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張三豐
歷史上有爭論太極拳究竟是張三豐所創 還是陳清平所創的問題,事實證明應該是張三豐所創,以下是證據:
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的文字記載,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早於清初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及其子黃百家《內家拳法》的史料。這兩種記載應該同出於王征南口述的內家拳源流,應該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過去唐豪、顧留馨在創立"陳王廷創拳說"之時,抓住所謂"夜夢玄帝授拳"等"荒誕"的說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實在武當山從古至今,歷來就有道士們習武的傳統,而且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假如我們能夠客觀地對待,那麼請問,張三豐作為武當山的道士,他習武、練拳是不是迷信?荒誕嗎?武當山道士們秉承傳統,將武當山道士們所繼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風格,並傳播到民間,從而發展成為中華武術中一大名宗--武當派武術,這又是不是迷信?假如這些都不是迷信的話,那麼我們應不應該將唐豪、顧留馨所否定過的客觀事實予以澄清,還歷史一個本來面目?
清光緒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極拳小序》開宗明義就說道:"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但李氏又於光緒七年將開頭所作改作:"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為何作此改動?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於宋張三峰與明張三豐故而未作定論;其二,當時有陳系(陳、楊、武等派)以外的太極拳流派在民間沿襲著,而這些流派自雲早於張三豐。李亦余可能有所耳聞,故認為太極拳起源有可能早於張三豐。
關於這一點,可舉一實例為證:清同治年間,楊祿禪先生在京城旗營及端王府教拳,得其傳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勛從祿禪師學拳數載,後來夏桂勛在河南敗給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練為"金陵太極功",而李六如的太極功是從學於金陵(南京)的谷宗雲、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為清朝乾嘉時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間太極拳(功)已經在金陵流傳。李六如將此派之內容傳給了夏桂勛,夏桂勛返京後傳京都旗人恆壽山(人稱"大力恆"者)等人,並一直沿襲至今天。筆者與此派傳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傳譜記載,金陵太極功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可謂早於張三豐。另外,從從此派內容及其特點來看與陳系諸派大異,可斷其絕非由陳系諸派所派生。夏桂勛與李亦余為同時代人,李亦余聞知金陵太極功及其源流,也是極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極拳始自宋張三峰"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說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這里雖未提及蔣發,顯因系略筆之故。巧得是,祿禪師之弟子王蘭亭以師兄弟名義所傳授的師弟李瑞東,曾經在光緒七年七月也寫過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張三豐創拳和傳拳的問題。《序》中說道:"太極拳術始於軒轅黃帝,因在常山偶見蛇鵲之戰,藉蛇纏鵲躍戰斗之機,悟理想義,由此而發明太極拳術。歷聖相承,迨至宋元,張三豐先師撫無極、太極、八卦錯綜之義,陰陽相推之理,五行生剋之情,八門變化之機擴而充之,衍成各種太極拳術。至此,本門拳術始大盛矣。實為武術中內家嫡派......"。
這里,李瑞東先生說太極拳始於軒轅黃帝,系因道家崇尚黃老,而太極拳傳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之故。這里的軒轅黃帝應該理解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稱。而古人觀蛇鵲之戰,悟化出一種原始拳術,這絕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這種原始的拳術迨至宋元,就成了張三豐進一步創造的藍本。這說明張三豐是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從而創造出武當內家太極拳。這種說法顯然要比所謂夜夢玄帝授拳,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的說法真實可信。
李瑞東在《序》中所言,張三豐為宋元時人,客觀地看張三豐從宋代活到明代頗為令人懷疑。但是對於專門練習長壽之術的高道張三豐來說,並非不可能的,因為古有彭祖八百歲之說。
張三豐創太極拳還是內家拳?內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極拳同源?其實,張三豐創太極拳和創內家拳並不矛盾,二者皆為張三豐所創,而且早期內家拳和太極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稱不同,這是由於傳人不同,從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稱而已。或者是由於拳法套路不同,因為張三豐所創絕非單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種套路和各種輔助功法、內功修煉方法。由於傳人所承襲的套路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稱謂。類似情形在傳統武術的沿襲過程中是司空見慣的,不足為奇的。另一種可能是:太極拳曾經作為武當派內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一起沿襲了下來,以後由於在傳遞過程中的各種原因,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發生了分離。分離之後又不斷地吸收其他拳種的內容以豐富、完善自身,逐漸演化成一個獨立的拳種。至於何時從內家拳中分離出來的,這正是我們所應該深入研究的。
內家拳的概念和內涵,在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僅原有的內容(含太極拳)還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種內功拳種。然而,內家拳原來的內容只是"張三豐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黃百家《內家拳法》),即張三豐所創太極拳的代名詞。
關於太極拳曾經作為內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據有二,其一、太極拳和松溪派內家拳的相同之處,根據松溪派內家拳第二十代傳人王維慎在《松溪派內家拳的本源與發展》(見《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闡明的拳理,簡要地對比一下傳統太極拳的拳理,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多共同之處,可以說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
松溪派內家拳講:"拳有陰陽才能有變化,有變化才能有剛柔";王宗岳《太極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以陰陽為萬法萬事之宗祖。
松溪派講:"拳起於易";太極拳各派皆以易理說拳理。
松溪派講:"氣沉黃庭,氣轉黃庭"此乃抱元守極之法,練先天混元之功;傳統太極拳講:氣沉丹田,內氣潛轉,練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
