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健康與養生 選修重要知識點

健康與養生 選修重要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0-07-27 06:36:01

1、選修課健身與養生

健身 和養生

2、高中生物選修教材知識點歸納總結

選修要點總結
90、穩態:神經系統、體液和免疫系統調節下,內環境的相對穩定
溫度、pH、滲透壓,水、無機鹽、血糖等化學物質含量
血漿 7.35—7.45 緩沖對 NaHCO3/H2CO3 Na2HPO4/NaH2PO4
2/3細胞內液 組織液

91、65%體液 1/3細胞外液 血漿 淋巴
(內環境) 不是血液 血液>血漿>血清
食物 排尿
92、體內水來源 飲水 水排出途徑 出汗 皮膚
代謝水(有氧呼吸)面蟲、駱駝 呼氣 肺
(氨基酸脫水縮合) 排遺 消化道
93、K不吃也排 不經過出汗排
腎上腺分泌醛固酮(固醇) 保Na排K
高溫工作、重體力勞動、嘔吐、腹瀉→→應特別注意補充足夠的水、Na(食鹽)
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出現四肢發冷、血壓下降、心率加快
K對細胞內液細胞滲透壓起決定作用,維持心肌緊張、心肌正常興奮性 K心
94、血糖三來源(食物、分解、轉化) 三去向
糖的主要功能:供能
胰島素 唯一降血糖激素;增加糖的去路,減少糖的來源 胰高血糖素、 腎上腺素 升血糖
胰高血糖素促進胰島素分泌,胰島素卻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血 糖 升 高
↓ ↑ ↑
下丘腦某區域→胰島B細胞 胰高血糖素↑ 腎上腺素↑
↓ ↑ ↑
胰島素↑ 胰島A細胞 腎上腺髓質
↓ ↑ ↑ 下丘腦另一區域
血 糖 降 低
<50-60 低早 <45 低晚 >130高 >160-180糖尿
一次性攝糖過多,暫時尿糖 持續糖尿不一定糖尿病,如腎炎重吸收不行
糖尿病 血糖高且有糖尿 驗尿驗血 三多一少症狀?
不吃少吃多吃含膳食纖維多的粗糧和蔬菜
95、營養物質:
蛋白質不足:嬰幼兒、兒童、少年生長發育遲緩、體重過輕 成年人浮腫
提供能量
營養物質功能 提供構建和修復機體組織的物質
提供調節機體生理功能的物質
維生素:維持機體新陳代謝、某些特殊生理功能

