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古老養生圖片

古老養生圖片

發布時間:2020-07-26 23:54:51

1、古代有哪些養生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積累了博大精深內容豐富的養生理論與實踐,形成了世界上獨具特色的中華養生文化。我國古代的養生文化經典要首推《黃帝內經》,其他一些古籍中也廣泛涉及不同的養生觀點與理論。1.《黃帝內經》:古老的養生文化經典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一,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依據《黃帝內經》的原文,可以看出其中的養生思想包括以下內容: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急需!!!!!!!古老的山水風景圖片

《愚公移山》的故事講的是:愚公家的門前有兩座大山,一座是太行,一座是王屋,愚公一家出入很不方便。一天晚上,愚公把家人招集起來,商量挖山的事情,大家都同意愚公的想法。第二天一大早,愚公帶者家人開始挖山。有位叫智叟的老人走上前問愚公:「老愚公呀,你也太糊塗了,這么大一把年紀了,你還有多少力氣呀?拿人的肉體跟堅固的土石較量,那豈不是拿雞蛋碰石頭嗎?」愚公聽了智叟的話,嘆了口氣說:「我雖然死了,我的兒子還活著,兒子還有孫子,子子孫孫,代代相傳無窮盡。大山卻不會增高,難道還怕鏟不平嗎?"智叟被問住了,答不上一句話。

讀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後,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愚公雖然是個老者,但是卻很有恆心和毅力,不怕困難。但是我在學習中,卻很懶散,不刻苦,怕困難。我應該向愚公學習,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做一個有恆心、有毅力的好學生。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主動挖山」的精神。在我們的面前,還有很多的「山」。比如落後的西部地區、基層單位和工作較艱苦的行業,都需要有人去「挖」。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主動做當代「愚公」:他們也知道大城市裡經濟待遇高,生活條件好,但還是義無反顧地奔向基層,奔向西部,奔向艱苦的地方。因為他們明白,「搬家」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卻改變不了艱苦地區的落後面貌。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許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給領導,推給集體,留給後人。誰也不會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愚公沒有這樣做,他說:「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並在統一了家人思想之後,馬上付諸行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不斷挖山」的精神。一個人搬掉一塊石頭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搬石頭,子子孫孫永遠搬石頭。在挖山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吃飯問題、穿衣問題、工具問題、傷病問題、有人說閑話的問題、做了驚天動地的好事卻沒有得到獎勵的問題等等。可是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愚公都沒有動搖,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實干。信仰正確、信念堅定、信心充足,才會為偉大的事業奮斗終身。事業的成功與實干密不可分。我們今天學習《愚公移山》,就應該像愚公一樣直面困難,求真務實,埋頭苦幹。有了這樣一股勁頭,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幹不成的事業。

可能有點長。我不知道你的具體要求有什麼。或者要寫出哪種水平的讀後感。嘿嘿,如有疑問歡迎追問。

3、養生的歷史背景,養生的產生,養生文化的起源。

道教養生學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淵源於中國最古老的原始巫教,是先秦神仙家思想、老莊道家煉養學說及秦漢方仙道、黃老道發展的必然結果。和道教的創立一樣,道教養生學的產生也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道教產生的歷史背景主要是基於東漢後期政治黑暗、社會動亂;道教養生學的問世則是先秦兩漢科學文化發展的結果。

在哲學思想方面,處於社會大變革風雲中的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出現了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兵家、名家、法家、縱橫家、神仙家等,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諸子百家之中,除道家、神仙家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最大以外,儒家、墨家、陰陽家亦有相當的影響。

我國古代有「生死有命」的說法。《孔子家語·本命題》說,「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優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人始生而有不具備者五焉,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後有見;八月生齒,然後能食;期而生臏,然後能行;三年囟合,然後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後能化。陰窮反陽,故陰以陽變;陽窮反陰,故陽以陰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齔,二八而化;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二七而化。一陰一陽奇偶相配,然後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於此也。」即把生死的變化歸結於陰陽的運動,認為隨著陰陽兩種原素的不斷地消長,人的一生從嬰兒、少年、中年,以至老年、死亡,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應該承認,這種觀點是不悖科學的。

當然,儒家內對於性命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如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認為性乃所受於天,故存心養性乃所以事天。夭壽皆命,對之不存疑慮,惟修身以立命。立命即肯定自己的性命。

