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食療養生保健綜述

中醫食療養生保健綜述

發布時間:2020-07-26 16:01:16

1、中醫食療養生有什麼優點?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中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2、求一篇食療與保健的論文 100字夠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葯食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究竟怎樣食療才能達到預防疾病和保健養生的目的,多數人知之不多,甚至存在一定的誤區。
首先,中葯食療不是葯味越多越好。
雖然作為食療的中葯大多葯性平和,但其性味仍有一定的偏嗜,若不加選擇,隨意添加,則不僅起不到養生保健的作用,還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中葯食療應根據葯性,科學合理搭配。中醫講究葯物的相須和相使,即不同種葯物共同作用時,其療效相加,產生協同作用。比如,羊肉性味甘溫,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礦物質,若在其中加入一些乾薑、肉桂,則能大大提高其溫中補虛、溫腎壯陽的作用。
其次,中葯食療要辨證施膳。要因人、因地、因時而異。
因人而異是指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陰陽偏盛各異,所以在運用中葯食療時,要祛強平弱,以達到陰陽平衡。比如,平時脾虛、腎虛的老年人,可選用黃芪、女貞子、鱉甲等以益氣養陰、補脾固腎。黃芪益氣固表,現代葯理研究證實,黃芪中含有21種氨基酸,14種微量元素,且有明顯提高白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吞噬功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還有很好的強心利尿作用。葯膳配方可選用黃芪蒸雞、黃芪鵪鶉等。另外,平時脾胃虛弱、倦怠懶言乏力者,可多服一些山葯以補脾養胃,補肺益腎。山葯是一種常用的滋補佳品,現代葯理研究證實,山葯能促進白細胞的吞噬能力,食用山葯還能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山葯能使軟骨具有一定的彈性。山葯還含有消化酶,能促進蛋白質和澱粉分解,是身體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患者的好食品。葯膳配方可選用拔絲山葯、山葯扁豆粥、山葯炒肉片等。
因地而異是說中葯食療還要根據地域的不同選擇不同葯物。比如,在西北嚴寒地區,寒氣較重,陰盛陽衰,在應用補腎養陽類葯物時用量宜重;而在東南溫熱地區,氣候較熱,則養陽類葯物用量宜輕。
中葯食療還要因時而異。一年中,存在春溫、夏熱、暑濕、秋涼、冬寒的特點,所以,選擇葯物還要根據季節氣候特點,取長補短。如寒冷的冬季,陽氣較弱,可選用一些性味辛熱之品佐餐。如肉桂、小茴香、高良姜等。肉桂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能增強血液循環,肉桂對胃腸具有一定刺激作用,能增強消化功能,緩解胃腸痙攣。葯膳配方可選用肉桂小茴香羊肉湯、肉桂雞肝、高良姜陳皮粥等。如在炎熱的夏季,陽盛陰衰,這時就應選用一些氣味甘平、甘寒的葯物,如百合、枸杞、綠豆等。百合性味甘,微苦寒,具有滋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枸杞性味甘平,具有滋腎潤肺,補肝明目的作用。《神農本草經》載其「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葯膳配方可選用百合雪梨羹、枸杞蓮子湯、綠豆粥等。

3、中醫食療與養生的關系

養生:調理亞健康,用中醫的話來講就百是讓自己的身體五臟六腑處在一個相對平衡的最佳狀態,稱之為度陰陽平衡。
中醫食療:中醫講究不治已病治未病,知將病扼殺在萌芽狀態以避免形成星火燎原道之勢。但往往這個「未病」很難讓人重視,明明身體好好的,說這有專問題,那有問題。食療能很好的讓人接受其效果,不會有太大抵觸。
所以食療是養生的最佳途屬徑

4、求中葯葯膳資料

葯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簡言之,葯膳即葯材與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葯借食力,食助葯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目錄

