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辟穀養生 你知道多少
辟穀的意思他們大都說了
我 還知道 辟穀術
《通志•藝文略》著錄《太清斷谷法》《無上道絕粒訣》《休糧諸方》《太清經斷 谷諸要法》《斷谷諸要法》《停廚圓(或作「丸」)方》各一卷。《正統道藏》收載尤 多。但諸書所載,歸納起來,不外「服氣辟穀」與「服葯辟穀」兩大類。
(一)「服氣辟穀」即以服氣與辟穀相配合,並以服氣為基礎,通過服氣達到辟穀 的目的。具體說法不一,有的主張服氣之初,即行辟穀,飢時飲一兩盞胡麻湯或酥湯, 或一兩杯酒,渴時唯飲清水。有的主張服氣之初漸減食物,每日減食一口,遞減至十日 而全斷。有的主張不強行辟穀,待服氣功深,至三年後,便會自然斷谷。具體方法多見 於諸家氣法書中,據《抱朴子內篇•雜應》篇載,即有食十二時氣法,食歲星氣法,食 六戊精氣法,思神食氣法等。
(二)「服葯辟穀」即用服食葯物以代替穀食。葯方甚多,有取高營養而消化慢的 豆、棗、胡麻(芝麻)、栗、酥、及茯苓、黃精、天門冬、術、人參、蜂蜜等配伍,制 成丸膏,於斷谷後口服一二丸,以代穀食。有取高營養而難消化之物配方,一頓飽餐後 即絕谷,可辟穀很長時間。又有作美食飽餐一頓,再服葯以養所食之物,據說可辟穀三 年。還有用草木葯熬煮特定的石子,以石當飯者。具體葯方見《太清經斷谷法》及《雲 笈七簽•方葯部》。(此法我未成試過,不知會不會有副作用)
得來不易 望採納··3Q
2、道教養生修煉的方法是什麼?
據元代李道純的統計,當時流傳的養生修煉方法有三千餘種,而道書上記載的大約只有二百種,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十大類。
1、導引按摩類
這一類功法是以健身強體為目的的動功,包括導引術、按摩術、點穴術、叩齒法、鼓漱咽津法、鳴天鼓、干梳頭、乾洗臉、揉耳運目、仙鶴點水、擦腳心、兜外腎、自發動、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動搖肢體為門徑,與服氣、存思配合,組成系列功法。
馬王堆導引術(資料圖圖源網路)
2、吐納行氣類
這類功法是以調煉呼吸為門徑,達到精滿、氣足、神旺的延年益壽效果,並能發放內氣利他濟人。這類方法包括采氣、食氣、閉氣、煉氣、布氣(發氣)、胎息、調息、六字訣等。大體可歸為服食外氣、吞咽元氣、存思服氣、調動內氣等四種。
3、意念修煉類
我國道教氣功,除「內丹」堪為不二法門,「行氣」久稱一樹奇葩,其他如守一術、虛靜術、存神、內觀、定觀、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竅、存思術等等,方法尚多;而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不外以意念修煉為主,所以,可一言以蔽之為「意念修煉」,並從而與「內丹周天」、「吐納行氣」鼎足而三。
教氣功:十二段錦(資料圖圖源網路)
道教三大類功法足以概括我國氣功中的一切靜功,其中「行氣」以呼吸修煉為主,「意念修煉法」以意念修煉為主;然而兩者卻又不是河水不犯井水,涇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行氣」功法常須藉助意念活動進行配合,而「意念修煉法」也少不了呼吸的參與,只不過是各有專攻,側重不同罷了。而「內丹」之術則綜合「呼吸」、「意念」,嫁接孕育,另展奇姿,從而成為我國氣功中的千古絕招。
4、內丹周天類
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氣神為「葯物」,而在體內煉「丹」的系統修煉方法。在道教修煉諸法中,內丹的理論最稱精湛,方法最為周密成熟,堪稱道教氣功的代表、精髓。內丹的流派分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東派、三豐派、青城派;修煉的方法有十多種,但皆以性命二字為綱宗。就修煉的順序來說,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有先修性後修命及先修命後修性的漸法。
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稱「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煉神之道與禪宗之禪的融合,入手即逕直煉神還虛,絕情忘念,明心見性。
內經圖(資料圖圖源網路)
先修性後修命,為全真道北宗所倡。此法從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見性入手,至念住心息,再依次了徹命功。這種丹法的修習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百日築基,煉精化氣,亦稱為小周天;第二階段為十月養胎,煉氣化神,亦稱為大周天;第三階段為三年哺乳,練神還虛;第四階段為九年面壁,練虛合道。
先修命後修性,為南宗所倡。其法從鍾呂派內丹的傳統方法入手,守竅調息,循序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至煉神階段,參究禪宗性理,以「打破虛空為了當」。
從修煉方式講,內丹又分為清修、雙修二派。清修派主張陰陽具足自身,只可自己清修,這是內丹的主流。雙修派認為陰陽分具於異性之身,主張男女合修,取葯於「同類彼法」。這類方法實屬秦漢以來房中術的進一步發展。道教還認為,男女生理不同,故煉丹的方法應有所區別。宋元以來,出現了不少「女丹」的修煉方法,一般都從意守膻中「煉體」入手。
5、辟穀斷食類
