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老年人長壽與養生

老年人長壽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6 12:59:59

1、要長壽怎樣養生?

現今我國已經走向小康社會,解決了人們吃飽,穿暖以後,就應該注意提高生活質量,講究養生保健,提高身體的健康素質,這樣,人人都可以健康長壽,頤養天年,而且是無疾而終。

我國古代社會動盪,戰爭頻繁,疾病流行,生活困苦,一般人壽命很短,而為什麼古代名醫壽命都很長呢?總結他們的經驗有四條:

(1)起居有常,飲食有度

起居有常,飲食有度。就是說生活一定要合乎生理要求的規律。《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於天年,度百歲乃去。而起居無節,故半百歲而衰也。」人的起卧,是多少代以來養成的白天活動,夜晚睡覺的習慣。定時睡覺,定時醒來,按時起床,形成一套固定的睡眠節律,到時候生物鍾便會起作用,出現想睡、想醒、起床的反映。按照這個習慣和節律起卧、作息,會感到很自然,很舒服。如果經常打亂這個規律,不按時起卧,貪戀夜生活,便會擾亂生物鍾的節律,使身體產生一些反常的病態,如失眠、煩躁不安、乏力睏倦等,導致身體抗病能力下降。早年高濂在《遵生八簽》中說:「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乃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所以說有規律的生活、起卧實為長壽之道。

飲食有度既不是忍飢挨餓,也不是暴飲暴食,而是應該適度。老中醫大多都注意吃飯定時、定量,不強食過飲,懂得「寓醫於食」的營養學說,常常根據自身的需求,用食補的方式選擇食物調理機體,如:原北京中醫學院傷寒論教研室主任張志純老大夫,一年四季經常喝豆汁(是綠豆經過發酵做成的一種北京小吃),年已到八十多歲時,仍耳聰目明,手不抖,每天早起用毛筆寫蠅頭小楷書一篇,後人甚為欽佩。當時我也曾效仿喝過豆汁,果然喝後全身舒服,如有咽喉痛時喝一碗豆汁,即可疼痛消失。我常比喻說,喝豆汁,可以與用青黴素相媲美。

(2)善握七情,心態平靜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態變化,是機體的精神狀態,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發生。七情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常稱「內傷七情」。

七情致病的特點是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是說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以對相應的內臟有影響,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

祖國醫學認為七情致病是使人體生病的「內因」。人的情緒、心態對健康影響很大,因為人在心態平和,心情愉快時,各個系統的生理功能全都正常,當情緒不好,或有各種惡劣的信息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時,神經系統就會發生調節紊亂,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從而促進人的衰老進程,或導致某些疾病發生,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壓等。因為七情是內傷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中醫特別強調要謹慎調理、養性強身,以保持身體健康。

(3)講究養生,注意防病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身體、預防疾病的意思。中國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通過反復的實踐,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寶貴經驗。它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的結晶。養生內容範圍很廣,涉及面也大。但一般人從醫療(治病)注意得多,而從養生(防病)考慮得少。我們的前輩在這方面既有深刻認識,又身體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來,愈來愈多的人們開始注意到養生的重要性。國際上也受到高度重視,他們逐漸認識到養生學對人的生命有著延緩衰老和預防疾病的作用,對於許多慢性疾患也有治療的功效。它是提高人體的生命系數,延年益壽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4)不治「已病」,治「未病」

「早識病」「早治療」是我國漢代醫聖張仲景早就提出的主張。古人對「疾病」二字的解釋是不一樣的。他說「疾」是不易察覺的小毛病,也叫「未病」狀態。現在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就是古人說的「疾」的狀態。此時就應該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治療,如果不採取任何防範,就可以發展成為「病」。中醫古籍《內經》也載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論述。老中醫很重視身體出現不舒服時候的早期調理,也叫「治未病」。深知「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重要。在生活中,還特別注重調理腸胃功能,他們牢記「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名言。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功能保養好,吃飯香,營養充足,身體就好。這與維多利亞宣言所提倡的健康方式四大基石中強調的,要有全面均衡營養的補充,基本是一致的。其次是重視調理氣血,認為氣與血對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非常有關系。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必先五勝(臟),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意思是說治病養生的主要關鍵之一是疏通氣血,令其暢達而致於正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曰:「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陰治,陰病陽治,定其氣血,各守其鄉,血實者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血實者宜決之」意思就是引導疏通,如決江河,是祛瘀之大法。「氣虛宜掣引之」意思就是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老中醫很重視應用益氣養血補虛和行氣活血祛瘀的調理法則保養身體。我曾見到一張用三七為君葯組成的傳統葯方,從每年立冬時節開始服用,對防止老年人冬天關節不利和關節疼痛效果非常之好。