葯膳的起源與演變
中國葯膳具有以下特點注重整體,辯證施食
防治兼宜,效果顯著
良葯可口,服食方便
作用治療疾病
養生保健
豐富人們的飲食生活
病毒性肝炎患者適用的葯膳
分類綜述
按葯膳的食品形態分類
按製作方法分
按葯膳的功用分類
中國葯膳發展簡史概述
蒙昧時期(遠古)
萌芽時期(夏—春秋)
奠基時期(戰國—漢)
形成時期(晉—唐)
全面發展時期(宋—清)
現代葯膳的形成與發展
應用原則綜述
因證用膳
因時而異
因人用膳
因地而異
養生原理
製作
注意事項注意事項
配伍禁忌
服葯食忌
病人忌口
冬季保健巧用葯膳(來自《本草綱目》)葯膳的起源與演變
中國葯膳具有以下特點 注重整體,辯證施食
防治兼宜,效果顯著
良葯可口,服食方便
作用 治療疾病
養生保健
豐富人們的飲食生活
病毒性肝炎患者適用的葯膳
分類 綜述
按葯膳的食品形態分類
按製作方法分
按葯膳的功用分類
中國葯膳發展簡史 概述
蒙昧時期(遠古)
萌芽時期(夏—春秋)
奠基時期(戰國—漢)
形成時期(晉—唐)
全面發展時期(宋—清)
現代葯膳的形成與發展
應用原則 綜述
因證用膳
因時而異
因人用膳
因地而異
養生原理製作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配伍禁忌 服葯食忌 病人忌口冬季保健巧用葯膳(來自《本草綱目》)展開 編輯本段葯膳的起源與演變
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處覓食;久而久之,也就發現了某些動物、植物不但可以作為食物充飢,而且具有某種葯用價值。在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人們還沒有能力把食物與葯物分開。這種把食物與葯物合二而一的現象就形成了葯膳的源頭和雛形。也許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情況,中國的傳統醫學才說「葯食同源」。 現代考古學家已發現不少原始時代的葯性食物,現代民族學也發現一些處在原始時代的民族會製作具有葯物作用的食品。這些都證明葯膳確實可以說起源於人類的原始時代。 當然,這種原始的葯膳雛形,還不能說是真正的葯膳,那時的人們還不是自覺地利用食物的葯性。真正的葯膳只能出現在人類已經有了豐富的葯物知識和積累了豐富的烹飪經驗之後的文明時代。那麼真正意義的葯膳在我國究竟起源於何時,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呢?? 我國自文字出現以後,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已經有了葯字與膳字。而將葯字與膳字聯起來使用,形成葯膳這個詞,則最早見於《後漢書·列女傳》。其中有「母親調葯膳思情篤密」這樣的字句。《宋史·張觀傳》還有「蚤起奉葯膳」的記載。 這些記載證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已出現葯膳其名。 而在葯膳一詞出現之前,我國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現了有關製作和應用葯膳的記載。 《周禮》中記載了「食醫」。食醫主要掌理調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的滋味、溫涼和分量。食醫所從事的工作與現代營養醫生的工作類似,同時書中還涉及了其他一些有關食療的內容。《周禮·天官》中還記載了疾醫主張用「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瘍醫則主張「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等。這些主張已經是很成熟的食療原則。這些記載表明,我國早在西周時代就有了豐富的葯膳知識,並出現了從事葯膳製作和應用的專職人員。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載有:「凡欲診病,必問飲食居處」、「治病必求其本」、「葯以祛之、食以隨之」。並說:「人以五穀為本」,「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於腸胃」,「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蔬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與《黃帝內經》成書時間相近的《山海經》中也提到了一些食物的葯用價值:「櫪木之實,食之不老」。上述醫籍的記載,說明在先秦時期中國的食療理論已具雛形。《黃帝內經》中共有13首方劑,其中有8首屬於葯食並用的方劑。其製作方法是將前三種食物研末為丸,以鮑魚湯送服。主要用於治療血枯病。說明這時葯膳的製作與應用也較成熟。 葯膳
