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國學大師的養生智慧

國學大師的養生智慧

發布時間:2020-07-27 16:52:10

1、真正的國學大師有哪些人?

1、章太炎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餘杭人。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

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後自認「民國遺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2、錢鍾書

錢鍾書(1910年-1998年),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

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學士學位。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篇》。1976年,由錢鍾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3、錢穆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4、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愨。漢族,浙江省嘉興市海寧人。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

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5、陳寅恪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

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1)國學大師的養生智慧擴展資料:

國學解釋:

1、「國學」即「中學」

這一釋義與清朝大員、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等所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關。但因有「西學」一說而提出與之對應的「中學」並不周全。

因為與「中學」相對應的概念應是「外學」,而「西學」則僅僅是「外學」中一部分,並不能涵蓋日學、印度學等等所有「外學」。另外,因世界各國學校一般都有大、中、小學之分,用「中學」這樣的概念,也很容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引起誤解。

2、「國學」即「國粹」

這一釋義,是針對「中學」提法太籠統、寬泛而另提出的。但顧名思義,「國粹」即國家學術文化之精粹。「國學」與「國粹」不論外延或內涵其實都不一樣,硬把兩者等同起來,無疑與事實不符:因為「國學」並非一切皆「粹」,而是有「粹」有「渣」。

因此,把「國學」與「國粹」等同,要麼名不副實,要麼等於把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以外的內容排斥在外,又因人們對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之理解不盡相同,自然就很難使「國學」的內容及其解釋規范化。

而在實際操作上,這樣的釋義也行不通。主張這一說法的人,實際上認為中國傳統學術一切皆「粹」,因而把傳統學術一籃子兜進了「國學」的筐子里。

3、「國學」即「國故」

這一釋義,是針對「國粹」一說太籠統,又鑒於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並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這種提法曾經被當時許多著名學者所認可。「五四運動」時期的「舊派」、「新派」「國學」家們,幾乎都使用過「國故」一詞。1919年初,新舊文化激烈交鋒,北大較保守的學者創辦《國故》月刊以「昌明中國故有之學術」。

在此背景下,毛子水、傅斯年在《新潮》雜志撰文,針對「抱殘守缺」、「追摹國故」的傾向而提出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整理國故」。所謂「整理」,並非限於考證、訓詁,還包括了評判價值、探尋因果。他們既以現代觀念發掘、闡揚古學,又強調清理「國渣」,打倒「偶像」。

2、國學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國學大師有哪些?

「國學」是對中國學術的簡稱,「大師」系指人們對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造詣者的尊稱,
「國學大師」則是指其學問在「國學」研究之范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同時,「國學大師」

不能光看其學問,還要看其道德即人品、文品,看其文品與人品是否統一,即是否屬於融人

品與文品於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以此衡量,近現代的「國學大師」 當首推唐文治、

章太炎、陳寅恪、錢穆和錢鍾書。

另外也有同名軟體《國學大師》,古典圖書集成《國學大師》集成古典圖書2萬種28萬卷約
24億字。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3、請問:國學都包括哪些內容?

http://guoxue.netor.com/
國學大師的紀念網站,你自己看看好嗎?
想孝敬父母嗎?
《國學大師的養生智慧》簡介
http://news.fjnet.com/ryzy/ryzynr/t20060316_22414.htm

4、國學大師師裡面誰講的最好了

不知道你最喜歡誰,但我覺得王國維還不錯哦

「他是舉世無雙,最純正的國學大師。這一點沒有人有疑問。」網友投票數最多的也是王國維。

在專業學者那裡,王國維的學術地位之卓越是不用說的。他的學識博大精深,著述宏富,通日、英、法諸國文字,先後在哲學、文學、戲曲史、甲骨古文、古器物、殷周史、漢晉木簡、漢魏碑刻、漢唐史、敦煌文獻及西北地理、蒙古史、元史、圖書管理學、版本目錄學等多學科研究中有重大貢獻。

陳寅恪曾總結王國維在學術上影響巨大的三個創舉,即「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證」、「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王國維直接開創了一代學術和學風。

而僅僅這些並不足以使王國維進入公眾的視野。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投昆明湖自沉。其死因何在?近一百年來學界一直對此有過種種說法,但始終不能解決,成為「中國文化史世紀之謎」。這顯然對公眾有著難以言喻的吸引力。隨著媒體、書籍的傳播,王國維的遺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也成為許多人熟悉的一句話。