我國名老中醫的防病勝於治病的養生長壽經驗,比1992年世界心臟病學會會議上制定的「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均衡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要早上兩千多年,而且比維多利亞宣言更全面,更具體,也更符合實際。老中醫的養生保健經驗,也可以說是我國古老文化中極為寶貴的優秀遺產之一。

2、老年人,要怎樣健康、正確的養生?

老年人的話就要早睡早起,吃素吃淡,多吃水果多活動。

3、老年人如何才能長壽,你知道嗎?

4、養生與長壽有什麼聯系?

中年人的膳食調節與養生

人到老年,身體機能下降,特別要注意營養攝人情況。醫學研究表明,中年人動脈硬化與飲食有密切的關系,因此,人到中年要十分注意膳食的品種和數量。一般來說,合理的魚、肉攝入量應為2:1,通俗地講,也就是吃魚應比吃肉多一倍,這對防止中年人的動脈硬化極為有利。在常溫下肉中的脂肪酸含量很多,如若過多地攝取,則會使人體血液中膽固醇增高,從而導致動脈硬化,魚雖然同樣含有動物性脂肪,但由於魚油里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它可有效地預防動脈硬化。同時魚油里還含有促進血液循環,抑制因血液凝固而產生血栓的物質。所以中年人的膳食要適當增加魚的攝取量,這樣可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生。

注意補鈣

鈣雖然是人整個一生都不可或缺的礦物質,但進人老年後,尤其要注意補鈣,以防骨質疏鬆而誘發疾病。

含鈣較多的食物有豆製品、奶製品、蝦米、核桃及小白菜、芹菜等。

老年人的素食養生

老年人活動量少,消耗也少,體內的各器官功能自然減退。在這種情況下再多吃含蛋白質高的食品,就要加重消化器官的負擔,產生消化不良症,逐漸出現胸腹脹滿、噯氣吞酸、口味惡臭、夜間多夢,甚則失眠、煩躁、泄瀉等症狀。日久則神經衰弱、消化鈍遲、重時成為胃呆症,二三年後便會明顯衰老,以至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心臟勞動力失常、腦血管痙攣、患冠心病等。

現代醫學認為。一個青壯年人每天需要蛋白質50~100克,老年人則可適度減少。提倡吃素,就正是這個道理,因為葷食熱量高,不易消化吸收,對一個運動量小的老年人來說,少吃為好。

人到老年,要特別注意飲食的結構與成分。老年人的身體,從健康逐漸走向衰老。肌肉力逐漸減弱,消化腺的分泌也逐漸減少,因而消化不充分、不完全。另外,老年人的物質代謝也不如青少年旺盛,消耗相對減少。一些代謝物質就容易堆積下來,膽固醇就是容易堆積的代謝物質中的一種。過高的膽固醇容易在管壁上沉積引起血管「粥樣硬化"的病變。

血管「粥樣硬化」所產生的嚴重後果,首先就是高血壓症。老年人消化力減退。還容易造成便秘。相當多的老年人經常為便秘而苦惱,常吃細糧.過少攝食含纖維組織的食物,就會出現此類現象。

老年人多吃素食和蔬菜,除了對於防止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腸癌等病有積極作用以外,對於防止衰老,爭取長壽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這是因為素食中含較多的維生素C和E,維生素C可以促進細胞對氧的吸收.同時促進這些間質的形成,有利於細胞的修復。它還可增加抵抗病菌的抗體的形成。維生素E也能促進細胞分裂,延緩細胞衰老,延長壽命。

