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陰符經養生

陰符經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7 01:20:14

1、《陰符經》有什麼現實意義?

:《陰符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典範,是道學中一部重要典範。此書作者不詳,偽托為軒轅黃帝所作,故名《黃帝陰符經》,歷代名家太公、范蠡、鬼穀子、張良、諸葛亮、李筌及宋朝大儒朱熹對此均頗有深研集注。有將此書列入兵家類,也有列入道家類,歷來對其注釋有上百種之多,各言其是,從諸多名家之研,注釋之多,可見其在中華文化上的重要性和影響之大。《陰符經》全文四百四十八字,包羅廣大,含意豐富。歷代學者認為《陰符經》與儒道有密切關系,清朝名醫徐大椿曾說:「陰符贊易之書也。」即《陰符經》是有助於對《周易》的理解,不只是前人所說的「贊易之書」,而是一把金鑰匙。此經與易道廣大處差不多,包含有極廣極深的哲理,歷代人們認為它「辨天人合變之機,演陰陽動靜之妙」。按所需將其用於政治、軍事、治國、修身、處世、養生及練功、練丹等等。

關於陰符之名,諸家解說相同無異,楊文會在《陰符經發隱》中說:「隱微難見,故名為陰;妙合大道,名之為符。經者,萬古之常法也,後人撰述如緯。」符者即合也,故有符合之說。鍾離真人曰:「陰者,性之宗。符者,命之本。大道無形,視聽不可以見聞,大道無名,度數不可以籌算資。道生形,因形而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即天地上下之位而知大道之高卑,即陰陽終始之期而知大道之前後。」明代著名學者呂坤在《陰符經注》中說:「《陰符經》天載之玄秘,三教之心傳也。《易傳》、《道德》、《清靜》三經皆從此出。……,陰而符之天下,天地也,聖人也;陰而符之身,仙也,佛也;不符,養陰之道也;符,用陰之道也。天道體陰而用陽,故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可見《黃帝陰符經》中心思想是告誡人們遵從天運自然造化之道,法於陰陽消長、生死之理,明了五行生剋制化之機,在修練身心、理政、治國、統兵等等諸方面行藏舉止都要密吻道數、人天合一。《陰符經》與八卦甲子相表裡,相符合,互為發明。全書自始至終暗喻「陽符」二字之義。首句「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提醒人們,隨時順應天地自然之道,觀天而後行,法於陰陰,消息盈虛,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如此才符合至靜之道之意蘊。告誡世人明辨制化的生殺之機,恬淡世情,心神專一,歸根復命,時時謹防天之五賊(天既生人,亦能殺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五運陰陽之氣四時循環,迭為消長,生、長、斂、藏循環圈,生殺萬物者也。春夏為生,秋冬為殺;陽主生,陰主殺。殺即賊也。五氣殺人,故名五賊)侵害人體。故要恬淡虛無,抱元守一,如此才能洞察五運陰陽之奧秘,偷奪天之五氣,所謂見之者昌也。天地人(萬物)之間,永遠處於一種互為吐納交換的動態平衡之中,這種吐納交換即「盜」之意蘊。「盜」者,暗行、竊取之謂也,所謂福來而不覺,禍發而不知。所以說「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即宜,三才既安。」人們只要虛懷若谷,以靜觀動,遵循「八卦甲子」天運規律,行藏舉止皆符「諸仁」、「諸用」,則道之佑我,觀、執由我了。

