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秦始皇與養生

秦始皇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7 00:35:38

1、古代皇帝如何養生?

大家都知道,世人都想長命百歲,身體強健;皇帝也是人,當然不能例外,作為古代最有身份地位的他們,更加是想萬壽無疆啦,要不然讓下面的人天天喊著萬歲萬歲萬萬歲。而長時間的精神緊張、爭權奪利使皇帝每天都處於超負荷的狀態。所以帝王們幾乎個個不惜財力、人力和物力,千方百計絞盡腦汁尋求「長生術」:從秦始皇的「求仙路」、漢武帝的「長生夢」到大唐宮廷研製「長生不老葯」、明世宗「深宮煉仙丹」等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可惜事與願違收效甚微,歷數我國從夏禹至清末五百位大小帝王,活到七十歲以上的僅為九人,只佔百分之一點八,可謂「帝王七十古來稀」;仔細盤算,中國皇帝的平均壽命只有可憐的三十九點二歲,比古代社會平均壽命還要短得多!笑,最具權勢的他們。往往傾國之力尋找延年益壽的法子,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最長壽的五位皇帝。

第五名大周皇帝武則天80歲

三點,一禪修:武則天當過尼姑,受到禪修的好處,富貴後更是尋找有道高僧學習;二中葯面膜:一個是「益母草澤面方」另一個是御醫張文仲愷的叫常敷面脂以天然中葯製成,以現在的生產力並不貴,感興趣的女性朋友可以去找中醫問下。三元陽足:武則天養了很多面首,按照中醫來說,如果房事和諧的話,也會起到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作用。

第四名宋高宗趙構81歲

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因不思收復北方故土,寵信奸臣秦檜和下令處死岳飛岳爺爺。痴活一世,不足學。

第三名梁武帝蕭衍86歲

「弟子蕭衍,從今以後,決心斷絕酒肉,假若再飲酒食葷,殺害生靈,原受一切鬼神制裁,將墮阿鼻地獄。「盡有戲之要道,窮清理之奧妙」這位的總結起來有3點,一勤讀書:他認為讀書促進腦運動,帶動血液循環,延緩衰老;二戒酒葷:他認為葷食是人換一切病的原因;三少女色:性生活混亂往往是皇帝短命的主要原因,作為皇帝,後宮只有7人,晚年30歲不近女色。這點中醫認為非常對,「留的一分精,便有一線生機」。

第二名乾隆89歲

「慎起居,即飲食為養生之常道耳」作為一位皇帝,他沒有愛練仙丹的職業病,實難可貴。乾隆的養生道就在這一句話里,慎起居就是說按照正常的生物鍾睡眠起床,不要熬夜。(最近外國人因研究熬夜壞處獲了2017諾貝爾獎)乾隆飲食一日兩餐,早餐通常6點吃,晚餐在12點到14點吃,堅持多餐少食,其餘時間吃點點心或者熟食。

第一名黃帝118歲黃帝是華夏始祖,五帝之首,開創了道教,《黃帝內經》更被譽為中醫起源。「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段話筆者不加多以贅述,畫下重點,大家自行學習吧「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新年馬上到來,祝關注過老周的朋友們都早點回家玩耍,來年萬事如意,步步高升,那些沒關注老周的,哼,也一樣。

2、先秦時期的養生理論包括哪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歷史時期,稱為先秦時期。

先秦諸子在探討自然規律及其生命奧秘的過程中,提出有關養生理論觀點。這里僅就周易、道家、儒家、雜家等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作一簡介:①周易養生理論

《周易》亦稱《易經》,又簡稱《易》,「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義。《周易》是闡述宇宙天地萬物自然變化的理論。宇宙萬物時刻在運動著、變化著,天體的運轉,地殼的變遷,四時寒暑、晝夜晨昏的更替,無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經》將這種變化稱之為「變易」,這種變化無論在宇宙,還是人體生命活動,都有一定的規律,變化不息,循環不止。

《易經》著眼於宇宙天地,立足於人類自身,以求得在認識宇宙運動變化規律中探討生命的奧秘,從而得知生與死的緣由和規律。《周易》在探討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機理之後,又提出人生的知變、應變、適變的原則,並以此作為人類生活、行為和養生、防病的規范。

②雜家養生理論

先秦雜家學派出現稍晚,約在戰國時期,以《呂氏春秋》為代表,全書160篇,涉及養生的約50多篇,內容豐富。主要的養生觀點有:「畢數之務,在乎去害」、「趨利避害,順應自然」等。

③《管子》養生理論

《管子》的作者承襲了老子關於「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還明確提出了「道」即精氣的觀點。管子認為,「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主張存精以養生及虛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時、節制飲食、適應四時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別強調精神樂觀,認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保持樂觀情緒,對於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是以老、庄為代表的。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於自然的規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夠長壽。這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根本觀點。道家倡導的「清靜無為」、「返樸歸真」、「貴柔」等主張,對養生學也有很大影響。

「形神兼養」,老子主張去物慾以養形,致虛靜以養神。莊子認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在養形方面,則主張以形達郁。

⑤儒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儒家學派創始於春秋末期,創始人是孔子。儒家養生觀,首先強調精神調攝。孟子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慾」。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過分,應遵循「禮」的原則。