他最為人熟知的著作是《人間詞話》。僅以記者手邊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插圖本人間詞話》為例,該書2004年1月第1版,到2006年1月兩年間已經是第7次印刷。而且僅該次印刷數就達到3萬冊之多。這還未計算自80年代以來,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各種版本的《人間詞話》,這是一本可以不斷重印的真正的暢銷書,文科大學生幾乎人手一本。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當中提到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的三重境界」,也反復被各種媒體、各類文章引用,公眾對其名字以及這段話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雖然他們可能根本就不清楚王國維究竟研究了什麼。

5、被央視放棄的「國學大師」於丹,曾被北大學子趕下台,她的現狀如何?

前些年的於丹,怎一個紅字了得。

《百家講壇》上關於《論語》的「心靈雞湯」式解讀,一度將她推上神壇。

那般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的解說,曾讓文化程度一般的普通大眾對《論語》有了新的認識。將大家意識中枯澀難懂的國學經典通俗化理解,讓人們重新認識中國古代名著名篇獨特的文化魅力,於丹憑借她充滿矯飾的語言風格以及信手拈來的詩詞名句一時風行全國,讓很多人一下子聞到了久遠的「國學」味。彼時的於丹,作為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國內講座接二連三不談,甚至還走出了國門,掀起了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

《於丹〈論語〉心得》一書還獲得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版權金獎,國內累計銷量已達600餘萬冊。多次再版,已被譯為30餘種文字在各國發行,短期內國外銷量已近40萬冊。如此輝煌一時又滿腹經綸的於丹,忽然在某天崩了。崩的猝不及防,讓人措手不及。先有上海為博士授課,幾乎被轟下台;後有北大談崑曲,真真兒被轟下台。一代「國學大師」,為何淪落至此?

做學問要扎扎實實,做人要實實在在。

於丹來講,倆者均有欠缺。京城名嘴周孝正評價於丹講論語:漏洞百出,一分鍾一個硬傷;梁宏達「手撕」於丹:凈說正確的廢話,孔子活過來都得給她鞠躬。於丹「雞湯式」講論語,看似是將國學通俗化,實則是讓經典膚淺化。《論語》就是《論語》,人們可以不懂,但古人留下的東西不能變質。一旦「雞湯」泛濫成災,經典就難免會被毀了。教書育人的根兒,還是謹慎對待最為恰當。講台上真善美的「老師」,走下講台,言行不一,更是讓於丹逐漸走向沒落的一大因素。受邀到國外講課,卻因對酒店規格不滿幾次三番要求更換;在飯局上與人發生口角,並揚言:你這樣的人,沒有資格和我坐在一起吃飯……一個失了做學問初心的「學者」;一個將自己擺在高位的「學者」;一個學藝不精的「學者」,註定走不長遠。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於丹依舊在自己的領域游刃有餘。

如今的於丹,雖說卸去了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傳媒學院分黨委書記一職,但職務之多,名頭之大,依舊亮眼。而於丹本人,也經常在網路社交平台上,發表自己學術方面的看法。可能是不如先前紅了,但影響力依舊不可估量。畢竟學問這個東西,人人側重點不同。有人說於丹「心靈雞湯」屬於妖言惑眾,就有人大呼哲學。

6、著名國學大師南懷錦對中國的理喻是什麼?

著名國學大師 南懷瑾 對中國的比喻是:
「儒家是中國人的糧店、道家是葯店、佛家是百貨公司(超市)。」
見於他的《論語別裁》中。
這是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的儒釋道的比喻。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溫州人,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文化傳播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歷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南懷瑾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他的人生觀點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南懷瑾一生都在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出版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三十多種著作,並被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

7、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人生三個境界,誰來說說!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沒有登高望遠,無以確定有價值的探索目標。
沒有對目標的迫切願望和自信,難以面對征程的漫長和艱辛。
沒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會有瞬間的頓悟。

國學大師王國維精妙地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繼而的執著和最終的頓悟。 成功之道無出其右也。

關於王國維的這「三境界」妙論,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人也將其引申到其他很多領域,如企業管理,營銷,研發等,給人深刻的啟發。