松溪派的要領有:"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而這正是傳統太極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領。
此外,松溪派講:"下齶微收";太極拳也講下齶微收。
在打法上,松溪派講"後發制人,後發先至";太極拳則講"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恰好是前者的詮釋。此外,松溪派在技擊上上講"抓筋拿脈,打穴擊要";這在傳統太極拳的技擊上也有若干體現。
總之,由於傳遞過程中的不斷演變,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內家拳同今天的太極拳相比較,肯定會有諸多不同之處,例如在拳勢名稱上區別較大,這也是很自然的。絕不可以把這些不同之處用來否定松溪派內家拳和太極拳的淵源關系,因為這樣做,就等於拋開歷史於不顧,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這無疑不是研究歷史的正確態度。
太極拳作為武當內家拳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創造和傳播的道家功夫,在當今某些流派所繼承下來的傳統太極拳內容里,還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據。清朝著名的太極拳家李瑞東先生隨其師兄王蘭亭學習太極拳術,藝成之後,又遇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為師,得其"江南派"太極拳之傳。所謂江南派太極拳實為武當"金蟾派"太極功之俗稱,此派內容十分豐富,拳法分為武兩類,文架講"沾"、"粘"、"連"、"隨"之打法,武架講"離"、"粘"、"隨"之打法。其風格特點與陳系諸派大為不同。李瑞東先生後來綜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陝西派"太極拳之精華,熔於一爐,創李派太極拳,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派別。李派除了有李瑞東先生所創的各種拳械套路以外,還繼承了許多傳統太極拳套路、器械、內功修煉和多種輔助功法。其中就有許多由李瑞東先生傳遞的內容(非先生自創),其中可以找到太極拳屬於道家功夫以及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其中的"太極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極拳術。它之所以稱之為"丹",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李瑞東先生所傳的"太極十三丹",與武當道教的內丹功有著不解之緣,而且是直接沿襲下來的丹功稱謂。所謂道教內丹功,其實就是道士們所修煉的內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煉成"純陽之體",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兩種,其一是通過服食外丹來達到目的;其二是通過修煉內丹功來達到目的。一般來說道士們通過煉丹爐所煉就的外丹,多含鉛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還會中毒,於身體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還有貪圖長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內丹功則不同,因為內丹功按通俗的說法就是道家"養生氣功",修煉內丹功不但於身體無害,而且低則益壽延年,高則可修煉成"純陽之體",從而"得道成仙"。因此,歷史上絕大多數道士都修煉內丹功。因為內丹功也是氣功,那麼氣功就有動靜功法。
太極十三丹即是道家內丹功的一種,太極十三丹的動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種動物的動作之仿生功法。總體來說十三丹就是一種功拳合一、內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傳統太極拳的相同之處就是,皆有技擊的性質。李瑞東先生的這套"太極十三丹",得自王蘭亭與甘淡然,早期楊祿禪先生也曾經傳授過。
太極十三丹動功中有蛇鵲兩形,道家太極拳傳人認為蛇、鵲兩形為太極拳各勢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極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勢則是由這兩形衍生出來的。
李瑞東先生在光緒七年《序》中所談到的,軒轅黃帝在常山觀蛇鵲之戰,而悟化、創編了一種原始拳法。李派太極拳譜中有一首《太極拳發源歌》雲:
昔日軒轅到常山偶見蛇鵲斗坡前鵲啄蛇頭蛇尾應鵲啄蛇尾頭相連鵲啄蛇腰首尾應黃帝因見非偶然細觀二物尤相鬥始此留傳太極拳
無獨有偶,北京白雲觀道士們中間流傳著一種"原始太極拳",此派也有類似的《太極拳發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異。歌中所說的"蛇鵲相鬥"的特點,在太極十三丹的蛇、鵲兩形的對練中體現的活靈活現。蛇形柔軟而纏繞,鵲形迅捷而剛硬,蛇纏鵲躍,兩形陰陽相濟,剛柔並重,變化無窮。筆者以為,這的確是太極拳的最為原始的形式。這種最為原始的形式傳至宋元時代的張三豐,經過再創造,得以擴充、發展,從而形成了太極拳的樸素形式--太極十三丹動功。太極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為:獅、熊、虎、猿、鶴、蟾、馬、雞、鳳、貓、龍。每一種形象代表了若干勢單練動作,每一勢單練動作,都有其專用的名稱。比如"長蛇串珠"、"靈鵲起尾"、"熊羆漫步"、"鶴舞松蔭"、"金蟾望月"等等,而這類名稱與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與陳氏家傳長拳的拳勢名稱不同。這一點恰恰證明太極拳並不是由陳氏九世祖陳王廷依據戚繼光《拳經》圖勢所創,而是另有源頭的。
個別人曾經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而這種說法也是同樣不足取的,它的依據仍然是對照近代陳氏太極拳太極拳、陳氏家傳長拳、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所發現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陳式太極拳與陳長興時代的太極拳比較,其內容肯定經歷了很大程度的演變,在演變的過程中則不可避免地滲入了陳氏家族原有拳術的成分。這樣,陳氏太極拳中有一些陳式長拳、戚繼光《拳經》中若干拳勢名稱,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證過分地偏重於拳勢名稱的對照,自以為從中找到了陳王廷創拳的證據,殊不知後世的陳式太極拳乃是陳氏族人結合了家傳拳術進行了改造的結果。比如現代陳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濃,但是又很突出太極拳的纏絲勁,十分明顯,這是用太極拳的勁法、原理對陳氏原傳外家拳進行部分變革的結果。這個問題歷來困擾了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研究和考證。使許多學者誤以為沿陳氏近代太極拳--陳王廷《拳經總歌》--戚繼光《拳經》這條路,就可以找到太極拳的源頭,從而把陳王廷作為中國最早的太極拳創始人,或者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
研讀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可知,其三十二式拳法乃是取自當時流行的十六家拳法,即使其中有內家拳或太極拳成分,也僅限於一兩個拳勢而已。所以其三十二式圖勢絕不可以視作為太極拳,戚繼光、陳王廷也絕不是太極拳的創造者和中間傳遞者。盡管戚氏在《拳經》篇內也曾經提"常山之蛇說",但是《孫子.九地》中有:"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作為熟讀兵書的傑出軍事將領,戚繼光很可能直接引用自《孫子》一書,而與太極拳無關。舉個形象的例子來說,如長江上游的支流很多,但是,除了沱沱河以外,其他支流都不是長江的源頭,盡管那些支流同樣豐富了長江的流量。那麼,太極拳的源頭究竟在哪裡?
事實證明:內家拳及太極拳系統的產生與道家及道教的內丹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內丹功既有動功,又有靜功,行、立、坐、卧各式功法一應俱全。其動功與民間武術的有機結合,從而產生了內家拳的雛形。這一結合,不僅使內丹功的動功具備了新的功能--技擊,而且還使外功拳術得到了升華,形成了一種在技擊實戰中威力巨大的內家拳術,這無疑是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上述說法絕非臆測,依據很多,比如太極十三丹動功這種太極拳的早期樸素形式所保留的道家丹功特徵及其拳術的屬性就是活的證據。它用形象而不是文字記載了從道家丹功、民間武術的結合到內家拳乃至太極拳形成這一歷史過度。