VA:夜盲症
維生素 VB:腳氣病
VC:壞血病
VD:佝僂病、骨軟化病、骨質疏鬆
96、溫度感受器分為冷覺感受器和溫覺感受器(分布皮膚、粘膜、內臟器官)
體溫來自代謝釋放熱量(不是ATP提供),體溫恆定是產熱量,散熱量動態平衡結果
寒冷 炎熱
↓ ↓
皮膚冷覺感受器 溫覺感受器 血管
↓傳入神經 ↓ 立毛肌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下丘腦 骨骼肌
傳出神經 ↓ 汗
皮膚血管收縮 骨骼肌戰粟(產能特多) 血管舒張
皮膚立毛肌收縮 皮膚立毛肌收縮 汗液分泌增多
↓雞皮疙瘩 腎上腺素↑
縮小汗毛孔 甲狀泉激素↑
減少散熱 增加產熱 散熱量增加 不能減少產熱
調節水分、血糖、體溫
97、下丘腦 分泌激素:促激素釋放激素 抗利尿激素
感受刺激: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
傳導興奮:產生渴覺
第一道防線:皮膚、粘膜等
非特異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線:體液中殺菌物質、吞噬細胞
98、免疫 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線: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的起源和分化:胸腺—T 骨髓—B
免疫細胞:B、T
免疫系統的物質基礎 免疫器官:扁桃體、淋巴結、脾
免疫物質:抗體、淋巴因子(白介素、干擾素)
99、抗原特點:①一般異物性 但也有例外:如癌細胞、損傷或衰老的細胞
②大分子性
③特異性 抗原決定簇(病毒的衣殼)
100、體液免疫: 記憶細胞
↓ ↓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
抗原→→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效應B細胞→→→抗體
↑ (攝取處理) (呈遞) (識別)
感應階段 反應階段 效應階段
效應B細胞產生:抗體(免疫球蛋白)、抗毒素、凝集素
效應T細胞產生:淋巴因子、干擾素、白細胞介素
識別抗原:B細胞、效應T細胞、記憶B/T
效應B細胞獲得有三途徑(直接、間接、記憶)
記憶細胞受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後引起的二次免疫反應:更迅速、更強
再次接受過敏原(概念)
過敏反應 抗體分布 細胞表面
組織胺:體液調節
101、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風濕…類風濕…系統性紅斑狼瘡
先天性:先天性胸腺發育不全
免疫缺陷病 獲得性:艾滋病、肺炎、氣管炎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攻擊T細胞
(AIDS)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
102、色素吸收、傳遞、轉換光能 色素不能儲存光能
蛋白質、氨基酸也不能儲存
少數特殊狀態葉綠素a 最終電子供體:水
高能量、易失電子 光能→ 電能 最終電子受體:NADP+
103、C4植物:玉米、高梁、甘庶、莧菜
既C3又C4 CO2固定能力強 先CO2+C3→C4
C3、C4葉肉細胞都含正常葉綠體
選修 C3維管束鞘細胞無葉綠體
圖 C4維管束鞘細胞含無基粒的葉綠體 不進行光反應
(P29) C4植物花環型結構 里圈:維管束鞘細胞 外圈:部分葉肉細胞
降低呼吸消耗 增加凈光合量
104、提高產量 延長光合作用時間 光:光質、強度、長短
提高農作物對 增大光合作用面積 溫度:影響酶的活性
光能利用率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水
礦質元素 N、P、K、Mg
CO2 農家肥、CO2發生器
105、生物固氮:N2 → NH3
根瘤菌的特異性:蠶豆根瘤菌侵入蠶豆、菜豆、豇豆;大豆根瘤菌侵入大豆。
N素
根瘤菌 有機物 豆科植物 異養需氧
共生固氮菌 根瘤 薄壁細胞 愈傷組織
固氮菌 自生≠自養 根瘤菌拌種 豆科植物綠肥
自生固氮菌:圓褐固氮菌(固氮+激素)
生物固氮(主:根瘤菌) 工業固氮 高能固氮
106、N循環 硝化、反硝化、氨化作用
反硝化:氧氣不足NO3-→N2
自生固氮菌的分離原理:無氮培養基對固氮菌的選擇生長
物質基礎:線粒體、葉綠體中的DNA(質基因)
…線粒體
107、細胞質遺傳 典型代表 …葉綠體 花斑植株→三種
特點 母系遺傳(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來自卵細胞)
後代性狀不出現一定分離比
(形成配子時,質基因不均等分配)
編碼區:編碼蛋白質 連續的
原核細胞 非編碼區 編碼區上游:RNA聚合酶結合位點
基因結構 調控 編碼區下游
108、基因的結構 真核細胞 非編碼區
基因結構 編碼區 內含子:非編碼序列
外顯子:能編碼蛋白質內含子>外顯子
原核基因無外顯子內含子之說
主要分布於微生物
剪刀:限制性內切酶 特異性(專一性)
(200多種) 獲得粘性末端
109、基因的操作工具 針線:DNA連接酶:扶手(磷酸二脂鍵)不是踏板(氫鍵)
條件①復制保存②多切點③標記基因
種類:質粒、病毒
運輸工具:運載體 ①染色體外小型環狀DNA
②存在於細菌、酵母菌
質粒特點 ③質粒是常用的運載體
④最常用:大腸桿菌
⑤對宿主細胞的生存無
基因工程 (基因拼接技術、DNA重組技術、轉基因技術) 決定性作用
直接分離 常用鳥槍法
提取目的基因 人工合成(反轉錄法、根據已知AA序列合成DNA)
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同一種限制酶
110、基因操作步驟 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細菌、酵母菌、動植物
CaCl2處理細胞壁 ( 受精卵好 繁殖速度快)
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標記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表達?
逆轉錄 鹼基互補配對
mRNA 單鏈DNA 雙鏈DNA
推測 推測 合成
氨基酸序列 mRNA序列 DNA鹼基序列 目的基因
葯(胰島素、干擾素、白細胞介素、乙肝疫苗)
111、基因工程的成果 治病: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基因替換)
新品種(轉基因) 食品工業(食物)
環境監測(DNA分子雜交 探針)
生物固氮、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單細胞蛋白(微生物菌體本身)、
單克隆抗體、生物導彈(單抗+抗癌葯物)
112、 間接聯系 核心 核膜
高爾基體 內質網 細胞膜
線粒體膜
間接(具膜小泡) (內吞外排說明雙向)
分泌蛋白:抗體、蛋白質類激素、胞外酶(消化酶)等分泌到細胞外
粗面內質網上的核糖體 內質網運輸加工 高爾基體加工 成熟蛋白質 胞外
113、生物膜系統(不等於生物膜):細胞膜、核膜及由膜圍繞而成的細胞器
離體→營養物質+激素 適宜溫度+無菌
植物組織培養 離體→愈傷組織→根芽(胚狀體)→植物體
選無病毒 尖(生長點) 紫草素
114、植物細胞工程 兩種不同→雜種細胞→新植物體
植物體細胞 去掉細胞壁→原生質體→雜種細胞→新植物體
雜交 種間存在生殖隔離 不能有性雜交
好處:克服遠源雜交不親和障礙 培育新品種
是其它動物細胞工程技術的基礎
動物細胞培養 液體培養基:動物血清
115、 動 取自動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齡動物的器官或組織
物 用胰蛋白酶處理
細 原代培養→傳代培養(細胞株→細胞系 遺傳物質發生改變)
胞 滅活的病毒做誘導劑+物理、化學方法
工 動物細胞融合 最重要用途:制備單克隆抗體
程 理論基礎:細胞膜的流動性
單克隆抗體→指單個B淋巴細胞經克隆形成的細胞群產生的化學性質單一、特異性強的抗體(優點:特異性強、靈敏度高)。每一個B淋巴細胞只分泌一種特異性抗體(共百萬種) *雜交瘤細胞 *生物導彈
116、微生物包含了除植物界和動物界以外的所有生物
質粒(小型環狀DNA)控制抗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
核區(大型環狀DNA)控制主要遺傳性狀 有的細菌有莢膜、芽孢、鞭毛
碳源:無機/有機碳源 自養/異養
117、 微生物生長 氮源:加不加額外的氮源
所需的營養物質 生長因子:(維生素、氨基酸、鹼基→構成酶和核酸)
水:
無機鹽:
固體培養基:分離、鑒定、計數
物理性質 半固體培養基:運動、保藏菌種
液體培養基:工業生產
118、培養基 天然培養基:工業生產
化學性質 合成培養基:分類鑒定
選擇培養基 青黴素→選出酵母菌、黴菌等真菌
用途 NaCl:金黃色葡萄球菌
鑒定培養基:伊紅美藍→大腸桿菌→深紫色和金屬光澤
自己設計實驗:把混合在一起的圓褐固氮菌、硝化細菌、大腸桿菌區分開,並篩選純種。

酶合成的調節 誘導酶:基因和誘導物控制
119、微生物代謝調節 酶活性的調節 結構改變 可逆 快速 准確
必需物質,一直產生 氨基酸、核苷酸、維生素
初級代謝產物 無種的特異性 多糖、脂類
120、代謝產物 非必需物質,一定階段 抗生素、毒素
次級代謝產物 有種的特異性 四素 色素、激素
121、微生物群體生長曲線: 3

