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樊正倫冬季話養生

樊正倫冬季話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7 21:11:23

1、老話說「冬季進補,來年打虎」,冬季應該如何養生?

求醫不如求己……近年來,市民越來越願意對健康進行投資。 「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正不斷深入人心。較之過去普遍習慣把自己健康交給醫生的做法,如今人們變得更會自我保健養生,各類健康保健信息也日漸走俏。最近,氣溫驟降,針對今年冬天,市民到底該如何養生。對此,易康福健康專家提醒,健康養生信息里不少觀點新穎、通俗、實用,但有部分觀點市民還應因人而異,切忌盲目照搬。

小編發現,不少「白領族」、「上班族」、「高壓族」都希望能在冬天好好進補,以自我保健來為繁忙疲勞的工作「充電」。而中老年人群則希望通過健康類信息獲得對冬季因為年齡可能產生的疾病有個事先了解,防患於未然。


中國有句老話:葯補不如食補.這句話被很多注重養生的人奉為金科玉律,於是常自己買一些補品來進補,比如人參、西洋參、當歸、紅棗、靈芝等等.殊不知,補品雖好,也要適合你才行.

不說食療養生,先說各地飲食,其中的區別就比較大.西南的四川、貴州等地,都是青山環繞,濕氣比較重,所以當地人都愛吃辣,辛辣的食物可以幫助人祛除濕氣、寒氣,保護身體健康.北方人喜歡吃麵食,那是因為北方的土地更適合生長麥子;南方人愛吃大米也是這個道理.人與自然環境是息息相關的.

同樣的道理一樣可以延伸到食療進補上,因為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體質.中醫把人的體質分成六種基本類型,即實症型、虛症型、熱症型、寒症型、燥症型和濕症型.下面是中醫判斷體質的一些標准,朋友們可以參考一下.


實症型:身體壯實;聲音洪亮、體力充沛;無汗、脈搏強;皮膚紅潤、指甲有光澤.


虛症型:聲音小;體力虛弱、多汗、脈搏弱且不明顯;皮膚粗糙、蒼白、指甲淡白;女性生理中痛、經血量多或少;腸胃虛弱、舌濕潤;排尿次數多、易下痢.


熱症型:臉色通紅、面紅耳赤;容易覺得口渴;尿量少而且顏色偏黃;女性月經早而且色鮮紅、白帶少;容易便秘或大便干硬;喜歡喝冷飲、吃冰、吹冷氣;脈搏強;脾氣較暴躁、靜不下心.


寒症型:臉色蒼白;不容易覺得口渴;尿量多而且顏色淡;女性月經遲且色暗紅、白帶多;易下痢;喜喝熱飲;不愛吹冷氣;脈搏弱.


燥症型:排尿次數少;易便秘;女性生理前痛、經血量少;皮膚粗糙、易干癢;舌乾燥、易沙啞.


濕症型:身體浮腫;腹鳴;痰多、尿少;女性經血多、易下痢、白帶多.

2、求幾段冬季養生順口溜?!!

3、都說冬季是養生保健季,對於更年期的人來說有什麼好方法么?

1、注意多喝水
乾燥的冬季每天通過皮膚蒸發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補水必不可少。一個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為1500毫升,而在冬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潤滑。正確的飲水量要根據個人每天的日常活動量進行調節,正常情況下,每天至少飲用1.5~2L水。每次的飲水量控制在1~2杯。
2、穿衣注意保暖
有些人比較粗心,天冷了沒有及時添加衣服;有的人為了漂亮,本來穿得就少,還不扣外套。一早一晚天冷風大的時候,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虛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會肚子疼、拉肚子,這是胃腸道的一種自然反應,最好最省事的辦法就是多穿點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嚴實點。
3、朝喝鹽水晚喝蜜
入冬後會經常覺得口渴,光喝白開水,不能抵禦秋燥。人體水分,很快會被蒸發或排泄出體外,所以,應該「朝朝鹽水,晚晚蜜湯」。就是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舉三得。
4、洗澡時間不要太長
冬季洗澡的時間不要太長,這樣會使皮膚表層的油脂失去保護,讓皮膚更加的乾燥瘙癢,嚴重還會引起皮膚發皺、脫水。建議盆浴時間20分鍾最好,淋浴的話3至5分鍾即可。很多人很喜歡熱水澡,尤其有些雞皮膚的妹子,有「滾燙的水能洗去雞皮膚」的心理。但是其實水溫過高也會破壞皮膚表面的油脂,讓毛細血管擴張,加劇皮膚的乾燥。建議洗澡水溫在24度至29度最佳。

4、北京養生堂關於冬季如何養生要從哪些方面

太極拳百是以腰部為樞紐的一項緩慢運動,腎位於腰度部,經常活動腰部,可使腰部氣血得以循環暢通,使腎氣得到知不斷充養。腎虛病人大多腰部無力道,通過太極拳練習,可以起到補腎的作用回。太極拳主張平定內心答雜念,也可以保護腎。

5、春夏秋冬養生四句話語

春養肝
夏養心
秋養肺
冬養腎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捂秋凍

6、黃帝內經關於冬季養生的一段話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與樊正倫冬季話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