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怒傷肝

養生怒傷肝

發布時間:2020-07-27 23:01:59

1、「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悲傷肺」、「恐傷腎」有這種說法嗎?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悲傷肺」、「恐傷腎」

所指的是:

情志過極

怒極可致肝陽上亢;

喜極傷心神(比如范進中舉,喜極心神被蒙而瘋)

思極傷脾導致茶飯不進,不思飲食;

憂悲傷肺,肺主氣,悲極則可出現咳嗽,氣促等症狀。

恐傷腎,過度受驚嚇的人,可出現腎虛症狀。

2、《黃帝內經》有「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是什麼意思?

一、喜傷心
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維活動的中樞。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現,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復身體疲勞。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興的事可使人精神煥發。但歡喜過度,則損傷心氣,如人們常說的「樂極生悲」就是這個意思。

在《淮南子·原道訓》中也有「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從而出現失眠、健忘、心悸等,特別是一些心臟不好的人,過度興奮就會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樂應適度,喜則意和氣暢,營衛舒調,過度就會傷身。

二、怒傷肝

中醫講,肝氣宜條達舒暢,肝柔則血和,肝鬱則氣逆。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肝失條達,肝氣就會橫逆。有些人發怒後,常感到脅痛或兩肋下發悶而不舒服就是這個原因,中醫稱其為「肝氣橫逆,克犯脾土」。

經常發怒的人也易患上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因生氣吐血而亡。因此,我們要盡量戒怒,這樣才有利於健康。

三、思傷脾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慮問題。如思慮過度,精神受到一定影響,思維也就更加紊亂了。中醫認為「思則氣結」,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不振、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等,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與脾有一定的關系。

四、憂傷肺

憂是與肺有密切相連的情志,人在憂傷時,可傷及到肺,出現氣短、乾咳、咯血、音啞等。悲是憂的進一步發展,悲是由於哀傷而產生的一種情態,表現為面色慘淡,神氣不足。

憂與悲損都會傷及到肺,所以有「過悲則傷肺,肺傷則氣消」的說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鬱郁寡歡、悲悲切切,最終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傷肺的最好的證明。

五、恐傷腎

恐是因精神過度緊張而造成的膽怯。驚是突然遇到事情的變故,導致精神上的緊張。如突臨危難,突然打雷等,都可發生驚嚇。驚恐可干擾神經系統,出現耳聾、頭眩、陽痿,甚至可致人死地,如老百姓常說的「嚇死人」、「嚇得屁滾尿流」。

腎藏精,主生殖系統,即為生命的發動機,古代醫家稱腎為「先天之本」。突受驚嚇而當場目瞪口果、手足無措的人,大都因心氣逆亂,心血受損,導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的緣故。因此,治恐當補腎,治驚應安神。

人體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動,對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但異常的精神活動,就可使情緒失控而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失衡,從而引發疾病。因此,要想擁有一個好身體,就要善於情志調攝。

3、怒傷肝,喜傷心,難道連正常的情感都不能要了嗎,養生究竟有多苛刻?

人非聖賢,誰能沒有七情六慾,中醫講究的情緒會對健康產生很大影響,其實西醫也有這種說法,只是中西醫都是認為正常的情緒波動是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問題,這里的情緒會引起某種疾病其實是指非正常的,長時間的沉浸在某種情緒之下。

例如如果你一直處於驚恐之中,老是覺得這世界上有鬼,而且一直在跟著自己,或者某種類似的情況。又或者你一直處於悲傷之中,比如你失戀了,很長時間大概一兩年都走不出來,一直沉浸在悲傷之中,也會讓你非常痛苦,這樣的長時間沉浸在某種情緒下才會影響身體健康,一般的情緒波動是不會有影響的,反倒會讓你的身體因為某種釋放而更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是經驗科學,在很多方面並沒有科學依據,因此沒有那麼精準,只是說某種情緒可能會影響某個臟器的健康,但是至於具體會影響到什麼程度,是沒有提及的,因為也不會有明確的答案,這種東西都是引人而已的。

反正我們大家要記住,不要讓自己長時間沉浸在某種情緒中就好,即使是一直過於開心也不好,凡事都要有個度,尤其是中國傳統哲學就非常講究中庸,就是這個道理,差不多就行,如果逾越了那個度,就會出現不好的現象,不管是大喜還是大悲,對身體都會有一定傷害,其實對身體沒有傷害,也有可能引發一些心理疾病。

4、聽說有一個詞叫做過度養生,怎樣做才能夠避免出現過度養生呢?