2 4
1

(1)調整期:代謝活躍,開始合成誘導酶 初級代謝產物收獲的最佳時期
(2)對數期:形態和生理特性穩定,代謝旺盛;科研用菌種,接種最佳時期
(3)穩定期:次級代謝產物收獲最佳時期,芽孢生成(種內斗爭最劇烈)
及時補充營養物質,可以延長穩定期
(4)衰亡期:多種形態,出現畸形,釋放次級代謝產物 生存環境惡劣
與無機環境斗爭最激烈的是4衰亡期。
營養物質消耗有害代謝產物積累PH不適宜導致3.4時期的出現。
注意:前三個時期類似「S」型增長曲線,但是多了衰亡期
122、影響微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
PH值:影響酶的活性、細胞膜的穩定性,從而影響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溫度:影響酶和蛋白質的活性
O2濃度:產甲烷桿菌
123、高壓蒸汽滅菌法:1/5、1/2、2/3、75% 由里向外、細密、不重復
溶化後分裝前必須要 調節pH
細菌培養的過程:培養基的配製→滅菌→擱置斜面→接種→培養觀察
實例:谷氨酸發酵(黃色短桿菌、谷氨酸棒狀桿菌)
概念:
菌種選育:誘變育種、基因工程、細胞工程
培養基的配製:成分、比例,pH適宜
124、發酵工程 內容 滅菌:去除雜菌
擴大培養和接種:菌種多次培養達到一定數量
發酵過程:(中心階段)控制各種條件,生產發酵產品
分離提純 菌體:過濾、沉澱(單細胞蛋白即微生物菌體本身)
代謝產物:蒸餾、萃取、離子交換
應用 醫葯工業:生產葯品和基因工程葯品
食品工業:傳統發酵產品、食品添加劑、單細胞蛋白等
125、 C/N=4/1 菌體大量繁殖但產生的谷氨酸少(P79)
記住 C/N=3/1 菌體繁殖受抑制,但谷氨酸的合成量大增
溶氧不足: 產生乳酸或琥珀酸
pH呈酸性: 產生乙醯谷氨醯胺(P95)

3、大二選修傳統養生健康飲食篇,作業,及答案》??

養生應該是個常話常新的題目。誰不想擁有健康的身體,誰都懂得健康之於我們生活的意義。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社會上存在著數量可觀的「亞健康」人群。統計資料顯示,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成年人中各種與飲食、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貴病」人群日益增加,青少年的體質、身心健康都存在很大問題。因此,在今天,如何科學養生,提倡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就顯得十分重要。
專家告訴我們,養生的要義在於平衡,即促進身體的平衡以及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傳統養生古已有之。民諺就有「春捂秋凍」、「冬吃蘿卜夏吃薑」等在民眾中擁有廣泛認知度和可行性的養生之道。傳統養生是中國5000年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傳統養生的寶庫中汲取知識,有助於科學地保持健康體魄。
實際上,傳統養生就在日常的飲食起居中,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飲食起居無處不養生。
在此著重談談吃、喝、睡、行的養生之道。
吃 宜清淡 講五性
飲食一是要適量清淡。《黃帝內經》講了一個道理:吃飯的量恰到好處補氣,吃多了傷氣;味道過厚傷氣,味道清淡補氣。老子在《道德經》里也講道:過多吃美味的食物傷胃。二是要看食物的屬性和身體的需要。任何可吃食之物都有性,離不開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體內熱時應吃涼性的,體內涼時應吃熱性的。如:胃熱,應吃寒性的香蕉;胃涼應喝熱性的姜湯。如果吃反了會鬧出病來。又如:每年立秋至秋分之間氣候燥熱,不宜吃辛辣之物,易引發胃和大腸燥熱火氣上攻,導致耳聾、耳鳴等症。
水果吃得合適是營養,吃得不當有害於身體。脾胃虛便稀時不要吃水果,氣盛便干時多吃水果。

喝 酒適量 茶有別
飲酒要遵循規律:一是適量。過量而又不能及時代謝出去,會損害內臟。二是立春至春分、立秋至秋分,要慎喝白酒。這兩段時間喝白酒,易引起內臟燥熱。
喝茶有益健康。茶的一大功能是去穢氣。經常喝茶可去人身的異味。可是,茶也分不同的品種不同的性。
綠茶:性涼,適合胃熱的人喝。
花茶:是用茉莉花等熏制的茶葉。茉莉花性溫,胃寒的人喝茉莉花茶暖胃。
紅茶:性溫助消化。胃涼的人喝有助於暖胃。烏龍茶。結合綠茶和紅茶的特點,屬於平性。

睡 順四時 有節律 傳統養生認為睡覺是第一大補。民間有好多俗話:「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徹夜難睡,渾身疲憊。」「睡個好覺,有如吃個母雞。」睡覺為什麼如此重要?那就是老子講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晚間睡覺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白天工作學習是能量的釋放。陰陽各半,缺一不可。
睡覺與起床都要科學把握時間。《黃帝內經》關於養生的第一個原則是「必順四時而適寒暑。」人只有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變化的時空和諧相處,才有利於生命健康。睡覺與起床也當如此。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個小時。一天是一年的濃縮。因此,人一天的生活節律與一天「春、夏、秋、冬」的變化要符合。晚9點到凌晨3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點到上午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點到晚上9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9點「立冬」。到了晚9點,天地睡了,如果人不睡,如同人與天地做「拔河」游戲。「人力不及天力」,「拔河」的結果是天必勝人。人的身體變化節律與天地運行節律相吻合,才可以「借天力還以人力」。
晚上睡得太遲有兩種情況:一是晚上睡不著,二是睏倦但硬挺著不睡。睡不著是陽氣該收的時候未收。秋主收,下午3點到晚9點是日秋,人要逐漸進入收的狀態。「陽氣盛目瞠,陰氣盛目瞑。」傍晚仍然做些興奮的事情,陽氣就收不回來,陰氣占不了主導地位就難以入睡。第二種情況是硬挺著不睡,這是觀念出現偏差,不懂得日冬的道理,不懂要符合自然規律。
夜裡睡得過晚會傷膽氣。嚴重者就會患抑鬱症。《黃帝內經》講:「氣以壯膽。」「十一藏府皆取決於膽。」23點至1點是子時,膽經最旺。人在睡眠中養蓄了膽氣,如果不睡覺消耗了膽氣,嚴重者出現「怯症」,即是現代醫學講的抑鬱症。 晚9點至凌晨3點是人最佳的睡眠時間段。其他時間段的睡眠難以代替「日冬」。
起床的時間同樣應當順時。
凌晨3點是一天的「立春」,6點是一天的「春分」。天地在3點醒了,人體的細胞在這個時空感應下也醒了。在每天3點到5點之間醒了無須再睡,有時侯反而越睡越累。天醒人不起床,也如同「拔河」,人是拔不過天地的。5點前還沒有起床,6點「春分」人的神就出不來,使人精神不足。
一些公務人員晚上常常會因工作搞到很晚才休息,時間長了影響健康。因為如果晚上睡得過晚會耗殺陽氣,早上起得過晚會封殺陽氣。這叫「雙殺」。因此,既使睡晚了,早5點前也要起,中午補個覺,防止「雙殺」。
此外,睡覺的房間不宜太大,主要是為聚集陽氣。傳統養生講究睡覺時一定要關好門窗。夏天再熱也不要開電扇和空調睡覺。人睡著了身體表面會形成陽氣保護層。如果風把這層陽氣吹散了,體內還會補充。循環往復淘干陽氣,早上起來渾身沒勁,面色黃,頭如布裹。如果夏天太熱,可關卧室門開空調把房間吹涼,人沖完澡迅速睡覺。涼爽空氣可保持1個多小時,人已經睡著了。如果中間熱醒,可再按這個辦法做一次。