《陰符經》一經問世,廣流傳。呂坤評價說:「其言洞察精微,極天人之蘊奧。帝王得之以御世,老氏得之以養生,兵家得之以制勝,術家得之以成變化而行鬼神,縱橫家得之以股掌人群。」唐李荃在驪山逢一老母,與他坐樹下解《陰符》元義,最後告誡其:「《黃帝陰符》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參演其三,混而為一,聖賢愚智各量其分,得而學之矣。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人之法,下有強兵戰勝之術。聖人學之得其道,賢人學之得其法,智人學之得其術,小人學之受其殃。識分不同也。」並誡其:「此書又名《黃帝天機之書》,九竅四肢不具,慳貪愚痴、瘋癇狂誑者,並不得聞。如傳同好,必清齋三日,不擇卑幼,但有本者為師。不得以富貴為重,貪賤為輕,違者奪二十紀。」從上述大家應知道《陰符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了,及古人對學習此書、傳授此書的要求了。我們在研究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到了一定境界後,若要想再上一個高度是不得不讀此書的,尤其習《易經》研易學者更需要學習此書,以深入認識、掌握、運用自然法則,進入人天合一,達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不測之謂神」的境地。先秦文化文簡意駭,難懂,而先秦以前的則更是難弄明白了,今人學習起來就更困難了。好在歷史名家對此書注釋不下百餘,一般將這不長經書分成上中下三篇來解說,更有將其分為道、法、術三個章篇來演釋的。版本繁多,各有千秋。選用的是當今陝西婁關台任法融道長所注的版本。其在書首先擬文介紹了「《黃帝陰符經》基本思想」後,將全經分成三章來解釋,這三章是:「一、神仙抱一守道章; 二、富國安民演法章 ;三、強兵戰勝演術章。」我們安排每章分二次連載,加上本次的「《黃帝陰符經》基本思想」一文共七次連載完畢。

若能夠知道,更能夠閱讀中華文化之經典的人都是有緣者,我們是在弘法,《易魂》弘揚的是天地自然道法,教給大家的是知天曉地(萬物)的天機大法,能領會能掌握多少是大家的先天天份、後天修為及自身努力。希望大家能認識到,認真領悟它,都為有緣者。

2、讀《陰符經》有什麼用

你的閱讀能力和嘴皮子會加深,別的沒有什麼用

3、陰符經到底講什麽?

《陰符經》講的是養生要旨、氣功、八卦、天文歷法等方面。

《黃帝陰符經》又稱《陰符經》。李筌分為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民之法、強兵戰勝之術,全書以隱喻論述養生,愚者不察,謂兵法權謀等說或謂蘇秦之太公陰符之謀皆離旨甚遠。

如《純陽演正孚佑帝君既濟真經》,通篇全部以軍事術語寫成,不知者初見會認定是一篇兵書。《黃帝陰符經》與《混元陽符經》相配論涉養生要旨、氣功、八卦、天文歷法等方面。

關於成書有人說黃帝,有人說是戰國時的蘇秦,近代學者多認為其成書於南北朝,作為一部高度精煉的道教經書《黃帝陰符經》正如其他許多具有理性精神之道教學者所撰之作品一樣。

不是簡單因襲易學義理派的言辭,而是運用其義理思維,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人之法、強兵戰勝之術,全書以隱喻論述養生。

(3)陰符經養生擴展資料:

《陰符經》傳說是軒轅黃帝所寫,但實質上不可能,有人說處於先秦,最早給它寫注的李筌說是寇謙之所傳並藏之於名山,這些都是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是北朝的人所寫,而且最初與道教無關。

事實在唐代,《陰符經》沒有受到主流道教的關注,雖然李筌之後,張果也曾經作注,柳公權有《陰符經》的書法作品,但直到唐末五代杜光庭注《陰符經》,這部經才算正式被道教吸納。

因為它不是由道教內的人寫的,那麼被道教接受就需要一個過程。但是之後,內丹學和宋明理學都比較看重這部經,甚至認為這部經可以跟《老子》相比,所以後來《陰符經》地位比較高。