荀子對於命的態度,則講制而用之。他說:「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荀子·天論》),主張制裁天命而利用之。命雖然是有的,但人不應止於待命,而當設法控制它,利用它。這是荀子獨有的思想。

《易傳》中也頗講命。《象傳》雲:「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系辭傳》雲,「樂天知命故不憂。」《說卦傳》雲,「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後來的學者即把這些觀點看作是儒家對於性命的一貫心傳,並把易學惟崇為闡述性命至理、天人合一的理論。

儒家的這些性命學說,許多觀念都為道教養生學所吸收,尤其荀子人定勝天的「戡天」思想和《周易》的理論體系,對道教養生學的影響更加深刻廣泛。

墨家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影響,主要是它的五行學說與人為的變化觀。我國古代的五行說,初期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認為水、火、金、木、土是構成整個世界的五種最基本的物質。到了戰國時期,這種思想為唯心主義所剽竊,產生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派。他們把五行排列成相生相勝的系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這就是所謂「常生常勝」。鄒衍的這種循環、凝固的「五行常勝說」,對於我國科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後期墨家打破了這種學理,在五行相生相勝的舊說上,提出了「五行毋常勝」的新主張。《墨子·經下》說,「五行毋常勝,說在宜。」《經說下》解釋說:「五○金、水、土、木、火、離。然火爍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火離木。若識麋與魚之數,唯所利。」在這段文句中,既駁五行相勝之說,亦斥五行相生之言。

譚戒甫先生解釋說:「金、水、土、木、火五者,皆彼此相附麗,並非相生,故曰金水土木火離。何以故?以水聚藏於金而火附麗於木耳。」正如同「麋之所利,於山之林;魚之所利,在川之水。故林盛而麋赴焉,水大而魚藏焉。若能識別此道,則水非生於金而木非生火,可以恍然悟矣。」

至於相勝,也不是凝固不變的。相反,因其質與量的多少,因其種種機運,而發生變化。如金與火的關系,金少火多,則能把金熔銷;反之金多火少,則能把火熄滅。王充《論衡·命義篇》雲:「譬猶水火相更也,水盛勝火,火盛勝水,遇其主而用也。」也認為五行相勝是隨著矛盾雙方質與量的變化而變化,並沒有一套僵化的發展程序。

墨家的這種辯證的五行學說,不僅批判了鄒衍等人對五行的神秘思想和形而上學觀,也為後來的道教辯證地探索自然與科學,開辟了一條道路。在道教內,無論是漢唐之際的外丹派,還是宋元時期的內丹派,他們都吸收了墨家的這種辨證的思想。

如《周易參同契》中關於五行的論述,即與墨家一脈相承。書中說:「丹砂木精,得金乃並,金水合處,木火為侶。」這是以墨家五行附麗說立論。在此基礎上,《周易參同契》進一步提出了「五行錯王」的學說。書中說:「五行錯王。相據以生,火性銷金,金伐木榮。」元俞琰解釋說:「金生水,木生水,此常道之順五行也。今以丹法言之。則木與火為侶,火反生木;金與水合處,水反生金。故曰五行錯王,相據以生也。」(《周易參同契發揮》卷中)。也就是說,五行的變化既有一般規律,即「常道」;亦有特殊規律,即「錯王」。而修煉丹道的關鍵,正是在於掌握運用五行變化的特殊規律。

這種特殊規律又被叫作「五行顛倒術」。張伯端《悟真篇》說:「震龍汞自出離鄉,兌虎鉛生在坎方,二物總由兒產母,五行全要入中央。」宋翁葆光解釋說:「汞為震,龍屬木,木生火,木為火母,火為木子,此常道之順也。及乎硃砂屬火,火為離,汞自砂中出,卻是火返能生木,故曰兒產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顛倒術,龍從火里生』……鉛為兌,虎屬金,金生水,金為水母,水為金子,此常道之順也。及乎黑鉛屬水,水為坎,銀自鉛中生,卻是水返能生金,故曰兒產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不順生,虎向水中生。』」(《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卷4)。所謂「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滅;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在」,正是高度地概括了內丹修煉一個基本原則。