李派傳譜中有一段太極十三丹的說明文字:"以上名為十三總勢,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陰煉形之術也,分陰陽、文武火候,動靜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矣。八勢、五步妙法在其中矣。八卦錯綜運用變化之道與五行生可之理互相吻合,共成十三勢",這段文字不僅說明太極十三丹就是道家內丹功,而且也說明它同時也是丹道動功向太極拳術轉化的中間過度形式。解析十三丹的內容發現,原來"掤"、"捋"、"擠"、"按"、"采"、"挒"、"肘"、"靠"與"進"、"退"、"顧"、"盼"、"定"的太極拳十三勢,就融會在十三丹的各式動作中!它之所以稱之為"十三總勢"意即各種太極拳套路,均以此為母體,由此衍化而來!!!王宗岳《十三勢歌》中雲:"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過去,王宗岳究竟傳授拳架沒有,曾受到唐豪的懷疑,現在看來,李派所繼承的"太極十三丹"(十三總勢),就是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河南溫州縣的太極拳拳架之一!它與陳氏長拳、戚繼光《拳經》圖勢完全不同,卻與各派所傳的太極拳有著本質的相同。它雖經歷代多人傳遞至今仍保留著古老樸素的特色,保持了其道家內丹功動功的特徵,為太極拳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化石"。
研究太極拳的起源,絕不是簡單地對照一下拳勢名稱,而要從各個方面深入研究,比如基本拳理、輔助功法,尤其是可以從太極拳的各種內功修煉方法中進行研究。太極拳作為一種內功拳法,在它的整個傳遞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內功修煉方法的傳遞,往往拳架發生了極大的演變,而內功修煉方法並無多大的變化,這是由於內功的修煉很容易導致出偏(走火入魔),所以,歷代傳人必須慎重。
李派傳人將多種太極拳的內功修煉方法沿襲至今天,其中還有"太極釣蟾功"、"百日築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轉還丹功"、"聖胎培育還元功"等等。這些功法大都有坐卧功法,也大都講究在修煉過程中要"安爐立鼎"、"采葯"、"燒文火"、"燒武火"、"陰陽交媾"、"產嬰結丹",其功理、功法與《武當修真圖》相一致,而且,李派歷代傳人均以《武當修真圖》為練功指南,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內功修煉與道家的內丹功起碼是屬於同一個系統的近親功法。就是當今各派的內家拳也都有"以拳入道"的說法。目標就是所謂的煉成"純陽之體"拳法和技擊不過是"技藝之末",這就從另一個方面證明,太極拳及內家拳起源於道家內丹功與原始拳法的最初結合形式,而宋元時代的張三豐創造內家拳及太極拳是完全可能的。
從張三豐所在的時代到如今,由於年代久遠等諸多因素,已無連續、嚴密、完整的傳遞程序可供我們參考了,而太極拳的連續傳程也只能上朔至清朝康乾間的王宗岳。據李派殘存的拳譜資料記載,與王宗岳同時代擅太極拳者,尚有甘鳳池、張鳳儀、李鳳元、喬三秀、陸鳳治、陳鳳山、黃鳳歧等人。
張三豐的弟子有:李玄宗(道號"鐵蟾子")、王道宗(道號"金蟾子")、張清修、李靜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傳陳洲同,以下與內家拳源流交叉(見《王征南墓誌名》),至王征南斷代,後為王宗岳、甘鳳池、張鳳儀、喬三秀等人。自王征南以上,太極拳與內家拳是一體的,而征南以後則從內家拳里分離出來,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拳種。傳至清朝康熙、乾隆間,是太極拳的中興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太極拳家。王宗岳一支,由弟子蔣發廣為傳播,在河南溫州一帶興起,清代稱之為"河南派"或"溫州蔣派";甘鳳池、張鳳儀等人將太極拳傳播於江南部分地區,清代稱為"江南派",也稱"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釣蟾功是該派的絕技。清朝光緒年間,一百零八歲的甘淡然,字霈霖,為甘鳳池之曾孫,將"金蟾派"完整地傳給了李瑞東先生,並且沿襲到今天。
眾所周知,河南派由陳長興傳給楊祿禪,楊祿禪到北京廣為傳播,從而衍化出楊、武、李、吳、孫各派。
清朝光緒末年,由武當山雲游道士培元塵將"武當隱仙羽化猶龍派太極拳"傳給了北京的司星三,該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沿襲著。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金陵谷宗雲、谷宗秀兄弟擅長"金陵太極功",谷氏兄弟傳河南李六如,李傳北京夏桂勛,夏傳恆壽山(大力恆),此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流傳。
此外還有許多流派,比如清末民初宋書銘傳承的三十七式太極拳;由道士吳鑫泉傳承的"武當道家太極拳";由北京白雲觀安聲遠道長傳承的"原始太極拳"等流派,均各自有其傳遞程序,而大部分都與河南陳家溝毫無瓜葛。因此,"天下太極出陳溝"的說法,是根本無視客觀事實的存在的。
張三豐作為太極拳的創始人,還是中興者?這是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考證的。然而,張三豐曾經擴充、豐富了太極拳的內容,曾經傳播了太極拳術,這卻是不能隨意否定的。因為太極拳這種源於道家內丹功的拳法本身,可以找到許多證據。
2、氣功 怎麼守精
練精化氣法
(少林童子功)
練精化氣法亦名少林童子功,過去為修持之士不傳之秘。近年由武林泰斗、自然門大師萬籟聲先生傳出。練法極簡,每天寢前、早起、午休之時,均可練習。真訣是:側身而卧(蜷身),以左右食指塞兩耳孔,以舒適不透氣為度,閉目,閉口,輕合齒,如此,用鼻自然呼吸;待心靜後,由鼻呼氣時,將氣送至兩腳板,吸氣時不要管它,如此二三次即可。以後仍是自然呼吸,3分鍾內,口內生津,咽下就是,隨之10分鍾內,練至很舒適,覺精管、尿管有收縮感為宜。未成婚的學生、青年,可在陽舉時練,練至陽氣安頓便可止。慢慢松指放手,停一會或起或卧。有家室之人,房事後練一次,可使全身擴張的毛細血管立即關閉起來,防止風寒入侵,疲勞也得到了恢復,起到及時復元作用。故此功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而且可以治遺精早泄、中氣不足、身體衰弱和控制生理沖動。此功傳人萬籟聲先生曾說:「人身的精液一滿就要外泄,如一練此功,可將元精化為元氣,而回精補腦。」又說:「固精固氣,回精補腦,功效之大,比吃多少人參、燕窩都強。」
3、氣功修練方法是什麼?
方法如下:
1、練功初期,因為不具備良好的虛靜放鬆基礎,心猿意馬,一般很難人靜。練功時間不久,便覺腰酸腿麻。若能得到明師指點,掌握「以一念代萬念」技術,身形自然,肌肉放鬆,持之以恆,自能體會「氣感」漸人超然境界。
煉之「得氣」,兩手在「病灶」處劃圈,便能使病情緩解,甚至消除。這時,您便會初步體會氣功之妙處,煉功信心倍增。
2、首先與師父和宇宙溝通信息,意想師父就在您的身邊,然後在病灶處「神仙一把抓」,哪裡有病,就意念把哪裡的病氣抓掉,同時,運用「外氣」在病灶處隔空劃圓臼,輸入一個良性意念「萬病消除,細菌病毒消滅」,這樣,治療效果明顯。
您如煉到這一境界,若能「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多為他人醫治疾病,不但積累了治病的經驗,而且會使您的功力長進得更快。
3、氣沖病灶」的過程,是正氣和邪氣抗爭的過程,不管其疾病如何反復,我們一定要堅持練功,並適當眼葯打針,疾病自然會得到有效控制。
當我們煉到氣血旺盛以後,全身臟腑經絡系統已經調整好,身體各部位的疾病自然根治。
4、童子功是什麼意思?
童子功是少林拳術之一,具有高難度,必須從幼兒開始練習。少林童子功能內壯外強,藏而不露,在實踐中有如「秀如貓,抖如虎、行如龍、動如閃、聲如雷」之勢。
在動、靜、呼吸、運氣、用氣方面也有獨到之處,正如功法諺訣說「拳打十分力,力從氣中出,運氣貴乎緩,用氣貴乎急,緩急神其術,盡在一呼吸」。
(4)萬籟聲 養生擴展資料:
少林其它拳術:
少林羅漢拳
羅漢拳不僅在招式上有獨到之處,而且在武學之道的研究上也有不俗的見解。「練武者可分為三種境界:以力行,偏剛偏柔,剛而不柔,柔而不剛,為下乘;以氣行,能剛,能柔,剛柔相濟,氣達全身,為中乘;以神運,虛實互補,剛柔俱化,勁透體外為上乘。
2、少林龍尊拳
又稱龍拳。特點:「吞吐浮沉,身技腰馬,門戶眼節,動靜神氣。」精義:「有橋斷橋,無橋生橋,注重練神。」其不僅集合雙手互搏術的守內、游外之功,同時還具備二次防禦之功。
5、杜心五簡介
6、怎麼練氣功?
