻苦練習的結果,便激動地說:「能繼承我的醫學者,必華佗也!」此後,便開始專心地教華佗望聞問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婦的兒子在渦河裡洗澡被淹壞了,李氏飛奔來找蔡醫生,蔡醫生見孩子雙眼緊閉,肚子脹得象鼓,便嘆氣說:「孩子難救了。」李氏聽了哭得死去活來。華佗過去摸了摸脈,低聲對師傅說:「孩子可能還有救!」蔡醫生不信。華佗叫人牽頭牛來,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後再放平孩子,用雙腿壓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雙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動著,約摸一刻鍾工夫,孩子漸漸喘氣,睜開了眼。華佗又給開了劑湯葯,把孩子治好了。華佗起死回生的消息象風一樣的傳開了。蔡醫生羞愧地對華佗說:「你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沒本事教你了,你出師開業去吧!」華佗出了師,也不開業,卻游學徐土一帶,尋訪名醫,探求醫理,給人治病。

據說華佗死後,亳縣蓋的華祖庵,就是李氏為紀念華佗救活自己的孩子而捐錢修蓋的

4、以事業,情感,身體為話題編寫養生小故事

事業、情感、身體最好勿三缺一、相輔相承來和共同重視。只關注事業,缺乏情感,再多的錢要有什麼意義呢?只關注事業,傷害了身體,得不償失;只關注情感沒有事業,沒有物質自基礎的生活百事衰,吃喝不好,營養不良,談何好的身體。所以事業、情感和身體必須缺一不可。

5、古代名人有哪些有趣的養生故事?



古代那些長壽名人又是如何養生的?

玉泉啄齒度長年

什麼叫「玉泉」和「啄齒」?前者就是唾液,後者則是叩齒。古人認為,吞咽唾液可以養生;每日上下牙互相輕叩27或36次,亦有益於健康。據張華《博物志》載:「(操)好養性法,亦解方葯,招引方術之士。廬江左慈、譙郡華佗、甘陵甘始、陽城郗儉,無不畢至。又可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飲鴆酒」。他還積極向術士們學習養生之術,「間行其術,亦得其驗」。其中最具象的方法,是敦煌太守皇甫隆教他的「玉泉啄齒法」。
曹操曾寫信向皇甫隆求教,皇甫隆回信:「要想壽命延,朝朝服玉泉」「朝朝服食玉泉啄齒......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而吞之,啄齒二七遍。」曹操有無去照做,趙炎無法知道,他僅活了65歲,不算高壽。但這個方法應該是有效的,曾被後世不少人借用。如蘇東坡說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葯,其效百倍」;明代名醫王蔡亦指出:「每朝早起啄齒漱口,唾滿咽之」,能使人耳聰目明延年。清代長壽皇帝乾隆,年過八旬,其養生法之一就是「齒常叩,津常咽」。

少近女色多讀書

這是南朝梁武帝的養生法門。如果說在歷代皇帝中,乾隆(89歲)是長壽冠軍的話,那麼,85歲的梁武帝就是亞軍,史稱其80歲還能騎射弓馬、上陣征戰,絲毫不輸與廉頗、黃忠等古之老將。

所謂多讀書,取其「聚精會神」之意,最早的醫書《內經》就有「聚精會神是養生大法」之說。研究證明,勤於讀書能促進「腦運動」,有點象「氣功」入靜一樣,輸送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帶動血液循環,能使全身保持協調統一,延緩衰老,預防痴呆症。

梁武帝讀書,那是手不釋卷的,「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讀書不但多,而且精。陸游曾說「病中書卷作良醫」「讀書有味身忘老」,大概就是跟梁武帝學的。有趣的是,陸游也活了85歲,跟梁武帝一樣。

梁武帝還有一招,就是少近女色。他後宮里有那麼多美麗的大小老婆,卻4次捨身人寺當和尚,真的是一心向佛嗎?未必,恐怕「老驥伏櫪」,志在長壽吧。據說他剛過50歲即停了房事,順應「養心莫善於歡」之理。房事,即性生活。房事養生,是我國古代養生學的一大特色。

中醫認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屍之矣。」這倒讓我想起明清文人的那句戲言:「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梁武帝在治國理政上或許昏庸可笑,但在養生上絕非「愚夫」。

常聽音樂練書法

李隆基(79歲)楊玉環夫婦,不光是流行音樂的創作者,同時也是痴迷音樂的聽眾。《舊唐書·本紀》稱玄宗「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關於練書法的養生作用,趙炎在以前的文章里有所介紹,這里不再贅述。有專家曾做預測,若無「安史之亂」,唐明皇很可能會活過九十歲,而楊玉環的壽命想必也不會定格在38歲。

音樂養生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運用音樂來調劑人們的精神生活,改善人們的精神狀態,從而起到預防、治療某些心理情志疾病的作用,這在我國很早的文字記載中就出現了。戰國時公孫尼有《樂記》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明代張景岳有《類經附翼》雲:「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

經常聽聽音樂,練練書法,頗有些小資生活的情調,但別忘了,這也關乎健康大事呢,不可等閑視之!

不拘小節懂幽默

這方面的名人長壽案例很多,跟李隆基基本同時代的賀知章,享年84歲,其典型性格特徵,就是曠達豪放636f70797a6431333332613736,不拘小節,還自號「四明狂客」。另一位詩人顧況,活了88歲,特別喜歡玩幽默,白居易被他「幽」了一回,竟然名聲在外了。《幽閑鼓吹》載:顧況尚書,白居易應舉。初至京,以詩作謁顧況。況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清代的紀曉嵐,電視劇里稱他為「紀大煙袋」,典型的搞笑版角色,此君享年81歲,也算高壽了。老紀在生活中壞習慣很多,如嗜煙、嗜肉、好女色等等,還大碗喝酒,很少吃蔬菜和米面。但紀曉嵐也有正確的養生觀,《閱微草堂筆記》里記載了不少與養生有關的故事。他認為,養生不能照搬書中的方法,須因人而異、辯證施為;做人要豁達樂觀、詼諧幽默,也對養生有益,「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老紀之「心常泰」三字,可謂深解養生妙旨。中醫理論認為,不拘小節之人,必定心胸寬廣而安泰,善於幽默之人,必定心情和順而快樂。伴隨快樂,活得開心,焉能不長壽?

與有關養生的故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