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食譜
《食珍錄》
這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餘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職是黃門郎,到南朝齊時升為太子庶子,後來擔任祠部尚書。公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有一次皇帝向他問起烹飪的秘訣,談得投機,皇帝不覺醉了,非常難受,虞宗就獻上「醒酒鯖」,算是幫了皇帝的大忙。
虞宗的《食珍錄》里,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各物。例如,「煬帝御廚用九牙盤食」,「謝傳有湯法」,「韓約能作櫻桃,其色不變」,「金陵寒具嚼著驚動十里人」,等等。這些都反映出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清異錄》
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異錄》,是他雜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寫的一部隨筆集。書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個門類,共有648條有關內容。其中和飲食有關的果、蔬、禽、獸、魚、酒、茗、饌八個門類,共238條,佔全書三分之一強。文字具有消遣取樂的幽默風格,從多方面反映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史。書中記載隋代的《謝諷食經》、唐代韋巨源的《燒尾食單》,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兩代宮廷與官府筵席唯一較為齊全的食單。其他如:果、菜、禽、獸、魚等烹飪原料,有的寫其營養價值,有的談到烹調技法,都是研究烹飪技術發展的可貴資料。
《食經》
謝諷著的《食經》成書於隋代,是飲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書記載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約五十種。其中有膾、羹、餅、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動物原料為主製成的菜餚,如「飛孿膾」、「剔縷雞」、「剪雲斫魚羹」等。 從有的各目前冠經人各來看,如「北齊武成王生羊膾」、「越國公碎金飯」、「虞公斷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華飯」等,都是王侯貴族的飲饌。而有的各目講究,如「千金碎香餅」、「乾炙滿天星含漿餅」、「撮高巧裝壇樣餅」等,反映出當時飲饌已達到非常精美高貴的水平。
《本心齋食譜》
作者署名是宋代陳達叟,因為室名本心齋,所以又稱本心翁。作者自述:常在書房裡起居閑坐,玩味《易經》,床上圍著畫有梅花的紙賬,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飲食崇尚清淡。有客人從外地來訪,臉上流露出飢餓的神色。作者叫書童端上凈素飯菜,客人品嘗後說,沒有塵俗氣味。主客討論食譜,就形成了這本書。 全書記蔬食二十品類,均以蔬菜類名標目,如:菜羹、韭菜、山葯、筍、藕、綠豆粉絲、水引蝴蝶面、水團、白米飯等。每類後面都附有贊語,贊語簡括,均為十六字。還有「小引」說明其製法,或揭示其特點。如「水團」條,製法是「秫粉色糖,香湯浴之。」贊文為「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這種記述方法,表現了作者富有文學素養,又因所用贊體簡要,類似歌訣,容易背誦,所以就便於普及。
《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一部重要烹飪著作。內容以素食為中心,包括當時流傳的104個食品,夾敘夾議,豐富多采。 唐代杜甫有詩雲:「山家蒸栗暖,野飯射麋新。」南宋時的林洪撰著《山家清供》,即杜甫詩中的山家、野飯,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飲饌。全書二卷,上卷列舉飲饌47種,下卷列舉飲饌57咱。記述以素食為主,亦有少量的葷菜,如飯、羹、湯、餅、粥、糕、脯、肉、雞、魚、蟹等。選料大部分為家蔬、野菜、花果、糧米,部也有取料於禽鳥、獸畜、魚蝦的。用料盡管平常,但由於烹飪方法奇妙,同樣給人們以豐富的啟發和借鑒。許多菜餚別出心裁,各具一格,足可使人窺見當時烹飪技術、烹飪藝術所已達到的水平。
書中有不少是用中草葯加工制配的食療飲饌。如:蘿菔面這一條下稱:「王醫師承宣常搗蘿菔汁搜面使餅,謂能去面毒。」而麥門冬煎,則是純葯物,其標目下稱:「春秋采根去心,搗汁和蜜,以銀器重湯煮熬,如飴為度,貯之磁器內,溫酒化溫服,滋益多益。」由此可見是用純葯物加工和蜜製成,並加溫酒後服用的一種保健飲料。總之,此書對了解江南飲食風貌和南宋烹飪歷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飲膳正要》
