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體質學的作用?
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徵。中醫體質學以生命個體的人為研究出發點,旨在研究不同體質構成特點、演變規律、影響因素、分類標准,從而應用於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治、康復與養生。
2、求一篇論文:中醫體質美容與養生的心得體會
輸入內容已經達到長度限制 有郵箱嗎
3、如何判斷中醫體質和體質調養
正常體質
即身體強壯且無寒熱之偏的體質。形體肥瘦勻稱,健壯,頭發盛長而黑,面色紅潤,膚色紅黃隱隱,明潤含蓄,目光有神,精采內含,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口和,唇紅潤,胃納佳,四肢輕勁有力,能耐受寒熱,二便正常,脈象從容和緩,節律均勻,舌質淡紅、潤澤,苔薄白。此類型體質陰陽無明顯偏頗。
虛性體質
系指臟腑虧虛,氣血不足,陰陽偏衰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常見有以下四類。
①氣虛體質:指素體氣弱少力之質。此型胖和瘦人均有,但瘦人為多。毛發不華,面色偏黃或白光白,膚色黃,目光少神,鼻部色淡黃,口淡,唇色少華,肢體疲乏無力,不耐寒熱,納呆,大便正常或便秘,小便正常或偏多,脈象虛緩,舌淡紅,邊有齒印。
② 血虛體質:此指血虛之體常見的素質特徵。主要可見面色萎黃或蒼白,唇舌色淡,毛發枯燥,肌膚不澤,精神不振,疲乏少力,動則短氣,大便常秘,脈象細弱等象。
③陰虛體質:指陰液虧虛,失於滋潤、陰虛陽亢的體質。體形瘦長,面色多偏紅或顴紅,膚色蒼赤,鞏膜紅絲較多或見暗濁,兩眼乾澀,視物昏花,眵多,鼻中微干,或有鼻血,口燥咽干,多喜飲冷,唇紅微干,手足心熱,大便偏干或秘結,小便短赤,脈細弦或數,舌紅少苔或無苔。
④ 陽虛體質:系指素體陽氣虧虛,陰寒內盛的體質狀態。多見形體肥胖,面色少華、白光白,毛發易脫落,膚色柔白,兩目胞色晦暗,鼻頭冷或色微青,口唇色淡紅,形寒肢冷,倦怠,背部或脘部怕冷,多喜偏熱食物,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白。
實性體質
邪氣有餘為實,故實性體質主要是指體內陰陽偏盛,痰、瘀等邪氣內結所形成的素質特徵,常見以下五種體質類型。
① 陰寒體質:系指素體陰氣偏盛之質。見形體壯實,肌肉緊縮,皮膚紫黑,四體常冷,多靜少動,喜熱惡寒,舌質淡,脈緊實。
② 陽熱體質:系指素體陽氣偏盛之質。見體格較強健,面色潮紅或紅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目眵,口唇暗紅或紫紅,舌質紅或暗紅、質堅,舌苔薄黃或黃膩,脈緊實有力。
③ 痰濕體質:指由於體內痰飲水濕瀦留而形成的素質特徵。體形多肥胖豐腴,面色淡黃而暗,膚色白滑,鼻部色微黑,口中粘膩不爽,四肢沉重,嗜酒茶,恣食肥甘,大便正常或不實,小便不多或微渾,脈濡或滑,苔膩。
④ 瘀血體質:指經脈不暢,血瘀不行,或瘀血內阻的體質狀態。此型多見於瘦人。毛發易脫落,面色黧黑或面頰部見紅絲赤縷,膚色偏暗滯,或見紅斑、斑痕,或有肌膚甲錯,眼眶暗黑,或白珠見青紫,紅筋浮起,鼻部暗滯,口乾,但欲漱口不欲咽,口唇淡暗或紫,脈弦或沉、細澀或結代,舌質青紫或暗,或舌邊青,有點狀或片狀瘀點,舌下靜脈曲張。
⑤ 氣郁體質:指臟腑功能失調,特別是氣機郁滯為基本狀態的體質類型。以上所述體質類型是按正虛、邪實分類,但臨床常見某些人群、特別是女性為主的群體,出現以肝鬱不舒、氣機郁滯為特徵的體質狀態。見性格內向,少言寡語,素多抑鬱,遇事善於思慮,難以忘卻,多愁善感,嘆息曖氣,胸脅脹滿,脘腹脹悶,或多怒易急躁,口乾苦等。
復雜體質
是指兼具上述兩種以上不正常身體素質的體質類型。如氣虛與痰濕體質混見,見於肥胖之人;氣虛與瘀血體質混見;陽虛與陰寒體質;氣郁與痰濕體質;氣郁與陰虛體質等。
4、中醫體質養生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中醫體質養生 txt全集知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一章 體質是先天稟賦加後天養成(1)
一、體質偏頗是常見現象
什麼是體質?讓我們先看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
比如從形態上來看,有的人高大威猛,有的人短小精悍,有的人五大三粗,有的人嬌小玲瓏,女性更是環肥燕瘦,體態各有不同。
從皮膚上來看,有的人皮膚非常好,膚如凝脂,不用花很多的錢去買化妝品,一年四季皮膚都非常有道光澤;有的人皮膚乾燥,尤其到了秋冬季,天天離不開油膩的、滋潤的護膚品;而有一些人是油性皮膚,終年毛孔粗大,油光滿面,時不時的臉上還長痤瘡,令人煩惱。
從頭發上來看,有的人的頭發濃黑茂密,有的人的頭發則稀疏黃軟。
從性格心理方面內來看,有的人心胸寬,有的人心眼小;有的人比較敏感,有的人比較遲鈍;有的人外向開朗,有的人內秀沉靜。
從疾病方面來看,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癌症,或者支氣管哮喘等疾病,通常都有比較明顯的家族容史,在一個家族裡面,可以有多個患者。
這些病本身不遺傳,但是因為這個家族的先……
5、中醫怎麼辨別一個人屬於何種體質?