由此可知,淡泊飲食的確是中、老年人爭取健康,走向長壽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中、老年人應多吃糙糧(如玉米、高粱、甘薯等)和含大量粗纖維的蔬菜(如芹菜、油菜、白菜、雪裡紅、甘藍、蘿卜、豆類)。

5、80歲的老人家該如何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運動是老人最好的養生方法,不抄要破壞她的作息習慣,不要擾亂她的規律生活,不要強求他留在你身邊襲。她自己的百一切都已經形成規律,你要強求她改變是不科學的。當然,你是個孝順的孫子,你應該尊重度她的選擇。經常摔跤在一定程度上和缺知鈣引起的骨質疏鬆是有很大關聯的,給他補補鈣,選擇一些天然營養品。希道望能幫到你

6、老年人越來越健康,怎麼注重養生呢?

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我認為題主應該是在問題中有所遺漏吧,題主的本意應該是老年人越來越不健康,平時應該如何注重養生,無論如何我就自作主張的做出自己的回答吧。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項技能都是在逐漸衰退的,器官也都在逐漸的老化,因此身體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疾病,也就是在朝越來越不健康的方向去走,這本來是自然規律,是人體所不可避免的,然而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養生的方式讓我們的疾病減輕,甚至能夠預防許多老年人可能出現的疾病。

首先老年人要是想養生的話,就一定要在生活中做到戒煙戒酒,就算是長期吸煙長期喝酒的老年朋友,也應該及時的開始控制住自己吸煙喝酒的數量,因為煙、酒這兩樣東西是養生的大忌更是健康的天敵,因此要想健康,就一定要戒煙戒酒。

另外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退化無可避免,那麼要想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就一定要在生活中加強鍛煉,要不然體質弱的話,到了老年的時候什麼病都會找上你。像散步,打太極拳,跳廣場舞這些運動方式都是非常適合老年人運動的,放完這些運動之後,不僅不會感到累,反而還會十分的放鬆。

另外養生主要就是靠飲食,老年人在飲食方面應該格外的注意,不要整天的大魚大肉,這樣只會增加自己身體器官的負擔,尤其是腎臟,脾臟等排毒器官是承受不住的。還有就是雖然很多老年人都喜歡喝茶,喝茶本身不是壞事,然而喝茶太多和總是喝濃茶就會對身體適得其反的造成傷害。

7、很多老人之所以長壽,這跟他們每晚在21點准時睡覺有很大關系,想知道他們是如何養生的?

睡眠質量高的好處

1、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睡眠是消除身體疲勞的主要方式。睡眠期間是胃腸道及其有關臟器合成並製造人體能量物質以供活動時用的好時機。另外,由於體溫、心率、血壓下降,呼吸及部分內分泌減少,使基礎代謝率降低,從而使體力得以恢復。

2、保護大腦,恢復精力:睡眠不足者,表現為煩躁、激動或精神萎靡,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等;長期缺少睡眠則會導致幻覺。而睡眠充足者,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辦事效率高。這是由於大腦在睡眠狀態下耗氧量大大減少,有利於腦細胞能量貯存。因此,睡眠有利於保護大腦,提高腦力。

3、增強免疫力,康復機體:人體在正常情況下,能對侵入的各種抗原物質產生抗體,並通過免疫反應而將其清除,保護人體健康。睡眠能增強機體產生抗體的能力,從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同時,睡眠還可以使各組織器官自我康復加快。現代醫學中常把睡眠做為一種治療手段,用來幫助患者渡過最痛苦的時期,以利於疾病的康復。

4、促進生長發育:睡眠與兒童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嬰幼兒在出生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大腦繼續發育,這個過程離不開睡眠;且兒童的生長在睡眠狀態下速度增快,因為睡眠期血漿生長激素可以連續數小時維持在較高水平。所以應保證兒童充足的睡眠,以保證其生長發育。

5、延緩衰老,促進長壽:近段時間來,許多調查研究資料均表明,健康長壽的老年人均有一個良好而正常的睡眠。人的生命好似一個燃燒的火焰,而有規律燃燒則生命持久;若忽高忽低燃燒則使時間縮短,使人早夭。睡眠時間恰似火焰燃燒最小的程度,因此能延緩衰老,保證生命的長久。