行 動適度 晨散步
行走也要講辯證。走路時應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腿上。神可調動氣;氣可以調動精,灌注到腿的關節之中。人體中流動的水份叫津液,津比較稀薄貫穿於肌膚之中,體溫熱時走汗道,體溫涼時走尿道。液比較稠貫穿於人的筋骨之中,潤滑關節。如果人走路精力不在腿上,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這些「人體軸承」得不到充足的潤滑油,時間久了,會把關節磨壞。
行走還需把握強度。「生命在於運動。」這是人們常講的一句話。如果再加上兩個字「適度」,即「生命在於適度運動」,這句話就科學了。走路腿輕快就走,腿累了就歇歇。因為腿累了如同汽車發動機缸熱了,再發動就會磨損機件。
行走的時間要放在早晨。早晨為春,春主動;肝主動,應春,主管筋脈,早晨動使筋脈條達。

起居養生法,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傳統的養生原則而合理地安排起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方法。起居養生法包括居住環境、居室結構、居室環境和氣候、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其他等。

中國的傳統起居養生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早在二千年前,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一段有關起居養生的論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起居條件不斷改善,人們逐漸養成了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定期沐浴更衣、灑掃庭院、除蟲滅鼠等等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並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養生保健方法,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健康長壽做出了貢獻。
 中醫學是在以「氣」為中心的臟腑經絡氣化結構理論中深化自己。特別是古代上醫都有高深的內修功夫,能返觀人體內景隧道,洞悉人體內景氣化規律,所以能立起沉痾,效如桴鼓。

老子認為,在物質世界產生以前,「道」是天地萬物之始,是物質界派生的根源,是各種運動規律的統一規律,即「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淮南子.天文訓》認為「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明朝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說:「一切物皆氣所為也;空,皆氣所實也。」氣「充一切虛,貫一切實」,這與現代物理學的「場」如出一轍。因此,氣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形與氣不可分離,形寓氣,氣充形。氣和以順,生命未央。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氣是物質,通過氣化來形成各組織器官,並通過氣化來溝通各組織器官的連接以形成整個機體,並賦予人體各組織器官以活力,使人體及其各系統成為活的有機體和結構單元。同時,由於氣的信息作用,又使人體與天體相感應一一「天人合發」,以協調其發展演化(「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氣雖然是物質,但卻不佔位、無形象、不可測量。因此,氣機、氣化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是如何變化的還不得而知。但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紛繁萬象,無不是氣化運動使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微塵個體顯出生生不息的生命運動過程。]
就人體而言,中醫學的臟腑經絡並不依賴解剖學的形態結構來闡述其理論,而以整體觀為主導思想來闡述其生理功能,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氣化論和臟象學說。《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升降出入開合聚散是氣化的表現形式.氣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氣的運動一旦停止,就意味著生命活動的停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簡明論述了人體內景氣化過程:「陽化氣,陰成形…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精化為氣.」
傳統飲食養生學側重於根據食物的「性味歸經」來調節人體陰陽,滋養五臟六腑和預防疾病。因此,在傳統養生學中,食物也根據其「性味歸經」而分為了不同的類型。
食物按其「性」可以分為熱、溫、平、涼、寒五類。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中,以平性食物居多,溫熱者次之,寒涼者最少。
熱性食物:芥子、鱒魚、肉桂、辣椒、花椒等。
溫性食物: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棗、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薑、蔥、大蒜、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椽、佛手、鱔魚、鱅魚、鰱魚、蝦、海參、鵝蛋、雞肉、羊肉、狗肉、鹿肉等。
平性食物:大米、玉米、花生米、黃豆、蠶豆、赤小豆、黑大豆、豌豆、扁豆、白薯、土豆、芋頭、蓮子、榛子、芡實、香菇、銀耳、黑木耳、白菜、薺菜、大頭菜、元白菜、胡蘿卜、洋蔥、李子、無花果、葡萄、黃魚、鯧魚、青魚、鯉魚、鯽魚、鰒魚、鰻鱺魚、泥鰍、雞蛋、牛奶、牛肉、豬肉、鵝肉、龜肉、鱉肉、鴨肉等。
涼性食物:小米、大麥、小麥、蕎麥、薏米、綠豆、豆腐、菱角、蘑菇、茄子、白蘿卜、冬瓜、絲瓜、油菜、菠菜、莧菜、芹菜、桔子、橙子、蘋果、梨、鴨蛋等。
寒性食物:苦瓜、西紅柿、黃瓜、蕨菜、竹筍、茭白、蓮藕、荸薺、甘蔗、柿子、香蕉、桑椹、西瓜、甜瓜、紫菜、海帶、蟶肉、田螺等。
食物按其「味」可分為辛、甘、酸、苦、咸五類。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鹹味與酸味次之,辛味更少,苦味最少。
甘味食物:米面雜糧、蔬菜、干鮮水果、雞鴨魚肉類等。
酸味食物:西紅柿、山楂、葡萄、杏、檸檬、橙子等。
辛味食物:生薑、大蔥、洋蔥、辣椒、韭菜等。
鹹味食物:海產品、豬肉、狗肉、豬內臟等。
苦味食物:苦瓜、苦菜等。
所謂食物的「歸經」,是指不同的食物分別對機體五臟六腑產生不同的滋養和治療作用。例如傳統養生學認為小麥、綠豆、赤小豆、西瓜、蓮子、龍眼肉等歸於心經,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小米、大米、黃豆、薏米、山楂、蘋果、大棗等歸於脾經,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西紅柿、櫻桃、油菜、香椿等歸肝經,有舒肝理氣的功效。白蘿卜、胡蘿卜、芹菜、柿子、生薑、大蔥等歸肺經,有益肺解表的功效。禽蛋肉類,桑椹、黑芝麻、枸杞子等歸腎經,有補腎益精的功效。傳統養生學還將食物分為不同的類型,用於補養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四大類:
補氣類食物:大米、小米、黃米、糯米、大麥、小麥、莜麥、黃豆、白扁豆、豌豆、土豆、白薯、山葯、胡蘿卜、香菇、雞肉、牛肉、兔肉、青魚、鰱魚等。
補血類食物:胡蘿卜、龍眼肉、荔枝肉、桑椹、血豆腐、動物肝臟、動物肉類、海參、平魚等。
補陽類食物:韭菜、刀豆、豇豆、核桃仁、羊肉、狗肉、鹿肉、動物腎臟、鴿蛋、鱔魚、海蝦、淡菜等。
滋陰類食物:白菜、梨、葡萄、桑椹、枸杞子、黑芝麻、銀耳、黑木耳、百合、牛奶、豬肉、甲魚、龜肉、烏賊魚等。