辟穀亦稱「卻谷」、「休糧」、「絕粒」、「斷谷」等,即在一段時間內,乃至長期不食蔬谷和煙火食。我國辟穀起源很早,並不是有了道教以後才有辟穀的。道教興起後,接過辟穀之法,不僅把辟穀實踐推向縱深,而且還予理論上賦予一種神秘色彩。辟穀大略可分為辟穀後服氣、辟穀後飲水、辟穀後服食葯物三種,其中辟穀服葯法有百種之多。這三種辟穀法,一般都與服氣等類靜功配合。
6、滋補服食類
這類養生修煉方法又稱為「服餌」、「服食」。所服之物大體可分為草本金石類葯物。道教宣揚服食用金石等煉成的丹葯可長生成仙,已被實踐證明屬謬誤之談。但所服草木之類葯物,多有滋補作用,服食得當,當非無益。比如適量的服食大棗、靈芝、胡麻、五加皮、茯苓、枸杞、松脂、五味子、人參、乾地黃等對人均有滋補作用。
道士煉丹(資料圖圖源網路)
7、房中養生類
此法因議論不一,在此不再論述,望見諒。
8、起居攝生類
道家養生修煉之術,除內丹、行氣、存思、服餌、房中、導引等法之外,還包括心身兩方面的養生之道,涉及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飲食、語言、情緒等方面的雜修之法,這就是起居攝生類修煉法,可謂博大精深,網羅無遺。它包括四時調養法、情緒調攝法、飲食調養法、起居調養法等。
9、香湯沐浴類
在多種多樣、異彩紛呈的道教修煉方法中,還有一類不被外界注意,但在養生修煉中確有一定特殊作用的養生修煉法,這就是香湯沐浴。所謂「香湯」,就是調進各種芬芳葯料的溫熱洗澡水。香湯沐浴的作用不僅在於洗凈身體,滌盡垢膩,並且還在於藉助洗滌身垢的啟發影響,反過來對潔凈內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氣自然清朗,有利於養生修煉。道教作道法之前,皆當香湯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
香湯沐浴(資料圖圖源網路)
沐浴的香湯常用五種香湯。所謂「五香」,就是白芷、桃皮、柏葉、零陵、青木香五種香葯或香料的總稱。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揮發油,味芳香,據道教密傳,有避邪和去三屍的作用。桃皮是桃樹去掉栓皮後的樹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氣味芳香,具有較強的健腦醒腦作用,且可以殺諸瘡蟲,止息痧氣。柏葉,則具有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止飢的作用。零陵香,對心腹惡氣、齒痛、鼻塞皆有較好的療效。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還能清醒毛孔,促進皮下毛細管的血液循環,使沐浴者遍體舒適。香湯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湯等加制而成。調湯之人,功德無量。
10、指印符咒類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樣,也有手印、咒語。道教的手印「訣」、「手訣」,手指做成訣的姿勢叫「掐訣」。訣的種類有數十種,其作用與佛教的手印相同,但手指配合之法則相異。道教的咒語,稱為「祝」或「咒」。
道家手訣(資料圖圖源網路)
大約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韻文,第二種是無韻的短語,第三種取自佛教咒語。道教在修煉時,多用咒語,尤其是存思、存服外氣一類,在開始做功及做功結束時,都要掐訣念咒。內丹修煉中亦往往用咒語。念咒時不但要掐訣,而且要存思。存思、念咒、掐訣同時配合,有如佛教的三密相應。道教的符篆派,在修煉時,還常書符。符的種類很多,各有其用場,雖召神制鬼自屬無稽,但符?的實際運用,都與氣功修煉密切相關。
3、道教養生之道這本書可以學習嗎?
修道者,修自身也。
身明,心靜,神清,自可達道。
推薦《copy道德經》、《太上清靜經》、《易經》
現今於世,避世修zd道、潛修是很難的了。只有一邊於凡塵修身修心修神,一邊完善自己,這也是所謂的入世修道
我也修道,無事可相互印證下,呵呵
4、求修道小說。本人對道家修道養生,打坐煉丹非常仰慕,求此類小說和文學作品。
道家功是道家學者和道教門徒所習練的功法。道家功以道教文獻《道藏》中記載的功法為主體體系,在我國氣功諸流派中,道家功最具民族特色,是我國氣功的優秀代表和唯一可以和佛家功媲美的流派之一。 道家功祖述老莊,《道德經》說:「虛其心,實其腹」,「專氣致柔,能歸嬰兒乎」。道教循之,創胎息法。唐代司馬承幀又提倡「存想」,即存我之神,想我之身,達到入靜之境,且用意念導氣運行,這是後來「金液還丹」、「大小周天」等功法的濫觴。 道家功以長生為目的,主要有正一、全真兩大派,兩大派分若干宗派,兩大派外也還有若干小派。各派在其功理、功法方面也各具特色。盡管如此,無論何宗何派其修持功夫都以煉養陰陽、性命雙修為第一要義,都以返樸歸真,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都以延年益壽和長生不老為最終目的。 道家功的理論體系,沒有佛家那樣嚴謹,也不像佛家那樣對氣功名詞、概念予以詮釋。加之道家功理多用隱語,導致很多名詞涵義、概念含混不清。晉代之後,許多道教學者在理論改革時吸收、借鑒了佛家功法理論,道家功才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 道家功非常注重個人的實踐,數千年來,為了尋找行之有效的功法,許許多多的道士付出了畢生的精力。據說五代道士呂洞賓為練開天目穴,進行了極其悲壯的實驗,三千弟子死去八百。可以說,道家功法體系就是在不斷吸取這些人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道家初期的功法比較簡單,除老子倡導的守一法再就是莊子宣揚的心齋、坐忘、踵息、吹噓呼吸和熊經鳥伸之類的仿生導引功。道教成立後,出於宗教目的吸收了許多古老的養生術和所謂「仙術」,並在總結古老氣功的基礎上創編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後,道家功日益豐富多彩,成為氣功史上的一條主流。