同時,儒家養生思想強調重視身體護養和注意飲食衛生。

3、為什麼古代的帝王們特別相信那些方士長生不老的鬼話,就連秦始皇和漢武帝,唐太宗那

強烈推薦問者了解一些道家典籍和道家文獻,以便知道一些道家的理論論點。
涉及到本問題的道家論點是修道可以飛升成仙,而成仙的標准之一是——長生,成仙的普通方法是誠心刻苦的修道,竅門捷徑則是服用丹葯。作為權力頂峰地位的皇帝,其渴望長生的願望是極為強烈的,而讓其老老實實的刻苦修道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皇帝想長生就只有投機取巧,但凡在我國歷史上對道教極為尊崇的朝代,其皇帝必會因渴求長生而服用丹葯,因此,這樣的朝代也往往會出現一些因中毒而非正常死亡的「短命」皇帝,即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英明神武的一代明君也不例外。
崇道的朝代除問題中提到的秦、漢、唐之外,還有明。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我國「本土特產」道教,在煉丹長生這一論點上千百年來都是存在瑕疵與紕漏的,該觀點對統治階級帝王的誘惑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其可操作性對帝王們來說又是比較可行的,因此,道家在「兌現」這一承諾上就會顯得比較乏力無能。正是由於此點,才會為其宗教競爭對手釋教加以利用授人以柄,才會在相當一段時間里的釋道兩教之爭中,道教不敵釋教的輪回說而處於下風。

4、為什麼歷史上的皇帝沒有長壽的?

自嬴政自稱「始皇帝」開始,皇帝便成了中國專制等級社會中最高統治者獨有的尊稱。但養尊處優的皇帝,真的都能長壽嗎?

根據《中國帝王皇後親王公主世系錄》中記錄的中國皇帝壽命列表,統計發現,自秦始皇嬴政到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302位皇帝平均壽命僅有40歲,其中257位皇帝的壽命不超過60歲。

除去醫療條件等客觀原因,皇帝的壽命短,也多與生活習性有關。

舉天下以奉一人
飲食無度,肥胖導致慢性病高發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代帝王們擁有著當時最好的物質生活條件,養尊處優,飲食肥甘厚味,往往易患「膏粱之疾」。

宋明帝劉彧(yù)即位時,年僅27歲,正值生理黃金期。然而,由於身體過於肥胖,錦衣玉食之下,身體狀況也是一日不如一日。據《宋書》記載,即位後的劉彧不再勵精圖治,過上了驕奢淫逸的生活,貪吃多睡,且經常暴飲暴食。吃用蜂蜜腌制的鱁(魚鰾﹑魚腸用鹽或蜜漬成的醬),一次可以吃幾升;吃烤豬肉,一次能吃兩百塊。食量大得驚人。《宋書》還記載,劉彧甚至因為肥胖失去了生育能力。

即便病倒,劉彧食量依然不減,重病在身依然能一口氣吃下好幾升食物。《南齊書·良政傳·虞願》記載: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銀缽盛蜜漬之,一食數缽」,最後一次吃得最多,吃到嗓子眼,立刻就要斷氣,僕人給飲下數升酢酒緩解症狀,但腹脹更加厲害,他依然不停地吃糟汁(米酒),一頓三升。結果沒多久離世,年僅34歲。

清太宗皇太極也是一個體型肥胖的皇帝。據《清史稿》記載:大清國第一帝皇太極中年發福,長得很胖,身體笨重,行動遲緩。朝鮮史書《李朝實錄》說,皇太極過於肥胖導致中風、高血壓等病症,猝然駕崩。

《皇帝內經》指出:「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由於肥甘食物膽固醇含量高,易使動脈粥樣硬化而發生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症等。
健康時報記者統計,在300餘位皇帝中,其中病亡者有208人,其中導致死亡的疾病中,心、腦血管疾病是高發疾病之一。兩宋尤其是北宋皇帝的死亡原因大多是高血壓引發的腦血管疾病。北宋九位皇帝中——真宗、仁宗、英宗、神宗都患有腦血管疾病。
除了古代帝王,隨著如今生活條件的改善,肥胖致病越來越成為尋常百姓家不容忽視的問題。全球營養改善聯盟(GAIN)發布的最新《全球營養不良狀況報告》顯示,中國有超3億人屬於超重和肥胖人群,居世界首位。

以一人而率天下
日夜操勞易患精神類疾病

康熙皇帝曾在遺詔中解釋過為什麼歷代皇帝短壽:自古帝王多享年不永,皇帝面對政務之煩,使人不勝其勞。當了皇帝,就沒有退路,不能退休。
在享受「萬人之上」的待遇同時,皇帝也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也增加了精神疾患等的易患性。根據二十四史本紀部分中,各朝代皇帝傳記中記載,有近四分之一的皇帝有人格異常甚至精神分裂的症狀。

明光宗朱由檢在位期間,面臨內憂外患,朝政動盪不安。每天睡眠時間不到兩個小時,不到二十歲就頭發盡白,眼角布滿了魚尾紋。

《明史·本紀第二十四》記載,朱由檢在位十七年間,內宮從未聽過管弦之聲,公雞還未打鳴,就開始伏案疾書,批閱文件。

不過,1644年4月,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年僅35歲的朱由檢無法面對亡國的現實,自殺身亡。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患的似為躁鬱症。拓跋珪早期南征北戰,戰功赫赫,但是在建立北魏之後,卻陷入兩難境地,中原地區大量保留著蒙古的風俗,不能像漢族皇帝一樣輕易駕馭政權,處處受人制約,皇位也不斷受到威脅。

據《魏書·太祖紀》記載,災變屢現,憂懣不安,或數日不食,或不寢達旦。追計平生成敗得失,獨語不止。疑群臣左右皆不可信,歸咎群下,喜怒無常。

說的就是,拓跋圭經常幾天不吃飯、整晚不睡覺,一直去思考自己平生的成敗得失,有時候會自言自語一個晚上。對於身邊的大臣,拓跋圭也都充滿了不信任,見到大臣臉色有異,或言辭失措,就大叫而起。在精神疾病長期困擾之下,拓跋圭於39歲離世。
壓力導致的精神類疾病,如今也並不鮮見。2017年5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一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高達17.5%,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嗜酒沉醉 逐美貪色
不良生活習慣影響壽命