秦漢時期葯膳有了進一步發展。東漢末年成書的《神農本草經》集前人的研究載葯365種,其中大棗、人參、枸杞、五味子、地黃、薏苡仁、茯苓、沙參、生薑、當歸、杏仁、烏梅、核桃、蓮子、龍眼、百合、附子等,都是具有葯性的食物,常作為配製葯膳的原料。 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方論》進一步發展了中醫理論,在治療上除了用葯還採用了大量的飲食調養方法來配合,如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瓜蒂散、十棗湯、甘麥大棗湯等。在食療方面張仲景不僅發展了《黃帝內經》的理論,突出了飲食的調養及預防作用,開創了葯物與食物相結合治療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記載了食療的禁忌及應注意的飲食衛生。漢代以前雖有較豐富的葯膳知識,但仍不系統,為我國葯膳食療學的理論奠基時期。 晉唐時期為葯膳食療學的形成階段。這時的葯膳理論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專門著述。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北魏崔潔的《食經》、梁代劉休的《食方》等著述對中國葯膳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設有「食治」專篇,至此食療已開始成為專門學科,其中共收載葯用食物164種,分為果實、菜蔬、穀米、鳥獸四大門類。孫思邈還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葯耳」;並認為「若能用食平痾,適性遣疫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孫思邈的弟子孟詵集前人之大成編成了《食療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集食物、中葯為一體的食療學專著,共收集食物241種,詳細記載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過食、偏食後的副作用,以及其獨特的加工、烹調方法。這時還有醫博士昝殷編著的《食療心鑒》、南唐陳士良的《食性本草》,都是在晉唐時期出現的專門論述食療功效的專著,將食療、葯膳作為專門的學科進行詳細的論述。 宋元時期為食療葯膳學全面發展時期。宋代官方修訂的《太平聖惠方》專設「食治門」,記載葯膳方劑160首,可以治療28種病症,且葯膳以粥、羹、餅、茶等劑形出現。元朝的統治者也重視醫葯理論,提倡蒙、漢醫的進一步結合和吸收外域醫學的成果,由飲膳太醫忽思慧所編著的《飲膳正要》為我國最早的營養學專著,收載食物203種,除了談到對疾病的治療,首次從營養學的觀點出發,強調了正常人應加強飲食、營養的攝取,用以預防疾病,並詳細記載了飲食衛生、服用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現,頗有見解。 明清時期是中醫食療葯膳學進入更加完善的階段,幾乎所有關於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與食療學的關系,對於葯膳的烹調和製作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營養學的要求。明代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給中醫食療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種,其中專門列有飲食禁忌、服葯與飲食的禁忌等。朱棣的《救荒本草》記載了可供荒年救飢食用的植物414種,並將其詳細描圖,講述其產地、名稱、性味及烹調方法。此外還有徐春甫的《古今醫統》、盧和的《食物本草》、寧原的《食鑒本草》;其中較為著名的是賈銘的《飲食須知》、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它們至今在臨床及生活中仍有較大的實用價值。這一時期的食療學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黃雲鵠所著的《粥譜》、曹庭棟的《老老恆言》均重視素食,這對於食療、養生學的發展均有幫助。中國葯膳起遠古至現今,源遠流長;自宮廷到民間,廣為傳播。據有的學者統計,自漢初到明末,有關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關食療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紛呈,應用空前廣泛,以至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葯膳餐館。在人們的生活中,葯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並在國外也享有盛譽,備受青睞。葯膳是中國傳統飲食和傳統醫學的重要內容。今天,它已成為一門獨具特色的科學、藝術和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傳遍世界各地。