4、陰符經是道家的書還是道教的書

陰符經是道家的書還是道教的書
答案:道家的書。
道家是先,道家由老子、莊子開創的哲學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創立。
道教是後,是創立於東漢順帝時期。
在文化傳統上,道教承傳了華夏古代的傳統禮樂文明;
在理論上,道教直接吸收並發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
在實踐上,道教繼承了先秦時期士,神仙的修煉經驗和成果。
《黃帝陰符經》又稱《陰符經》。李筌分為「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人之法」、「強兵戰勝之術」,全書以隱喻論述養生,愚者不察,謂兵法權謀等說或謂蘇秦之「太公陰符之謀」皆離旨甚遠。如《純陽演正孚佑帝君既濟真經》,通篇全部以軍事術語寫成,不知者初見會認定是一篇兵書。
《陰符經》舊題黃帝撰,所以也叫做《黃帝陰符經》。因而有題稱伊尹、太公、范蠡、鬼穀子、張良、諸葛亮等道人註解。這一說,最不合理。道士宋黃庭堅說:「《陰符經》,熟讀其文,知非黃帝書也」,「又妄托子房、孔明諸賢訓注,尤可笑。惜不經柳子厚一掊擊也」①。好事者說黃帝撰經,並且假託太公、張良等作注,這些都是顯明的依託古人說法,不可置信。自唐李筌為《陰符經》作注,以後累朝均不乏好事者步其後塵,迨至晚清,《陰符經》註解本已不下百餘種,今僅存於明《正統道藏》的便有二十四種。
不懂的話,歡迎繼續追問和探討。

5、何為陰符經?

陰符經,全稱為黃帝陰符經,是從黃帝流傳下來的,經先秦,兩漢,魏,晉,隋,唐逐步整理完成一篇經典文章。
陰者,暗也;符者,合也。經者,徑也,路也;即陰符經是一篇講述人生之路必須暗合「天道」的文章,一切事物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用道家思想講,即道法自然。

6、有誰研究過陰符經,怎樣看待它與道德經的關系

陰符經 作者:黃帝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觀。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子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陰符經》與《道德經》齊名為道家雙璧,它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歷代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智謀之士,對它十分重視。

陰符經中有道家的養生之道,有富國安民之法,有強兵戰勝之術,有明哲處世之方。
大家可知,相傳古代有一名隱士姓王,名栩,隱居於扶風池陽,潁川陽城,人稱鬼穀子。他是一位縱橫家,軍事家,謀略家,據說他用陰符經,調教了古時四大名家,蘇秦、張儀、孫臏、龐涓(二個政治家二個軍事家)。
《陰符經》它不僅適用於養生,還適用於治國和治軍,能掌握這些規律和運動法則,就能在現實社會中自由發揮。並為我所用。

7、什麼是陰符經

《黃帝陰符經》又稱《陰符經》,論涉養生要旨、氣功、房中等方面。關於成書有人說黃帝,有人說是戰國時的蘇秦,近代學者多認為其成書於南北朝。
作為一部高度精煉的道教經書,《黃帝陰符經》正如其他許多具有理性精神之道教學者所撰之作品一樣,不是簡單因襲易學義理派的言辭,而是運用其義理思維,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人之法」、「強兵戰勝之術」,全書以隱喻論述養生,愚者不查謂兵法權謀等說或謂蘇秦之「太公陰符之謀」皆離旨甚遠。如道教《純陽演正孚佑帝君既濟真經》,通篇全部以軍事術語寫成,不知者初見會認定是一篇兵書。
因此李筌、張果老、朱熹等人曾先後為《陰符經》作注。朱熹雖然認為其偽但認為「非深於道者不能作」。
《陰符經》舊題黃帝撰,所以也叫做《黃帝陰符經》。因而有題稱伊尹、太公、范蠡、鬼穀子、張良、諸葛亮等註解。這一說,最不合理。宋黃庭堅說:「《陰符經》出於唐李筌。熟讀其文,知非黃帝書也」,「又妄托子房、孔明諸賢訓注,尤可笑。惜不經柳子厚一掊擊也」①。好事者說黃帝撰經,並且假託太公、張良等作注,這些都是顯明的依託古人說法,不可置信。自唐李筌為《陰符經》作注,以後累朝均不乏好事者步其後塵,迨至晚清,《陰符經》註解本已不下百餘種,今僅存於明《正統道藏》的便有二十四種。註解雖多,但眾說紛紜,見解蕪雜.

8、陰符經是陰陽學嗎?