盡管造成這些帝王早死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條,無疑跟生活習慣太壞有關。酒,滿足皇帝們在禮儀、社交與聯絡臣下感情的需要。然而,過量飲酒也是導致皇帝身體疾病乃至身亡的因素之一。

據《北齊書》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沉酗既久,彌以狂惑」,「暨於末年,不能進食,唯數飲酒,曲櫱成災,因而致斃」。 高洋長期酗酒,後來甚至不吃飯只喝酒,導致死亡。高洋離世時,年僅31歲。

元太宗窩闊台也可能是急性酒精中毒致死。根據《元史》記載,十三年十一月,窩闊台出門狩獵返回時,「帝歡飲,極夜乃罷,辛卯遲明,帝崩於行殿」。大量飲酒,酒中的乙醇等有毒物質在體內迅速的蓄積,抑制大腦呼吸中樞,導致呼吸衰竭或急性腦血管疾病而亡。
白天狂飲大醉讓酒精的毒害深入骨髓,夜晚縱欲以耗損精血元氣。東漢末年哲學家、文學家仲長統撰著《昌言》一書中,「那些帝王將相及其貴族子弟,無不宮妃數千,妻妾成群,生活極度奢靡。他們整天飽食肥甘,嗜酒沉醉,逐美貪色,縱欲無度。其結果弄得一個個體弱多病,夭折短命」。

仲長統指出,這些人大多在尚未成年之時就已早婚早育,使其子女更加柔弱多病。這種體質低劣的孩子再度重復其父輩那種荒淫放縱的生活方式,誰也無法避免重蹈覆轍,於是病弱者代代相傳,個個都很短命,乃至形成惡性循環。
以東漢時期的帝王壽命為例,整個東漢時期總共有14個皇帝,除了5個死於幼兒或少年時期的不計以外,在9個成年皇帝中,活到40歲以上的僅有3人,其他6人都是英年早逝的短命者。

湖南中醫葯大學教授周貽謀表示,如今,很多人在發家致富之後,便嗜好美色,生活放縱,有的青少年亦染上不良的生活習慣,致使其身心健康不斷受到損傷,甚或招致其重病或減損壽命。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教授曾指出,國民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與行為,必須進行一場涉及面廣、內涵深刻,甚至是脫胎換骨的膳食、行為革命。

「長生葯」不治病反致命
神醫、神葯不可信

葯物中毒是皇帝們常見的疾病之一,在病亡的208位皇帝中,中毒位於死因之首。自秦漢時期,許多帝王為追求長生,希望通過服食丹葯達到長壽的願望。但不乏因服食丹葯中毒甚至喪命的帝王。

皇帝迷信神效「丹葯」的起因,多為聽信方士之言,而這些丹葯中,常有危害身體成分。
東晉哀帝司馬丕迷戀服食丹葯,希望能夠長生不老,漸漸有了依賴。興寧二年(公元前364年)三月,司馬丕一次性服食了過量丹葯,身體出現了中毒反應,由於葯物毒性發作,身體機能出現嚴重受損,一年後離世,年僅25歲。據《晉書》記載,東晉哀帝司馬丕,「雅好黃老,斷轂,餌葯以求生,服食過多。遂中毒,不識萬機」。

雖有司馬丕的前車之鑒,還有很多皇帝為治病養生而服用丹葯。以唐朝為例,據《歷史研究》期刊「試釋唐代諸帝多餌丹葯之謎」一文,在唐朝21位皇帝當中,至少有11位皇帝迷戀丹葯,其中唐太宗、唐穆宗、唐武宗都是所謂「長生葯」,中毒導致不治身亡。
明清皇帝也有不少皇帝熱衷於服食丹葯,其原因除了追求更長的壽命,還有治療疾病。明成祖朱棣因為風濕,服食「靈濟宮符葯」,由於葯性多熱,服用之後多暴怒,導致失音。清世宗也由於痴迷丹葯導致身亡。

宣稱包治百病、治癒癌症、甚至起死回生……如今,類似保健品冒充「萬能神葯」的廣告隨處可見,讓不少老人深受其害。
自稱「蒙醫後人」的劉洪斌,自稱「清宮御酒」的保健品酒、添加違禁品的「清宮丸」等,這些打著皇家、御用的旗號常常能吸引一大批消費者。以清宮御酒為例,日前深圳警方就破獲一起近千萬元的非法保健酒案,該酒涉嫌違法添加西地那非等化學物質,長期服用對人體具有一定危害,對患有心血管系統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危害極大,嚴重者可致

心肌梗死。
養生四訣 十常四勿

80歲長壽皇帝的長壽經
健康時報記者統計發現,中國歷代皇帝中80歲以上的鳳毛麟角,清朝乾隆(89歲)、南北朝梁武帝蕭衍(85歲)、唐朝女皇帝武則天(82歲)、宋高宗趙構(81歲)。
乾隆是歷代皇帝中壽命最長的一位,年近90依然身體健壯、神智清醒。他曾總結出養生四訣: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早上不睡懶覺,黎明即起,到戶外作呼吸運動。進補時應隨季書變化,年齡大小和健康狀況而異。

「十常四勿」是乾隆帝日常堅持的保健動作,也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轉,面常搓,發常梳,足常摩,腹常旋,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具體而言:運動強健體魄,乾隆自幼習騎射、直到80歲高齡依然去狩獵;旅遊調節心境,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一生中曾六下江南、三上五台山;讀書修身養性,一生作文1300多篇,寫詩4萬余首;起居飲食有規律,膳食以新鮮蔬菜為主,少吃肉類,且從不過飽,不好抽煙。

梁武帝蕭衍則認為酒為「惡本」,他曾寫《斷酒肉文》一文,酒者是何臭氣,水谷失其正性,成此別氣,眾生以罪業因緣,故受此惡觸,立誓「永斷酒肉」,這被認為是蕭衍高壽的原因之一。