武當太乙隱仙派秘傳——寒暑鐵布衣功, 這門功夫無論對於練武和普通人來說,都是極為神奇的功夫。功法極為簡單實用,即使尋常未 練過武功的普通人,每天只要按法修煉十五分鍾,一個月後便可達到寒暑不侵之境,可單衣在零下10度至零上40度之間的環境內活動自如,並且全身可不畏拳打足踢、兩個月後,周身可任棍棒擊 打不傷,並可數日不食,真氣溢滿力大無窮。 其實,這門功夫是修道之人所應必修的基礎功夫。在古史記載中,武當派祖師張三豐經常不飲不食達數月之久,寒暑唯一蓑一衲,大概就是得益於這門功夫的奧妙神奇。修道之人沒有固定的生 活來源,尤其為了鍛煉心性和身體,經常遊方行腳遍天下,以化緣乞食為生,因此有一個好身體以應付氣候的惡劣變化及人情的冷暖,如惡奴野犬的襲擊實屬必要。如果能練成這門功夫,則足以應付 這些來自人類社會及自然界的無常變化和意外襲擊。 因此,這套功夫實為入道修行的必修課。當世武當山紫霄宮道人朱誠德便精通此功,可達不畏寒暑,長力致遠及辟穀不食之境界。其功法也十分簡便易行。無論有無文化根基,只要師傅點破迷 津,均可修煉成功。古人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誠哉斯言! 對於普通人來說,不畏寒暑及鐵布衫抗擊打是無限神秘的,可是這門功夫的道理卻幾句話就可點透。有多少練武者,為了追求這一成就,勤苦追求,每天披星戴月的苦練也無法達到這一境界,本 人也曾是其中之一。自從追隨兩位裴錫榮、金子弢恩師習藝後,得受此千古奇藝,始知平淡之中蘊天真之理。從此以後,再不知感冒風寒為何物,寒暑均可一件布衣,數日下飲不食也屬尋常事。 這套功夫的根本就在於一個氣'字。這個氣也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個神秘奇特的」炁「,更 不是所謂內功中的真氣,而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普通呼吸之氣,其關鍵就在於如何操作這口氣、錘煉這口氣而已!所以,修煉這套功夫不需要任何武功根基,從12歲少年到80歲老人無分男女,只要精神與身體都正常,都可以按功法修煉成功。
功法歌贊如下:
寒暑鐵布衣,奇功世間稀。 三豐祖師傳,後學應謹記。 陰陽合於心,寒暑兩無礙。
男女有別法,修煉要注意。 一氣先和合,九九須摶聚。 再以息貫之,鼓盪不可泄。
息行百十二,哼受丹元力。 更將金剛杵.毛穴可封閉, 自可辟五穀,又可卻宿疾。
手足力無窮,身披鐵布衣。 言行依道理,動靜可如意。 四海任我行,吟嘯杳雲際。
一
太乙混元樁法
太乙混元樁法全稱為「武當太乙隱仙派混元陰陽五行樁「。該樁為武當太乙五行拳法、道法的根本,凡修煉武當道家嫡傳內家拳功者,無不以此樁為基礎,其中的」七返九還大法「為隱仙派采氣得氣之源,而」混元一氣旋轉乾坤「之法更為求得拳術中」旋轉力、混元力「之基礎,因此凡入我門中學習武當派拳功者必以此樁為重中之重,每天操練一至十遍,一年後即可身具奇功,下面具體詳細解說練法。
該功共分三步,第一步為」太乙七返樁「,內容如下:
1預備勢:練此樁前最好空腹,除凈大小便,褲帶不可太緊,以自然不松垂為度。自然松凈站立,雙手分置大腿外側,且平視前方,如圖1所示。意念:我站在武當山之巔,天風溫和的吹拂我周身,我要與山川大地融合為一。
2太乙七返樁:
(1)由「預備勢「雙腳以腳跟為軸,雙腳尖極力向外分開,成一條直線為度,如圖2
(2)上身保持不動,接圖2雙腳 再以腳尖為軸腳跟向外(兩側)橫撇,變成兩腳腳尖朝前直放,如圖3
(3)凝神定氣,兩手同時由下向前向上緩緩抬起,掌心向下,高與肩平,如圖4
(4)座腕亮掌,變成兩掌心向前 手腕下折,掌心向前有凸意,但不可用力,全身仍保持放鬆狀態,尤其肩 部松垂,如圖5
(5)身緩緩下坐,同時雙掌緩緩 隨身體下按至小腹前,雙掌仍掌心向下,虎口相對,五指自然分開。如圖6。 此勢即為大乙七返樁定勢,注意下蹲不可太低,不可太高,膝蓋彎處約成120度角即可,身體保持中正,脊柱豎直不可尾閭骨前頂。兩胯根處微有向兩側的橫撐之意,使陰部兩睾丸及陰莖都保持自然松垂。女性也需要橫撐胯根,並意念陰部陰道口子宮口微微開張。兩手不可有絲毫用力,意念雙腳與大地粘在一起,並越粘越緊,牢不可拔。
(6)現在開始調呼吸。其實所有的內功都是由呼吸煉成的,此處也不例外。 注意,緩緩地吸氣,意念大地陰冷冰涼,而地心處卻涌動著熾熱的地火,我的吸氣便是把地心處的地火熱氣吸上來,沿著我的兩足心湧泉穴 吸入骨髓中,再沿著骨髓向上升,在會陰穴(在前後陰之間,陰囊與肛門之間)處融而為一,再沿身體之中線向上升,直升到腦部中的泥九宮。 泥丸宮在眉心與後腦之間,意為一空竅為神靈所在之地。路線由會陰穴 向上經「丹田「(肚臍後,命門前空穴)再經過膻中竅(兩乳頭連線中間點向後,體腔中間之空竅)向上經脖頸中管過鵲橋(舌頭輕抵上齶即上牙膛,稱為搭鵲橋)再向上可入泥丸宮。此時眼可微閉,中間留一微縫恰巧照住雙掌中的空間,耳不外聽,上下牙齒輕合,小腹內收,此為一吸氣。吸氣過程中,隨小腹內收可用意念向陰部向上向體內抽吸。但不可太勉 強用力。只要有微動感覺即可;女性則意念向陰道內縮緊子宮口封閉。一 吸氣完成後,即轉為呼氣,呼時全身放鬆,氣由泥丸宮經膻中竅、丹田向下到會陰穴仍分為兩股入兩腿骨內,再向下經腳心湧泉穴深入地底回歸地火之中,此為一呼氣。注意:呼吸用鼻,口唇閉緊。呼時全身自然松垂,小腹復原,陰部松沉胯根仍撐開。一吸一呼為一息,心中默數,共七吸七呼為第一遍。呼吸之間用意不用力, 力求自然,一定要緩慢悠長。心中慢慢的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吸時數,呼時松氣即可,再數二、二、三、四、五、六、七,一至數到七、二、三、四、五、六、七為第一輪。