編輯本段中國葯膳具有以下特點
注重整體,辯證施食
所謂「注重整體」、「辯證施食」,即在運用葯膳時,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體質、健康狀況、患病性質、季節時令、地理環境等多方面情況,判斷其基本證型;然後再確定相應的食療原則,給予適當的葯膳治療。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證屬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證屬胃陰虛者,則服玉石梅楂飲等。
防治兼宜,效果顯著
葯膳既可治病,又可強身防病,這是有別於葯物治療的特點之一。葯膳盡這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養生的效果卻是比較顯著的。如山東中醫學院根據古代食療和清宮保健經驗研製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葯、蓮子、山楂等8種食用中葯,幼兒食用30天後食慾增加者佔97%,生長發育也有改善;再如,萊陽梨香菇補精,是由萊陽梨汁和香菇、銀耳提取物製成,中老年慢性閂病患者服後不僅能顯著改善各種症狀,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並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良葯可口,服食方便
由於中葯湯劑多有苦味,故民間有「良葯苦口」之說。有些人,特別是兒童多畏其苦而拒絕服葯。而葯膳使用的多為葯、食兩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葯材,由於注意了葯物性味的選擇,並通過與食物的調配及精細的烹調,仍可製成美味可口的葯膳,故謂「良葯可口,服食方便」。
編輯本段作用
治療疾病
1.以葯膳為主治療疾病 某些疾病或疾病中的某個階段可以用葯膳或食物為主加以治療。例如桂枝湯就是食療方是治療外感風寒,營衛不和的主方;《金匱要略》中的甘麥大棗湯以治婦人臟躁等,都是以食療方為主治病的實例。 2.葯食結合以輔助治療疾病 《內經》提出:「葯以祛之,食以隨之」,食物療法是綜合療法一種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內容。古代醫家主張在病邪熾盛階段依靠葯物,一旦病邪已衰,在用葯治療的同時,飲食營養亦須及時與保證,以恢復正氣,增強其抗病能力。金元四大家張從正主張攻邪居先,食養善後,這是典型的葯食結合。 3.辨證施膳治療疾病 辨證施膳是從辨證論治發展而來的。它是根據食性理論,以食物的四氣、五味、歸經、陰陽屬性等與人體的生理密切相關的理論和經驗作為指導,針對病人的證候,根據「五味相調,性味相連」的原則,以及「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法則,應用相關的食物和葯膳治療調養病人,以達到治病康復的目的。病人的膳食基本上分成溫補、清補、平補、專病食譜四大類。
養生保健
葯膳用於保健養身方面數量多、范圍廣。近代出現的健康食品和保健食品,是指以增進健康為目的補養食品。當今,我國市場上保健食品頗多,大體有下列數種: 1.滋補膳食 在中葯葯材中可供做滋補品和食療葯膳的達500種之多,約為全部中葯葯材的1/10,而我國政府衛生主管部門頒布的中葯有70多種。這些特製食療葯膳食品,多出自古代書籍記載或民間經驗流傳以及近代加工改進的製品。其中最常用的葯、食物有:人參、黃芪、山葯、白術、天麻、茯苓、甘草、當歸、首烏、黃精、核桃、大棗、薏苡仁、蓮子、枸杞子、銀耳、龍眼肉等。古代諸如《十葯神書》中的大棗人參湯具有益氣補血,助陽潤腸等作用。這些豐富多彩的特殊滋補食品和葯膳是中國獨有的特色食品。 2.具有多種保健作用的葯膳佳餚 食葯結合製成的具有多種保健作用的佳餚很多。如具有食療保健作用的葯膳菜餚、點心、小吃等等,不勝枚舉。葯膳保健飲料有湯、飲、漿、茶、露、汁等。茶類多為單獨的茶葉或與某些葯物混合製成,如枸杞茶、玉磨茶、參杞酒等等,這些都是加工方法獨特,具有多種保健作用的葯膳食品。
豐富人們的飲食生活
日常飲食中加入健身養生防病的食品和美味佳餚深受群眾歡迎。由於葯膳食品具有東方特色,富有飲食文化藝術內涵,可在家居、休息、飲宴、娛樂交際、接待賓客、旅遊、療養活動中,豐富飲食保健內容、改進烹調技術、美化人民生活、弘揚中國飲食文化等諸多方面產生良好而深遠的影響。