談及宋高宗趙構長壽,學者普遍認為是因其良好心態。明代學者龍遵在其養生學專著《食色紳言》中提到,高宗長壽,是因為先天稟賦和後天寡慾。趙構精通醫術和養生,曾親筆寫下《養生論卷》一書,講究清虛靜泰,少私寡慾。在歷經國破家亡、母親被俘等一系列變故後仍鎮定自若,56歲的宋高宗趙構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退位,在山水湖色的滋潤中,悠哉之極,樂享人生之道,活到八十一歲高齡。

由此可見,其長壽的共同特點,在於深諳養生之道。這與世界衛生組織指明的健康方法不謀而合: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或許,這正是我們獲得長壽的最優解。

參考文獻:
①柏楊:《中國帝王皇後親王公主世系錄》,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1972年
③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
④趙翼:《新舊唐書·唐諸帝多餌丹葯》,中華書局,1984年
⑤宋濂等:《元史》卷二《太宗記》,中華書局,1976年
⑥李百葯:《北齊書》卷四《文宣帝紀》,中華書局,1972年
⑦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
⑧ 崔寔、仲長統:《政論·昌言》,中華書局,2014年
⑨王永平:《試釋唐代諸帝多餌丹葯之謎》,歷史研究,1999年
⑩史泠歌:《帝王的健康與政治-宋代皇帝疾病問題研究》,河北大學,2012年

5、為什麼要養生?

首先,養生是為了促進健康,已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如果您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的話,請往下看。
養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壽,康健無疾。人自胎元初孕直至嬰幼、丁壯、老邁,只要一息尚存,均要養生,且養生的要求亦因其情況不同而異。 據《[[內經]]》記載,排除去世離俗、積精全神的真人和至人壽無窮期、與天地永在外(此歸於道家的幻想),世人的正常壽命應達百歲,與現代對人壽命的認識基本一致,但至今只有少數壽星可以達到。現今世界上人口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尚不能逾80歲,可見養生確是全人類面臨的一大課題。
對於年輕人來說,養生主要在於自身,但又須父母的指導和關懷。此期特點是生長迅速,智力、體力大增,生殖力亦漸成熟,是精神與形體變化最顯著的時期。精神方面應對其和藹、關懷,指導其明事理、辨善惡,失教將導致性格孤僻、行為怪誕,甚至為害社會;身體方面倡導雜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腳勤快,要充分保證其成長發育的營養需要,避免發育遲緩、發育不良等;尤須注意使其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及社會公益活動,急公好義,避免因過分溺愛而養成其所求必得,從不顧及他人的惡習。
因此,養生對於我們來說十分重要,「年輕就是本錢,養生等到年老時再考慮吧!」此觀點錯誤。

6、中華養生理論怎麼發展的?

當今中華養生學說與方法備受公眾的推崇及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說明中華養生學說與方法具有深厚的科學理論基礎,這個理論基礎源遠流長,經歷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理論概括與積累,並得到養生實踐的檢驗。

(1)先秦時期的養生理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歷史時期,稱為先秦時期。

先秦諸子在探討自然規律及其生命奧秘的過程中,提出有關養生理論觀點。這里僅就周易、道家、儒家、雜家等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作一簡介:①周易養生理論

《周易》亦稱《易經》,又簡稱《易》,「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義。《周易》是闡述宇宙天地萬物自然變化的理論。宇宙萬物時刻在運動著、變化著,天體的運轉,地殼的變遷,四時寒暑、晝夜晨昏的更替,無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經》將這種變化稱之為「變易」,這種變化無論在宇宙,還是人體生命活動,都有一定的規律,變化不息,循環不止。

《易經》著眼於宇宙天地,立足於人類自身,以求得在認識宇宙運動變化規律中探討生命的奧秘,從而得知生與死的緣由和規律。《周易》在探討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機理之後,又提出人生的知變、應變、適變的原則,並以此作為人類生活、行為和養生、防病的規范。

②雜家養生理論

先秦雜家學派出現稍晚,約在戰國時期,以《呂氏春秋》為代表,全書160篇,涉及養生的約50多篇,內容豐富。主要的養生觀點有:「畢數之務,在乎去害」、「趨利避害,順應自然」等。

③《管子》養生理論

《管子》的作者承襲了老子關於「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還明確提出了「道」即精氣的觀點。管子認為,「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主張存精以養生及虛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時、節制飲食、適應四時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別強調精神樂觀,認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保持樂觀情緒,對於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是以老、庄為代表的。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於自然的規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夠長壽。這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根本觀點。道家倡導的「清靜無為」、「返樸歸真」、「貴柔」等主張,對養生學也有很大影響。

「形神兼養」,老子主張去物慾以養形,致虛靜以養神。莊子認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在養形方面,則主張以形達郁。

⑤儒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儒家學派創始於春秋末期,創始人是孔子。儒家養生觀,首先強調精神調攝。孟子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慾」。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過分,應遵循「禮」的原則。

同時,儒家養生思想強調重視身體護養和注意飲食衛生。

(2)秦漢隋唐時期的養生理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從秦漢到隋唐,養生術得到長足的發展。秦始皇、漢武帝等夢求長生不老之術,促進了人們對養生術的探索,涌現出華佗、嵇康、葛洪、孫思邈等養生學家,也出現了食丹、服石等荒誕怪異的養生術。

①節養術和服餌術的提出

節養術和服餌術由漢唐時期著名的養生學家孫思邈所提出。孫氏撰寫的醫學名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有不少養生的內容。其中的重要養生方法就是節養術。他認為,人的精氣就像一盞油燈中的油,而生命活動就像燈火光輝。每個人擁有的「油」的量都差不多,如果不注意節養,就好像油燈用大燈芯,油很快就會耗盡,壽命即短;若能注意節養,就像用小燈芯,油盡燈熄則慢,壽命自然延長。