如果為業余練功者,練完第一輪即可停止,然去接練大乙九還樁,如此日日習練日久自成。如果有時間的專業習武者,欲求長功快可再加練第二輪、第三輪,但最多不可超過第七輪。而且練幾輪七返樁,就必須接練幾輪九還樁。所以必須自己掌握好時間,以循序漸進為好。
3.太乙九還樁:
接七返樁之架,身體不動, 只是緩緩地將兩手由內向外翻轉成手心向上,仍置於小腹前,五指分開 略撐,雙掌如抱一大氣球,如圖7。 略定神,停止逆呼吸,恢復自然 呼吸,意念頭部之上頂中開一洞,洞 口約拇指粗細,此洞深入向下經腦中、鵲橋、口腔、喉嚨、膻中竅、丹田 到會陰,為一直線。天空中陽光燦 爛光明溫暖,但天空極深極高遠處 則有陰涼之精氣,此精氣隨我吸氣 時由我頭頂洞口進入我身體內,由泥丸宮直下會陰內並充溢於陰部之 中,我呼氣時此清涼精氣則歸入我 的腹腔命門等處。(命門在脊椎正 對肚臍之骨節處); 吸氣時小腹略鼓,意念清涼精氣由天至頂至會陰穴,為一吸氣,呼氣時意念精氣歸入腹腔命門。此為一呼氣。一吸一呼為一息,共九息。呼吸時身體各部要求與七返樁相同,閉口,微合目留一縫照於雙掌中間空處,耳不外聽,舌抵上齶,鼻吸鼻呼,雙手虛托不可著力,肩松垂,忘掉兩腿。就這樣教吸不數呼,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到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直到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為第一輪。
一般練幾輪七返就練幾遍九還,其實也不拘於此.但七返通常最多不過七輪,九還最多不過九輪,七返為通地火,以地火之陽練我身中之陰,「九還「為通天水,以天水之陰濟我身中之陽。那麼為什麼又稱之為七返九還而不叫五返六還呢?這是依據最古老的河圖洛書而來。在遠古時代人們開始認識宇宙天地萬物時,是由最簡單的」一「開始的,道家之祖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是此意。 河圖的理論即為地四生水,天九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因此,七為火數,九為金數,通過水火鍛煉以成金丹。道家的「金液還丹」理論,便是由這些理論而產生的。這里以「七返、九還」為名,主要是鍛煉體內的真氣凝聚與通暢。「七返」由下通上,「九還」由上至下,使身內排濁留清,進而周流全身。
4、太乙混元摶氣樁:
(1) 由「九還樁」勢,身體不動,自然呼吸。兩手由手心向上虛托,緩緩向上抬起,同時雙掌略向內翻,成雙掌合抱式,高與胸齊,十指自然分開相對,相距約五寸,如圖8。
(2) 全身松沉,胯根橫撐,陰部松垂,意念兩睾丸鬆鬆下垂而對稱,如天平之兩端的稱盤平正一線,女性意念兩乳房自然松沉,也如天平之兩端稱盤平衡一線。
(3) 此時不計呼吸,身體向左緩 緩旋轉90度兩腳不動,同時身體前送,右腳蹬直,左腿成弓步,如圖9。
(4)接上式,身體不動,左腳蹬 直,身體後坐,重心落於右腿上,上身保持原態,如圖10。
(5)接上式,身體右轉180度.如起勢時面向北,則圖9為面朝西,此時轉為面朝東方,身體緩緩隨轉動之勢向前移動,左腳蹬直,右腳成弓步;如圖11
(6)接上式,身體緩緩後坐,右 腳蹬直,身體重心坐於左腿上,如圖12。
(7)接上式再身體左轉 180度成圖9式,,以後左旋右轉,邊轉邊數。
(8) 此時不計呼吸,由圖9時數一(默數),圖10數二,再數三、四、五、六、七、八為第一輪。再數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為第二輪,數到八、 二、三、四、五、六、七、八為第八輪,此時為第一遍,可根據練功時問練一至 八遍不等。
(9) 此式名為混元一氣旋轉乾坤,關鍵在於旋轉摶氣,通過七返九還的採收天地二氣,此式便將身中之陰陽二氣摶和為一,使之成為真正的精氣內力,旋轉時,意想帶脈,帶脈如腰帶圍腰一圈,前後與肚臍命門相齊。意念真氣在帶脈中流動,(帶脈粗如拇指)在身內畫一8字圈,同時可觀注六球一柱,何為六球一柱呢? 六球即為上中下三盤各二球。上盤為兩眼球,中盤為兩腎球(命門 兩側各有一腰子如球),下盤為兩睾丸球。女性中盤為兩乳房球,下盤為兩 腎球、一柱則為脊柱。三盤兩球連線則為三字,內隱仙理,故稱為隱仙派。旋轉時以脊柱為立軸,三盤六球隨之左旋右轉,內中真氣自然也隨之 左旋右轉,久則摶聚為一團精氣,即成內力。再通過長期的左右旋轉,身體如沉入大地,雙腳如入地三丈,兩腿如樁如山,身體雙臂松沉旋轉而具有一種螺旋力,此為可化解任何外力,而由於內氣漸旺,雙掌合抱中又產生一種如氣團的膨脹力,也可稱為彈力,所以此樁為武當拳功道法之本,精氣內力之源。丹道家稱此階段為築基。旋轉時,眼微開目光注於身體面對的前方,雖開而似閉,耳則似聽非聽 不著意於任何事物。身體切忌上下浮沉,始終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
5.收勢:
接混元樁勢,練完一整遍後,即可停止旋轉之勢,身體轉向正北方,身體緩緩直立,雙手放下恢復預備勢之位置,再以雙腳尖為軸,雙 腳跟內合;再以腳跟為軸兩腳尖內合並齊,兩腳跟再內合並齊即可。
以上即為太乙混元樁的全套修煉方法,這是基礎中的基由,每日至少練一遍沏切!切切!