4、有人選修的傳統文化與養生秘訣嗎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對中外諸多大企業家產生過重要影響。作為現代企業管理者在借鑒西方現代管理理念的同時,還應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五千年優秀傳統思想中,吸取其精華,創造性地應用於企業管理工作。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古人為什麼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呢?道理就是做事先做人。做事先做人是為人處事、工作生活的一條金科玉律。人生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煉內功,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如果你是一個內涵豐富、品德高尚的人,眾人就會願意與你交往合作。換句話說,你也就容易成功。剛柔——企業管理的方法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傳承過程中,一直提倡「以柔克剛」、「剛柔並濟」,其精髓是為人處世隨和謙讓,當剛則剛,當讓則讓,絕不是匹夫之勇,這是一種心胸豁達的思想境界。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往往太過尖銳的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猶如一塊巨石落在一堆棉花上,棉花不僅毫無損傷,相反,剛硬的石頭反被棉花輕松地包在其中。以剛克剛,兩敗俱傷;以柔克剛,則馬到成功。性格剛烈之人,其情緒好激動,情緒激動則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可以設想,失去理智的人不可能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剛柔並濟」是運用智慧來巧妙地為人處世,也是企業管理的有效手段。個人與個人之間如此,團隊與團隊之間也如此。柔是自然之道,柔也是養身之道,柔還是治世之道。和諧——企業旺盛的法寶現代國際學術公認:最提倡和諧的古代聖賢是孔子。古代聖賢擅長把不同的事物聯系起來進行研究運用,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群體之間的和諧,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和諧,乃至人與自然的和諧。和氣生財,關鍵是一個「和」字。必須強調,和的重要性決不僅僅表現於能夠生財,而是滲透於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縱覽古今,凡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無不襟懷坦盪,度量恢宏,抱著「以和為貴」的處世態度;而度量狹小者,不僅於他人沒有好處,就是於己也是沒有好處的。歷史上睿智的哲人曾證明過,像龐涓那樣忌賢妒能的小肚雞腸者,最終兵敗馬陵道,貽笑天下。中國歷史上的藺相如,為了社稷長治久安,三讓廉頗,終使廉頗心悅誠服,著名京劇《將相和》所反映的就是他們間的故事,千百年一直被世人稱道。商場上的和還有得與失之意,和是前提,得失是目標。在和的前提下,雙贏才是好生意,單贏的生意無法長久,無法壯大。單贏是短和,是假和,是表面的和,是偽裝的和,這種類型的和,眼前看是贏了,從本質上看是徹底地輸了,輸在誠信,輸在德行。方圓——企業對外的形象「取象於錢,外圓內方。」這是中國著名教育家黃炎培送給兒子的座右銘。它的意思是說為人處世應該像銅錢,外圓而內有方孔。外圓內方,不是虛偽圓滑,是中國幾千年優良傳統積淀而成的人文精粹,是中國最具有社會良知的人格體現。「圓」,代表著曲線,從視覺上就具有美感。圓可以減少阻力,代表著順暢。我們在職場工作,同事間常會在一些問題的看法上處理意見不一致,如果無原則地爭個你高我低,必然大傷和氣;相反,如果我們待人和若春風,時常換位思考,用微笑去面對分歧,反而會贏得同事的尊重信任。「方」,是人格的獨立,「方」是情操的獨守,「方」是自我價值的完善實現,「方」是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稜角分明,代表著踏實穩重;堅定執著,應該成為我們的工作態度。「方圓之間,天地之大」,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做好這一點,你會覺得游刃有餘,工作起來也會輕松自信。中庸——企業定位的根本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說:「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孔子所闡述的不偏不倚與不走極端的處世之道,認為它會使天地之間所有的人們各就其位,各得其所;萬物生長,一片繁榮景象。《中興通訊——全面分散企業風險的中庸之道》一書,讓人嘆服侯為貴經營企業的中庸之道,「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扣其兩端,允執其中」。這就是中庸之道,將其運用到企業管理中,成就了中興20年的成功。中興是中國通訊的巨頭,與巨龍、大唐、華為並稱為「巨大中華」,一直秉承「牛」文化聞名於業界,他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嘗試」原則分別代表了中興的企業認識論和方法論,使企業有效迴避了經營中的不確定因素並抓住每個機會。它不僅體現了一種東方的價值觀,而且還展示了這種價值觀向企業的組織結構、研發領域、市場末端、文化氛圍等各個細胞的滲透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立體動態景象,是中庸之道在中國企業中的典型運用。松下作為日本企業之首也非常推崇中庸之道,認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提倡以誠、以寬、以禮待人;不偏聽偏言,也不搞折中和放棄原則,而以社會利益為重,高瞻遠矚地、全面地觀察和處理問題。

