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有哪些方法?
1.養氣
所謂養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調養健全人體各臟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養調節。後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涑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慾、情緒安定、不妄想貪求而形神兼養者,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必須長時間的性格修養,使正氣和調順達,這樣病邪就無從所人。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孟子曾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隻要順從自然,內無雜念紛擾,安靜樂觀,怡然自得,這樣形體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養氣之道。在形體上,又要注重保養人體的正氣。即保證五臟之氣健旺,特別是保養脾胃之氣及腎氣。因為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其精氣主持人體生長發育及盛衰,腎中精氣旺盛,不使安泄,這樣才使人體健康強壯,才能益壽延年。再者,脾胃是後天之本,是維持先天之精氣充足的根本來源。所以要飲食規律,切勿暴飲暴食;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調飲食
飲食不分精、細、粗、劣,都有其一定的「營養精微'。《內經》中所言「美其食',並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講無論食物的精粗,食之皆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補、不過量是飲食調節的重要一環。此外,飲食的調節要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以求與自然界相適應。如夏季氣候炎熱而濕重,飲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黃瓜、鮮藕、青菜等。可用綠豆湯加冰糖代茶飲,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利濕。
3.運動
人體的氣血運行,飲食的消化,都是運動。運動,可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氣血的運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延緩人體的衰老,即常言所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2、有哪些飲食調養的心養生保健方法?
合理的飲食結構不但能夠預防冠心病、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的發病率
3、怎樣養生保健?
1、記住: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即第2天沒精神。
2 一切葯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葯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你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里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凈心(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7 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晚天黑後~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9 暢通的經絡需要:清凈心。一切七情六慾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10 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11 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制。
12 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松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 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減少體內的垃圾;2)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3)增加體內的氣血。
14 與其相信葯物,相信檢查的數據,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開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15 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為了你的健康,你學佛吧。學佛得到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 對於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只有氣血充足了(一是通過這里所介紹的補充氣血的方法,二是通過靜坐打通氣機),病情才會顯現出來。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平後都會出現一些「有病」的現象。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
17 人違背了養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18 人為什麼必須保持一定的飢渴才是對養生有利呢?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後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虛靈」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 人要想健康,就必須使體內有足夠的"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只有這樣,你的體內才不會積累垃圾,不會有多餘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的臟器.這個"虛火"反過來會損耗你的"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人生病,大多數是飲食不節的緣故.
21 俗語說「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這個「機」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麼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老師教人,醫生治病,其實就是在點撥你的這個「機」,讓你「機」打開。這個「機」,有時也叫「關鍵」。當然,這個「機」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就和氫氣只有達到一定濃度,遇火才可以燃燒爆炸一樣。記住,別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內因。
22 其實,許多真正的發現和發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謂系統的書本知識;恰恰相反,一個沒有受過任何系統教育,但悟性極高的、具有開放思維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 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24 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
25 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嗔。貪嗔可使心盪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26 凡人慾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
27 人受五行之氣而治生,故肉身以氣為主。氣虧則病,氣滯則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氣。
28 氣以行血,血以補氣,二而一也。凡人久視則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情六慾之過則傷元氣、傷心腎。相火旺,真陽耗,
29 治五臟之病,莫先於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
心為扇,主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30 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
31 人病可分兩種:一是經絡基本暢通但氣不足。表現是經常這疼那疼,這是因為他氣不足以氣化食物,而產生了相火(也叫虛火),隨著經絡在體內亂穿,哪兒通走哪兒,遇到一個地方堵塞了,這個地方就疼了。這樣的人吃一點葯物就會立即見效。二是經絡不通,氣也就無處存身。表現在外表看不出有什麼毛病,但一旦發現就是大病,而且這種人經常是吃什麼葯都見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4、如何健康飲食與養生
中醫養生的飲食6原則:食要早、食要少、食要暖、食要緩、食要淡、食要軟。
食要早早就是到了飯點得吃飯。另外,從中醫的角度講,上午7點~9點是胃經當令的時候,所以早飯最好安排在這個時間。中醫還說「胃不和則卧不安」,因此晚飯也盡量早吃,這樣才不會給腸胃增加負擔。
食要少古人常說「飯吃八分飽,少病無煩惱」,就是說每餐飯留那麼一兩口,給肚子兩分的空間。《黃帝內經》也提倡「飲食有節」。澳大利亞研究發現,如果人類時常保持兩分飢餓,其壽命將增長20%~30%。
食要暖中醫講,脾胃乃後天之本。胃喜燥惡寒,所以要避免冰的涼的食物刺激,要暖食。但是要注意,暖食不等於燙食,經常吃過燙的食物會損傷食管,是食管癌的誘因之一。
食要緩這個緩,一來是說要細嚼慢咽,這樣可以充分吸收營養、保護腸胃、促進消化等。二來是想強調要把吃飯當成一件愜意的事情,別吃得太累。
食要淡就是要少油少鹽少加工。之所以要特別強調這個淡字,是因為中國人現在食鹽和食油量超標,由此引發的高血脂、高血壓等病正在增多。
食要軟老年人牙口不好、脾胃消化力弱,宜「吃軟不吃硬」,所謂「硬食」,除了指堅硬的果實類物品外,還包括煎炒油炸、肥甘厚膩一類的不好消化的食物。
說到底,6原則其實就是讓飲食順應食物和人體的自然。
現代人很注意飲食,網上關於長壽老人怎麼吃、吃什麼的介紹很多,發現,這些長壽食譜都不一樣,有些老人平生吃素,另外一些老人卻很愛吃肉,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心情開朗,沒有憂慮。所以,調攝精神、心態,才是養生的重點。
5、養生最好的方法有哪些?