這是一部融合蒙漢兩族飲食文化的文獻。作者是元代忽思慧。全書三卷,卷一記養生、妊娠、乳母、飲酒諸忌。標目「聚珍異饌」,分述湯、粉、羹、面、粥、饅頭、燒餅等飯食,以及用蒸、炒、滑、炙、攢、鹽、熬等方法製成的菜餚。每種菜餚都說明其食療效用、材料、調味品、烹調技術。卷二記諸般湯煎、諸水、神仙服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食療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禽獸變異。主要是闡述用於保健醫療的加葯飲料與食品的配料及製作方法,寓養生治病於日常飲食,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卷三記米穀品、魚品、菜品等,對每種食品的性味與作用,都逐一加以說明,大部分附有繪圖,而對加工成品則簡述其製法及療效。
《飲膳正要》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此書是古代食療專著之一,除了闡述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性味與補益作用,即注重飲食與營養衛生的關系,這是別的一般食譜中所沒有的。第二,書中將蒙漢飲饌並蓄,所述用料,獸品以羊、牛居先,次及馬、駝、鹿、豬等,奇珍異饌中,用羊肉製成者佔十分之七。作者是蒙古族人,全書以漢字刊行,其中雜有大量的蒙語音譯漢字。
《飲食須知》
元代烹飪著作《飲食須知》的作者賈銘,字文鼎,自號華山老人,浙江海寧人。他生於南宋,曾在元朝任官職為萬戶,卒於明初,歷經三代,活了106歲。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賈銘的飲食養生之道很感興趣,召見他時,問他保養之法,他回答道:關鍵在於飲食。隨後以他撰著的《飲食須知》呈進御覽。 賈銘在自序中說:寫這本書的目的在於使重視養生的人知道物性有相反相忌,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檢點,掌握適度。不然的話,叢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生禍害。因此,本書選錄 許多本草疏注中關於物性相反相忌部分成編,以便掌握飲食調配,避免因飲食調配不當而損害健康。
《飲食須知》全書八卷,第一卷水類30種,火類6種;第二卷谷類50種;第三卷菜類86種;第四卷果類59種;第五卷味類33種;第六卷魚類65種;第七卷禽類34種;第八卷獸類40種。另附幾類食物有毒、解毒、收藏之法。這部書不僅對廚師取菜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且對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
作者是元代無錫人倪瓚,字元鎮,號雲林。他是元代著名畫家,元末隱居於太湖和三泖之間,家有雲林堂,因而將所著菜譜定名為《雲林堂飲食制度集》。這是一部反映元代無錫地方飲食風格的烹飪專著。書中匯集飲食五十多種,都以菜品命題,逐條而記,除記述原料、配料外,都說明烹飪方法,頗有參考價值。 書中有不少菜餚,如:燒鵝、蜜釀蝤蛑、煮麩干、雪菜、青蝦卷等,都是做得比較精緻的。書中菜餚有些被後世烹飪書籍復錄,特別是「燒鵝」一品,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加以錄,並改用倪瓚之號題名為「雲林鶴」。此外,日本羽倉則《養小錄》中也將燒鵝收入,可見此菜確實是獨具風味,名她中外。「蜜釀蝤蛑」也很有特色,如今的蘇式名菜「芙蓉蟹斗」(一名「雪花蟹斗」)正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書中菜餚以魚、蝦、蟹、螺及湖泊水蔬為多,正是著者家居水鄉的飲食特色的反映。
《易牙遺意》
元明之際的韓奕撰著飲食專書,託名齊桓公時的名廚易牙,稱為《易牙遺意》,實意是仿古代食經之作。全書分為脯、蔬菜、糕餌、湯餅等十二類,共記載了150多種調料、飲料、糕餅、面點、菜餚、蜜餞、食 葯的製作方法,內容非常豐富。 此書菜餚有四大特色:一是濃淡適宜,適應面廣。二是製法簡明,一看便能製作,如:蒸鰣魚、爐焙雞、糖蒸茄、肉油餅、五香糕等等。三是收錄了一些比較特殊的菜點的製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如「火肉」,即火腿的熏製法就別具特色。四是將飲食和治病結合起來,其中「食葯類」收錄13種食葯的製法,就是值得挖掘的。
《隨園食單》
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所著。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 、不族無鱗單 、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方面。
2、中國古代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3、哪本古書講養生食療最好
《黃帝內經》《清碑內抄》
4、中國古人的飲食養生觀有哪些?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飢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餚。《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並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穀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於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並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後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
5、中國古代有哪些養生術?
