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德與養生的關系

養德與養生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0-07-27 20:23:54

1、「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1)養德與養生的關系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參考資料:網路-養生

2、靜以養生,儉以養德。是什麼意思?

滿意答案生如夏花11級2009-10-05靜——意有安靜、平靜、心靜、靜百氣凝神。 靜是一種境界,靜使人氣和,氣和即能修身。所謂修身,就是「克已」,完善人品操行,度提高人生境界。修身的標準是 「仁」和「禮」:仁,形二人,意為人人和睦友愛, 「仁則愛人」。禮者,社問會人際關系也,是「仁」的社會體現。儉:勤儉、節約之意,勤儉能提高人的情操,使人作風謹嚴、態答度謙和。「儉、德共之,侈、惡之大也。」儉是道德的根基,養生須先養德。 追問專: 可不可以把這句話直接翻譯 回答: 靜使人氣和,氣和即能修身,而勤儉能提高人的情操,使人作風謹嚴、態度謙和。屬

3、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現在的人都特別的注重養生,因為我們的健康意識都提高了,所以我們不管是吃東西還是平時的生活習慣都趨向於養生,像是吃東西特別的低鹽少油啊,不吃一些垃圾食品,平時沒事的時候還會做一些保健操來強身健體,但是我們要明白養生不等於養身,這兩者是有區別的,那麼養生與養身的區別是什麼呢?一起來了解下。

平時的生活當中,有很多人都認為養身之道就是等於養生之術,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中醫中的養生雖然被理論的稱之為「養生之道」,可是卻是將養生的方法稱之為「養生之術」,顧名思義就是養生的方法,它們並不是等同的。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養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我們的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真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現在我們了解了養生與養身的區別,原來養生和養身的區別在這里,其實生和身就不一樣,雖然同樣都是養,但是還是有區別的,不管是養什麼,都應該對自己的身體好,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加的健康和強壯,這才是我們養生和養身的共同的目的。

4、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一、詞義

1、養生:原指抄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2、養身:指的是保養身體,生發活力。

二、特點

1、養生: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襲修神的目的;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2、養身: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按照人的需求進行。

三、涵蓋內容

1、養生:養生學是一百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度學、道學、儒學等等。

2、養身: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

5、古人言「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此話怎講?

古人言「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這話意思是說要想長壽,必須得有好品德。有些人可能認為道德修養和長壽之間有一點距離。但是,仔細想想,如果一個品德受損的人,他整天想的是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誹謗他人,也許他做了一些見不得人的陰謀,每天都害怕被他人發現,他的精力極度緊張和恐懼,這樣的人怎麼能活得健康長壽呢?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高尚的態度可以使身體分泌有益的荷爾蒙,並將血液中的各種成分調節到最適當的水平。同時,大腦會分泌一種天然鎮靜劑,使人獲得穩定和快樂。自古以來,我國歷代醫學專家和醫生都把道德修養作為保健的重要內容之一。

唐代葯王孫思邈指出: 故養性者,不但餌葯餐霞其行兼於百行。會百行周備,雖絕葯餌不祈善而求福,不求壽自遣。」 也就是說:沒有好的品德不論服什麼葯,還是去祈求,都不會益壽延年。古人明確指出了學生的培養與他們的品德之間的密切關系。每個品德高尚的人都有兩個基本素質,一方面,他們可以正確地認識自己。

品德高尚的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日子,想追求什麼,不要求自己或他人,並且知道知足是幸福。另一方面,他們在與人打交道時並不自私。他們可以制定總體計劃並考慮他人。他們能做好事,積累美德,願意付出。最後,品德高尚的人心胸寬廣,冷靜冷漠,健康的心理狀態給他們帶來健康的身體和長壽。

6、翻譯,中醫養生首先在於養德?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ims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comes before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

7、五福當中 好德,好德和養生的關系是什麼?

養生,古時賢者常稱為「養性」,所養何「性」?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指來出:「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性既自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

可見,養性主要是以「善」為特徵的道德修養,而「善」也自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層面,即《國語》所謂「善,德之建也」。

一個人性善好施,以奉獻為榮,樂於助人,可以激發人們對他的友愛感激之情,從而自身獲得內心的舒暢和幸福的感覺,緩解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有利於維持臟腑陰陽的協調與平衡,維護其身心健康。行善還能直接給人帶來快樂,因為善行是另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行善可以滿足人們自我實現的精神需求,所以明代大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傳忠錄》中說:「惟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

8、「養德,養生,無二術也。」 這是誰的話?

出自《醫先》,由王文祿(明代醫學家、養生學家)提出。養德;培養道德。養生:保養身心。無二術:沒有不同之處,是一致的。

9、道醫養生,為什麼要強調養心

道醫強調「養生之要,首在養心」,同時道教也認為:「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於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現空赤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亦無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既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這里的「空」、「無」,是要人們要通過修煉使其心境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去掉自私、猜疑、貪欲、憎恨之心等,唯靜者能看得透的境界。
人的心理、情緒與軀體可以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在情緒波動時,人體會因為精神上的負面刺激造成免疫力的低下。情緒既受大腦皮層的調節,又與邊緣系統、腦干網狀結構、植物神經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臨床研究發現:緊張的情緒可導致神經功能失調,交感神經系統功能亢進,致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血糖升高,胃腸功能紊亂,有的出現頭痛、腰背痛、唾液分泌減少、呼吸加快、尿頻等現象。緊張的情緒還可以影響白細胞的活動,而白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所以情緒緊張可以降低人的免疫功能。出現各種不同的疾病。人們在感到憤怒和絕望時,身體會大量分泌諸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之類壓力激素,從而誘發高膽固醇血症和高血糖,易怒的人也更容易患有心梗、心絞痛或其他冠心病症狀。此外,許多證據表明那些性情急躁易怒的人很容易出現房顫。
靜心的至高境界是無為。養心務必要養德,德高才能神凝氣定。返樸歸真、道德追求是道家的養生思想 。靜心重在養神,養神說到底是凈化人的靈魂。《養神氣銘》指出:「神者氣之子,氣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則形腐。」神產生於氣,寓舍於形,但卻對形、體、精、氣起著主宰作用,是它們存在的價值和標志。精與神的關系,《固精法》形象地喻為「神似火,精猶油」。精可以理解為人體物質基礎,這種物質生命活動整體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燈之焰。一個人養生長壽,要必須抓住三寶一一保精、蓄氣、養神。(編輯整理甘棠,作者王祥瑞,轉載請註明出處)

與養德與養生的關系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