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暑節氣如何養生更好
小暑節氣如何養生呢?
1、睡眠習慣。逐漸進入夏天,夏日晝長夜短,要養成來良好的睡眠習慣,做到早睡早起,中午的時候可以進行適當的休息,對於自身疲勞的恢復會有很好的源幫助。好的睡眠習慣有助於身體抵抗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夏天的時候身體比較虛弱,更需要重視起來。
2、體育鍛煉。適當的體育鍛煉有利於促進百血液的循環和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但是需要注意避免過度勞累,適當的休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是在室外鍛煉的話需要避免陽光的直曬,否則容易引起中暑。
3、飲食。小暑節氣的時候,胃的消化功能相對來說比較弱,經度常可能會出現一些消化道疾病,少吃一些過咸或者過辣以及刺激性比較大的食物,多吃一些清淡有營養的食物,適當的吃一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知,多喝水補充充足的水分。飲食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干凈,飲食不潔是引起胃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夏天的時候食物也容易腐敗,對於這些食物最好不要道吃,如果吃了輕則嘔吐,重則昏迷和中毒。
2、小暑節氣養生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小暑養生的原則
1、精神調養:注重「心靜」,保持心情平和。
2、起居調養:小暑暑濕交蒸,避免烈日下暴曬,預防中暑;避免汗出後即吹冷風,寒邪侵襲而出現
3、運動調養:可以選擇早晨或傍晚在河邊、花園里進行低強度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散步等,避免運動後大汗淋漓。有一點大家要記住了:運動中科學補水必不可少的。
4、飲食調養:宜進食溫軟食物,切忌任性進食寒冷食物、不知飢飽,可多喝熱米湯、熱粥、綠豆湯等養胃生津,益氣消暑。
5、小暑衣著勿赤膊: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在夏天光著上身乘涼,認為赤膊涼爽。其實未必如此。當氣溫接近或超過人的體溫,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因為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還和皮膚輻射有關。當外界溫度超過37℃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
6、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並盡量避開午後太陽熱辣時外出。
3、小署大署養生
大暑小暑 如何養生保健?
俗話講:「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氣,「大暑」表示炎熱至極。因此應做好養生保健工作。
小暑以後,暑熱的天氣特點更加突出,人體出汗多,消耗大,所以養生強調要注意補充體力。多吃一些清涼的食品,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小暑前後一個月的鱔魚最好,黃鱔補肝脾、除風濕等作用,小暑最宜吃黃鱔,不但能預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瀉,還可以保護心血管。大暑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飲食上應清淡。小暑不要吃得太油膩,小暑前後多吃海帶等對身體也很有益。
隨著炎夏的臨近,夜間最低氣溫有所上升。中醫專家認為,夏季應注意養心,也就是說讓心臟得到充分的休息,而養心的根本是充足的睡眠。現在夜間天氣還是比較涼爽的,建議大家安排好時間。清淡飲食能防暑,要多吃新鮮蔬菜。蔬菜和瓜果可為人體提供必需的糖類、蛋白質等營養素,還能為人體補充所需的大量維生素。可適當飲些清涼飲料,多喝水。
中醫認為,夏季營養物質應以清淡、滋陰食品為主,即「清補」。
《名醫別錄》中稱鴨肉為「妙葯」和滋補上品。民間亦有「大暑老鴨勝補葯」的說法。
老鴨冬瓜湯:老鴨一隻,冬瓜2000克(不去皮),瘦豬肉100克,芡實、薏米各50克,蓮藕30克,北沙參30克,同煮湯,調味食用。補虛損、消暑滋陽有健脾去濕的作用,為夏季良好的清補食品。
綠豆50克,老南瓜500克,食鹽少許。
做法:綠豆洗凈,趁未乾時加入食鹽少許攪拌均勻,腌制幾分鍾後,用清水沖洗干凈。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凈切塊待用。鍋內加水,燒開後,先下綠豆煮沸3分鍾,在將南瓜放入鍋,用文火煮沸約30分鍾,至綠豆開花,加入少許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綠豆甘涼,清暑、解毒、利尿;配以南瓜生津益氣,是夏季防暑最佳膳食。
鴨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水禽。每100克鴨肉含蛋白質16.5克,脂肪7.5克,還含有鈣、磷、鐵、多種維生素及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分。尤其是經過一個冬春攝食的老鴨,骨骼更健壯,肌肉更豐滿。中醫將鴨肉作為葯用,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之功,尤以老鴨入葯功效最佳,可主治水腫脹滿、陰虛失眠,中稱鴨肉為「妙葯」和滋補上品。
涼拌茄子:
原料:嫩茄子500克,香菜15克,蔥、蒜、米醋、白糖、香油、醬油、味精、精鹽、各適量。
做法:茄子洗凈,整個放入蒸鍋內蒸熟,取出晾涼然後把茄子撕成條狀;
蒜搗末;將炒鍋置於火上燒熱,加入香油,下花椒炸出香味後,連油一同倒入小碗內,加入醬油、白糖、米醋、精鹽、味精、蒜末,調成汁,澆在茄片上;香菜擇洗干凈,切段,撒在茄片上,即成。
功效:清熱通竅,消腫利尿,健脾和胃
幾款食療方子:
1.薏米紅小豆粥:薏米50克、紅小豆25克,二者洗凈後放入鍋中,加適量水浸泡3—4小時後同煮至熟,冷卻後食用。此粥具有清熱、利尿、解毒的作用。尿頻、尿急、尿痛的患者可經常食用。
2.橘皮茶:橘皮10克(鮮皮加倍),冰糖適量,用開水浸泡後代茶飲。具有理氣開胃、燥濕化痰的功效,適用於暑濕所致的脘腹脹滿、飲食無味者。
3.荷葉冬瓜湯:鮮荷葉一張(洗凈、切碎),鮮冬瓜500克,加水煲湯,食鹽調味,飲湯食冬瓜。具有清熱解暑,利尿除濕,生津止渴的功效,特別適合暑天口渴心煩,咳嗽,痰黃稠,小便量少、色黃,口腔潰瘍者服用。
4.西瓜皮粥:西瓜皮100克,大米50克,白糖15克。將西瓜皮削去外表硬皮,切成丁。大米淘洗干凈放入沙鍋中,加入適量水、西瓜皮,用旺火煮沸,再轉用小火煮成粥,調入白糖即成。具有清熱解暑,利尿消腫的作用,經常食用可防止中暑。
5.苦瓜瘦肉湯:鮮苦瓜200克左右,去瓤切塊,豬瘦肉100克,切丁。同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水煮湯。煮熟後加適量食鹽調味。可清熱祛暑,明目解毒,特別適合因暑熱所致的煩渴,牙齦腫痛,眼睛分泌物增多者食用。
4、小暑節氣養生注意什麼
小暑節氣養生注意少吃一些過咸或者過辣以及刺激性比較大的食物,多吃知一些清淡有營養的食物,適當的吃一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多喝水補充充足的水分。