關於太乙混元樁的練氣還丹共分為三層功夫,這里只介紹了築基 的基本要求,其目標基本為聚斂真氣,持聚成氣團,然後能用此氣團開通八 脈,通過打八脈錘使身體的真氣更加鼓盪,同身產生抗擊打能力;然後運用 真氣可負重致遠強健體力;用此真氣可禦寒辟暑,可辟穀不食,可頤養回春還顏不老,可精力健旺身輕力大,神彩照人。第二層功夫為運化。即在旋轉的過程中注意將意念之於六球一柱「 的旋轉擺動上,雙腳交替為根與脊柱相連,再深入地底與地心相連.六球如飛砣因離心力而張開,身中精力充沛彌漫,身如擎天之柱,周圍氣流氣均為我的旋轉所帶動,圍繞我的身體成一氣旋,又如龍卷風之勢。此時真氣已充入身體的每一個毛孔每一個臟器,武功正與真氣相合,形成真正的內功,此階段為真正的伐毛洗髓超凡脫俗的階段,丹道家稱之為武火煉丹。第三層為入神。 如果如前兩層還有內氣與內功的運化,那麼這一層已不再關注真氣的變化,而全部轉為神意的運行。即周身真氣盈滿後,意念身體膨脹放大,而周身外圍有一層氣流如繩索纏繞著我,我不斷的旋轉用意念將周圍的氣圈撐大,漸漸我周身放出明凈之光包圍身邊,此光氣之圈再將纏繞我之氣繩脹大並使之逐漸融化與我的氣充分融合,氣光愈散愈大愈廣愈遠,漸於虛空相合。此時我頂天立地旋轉於虛空之中,周圍除了虛空已一無所有,我的身體已漸漸融化於虛空中成為一個透明的氣旋,此時身心俱入虛靜之中,我只是一團神意不斷地不由自主地自動地左轉右旋,愈轉愈慢.漸漸不動,而連神意也不存在了,只留一片虛空。此時的功夫,道家稱為化光坐忘,佛家稱為深入大定,丹道煉氣士又稱為沐浴養胎。 化光生忘是隱仙派武功的最高層次,此時神意與身體高度統一,周身松凈之極已達到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不以意覺純以神行的境界,應事體物待敵全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南派道家祖師張紫陽稱之為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變。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功到神行,已可由武入道,終身受益。
二
太乙八脈錘導引四式
在打錘之前,應先進行脊椎導引。這是因為太乙混元樁只是進行了意與氣的導引及鍛煉,而沒有對脊椎進行導引鍛煉。這四種姿勢是打錘前 的准備。
一、扭項望月式
(1) 由預備勢圖1起,雙腳以腳跟為軸向兩分開半步,再以腳尖為軸腳跟外移雙腳與肩同寬,雙手不 動,眼看前方,如圖2所示。然後兩 手向身體前方抬起平伸與肩平齊, 手心向下。如圖13
(2) 由此姿勢身體以右腳為軸,向後轉180度,雙手隨轉動之勢向後轉,右手外旋變成手心向上,向後伸直,左手曲肘護於脖子前面,左腳尖點地,如圖14
(3) 接上勢,身左轉恢復圖13姿 勢然後繼續左轉 180度,左手外旋變掌心向上,右手屈肘護於脖前,左 腳直立,右腳尖點地。如圖15。
(4) 接上勢右轉恢復圖13姿勢, 再向右轉到圖14姿勢,如此共左右各轉四次,即回到預備勢即可。
此勢目的主要是活動脊椎,脊 椎是人周身神經的總樞,必須天 活動以保證所有神經叢的正常運轉機能。轉身時,一定要配合扭項觀 望伸直的掌心,速度不要太快太猛, 適中即可。轉動時可以聽見脊椎骨 發出的咯吧的響聲。這表明脊椎 骨節位置不正的地方已恢復正常。
二、側身探月勢
(1) 由圖1預備勢起,仍雙腳分 與肩同寬如圖2所示,雙手側平舉掌心向前,高與肩平。
(2) 由上勢,兩腳不動身向右盡 量側彎,左手置於頭上,手心向頭,右手置於背腰間手背腰,手心向後;如圖16
(3) 接上勢,身再向左側彎,右手置於頭上手心向頭,左手置於身後腰間手背貼腰,手心向外,如圖17。
(4) 如此左右各彎曲四次,即回到預備勢即可。
三、海底觀月勢
(1) 預備勢起分腳至圖2姿勢。
(2) 由圖2,雙手在背後腰間,十指交叉,手背貼於後腰間,如圖18。
(3) 上身向前彎,躬身盡量將頭向雙腿中間伸,目光由雙腿間向後看,如圖19。
(4) 起身恢復到圖18,如此向前 彎腰四次,再回到預備勢即可。
四、仰天嘆月勢
(1) 由預備勢分腳至圖2所示。
(2) 雙手扶於腰間日視前方如圖 20。
(3) 接著將上身盡量向後彎, 頭盡量向後仰眼看後方,如圖21。
(4) 如此回到圖 20,然後再後共仰身四次。注意,做此勢時不可屈膝,要使腰部後彎,以鍛煉腰部力量和柔韌性。
以上四個姿勢都是鍛煉脊柱的動能,通過立旋、側彎、前躬、後 仰使脊柱得到全面立體的鍛煉,這樣在打八脈錘時既可使真氣暢 通,又增強脊柱強度和抗擊打能 力,避免受傷。
三
太乙八脈錘法須知
大乙八脈錘法,就是用特製的木棒、鐵棒捶打全身的奇經八脈,使入脈全部貫通,真氣暢通無阻,以達到抵禦寒暑和周身抗外力擊打的能力 操作太乙八脈錘法,有幾個注意事項,習者一能要遵守。
第一. 練習之前一定要將前面的導引四勢做一遍,以熱身和防止受傷。
第二. 打錘前一定要先貫氣,貫氣內容見後面。
第三,打錘前禁止喝酒,任何酒都不能喝,這是因為酒傷衛氣,使周身汗毛孔張開,容易受傷。
第四,打錘時必須是飯後兩小時以後,一般每天只打一遍錘即可。建議早晨大小便後進行,煉功結束半小時以後才可進早餐。
第五,開始習煉大乙八脈錘法後的一個月內禁止任何性生活,否則極易受傷,切記,切記!一個月後可以有性生活,但必須節制,而且在當天早上不可打錘,只做導引四式,第二天再打錘。建議凡修煉此功法的已婚者,繼續學習我所傳的太乙陰陽術,即隱仙派的雙修功法。一方面有此基 礎後再學陰陽術要容易的多,另一方面修成陰陽術後,除具有綿掌、 雷掌的功夫外,還可以成就內功丹法,在性生活中可以陰陽互補,盡情娛 樂又不傷身體,不妨礙打錘煉功,又可增長功力。
太乙陰陽術我也將舉辦函授班,學者可注意《武魂》的招生廣告。
第六,太乙八脈錘的棒錘有兩種,初學第一年只可打木棒,第二年後可打鐵棒、鐵棒為特製的空心鐵棒、每年春秋冬三季打錘時可將鐵棒用開 水預熱,然後在周身滾動熱烙,以溫烙奇經八脈,對增長功力極有益處。鐵 棒我將在集中面授時帶給大家,有需要者須提前預訂。每對僅收一百元工本費,我同時傳授太乙降魔棒法八式的武功套路。這樣這對鐵棒既可健 身長功又可防身自衛。此項只為自願,學者也可以一直打木錘,日久功深, 仍能收奇效。四貫氣式:
貫氣式是寒暑鐵布衣的關鍵,從八脈錘到禦寒暑都需要操作好貫氣式,只有氣貫得好打錘才不會受傷,禦寒才會有效。
