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穴位養生保建治病

穴位養生保建治病

發布時間:2020-07-27 12:43:42

1、艾灸的養生治病效果好嗎?

效果還是很好的。我之前也是身體虛弱多病,動不動就感冒發熱。後來經一朋友介紹購買了一張河南大唐艾神健康科技生產的艾灸床,現在身體抵抗力明顯增強,以前的一些小毛病也沒了。你也可以買一張試試,或者去附近的養生館里去看看有沒有他們公司生產的產品。

2、哪些穴位對養生保健有重要意義?

傳統中醫保健流行一首十要穴保健歌,幾千年以來為人類所利用,不花錢,能治病,人人可以動手,無副作用。「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可以增強抗病能力,提高人體免疫功能。
三里內關穴,胸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殷門昆侖穴。
頭項若有病,後溪並風池。
膝前兼胸脅,環跳與陽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一、 風池穴
取穴: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會穴。
方法:1、先將右手拇指與食指岔開,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用力一捏一松25下;2、換左手捏拿風池25下;3、雙手兩拇指分按兩風池,餘四指抱頭,兩拇指同時用力揉捻旋轉各50下。

二、曲池穴
取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屈肘成直角時在紋外端凹陷處,掌心向內取穴。)
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食指按壓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窩底曲池對面),拇、食兩指同時用力捏捻50下;2、換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三、內關穴
取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手少陰心包經絡穴。
方法:1、用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與內關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2、用右手拇指按壓捻揉左手內關50下;換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內關50下。

四、合谷穴
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間,當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
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方法: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捏拿左手合谷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五、後溪穴
取穴: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骨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
方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兩指同時用力掐捏捻揉左手後溪50下;換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後溪50下。2、兩手握拳,拳心朝上,兩後溪對敲50下。

六、環跳穴
取穴:在股外側部,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經驗取穴:側卧屈股,術者以拇指掌指關節橫紋壓在大轉子凸點上,指頭指向脊椎,拇指尖之處是穴。

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的會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方法:1、脫去外衣留內衣,兩手握拳,手心向內,兩拳同時捶打兩側環跳各50下。
七、足三里穴
取穴:正坐屈膝垂足,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足陽明胃經合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方法:1、穿著內衣正坐,雙腿屈膝,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壓在兩腿足三里上,餘四指並攏扶住小腿肚,兩拇指同時用力按揉50下。2、雙掌同時拍打兩腿足三里50下。足三里是降虛火、定神志、強壯保健的要穴。
八、殷門穴
取穴:在大腿後面,當承扶與委中連線上(臀橫紋至膕橫紋正中連線上),承扶下6寸。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
方法:1、脫去外衣留內衣,正坐床上或椅凳上,用兩手拇、食指岔開,同時捏拿兩殷門各50下。2、兩手掌分別按兩腿殷門,同時上下摩擦50下。
九、陽陵泉穴
取穴:在小腿外側,當膝下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足少陽膽經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八會穴中的筋會穴。
方法:1、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腿陽陵泉上,其餘四指並攏托住小腿肚,同時用力揉捻50下。2、兩手掌分按兩膝外側,同時用力拍打各50下。
十、昆侖穴
取穴: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食指按住右足昆侖穴,拇指按在右足內踝下照海穴上,拇食指同時用力捏拿50下;換左手捏拿左足昆侖穴50下。2、兩拇指分按兩足昆侖穴同時揉捻50下。

3、湧泉穴養生治病的方法有哪些?

湧泉穴古代稱地沖穴,位於足掌凹陷處,為「足少陰腎經」經氣所出的「井」穴。祖國醫學認為,「腎出於湧泉」。「湧泉」即腎經經氣像泉水那樣湧出。對於腎,醫學家們稱它為「先天之本」;而足與地氣相通,與腎經所系,寒濕邪氣易於侵入湧泉犯及腎經,尤其是處於生理功能衰退的中老年人,對湧泉更應重視。

據記載,湧泉穴養生法作為一種民間自我保健方法,在宋代民間即已盛行。《東坡全集》中有這樣的記載,當時的閩廣地區很多人染有癉氣(瘧疾),有個武官卻多年安然無恙,且「面紅膩,腰足輕快」。後來人們發現,他「每日五更起坐,兩足相對,熱摩湧泉穴無數次,以汗為度」。於是,很多人競相仿效。後世名醫將此療法總結成「足心道」,先後傳入日本和歐洲。如今又在美國、日本、東南亞和我國台灣省風靡。

湧泉穴養生治病的方法很多,現將幾種主要方法作一簡介。

1.擦湧泉穴位每日早晚,用一手握足趾,一手摩擦湧泉穴,至足心發熱為止。隨即將腳趾略略轉動,並將足趾盡量屈伸,不少於百次。常用此法可使人步履輕捷、足脛強健,並可促進睡眠,使大小便通暢。

2.大烘湧泉穴用中葯川烏(或草烏)100克,樟腦10克,共研為細末,用醋調製成彈子大小,置於足心踏住,足下放做人烘烤,溫度以使人能耐受力度。同時用衣被圍住身體,使汗出如涎,即生效。本法可治足部肌肉疲勞與足、膝等關節風濕疼痛等病。

3.灸湧泉穴未能用艾條或艾柱灸湧泉穴20~3分鍾,每晚臨睡前灸一次即可。

4.熱水浸湧泉穴法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洗燙足部。或用熱水泡洗雙腳約15分鍾後擦乾,然後坐在床上,用右手把住右腳趾,用左手掌搓右腳心,前後搓、轉圈搓,搓到腳心發熱為止。再換另一側用同樣方法搓。此法對防治老年性足部麻木、發冷、水腫和冠心病、高血壓等病症有積極作用。

4、中醫經絡穴位真能治病?