好的養生應該從中醫中尋找方法。中醫與道家是同根同源,道家講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身體要順應自然的變化,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否則就會損害身體臟腑,影響健康。

作息時間的調整:春天與夏天的主要表現為白天時間長,黑夜時間短,所以可以適當的延後入睡時間,提早起床時間。秋天與冬天的主要表現為白天時間短,黑夜時間長,所以需要適當的提早入睡時間,延後起床時間。這是為了與四季日長的變化情況相適應,保持身體的健康。

飲食習慣的調整:『民以食為天』——飲食作為老百姓最為關心的話題一直受到關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吃出來的疾病已經困擾了不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醫認為,飲食應該適度,千萬不能過飽,沒有節制。並且盡可能食用當季的蔬菜水果,反季節的食物要少吃。因為當季的蔬菜水果對應當時的季節和氣候,是可以用來調節身體適應自然變化的。

精神狀態的調整: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精神狀態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生理的狀態。中醫在很多年前就已經開始關注人的情緒的變化對人的影響。所以對於我們來講,不要過度放大情緒的變化,任由自己的心情大起大落對身體健康是沒有益處的。

中醫認為,要根據不同的季節來調節自己的情緒,比如春忌怒,怒傷肝;夏忌慮,慮傷脾。秋忌悲,悲傷肺。恐,恐傷腎。總之,過度的情緒釋放會傷及健康,所以要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

5、黃帝內經養生經:「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

體現了情志對於一個的身心健康太重要,萬病情志為首,五臟的過於偏激都會引起疾病,一切剛剛好為主,不要過,也體現中醫角度講的陰陽平衡的重要性。

6、我國經典醫著《黃帝內經》說:「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恐傷腎。」這說明 [ ] A.情緒產

中醫認為,中則養過則病。只要適中就是養生的過了過分了就是傷身的

7、「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悲傷肺」、「恐傷腎」真有這種說法嗎?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悲傷肺」、「恐傷腎」
所指的是情志過極
怒極可致肝陽上亢;
喜極傷心神(比如范進中舉,喜極心神被蒙而瘋)
思極傷脾導致茶飯不進,不思飲食;
憂悲傷肺,肺主氣,悲極則可出現咳嗽,氣促等症狀(如林帶玉)
恐傷腎,過度受驚嚇的人,可出現腎虛症狀

8、[轉載]《內經淺析》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是怎麼回事

黃帝內經養生經: 「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一、喜傷心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維活動的中樞。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現,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復身體疲勞。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興的事可使人精神煥發。但歡喜過度,則損傷心氣,如人們常說的「樂極生悲」就是這個意思,在《淮南子·原道訓》中也有「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從而出現失眠、健忘、心悸等,特別是一些心臟不好的人,過度興奮就會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樂應適度,喜則意和氣暢,營衛舒調,過度就會傷身。二、怒傷肝中醫講,肝氣宜條達舒暢,肝柔則血和,肝鬱則氣逆。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肝失條達,肝氣就會橫逆。有些人發怒後,常感到脅痛或兩肋下發悶而不舒服就是這個原因,中醫稱其為「肝氣橫逆,克犯脾土」。經常發怒的人也易患上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因生氣吐血而亡。因此,我們要盡量戒怒,這樣才有利於健康。三、思傷脾思就是集中精力考慮問題。如思慮過度,精神受到一定影響,思維也就更加紊亂了。中醫認為「思則氣結」,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不振、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等,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與脾有一定的關系。四、憂傷肺憂是與肺有密切相連的情志,人在憂傷時,可傷及到肺,出現氣短、乾咳、咯血、音啞等。悲是憂的進一步發展,悲是由於哀傷而產生的一種情態,表現為面色慘淡,神氣不足。憂與悲損都會傷及到肺,所以有「過悲則傷肺,肺傷則氣消」的說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鬱郁寡歡、悲悲切切,最終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傷肺的最好的證明。五、恐傷腎恐是因精神過度緊張而造成的膽怯。驚是突然遇到事情的變故,導致精神上的緊張。如突臨危難,突然打雷等,都可發生驚嚇。驚恐可干擾神經系統,出現耳聾、頭眩、陽痿,甚至可致人死地,如老百姓常說的「嚇死人」、「嚇得屁滾尿流」。那驚恐與腎又有什麼關系呢?腎藏精,主生殖系統,即為生命的發動機,古代醫家稱腎為「先天之本」。突受驚嚇而當場目瞪口果、手足無措的人,大都因心氣逆亂,心血受損,導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的緣故。因此,治恐當補腎,治驚應安神。人體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動,對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但異常的精神活動,就可使情緒失控而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失衡,從而引發疾病。因此,要想擁有一個好身體,就要善於情志調攝。貼心提示: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心理抗逆能力,胸懷要寬闊,情緒要樂觀,要淡泊寧靜,知足常樂。武漢生命樹自愈健康管理中心 推廣醫行天下蕭宏慈老師的拍打拉筋自愈法,開設拍打拉筋自愈健康體驗班。 此法秉承中國古典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我和諧的理論,通過把有效、簡單、安全、廣譜的拍打拉筋自愈法推廣到千家萬戶,引導人們認識並調動人體的自愈力系統,建立對自己身體、行為和思想的正確觀念,讓人人學會自愈健康的管理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獲得健康快樂的美好人生!體驗班以學習《黃帝內經》自愈法為宗旨,凡病皆為經絡不通,故疏通經絡可令人自愈。