節養的要領主要在於:避免精氣的過度損傷。具體來說,就是要注意節制房事,思想清靜,心無妄想,耳無妄聽,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好、少惡行」,對名利之事和非名利之事都毫不在意,將精氣的損耗減少到最低限度

「服餌」是通過長期內服葯物,以減斷穀食、益壽延年的方法,也見於孫思邈《千金要方》。

服餌分為三個步驟,一是去三蟲,二是避谷,三是服食。三蟲指長蟲、赤蟲、蟯蟲,是人體的大害。若不去除,服補葯必不得葯力,必須用「去三蟲方」殺除。所謂「避谷」就是斷絕五穀,此法來源於道家。「三蟲邪怪」靠五穀而生的說法,認為通過避谷,可以去除三蟲,達到長生不死。孫氏曾用茯苓、松柏子等,希圖代替穀食,但沒有成功。服食就是長期用葯物。《千金要方》記載有「服食方」三十二首,如茯苓酥、杏仁酥等,皆具有一定延年益壽作用。

②養老術的遵守

養老術為孫思邈所倡導。孫氏認為人到老年後,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發生一些變化。在生理上,陽氣日漸衰減,身體逐漸虛弱;心力減退,忘前失後,飲食無味;皮膚失去光澤,頭發變白枯槁,四肢沉重,懶於動作。隨著衰老的到來,疾病日增。在心理上則容易產生「萬事零落,心無聊賴」的衰老感和失落感,以及性格上的變異,影響軀體健康。因此,老年更應注意養生。

孫氏主張,老年應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特點,加強自身的攝養。首先,在思想上要「反俗」、超脫,別人高聲說話而我聲音不高,別人發脾氣而我不惱怒,心無妄想,耳無淡聞易消化,切忌繁雜;要堅持做輕體力勞動和適度運動,如散步、導引吐納等。所居之處宜雅凈素潔,衣服、身體要勤洗,務使潔凈。這樣,自可神安而長壽。

③食丹、服石術的興起

食丹術始於秦代。秦始皇拚命追求長生之術、不老之葯,也由於冶金技術的發達,出現了一批專講長生之術,煉長生不老之葯的人,稱為「方士」。他們搜集一些荒誕的神仙之說和奇方異術,用汞、鉛、丹砂、硫黃等煉制「仙丹」。晉代食丹以求長壽之風盛行;唐代則愈演愈烈,唐太宗等就曾服過「仙丹」。

與食丹同時盛行的還有服石。所謂服石,就是用由礦物類葯物組成的方葯,如由鍾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黃、赤石脂等組成的「五石散」。據說服後可使人「心情開朗,精力轉強」,頗能滿足沉溺於聲色的統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

服食「仙丹」或「五石散」後,可起到一時的興奮作用,如全身發熱躁動,性慾增強。但對人體有害。如有名李抱真者,服「仙丹」後,性情暴躁,體質衰弱,最後被宦官陳弘志等害死。唐穆宗、唐敬宗等幾個皇帝及杜伏等大臣都深受其害。

由於食丹服石術危害健康,遭到有識之士反對,孫思邈就大聲疾呼:「寧食野葛,不食五石。」

(3)宋元時期的養生理論

宋元歷時400餘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中期。這一時期,先後產生了陳直、鄒鉉、邱處機、朱震亨等養生學家,並有《養老奉親書》、《攝生消息論》、《保生要錄》、《泰定養生主論》等專著問世。這些著作既豐富了前人的養生理論,還發展了古代的養生方法。

①飲食養生術的進一步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認識到食物養生的重要性。孔子認為食物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不要吃變色、變味、腐敗的食品。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中專門討論飲食養生,是現存最早的食養專篇。其中記載果實類30種、蔬菜類63種、穀米類24種、鳥獸類45種,大多數是有補養作用的日常食品。孫氏認為,如果不了解飲食宜忌,就不足以保全性命。他指出,食物既能保養生命,還能治療疾病,並提出了少食多餐、食宜清淡、知飢即食等原則。

宋代對醫學特別重視,飲食養生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中貢獻最大者當推陳直。陳直又名陳真。宋代元年任泰州化縣(今江蘇興化)縣令。他在《養老奉親書》中系統總結了唐代以來食物養生的成就,闡述了飲食調養的作用和具體方法。

陳氏認為,飲食在保證人體健康、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如果飢飽失宜、調停無度,便會生病。他指出,飲食應少量多餐,使脾胃易於消化;食物宜溫熱熟軟,而忌粘硬生冷,以防傷脾胃。

陳氏極力主張喝牛乳。他認為,牛乳性味平和,能補血脈,益心氣,長肌肉,使人體健康強壯,面目光潤,老而不衰,並對生乳的適應范圍和食用方法作了詳細說明。

有了疾病,他主張先用食療的方法,認為食療治病,優於葯物療法。因為食物既可排邪,又可安定臟腑,而葯物則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食療不愈,再考慮用葯物治療。②葯物養生方法走上正軌

服食葯物延年益壽,最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醫書,其中記載用動物的睾丸、陰莖及植物中的松果、柏子仁等祛老復壯。西晉張華的《博物志》認為黃精有緩老延年的作用。在東漢的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輕身」、「延年」,葯物已達165種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食丹服石之風盛行,葯物養生術走向歧途,不少人成為丹石葯物的犧牲品。唐代以後,這種流弊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開始崇尚用動、植物養生。宋代,對金石葯物的毒副作用認識更加深刻,葯物養生走上正軌。宋代注重對方葯的收集和研究,由朝廷組織整理的《太平惠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聖濟總錄》等醫學著作中,都收集大量延年益壽的方劑。其時的許多養生方劑,如還少丸、不老丸等,都是抗衰延壽的名方。