5、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中醫食療所學知識,進行養生,保健和疾病預防

飲食定量,主要強調飲食要有限度,保持不飽不飢,尤其是不暴飲暴食。否則會使腸胃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產生。如《黃帝內經》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千金要方》更明確指出飲食過量的害處,「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飲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現代醫學認為,人體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主要靠脾胃的功能正常,若飲食過量,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食物,勢必加重胃腸負擔,使食物不能及時消化,進一步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和輸布,從而產生一系列疾病。相反,進食過少,則脾胃氣血化生乏源,人體生命活動缺乏物質基礎,日久會導致營養不良以及相應病變的發生。因此,飲食有節,食量有度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
定時
我國傳統的進食方法是一日三餐,即早、中、晚三餐。這與飲食在胃中停留和傳遞的時間有關。食物進入胃中,一般素食4小時,肉食約6小時,然後由胃經十二指腸進入小腸,當胃剖空到一定程度時,便產生飢餓感,故可再度進食。研究證明,早、中、晚這三個時間內人體的消化功能特別活躍。按照相對固定的時間,有規律地進食,可以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有節奏地進行活動,脾胃協調配合,腸胃虛實交替,有張有弛,食物則可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和利用。若不分時間,隨意進食,零食不離口,就會使腸胃長時間工作,得不到休息,以致腸胃消化的正常規律被打破,胃腸虛實無度,久而久之可發生脾胃病變。
三餐合理搭配
在一日三餐中,歷來主張「早餐好,午餐飽,晚飯少」。這種說法有一定的科學性,與人體晝夜的生理變化有關。因為人身的陰陽氣血的運行,在晝夜中有盛衰的不同。早餐時間,經過一夜的休息,早晨陽氣活動開始旺盛,胃中處於相對空虛狀態,亟需補充營養,以滿足上午的工作需要;午餐時間,處於一日當中,且經半天的勞動,消耗較多,故宜適當多進食,才能彌補損耗,滿足下午勞動工作的需要;晚飯後,一般活動較少,消耗不多,故宜少食,否則常為致病之因。當然,一些夜生活豐富者,晚餐不僅要好,還要加夜宵。

6、中醫食療與養生的內容簡介

7、中醫食療心得體會開頭怎麼寫

你好,這里有篇範文:
這學期有幸選到了XXX老師的《中醫葯膳食療法》課程,一方面更體會到中醫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另一方面,發現原來中醫無時不刻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中醫食療更是讓中醫更加通俗、實用、真實、獨特地融入了尋常百姓家的膳食當中。由於生長在南方地區,從小就開始接觸到中醫葯膳,對於「葯補不如食補」、食葯結合等葯膳養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歡中醫,因為它深邃的歷史文化思想底蘊與健康的治療之道。在一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除概括了解中醫的一些基本理論知識外,我最大的體會是明白了怎樣在日常的點滴生活中貫穿中醫食療之道,有時候看上去「貌不驚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對一個人的身體有如此深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我的家鄉特產大棗,可以健脾益氣、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慶老師說的,一學期的課遠遠不夠了解到具體全面的知識,我們的課堂就是希望能夠與對中醫有興趣的同學有所教導與交流。三十多個課時的課程中,優質、實用的中醫膳食療法令我感受頗深。
通過課堂上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中醫學的基本特點在於它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兩個方面,比如,人體是有機的整體,它是由若干臟器和組織、器官所組成的,它們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而且,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無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證」與「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醫治療的過程中會「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
在課堂學習上,給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葯膳食療應用」這一塊。因為這些葯膳食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能得到體現。記得當初剛剛來到珠海的時候,不是很適應這邊的食物和氣候,經常容易上火或者濕熱。現在通過對《中醫葯膳食療法》這門課程的學習,對於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夠較好地跟隨氣候的變化來調節自己的飲食習慣,使得自己的身心都處於健康的狀態,也能夠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飲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議。中醫葯膳食保健是中醫中的重要部分,在將來也必將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在輔助治療和調養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並且會一代代的發展和流傳下去。

希望對你有幫助!給個好評吧,謝謝你了!

8、中醫食療養生的好處是什麼?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中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與中醫食療養生保健綜述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