長壽的原因還與他們的膳食結構以植物性食物有關,長壽村的飲食結構均體現出一致性——以谷菜為主;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性食物吃得很少。其中,外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人谷菜食用比率為65%左右,新疆和田與廣西巴馬的谷菜食用比率高達80%。長壽村的居民們除了以谷菜為主食外,還攝取一些水果、堅果等。

8、求老年人保健養生長壽方法

多了去了~
吃素,喝茶,不吸煙不酗酒,保證一定的運動量(散步),睡得好,吃保健品

9、長壽老人的生活秘訣是養生嗎?

古今中外有許多長壽老人,例如大聖人孔子活了73歲、孟子活了84歲、道家老子活了101歲、唐代大醫葯學家孫思邈活了101歲,現代的長壽老人更是不勝枚舉。世界上也有許多長壽區、長壽村。專家們為了揭開人類長壽的秘密,對長壽老人進行了許多調查,發現他們共同的生活特點如下:

一是少愁多樂。這些老人都是心胸豁達的樂天派。知足長樂、助人為樂、心理平和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二是少車多步。他們都有愛好體力活動的習慣。大醫葯學家孫思邈經常上山采葯,許多長壽村也多分布在山區,出門就走路,常走多動,血液流通,有益於延緩衰老。

三是少食多嚼。這些長壽老人在飲食上的共同特點是吃得少,不暴食,吃飯時對食物多咀嚼。每吃一口飯,要在口腔內咀嚼多次才咽下。多嚼不僅有利於消化,而且可以使食物慢慢吸收,有利於達到飽腹感,避免吃得過多。

四是少肥多菜。這些長壽老人在飲食上,都是拒絕肥甘厚膩的,吃青菜多,吃大魚大肉少,因此他們多是「老來瘦」身材。

五是少鹽多醋。長壽老人飲食清淡,不嗜好咸,反而多數喜吃醋。這種習慣非常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高鹽飲食是高血壓、動脈硬化的誘發因素:而長期適量吃醋,有利於軟化血管、降低血壓、預防動脈硬化。

我國唐代著名的醫葯學家孫思邈,活了101歲,直到老死前還在行醫采葯。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國醫葯學的寶貴財富。

據史書記載,孫氏70高齡時,唐高宗召見他,見他精神飽滿、面色紅潤、步履穩健,就問他健身長壽的秘訣,他笑著說:我的秘訣就是每天上山采葯,四處奔走行醫,這樣長期磨煉,身體就結實了,自然也就很少生病。

他不但本人健康長壽,還在養生長壽方面給後人留下了簡要明了的見解和易懂易行的做法:在飲食方面他說「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覺肚空,須索食,不得忍飢」。指出「廚膳勿使脯肉過盈,即令儉約為佳」,還說「食畢摩腹,能除百病」。在運動方面孫氏認為:「人慾勞其形,百病不能成。」「養生者,不但餌葯……其生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避年。」在精神養生方面他主張:「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於所欲,勿情情懷念恨……則得長生也。」

他這三方面看法,非常符合現代醫學養生的觀點:

老年人胃腸虛弱,消化能力降低,飲食一定不要過飽,最好是少食多餐。每餐量要少,不妨多吃幾次,這樣既易使食物消化又營養豐富。不要忍著飢餓,餓了就吃一點,既中和胃酸,又保護了胃黏膜。要少吃葷,不要天天大魚大肉,多吃素,這更是現代均衡飲食的內容。餐後揉腹,加強胃腸的血液循環,促進胃腸功能,有助消化,更是懂得養生的老年人常用的方法,對身體大有好處。

人到了老年,經常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對加強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延緩衰老是大有益處的。縱觀古今中外的長壽老人,都有堅持勞動、多活動這一特點。

精神養生方面,和現代醫學的心理保健內容是一樣的。他認為老年人憂思、發怒、悲愁、嫉恨等情緒的變化,對身體健康是非常有害的。他還認為善於養生者,必須避免世俗的名利慾望、色慾,保持心胸開闊,精神愉快,這樣才能延年益壽,獲得長生。

與老年人長壽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