(1) 由圖1預備勢不動,深呼吸三次,即吸氣時盡力鼓小腹,呼氣時小腹凹進去,盡量把腹中氣呼出。
(2) 三次深呼吸後,第四次不吸不呼時,將小腹先盡力鼓起,然後閉住氣,再深吸一口氣,入腹,然後喉中吞咽一次。注意,吸氣不可太急,要慢慢 吸入充入小腹中,另外吞咽時只是乾咽,口中沒有口水也沒有氣,只是好象 咽食物一樣的於咽。
(3) 吞咽後向下壓住腹中氣,小腹一直鼓著不放,口鼻恢復自然呼吸。然後雙腳分開如圖2所示,身地微微下坐,膝微屈,似自然站立。
(4) 盡量鼓腹,待實在忍不住時,可放開小腹,長呼氣,張嘴念哈字,將小腹中氣用口呼出,連呼三次,念哈字三次,呼吸恢復自然。
從(1)至(4)算一次,每天早晨空腹練六次,連練三天,再接練下一步。
注意:一定要先鼓腹,然後再吸氣入腹,然後咽氣闊氣再自然呼吸,腹中一直充盈氣團,次序決不可錯,否則無益而有損。
(5) 上接(3),鼓腹站樁,將兩手由身體兩側向前向上托,托至胸前,掌心向上曲肘相對,如圖22。
隨雙手上托同時,將小腹中之氣團上升至胸膈處,使胸腔隆起,口鼻仍自然呼吸,凝住不動,盡力忍耐憋氣不泄'。
(6) 至忍無可忍時再呼出胸中氣,同時張嘴念哈,連續三次,呼盡胸中余氣。呼氣時不可太快速,也要緩緩呼出。以上再連續練三天,便可打錘了;
注意:貫氣法是關鍵中的關鍵,必須要操作熟練才可打錘,而且在以後應敵之時,需要隨時貫氣,既可抗擊又可充盈拳腳之內力,練其他拳掌功夫 及腿腳功夫時自可事半功倍。
辟穀法:辟穀不食法雖然古已有之,但不可輕試,只是不得已而為之。尤其練武之人,每日消耗體力過大,必須保持正常的營養和補給 如果遇特 殊情況,需斷食時,則每日只練太乙混元樁和此貫氣勢,一般一感到飢餓,即貫氣三口。然後休息片刻喝幾口水即可。通常斷食時,第一天只吃一頓飯(早飯),晚上喝點水,加練樁功和貫氣。第二天只吃一點新鮮蔬菜和水果,可以飲水練功。 第三天則只飲水練功。如果想恢復吃飯,則第一天只喝一頓稀粥,第二天可以吃較稠的粥或面條,水果蔬菜,第三天可以恢復正常的飲食。
四
太乙八脈錘
一、 任督錘
1、 預備式:姿勢同於圖1之預備勢,不過手持太乙盤龍雙棒,如圖23所示。
2、 擊腹勢:由圖23起先鼓腹貫氣,將氣充於腹中, 然後先左後右以雙棒擊打小腹,所擊處在臍下一寸處,口中默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直數到四、二、三、四、五、六、七、 八、九,共四九三十六棒。其間口鼻自然呼吸,但腹中一直充氣不泄,如圖 24所示。
3、 擊尾勢(1): 接上勢擊腹完成後, 右腳右擺身右轉90 度弓身,把左手反轉 以棒頭擊打尾閭骨處八次,右手持棒橫 置於頭前,口中默數 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即可結束, 如圖25所示。
4、 擊尾勢(2):身再左轉90度, 右腳里扣,左腳外擺,左手持棒橫置於頭前,右手持棒以棒頭擊打尾閭骨處,口中默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然後將身轉正站直,如圖 26所示。
5、身向前微躬,雙手反轉以 棒頭輪流擊打脊椎骨,由尾閭骨 向上,先左後右口中默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數到八時, 正好右手擊到脖子後大椎骨處, 如圖27、28及總示意圖脊椎骨擊 打處所示。
6、 擊頸勢:由上勢,左手把棒 頭朝上貼於脊椎上,棒頭貼在大椎骨上,右手持棒以棒頭擊打大椎骨, 口中默數一、二、三、四、五、六、七、 八即可,如圖表29所示。
7、 擊頸上頭:接上勢,將左手 棒放下,用右手棒由大椎處起向上輕擊,邊擊邊上移,經風府, 玉枕至百會而止,同時口中 默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共擊八次,如圖30、31所示。
8、 躬身擊頂(1):接上勢,上身向前彎 ,低頭由腿中間向後看,以雙棒輪流擊打百會穴八次,先右後 左,如圖32、33 所示。
9、 躬身擊頂(2):定擊百會穴 後,再由該穴向前到發際(頭發邊際,前額上)雙棒輪擊八次邊打邊 走,同時緩緩起身站直,如圖34,35所示。
此時放鬆小腹出氣念哈字,呵氣三口,然後在貫氣入小腹。
10、 抹鼻下喉:把右手棒由發際向下過額頭沿鼻根眼內角再順鼻右側拖下,再向下過喉結右側到「天突穴」處停止,兩棒匯齊,如圖36、37、38所示。
11、 定擊天突:將左棒開向左 平伸,高與肩齊,同時仰頭望天,以右手棒頭擊打天突穴三次,如圖39所示。
12、 順下到中:由天突穴向 下雙棒輪擊,邊擊邊走到膻中穴 中止,其間共擊四次,如圖40所示。
13、 將小腹中氣團提到胸膈處,雙棒輪流擊打膻中八次。
14、 順下到腹:由膻中穴向下,便打邊走,雙棒輪擊八次到小腹處為止,同時將胸膈處氣團下降到小腹中,如圖41、42所示。
注意:此時胸腹中氣團雖然下 移在移動過程中還要承受棒擊,必 然鼓而不泄。出氣松開小腹,口中念哈三次。此為任督錘,專為震開督任二脈, 初學者學完以上錘法後,可暫停,打此任督錘七天,七天後再接打後面的全錘。
二、 帶脈錘
1、 由圖23所示 預備勢起,鼓腹貫氣,然後右腳向右橫開一步,前腳掌點地,上身向左轉,左手棒向上揚起,橫棒於頭前上方,右手棒橫置於左肋 部的帶脈上,如圖43所示。然後開始擊打八次,八次完畢再上移一寸,再擊 打八次,再上移一寸,擊打八次,再上移一寸,擊打八次停上。共打四處三十二次,如圖44所示。
2、 將雙棒放下,右腳放平,身向右轉左前腳掌著地,身體重心落到右腳上,右棒上揚以左棒擊打右肋四處共計四八三十二次,如圖45、46所示。
3、 將身轉正放鬆,放下雙棒, 松腹出氣念哈三次停止,如圖47所示。
三、 頭臂錘
1. 上接圖47,此後不再貫氣, 只須精神集中於棒所擊打處即可,凝神於頭部右側之太陽穴,用右 手棒輕擊八次,左棒不動,如圖48所示。
2. 由太陽穴向後經耳朵上 方,後上方,後方,用棒輕擊共八次,邊擊邊走,如圖49所示。
3. 放下右棒,以左棒輕擊左 太陽穴八次,如圖50所示。
4. 再以左棒邊打邊走經左耳 上方,後上方,後方,共擊八次停止如圖51所示。
以上擊打太陽穴時,擊打 一定要輕,稍有重量即可,即使熟練以後也要輕打,因為此處為頭 部血管所匯集處,輕打可以通血 脈,以預防中風腦血栓等病,重打 則有血管破裂之患,非常危險,慎 之!慎之!