5、健康與養生課的重要知識點

1、世界WHO的健康抄理念要放在最前面
2、你所聽的人群在當前的健康狀況(要用真實的國家公布的大數居,不要或少用;可能、大約)
3、專業的講課不要為某個產品服務,而是要講養生中需要的一些膳食中所襲不能攝及的營養素。
4、最重要一點如果別人有好的論點你借用了,一定要標注出處。尊重他人也提高自zd己。
祝你成功

6、人教歷史選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開始於 夏朝, 啟 即位後,王位世襲製取代了原始社會後期的禪讓制。②商朝繼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變化,有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設有相、卿士,地方設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根本目的在於鞏固周王朝的統治。。義務:分封的諸侯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影響: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 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後期,王權衰落,。由於諸侯勢力壯大,分封制受破壞。標志性事件就是楚王問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有大小宗之分,嫡長子系統為大宗,其餘為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兄弟)關系,也是政治隸屬(君臣上下級)關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層),層層分封。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至高無上的皇權:①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秦王嬴政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③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用的玉印稱「璽」。全國的行政、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體現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戰國時期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為秦朝中央的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物。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軍國大事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縣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並地區設縣,在邊地設郡。②戰國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郡縣。③秦統一後,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最高長官是郡守。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長官稱縣令或縣長。縣以下還有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⑤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其官職職責分工明確,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①安定邊境,維護國家統一,擴大了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②頒布法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馳道,開靈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專制,使人民處境惡劣,造成階級矛盾激化,爆發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①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但又廢除秦朝苛法,有所損益。②漢朝實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習慣稱三公。③西漢漢武帝時用布衣為相,用身邊侍從、秘書為尚書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機構稱「外朝」。④東漢光武帝時擴大尚書台的權力,成為決策的中樞機構。⑤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體制。⑥隋朝以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最高統治機構。唐朝三省分工明確,相權一分為三。⑦隋唐時期,還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合稱「二府」。後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削弱相權。⑨元朝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以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①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繼承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二制並行。郡守和丞相分別是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漢武帝時,解除王國軍政大權,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②東漢時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成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州、郡、縣三級。③隋初,地方行政機構重疊,官多民少,隋文帝廢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機構與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將道的監察長官改為觀察使,道逐漸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唐朝中後期,設置藩鎮,形成藩鎮割據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減地方節度使權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權分為州縣兩級,又將唐朝的「道」改為「路」,在州縣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⑦從漢至元,中央嚴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權。

中央 地方

秦 皇帝制度的確立,皇帝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
中央設丞相(決策),御史大夫(監察),太尉(武事)
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廢分封,設郡縣,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命。

漢 漢承秦制,有所變化
漢初,三公九卿。
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相權。
東漢光武帝:設尚書台,皇帝總攬大權。 漢初,郡國二制並行,諸侯勢力坐大,對中央造成威脅。漢武帝後期設州為監察區,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
東漢末年,州、郡、縣三級。
魏晉南北朝 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體制逐步形成。
隋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三省 州、縣兩級

唐 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和尚書省(執行,下設六部),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君權的獨尊。此後歷朝沿用。 州、縣兩級,唐太宗設立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道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形成(道)、州、縣。
唐朝中後期,節度使權力擴大,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最高行政機構 中書門下 二府
最高軍政機構 樞密院
分割宰相財政權 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權 參知政事
削弱相權,皇權進一步加強。

地方行政制度為路、州、縣


綜合漢蒙政治制度,中書省(行政,統領六部),樞密院(軍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務)。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轄外,地方設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為最高長官,行省擁有大權。邊遠地區設宣尉司進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明 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高峰。
明太祖設殿閣大學生,作為侍從顧問。成祖時內閣制確立。宣宗給閣臣票擬權。
地方設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揮司(軍政)和按察司(監察)三司。