編輯本段基本功法介紹
道家
早期修煉功法的內容,主要有心齋、坐忘、緣督、導引、吐納、聽息、踵息、守靜、存想、守一、辟穀、服食、房中、行炁、胎息、外丹、內丹等等,下面作以簡明介紹: 心齋 心齋,「齋」即清心之義,心齋指內心清虛寧靜。最早出自《莊子·人間世》:「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意思是說:大道至虛至靜,因此人心應當清虛寧靜,以合大道。所以中華道家所講的真正齋法,不是外表吃素謂之齋,乃指內在的心裡干凈,這也是中華道家修養的高妙義諦之所在。 坐忘 坐忘,即靜坐忘身。見《莊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意思是說:肢體廢去不動,聰明免去不用,離開形體去掉思慮,心同於無所不通之大道,就叫做坐忘。道家這時的坐法,不是後來佛教的盤腿打坐法,而是坐於杌上或席地而坐。 緣督 緣督,指遵循中道,或雲運行督脈。見於《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為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意思是說:遵循中道(或運行督脈)作為途徑,就可以做到保養身體,可以做到完善生命,可以做到奉養親人,可以做到盡享天年。後世修煉中的任督周天,即依此作為理論根據。 導引 導引,即導行肢體,以通經絡。《莊子。刻意》雲:「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意思是說:象熊一樣攀援樹木而自懸,如鳥一樣展翅而伸腿,這是為了長壽的需要,是導引鍛煉、保養身體,象彭祖長壽的這一類人的愛好。在三國時華陀所傳之五禽戲,即屬中華道家之導引法。 吐納 吐納,指吸進清炁,而呼出濁氣。《莊子。刻意》雲:「吹噓呼吸,吐故納新。」意思是說:用呼吸之法,吐出濁氣,而吸人清炁。這就是中華道家修煉的調息之法。後文築基煉炁之吐納法,即淵源於此。 聽息 聽息,又稱「聽炁」。指靜中用炁聽呼吸,以凝神合道。見《莊子·人間世》:「無 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意思是說,不要用耳朵去聽呼吸,要用心去聽呼吸;又不要用心去聽呼吸,要用炁去聽呼吸。因為這時心與炁 打成一片,心已在炁中了,所以不用心聽而用炁聽。這種方法,也是中華道家調息入靜的一種。聽息法的目的,最後是要達到無心而聽炁;世俗流傳的數息法,最後 還是有心在數息。比較而言,用「聽息法」比用「數息法」,更為容易入靜,而且入靜的層次更深。 踵息 指內呼吸功深,而達於踵。據《莊子·大宗師》:「古 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意思是說:古代修道的人,他們睡覺不會做夢,他們醒來不會憂愁,他們吃 東西不求厚滋味,他們的呼吸很深很深。有道之人的呼吸,可以由內直接到達腳後跟;平常之人的呼吸,只能夠由外到達於咽喉。這是修道人所用的內呼吸,與平常 人所用的肺呼吸,決不相同。一般人用深呼吸,炁機最多隻能到達丹田;而有道真人的呼吸,卻可以直接到達足後跟,可見古代修煉的真人,已經具備很深的修煉功 夫。 守靜 守靜,即收心求靜以守之。源出《道德經》:「歸根日靜,靜日復命。」意思是說:歸到生命的根本,就是人靜,入靜之後,生命可以得到回復。成為後世中華道家修煉學的重要義理。《太平經》雲:「求道之法靜為根。」 存想 存想,又稱存思、存神。即內聚精神,不使外游。《天隱子》日:「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存想的意思,原來是存想自己身上的神靈。因為道家認為人身各處,都有神靈統領,存想這些神靈,就能使其守在自己身上,從而可使生命牢固,做到長生久視。中華道家最早的主要修煉經典《黃庭經》,其中所述即為存神法。 守一 守一,即守心一處,或守一於道。《莊子·在宥》雲:「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意思是說:我守心一處,而處於身內陰陽二炁的和諧之中。守心一處,或可大之而守於道,或可小之而守於竅。後世道家修煉之中的守規中法、守丹田法、守祖竅法、守會陰法等等,即來自於此。 辟穀 辟穀,又稱斷谷、絕谷、斷食、辟糧、絕粒、休糧、斷糧等。辟穀約可分為五種類型:1.不食五穀雜糧,即米面之類。2.不食人間煙火,即不吃熟食。3.不食油鹽,中華道家又稱為「上清齋」。4.禁絕一切食物,專門服炁。5.服用葯物,代替食物。辟穀的目的,一是為了清潔內臟,從而達到凈化內炁的效果。一是為了休息腸胃,從而達到治癒身體某些疾病的效果。一是為了解決住山修煉之時,避免斷糧之後造成困境。 服食 服食,又稱為「服餌」,指服食葯物或外丹。《服炁精義論》日:「諸葯以代於谷,使炁味兼致臟腑而全也。」服食有時是為了服用葯物,以達到幫助修煉的某些效用;有時是為了代替飲食,以解決因為吃飯帶來的負擔;有時是為了服用外丹,以堅固自己的形體。但是服用外丹,必須有充足的內修作為根基,才能降伏其性,不為所制。 房中 房中,古代又稱房內、房中術、御女術、黃赤之道、閨闈之道等。其術源於遠古時期的生殖崇拜。