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誰知道神農養生功?真的管用嗎?到底是怎麼練有知道的嗎?
神農養生功
「神農養生功」相傳起源於我們的華夏祖先、中醫葯與農業的發明鼻祖——神農。它經歷代道家、醫家口耳相傳,延續至今。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中醫葯學的性味歸經、經絡學說,以及道家修煉內丹、丹葯理論奠定了寶貴的基礎。可稱之為華夏文化的瑰寶、民族財富。「神農養生功」的鍛煉方法是遵循自然而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法則,與當時人們的生性純朴和生活的自然環境相契合,所以鍛煉方法極其簡單,只要用心去練,每個人都可以學會練成。老子的《道德經》「道法自然」[1] 這句話就「一語道破玄機」。經常鍛煉「神農養生功」,可以令病弱的身體變得健康強壯,令亞健康的人群恢復健康,對健康人群可預防疾病。所以神農養生功既能使人轉弱為強,且能返老為少;不但可驅除疾病,恢復健康,而且能補腦養神,增長智慧,祛除百病、延年益壽。
神農養生功的起源
「神農養生功」相傳起源於我們的華夏祖先、中醫葯與農業的發明鼻祖——神農。它經歷代道家、醫家口耳相傳,延續至今。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中醫葯學的性味歸經、經絡學說,以及道家修煉內丹、丹葯理論奠定了寶貴的基礎。可稱之為華夏文化的瑰寶和民族財富。
神農,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他的出現以後,結束了一個時代。據《拾遺記》記載,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谷,飛在天空,掠過神農的頭頂時,九穗谷掉在地上,神農見了,拾起來埋在了土壤里,後來竟長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裡揉搓後放在嘴裡,感到很好吃。於是他教人五穀農業,大家稱他為神農,其部族因以農業為主,稱神農部落。中華大地經過三皇的辛勤努力,又經過漫長的若干年代,偉大的各種神祇人物,應運而生。
神農,民間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他嘗遍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也因為此兩項重要貢獻,被世人尊稱為「葯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農大帝」等,為掌管醫葯及農業的神祇,不但能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葯行視為守護神。
神農嘗百草練神農養生功著神農本草經
上古時候,中華大地經過三皇的辛勤努力,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人們的生活依然非常艱難。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葯物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糧食可以吃,哪些草葯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人們就只好餓肚子。誰要生瘡害病,無醫無葯。當神農看到人們有時因誤食而中毒,甚至喪生。百姓為疾病所苦,神農瞧在眼裡,疼在心頭。於是有了「神農嘗百草」,定葯性,為大家消災祛病的念頭。
西漢時期的《史記》實錄:「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神農為「宣葯療疾」,救夭傷人命,使百姓益壽延年,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嘗遍百草,了解百草之平毒寒溫之葯性。為民找尋治病解毒良葯,他幾乎嚼嘗過所有植物,「一日遇七十毒」。神農在嘗百草的過程中,識別了百草,發現了具有攻毒祛病、養生保健作用的中葯。由此令民有所「就」,不復為「疾病」,故先民封他為「葯神」。
據傳神農在尋葯治病之時得遇一位仙人指點練就了神功。練就此功者可調和身體陰陽、強壯五臟六腑、且可感受體內真氣的流動方向、行走經絡和穴位;還可自視體內所吃食物消化後所進入的經絡和臟腑,感知該食物所起到的作用、葯理。最終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作用。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用神功護體嘗遍百草感受葯性,並記錄下每一味葯物的性味歸經與功效,有無毒性。神農在嘗遍百草的過程中多次中毒,最多「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農選定葯味365種錄入《神農本草經》,流傳於世,可以治療百病。當中植物葯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根據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稱為「三品分類法」,以應「天地人」三才。上品一百二十種,無毒。大多屬於滋補強壯之品,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種,無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補虛扶弱,如百合、當歸、龍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種,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這是我國葯物學最早分類法,為歷代沿用。