唐宋以後的養生方劑,大抵可分為補腎、補脾、補陰、補陽幾大類,選葯以地黃、枸杞、人參、黃芪、山葯、黃精、麥冬等甘平滋補者為多。宋元時期還推崇使用稱為血肉有情之品的動物葯,如鹿、龜等。這對明清時期的葯養術影響很大。如《景岳全書》的抗老名方「全鹿丸」,方中即有角膠、鹿茸、鹿腎、鮮鹿肉、鹿尾等,配合人參、熟地、菟絲子益氣養血、滋陰補陽葯物,達到益人體陰陽氣血、益壽延年的作用。

③倒倉術的推介

倒倉術見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震亨又名溪,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朱氏自幼好學,日記千言,年輕時潛心孔孟之道及程朱理學。30歲後專攻醫,撰寫了《丹溪心法》、《格致余論》等醫學著作,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他一生操勞而精氣充沛,又享高壽,可見其養生有道。

倉,是指人的腸胃;倒倉,就是倒去腸胃中的糟粕。朱氏認為,人遇到適口食物,常有進食過量的時候。這些過量的食物會和體內的停痰淤血糾纏在一起,日積月累,郁積成聚,傷身損壽,所以要用「倒倉術」將其去除。倒倉術的具體方法是:取雄性黃牛肉5至10公斤,用長流水煮爛,以布濾去渣滓,將所得的汁液再倒入鍋內,用小火熬成琥珀色。熬成後,首先喝一小杯,過一會又喝,斷斷續續直到喝幾十杯。喝了後會出現嘔吐,以適量多吐為有效。吐後安靜睡一二日,如果感到飢餓就喝點稀粥。三天後則可喝點淡菜湯之類,逐漸恢復正常飲食。朱氏認為此法有推陳出新、扶虛補損的作用;人到中年以後用此術一二次對祛病延壽大有幫助。

(4)明清時期的養生理論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在這歷時5個多世紀的歷史階段,我國的養生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涌現了張介賓、高濂、曹庭棟等著名養生學家,並出版了《壽世青編》、《養生四要》、《修齡要旨》、《遵生八箋》、《壽養叢書》、《老老恆言》等養生專著,老年養生理論等進一步完備。同時提出了養形術和中興術等養生方法。

①老年養生方法的完備

養老之法始於唐代孫思邈,宋代陳直根據前人的成果和自己多年的研究體會,撰成《養老奉親書》,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老年養生專著。該書對老年人的起居養護、飲食調治、用葯宜忌等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元代鄒鉉將《養老奉親書》多次刊行,並流行到日本、朝鮮等國,《四庫全書提要》對其評價極高。

明清時期,老年養生理論進一步完備,其中最有影響的著作是高濂的《遵生八箋》和曹廷棟的《老老恆言》。《遵生八箋》對老人的四時順養、飲食調治、起居調理、葯物補養等都作了有相當深度的討論。

《老老恆言》的作者曹廷棟是清代著名的養生學家,他遵循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格言,博覽眾書,提出對老年人衣食住行的簡便易行的養生方法,對老年人的安寢、盥洗、散步、晝卧、夜坐、衣、帽、帶、鞋、床、帳、枕、席、被褥、便器等逐一分析宜忌,指導取捨。論述雖無驚人之處,然大都周詳切用。如「安寢」中,分段介紹如何就寢、睡時採取何種姿勢、手足如何放置、就寢時間,如何護頭、護肚、護肩頸等,皆論有法。這些方法既簡便易施,又行之有效。

明清時期有關養老術的著作還有:明代的《壽世保元》、《紅爐點雪》,清代的《長生秘訣》、《養真集》等。這些著作都以不同的角度討論了老年人的養生和長壽問題。

②養形術和中興術的倡導

明末著名醫學家張介賓,極力倡導養形術與中興術。張氏出身名門,博覽群書,學富五車,於天文、地理、史學、兵法均有知曉,中年後潛心醫學,對養生方法頗有研究。

明代以前的養生學家多注重精神對健康長壽的作用,而張氏在《景岳全書?治形論》中則系統闡述了形體與精神、形體與生命的辯證關系,認為形體依賴精神生命的物質又依靠精血滋養而維持不衰,而養形主要在於保養精血。具體而言,一方面要節制色慾,以防止精血的損傷;另一方面要經常服食溫補精血的葯物。張氏所創的「全鹿丸」就是溫補精血的名方。

在《景岳全書》中,張氏提出了「中興」的養生方法。所謂中興,就是加強中年時期的養生。張氏認為,人的衰老在中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只是一時尚未顯露,並且中年時期是人體由盛到衰、元氣逐漸衰弱的轉折時期。若能在此期間加強攝養、「再振根基」,就會給老年期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礎。如果中年時期不注意養生,則會加速衰老的到來。中年養生的關鍵在於恢復元氣。通過保養精神、運動形體、填補精血等方法,使趨於衰弱的元氣得以恢復,自可強身延壽。總之,我國的養生理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在探索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道路上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留下了許多寶貴遺產。對這些遺產,我們要努力去整理、挖掘和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為增強中華民族的體質、延長人類壽命發揮更大的作用。二、道教、儒教、佛教的養生方式

中華養生學除了與醫學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之外,還深受宗教、哲學、倫理道德及民風習尚的影響。在中華傳統養生文化中,道教文化、儒教文化、佛教文化占據重要地位。它們不僅為中華養生文化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為中華養生實踐提供了獨具特色的養生方式,至今仍被人們所喜愛。

7、秦漢隋唐時期有什麼樣的養生理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從秦漢到隋唐,養生術得到長足的發展。秦始皇、漢武帝等夢求長生不老之術,促進了人們對養生術的探索,涌現出華佗、嵇康、葛洪、孫思邈等養生學家,也出現了食丹、服石等荒誕怪異的養生術。