房中原是古代道家和神仙家研究房事禁忌和卻病延年之衛生術。中華 道家不講禁慾,而講寡慾。《漢書·藝文志》日:「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抱朴子》日:「其大要在於還精補腦之一事耳。」道諺日:「若要不老,還精補 腦。」後世因為此術易遭毀謗,道教遂而不傳。但是許多古代道家關於房內的書籍,今日還有保留。值得一提的是,中華道家人元丹法,絕非等同於房中術,有人大 肆宣揚房中為人元修煉,是屬偽道。 行炁 行炁,亦稱引炁、運炁、通炁、逼炁、閉炁等。指調動體內真炁,以通經脈。《抱朴子內篇》說:「初學行炁,鼻中引炁而閉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出 入之聲,常令人多出少。」意思是說,開始學習行炁的方法,從鼻孔引炁閉住,然後引入身體內部,但是都不要讓耳朵聽到呼吸出入的聲音,經常要做到進炁多而出 少。這里也是閉炁的一種方法。 胎息 胎息,即如胎兒般以肚臍呼吸,直至用毛孔呼吸。高層次丹道的胎息,指與天地同其呼吸。《雲芨七簽》日:「人能依嬰兒在母腹中,自服內炁,握固守一,是名胎息。」意思是說:人能按照嬰兒在母親腹中時的呼吸方法,自我服用內炁,攥拳握固(如嬰兒一般以餘四指攥住大拇指,叫做握固),守心一處,這種方法名為胎息。胎息是道家內呼吸的重要目標,最後精炁神歸於丹田一處,即可結丹。 外丹 外丹,又稱煉丹術、金丹術、燒煉法、黃白術、地元丹法、地元神丹等。指用爐鼎等器具,燒煉金石草木,煉成神丹,以為修煉之用。《抱朴子內篇》雲:「夫金丹之 葯物,煉之愈久,變化愈妙。……服此二葯,煉人身體。」外丹的方法,大約有兩種:一是黃白術,又稱點金術,是用礦物質煉成黃金白銀,以充道財;一是地元外 丹,即神丹,即是為了服食之用,以求長生。 內丹 內丹,指以人身三寶精、炁、神作為葯物,在體內修煉成丹。筆者認為,內丹的修煉方法應當早於外丹,試看《莊子》所載廣成子教導軒轅黃帝的一席話,即屬高層次的內丹法。但其名稱,乃與內丹相對而言,在隋朝時羅浮煉士蘇元朗昭示之,見《羅浮山志》:「(元朗)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內丹矣。」推測內丹開始流傳較為隱秘,由蘇元朗著書始才顯露於世。至唐末出現鍾離權、呂洞賓所倡之「鍾呂金丹道」,內丹學說遂逐漸形成完整系統,自後流傳久遠,成為中華道家修煉法之主流。 中華道家修煉學,就是在以上眾多修煉方術的基礎之上,經過歷代修煉家的不斷發展完善,終於形成博大精深的完整體系,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既已光輝於遠古,亦必照耀於未來! (註:「炁」,在道家修煉之中指先天之炁或體內陽炁,以區別於空氣、呼吸之氣或體內陰氣。)
編輯本段代表性功法詳解
道家功有守一、吐納、導引、行氣、存神、坐忘、心齋、還精、辟穀、踵息、胎息、內丹、太極拳、八卦掌等,其中守一、導引、胎息、存神、內丹最有代表性。 守一: 所謂守一,即指意守一處,是一種通過反觀內省達到調和形神的內修功夫。守一法始於先秦,〈〈道德經》中的「抱元守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莊子》的「我守其一,以處其和」,「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皆為道家守一法之濫觴。老子認為,守一可以有效地入靜,入靜又可以保養人體真氣,使人長生久視,還能「體內達外」,獲取道的真諦,故應「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道教奉老莊為本教始祖,同時繼承了道家守一法,《太平經》明確指出:「守一之法,為萬神根本」。「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凶。……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故聖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太平經》還指出守一之法百日為小靜,二百日為中靜,三百日為大靜,大靜成功後「此神可睹」。 守一法雖然簡單,卻是道家意守功最基本的方法,後世一切以意守為主的功法,或多或少都包含「守一」的內容。 胎息: 道家功中有很多注意呼吸鍛煉的動靜相兼的功法,其中胎息法是道教徒們最喜歡習練的功法之一,從史料記載看,很多著名道士都練過此功。 胎息即閉息。相傳道家的胎息功源於仿生龜息氣功,到漢代才演變為胎息。《後漢書。王真傳》:「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賢注曰:「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習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屬道家密宗,是種極緩慢而深沉的呼吸,故也稱潛呼吸。由於此功技術性很強,非有師父傳授才能修煉。據說胎息功練成後「謂之大定」,可達到食氣和辟穀的神奇境界。 內丹: 唐代以前,道教主要以外丹實現肉體的不死和飛升。唐代後,外丹衰落內丹興起,煉氣結丹成了道教徒主要修持功法和追求的最高境界。 道教內丹功把煉氣結丹分為四個修煉階段: 1.築基。即練好身體,達到精足、氣滿、神旺的「三全」境界,為煉丹創造必要條件。 2.煉精化氣。即將精與氣合煉而成氣,達到「三歸二」。 3.煉氣化神,即將氣與神合煉,使氣歸神,達到「二歸一」。 4.煉神還虛,即「練一還無」達到與道合真的最高境界。道教傳說內丹術練到此境界,能在體內產生形狀「大如雞蛋」光輝燦爛的金丹。 運功路線:由尾椎向上至百會,再由百會至丹田。 呼吸法:吸氣時鼓腹,呼氣時收腹。 內丹功是道家功中最高級、最嚴謹的功法。