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葯王神,並建葯王廟四時祭祀。在我國的川、鄂、陝交界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稱為神農架山區。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延續了「神農嘗百草」做法,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利用畢生精力著作出了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為後代醫學界乃至世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由此可見在《神農本草經》的誕生中,「神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後世為了紀念「神功」,又因其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養生功效,所以取名為「神農養生功」,經歷代道家、醫家口耳相傳,延續至今。
神農養生功的流傳及功能
「神農養生功」的傳承一般都是中醫葯世家或者道家代代口耳相傳,從不外授,所以世人知者甚少,給外界平添了不少神秘感。「神農養生功」一直以華夏民族文化為底蘊,承載著醫家的懸壺濟世和道家的養生思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但經數千年之久流傳至今,也多有遺失,甚為可惜。據傳最初的珍本《神農本草經》所記載「養生功篇」已被遺失,只留下現今我們所看到的葯物篇。不過幸好它恰如我們的華夏民族文化一樣不曾磨滅,經代代口耳相傳而造福後代。傳承之人也在最初的基礎上將其發揚光大,目前很多功夫都正是在其基礎上演變而來,時至今日發展成為了不少流派和練法。當然不同人群的練習達到的效果和目的也不同。就練武術的人而言,可以開磚劈石、強筋健骨、外達皮毛、勇猛無比。而養生的人練習,可以調和身體陰陽、強壯五臟,最終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效果。而對於行醫者而言,可以真正的自身感受從而明曉中葯的性味歸經、經絡的走向、穴位的具體位置、臟腑與經絡之間的聯系等等,避免了醫者的人雲亦雲、拿來主義,不再生搬硬套書本上的知識,達到正真對症下葯。
「神農養生功」是與中醫同出一脈的華夏文化,是中醫吐納導引養生術,與中醫的經絡、穴位、針灸、推拿、葯學等醫學知識相輔相成,可以說是母子關系。如果沒有了神農養生功的存在,那麼經絡、穴位、針灸、推拿、葯學等中醫醫學學說也就不復存在,因為沒有神農養生功真氣的大小周天、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的運轉,就不能感受到經絡與穴位的存在和位置,中葯的性味與歸經也就更無從可知,沒有了這些的基礎就更談不上其他中醫學的延伸理論知識了,沒有了這些遠古中醫葯療法,那麼我們的華夏祖先就不能與當時的疾病相抗衡,也就沒有了我們現在的華夏子孫的繁榮昌盛。所以「神農養生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神農養生功」注重「真氣」的鍛煉,經常鍛煉「神農養生功」,可以令病弱的身體變得健康強壯,令亞健康的人群恢復健康,對健康人群可預防疾病。所以神農養生功既能使人轉弱為強,且能返老為少;不但可驅除疾病,恢復健康,而且能補腦養神,增長智慧,祛除百病、延年益壽。
神農養生功的解讀
老子的《道德經》里曾這樣形容「養生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里非常詳盡的描述了養生功靜功的修煉方法,如:「致虛極,守靜篤」;「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大意是:平心靜氣致虛無狀態,無欲無念,堅定守「靜」。在守「靜」的過程當中會出現一些美妙的感覺,如果沒有雜念,你就安心的感受那種虛無美妙的感覺;如果有雜念,慾望叢生,就去感受身體某個具體位置——意指丹田處的美妙感受。只要勤加練習,若有若無的「真氣」會周而復始連綿不斷的在全身遊走,來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老子曰:「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如此清凈,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得悟道者,常清靜矣」。——此即為「道」,此即為「神農養生功」也。
《黃帝內經》與《黃庭經》描述「養生功」的修煉更加系統詳盡和明了。尤其是《黃庭經》把修煉「養生功」時的意守,即「存思」,也就是老子所講「守靜」部位、意守時出現的景象、「玉液」即唾液的吞咽方式。如《黃庭經》所述「口為玉池太和官。漱咽靈液災不幹。閉口屈舌食胎津」、三「丹田」與三「黃庭」的具體位置,如《黃庭經》所述:「橫津三寸靈所居」、經絡穴位部位、修煉後的功效等等講的更加淋漓盡致,相比《道德經》更加易懂。「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黃庭經》里的這一句話就道出了修煉「養生功」和養生之道的核心精髓:所有的得道之人,並非神仙或上天所助,也不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而是需要通過後天的不懈努力,日積月累的鍛煉,把真氣聚集起來,積累精氣才能夠健康長壽,長命百歲,也就是所謂的「得道」!