養生學家,歷代皆有。既見於醫家,亦見於文、史、哲諸學者中,可謂名賢輩出,養生傳統幾千年,形成諸多學派,異彩紛呈。
精神養生
主張以安靜調養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益壽延年。靜思始倡於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的學說。《黃帝內經》繼老、庄之後,第一次從醫學角度提出精神保養可以防病,並主張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
主張精神養生的學派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抗衰延年。人的思、慮、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
主張以運動形體來保養生命。《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人們練身強體手段。唐代名醫孫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張人要經常進行適度的運動。
調氣養生
主張調養真氣來延年益壽。《黃帝內經》提倡調攝真氣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張的學派認為,氣是生命的根本和動力,氣充滿全身,無處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節氣機升降,維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強身健體。調養元氣的方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方面。通過調養其氣,以達健康長壽。
固精養生
主張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到養生。據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黃帝內經》也非常重視精對生命的作用,認為精是人始生的基礎,生命活動的根本,人體壽夭的關鍵,主張養生關鍵在於節欲保精。陰精貴在充盈固秘,則人體得養,精力旺盛,強健長壽。固精的前題是收心正心。因此,這一學派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節欲、調七情等,以保養陰精,益壽延年。
食養養生
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延年益壽之目的。《黃帝內經》提出:「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原則。唐代名醫孫思邀是這個黨派的一代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
6、古代人怎麼養生
導讀: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
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
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
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
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
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
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
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
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
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
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
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
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
氣、祛病延年。
7、古代食譜有哪些?
《食珍錄》
這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餘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職是黃門郎,到南朝齊時升為太子庶子,後來擔任祠部尚書。公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有一次皇帝向他問起烹飪的秘訣,談得投機,皇帝不覺醉了,非常難受,虞宗就獻上「醒酒鯖」,算是幫了皇帝的大忙。
虞宗的《食珍錄》里,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各物。例如,「煬帝御廚用九牙盤食」,「謝傳有湯法」,「韓約能作櫻桃,其色不變」,「金陵寒具嚼著驚動十里人」,等等。這些都反映出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清異錄》
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異錄》,是他雜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寫的一部隨筆集。書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個門類,共有648條有關內容。其中和飲食有關的果、蔬、禽、獸、魚、酒、茗、饌八個門類,共238條,佔全書三分之一強。文字具有消遣取樂的幽默風格,從多方面反映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史。書中記載隋代的《謝諷食經》、唐代韋巨源的《燒尾食單》,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兩代宮廷與官府筵席唯一較為齊全的食單。其他如:果、菜、禽、獸、魚等烹飪原料,有的寫其營養價值,有的談到烹調技法,都是研究烹飪技術發展的可貴資料。
《食經》
謝諷著的《食經》成書於隋代,是飲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書記載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約五十種。其中有膾、羹、餅、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動物原料為主製成的菜餚,如「飛孿膾」、「剔縷雞」、「剪雲斫魚羹」等。 從有的各目前冠經人各來看,如「北齊武成王生羊膾」、「越國公碎金飯」、「虞公斷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華飯」等,都是王侯貴族的飲饌。而有的各目講究,如「千金碎香餅」、「乾炙滿天星含漿餅」、「撮高巧裝壇樣餅」等,反映出當時飲饌已達到非常精美高貴的水平。