清 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高於內閣、六部,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時,設立南書房,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集權於皇帝。
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筆錄和傳達皇帝旨意,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宰相制度的廢除:①明朝初,沿襲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②明太祖朱元璋廢除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察,合稱「三司」。後下令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內閣的創立:①明太祖廢丞相後,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③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票擬權。④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⑤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3、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①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實行部落貴族共同議政的傳統。②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還設內閣,置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在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④雍正帝時,又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大臣充任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形同虛設,後相繼撤消,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⑤清朝統治者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制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積極作用: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證。
消極作用:皇權極度膨脹,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際,英國等西方國家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英國的光榮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等),建立起資產階級的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明清君主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極大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從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第二單元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五 希臘文明的搖籃
特點——地理環境因素影響
①經濟:三面環水,港灣眾多,特別是通向西亞的航路上遍布島嶼,有利於航海與文化交流。因此,希臘的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較發達。
②對外關系:由於航海與海軍對古希臘有重要意義,地少人多的古希臘人往往憑借這方面的優勢向海外殖民擴張。
③政治:希臘城邦的特點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希臘城邦實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雅典民主政治
梭倫:根據財產的多少,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各級公民都可參加,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克利提斯:設五百人議事會,輪流執政,
伯利克里:(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發放觀劇津貼,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意義:①創新性: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民主的運作方式,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②優越性:多數人決策,使問題考慮得更全面;公職人員有多數人選舉產生,時期處於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③文明進步: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使希臘文明成為古代西方、乃至整個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局限性:①它僅僅是對公民群體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它國公民,都沒有享有民主的權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一切公職由選舉和抽簽產生,這種輪番而治極有可能導致極端民主化,導致民主制的衰落。
六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十二銅表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上是過去未成文的習慣法的匯編。他明確維護私有財產權和貴族的既得利益
意義:①是平民的勝利;(原因:因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
②這項法律是羅馬法的淵源,是羅馬的基本法;
③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系最終完成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七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光榮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640年,英國成為共和國,1688 光榮革命
意義:實現了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願望,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權利法案》:1689
內容:①從立法、司法、財政、軍事等方面限制王權;
②把議會擁有的自由權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義:
①國王與議會關系: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限制;
②王權與法律關系:國王只能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③統治方式變化: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制,英國社從此進入了長期穩定發展的時期
特點:議會權力至高無上,君主統而不治
責任制內閣:首相掌握國家大權
①「光榮革命」後,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其權力和重要性也隨之增強;
②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主持內閣會,協調各部門的工作。責任內閣制形成;
③發展:19世紀中期,隨著選舉制的逐步擴大和兩黨制的發展,議會選舉變成兩個政黨之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台組閣。
八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政治的嚴重問題:①邦聯權利有限,無權征稅,不掌握兵權
②各州的權利很大,有權徵兵,征稅和發行貨幣
③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盪
④美國在與歐洲各國的貿易中也常常屬於不利地位,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
1787年,頒布聯邦憲法,
內容:①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權利高於各州
②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
聯邦制原則: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括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一個聯邦司法體系;同時憲法讓各州保留了較大的自主權;
總統:最高的行政權、軍事指揮權、部分憲法否決權、任命高級政府官員權力;
議會:財政權和立法權;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權、憲法的解釋權
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兩黨制的形成與發展
19世紀二三時年代,是美國兩黨形成的重要時期,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九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張
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 大革命爆發
1791~~1792 君主立憲制
1793~~1804 第一共和國
1804~~1814 第一帝國
1815~~1830 復辟王朝
1848~~1852 第二共和國
1852~~1870 第二帝國
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875 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憲法
影響:共和體制最終確立,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度
⊙帝國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權任命帝國首相和帝國官員;有權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有權簽署和公布帝國法律並監督法律的實施;帝國軍隊由皇帝統率,軍官均由皇帝任命.總之,皇帝是最高權力的掌握者.
⊙首相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帝國國會由選舉產生,但它不能組成代議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過任何一項對政府不利的法案,對政府沒有任何行政監督權,唯一對政府起壓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預算。
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英、美、法、德政治制度的不同點

政體 國家元首及權力 政府產生方式 議會權力
與地位 權力
中心
英 君主立憲制 國王世襲;
國王僅扮演儀式性角色,是國家的象徵 內閣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內閣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長,擁有最高行政權和創意立法權; 議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德 皇帝是帝國元首,世襲;任命帝國首相和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簽署公布法律和監督法律實施,統帥軍隊,任命軍官; 皇帝任命首相與官員,首相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 直接選舉產生,不能組成代議制政府,對政府沒有監督權,只有批准預算權。 皇帝
美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民選產生;掌握最高行政權、軍事指揮權、部分立法否決權、任命政府高級官員和組織政府的權力; 總統任命政府高級官員,政府對總統負責 擁有有立法權、財政權,與總統、聯邦法院相互制約 總統
法 民主共和制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和軍隊最高統帥;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具有創議法律權、解散眾議院的權力;總統與內閣部長共同向議會負責; 內閣部長由總統任命,總統命令須經各部部長副署,內閣向議會負責。 擁有選舉總統權、立法權、創議法律權;總統和各部部長對議會負責,議會對政府行使監督權。 議會
核心特徵:代議制民主;
議會擁有的共同的權力: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督權;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十 鴉片戰爭
1背景:(1)在中英對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2)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3)工業革命後,英國急需打開中國市場,使中國成為他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2中國的禁煙運動:(1)原因:鴉片輸入嚴重危害了清朝統治。(2)對虎門銷煙的評價:是中國禁煙運動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
3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4 虎門硝煙:面對鴉片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在廣東緝拿煙販,收繳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即虎門銷煙。英國以此為借口,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南京條約》的簽訂: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主要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中國的領土主權)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破壞中國的貿易主權)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破壞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①社會性質的變化: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上,戰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戰後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經濟上,戰前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後中國封建的自然經濟經濟開始解體。
②社會矛盾的變化: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革命任務的變化:戰前是反對本國封建統治,戰後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
④革命性質的變化: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⑤思想領域的變化:「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思想開始萌發。
所以說,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開端。
鴉片戰爭後,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英國從中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美國和法國也脅迫清政府分別簽訂《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權益。
鴉片戰火再燃:(第二次鴉片戰爭)
根本原因:英、法不滿足鴉片戰爭的既得利益,要求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戰爭性質:侵略的非正義的掠奪戰爭;
①1856年,英法以「修約」訛詐遭拒絕為機會,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②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攻陷大沽,進逼天津。清政府先後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③1859年,英法聯軍再次攻佔大沽和天津。1860年,侵入北京並洗劫了圓明園。④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俄三國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內容:(1)增開天津為商埠;(2)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⑤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喪失大量領土和主權,出現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的局面。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影響: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的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十一 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①興起:金田起義 1851年
②發展: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權;定都天京 1853年,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③全盛:1853-1856年進行北伐、西征和東征
北伐:目的:是為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領導人:林鳳祥、李開芳。
結果:由於孤軍深入而失敗。
意義:牽制了敵人兵力,為西征和東征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西征:目的:為鞏固天京革命大本營
領導人:賴漢英
結果:石達開大敗湘軍,鞏固了天京
東征:目的:為斷絕清政府財源,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
領導人:秦日綱
結果:奪取揚州攻破江北江南大營,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主要內容:
①基本內容是關於土地分配,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②關於產品的分配,規定「天下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絕對平均分配的方案。
(2)評價:《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頒布的革命綱領。
革命性:首先它明確主張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為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斗爭的最高峰;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在當時無法實現,這種絕對平均分配的聖庫制度違背了小 生產者的本性,也不能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落後性:此綱領把小農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實際上沒有超越封建主義的經濟范疇。
原因:無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由於戰爭的環境,無法實施;
失敗原因:①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力量過於強大,聯合絞殺太平天國。
②主觀原因: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是戰略上的失誤。
(3)教訓:太平天國的悲劇說明,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4)歷史意義: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性質),它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②它堅持14年,勢力達18省,嚴懲了中外反動勢力模③擔任反封建反侵略雙重任務。反對封建主義,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潰;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④一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中國獨立、富強的途徑。
《資政新篇》
內容:政治方面:主張民主
經濟方面: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文教方面:興辦新式學校
外交方面:與外國自由交流,但不允許外國干涉中國內政
評價:《資政新篇》是洪仁玕1859年為振興太平天國而提出的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方案。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它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農民的願望,沒有實行。
十二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甲午中日戰爭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維新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但國內市場狹小,希望從戰爭中尋找出路。(2)歐美列強持縱容態度。(3)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導火線。
戰爭的經過
(1)爆發:1894年日本海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突襲中國的運兵船,戰爭爆發。
(2)平壤戰役:回族將領左寶貴犧牲;平壤失陷。
(3)黃海之戰:鄧世昌、林永升與艦同沉;北洋艦隊主力尚存,日本取得制海權。
(4)遼東之戰:聶士成率部抵抗;日軍製造旅順大屠殺。
(5)威海之戰: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表明洋務運動的破產)。
《馬關條約》
內容: 一、割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二、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三、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
危害: ①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②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同時,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
③開埠:列強侵略勢力進一步伸向內地;(最內地的重慶)。
④設廠:使外國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借口鎮壓義和團運動,發動侵華戰爭
《辛丑條約》:。1901年,清政府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
影響:①巨額賠款加深了中國人民的苦難;
②在北京設立使館界成為列強侵華的大本營;
③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7、生物選修一知識點匯總