神醫華佗在「養生功」的基礎上根據模仿猿、鹿、熊、虎、鶴五種禽獸姿態發展創建了健身氣功:「五禽戲」。「五禽戲」可以用來防治疾病,同時可使腿腳輕便利索。華佗認為「人體欲得勞動,……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五禽戲」流傳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
神農養生功的原理
《黃帝內經》提出「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無血不生,血無氣不行」,氣能行血,血能載氣,氣存在於血液之中,而血液的流動又要依賴於氣的動力。所以「氣」「血」相互依附,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神農養生功」就是通過有效的方法鍛煉這種「氣」,而使「氣血足,百病不生」,達到「健康長壽,延年益壽」的目的。
既然「氣」在人的生命里那麼重要,那麼這個「氣」又是什麼呢?「氣」就是古人所指的「真氣」、「壽元真氣」、「先天或後天元氣」,經過現代醫學驗證「真氣」就是我們人體的「生理電」。「神農養生功」其實就是一個很快就能把人體的「生理電」聚集在一起的簡單有效的方法,依法而行速度很快,對於養生效果也非常的突出。因為「生理電」在每個人的身體里都有,所以練「神農養生功」並不是只有少數人才可以練,而是所有人都適合練。「神農養生功」的鍛煉方法是遵循自然而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法則,與當時人們的生性純朴和生活的自然環境相契合,所以鍛煉方法極其簡單,只要用心去練,每個人都可以學會練成。老子的《道德經》「道法自然」這句話就「一語道破玄機」。
我們都知道人類本身就是生活在一個大磁場里,整個宇宙、太陽系、乃至地球分分寸寸無不充斥著磁場,利用磁場維系整個環境的平衡。人體其實就是一個小磁場,人體所有的生理功能都是要靠生理電的參與來完成:心臟的搏動、思維的轉動、每一個微小動作的產生,無不是「生理電」來完成的。電能與磁能在人類社會里一直以來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生理電的強弱決定了人體的健康狀態,「生理電」越強,人體就越健康。人體的「生理電」減弱或消失,那麼人的身體健康程度就會下降,或者生命將會結束。神農養生功就是把散落在人體組織內的各部位生理電有效的聚集起來,通過人體先天就已經鋪設好的特定網路,既經絡與穴位,匯聚到一個固有的場所,這個場所就是我們常說的上丹田、中丹田與下丹田,這三個丹田起著收集、收納、孕育生理電與釋放生理電的功能,周而復始,連綿不斷,收集的生理電越多,釋放時的能量就越大,我們的身體就越健康、潛能就越最大化的激發出來,很多疾病就會不治而愈。
現代醫學就有很多利用電療和磁療進行治病的方法,效果也不錯。現代醫生沒有讓人體自身產生強於平時的電能或者磁能的辦法,所以只能藉助外力進行治病,比如:利用兩個電極激活心臟驟停的病人。經絡與穴位可以治療百病的病例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令我們不得不去信服,對於古人乃至今人利用經絡與穴位可以治病的研究到現在國家也沒有放棄,可至今也沒有具體的定論,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經絡與各穴位在現代解剖學里根本就找不到具體是什麼,也看不到是什麼,但它卻又偏偏真實的存在,這不能不說明我們的祖先是多麼的偉大和睿智,同時也證明了人體是多麼的奧妙與神奇。但現在的醫學與科技證明不了他的存在,卻並不代表它就真的不存在。也許,神農氏是洪荒時代的特殊智者,有現代人無法理解的辨別能力,但是現代基因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神農嘗百草的真實性。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實驗室負責人李輝等人發現,中國人體內有一種苦味基因,稱為TAS2R16,它能辨識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奧妙與神奇用現代醫學與科技會得到更加精準的解答。而華夏祖先的經典也將代代相傳,煥發異彩。
以上回答不知道能不能幫得到您
2、我看您中醫理解簡易透徹,很高興認識,都是通過哪裡學習的?
