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卦的觀察對象中包括了天地萬象,那麼易經八卦與中醫養生之道有怎樣的關系?
不難發現中醫的肝剛好對應「文王八卦」的掛震位置,中醫的肺剛好對應「文王八卦」的兌卦位置。
2、飲食與養生課 感想
年養生——順應四季的三個規律
人有萬物之靈的尊稱,但人也時時刻刻都在受大自然的影響。宇宙榮國陰陽運動,形成司機變化,從而影響萬物,也影響著人。所以養生的原則當然要順應天時氣候的變化,四季養生就是順時養生的精髓。
我們了解了在一天當中怎樣養生的方法,那麼一年當中我們怎樣養生呢?一年四季的養生也同樣要要掌握三個規律:陰陽消長運行的規律、氣機升降的規律、天氣地氣開合的規律。掌握了這三個規律以後呢,我們就可以養生長、化收藏,養陰陽、養五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黃帝內經》里關於四季養生最出名的兩句。下面,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四季養生的方法。
春夏養陽
春夏怎麼養陽呢?春天主生發,氣生發而陽光開始明媚,萬物復甦。《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無厭於日」,就是不要討厭陽光,這個時候要夜卧早起,去曬太陽,讓我們抒發肝氣,讓我們的生機和氣機隨著春氣來運轉,這就叫做四氣調神。所以,春天養生的重點是怎麼樣把你的肝氣和五臟氣與春氣來合拍、來協調。
春季養生以升發疏暢為特點,我們要注意使體內的陽氣漸旺起來。春天的氣候促使人血液循環加快,與肝臟的生理機能相關,若肝臟失常,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症,因而春天宜養肝的道理就在於此。
夏天的時候,萬物茂盛,陽氣旺盛,這個時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機來保養我們的身體,來維護我們的生命。夏天重在養心,要多一吃點苦的東西,因為苦入心,對清我們的心火、對清我們的熱都很有好處。夏天我們還要多吃一點清暑利濕的東西,比如西瓜、綠豆湯等。關於肉,我們就多吃一點性寒的、性涼的,比如鴨子肉,而應該少吃一點雞肉等性溫的東西。另外,我們盡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如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這樣吃東西對我們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處。
夏天的最後三十天,是養脾的時候,脾主運化,在這個時候我們要養化,就是要把東西煮熟了再吃。而且這個時候,大地要進入到成熟的階段了,穀子在灌漿了,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這個時候是我們養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時候。
夏季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交,人們的情緒應該保持愉快,使氣機宣暢,精神外向。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心傷氣。還有夏季宜大量出汗,又有「汗為心之液」一說,所以心氣也最易耗傷。
秋冬養陰
秋天的時候是「入地戶」的時候,我們常說春分開始「開天門」,秋分開始則「入地戶」。入地戶時,萬物要開始收藏,我們人體也要養收。天地經過了春夏以後,似乎也累了。萬物該長的已經熟了,果子、莊稼都收藏了,這個時候呢,人也應該轉為休息了,這叫作「收」。
秋天主要要養肺。肺經過了夏熱的燥,到這時就要多吃潤的東西,比如梨、藕、杏仁、貝母、百合這些東西,來養我們的肺、潤我們的肺,收斂我們的肺氣。
秋天濕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節。秋天天氣乾燥,「燥」易傷肺,使氣宣發的功能受影響。從而引起乾咳少痰等症。所以要「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就是秋養肺的理論依據。
到了冬天以後,就主藏了。這個時候萬物都閉藏,動物去冬眠了,花也凋謝了,樹葉也落光了,那麼人呢,人的身體也該休息了。冬天最重要的養生就是養藏,藏什麼呢?藏精,藏好了精則來年不會生病,所以說「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曾經有一個患者來找我看病,他老感冒,到春天我就不停地感冒。我說你冬天幹嘛了,他說這個冬天他一直在出差,累得一塌糊塗。其實這就是他在冬天沒有藏精補養身體而造成的後果。我告訴他現在補一補吧,趕快來個「春眠不覺曉」,通過睡眠保養好精氣。
天時氣候反常的節氣最需要注意
一年四季陰陽消長變化是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根本,因而養生要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四季的寒暑交替會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機能的不適,我們非常有必要順從24節氣的更迭,進行養生與保健。24節氣在我國的發祥極為久遠,它不僅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更是指導人們養生、保健的秘寶。