八種最好的養生方法!
1、天人相應養生法
早晨起床後,先練顫抖功一遍。然後意念天地人合一,大宇宙的光電聲能象瀑布從天而降,直下你身體四肢百骸,把你的病氣、濁氣、疲勞之氣從腳下湧泉穴沖走,源源不斷,絡繹不絕。此時,你身置大宇宙,而得大宇宙之靈氣灌溉,大徹大悟,漸步入仙道之門。待你從宇宙懷抱自然醒來,便做劍指樁收功功法。
2、生活起居法
早晨起床練完動功功法後,可用冷水沖頭部,再做鳴天鼓三十六次,干梳頭三十六。晚上睡前端冷開水一杯,含一口水於口中,全身放鬆倒退行走,意念疲勞之氣,隨喝下的水入地九尺,此法叫做「零飲倒走」然後用熱水暖足五分鍾以上,再用雙手搓按湧泉穴108次。最後用力搓熱雙手,捂腎臟部位十分鍾,意念真氣在腎部流動轉圈,體會腎部感覺。早用冷水洗頭,晚用熱水暖足叫做「冷沖熱貫」。
3、服食葯補養生法
我們練功之人平時可以用甘草、杞果、遠志、火紅棗泡酒喝,但葯酒每次只能服五錢,既可補身,又能增加血液循環。多飲則傷身、傷氣、傷神。不飲酒可以多用水少加葯煎熬服用,效果更好,對服外氣辟穀有很大幫助。另外捉螞蟻陰晾乾研粉末泡酒飲,可以返老還童。
4、房中養生秘要總體揭曉
我們習練ZG的弟子絕大部分都是入世修練,要達到出世修煉很不容易。那麼,既然出世不易,就難免要夫妻同床。沒練功的人,不知房中養生之術,自然有損健康,浪費精液。年青人身體健壯,精力充沛,性慾強,如經常迷戀房事,則有傷真元。男子破陽太早,有傷精氣,女子破陰太早,則有傷血脈。要練好功,又要不使夫妻感情破裂,弟子們必須懂得房中養生之道才行。
(1)男子強精壯陽法:
在熱水中伸直兩腿而坐,用左手覆蓋捂握五十次,如果陰莖勃起時,即從澡盆中站起來,用右手掌摩擦尾閭一帶,並做提腎功。直到陰莖軟,再按前法練一遍,久練養元儲精,可持續房事時間。
(2)男女行房時,先宜盡量愛撫,不可猴急行房。 女陰不張強行行房傷女子眼目。男子陰軟無力則傷腎傷真元。行房時要等待女子陰水出為最佳時期。男子欲射精時間停止抽動,用右手食中二指按住會陰穴,左手中指按住右鼻孔,待精回氣回,陰莖軟時再行房。如不能忍耐,射精後,要射完余精。立即右側卧,彎腰強弓,屈腿,兩手捂雙耳(腎開竅於耳)意念真元精氣從頭頂百會收入內外腎部,約五分鍾以上,即可達到元氣恢復之目的。
5、情志調理養生法
每個人一生下來,在父母的教養下成長起來,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有性急者,有緩者,有性燥者,有性暴者,有性疲者,有性惡者,有性善者,人之初,性本善,由於後天的種種原因,家庭環境的不同,經濟條件的差異,城鄉的差別,生就養成了各自性格。這些性格要把它改掉,有很大的難處。通過修煉氣功,可以磨煉一個人的性格,達到修身養性,凈化心靈的效果。一心要善,心無塵垢,無憂慮煩惱,就可以成大道。如何調理情志性格呢。你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把名和利當作過往雲煙才行。當你心起雜念或起色慾、財欲、名欲、利慾、食慾時,平心定氣,靜坐輕聲快速念誦佛家真言:「清凈觀世音菩薩」一百零八遍,心境自然潔凈,無塵無垢。久念必可以調整你的情志性格。
6、勞動運動養生法
我們入世修煉的弟子除了練功學習外,要參加集體和家務勞動,參加體育運動鍛煉,增大活動量,排除體內的疾病濁氣,平時多練功,以達到肌肉豐滿,身強力壯之功效。
7、積善修德養生法
練功「德」為先。我們各門各派的功法都很重視積善修德陽這個問題。我們ZG有八德八念,其它門派各有門戒律。德可分為陰德和陽德兩種,陰德是大德,陽德是小德,陰德就是做好事後甘當無名英雄,不要他人報酬,古時稱它為「積陰功」。陽德是做了好事而又得了人家的報答或好處。我們練功之人就要多積陰德,少積陽德陽。而功力倍增,平時多為人治病療傷,且不要報答。你破費舍資學了功並支渡了人,也屬你的陰功所至。
8、駐顏還童養生法
身無疾病,益壽延年是我們每個人的理想。光靠葯物保養,不去養生健身,有害無益。返老還童,早晨起床後,面向東方,閉目面帶微笑,意念你站在鮮花叢中,花上的露水被陽光一照霧氣向你面部撲來,消除你面部皺紋,潔白如玉,久練能使你返老還童。
6、養生的方法有什麼
7、七種健康的飲食養生方法系?