從《周易參同契》的「五行錯王說」,到《悟真篇》的「五行顛倒術」,其思想的源頭都是墨家的五行毋常勝說。

墨家講變化。《墨子·經上》說:「化,征易也。」《經說上》解釋說:「化,若蛙為鶉。」變化的形態是多樣的。《經上》說:「為、存、亡、易、盪、治、化。」《經說上》解釋說:「為,亭合,存也;病,亡也;買、鬻,易也,霄、盡,盪也;順、長,治也;蛙、屈,化也。」認為這些變化並非皆出於自然,如亭台之存,疾病之愈,買賣交易,消盡的盪除,順長之修治,都是人的作為;即使是蛙屈一類的變化,也是人們能夠觀察了解的。墨家這種強調人為的變化觀是很可貴的,因為它看到了人在改造自然中的重大作用。後來的道教養生家吸收發揮了這種進步的變化觀,並在探究自然與生命的漫長路途中實踐著。

在自然科學技術上,先秦兩漢時期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因在「天垂象,見吉凶」的天人合一思想籠罩下,我國歷代都非常重視天文的觀測;朝廷中有專司天文觀測的欽天監,正史也設有《天文志》專記其事,因此中國的天象紀錄可說是人類的寶藏,而且這種記錄可以上溯到殷商時代。這些珍貴的記錄,包括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哈雷慧星紀錄和最早的琴座流星雨紀錄。戰國時的《甘石星經》和《石申星經》,各記有500-800多個恆星,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恆星分布圖。

在宇宙理論上,有「蓋天說」,「渾天說」等。東漢科學家張衡在《渾天儀圖注》、《靈憲》中,總結了當時天文學成就,闡敘了「渾天說」宇宙論,並創制了世界上最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

在地理方面,戰國問世的《禹貢》載有中國各地土壤的特徵,並首分天下為九州。各地產品的性質,河川的流向都有記載。《山海經》的《山經》中記載了礦物89種,產地309處,並以硬度、顏色、光澤、狀態來識別。此外還記載了礦床學的共生現象,如鐵與文石,白金與鐵,這比希臘喬非史蒂斯(公元前371-公元前286)的《石頭記》要早200年,且較豐富。在地殼變化和地震學方面,《詩經》明言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竹書紀年》記載了公元前1831年泰山的一次地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記載。至東漢張衡時,更發明了候風地動地動儀,可測地震方位及強度,為世界地震儀之始。

在化學方面,煉丹術的起源可能也很早。因為《戰國策》及《韓非子·說林上篇》已有方士向楚王獻不死葯的記載。另從《考工記》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合金成分的研究。

生物學方面,《詩經》上記有植物名稱100多種,動物名稱200種。漢代綴輯而成的《爾雅》,則注釋了《詩經》中草木蟲魚鳥獸之名。在《周禮·地官》中,把動物與植物正式分開,各為毛羽介鱗裸、皂膏核莢叢五類,可見先人的分析是頗精細的。

在農學方面,《尚書·禹貢》列舉了當時九州各類型的土壤及其主要農作物。《管子·地員篇》更是講解土壤的一篇專文。《呂氏春秋》中的《上衣》、《任地》、《辨土》、《審時》四篇專講農業,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農學論著。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時已有《汜勝之農書》等九種農學著作。東漢時崔實的《四季月令》,也是現存較早的一部農學名著。

在醫葯方面,《山海經》己明確提到130多種葯,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並提到簡單的用法,如食、浴、佩帶、塗抹等。所治療的疾病包括30多種。以後醫學逐漸經驗化,與巫分家,並且還有了分科。如《周禮·天官》即分醫官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並提出一套醫政制度。由《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可知,戰國時秦已設有太醫令,後世也多從之。

中國獨特的針灸術起源也很早。針法的前身為砭石療法,《說文解字》說:「砭,以石刺病也。」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不少的骨針、竹針。到了周代由於青銅技術的發達,更進步到了用金屬針。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多種周代編寫的醫書,其中《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經》所載內容,說明春秋戰國時針灸療法己相當普遍,醫療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隨葬金針,甘肅武威出土的漢代醫簡,都是其時醫學發達的明證。正是在這些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了幾部千古不朽的醫學著作,如《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這些經典文獻的誕生,標志著中國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其次,在衛生保健上,夏商以來對衛生就有了講究,養成了洗臉洗手洗澡等習慣,如甲骨文中即有浴字,象人用水在盆里洗澡。另外甲骨文中還發現有灑掃和在室內除蟲掃灰的資料(圖為黃帝像)。