二十四節氣大家都很熟悉,一個季節有六個節氣,一年就是二十四個。「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四季節氣歌。在二十四節氣里邊,有八個節氣至關重要,我們講的二十四節氣養生裡面,重點講的就是這八個節氣:二至,即夏至、冬至;二分,即春分、秋分;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所以要挑這八個節氣,是因為這八個節氣代表了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氣候變化。在這幾個節氣到來的時候,氣候該變化就會變化,該冷就冷,該熱就熱,該下雨就下雨,該刮風就刮風;春天刮春風,夏天刮夏天的風,冬天刮的就是冬天的風。如果我們的身體順應四時變化,就像春天是溫暖的氣候,夏天是熱的氣候,冬天是寒冷的氣候,你秋天是涼風,那人就不容易生病。
如果反過來,如果春天刮的是反沖的風,或者叫做對沖風,就像冬天刮夏天的風,應寒反熱,夏天刮冬天的風,應熱反涼,有這種氣候變化的時候,你就要注意養生了,因為這種時令不正常的氣候是疾病最有可能會發生的時候。天氣暴熱或者暴寒,而你的身體呢或寒或熱,身體的虛實加上天時反常,你就容易得病,此時就要注意保養。
《易經》中講的天人合一的養生,告訴我們人的氣是天地所賜,那麼人的養生也就應該要根據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化來進行。這種養生哲理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一句話:順應自然則養生成功,違背自然則百病迭起。都在五行中——五行八卦與體質養生之秘
八卦五行各有其相對應的人體部位和穴位。我們用八卦之象來探尋人類的體質,事實上是在先覺先知人體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其價值也就體現在:由認識到應用,學會自我調治,真正做到把健康長壽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3、八卦和養生有什麼關系?轉
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對易經八卦知識有了一點了解,那了解這些跟中醫有什麼關系呢?我們先看看《道德經》中的一句話:"虛其心,實其腹",很多人狹隘地理解老子的思想,認為"虛其心,實其腹"是愚民政策,就是讓老百姓吃飽肚子就行,不要其他非分之想。這種理解是何等的膚淺!眾所周知,《道德經》源於《易經》,是《易》的一個分支,因而,處處都留有《易》的思想。
回到八卦上來看離卦和坎卦,離的卦象是上下兩個陽爻中間夾一陰爻,口訣:"離中虛", 離就是火,五臟中"心"屬火,離中虛就是"心要虛",前面已經討論過,養生最重要的是養心,養心作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心要虛!老子說的"虛其心"是指物我兩忘的境界,所謂"損之又損,以至無為",損的物慾,得到的是"天真"無為的本性!要虛其心,必先靜心。人心的構造是一致的,但人心又是千奇百態的:善良的,丑惡的﹔慈悲的,邪厲的﹔狠鷙的,綿軟的﹔粗獷的,鄙瑣的﹔寬宏的,狹裨的﹔高尚的,卑微的﹔恬靜的,馳躁的﹔扎實的,浮滑的......虛其心,就是讓各種心態安撫下來,以平靜的心理面對紛呈的生活,以安靜的心態應對噪雜的外界,以平常的心境看待不平常的事情,以平和的心情處理世態的炎涼。持一不變的"虛心",應對萬變的世界。
再看坎卦,坎的卦象是上下兩個陰爻中間夾一陽爻,口訣:"坎中滿",坎就是水,五臟中"腎"屬水,坎中之陽源自先天,故稱真陽、元陽、真氣、元氣,亦稱命門火、龍火,坎中滿就是腎中要滿,滿什麼呢?滿的是"真陽",就是"元氣"! 有它才有生命,無它便無生命可言。而這樣一個絕頂重要的東西亦就有一個絕頂重要的特性,這就是宜潛藏而不宜飛越。"腎藏精","精"就是真陽、命火!為什麼要潛藏呢?因為潛藏了才能溫養生氣,才能讓生氣旭旭而生、煦煦而養,如此生命乃得久長。如果真陽不得潛藏,或者將真陽派作其他用場,那這個生氣便得不到溫養,連生氣都不得溫養,你想生命怎麼不危機四伏呢?所以,真陽、命火的涵藏性於生命是絕頂重要的。如果失於涵藏,真陽外越便會隨之發生諸多危證。有的人整天忙忙碌碌,晚上經常熬夜,彷彿不知疲倦,其實是陽氣大耗,看似精神飽滿,其實是透支藏在腎中的元陽,真陽得不到含藏,真陽外泄,這是很危險的!動用真元,一是折壽,二是危險,不病則已一病不起!
中醫講"心腎相交",心火下降的目的是溫暖腎水,也就是溫暖坎中之陽。腎水上升的目的是濟養心陰,也就是離中之陰,使心火不浮越在上,火便歸根了。坎離相交,心腎相濟,各得其所,此乃養生之道!
"心主神,腎藏精",故談心腎,就是談精神,精神是什麼?精神是人身上最最重要的兩樣東西!精是元陽,決定著人的壽命和繁衍;神是思維,決定著人的才智和幸福感。由此可以看出,談"離、坎",就是談"心、腎",就是談"精、神",你能說八卦和中醫養生沒有關系嗎?。《黃帝內經》:"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虛無就是做到虛其心,真氣從之就是真元內收,精神內守就是精得到含藏、神達到虛無,如果做到這樣,怎麼會生病呢?!
4、易經里的八卦可以用來養生嗎?
易經可以養生,易經主要講的是陰陽五行,宇宙是個大天體,人體是個小天體。世間萬物都與五行相生相剋相合,看看易經對身心會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