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小暑養生 老人

小暑養生 老人

發布時間:2020-07-27 15:19:47

1、小暑吃什麼養生

小暑吃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等等養生。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抄進入三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百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民間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度,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

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麵。所謂問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干炒熟答,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麵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2、小暑時節如何保健養生

1食新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2黃鱔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各地經典菜餚幾乎都有以黃鱔為原料的。黃鱔生長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補、最味美的莫屬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另外,這個時期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根據冬病夏治的說法,此時用黃鱔滋補更能起到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的作用。
3綠豆芽
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綠豆芽菜餚可以清熱解毒、利尿除濕。同時,綠豆芽的熱量很低,而水分和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蠕動,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們公認的夏季瘦身佳品,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對食道癌、胃癌、直腸癌患者也有良好的食療價值。
4蓮藕
不少朋友曾有過這樣的體驗:每到夏天,稍不注意,就會流鼻血,去醫院也查不出什麼問題,醫生只是叮囑道:多吃點蓮藕就可以了。果真沒過多久,問題自然消失了。其實,這里邊也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在空氣乾燥、補水又不足的時候,常吃蓮藕可以涼血、滋陰、清熱,解決流鼻血這種麻煩可以說是小菜一碟。對老年人來說,夏藕更是補養脾胃的好食材。此外,蓮藕也是高血壓、肝病、食慾缺乏、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者的保健食物。
5黃瓜+煮雞蛋
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6吃餃子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7吃伏面
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麵。所謂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干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麵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8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葯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小暑養生
平心靜氣
中醫講究心傷則心跳神盪,精神渙散,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心神受損則必涉及其他臟腑。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子就是這個道理,應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少動多靜
炎炎夏季,驕陽普照,地熱蒸騰,正是人體陽氣活動旺盛之時,養生也宜側重於養陽才能順應季節變化。此時,人們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最好堅持「少動多靜」的原則,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徑、撫松竹,還可以在環境清幽的室內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
切勿赤膊
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還和皮膚輻射有關。當外界溫度超過37攝氏度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所以,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小暑節氣,太陽距地面較近,晴天空氣中紫外線含量在一年當中是比較高的,因此赤膊也容易造成曬傷。
小暑慎防高發疾病
預防脾胃病
進入小暑以後,天氣逐漸炎熱。進入夏季以後,多愛食生冷寒涼,愛喝啤酒、碳酸飲料等消暑解涼,更容易隨天氣變化而食慾不振或急食暴飲,殊不知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容易導致多種脾胃疾病。
飲食過飢與過飽都會引起身體不適。過飢會導致正氣虛弱,抵抗力下降,繼而引起其他疾病;過飽會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腹脹、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的疾病。
預防患心衰
小暑之際,炎熱的伏天下,人體內的血流加快,心臟負荷大,所以保持心情的平靜與愉樂便顯得極其重要。進入高溫天氣,由於心臟排血量明顯下降,各臟器的供氧能力明顯減低,不少「內心脆弱」者就會引發心衰,患者最初可表現為活動後氣短;此後隨著病情的加重,對活動的耐受力也越來越差;到晚期,病人只能卧床休息。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易疲勞、食慾減退等症狀。所以說,進入高溫天氣一定要注意養「心」。
要想預防心力衰竭,平時就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要戒煙、少喝酒、適當控制體重、改善飲食習慣。
預防丘疹性蕁麻疹
中醫把丘疹蕁麻疹稱為「赤白游風」。中醫認為,病因是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於皮毛肌膚之間而發,內因是過食油膩厚味,葷腥等助火動風之物,如魚、蝦、蟹等,或因腸道蟲淫,均可導致腸胃不和,風火濕熱內生,郁於皮膚而發。

3、不同人群小暑應該怎麼養生

1

4、我們在小暑應該如何養生

小暑注意養心
小暑重養心,紅豆富含鐵質,不僅利水消腫,還非常適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有行氣補血之功效。
因天氣原因小暑時期會引起人體內的血壓波動,在床或蹲坐時血壓是較為平穩的,但若起立過快,會導致頭部血壓銳減從而導致身體受損。所以在起床、蹲坐起立時不要著急,最好能夠活動一下四肢,不需要時間太長,半分鍾即可,然後慢慢起身。