學好中醫,必讀經典,《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認識中葯,《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這些醫古文要有較大知識量為基礎。基礎薄則先看中醫養生類視頻,1:曲黎敏主講,《從頭到腳說健康》,2:徐文斌主講《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
3、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書店有賣嗎?
你好,各家新華書店都有銷售。但是購買時需注意檢查是否存在漏頁等現象,別看新華書店也有盜版。在養生保健類目下。祝你好運
4、求《神農本草經疏》
我這有一套繆希雍的全集,但是是超星的。如果需要請告訴我你的郵箱。我可以幫你注冊一個離線注冊碼,這樣隨時可以看。但是就是超星的東西必須先識別才能用,你看看吧。
5、這到底是什麼東西?
太歲 肉靈芝
太歲,又稱肉靈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有肉靈芝,並把它收入「菜」部「芝」類,可食用、入葯,奉為「本經上品」,功效為「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肉靈芝,無毒、補中、益精氣、增智慧,治胸中結,久服輕身不老」。《山海經》稱之謂「視肉」、「聚肉」、「太歲」、「封」,乃古代帝王養生佳餚。太歲十分稀有,是百葯中的上品。有典籍記載,太歲性平,苦,無毒,具有補脾潤肺,補腎益肝等價值。
現代科學家認為太歲是一種大型粘菌復合體,但其細胞結構為何形成和為何聚成如此規則形態,以及它的醫葯價值仍然是個謎。《本草綱目》中記載:「肉芝狀如肉。附於大石,頭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東晉道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記載,「諸芝搗末,或化水服,令人輕身長生不老。」是古人認為的長生不老仙葯。
在幾十億年滄海桑田的變遷中,許多物種都湮滅了,絕種了,而太歲卻能繁衍至今,可見其生命力的強大。它生長於地底20-100米的厭氧環境中,生活於土壤中,靠水存活,所以放在水中不會腐爛、變質。同時,這種粘菌主要靠孢子、菌絲繁殖,活性很強,隨意切割都能夠再生。但是絕非大家傳說的無止境生長,如果能夠快速生長,就不會稀有了。
詳見 網路
6、中華養生經典之《黃帝內經》,《傷寒論》,《難經》,《神農本草經》全原文版有岀版嗎?在哪能有現貨?求
亞馬遜,當當網,這是最大的兩個網上書城,再者你試試淘寶,淘寶是個很強大的地方,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找不到的,我很多渠道買不到的書,都是在上面買到,這種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淘寶處感覺很爽,祝你好運。
7、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的醫學典籍哪本的知識更加至深至奧?哪本更最適合人體養生治病的科學解釋實用性?
《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時期,用陰陽五行闡述了人的生理病理,尤其是經脈別論是臨床醫生必須參考的。為中醫致經典。
《神農本草》只要介紹中葯的葯性,將中葯分成:上品,中品,下品。
上品葯屬於延年益壽的,可以久服。也作為醫家參考。
這兩本書皆為經典,不過如今的葯材市場以假亂真,想買到真正的地道葯材很不容易,況且古人用葯需要:依法炮製,現在的人利益熏心為了賺錢改為機械的簡單製作,令人傷心。如今的中葯只是名稱,很難達到治病的效果。所以《黃帝內經》更適合養生。
另外,中醫屬於玄學不屬於科學。不過,中醫給人類做出的貢獻遠大於科學
8、我國第一本醫書是《黃帝內經》還是《神農本草經》?
是《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病因學說」、「養生學說」、「葯物治療學說」、「經絡治療學說」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9、《神農本草經》書名被冠以「神農」一稱的原因是什麼?
《神農本草經》書中內容多重視神仙養生、服石煉丹,與東漢時風氣也相合。因此,醫史界多以東漢為該書的成書年代。關於本書作者,書名冠以「神農」,一是因為古代有「神農嘗百草」而發現葯物的傳說;二是一種尊古托古風氣的反映,如同《內經》之前冠以黃帝之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