中醫上有「七食利身心」的說法,說的就是七種健康的飲食養生方法,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健康的飲食養生方法吧。 博食:就是對一切食物原料和酸、甜、苦、辣、咸各種味道的食物都要品嘗食用而不要有所偏嗜。現代營養學要求人們博取食物,混合飲食,營養互補。我國醫葯學歷來就認為,食物有濕、熱、寒、涼、平、咸、酸、苦、甘、辛,以及補、瀉等性味之分。如果生活中長期對食物有所偏嗜,就會使人體的營養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發生。因此,只有豐富多樣的膳食,才有可能從各種食物中獲得平衡和足夠的多種養分,以滿足人體的多方面需要。 配食:即對飲食進行合理調配。飲食調配,理應與中葯的配伍一樣,要按規矩、循准繩、無偏過,方可有益於身心。配膳中,應注意主糧與雜糧搭配、葷食與素食搭配、寒性與熱性食物搭配、酸性和鹼性食物搭配、五味恰當的搭配,以達到營養平衡。還要注意烹調方法,否則就有可能降低食物的營養價值,影響機體多種營養素的吸收,有害健康。 熟食:熟食是我國人民歷來的飲食習慣。高溫熟食,可以殺菌消毒,且利於消化吸收。熟食還可以增進美味,祛除惡味,經過高溫處理,一部分不利於人體的成分經過分解化合,有的揮發掉了,有的則轉化成另一種無害成分,同時,食物內部的有效營養成分釋放出來,因而適口可食,符合營養衛生要求。生食則不然,食物原料除部分可以生食外,其他一般都必須熱加工處理,否則將會危及人的健康。古人烹飪強調「斷生」、「斷紅」,就是這個道理。有人做過試驗,蔬菜煮熟,失掉了一部分營養素,但是由於加熱分解,有利於吸收所含養分,得失對照,得多於失。 熱食:注重熱食,同中醫飲食保健有關。中醫認為:人之熱腹不宜承受過多的冷食,用熱臟腑去暖冷食,於人體無益。即使盛夏,也不主張冷食。還認為:熱食(不是燙食)一般無害人之危,而冷食則不然,常常有害於人的健康,甚至加重病情(如肝胃炎症發作時,不宜食生冷),嚴重者可能導致某種危險,例如負傷流血過多、乾渴時飲冷水,極易發生血栓,導致死亡。 節食:節食主要是指飲食控制數量,以不過量為宜。古代醫書《黃帝內經·素問》提出「飲食有節」、「無使過之」。古代有很多關於「節食」的論述和精闢的見解,如「食無求飽」、「不欲過飢,飢則敗氣。食戒過多,勿極渴而飲,飲戒過深」等。 時食:古人主張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關鍵是「適時」。也就是說,不要等到十分飢渴時才飲食。飲食要定時、定量,否則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果飲食缺乏時間性,像有的人「零食不離口」,必然會使胃不斷受納和消化食物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就會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現食慾減退和胃腸疾病。另外,飲食、配膳、調味也要講究時令。 醫食:就是利用食物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即「飲食療法」,簡稱「食療」。《本草經集注》中曾將「果菜米食」列為葯物的一個種類專門加以論述。至於什麼食物治什麼病,什麼食物利於人體哪一部分,什麼食物有禁忌,或相剋、相畏,什麼樣的人有什麼禁忌等,我國古代醫書上都有記載,並且內容豐富。目前,食物療法已發展成為人們防病治病的一個重要手段。
8、一個女中學生,請介紹一些養生保健的方法,要從飲食、保健、發育、美白、起居、吃穿用等各個方面來說
學會均衡飲食:葷素搭配四口菜一口肉;每天適量運動;心態平衡、良好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