《本心齋食譜》
作者署名是宋代陳達叟,因為室名本心齋,所以又稱本心翁。作者自述:常在書房裡起居閑坐,玩味《易經》,床上圍著畫有梅花的紙賬,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飲食崇尚清淡。有客人從外地來訪,臉上流露出飢餓的神色。作者叫書童端上凈素飯菜,客人品嘗後說,沒有塵俗氣味。主客討論食譜,就形成了這本書。 全書記蔬食二十品類,均以蔬菜類名標目,如:菜羹、韭菜、山葯、筍、藕、綠豆粉絲、水引蝴蝶面、水團、白米飯等。每類後面都附有贊語,贊語簡括,均為十六字。還有「小引」說明其製法,或揭示其特點。如「水團」條,製法是「秫粉色糖,香湯浴之。」贊文為「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這種記述方法,表現了作者富有文學素養,又因所用贊體簡要,類似歌訣,容易背誦,所以就便於普及。
《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一部重要烹飪著作。內容以素食為中心,包括當時流傳的104個食品,夾敘夾議,豐富多采。 唐代杜甫有詩雲:「山家蒸栗暖,野飯射麋新。」南宋時的林洪撰著《山家清供》,即杜甫詩中的山家、野飯,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飲饌。全書二卷,上卷列舉飲饌47種,下卷列舉飲饌57咱。記述以素食為主,亦有少量的葷菜,如飯、羹、湯、餅、粥、糕、脯、肉、雞、魚、蟹等。選料大部分為家蔬、野菜、花果、糧米,部也有取料於禽鳥、獸畜、魚蝦的。用料盡管平常,但由於烹飪方法奇妙,同樣給人們以豐富的啟發和借鑒。許多菜餚別出心裁,各具一格,足可使人窺見當時烹飪技術、烹飪藝術所已達到的水平。
書中有不少是用中草葯加工制配的食療飲饌。如:蘿菔面這一條下稱:「王醫師承宣常搗蘿菔汁搜面使餅,謂能去面毒。」而麥門冬煎,則是純葯物,其標目下稱:「春秋采根去心,搗汁和蜜,以銀器重湯煮熬,如飴為度,貯之磁器內,溫酒化溫服,滋益多益。」由此可見是用純葯物加工和蜜製成,並加溫酒後服用的一種保健飲料。總之,此書對了解江南飲食風貌和南宋烹飪歷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飲膳正要》
這是一部融合蒙漢兩族飲食文化的文獻。作者是元代忽思慧。全書三卷,卷一記養生、妊娠、乳母、飲酒諸忌。標目「聚珍異饌」,分述湯、粉、羹、面、粥、饅頭、燒餅等飯食,以及用蒸、炒、滑、炙、攢、鹽、熬等方法製成的菜餚。每種菜餚都說明其食療效用、材料、調味品、烹調技術。卷二記諸般湯煎、諸水、神仙服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食療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禽獸變異。主要是闡述用於保健醫療的加葯飲料與食品的配料及製作方法,寓養生治病於日常飲食,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卷三記米穀品、魚品、菜品等,對每種食品的性味與作用,都逐一加以說明,大部分附有繪圖,而對加工成品則簡述其製法及療效。
《飲膳正要》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此書是古代食療專著之一,除了闡述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性味與補益作用,即注重飲食與營養衛生的關系,這是別的一般食譜中所沒有的。第二,書中將蒙漢飲饌並蓄,所述用料,獸品以羊、牛居先,次及馬、駝、鹿、豬等,奇珍異饌中,用羊肉製成者佔十分之七。作者是蒙古族人,全書以漢字刊行,其中雜有大量的蒙語音譯漢字。
《飲食須知》
元代烹飪著作《飲食須知》的作者賈銘,字文鼎,自號華山老人,浙江海寧人。他生於南宋,曾在元朝任官職為萬戶,卒於明初,歷經三代,活了106歲。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賈銘的飲食養生之道很感興趣,召見他時,問他保養之法,他回答道:關鍵在於飲食。隨後以他撰著的《飲食須知》呈進御覽。 賈銘在自序中說:寫這本書的目的在於使重視養生的人知道物性有相反相忌,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檢點,掌握適度。不然的話,叢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生禍害。因此,本書選錄 許多本草疏注中關於物性相反相忌部分成編,以便掌握飲食調配,避免因飲食調配不當而損害健康。
《飲食須知》全書八卷,第一卷水類30種,火類6種;第二卷谷類50種;第三卷菜類86種;第四卷果類59種;第五卷味類33種;第六卷魚類65種;第七卷禽類34種;第八卷獸類40種。另附幾類食物有毒、解毒、收藏之法。這部書不僅對廚師取菜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且對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
作者是元代無錫人倪瓚,字元鎮,號雲林。他是元代著名畫家,元末隱居於太湖和三泖之間,家有雲林堂,因而將所著菜譜定名為《雲林堂飲食制度集》。這是一部反映元代無錫地方飲食風格的烹飪專著。書中匯集飲食五十多種,都以菜品命題,逐條而記,除記述原料、配料外,都說明烹飪方法,頗有參考價值。 書中有不少菜餚,如:燒鵝、蜜釀蝤蛑、煮麩干、雪菜、青蝦卷等,都是做得比較精緻的。書中菜餚有些被後世烹飪書籍復錄,特別是「燒鵝」一品,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加以錄,並改用倪瓚之號題名為「雲林鶴」。此外,日本羽倉則《養小錄》中也將燒鵝收入,可見此菜確實是獨具風味,名她中外。「蜜釀蝤蛑」也很有特色,如今的蘇式名菜「芙蓉蟹斗」(一名「雪花蟹斗」)正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書中菜餚以魚、蝦、蟹、螺及湖泊水蔬為多,正是著者家居水鄉的飲食特色的反映。
《易牙遺意》
元明之際的韓奕撰著飲食專書,託名齊桓公時的名廚易牙,稱為《易牙遺意》,實意是仿古代食經之作。全書分為脯、蔬菜、糕餌、湯餅等十二類,共記載了150多種調料、飲料、糕餅、面點、菜餚、蜜餞、食 葯的製作方法,內容非常豐富。 此書菜餚有四大特色:一是濃淡適宜,適應面廣。二是製法簡明,一看便能製作,如:蒸鰣魚、爐焙雞、糖蒸茄、肉油餅、五香糕等等。三是收錄了一些比較特殊的菜點的製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如「火肉」,即火腿的熏製法就別具特色。四是將飲食和治病結合起來,其中「食葯類」收錄13種食葯的製法,就是值得挖掘的。
《隨園食單》
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所著。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 、不族無鱗單 、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方面。
8、古代嬪妃如何養生
古代宮廷美女是如何養生的?