編輯本段門派與種類
(資料來自榔梅道派網站) 道家功法非常之多,我們概括歸納為若干門類。這些門類古已有名稱的,晝沿用古稱;古時未有名稱或名稱不確切者,由我們冠之以名稱。由於尊重門派的規矩,對有些功法只介紹入手練法,而不披露後面的內容。 道家功法包括道教未成立前,為道家所修煉之功法及道教成立之後寓於道教中的氣功。道家氣功或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練養派,通過不同的練功方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以達到長生久視,返璞歸真;另一類是符派,用畫符、掐訣、念咒等方法來達到治病健體的目的。符派本屬正一派的一部分,我們把正一派中的修煉功法劃歸練養派中,將符的內容單獨列為另一大類。 練養派 練養派可分為自然無為法門、周天法門、服氣法門和導引法門四種門類。 一、自然無為法門(又稱清靜法門) 這一門派主張最根本的清靜無為,屬於老子所講的 「 常無欲以觀其妙 」 和莊子所講的 「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 」 。它不管形體,不管氣,練就是把人的生命活動與大自然統一起來。其中又有不同層次的功法。 (一)純自然無為法。 (二)清靜觀光法(又稱觀光法)。 (三)性光法(又稱清靜性光法)。 (四)玄關法(又稱直入玄關法)。 (五)心齋法(又叫聽息法)。 (六)自然周天法門。 (七)守中法。 二、周天搬運法門 練氣功的人把真氣沿經絡循行一周,稱為周天。一般將真氣沿任、督二脈循行稱為小周天。小周天加上循行四肢為大周天。即氣從丹田到會陰後,從一側腿內側下至湧泉,從腳趾經腳掌外側上至尾閭,再從另一側腿下,上來之後沿督脈上至大椎後,從一側臂下,下來後再從另一側臂下,回至大椎穴後繼續沿督脈上頭部,然後沿任脈下。周天搬運法的特點是用呼吸催動或用意念調動體內真氣按周天路線運行,練氣修脈,使內氣充足,經脈通暢,精、氣、神合一,最後達到高級境界。 可分為卦爻周天、經脈周天和意念周天三大類型。一般而言,卦爻周天是從精入手,煉精化氣;經脈周天是從氣入手,使丹田真氣入於經脈;意念周天從神入手,用意念搬運體內混元之氣。三者都要以清靜為前提。 三、服氣法門 四、導引法門 對於上述四大類練養法門,古人認為周天法門是道家正宗,清靜法門是道家精華。但曲高和寡,練清靜法門的人很少。服氣法門和導引法門則被視為旁門。我們從人體生命科學來看,認為這些功法都是好的。至於道家正宗的周天功門派很多,有北派和南派兩派。北派屬清修,一個人自己修;南派主雙修,講陰陽和合。北派在中國內地佔統治地位,南派為秘密傳授,北派稱南派為泥丹法,其實南派並非都是泥水丹法。 符派 符,是道教常行之法,符指畫符, 指印木之圖文,認為是通神之靈文,用以禳災祛病與練功。道家有三山符 之稱,上清 出於茅山,靈寶 出於閣皂山,正一 出於龍虎山。 符 派並非專技畫符和掐訣、念咒。符 派中也有練練養法門的,依其功法分別歸入周天法門和清靜法門里。專技符咒者按其祖傳功法,有特殊練氣功的的內容,不像祝由科完全不練功。符 派練得最多的功法是凝神法、存神法和假想法(這些功法有些練養派也練)。 凝神法是把意念和目光放在體內的某一部分或體外的某一事物上。在體內的多為建里穴、鼻尖,更多的是外眼角;在體外的多為燈、球。看體外之物,要求瞪著眼睛不眨眼地看。開始練瞪眼看時,眼睛會有發癢、流淚等不舒服感,以後便會慢慢消失。練久了小如針尖大的東西可以視若很大,甚至一望無邊;也可以什麼東西都看不見。它的機理是:集中精神看久了,大腦皮層反就累了就不去反應,大腦也就入靜了,體內氣機便發生變化。 存神法是把意念放在體內某一臟腑上,把它作為一個神存於體內。凝神法與存神法本是兩個不同之功法,但常被混淆,將凝神法稱為存神法。符 派也有練存神法的,但不如練凝神法的多。 假想法是用意念假想某一事物,然後意守住它。假想之事物,有自己設想的,也有老師事先灌輸的。
編輯本段修真入門
道家功法[1],從北五祖、南五祖,至七真師祖,已有一套完整的性命雙修功法,既是金液還丹,也是九轉還丹法。其功理功法是以陰陽的造化,用清、濁、動、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的原理,以順逆顛倒之法。順去生人,逆來生仙。生仙也有十月懷胎,三年乳哺,九年調嬰。丹經有雲:「煉己無限,修仙有程。」煉己者即是從築基到煉己,期限不定,而因人而異。修仙有程者,即是十二年,稱為一紀飛升。修仙節次有九:一築基,二得葯,三結丹,四煉己,五還丹,六溫養,七脫胎,八得玄珠,九赴瑤池。初三節煉精化氣,可為人仙。中三節煉氣化神,可為地仙。後三節煉神還虛,可為天仙。如築基未能復成強健之體時,不能得葯。不明三候,無結丹友,未以特定周天運數時,豈能結丹。煉己未熟,不能還丹。溫養功行未滿,不能脫胎,脫胎後須經七七四十九,三年乳哺,九年調嬰。修丹每節功成,各有印證。結丹有成時:是人仙,是羅漢,金剛不壞體。無漏盡通,出現六候,毫光四射,外腎不舉,陽關一閉生命長。還丹溫養成聖胎時:已入大定,是地仙,是菩薩,具無四相,自行辟穀,胎息。手無六脈,發白重黑,齒落重生。脫胎得玄珠後:是天仙,身外有身,天人合一,具有六神全通的特異功能。有志斯道者,應明白這一修煉過程與效驗,但也應具備有四大條件:法、財、侶、地,才能有力地完成此項金丹大道諸功果。
編輯本段修真理論基礎介紹