①節養術和服餌術的提出

節養術和服餌術由漢唐時期著名的養生學家孫思邈所提出。孫氏撰寫的醫學名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有不少養生的內容。其中的重要養生方法就是節養術。他認為,人的精氣就像一盞油燈中的油,而生命活動就像燈火光輝。每個人擁有的「油」的量都差不多,如果不注意節養,就好像油燈用大燈芯,油很快就會耗盡,壽命即短;若能注意節養,就像用小燈芯,油盡燈熄則慢,壽命自然延長。

節養的要領主要在於:避免精氣的過度損傷。具體來說,就是要注意節制房事,思想清靜,心無妄想,耳無妄聽,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好、少惡行」,對名利之事和非名利之事都毫不在意,將精氣的損耗減少到最低限度

「服餌」是通過長期內服葯物,以減斷穀食、益壽延年的方法,也見於孫思邈《千金要方》。

服餌分為三個步驟,一是去三蟲,二是避谷,三是服食。三蟲指長蟲、赤蟲、蟯蟲,是人體的大害。若不去除,服補葯必不得葯力,必須用「去三蟲方」殺除。所謂「避谷」就是斷絕五穀,此法來源於道家。「三蟲邪怪」靠五穀而生的說法,認為通過避谷,可以去除三蟲,達到長生不死。孫氏曾用茯苓、松柏子等,希圖代替穀食,但沒有成功。服食就是長期用葯物。《千金要方》記載有「服食方」三十二首,如茯苓酥、杏仁酥等,皆具有一定延年益壽作用。

②養老術的遵守

養老術為孫思邈所倡導。孫氏認為人到老年後,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發生一些變化。在生理上,陽氣日漸衰減,身體逐漸虛弱;心力減退,忘前失後,飲食無味;皮膚失去光澤,頭發變白枯槁,四肢沉重,懶於動作。隨著衰老的到來,疾病日增。在心理上則容易產生「萬事零落,心無聊賴」的衰老感和失落感,以及性格上的變異,影響軀體健康。因此,老年更應注意養生。

孫氏主張,老年應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特點,加強自身的攝養。首先,在思想上要「反俗」、超脫,別人高聲說話而我聲音不高,別人發脾氣而我不惱怒,心無妄想,耳無淡聞易消化,切忌繁雜;要堅持做輕體力勞動和適度運動,如散步、導引吐納等。所居之處宜雅凈素潔,衣服、身體要勤洗,務使潔凈。這樣,自可神安而長壽。

③食丹、服石術的興起

食丹術始於秦代。秦始皇拚命追求長生之術、不老之葯,也由於冶金技術的發達,出現了一批專講長生之術,煉長生不老之葯的人,稱為「方士」。他們搜集一些荒誕的神仙之說和奇方異術,用汞、鉛、丹砂、硫黃等煉制「仙丹」。晉代食丹以求長壽之風盛行;唐代則愈演愈烈,唐太宗等就曾服過「仙丹」。

與食丹同時盛行的還有服石。所謂服石,就是用由礦物類葯物組成的方葯,如由鍾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黃、赤石脂等組成的「五石散」。據說服後可使人「心情開朗,精力轉強」,頗能滿足沉溺於聲色的統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

服食「仙丹」或「五石散」後,可起到一時的興奮作用,如全身發熱躁動,性慾增強。但對人體有害。如有名李抱真者,服「仙丹」後,性情暴躁,體質衰弱,最後被宦官陳弘志等害死。唐穆宗、唐敬宗等幾個皇帝及杜伏等大臣都深受其害。

由於食丹服石術危害健康,遭到有識之士反對,孫思邈就大聲疾呼:「寧食野葛,不食五石。」

8、先秦時期的養生理論是什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歷史時期,稱為先秦時期。

先秦諸子在探討自然規律及其生命奧秘的過程中,提出有關養生理論觀點。這里僅就周易、道家、儒家、雜家等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作一簡介:①周易養生理論

《周易》亦稱《易經》,又簡稱《易》,「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義。《周易》是闡述宇宙天地萬物自然變化的理論。宇宙萬物時刻在運動著、變化著,天體的運轉,地殼的變遷,四時寒暑、晝夜晨昏的更替,無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經》將這種變化稱之為「變易」,這種變化無論在宇宙,還是人體生命活動,都有一定的規律,變化不息,循環不止。

《易經》著眼於宇宙天地,立足於人類自身,以求得在認識宇宙運動變化規律中探討生命的奧秘,從而得知生與死的緣由和規律。《周易》在探討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機理之後,又提出人生的知變、應變、適變的原則,並以此作為人類生活、行為和養生、防病的規范。

②雜家養生理論

先秦雜家學派出現稍晚,約在戰國時期,以《呂氏春秋》為代表,全書160篇,涉及養生的約50多篇,內容豐富。主要的養生觀點有:「畢數之務,在乎去害」、「趨利避害,順應自然」等。

③《管子》養生理論

《管子》的作者承襲了老子關於「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還明確提出了「道」即精氣的觀點。管子認為,「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主張存精以養生及虛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時、節制飲食、適應四時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別強調精神樂觀,認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保持樂觀情緒,對於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是以老、庄為代表的。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於自然的規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夠長壽。這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根本觀點。道家倡導的「清靜無為」、「返樸歸真」、「貴柔」等主張,對養生學也有很大影響。

「形神兼養」,老子主張去物慾以養形,致虛靜以養神。莊子認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在養形方面,則主張以形達郁。

⑤儒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儒家學派創始於春秋末期,創始人是孔子。儒家養生觀,首先強調精神調攝。孟子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慾」。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過分,應遵循「禮」的原則。

同時,儒家養生思想強調重視身體護養和注意飲食衛生。

9、怎樣評價秦始皇的功與過

秦始皇的功與過
秦始皇帝有適應歷史要求的一面,因此他建立了許多功勛;也有違背歷史前進的一面,便造成了歷史的倒退.不過,從總的來說,秦始皇的成績是巨大的,因此可以說秦始皇是一位應該加以充分肯定的古代偉大的政治家.