盛唐時期,女子已經開始知道用花粉來保養肌膚了。
武則天獨門養顏秘方益母草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除了在政治上謀略過人,在個人容顏修飾上更是不惜餘力。她在花甲之年以後,皮膚依然白晰紅潤,很有彈性。根據唐代名醫王燾所著《外台秘要》記載,武則天用來美容的秘方名曰《天後煉益毋草澤面方》。
關於此方的製作過程則是相當地復雜,必須取農歷五月初五采益母草全草,勿令著土。曝干,研細過篩,加入適量的麵粉和水,調和成團,捏成雞蛋大小,再曬干。然後用黃泥爐子,底層鋪炭,中層置葯,上層再蓋1層炭,點火緞制。使用本葯擦洗後,皮膚就會逐漸滑潤柔嫩,如長期使用,50歲的婦女皮膚會像18歲的姑娘一樣顯得年輕。
太平公主美容妙方桃花
她常用的妙方乃是將桃花調和烏雞血共用,不僅可以促進皮膚新陳代謝,使皮膚得到充分營養,變得潔白潤澤,還具有滋養防皺的作用。
楊貴妃用荔枝保持青春不老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也從此使人們知道楊貴妃特別愛吃維他命含量很高的美容水果「荔枝」。
相傳古代美人楊玉環將去皮的杏仁、滑石與輕粉研成細末,蒸過後加入少許龍腦、麝香,然後用雞蛋清調勻,每天早飯後將此膏薄薄地塗在臉上,用以保持肌膚白里透紅。
永和公主的美容方天然豆粉
唐德宗的女兒永和公主用來保養皮膚的秘方,以豆粉為主,配合各葯而成,可達到滋養皮膚,使皮膚白嫩細膩、柔滑而富有彈性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預防皮膚疾患。
經常用此方擦洗臉面和雙手,可使皮膚光滑潤澤,青春常在。
金國宮女美白必備八白散
傳說在金國民間,一少女為圓被皇宮選為貴妃的夢想,日夜祈拜。她的真誠感動了織女,瞬間天空一道霞光閃過,飄下絲帶上書:取人參、紅花、白芨、當歸、防風等八草研之成粉,加以夜露調和,敷於面部,汝願可成。
數日,容貌果真膚如凝脂、肌如滑。不久,皇宮傳來佳訊,實現了她成為貴妃的美麗願望。後來,此方在金國宮廷做為女人養生養顏的良方廣為流傳,成為當時著名的「金國宮女八白散」。
明代宮延面膏麝香面膏
據《遂初軒隨筆》記載,明代末年有一個富商,夫婦年過半百,僅有一個女兒,聰明穎秀。當時由於朝廷腐敗,民不聊生,富商打算把女兒送到安全的地方去躲避,不料半路上被一夥強盜劫持上山。女兒日夜思念父母,面腮逐漸變得晦黑粗糙,後來她得救了回到了父母身邊,想盡辦法回復容光均不見效。有一天,一個和尚來化緣,奉送一盒「靈丹」,女孩用「靈丹」塗面,不幾天果然容貎如初。據考證,此方就是明代的宮中秘方麝香面膏。
慈禧外用養顏方珍珠粉
在歷史上備受爭議的慈禧太後,早已長期使用珍珠粉養生保健。據清朝容齡公主在《御香縹緲錄》所載,慈禧太後在步入老年後,肌膚仍宛如少女般嫩白光滑。經研究發現,原來慈禧太後充沛的精力和晚於常人衰老的容顏,便是靠長期服用珍珠粉來維持的。
慈禧持之以恆地保持著服用珍珠粉的習慣,據說每天晚上睡前一定會服用一匙珍珠粉,可以算得上是珍珠粉的忠實使用者。
古代宮廷的9大保養美食
古代帝王居住的皇宮無疑是天下雲集最多美女的地方了,在華貴的皇宮中,有專門為這些美貌嬪妃負責養生美食的人。漸漸地形成了宮廷專有的秘制養生美食。現在這些秘制的美食已經流傳出來了,一起來看一下吧!