修真者,借假修真也。藉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剛不壞之真身。古今天下,沒有不死的肉身,只有永恆的法身。所謂:本來真性號金丹,四大為爐煉作團。 肉體者,四大假合矣,雖曰父母恩賜,然父精母血本為凡俗之物,數十年後焉能不壞?何為四大?地、水、風、火,是也。地構成骨胳肌肉和臟腑,水構成身中之血液,風構成呼吸系統,火則構成身中之恆常體溫。 修真又分現實修真及小說修真。小說修真的名詞和境界不具備任何可行性,僅為小說家言,供人娛樂。 通過燒煉金丹,服食來達到長生的外丹術已逐漸沒落。現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內丹學,即丹道為主流,講究修煉神氣。 老子道德經曾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於道。其名詞為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後又增添煉虛合道、虛空粉碎一說)即精氣神的返還過程。又因人精氣不足,又創出補足精氣的練精化氣,使人從後天補虧達到先天,以便開始修煉。 唐末五代以來,以內丹說理解《參同契》的流派逐步壓倒外丹派,成為仙學的主流。著名內丹學家鍾離權、呂洞賓、崔希范、陳朴、陳摶、施肩吾、劉玄英、張伯端等以內丹仙學度人,奉《周易參同契》為丹經之祖,《參同契》作為仙家修煉秘典的價值被社會所公認。當時內丹仙學已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開始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門派。這些內丹門派皆遠溯黃帝、彭祖、王喬、赤松,依託老子。 一派自稱傳自關尹子(唐代封文始真人),故稱文始派。另一派自稱傳自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王玄甫(漢代人),故稱少陽派。文始派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法本《老子》、《莊子》、《文始真經》,屬最上一乘虛無大道,虛極靜篤,大徹大悟,盜天地虛無之真機,頓超直入,齊是非,同人我,進入無天無地的混沌境界,修性而兼修命。少陽派主張性命雙修煉養陰陽,以有為法而至於無為法,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諸步驟,次第分明,門派繁衍甚廣。 自唐末五代以來,少陽派有鍾離權、呂洞賓、陳摶、麻衣道者、火龍真人、劉操、張伯端等大開法門,歷經宋、金、元、明、清幾個朝代,逐漸形成南宗、北宗、中派、東派、西派、青城派、伍柳派等門派。因而內丹仙學中有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陽派最大的說法。另有元、明間張三豐真人,綜合了文始派和少陽派之所長,創三豐派(又稱隱仙派),既不執於有為,又不執於無為,於陰陽栽接中創一清凈法門,兼具南宗和北宗的特點。 這些眾多的門派,從功法上講,略分三類,其一是陰陽雙修的栽接法門,其二是清凈孤修的靜坐法門,其三是陰陽栽接派和清凈孤修派的結合體。 根據門派不同,所持論調各不相同,每個人的情況又不同,功法亦千變萬化。 世俗修真門派以東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劃分,隱世門派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別,此處不便多述)簡而言之,修真方法無人引路不可私自修習,否則後患無窮,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當受騙。
望採納。
5、道教養生
天隱子養生書
序
神仙之道,以長生為本;長生之要,以養氣為根。夫氣受之於天地,和之於陰陽。陰陽神靈,謂之心主;晝夜寤寐,謂之魂魄。是故人之身,大率不遠乎神仙之道矣。天隱子,吾不知其何許人,著書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間所能力學者也。觀夫修煉形氣,養和心靈,歸根契於伯陽,遺照齊於庄叟,長生久視,無出是書。承禎服習道風,惜乎世人,夭促真壽,思欲傳之同志,使簡易而行信哉。自伯陽以來,惟天隱子而已。唐司馬承禎謹序
神仙章
人生時稟得靈氣,精明通悟,學無滯塞,則謂之神。宅神於內,遺照於外,自然異於俗人,則謂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於修我靈氣,勿為世俗所淪污;遂我自然,勿為邪見所凝滯,則成功矣。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情之邪也;風、寒、暑、濕、飢、飽、勞、佚八者,氣之邪也,去此邪,仙道近矣。
易簡章
《易》曰「天地之道易簡」者,何也?天隱子曰: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開目盡見,無假繁巧而言,故曰易簡。易簡者,神仙之謂也(經曰:至道不繁,至人無為)。然則以何道求之?曰:無求不能知,無道不能成。凡學神仙,先知易簡。苟言涉奇詭,適足使人執迷無所歸本,此非吾學也(世人學仙反為仙所迷者,有矣;學氣反為氣所病者,有矣)。
漸門章
《易》有漸卦,道〖一本作:老氏〗有漸門,人之修真達性,不能頓悟,必須漸而進之,安而行之,故設漸門。觀我所入,則道可見矣。漸有五門,一曰齋戒,二曰安處,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謂齋戒?曰:澡身虛心。何謂安處?曰:深居靜室。何謂存想?曰:收心復性。何謂坐忘?曰:遺形忘我。何謂神解?曰:萬法通神。故習此五漸之門者〖一本作:故習此五者,曰五漸之門〗。〖一本此處有「先」〗了一,則漸次至二;了二,則漸次至三;了三,則漸次至四;了四,則漸次至五,神仙成矣。