中醫說人的體質通常分為三種:平性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大多數人都是平性體質。
體質,即機體素質,是指人體秉承先天(父母)遺傳、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機體內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臟腑盛衰所決定,並以氣血為基礎。前人對體質有許多論述,在國外,到目前為止已有三十多種體質類型學說。古希臘西波克拉底的氣質學說,曾被公認為世界最早的體質學說,其氣質學說認為人體有四種不同的體液,其比例決定了人的氣質,並依此把人分為多血質型、膽汁質型、粘液質型、憂郁質型。但是至今國外醫學對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實踐與養生康復,惟有中醫體質學說與醫療實踐、養生長壽密切結合。
中醫一貫重視對體質的研究,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里,就對體質學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可以說,《黃帝內經》是中醫體質學說理論的淵藪。它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人的膚色、體形、稟性、態度以及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特徵,歸納出木、土、火、金、水五種不同的體質類型,再根據五音太少,陰陽屬性以及手足三陰經的左右上下,氣血多少的差異,將上述每一類再分為五類,即五五二十五種體質類型。根據人體體質的陰陽盛衰,把人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種類型。 這都是後來體質分類的依據。體質形成的機理是極其復雜的,它是機體內外環境多種復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地理環境因素
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由於受著不同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地區人的體質。
2.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稟賦」,先天稟賦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遺傳及嬰兒在母體里的發育營養狀況。總之,形體始於父母,體質是從先天稟賦而來,所以父母的體質特徵往往能對後代產生一定影響。
3.性別因素
《靈樞·五音五味篇》提出「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的論點,對婦女的體質特點作了概括說明。中醫認為男子以氣為重,女子以血為先,女子由於有經、帶、胎、產的特點,所以體質與男子不同。
4.年齡因素
體質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因為人體的結構、機能和代謝是隨著年齡而發生改變的。俗話說「一歲年紀,一歲人」便是這個道理。
5.精神因素
強烈的精神刺激可直接損傷人的機體結構,使健康體質的基礎發生動搖。
6.飲食營養因素
《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谷為本」,這說明體質不僅與先天稟賦有關,而且依賴於後天水谷的滋養,水谷是人體不斷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營養不當,也會引起人體發病。
此外,體質形成的差異,還與社會因素、體育鍛煉因素、疾病因素有關。如人們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勞逸各不相同,物質生活也有優劣之分,從而導致了不同的體質特徵。
由於先天稟賦有強弱,飲食口味有厚薄,方位地勢有差異,貧富貴賤苦樂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了個體差異。因此,祖國醫學非常重視對不同人體特徵進行分析,從多方面對體質進行分類。
古代的分類有:陰陽五行分類,陰陽太少分類,體型肥瘦分類,形志苦樂分類,稟性勇怯分類。
現代中醫根據臨床上的癥候表現、脈象、舌苔,提出了以下八種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血虛體質、陽盛體質、血瘀體質、痰濕體質、氣郁體質,這種分型以身型脈證為主要指標,對臨床辨證、遺方、攝生防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6、人分九種——人體體質辨識與養生
由於先天稟賦有強弱,飲食氣味有厚薄,方位地勢有差異,貧富貴賤苦樂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了個體差異。因此,祖國醫學非常重視對不同人體特徵進行分析,從多方面對體質進行分類。 1.陰陽五行分類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根據人的體形、性格特徵、對季節的適應能力等將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型。每類型再比類於古代樂譜,分角、徽、宮、商、羽五小型,共二十五型。 2.陰陽太少分類 這種體質分類,是根據人體的陰陽多少,並結合體態、性格特徵進行分類的。《靈樞·通天》認為,人體陰陽有盛陰、多陰少陽、多陽少陰、盛陽、陰陽和平之分,從而將人體分為太陰之人,為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類。 3.現代中醫臨床九種體質分類 近年來,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從臨床角度提出中醫九種體質分型,對臨床辨證、遺方、攝生防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參見前文——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及中醫的九種體質辨識及其調養) 4.八卦體質類型 八卦的象與數是密不可分的,實為一體。象數作為易學最古老的語言,用以說明宇宙間的各種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是豐富的宇宙信息的載體。八卦五行各有其相對應的人體部位和穴位。用八卦之象來探尋人類的體質,事實上是在先覺先知人體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如,乾卦人就要涼潤養生,而坤卦人就要注意風溫養生以應對脾濕,尤其在夏天的時候一定要多開窗以便讓濕氣從房間離跑出去;離卦人則要低溫養生,離卦是陽火、陽熱,熱就容易傷陰,導致陰虛,所以在冬天進行養生的時候離火之人就要注意節能。掌握八卦體質類型,其價值也就體現在:由認識到應用,學會自我調治,真正做到把健康長壽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