清宮茯苓糕
原料:茯苓,蓮子,芡實,山葯,粳米,糯米。
製法:茯苓等葯各等分共為細粉,粳米、糯米另磨粉。取葯粉3份,粳米粉5份,糯米粉2粉,用水和成糕,放入籠內蒸熟,做成小餅。每日早、晚各食1^2個。
功效:健脾益腎,寧心安神,延年益壽。
說明:此為清宮食療秘方。茯苓,《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說它「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是古代醫家常用的益壽葯。現代研究證明,茯苓主含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組胺酸、麥角甾醇等,具有鎮靜和降血糖作用。茯苓聚糖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並有較強的抗癌作用。蓮子,《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說它「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延年「。芡實,《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說它主治「濕痹,腰背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人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
集靈膏
原料:人參60g,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各120g,牛膝、枸杞各60g。
製法:人參研為細粉,余葯煎煮後過濾去渣,加人蜂蜜適量,人人參粉,煉成膏。或將諸葯共為粉,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葯膏每日2次,每次半匙,白開水沖服。葯丸每日2次,每次10g,空腹白開水送下。
功效:滋腎益肺,健脾養心,填精補髓,強身壯體,延齡益壽。
說明:集靈膏是清康熙年間宮廷御醫顧松園改進之方。由於方中葯物偏於滋陰補血,所以脾虛腹瀉者最好不用。
二冬膏
原料:天門冬500g,麥門冬500g,川貝面120g。
製法:加水熬成膏,加川貝面、蜜收成膏。每日早晨用4「5茶匙、白開水沖服。
功效:此膏清心潤肺,止咳化痰,滋陰降火,解渴除煩,除五臟之火,失血勞傷,元陰虧損,不可一日無此葯。久服水升火降,陰與陽齊,則無病矣。
說明:方出《清太醫院配方》。方中二冬均為甘寒養陰佳品。天門冬是滋補強壯、抗衰老葯,《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長期服用「輕身益氣,延年不飢「,《日華子本草》稱其「潤五臟,益皮膚,悅顏色,補五勞七傷「。這可能與其富含天門冬素、粘液質、甾體皂苷等成分有關。《神農本草經》將麥門冬列為上品,稱它「久服輕身不老,不飢」,《名醫別錄》日「強陰益精,消谷調中,保心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本品含有多種甾體皂苷、粘液質,B-谷甾醇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方中川貝是一味很好的潤肺化痰葯物,與天門冬、麥門冬配伍,可增強滋陰潤肺功效。
太和餅
原料:山葯120g,蓮子、白術、芡實、茯苓、神曲、使君子、天南星各120g,炙甘草60g。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用老米飯干500g,蜜糖為小餅。日服1餅。
功效:健脾和胃,男女小兒脾胃虛弱最宜。
說明:方出《清太醫院秘錄醫方》,是一首食療保健,健脾益氣方劑。方中山葯、蓮子、白術、芡實、茯苓均為健脾益氣佳品,其中芡實兼有固澀之功,茯苓兼有利濕之效,一固一利,固正氣利濕邪,頗有配伍之妙。現代研究表明茯苓(見前面)、白術、山葯、蓮子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其中山葯可降血糖、降血脂,而蓮子、芡實尚有抗癌作用,可見本方養生益壽抗衰作用並非一般。
八珍膏
原料:黨參60g,茯苓60g,白術30g,薏苡仁、芡實、扁豆、蓮子、山葯各90g,白糖240g。
製法:共研細末,同白米粉蒸糕。每服不拘多少,日進二三次,白開水送下。
功效:此方不寒不熱,平和溫補,扶養脾胃,男女小兒諸虛百損,服此糕,無不神效。
說明:此為食療補虛佳方,乾隆皇帝自40歲起,便經常服用此糕。此後清代歷朝皇帝妃子,包括慈禧太後,亦競相服食。方中黨參大補元氣,薏米、扁豆健脾而利濕,諸葯配伍葯性平和,對於脾胃虛弱,心腎不足之證更為相宜。
五味子膏
原料:五味子240g。
製法:將五味子洗凈,水浸半日,煮爛去渣,再熬成飴,少兌蜂蜜收膏。每日口服1^2次,每次1匙,開水沖服。
功效:補腎健腦,滋陰益氣,養心。
說明:此方收錄在《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中,用來給慈禧補身體和養心神的。本品性溫,味甘酸,入肝、腎、心、肺諸經。歷代醫葯學家認為有「養五臟,壯筋骨」等滋補強壯作用。現代研究表明它含有五味子素、枸椽酸、揮發油等多種物質,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作用,可改善人的智力和體力,增強機體非特異性抵抗力和腎上腺皮質功能;具有保肝、解毒、降低谷丙轉氨酶作用等。可稱此膏為健腦益壽佳品。
明目延齡丸(膏)
原料:霜桑葉60g,菊花60g,蜂蜜適量。