齋戒章
齋戒者,非蔬茹飲食而已;澡身者,非湯浴去垢而已。蓋其法在節食調中,磨擦暢外者也。夫人稟五行之氣,而食五行之物,實自胞胎有形已〖一本作「也」〗。呼吸精血,豈可去食而求〖一本此處有「其」〗長生!但世人不知休糧服氣,是〖一本無「是」〗道家之〖一本無「之」〗權宜,非永絕粒食之謂也。故〖一本無「故」〗食之有齋戒者,齋乃潔凈之務,戒乃節約〖一本作「身」〗之稱。有飢即食,食勿令飽,此所謂調中也。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敗閉氣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手常磨擦皮膚溫熱,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久坐、久立、久勞役,皆宜戒也。手常摩擦皮膚溫熱,熨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久坐、久立、久勞、久役皆宜戒,此是調理形骸之法,形堅則氣全,是以齋戒為漸門之首矣。
安處章
何謂安處?曰:非華堂邃宇、重裀廣榻之謂也。在乎南向而坐,東首而寢,陰陽適中,明暗相半。屋無高,高則陽盛而明多;屋無卑,卑則陰盛而暗多。故明多則傷魄,暗多則傷魂。人之魂陽而魄陰,苟傷明暗〖一本作:傷於明暗〗,則病疾生焉。此所謂居處之室,尚使之然,況天地之氣〖一本作:此所以居處之室,必使之能向天地之氣〗,有〖一本作:若〗亢陽之攻肌,淫陰之侵體,豈可不防慎哉〖一本作:豈不傷哉〗!修養之漸,倘不法此,非安處之道。術〖一本作:故〗曰吾所居室,四邊皆牎戶,遇風即闔,風息即開;吾所居座,前簾後屏,太明則下簾以和其內映,太暗則卷簾以通其外曜。內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則身安矣。明暗尚然,況太多事慮,太多情慾,豈能安其內外哉!故學道以安處為次。
存想章
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心與目皆不離成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凡人目終日視他人。故心亦逐外走;心終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一本作:視〗。營營浮光,未嘗復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成性存存,眾妙之門。此存想之漸,學道之功半矣。
坐忘章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行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或問曰:何由得心不動?天隱子默而不答。又問:何由得形都泯?天隱子瞑而不視。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隱子果何人哉?於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 www.taoismcn.com
神解章
齋戒謂之信解(言無信心則不能解),安處謂之閑解(言無閑心則不能解),存想謂之慧解(言無慧心則不能解),坐忘謂之定解(言無定心則不能解),信、閑、定、慧四門通神,謂之神解。夫神之為義,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陰陽變通,天地長久,兼三才而言謂之易(系辭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齊萬物而言謂之道德(老子《道德經》是也),本一性而言謂之真如(釋氏《法華》、《楞嚴》、《涅盤》皆一性)。入於真如,歸於無為(《圓覺經》雲:佛身有為,至於無為,佛化身不墮諸數皆一性)。故天隱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動因萬物,靜因萬物,邪由一性,貞由一性,是以生死動靜邪貞,吾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謂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通變化之曰神仙。故神仙之道有五,其漸學之門則一焉(謂五漸終同歸於仙矣)〖一本作:故神仙之道,同歸一門〗。
承禎誦天隱子之書三年,恍然有所悟,乃依此五門漸漸進習。又三年,覺身心之閑,而名利之趣淡矣。又三年,天隱子出焉,授之以口訣。其要在存想篇「歸根復命、成性眾妙」者是也。夫人之根本由丹田而生,能復則長命,故曰歸根復命。夫人之靈識,本乎理性,性通則妙萬物而不窮,故曰成性眾妙。然而呼吸由氣而活,故我有吐納之訣;津液由水藏而生,故我有漱咽之訣;思慮由心識而動,故我有存想之訣。人身榮衛血脈,寤即行於外,寐即行於內,寤寐內外,相養和平。然後每日自夜半子時至日中午時,先平卧,舒展四肢,次起身導引,喘息均定。乃先叩當門齒,小鳴;後叩大齒,大鳴。以兩手摩面及眼,身覺暖暢。復端坐盤足,以舌攪華池,候津液生而漱之,默記其數,數及三百而一咽之。凡咽津,候呼定而咽,咽畢而吸,如此則吸氣與津順下丹田也。但子後午前食消心空之時,頻頻漱咽,無論遍數,意盡則止。凡五日為一候,每候當焚香於靜室中,存想自身,從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溯上脊膂脈,入於泥丸。所想其黃氣紛紛然,如雲直貫泥丸,想畢復漱咽。乃以兩手掩兩耳,搭其腦,如鼓鳴,三七下,伸兩足端坐俛首,極力直頸,兩手握固,叉於兩脅下,接腰脅骨傍。乃左右聳兩肩甲,閉息頃刻,氣盈面赤則止,凡行七遍,氣從脊膂上徹泥丸,此修道之大綱也。然更有要妙,在乎與天地真氣冥契同運,能識氣來之時,又辨氣往之所,若是則與天地齊其長久,謂之神仙矣。法起於冬至夜子時,一陽氣始來,或遲或早,先須辨氣來形候,才覺氣來,則運自己之氣適與天地之氣偕作。次日復候此氣而消息之。此是神仙至妙至精之術,人罕達之。倘三百六十日內,運自己之氣適合天地之真氣三兩次,則自覺身體清和,異於常時矣。況久久習之,積累冥契,則神仙之道不難至矣。