生物選修一六個實驗:
1.果醋和果酒的製作
2.腐乳的製作
3.探討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回
4.酵母細胞的答固定化
5.DNA的粗提取和鑒定
6.血紅蛋白的提取和分離
如果你要更詳細的,在網路文庫中搜生物選修一,三知識點就有

8、新課標高中生物選修1知識點歸納

我發給你,你可以再百度文庫中尋找。專題一 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
課題一 果酒和果醋的製作
1、發酵:通過微生物技術的培養來生產大量代謝產物的過程。
2、有氧發酵:醋酸發酵 谷氨酸發酵 •無氧發酵:酒精發酵 乳酸發酵
3、酵母菌是兼性厭氧菌型微生物真菌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出芽生殖(主要) 分裂生殖 孢子生殖
4、在有氧條件下,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6H12O6+6O2→6CO2+6H2O
5、在無氧條件下,酵母菌能進行酒精發酵。 C6H12O6→2C2H5OH+6CO2
6、20℃左右最適宜酵母菌繁殖 酒精發酵時一般將溫度控制在18℃-25℃
7、在葡萄酒自然發酵的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著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在發酵過程中,隨著酒精濃度的提高,紅葡萄皮的色素也進入發酵液,使葡萄酒呈現深紅色.在缺氧 呈酸性的發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長繁殖,而絕大多數其他微生物都因無法適應這一環境而受到制約。
8、醋酸菌是單細胞細菌(原核生物),代謝類型是異養需氧型,生殖方式為二分裂
9、當氧氣、糖源都充足時,醋酸菌將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當缺少糖源時,醋酸菌將乙醇變為乙醛,再將乙醛變為醋酸。 C2H5OH+O2→CH3COOH+H2O
10、控制發酵條件的作用①醋酸菌對氧氣的含量特別敏感,當進行深層發酵時,即使只是短時間中斷通入氧氣,也會引起醋酸菌死亡。②醋酸菌最適生長溫度為30~35℃,控制好發酵溫度,使發酵時間縮短,又減少雜菌污染的機會。③有兩條途徑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酒精為底物的氧化。
11、實驗流程:挑選葡萄→沖洗→榨汁→酒精發酵→果酒(→醋酸發酵→果醋)
12、酒精檢驗:果汁發酵後是否有酒精產生,可以用重鉻酸鉀來檢驗。在酸性條件下,重鉻酸鉀與酒精反應呈現灰綠色。先在試管中加入發酵液2mL,再滴入物質的量濃度為3mol/L的H2SO43滴,振盪混勻,最後滴加常溫下飽和的重鉻酸鉀溶液3滴,振盪試管,觀察顏色

13、充氣口是在醋酸發酵時連接充氣泵進行充氣用的;排氣口是在酒精發酵時用來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來取樣的。排氣口要通過一個長而彎曲的膠管與瓶身相連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氣中微生物的污染。開口向下的目的是有利於二氧化碳的排出。使用該裝置制酒時,應該關閉充氣口;制醋時,應該充氣口連接氣泵,輸入氧氣。
疑難解答
(1)你認為應該先沖洗葡萄還是先除去枝梗?為什麼?
應該先沖洗,然後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時引起葡萄破損,增加被雜菌污染的機會。
(2)你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防止發酵液被污染?
如:要先沖洗葡萄,再除去枝梗;榨汁機、發酵裝置要清洗干凈,並進行酒精消毒;每次排氣時只需擰松瓶蓋,不要完全揭開瓶蓋等。
(3)制葡萄酒時,為什麼要將溫度控制在18~25℃?制葡萄醋時,為什麼要將溫度控制在30~35℃?
溫度是酵母菌生長和發酵的重要條件。20℃左右最適合酵母菌的繁殖。因此需要將溫度控制在其最適溫度范圍內。而醋酸菌是嗜溫菌,最適生長溫度為30~35℃,因此要將溫度控制在30~35℃。

與健康與養生 選修重要知識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