中醫針灸,養生保健,治療疾病,效果好沒有副作用。

5、為什麼按摩有保健治療作用

都有這種體驗:當你不小心碰撞了身體某一部位,或扭了某一個關節時,只要皮膚沒有破損,你都會自覺與不自覺地用手揉搓、按壓受傷的部位。其實,這就是最簡單的按摩。按摩又稱推拿,是用手在人體皮膚、肌肉及穴位上施行各種手法,以達到保健治療目的的方法。按摩為什麼能治病呢?中醫理論認為,要維持人體的身體健康,必須使經絡疏通,血脈流暢,陰陽調和。而按摩的作用,正在於流暢血脈,調和陰陽。人體一旦有病,往往影響經絡和血脈的暢通;特別是筋骨和肌肉的損傷,更易引起經絡阻滯,血脈淤結。用按摩方法可使經絡疏通,氣血流暢,其病即可痊癒。按摩的各種手法,均通過改善局部皮膚、肌肉、關節、神經、血管及淋巴管等處的血液循環,使新陳代謝加快、毛細血管擴張、炎性滲出物吸收增多,從而加速局部浮腫和淤血的消散。按摩的手法很多,主要有按、摩、推、拿、揉、搓、掐、點及叩等9種。這9種方法,不論在醫院,在家裡,或外出旅遊,均可應用。按摩方法廣泛適用於各種急、慢性疾病和機能衰退的病症,而且對於某些疾病,可以收到其他治療方法所不能比擬的治療效果,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及肩周炎等。按摩的主要適應症有:頭痛,頭暈,神經衰弱,感冒,火眼,胃痛,高血壓,腹瀉,腹痛,便秘,遺尿,遺精,陽痿,疝痛,肥胖症,急、慢性腰痛,腰腿痛,風濕性關節炎,脊椎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半身不遂,截癱,面癱,四肢痙攣,落枕,腱鞘囊腫,扭傷,婦女痛經、月經不調、乳腺炎,小兒疳積、泄渲、遺尿、急慢驚風、小兒麻痹後遺症,脫肛及近視眼等。由於按摩是一種機械性刺激很強的治療方法,因此,使用不當往往可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不論是自我按摩,還是求助他人按摩,最好都先請教一下按摩專科醫生,弄清哪些是按摩療法適宜的,哪些是不適宜的,哪些是禁忌的。凡有以下情況,應禁忌按摩治療: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胃及十二指腸急性穿孔,結核和化膿性疾病,癌症的局部病灶,皮膚有破損,妊娠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另外,飢餓、疲勞、酒醉、嚴重心臟病及病情危重者,也應禁用按摩治療。

6、即保健又強壯身體的穴位是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百合穴,有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之功效。灸「足度三里」能補中益氣,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調整消化系統使版之功能旺盛,吸收營養增加能源,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抗病和抗過敏功能,對全身各系統都有強壯權作用

7、保先天,養後天,哪些穴位是養生要穴,用好健康一生?

神闕、關元穴、足三里這幾個養生穴。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許多特殊的感覺點。並且,在有名的醫學典<黃帝內經>中,早就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近160個穴位的名稱。你看,中醫文化的源頭又遠又長,說明了它的奧妙很大啊!

所謂神闕其實就是人體的肚臍眼,在當我們還在腹中之時,便依靠臍帶從母體中獲取營養。在出生的那一刻起,結扎後我們還是保留這樣的命蒂。若是在平日里我們可以嘗嘗撫摸、輕按這個穴位,甚者可以用溫通的艾暖灸之,可有培元固本、回陽救脫以及和胃理腸的功效,幫助氣血的運行。

關元穴位於臍帶以下約三英寸處(即四指)。自古以來,它就被用作小腸的聚集點,小腸的氣體通過這個點凝結並輸送到皮膚。有養元固資的作用,有補焦的作用。古人稱其為陰陽相通之地,老子曰:「形而上學,萬事之門。」在現代臨床中,它也主要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患者。

足三里位於我們小腿外側(約四指)和脛骨外側指下方三英寸處,所有消化系統疾病,如脾胃疾病,都可以在這里進行調節。具有健脾、健胃、調節陰陽、活絡經絡的作用。合谷穴位於人手背、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間,作為第二掌骨橈骨的中點。合谷穴主要用於治療某些面部疾病,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清熱,促進楊起,幫助正氣。這是一個特殊的點,以減輕疼痛,尤其是頭痛和牙痛。只要揉捏這一點就能減輕疼痛。

8、什麼是「保健穴」?按壓保健穴對養生保健有哪些作用?

「保健穴」就是足三里穴。
中醫針灸歌訣雲:「若要安,三里常抄不幹。」意思是說,若要使身體安康強健,就得經常灸足三里穴百。足三里穴位於膝蓋骨外側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度指處。在人身360個穴位中,具有保健養生作用的首推足三里,此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寓祛病延年之知功效。國外醫學界也將此穴稱為「保健穴」、「長壽穴」。因此經常按壓足三里穴能調節胃液分泌,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道,並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延緩衰老。

與穴位養生保建治病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