6、道教的養生有什麼特別之處:辟穀是不吃東西嗎(1)
中國道教,自創始以來,在歷史長河風風雨雨的煉中,各種派系生而復滅,分而復合,真是錯綜復雜。自古以來,較為著名的道教派系,就有五斗米道、北天師道、南天師道、太平道、金丹道、帛家道、龍虎山派、皂山派、樓觀派、上清派、茅山道、鍾呂派、清微派、凈明派、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教、正一道、武當道等,使人目為之迷。可是縱觀這些名目繁多的道教派系,其所奉道術,雖互有異同,但從宏觀角度分析,不外信奉符籙禁咒的正一道和全真修煉的全真道兩個大宗。其符籙禁咒一派,自元蒙滅宋入主中原以來,由忽必烈授命龍虎山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領皂山、龍虎山、茅山三山,此後於大德八年(1304)時,又由成宗皇帝授龍虎山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襲領江南道教。這樣一來,江南龍虎山天師道派,與皂山、茅山等符籙一派,終至合流而為正一道。發軔於宋元的全真一派,上承鍾呂金丹道派性命雙修之緒,旁及儒釋兩家教理,主張三教圓融及識心見性、獨全其真、不娶妻室、不茹葷腥的出家修煉之法。其派又有北宗、南宗之分。北宗盛行於江北,由王喆開山作祖,下分遇仙、南無、隋山、龍門、嵛山、華山、清靜七個支派,於修煉主張先性後命;南宗盛行於江南,由張伯端肇始其端,於修煉主張先命後性。此後,由於全真所奉真武帝君,也為以煉驅邪為主要方術的武當道所遵奉,所以人們也有把武當道視之為全真一派的。元明以後,道教天下,經過長時期來的生滅分合,基本成了崇尚符籙禁咒的正一道以及崇尚養性延命的全真道的天下。雖說正一崇尚符籙禁咒而全真崇尚養性延命,但以符籙禁咒為主的正一道也並不是完全不講養生,以修真養命為主的全真道也並不是完全不碰符籙禁咒,只不過是各有偏重而已。如正一道龍虎山派始祖,創五斗米道的張道陵,於方術修煉中,就十分重視男女合氣房中術的修煉,其正一道皂山、茅山諸派,也於符籙之外,同時並重行氣、存思、服餌的養生之術。為此,本書《道教養生法》所采,於垂青鍾呂金丹、薈萃全真修煉之際,不忘正一道派行之有效的種種煉養之法。通觀我國古代養生之法,道教養生廁身其中,堪稱博大精深,色彩斑斕。追源溯流,其法多承先秦神仙方士所創行氣、服餌、房中三大術而來,此後擴而充之,縱而深之,旁及雜修,融會儒佛,汲納軒岐,囊括百家,可謂雜而多端,蔚為大觀。在道家雜而多端的養生之法中,可以發現,雖說其法融會儒佛,囊括百家,卻又有著自家濃郁的個性特色:如修真服氣,內丹修煉,存思守一,房中補益,辟穀絕粒,葯石服餌等等,無不姿彩瑰異,為古往今來的養生之士所重。道家養生修煉,品類雖多,名目各異,但卻無不把修煉的重心落在精、氣、神三寶的修煉上。精為組成生命的根本物質,其含義有先天、後天之分:先天之精為與生俱來,稟自先天的生命起源物質。《靈樞·本神篇》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營養,有充滋五臟之功,五臟充滋則其盈溢之精,復歸藏於腎而化為生殖之精。《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氣的情況較為復雜,既有先天元氣,又有後天呼吸之氣,水谷之氣;既指人體中流動著的精微物質,又指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而其先天後天諸氣匯合的總和,則稱真氣。《靈樞·刺節真邪篇》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神為人身思想、意識、感知等一切精神活動的集中體現,又包括神、魂、魄、意、志、思、慮、智等內容。神之供養雖有賴於後天水谷之精氣,而基礎則肇始於先天之精,所以《靈樞·本神篇》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傳摶之神。關於以上精、氣、神三寶的總體情況和彼此關系,《太平經》認為:神者受之於天,精者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相與共為一道。故神者乘氣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由於精、氣、神在人身所佔的重要地位,所以其修煉諸術,就自然以愛氣、尊神、重精為重了。如修真服氣、胎息功法、六字氣訣等,專在精、氣、神三寶中起關紐作用的氣字上用功夫。為什麼說氣在三寶中起關紐作用呢?《太平經》回答說:神、精有氣,如魚有水,氣絕神、精散,水絕魚亡。可見三寶之中,只要受之於中和的氣一絕,神、精兩者也就隨之渙散消亡了。再如存思功法,是以召使易於外游的神返回身中為主的一種煉養之術。由此擴而充之,於守一、內觀諸法,也莫不以尊神為主。又如房中補益之法,多以房中節欲、還精補腦為歸,足見其法對於精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