《黃帝陰符經》又稱《陰符經》或《軒轅黃帝陰符經》,亦稱《黃帝天機經》,系道家哲學與修養之術,論涉哲學與軍事,論涉養生要旨、氣功、食療、精神調養、房中等方面。相傳此書出自黃帝,即中華始祖,在位任期最久,長達一百年。根據此說,《陰符經》被稱為"古今修道第一真經"。部分學者認為是後人偽托,有人說商朝,有人說是戰國時的蘇秦,有人說是北魏的寇謙之,也有人說是唐朝的李筌;成書年代也莫衷一是,暫時都無法取得比較統一的意見。
書中多隱喻,論述養生、政道、兵略思想時,以老融合易、陰陽、法、兵等諸家思想,是一部獨步古今的經典之作。因此諸葛亮、李筌、朱熹等人曾先後為《陰符經》作注。朱熹更贊其"非深於道者不能作"。

9、陰符經有哪幾個版本?

1、皇帝陰符經

《黃帝陰符經》又稱《陰符經》。李筌分為「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人之法」、「強兵戰勝之術」,全書以隱喻論述養生,愚者不察,謂兵法權謀等說或謂蘇秦之「太公陰符之謀」皆離旨甚遠。如《純陽演正孚佑帝君既濟真經》,通篇全部以軍事術語寫成,不知者初見會認定是一篇兵書。

2、大字陰符經

傳為褚遂良所書的《陰符經》尚有小楷和行書兩種刻本流傳於世,字跡皆很小,難窺廬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題:「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書」。很有可能是唐代學褚書的偽作。即便如此,大字《陰符經》也不失為書法精品,具有極高的水準,是學習楷書的一個重要範本。

此帖不但具備了褚體楷書的特點,還與「唐人寫經」極其相似,行筆起落多參以寫經筆法,寫得自然古樸。元楊無咎雲:「草書之法千變萬化,妙理無窮。今於褚中令楷書見之,或評之雲,筆力雄瞻,氣勢古淡,皆言中其一。」

(9)陰符經養生擴展資料:

黃帝陰符經作者:

《陰符經》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共有四種說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是黃帝所撰,伊尹、太公、范蠡、鬼穀子等注。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北魏寇謙之所作,其根據是因為杜光庭《神仙感遇傳》謂此書是「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唐代中期的李荃所作,持這種觀點的有宋代的黃庭堅、朱熹等。

第四種觀點認為是南北朝時一位「深於道者」所作。

10、陰符經的意義

:《陰符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典範,是道學中一部重要典範。此書作者不詳,偽托為軒轅黃帝所作,故名《黃帝陰符經》,歷代名家太公、范蠡、鬼穀子、張良、諸葛亮、李筌及宋朝大儒朱熹對此均頗有深研集注。有將此書列入兵家類,也有列入道家類,歷來對其注釋有上百種之多,各言其是,從諸多名家之研,注釋之多,可見其在中華文化上的重要性和影響之大。《陰符經》全文四百四十八字,包羅廣大,含意豐富。歷代學者認為《陰符經》與儒道有密切關系,清朝名醫徐大椿曾說:「陰符贊易之書也。」即《陰符經》是有助於對《周易》的理解,不只是前人所說的「贊易之書」,而是一把金鑰匙。此經與易道廣大處差不多,包含有極廣極深的哲理,歷代人們認為它「辨天人合變之機,演陰陽動靜之妙」。按所需將其用於政治、軍事、治國、修身、處世、養生及練功、練丹等等。