體育運動方面,古人很早就知道跳舞可以舒筋壯骨。後來在這個基礎上更發展出體操和物理治療,當時稱為導引。《黃帝內經》中提到了導引、守神等下法,《素問·異法方宜論》中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這些都是指保健方面的方法。

《莊子》中有彭祖「熊經鳥伸」法、坐忘、心齋、守一等內養功法,《淮南子》中提到的導引式有熊經、鳥伸、鳧浴、猿攫、鴟視、虎顧六種。至東漢時,《政論》中把導引、行氣和治理國家聯系起來,強調平時的保養修持。

荀悅《申鑒·俗嫌篇》中,談到了氣功治病和意守臍下的重要性,「若天導引蓄氣,歷藏內視,過則失中,可以治痰。」「鄰臍二寸謂之關。關者,所以關藏呼吸之氣,以稟授四氣也。故長氣者以關息,氣短者其息稍升,其脈稍促,其神稍越,至於以肩息而氣舒;其神稍專,至於以關息而氣衍矣。故道者常致氣於關,是謂要術。」己開始提到「氣沉丹田」的問題。

大思想家王充著《養性書》16篇,充分肯定了氣功的科學價值,並且堅持煉功,「養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葯引導,庶翼性命可延」。(《論衡·自紀篇》)名醫張仲景《金匱要略》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明確指出氣功治病具有特殊的功效。

外科專家華陀根據《呂氏春秋·季春紀》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的理論,在前人導引術式的基礎上,整編了一套「五禽戲」。並且「提出了導引強身的理論,」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後漢書·方技傳》)

出土文物也證明我國氣功在秦漢時期已達到相當的水平。現存最早且完整地描述氣法運煉的,要數戰國初年製作的《行氣玉佩銘》。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西漢導引圖》共有畫象40餘幅,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且多數為下層普通人們,可見導引運動在秦漢時已普及到社會的下層。另有《卻穀食氣篇》,亦為先秦的珍貴氣功文獻。

社會上已出現了一大批功夫高深的實踐者。如戰國時的王喬、赤松子、彭祖,漢代的張良、裴元仁、封君達,范幼沖、王真、皇化、葛越、越廣信等,皆為顯名於世的氣功家。由於他們顯現奇絕的技能和超人的功夫,而被世人神化。道教的成立。本身即包含著方士煉養家的成份,自然先秦兩漢時的這些著名人物都被納入道教的體系,成為道教氣功養生史上的重要人物。

以上所說,是道教氣功養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由於秦漢統治階級的提倡,求仙長生的風氣盛行,氣功養生學說已廣泛影響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從而出現了許多氣功家和專門著作,這就構成了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的社會條件。諸子百家的蜂起,神仙學說的勃興,黃老之道的鋪張,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的條件。正是在這些歷史背景下,孕育、產生、形成了道教氣功養生學這種獨特的氣功養生體系。

4、我國古老的養生文化經典是哪本書?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一,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5、古人的養生方法~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6、養生的圖片。

你好,幫助到你要哪種?這樣的圖片太多了。先給你一些吧。

 

後期如果需要,再聯系我。

7、養生什麼時候都不晚圖片

目前養生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我覺得養生吧,從二十歲就可以開始,這樣到了三四十的時候才能依舊貌美如花呀~!雖然我意識到養生的重要性的時候,已經二十六啦zd,但是什麼時候開始都總比不去養要好吧~

也許您每天都非常的忙碌,為學習、為事業、為家庭,有可能就這樣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人體就像一台機器,時間久了總要檢修一下,零部件總要保養一下的;即使忙得四腳朝天,也要抽出時間來,善待一下自己,哪怕是每天早上的一碗養生粉,下午的一杯花茶,晚上的一次泡腳。

先自我介紹一下吧,你們可以叫我英子,今年27,已經是會打醬油的小回孩的媽了~真正意識到養生也就是去年吧,因為我的體質是偏陽虛的,還帶有血瘀和氣虛,去年冬天真的是無比的難熬,人家都可以穿薄外套過年了,我卻還要背個羽絨服,裡面還得加個小棉襖;要是在家不出門 就長期穿夾棉的大睡衣。這就是典型的陽虛體質啦,體內沒有陽氣,到冬天就手腳冰涼,非常怕冷,於是答我開始看關於中醫體質的書,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希望通過食療來改善。

8、求幾張,張學友,年輕,看起圖片很古老的圖片。謝謝。

與古老養生圖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