製法:上葯為粗粉,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或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成濃汁,兌蜂蜜服膏。每日2^3次,每次6g。
功效:平肝明目,清熱散風,降血壓。
說明:現代研究表明菊花含有揮發性精油、膽鹼、菊苷等成分,能抗菌消炎,還可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擴張冠脈、有強心降壓作用。《神農本草經》把菊花列為上品,稱其「久服利氣血,輕身耐老延年」。此方為御醫張仲元給慈禧開出的處方,此時她已71歲,說明此方對老年人非常適宜。
玉肌散
原料:白芷、滑石、白附子各6g,綠豆粉120g。
製法:共研極細末,每次少量洗面,或兌人人乳用之,其效甚速。
功效:此散專治面部粗澀不潤,黑暗無光,雀斑污子。常洗能潤肌膚,悅顏色,光潔如玉,面如凝脂。
說明:方出《太醫院秘藏膏丸散方劑》。白芷氣味芳香,能滋潤肌膚,使它變得白嫩,面色紅潤,可用來做化妝品,所以宮中常作為美容葯使用。現代科學證實白芷含有芳香性揮發油,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從而促進皮膚色素吸收並滋潤皮膚。《本草綱目》載:「白附子主面上百病,治面黑干黑曾瘢疵。「葯理研究表明,本品對皮膚有刺激作用,能使表皮剝脫,從而剝蝕黑干黑曾瘢疵。另外本品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從而使色素得以吸收。
陽春白雪糕
原料:白茯苓(去皮)60g,山葯60g,芡實90g,蓮子肉(去心、皮)150g,神曲(炒)30g,麥芽(炒)30g,大米、糯米各500g,白砂糖500g。
製法:將諸葯搗粉,與大米、糯米共放布袋內,再放到籠內蒸極熟取出,放簸箕(或大木盤)內,摻入白砂糖同攪極勻,揉成小塊,曬(或烘)干貯存,備用。老年人每日2^3次,每次1~2塊。
功效:健脾胃,益腎養元氣,寧心安神,延年益壽。
說明:這是明代宮廷食療驗方,出自《魯府禁方》。茯苓作用見前「茯苓糕」。《神農本草經》將山葯列為上品,說它「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清代名醫張錫純說山葯是滋補葯中無尚之品。現代醫學研究闡明山葯含有澱粉酶、氨基酸、膽鹼、皂苷等,有增加白細胞吞噬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所含澱粉酶能分解蛋白質和糖,所以有滋補生肌的效果。
結語:古人的智慧和養生方法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很多流傳千古的方法即使到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依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9、中國古代的養生術是怎樣的?
養生學家,歷代皆有。既見於醫家,亦見於文、史、哲諸學者中,可謂名賢輩出,養生傳統幾千年,形成諸多學派,異彩紛呈。
精神養生。主張以安靜調養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益壽延年。靜思始倡於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的學說。《黃帝內經》繼老、庄之後,第一次從醫學角度提出精神保養刁」以防病,並主張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
主張精神養生的學派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對抗衰延年。人的思、慮、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主張以運動形體來保養生命。《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人們練身強體手段。唐代名醫孫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張人要經常進行適度的運動。
調氣養生。主張調養真氣來延年益壽。《黃帝內經》提倡調攝真氣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張的學派認為,氣是生命的根本和動力,氣充滿全身,無處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節氣機升降,維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強身健體。調養元氣的方法包括慎起盾、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方面。通過調養其氣,以達健康長壽。
固精養生。主張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到養生。據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黃帝內經》也非常重視精對生命的作用,認為精是人始生的基礎,生命活動的根本,人體壽夭的關鍵,主張養生關鍵在於節欲保精。陰精貴在充盈固秘,則人體得養,精力旺盛,強健長壽。固精的前題是收心正心。因此,這一學派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節欲、調七情等,以保養陰精,益壽延年。