以上三句詞分別摘自晏殊【蝶戀花】,柳永【鳳棲梧】和辛棄疾【青玉案】。

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別離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柳永【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8、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說: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範文示例一:南懷瑾的做人哲學
曾敏之
「人有三個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這三種錯誤,是提醒做人的哲學。當今之世,世道詭譎、浮躁,我們看到的社會現象或政治行情,不少的人是反南懷瑾的告誡行事的,追求的是名利,追求的是虛假的聲譽,逞強的是不符能力的權位……流風所至,文化學術界也多有犯三錯的知識分子,假學歷、假文憑、假履歷、假論文……不是常見於輿論揭露嗎?
「名為公器」,是嚴肅的行規。《莊子·天運》中引老子的話:「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這是反之而會犯錯的。白居易有領悟曾寫《感興》的詩,說「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
南懷瑾提做人不能犯三錯,是他平生閱歷所得、觀察世事的良言,在《論語別裁》中散見於他作的分析,但遺憾的是未能就此作進一步的發揮。我想,連孔子也自惕於名位,他曾嘆息:「手無斧柯,奈龜山何!慾望魯而不見,歸而任教。」
孔子這番嘆息,是知道自己無名正言順的職位;想到魯國從政而不可得,只好回頭從事教育以收弟子傳教了。
多年前,曾有金陵之游,於中山陵之旁得見一座墓園,墓碑上刻的姓名是「廖仲愷、何香凝之墓」,別無一字敘及生平事跡,令我拜謁之下,不勝感慨!誰都知道廖仲愷、何香凝是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的功勛人物,廖被蔣汪暗殺,何則繼承廖志,追隨中國共產黨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大業,成為傑出的婦女英傑,同時也是馳名海內外的畫家,可是廖何去世之後,不爭八寶山尺寸的墓地,而雙葬於孫中山陵寢之旁,墓碑也隻字不敘及生平壯烈的事跡。如果南懷瑾游南京,看到廖何之墓,我想是會驚服於先烈的行事,堪稱做人的典型的。
範文示例二:量力而行
博古覽今,許多人已經青雲直上,飛黃騰達。但他們仍不甘於滿足,沒有享受到「天上宮闕」「瓊樓玉與」般的太上皇生活,這人生似乎就少了點層次和意義。
易金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這種精神固然不錯。但在現實生活中,過分的追求,往往差強人意,使人頭破血流。在人生的大海上迷失了彼岸的方向.可謂成也」追求」,敗也「追求」。是故,事無巨細,量力而行才不失為一種明智。
曾經,有一位登山者,到了8000多米的地方,止步了。後來人們問他,還差那麼一點了,為什麼要放棄呢?這位登山者卻一臉自豪,「我已經盡了我最大努力,不是我不想再攀登,而是我知道,我的極限就是這8000米。」多麼朴實而又多麼有哲理的話,攀登珠峰,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攀登到這8000米的高度?問心無愧,就沒有什麼好遺憾的。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人為他惋惜:你看,已經那麼高了,應該一往無前,直上頂峰的。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一個人如果過分超過了極限,等待他的並不是成功,反而是沒有窮盡的暴風雨。
登山,與跳高一樣,都是在征服高度,攀登珠峰,是一件偉大的事,這不可否認,但有那麼多的生命永遠地留在了那裡。這不能不讓人心痛,即便他們都是英雄,都是永不停息的前行者,但付出的卻是生命的代價。
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應當對自己有一個准確恰當的把握,不保守,也不冒進,否則前途一片漆黑,絕望深不見底。量力而行就是這樣的一把前行的利劍,將萬千困難斬於馬下;量力而行就是這樣一簇陽光,將萬千陰霾驅散殆盡。
無論左傾,還是右傾,都是過不了橋的。偏離得多了,終究要掉進水裡。
紛紛世事,毫無主見,跟風隨大潮,人雲亦雲,只會讓平庸者更加平庸,永遠找不到出路。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許多時候,盲動蠻干,只前不退,血肉橫飛,孤注一擲,那麼薪材燃盡,根基全無,事業與建樹更,無從談起。如果置之死地而後生,避其鋒芒,養精蓄銳,以圖東山之日,這一切,也要因情而導,以防消極怠工,使凌雲之志隨著時間灰飛煙滅。所以,事情並無大小之分,量力而行,才是「王」道.