小暑飲食
小暑屬長夏,陽熱下降,水氣上升,濕邪易困脾胃。此時要注意清熱解暑,健脾利濕,飲食以淡補為主,少吃辛辣油膩的食物。

情緒養生:心態平和
天熱人體溫度升高,易引起內分泌失調和心態不定,讓人感到煩躁不安、思維紊亂,易激惹、易怒甚至行為失常等。表現為失眠、健忘、情緒低落、食慾不振等。有規律的作息可以安定情緒。
如果失眠,可以在仰卧或側卧時,放鬆全身肌肉,或者注意腹部呼吸的起伏,排除雜念後,心靜了自然就可以安然入睡。同時優化飲食結構等生活習慣,保持平和、快樂的心態。

運動養生:少動多靜
提倡「少動多靜」,尤其是老人與小孩,以及體質比較弱的人都應該避免在小暑天氣中做劇烈的運動。
在清晨或者晚上比較涼爽的時候,可以適當進行小幅度比較緩和的運動,比如打打太極,散步,慢跑這一類的,感覺到出汗就行,沒必要運動到大汗淋漓,這樣子很容易導致脫水狀態、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要注意。

5、小暑怎樣解暑,又怎樣養生

小暑注意養心
小暑重養心,紅豆富含鐵質,不僅利水消腫,還非常適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有行氣補血之功效。
因天氣原因小暑時期會引起人體內的血壓波動,在床或蹲坐時血壓是較為平穩的,但若起立過快,會導致頭部血壓銳減從而導致身體受損。所以在起床、蹲坐起立時不要著急,最好能夠活動一下四肢,不需要時間太長,半分鍾即可,然後慢慢起身。

小暑飲食
小暑屬長夏,陽熱下降,水氣上升,濕邪易困脾胃。此時要注意清熱解暑,健脾利濕,飲食以淡補為主,少吃辛辣油膩的食物。

情緒養生:心態平和
天熱人體溫度升高,易引起內分泌失調和心態不定,讓人感到煩躁不安、思維紊亂,易激惹、易怒甚至行為失常等。表現為失眠、健忘、情緒低落、食慾不振等。有規律的作息可以安定情緒。
如果失眠,可以在仰卧或側卧時,放鬆全身肌肉,或者注意腹部呼吸的起伏,排除雜念後,心靜了自然就可以安然入睡。同時優化飲食結構等生活習慣,保持平和、快樂的心態。

運動養生:少動多靜
提倡「少動多靜」,尤其是老人與小孩,以及體質比較弱的人都應該避免在小暑天氣中做劇烈的運動。
在清晨或者晚上比較涼爽的時候,可以適當進行小幅度比較緩和的運動,比如打打太極,散步,慢跑這一類的,感覺到出汗就行,沒必要運動到大汗淋漓,這樣子很容易導致脫水狀態、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要注意。

6、小暑吃什麼養生?

小暑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這一時節的飲食,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而且飲食要節制,不可貪食、過量;而且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7、小暑怎麼養生 小暑養生小知識

飲食清淡
小暑期間,氣候炎熱,此時不宜吃一些性熱的食物,應該多吃一些性寒、性涼的時候幫助瀉火zd,應季的食物有苦瓜、秋葵、芹菜、蓮藕、冬瓜、菱角、黃瓜等。
少吃冷食
小暑的時候氣候炎熱,很多人喜歡吃冷飲避暑,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夏天吃冷飲之類的冷食對腸胃的傷害是比較大的,所以,建議有節制的吃冷食。回
預防中暑
小暑的答時候天氣開始變得熱起來,對於身體較弱的人來說,這樣的天氣情況很容易中暑,所以,日常要常備防中暑的葯品,飲食也要清淡一些,防止中暑。

與小暑養生 老人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