食養養生。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延年益壽之目的。《黃帝內經》提出:「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原則。唐代名醫孫思邀是這個黨派的一代宗順,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
10、中國古代人的飲食習慣
中國古代北方文明的先期發展與農業生產的領先地位,決定了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基本上是以北方飲食禮俗、習慣為基礎而形成的。以北方飲食文化為主體的中華飲食文化在古代社會發揮過重要作用,對現代社會依然產生著重要影響,並成為文明時代的重要行為規范。後世南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雖超越北方,但在飲食文化傳統方面也只具豐富完善、揚棄繼承之功,並未從根本上否定中華傳統飲食文化。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1),食禮是一切禮儀制度的基礎。北方地區長期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文明初期的相關飲食禮俗與規定大多是首先在這一地區產生形成的。帶有濃郁流民習氣的漢高祖劉邦在即位後曾遇到「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的混亂局面。賴叔孫通「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以成朝儀禮法。「竟朝置酒,無敢喧嘩失禮者」,劉邦乃「知為皇帝之貴也」(2)。叔孫通所參考的古禮秦儀,包括先秦以來逐漸形成的飲食禮儀。《洪範》八政以食為先的思想以及《周禮》、《儀禮》、《禮記》中有關飲食的規定與要求,因被奉為經典而為後世所遵從。先秦諸子學說雖異,然同受農業母體文化之滋養,都不同程度地重視或關心食事。老子有「治大國若烹小鮮」(3)的名言,說明他精熟飲食理論。「治身養性者,節寢處,適飲食」(4),明確提到飲食對人的修養的重要作用。墨家以飢不得食、寒不得衣、勞不得息為「三患」,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節儉理論。注重禮儀禮教、講究藝術衛生是儒家食教的重要內容,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飲食思想與觀念構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核心。
中國在很早就出現了飲食生活方面的專題著作,這些飲饌類文獻稱為食經。《漢書·藝文志》記有《神農食經》七卷;《隋書·經籍志》記有相關食經十二種,七十一卷;《新唐書·藝文志》記食經類著作五種,一百六十二卷。這些論著大致能反映先秦至魏晉南北朝間飲食文獻情形。遺憾的是這些可貴的文獻大多已經散佚。《齊民要術》第八、九兩卷為現今所見隋唐以前最完整最有價值的烹飪著作,約佔全書2%的篇幅,徵引《食經》、《食次》等文獻達144條之多。《食經》作者可能是崔浩,為河北清河名族;《食次》撰者無考,有人認為乃《食饌次第法》省稱。由《要術》徵的引內容考索,《食次》亦為北地食饌之法。賈思勰,山東益都人,曾任北魏高陽太守。從「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判斷,《要術》所載耕農、醯醢之事,當多為賈氏家鄉或任官之地的情形。唐以前飲饌著作基本上出現在黃河流域,或能反映北方飲食文化的歷史地位。
日本著名食物史專家蓧田統先生曾撰《近世食經考》一文,他認為「宋代與前代比較,漢人的勢力明顯的向南方擴展。但在日常的飲食生活方面,大體上仍然是唐代的延續」(5),近世化的影響並沒有明顯地反應到廚房裡面。南方飲食文化發展,大致與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同步。尤其是宋室南渡,促進了京菜(河南菜)與江浙菜之融匯。至明清時期南方飲食文化反而後來居上超過了北方。
二、麥作發展與麵食特色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粟、稻起源中心,自新石器時代即顯現出北粟南稻的農業格局。粟、稻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或飯或粥基本上都是以「粒食」(6)為主。故南方與北方在農業類型雖有水、旱作之差異,但在主食餐飲方式上並無多大不同。北南餐飲方式的分異,在很大程度上與北方麥類作物的發展相關。麥類作物,一般認為起源於西亞。大約商周時期出現「告麥」、「登麥」祭禮,《詩·周頌·思文》有「貽我來牟」,被認為是天降嘉種。小麥種皮堅硬,「粒食」品質不佳,至漢時董仲舒仍謂「關中俗不好種麥」。隨著糧食加工方法尤其是大型石磨的出現,出現了有別有「粒食」的小麥麵食技術,小麥的食用品質大大改善。麥子在中國的本土化經歷了一個自西向東、由北而南的歷程,黃河中下游流域是宿麥的最佳適生區之一。中國北方地區隨著麥作的發展而逐漸過渡到以麵食為主,而南方受氣候條件限制,或有「種麥則苗而不實」(7)者。宋清間江南麥作有了很大發展,但稻麥田的水旱轉換涉及復雜的工序與技術,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由於麥類作物對稻米生產僅起輔助作用.故南方依舊保持了稻米的「粒食」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