9、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國學大師南懷瑾


人貴有自知之明
古人雲:「人貴有自知之明。」鴕鳥身重翅小,不妄想飛向藍天;海豚無腳不徒勞爬上陸地。茫茫人海,芸芸眾生,自知者能分施展自己的才華,成就一番事業;不自知者往往一念之間前功盡棄,貽人笑柄……
韓信甘受胯下辱
鬧市間,一位氣宇軒昂的七尺男兒竟然在眾目睽睽之下從一個市井無賴的胯下爬過。難道他沒有人格與尊嚴嗎?不,他此舉是為了實現他的鴻鵠之志。他深知自己的價值絕不能與無賴等同,他深知自己的兵韜武略當用於救助天下蒼生,而不是與一個無賴斗氣。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所為有所不為。正因為自知,他才能臨磨難而不苟,愈挫而愈奮,最終,他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幫助劉邦平定天下。
試想,韓信若沒有自知,其人生怎能放出奪目光華;若沒有韓信的自知,如何能有劉漢天下的一統。
人當須明了自己人生的價值!
馬謖「無知」失街亭
馬謖雖熟讀兵書,深諳兵法,但他最大的悲劇就在於無知----對於自身的無知。沒有了自知,便僅剩下了狂妄,甚至狂妄到連軍師諸葛亮都不放在眼裡。嘆諸葛空愛馬謖,卻反被馬謖的不自知誤了騁淮蠹疲槐?罡鵡竅Р胖?幔?慈韝?桓?ldquo;無知」之人。諸葛先生泉下可知,你一生追求的事業,就是毀於一個人的不自知啊!「出師示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淚是灑給諸葛,而這憾卻是馬謖的「無知」所一手造成的啊!
人應當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才能!
巾幗「自知」勝須眉
「別了,生我養我的父母;別了,我所深愛的這片土地。」鏡中那位絕色美女滿眼含淚,但很快她便拭去淚痕,毅然踏上了那條風沙漫天的路。
她明白自己此去將永無歸期,但她更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擔負著面姓對和平的企盼,擔負著蒼生對幸福的追求。正因她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使命,她才甘願「一去紫台連朔漠,甘願用一生的幸福去換取大漢與匈奴幾十年的和平。黃昏下的「青冢」不是哀怨,而是一個深知自己歷史責任的女子,對天下的深情回眸。
人要知道自己的責任!
「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能將自己的人生點染出亮麗的色彩。朋友,欣逢盛世,懷古思今,我們是否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才華,看清了自己的價值,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

10、我想知道國學大師南懷瑾的成就主要在哪?

南懷瑾大師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講學參禪設帳收徒
1949年,南懷瑾 輾轉赴台,在家設帳授徒,講授中國古籍經典,同時擔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及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一些撤退去台的國民黨高官,如何應欽、顧祝同、蔣鼎文、錢大鈞及楊管北等人都前來執經問道。去台初期,南在台北設立"十萬禪林台北道場",成立"東西精華協會",另在新竹縣設"十萬禪林峨嵋道場",教導眾生打禪。後來他在台北、北投、汐止、高雄等地多次舉行禪七法會,楊管北、周宣德、葉曼、張尚德等名流均曾參與,主要功課是禁語、打坐、參禪、行香。
2、倡導復興中華文化
1966年,南懷瑾配合台當局,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倡導倫理道德。他和錢穆、胡適、林語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在台港兩地往來闡述傳統文化。後來,他又在台設"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書院"等文教機構,傳揚文史哲佛學說,提升民眾文化水平。
3、為兩岸和平作出了貢獻
1998年,南懷瑾在香港定居不久後,當年在成都軍校的老同事、全國政協常委、民革副主席賈亦斌突然找上門來,幾個月後又介紹中央對台工作負責人楊斯德與他接上關系。南懷瑾在兩岸政治圈中人脈廣泛,了解兩岸的政治和歷史,且能與台灣最高領導人對話,被選為兩岸關系的傳話人。1992年6月16日,南懷瑾為兩岸密使親筆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一式兩分,交密使分別送達兩岸最高當局,為兩岸和談奠定了基礎。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溫州人,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文化傳播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歷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南懷瑾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他的人生觀點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南懷瑾一生都在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出版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三十多種著作,並被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

與國學大師的養生智慧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