飲食道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干凈,飲食不潔是引起胃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夏天的時候食物也容易腐敗,對於這些食物最好不要吃,如果吃了輕則嘔吐,專重則昏迷和中毒。
適當的體育鍛煉有利於促進血液的循環和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但是需要注意避免過度勞累,適當的休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是在室外鍛煉的話需要避免陽屬光的直曬,否則容易引起中暑。
5、小暑節氣的養生
小暑節氣的養生要注意靜心百和良好的睡眠習慣。
1、靜心
小暑節氣正處在天氣漸漸炎熱之初,這個時候人們普遍也是比較忙的,容易產生心煩氣躁和疲倦乏力,保度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平心靜氣,對於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自古就認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著密切問的關系,情緒的變化對於身體器官也有不同的影響。
2、良好的睡眠習慣
逐漸進入夏天,答夏日晝長夜短,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做到早睡早起,中午的時候可以進行適當的休息,對於回自身疲勞的恢復會有很好的幫助。好的睡眠習慣有助於身體抵抗能力的提答高,尤其是在夏天的時候身體比較虛弱,更需要重視起來。
6、小暑怎麼養生 小暑節氣養生應該吃什麼
小暑節氣養生應該吃綠豆芽、黃鱔、綠豆、藕等等。
我國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早在清咸豐年間,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了。中醫學認為,藕生食有清熱生津、潤肺、散瘀消腫、止血的功效,可主治熱病煩渴、吐血、淋病等症。熟食則有健脾益胃、消食、止瀉、固精的功效。
需要指出的是:煮藕時忌用鐵器,以免引致食物發黑;沒切過的藕可在室溫中放置一周的時間,但因藕容易變黑,切面孔的部分容易腐爛,所以切過的藕要在切口處覆以保鮮膜,可冷藏保鮮一個星期左右。
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最近一段時間鱔魚最為滋補,中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小暑時節最宜吃黃鱔,可以預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瀉,還可以保護心血管。
7、小暑節氣 如何正確食療養生
1、黃鱔
「小暑黃鱔賽人參」,這一時節吃黃鱔是為滋補的。中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小暑時節宜吃黃鱔,可以預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瀉,還可以保護心血管。
2、藕
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中醫學認為,藕生食有清熱生津、潤肺、散瘀消腫、止血的功效,可主治熱病煩渴、吐血、淋病等症。熟食則有健脾益胃、消食、止瀉、固精的功效。
3、綠豆芽
小暑節氣的第三大寶是綠豆芽。常吃綠豆芽,能清腸胃,解熱毒,利濕熱,潔齒,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綠豆芽不僅可以治療口腔潰瘍,還能調五臟、通經脈、解諸毒,可用於飲酒過度、濕熱郁滯、食少體倦。
4、綠豆
綠豆性味甘涼,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夏天人體出汗多,體液損失較大,這時候喝上一碗清爽的綠豆湯,不僅可以補充水分、清暑益氣,還能夠及時補充無機鹽,止渴利尿,是夏日必備甜品。
8、小暑節氣,養生知多少
小暑節氣養生要做到:平心靜氣以養心; 注意飲食衛生,飲食宜清淡適量;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
1、平心靜氣以養心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系,養護好心臟。心為五臟六腑之首,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心臟的養護尤為重要。
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於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所以,夏季養生以「心靜」為宜,心靜自然涼。
2、 注意飲食衛生,飲食宜清淡適量
小暑時節的多雨、高溫,更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於高發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發頻發。所以,這一時節的飲食,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而且飲食要節制,不可貪食、過量;而且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3、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並盡量避開午後太陽熱辣時外出。
9、小暑節氣養生注意事項有哪些
1、忌動怒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系,養護好心臟。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於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
2、勿久坐木
小暑節氣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小區或公園里的木椅木凳,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病,因此小暑節氣時不宜在木質凳椅上久坐。
3、飲食忌辛辣油膩
暑時節的多雨、高溫,更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於高發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發頻發。所以這一時節的飲食,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而且飲食要節制,不可貪食、過量,而且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但也要注意營養的均衡。
4、忌飲食過量
飲食過量,會損傷腸胃。夏季,尤其是進入小暑後,更不應多食、過食、大食、嗜食、暴食,否則,脾胃受傷,健康受損,飲食應以適量為宜。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
5、不宜過度勞累
小暑時氣候炎熱,人體能量消耗較大,此時宜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以免陽氣外泄太過。每天作息應有規律,除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勞逸結合,運動時一定要掌握好強度,避免強度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