不同階級評價歷史任務有不同的標准,秦始皇是秦朝開國皇帝,對秦始皇一生的功過評說不一,有的認為「好大喜功」、「暴虐無道」,也有的人認為「今陛下興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以唯物主義觀為指導,樹立了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標准,簡單地說,就是以對於社會歷史發展起的作用去評價歷史人物的歷史地位.
首先,戰國時期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給廣大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亦嚴重阻礙著新興的封建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造就這一局面的根源正如秦始皇所說:「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史記·秦始皇本紀》)所以消滅封建割據政權,實行統一,就成為人民群眾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迫切要求,實現統一的任務就在秦始皇的身上.
其次,秦始皇代表新興地主階級,順應歷史發展要求.由公元前230 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 年滅齊,秦王政經過十年的吞並戰爭終於盪平了六國,統一了天下.長期戰爭雖然使百姓付出了巨大代價,但畢竟順應了社會的發展,推動了歷史的前進.秦王政消滅割據稱雄的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偉大的歷史人物都曾為歷史的進步立過功勞,但是也曾經不可避免地犯過錯誤:
第一,廣築宮室.《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他在咸陽仿建六國宮殿,又「關中計官三百,關外四百餘」,建阿房宮.阿房宮的規模,唐人杜牧在《阿房宮賦》寫了它的宏麗.宋代邵博曾看過其舊址.他覺得看了阿房宮,則漢的「未漢、建章又不足道」.
第二,求仙葯,信巫士.秦始皇是貪權的.他一面要二世三世地傳位,但又捨不得丟位,想長生不死.他多次派人去東海求不死之葯,以致上當.只要能使自己常生,哪怕二世三世不能繼位,也在所不惜.
第三,焚書坑儒.這是被歷代集中譴責的一個劣跡.其手段也確實太毒辣,造成一代文人的厄運.焚書是李斯的建議.
李斯是個「阿意順昌,為利祿計」(《東園叢說》卷下)的沒氣節的人.
他看定了始皇帝獨斷的性格,投其所好.始皇「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這是專斷和多疑性格的必然結果.
第四,用人失當.這是他事業上失敗的一個重要環節.章太炎先生在《秦政論》中認為「秦皇微點,獨在起阿房,反以童男女三千人資福諸巫食言,盡坑術士,以說百姓,其他無過」.這漏掉了一個重要環節,王夫之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說:「秦始皇之宜短祚之手,而莫甚於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諛也.論國予趙高之手,雖中主不足以存,況胡亥哉.」其實,這不光是好諛,主要是多疑而託病,尉繚走了,蒙恬長期在北邊,太子扶蘇被他趕走,趙高這個丑類因犯罪當誅,而他卻救了下來,並委以重任,留在身邊.李斯是個不堅定分子,以保官保位為目的,對國家沒有責任心.結果,沙丘之謀成功,胡亥襲位,秦的宗室及有功大臣一個一個被殺,終於導致了秦王朝大滅亡.
第五,修築陵墓.秦始皇究竟還是一個比較清醒的人.他雖然千方百計地尋找長生不老葯,但還是承認自己最後是要死去的.他不但「養生泰奢」,而且「奉終泰厚」.《議書·谷永傳》、《史記》記他初繼位即修建陵墓,七十萬人修了四十年.

盡管秦始皇想「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但是,「秦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史,獄史得親本,……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秦王雖已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秦政權雖然滅亡了,但是秦始皇所形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為後世所繼承和發展,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國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久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王.」
對秦始皇的一生的功過,評說不一.他經過十年的兼並戰爭,結束了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他改革了國家的政治體制,統一了文字、法律、交通和度量衡.同時秦始皇也是一個少見的暴君,他焚書坑儒,大造阿房宮和驪山墓穴等.殘酷的刑法,繁重的服役和賦稅,給廣大百姓帶來極大的災難.

10、秦始皇時期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

根據古屍骨和書籍記載推測
新石器時代(三皇五帝):男子平均身高156厘米,壽命31歲;女子148厘米,35歲。
先秦:男子163厘米,35歲;女子150厘米,39歲。這個階段,醫學和養生學發展很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戰爭、殉葬等。
秦漢:男子168厘米,49歲;女子155厘米,52歲。這個階段,生活趨於安定,物質生活豐富,醫學進一步發展。
三國兩晉南北朝:男子165厘米,39歲;女子154厘米,46歲。這個階段,戰爭頻繁,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醫學退步,但養生理念得到進一步普及,社會上層壽命延長,突厥和南越血統進入漢族。
隋唐五代:男子166厘米,43歲,女子157厘米,47歲。這個階段生活水平有所增長,營養狀況可能仍不及漢朝,社會安定度中等。
宋金:北方男子167厘米,41歲,女子158厘米,45歲。南方男子165厘米,47歲,女子152厘米,52歲。這個階段社會總體安定,人口增長較快,通古斯血統開始進入北方漢族。
元:北方男子165厘米,36歲,女子155厘米,42歲。南方男子162厘米,46歲,女子149厘米,50歲。這個階段,社會生產力,特別是北方破壞巨大,文化普及受阻。
明:北方男子166厘米,46歲,女子156厘米,51歲。南方男子163厘米,52歲,女子153厘米,56歲。這個階段社會安定,經濟文化恢復,但人口增加迅猛。
清前期(1840年之前):北方男子165厘米,45歲,女子153厘米,50歲。南方男子160厘米,47歲,女子150厘米,51歲。這個階段,人口劇增,社會比較動盪,人均糧食劇烈下降。
清後期:北方男子162厘米,31歲,女子151厘米,33歲。南方男子159厘米,32歲,女子149厘米,34歲。這個階段,中國遭受空前災難,內外交困,鴉片肆虐。

與秦始皇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