關於陰符之名,諸家解說相同無異,楊文會在《陰符經發隱》中說:「隱微難見,故名為陰;妙合大道,名之為符。經者,萬古之常法也,後人撰述如緯。」符者即合也,故有符合之說。鍾離真人曰:「陰者,性之宗。符者,命之本。大道無形,視聽不可以見聞,大道無名,度數不可以籌算資。道生形,因形而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即天地上下之位而知大道之高卑,即陰陽終始之期而知大道之前後。」明代著名學者呂坤在《陰符經注》中說:「《陰符經》天載之玄秘,三教之心傳也。《易傳》、《道德》、《清靜》三經皆從此出。……,陰而符之天下,天地也,聖人也;陰而符之身,仙也,佛也;不符,養陰之道也;符,用陰之道也。天道體陰而用陽,故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可見《黃帝陰符經》中心思想是告誡人們遵從天運自然造化之道,法於陰陽消長、生死之理,明了五行生剋制化之機,在修練身心、理政、治國、統兵等等諸方面行藏舉止都要密吻道數、人天合一。《陰符經》與八卦甲子相表裡,相符合,互為發明。全書自始至終暗喻「陽符」二字之義。首句「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提醒人們,隨時順應天地自然之道,觀天而後行,法於陰陰,消息盈虛,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如此才符合至靜之道之意蘊。告誡世人明辨制化的生殺之機,恬淡世情,心神專一,歸根復命,時時謹防天之五賊(天既生人,亦能殺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五運陰陽之氣四時循環,迭為消長,生、長、斂、藏循環圈,生殺萬物者也。春夏為生,秋冬為殺;陽主生,陰主殺。殺即賊也。五氣殺人,故名五賊)侵害人體。故要恬淡虛無,抱元守一,如此才能洞察五運陰陽之奧秘,偷奪天之五氣,所謂見之者昌也。天地人(萬物)之間,永遠處於一種互為吐納交換的動態平衡之中,這種吐納交換即「盜」之意蘊。「盜」者,暗行、竊取之謂也,所謂福來而不覺,禍發而不知。所以說「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即宜,三才既安。」人們只要虛懷若谷,以靜觀動,遵循「八卦甲子」天運規律,行藏舉止皆符「諸仁」、「諸用」,則道之佑我,觀、執由我了。

《陰符經》一經問世,廣流傳。呂坤評價說:「其言洞察精微,極天人之蘊奧。帝王得之以御世,老氏得之以養生,兵家得之以制勝,術家得之以成變化而行鬼神,縱橫家得之以股掌人群。」唐李荃在驪山逢一老母,與他坐樹下解《陰符》元義,最後告誡其:「《黃帝陰符》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參演其三,混而為一,聖賢愚智各量其分,得而學之矣。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人之法,下有強兵戰勝之術。聖人學之得其道,賢人學之得其法,智人學之得其術,小人學之受其殃。識分不同也。」並誡其:「此書又名《黃帝天機之書》,九竅四肢不具,慳貪愚痴、瘋癇狂誑者,並不得聞。如傳同好,必清齋三日,不擇卑幼,但有本者為師。不得以富貴為重,貪賤為輕,違者奪二十紀。」從上述大家應知道《陰符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了,及古人對學習此書、傳授此書的要求了。我們在研究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到了一定境界後,若要想再上一個高度是不得不讀此書的,尤其習《易經》研易學者更需要學習此書,以深入認識、掌握、運用自然法則,進入人天合一,達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不測之謂神」的境地。先秦文化文簡意駭,難懂,而先秦以前的則更是難弄明白了,今人學習起來就更困難了。好在歷史名家對此書注釋不下百餘,一般將這不長經書分成上中下三篇來解說,更有將其分為道、法、術三個章篇來演釋的。版本繁多,各有千秋。選用的是當今陝西婁關台任法融道長所注的版本。其在書首先擬文介紹了「《黃帝陰符經》基本思想」後,將全經分成三章來解釋,這三章是:「一、神仙抱一守道章; 二、富國安民演法章 ;三、強兵戰勝演術章。」我們安排每章分二次連載,加上本次的「《黃帝陰符經》基本思想」一文共七次連載完畢。

若能夠知道,更能夠閱讀中華文化之經典的人都是有緣者,我們是在弘法,《易魂》弘揚的是天地自然道法,教給大家的是知天曉地(萬物)的天機大法,能領會能掌握多少是大家的先天天份、後天修為及自身努力。希望大家能認識到,認真領悟它,都為有緣者。

與陰符經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