9、內經中:怒傷肝,悲勝怒。這句話什麼意思,,謝謝

「怒傷肝,悲勝怒」意思是:發怒損害肝臟,在發怒的時候,如果遇到悲哀的事,怒氣可以自然消失轉化。

出自《陰陽應象大論》,選自戰國佚名《黃帝內經》。

節選原文: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青,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譯文:

它的變化在天是五氣里的風,在地是為五行里的木,在人體中則為筋,在五臟中則為肝,在五色中則為蒼,在五音中則為角,在五聲中則為呼,在人體的變動中則為握,在七竅中則為目,在五味中則為酸,在情志中則為怒。發怒損害肝臟,但悲傷能夠抑制怒;風氣傷筋,但燥能夠抑制風;過食酸味能夠傷筋,但辛味能夠抑制酸味。

(9)養生怒傷肝擴展資料

《陰陽應象大論》是創作於戰國時期的一篇散文,主要是論述「法則」:透過陰陽原理結合臟腑陰陽、葯性味陰陽、病性陰陽等,來論述治療法則。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因此,《黃帝內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為中心,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系,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並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包含著哲學、政治、天文等多個方面學科的豐富知識,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

10、都說「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是真的嗎?

是真的,黃帝內經養生經: 「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


一、喜傷心
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維活動的中樞。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現,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復身體疲勞。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興的事可使人精神煥發。但歡喜過度,則損傷心氣,如人們常說的「樂極生悲」就是這個意思,在《淮南子·原道訓》中也有「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從而出現失眠、健忘、心悸等,特別是一些心臟不好的人,過度興奮就會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樂應適度,喜則意和氣暢,營衛舒調,過度就會傷身。
二、怒傷肝
中醫講,肝氣宜條達舒暢,肝柔則血和,肝鬱則氣逆。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肝失條達,肝氣就會橫逆。有些人發怒後,常感到脅痛或兩肋下發悶而不舒服就是這個原因,中醫稱其為「肝氣橫逆,克犯脾土」。經常發怒的人也易患上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因生氣吐血而亡。因此,我們要盡量戒怒,這樣才有利於健康。


三、思傷脾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慮問題。如思慮過度,精神受到一定影響,思維也就更加紊亂了。中醫認為「思則氣結」,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不振、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等,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與脾有一定的關系。


四、憂傷肺
憂是與肺有密切相連的情志,人在憂傷時,可傷及到肺,出現氣短、乾咳、咯血、音啞等。悲是憂的進一步發展,悲是由於哀傷而產生的一種情態,表現為面色慘淡,神氣不足。憂與悲損都會傷及到肺,所以有「過悲則傷肺,肺傷則氣消」的說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鬱郁寡歡、悲悲切切,最終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傷肺的最好的證明。




五、恐傷腎

恐是因精神過度緊張而造成的膽怯。驚是突然遇到事情的變故,導致精神上的緊張。如突臨危難,突然打雷等,都可發生驚嚇。驚恐可干擾神經系統,出現耳聾、頭眩、陽痿,甚至可致人死地,如老百姓常說的「嚇死人」、「嚇得屁滾尿流」。那驚恐與腎又有什麼關系呢?腎藏精,主生殖系統,即為生命的發動機,古代醫家稱腎為「先天之本」。突受驚嚇而當場目瞪口果、手足無措的人,大都因心氣逆亂,心血受損,導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的緣故。因此,治恐當補腎,治驚應安神。

人體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動,對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但異常的精神活動,就可使情緒失控而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失衡,從而引發疾病。因此,要想擁有一個好身體,就要善於情志調攝。

貼心提示: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心理抗逆能力,胸懷要寬闊,情緒要樂觀,要淡泊寧靜,知足常樂。

與養生怒傷肝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