5. 將右手伸直向右,以左手 棒擊打右肩部八次,擊打時可用意將右肩部肌肉隆起,初時要輕,以 後逐漸加重,如圖52所示。
6、左手棒順右臂向下便打邊走到右肘外側停止,共打八次,如圖53所示。然後擊打右小臂外側八次,擊打部位在距右肘尖兩寸以下處。
7、 右肘部向下到右腕外側 處,左棒邊打邊走共計八次,到神門穴處停止,如圖54所示。此時 右臂已經內旋,右手棒頭朝下,神 門穴朝上,此處位於腕根與小臂 頭陽谷穴之間凹陷處。
8.擊打該處八次停止。
9.將右臂外翻,右棒頭朝右, 以左棒擊打右腕內側神門穴八次,如圖55所示。
10.由神門穴順臂內側 向上邊打邊走至距肘際紋(屈臂時中問凹陷紋)二寸處停 止。其間共擊打八次。然後再 擊打該處八次停止,如圖56所示。
以上為右臂錘,左臂錘與右臂錘擊打方式相同,不過只是改為以右棒擊左肩左臂而已,如圖57……61所示。四、臀錘
1. 由圖47之姿勢開始,左腳 收回半步以前腳掌點地,身向左側彎,突出右臀部,右腿伸直不可彎, 左棒橫置於右腹前,以右棒擊打右 臀部環跳穴處八次,目視右棒,如圖62所示。
2. 左腿蹬直,右腳前掌點 地,身向右側彎,突出左臀,右 棒橫於左腹前,以左棒擊打左臀部環跳穴八次停止,如圖63所示,回到預備勢。
7、請問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我的身體有什麼問題?
我不是中醫,只是說些自己百的感覺:一是你缺乏自主鍛煉,看書久了,要活動活動身體,哪怕伸幾個懶腰呢,也比坐著強。二度是你睡眠不夠。三是你的食物比較單調。建議你看書四五十分鍾左右就站起來活知動活動,這樣讀書效率也會高上去,省下來的時間用來補充睡眠,暫時吃些含維道生素的營養葯,補充一下。平時吃點大棗、魚、肉、雞蛋、枸杞、核桃、蘋果等等。專不要挑食,要吃飽。運動多了,加速血液循環,會有效改善屬你手腳冰涼狀況,當然也要戒掉壞習慣啦,偶爾為之可以,太勤了不好。
8、會氣功的大師教教我氣功吧~~跪求
可以練最簡單的童子功,方法如下:
練精化氣法亦名少林童子功,過去為修持之士不傳之秘。近年由武林泰斗、自然門大師萬籟聲先生傳出。練法極簡,每天寢前、早起、午休之時,均可練習。
真訣是:側身而卧(蜷身),以左右食指塞兩耳孔,以舒適不透氣為度,閉目,閉口,輕合齒,如此,用鼻自然呼吸;待心靜後,由鼻呼氣時,將氣送至兩腳板,吸氣時不要管它,如此二三次即可。以後仍是自然呼吸,3分鍾內,口內生津,咽下就是,隨之10分鍾內,練至很舒適,覺精管、尿管有收縮感為宜。
未成婚的學生、青年,可在陽舉時練,練至陽氣安頓便可止。慢慢松指放手,停一會或起或卧。有家室之人,房事後練一次,可使全身擴張的毛細血管立即關閉起來,防止風寒入侵,疲勞也得到了恢復,起到及時復元作用。故此功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而且可以治遺精早泄、中氣不足、身體衰弱和控制生理沖動。
此功傳人萬籟聲先生曾說:「人身的精液一滿就要外泄,如一練此功,可將元精化為元氣,而回精補腦。」又說:「固精固氣,回精補腦,功效之大,比吃多少人參、燕窩都強。」
9、自然門大師萬籟聲先生 養生法:童子功說側身而卧是怎麼卧的啊,哪位朋友發張圖好嗎!
練習方法:
首先說姿勢。做功的姿勢有三種,靠椅、仰卧和側卧。側卧為正功,以右側卧為主,雙腿並攏彎曲,腰背保持正直。以左右食指塞耳,大指貼耳後,其餘三指蜷曲自然靠臉頰。塞耳以不松不緊不漏氣為度,兩指往耳內一塞並微扣即可。眼閉,口閉,兩齒輕合,舌尖自然觸及內上牙齦。
擺好姿勢,全身自然。待思想平靜之後,呼氣時意念從頭頂由身前(任脈這條路)直貫腳底板!注意,呼吸自然,不可刻意延長,更不要想什麼經絡氣感。意念如電,一呼則從頭到腳,瞬間即至!
萬老原文:「有時,由鼻出氣一口時,覺氣微微直達湧泉,吸氣上來時,不要管它。」即是此訣。這里的「覺」不是叫你被動感覺,而是「覺即意也」,這是萬老親口所說。而氣走身前則符合此時的自然氣機。
呼完這一口氣後就不要管他了,繼續保持姿勢靜養,等過一會依法再出一口氣,然後再靜養。絕不是口口如此,此「呼氣訣」最多不要超過三次。
功中各種感覺都不要管,如口出津液,吞下即可。習此法短則三、四分鍾,長則7、8分鍾,最多十多分鍾不想練了則可結束。
收功方法:兩指慢慢從耳中松開,躺著靜養一會,起身或直接睡覺。
以下是萬老多年前在氣功雜志上發表的原文:
童子功,實則名為:煉精化炁。這炁字,即代表無形的氣。如一練此功,可將元精化為元氣,而回精補腦。因之,不僅可以身強體健,延年益壽;且可治遺精早泄和生理的沖動。
然
而方法又極簡,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真訣是:口閉,目閉,卧式,以兩食指塞兩耳孔(如食指有毛病時,中指亦可),以不透氣為度!不可重塞,亦
不可太輕,以不透氣很舒適為旨,有時,由鼻出氣一口時,覺氣微微直達湧泉,吸氣上來時,不要管它!如此一二次。此後即是自然呼吸,不要管腹部胸部的弛張緊
縮!要自然、不要握固、著相。三四分鍾,覺口內生津,咽下就是。覺精管尿管似乎緊縮,很舒適,即可慢慢將兩食指放下,安靜而卧。如此積精充盈,身體自健
了。
睡前、起前,均可習之。中夜、午睡將起,亦可習之。是很容易練習的。而故意呼吸鼓氣,一練就半小時,反而練壞了!這一步功夫,是以前修持之士不傳之秘!一試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