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清明養生食譜

清明養生食譜

發布時間:2020-07-26 12:25:58

1、清明節飲食該怎麼保健?

「清明粿」由糯米製作而成,不容易消化,有的人就是因為吃多了,引起消化道潰瘍,而潰瘍病患者過多食用後,更會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對潰瘍面的刺激,嚴重者可誘發胃出血、胃穿孔等。

在閩東,家家戶戶則要煮「稔飯」它是將糯米用洗凈煮熟的烏稔樹葉浸泡後蒸煮而成,顏色烏黑但卻米香撲鼻,別有一番風味。

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在泉州及閩南一帶清明常吃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捲入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芫荽等混鍋菜餚,此類食物品種多樣,葷素搭配,主副食都有,既營養豐富又美味可口,類似的還有溫州人的清明餅和潮汕人的薄餅。

芥菜是廣東人清明節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時令蔬菜,多吃芥菜不僅可以增加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也有助於消化當天所吃的大量肉類食物。多吃芥菜飯,據說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不僅如此,蕎菜還具有清肝明目、涼血止血的功效,經常食用可以降低超氧負離子的活力,削減氧自由基的生成,能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

晉南地區清明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福」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晉北地區,則習慣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陝北的榆林和延安節前要蒸「子推饃」和做面花,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猶如藝術珍品,既可自己食用又能饋贈親友。

吃青團子: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吃饊子:「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

吃清明螺:清明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食療方】

(1)清明茶粥

[配方]清明茶15克,粳米50克。

[操作]先煎清明茶去渣,再入粳米煮成粥,空腹食用。

[療效]化痰止咳,祛風散寒。

(2)清明菜糖飲

[配方]清明菜60克,赤砂糖20克。

[操作]先將清明菜擇去雜質,用清水洗凈,控干水。把清明菜放入沙鍋內,

兌入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取汁,加入紅糖調勻,即可飲用。

[療效]此飲品主治婦人濕熱白帶。同時,每年初春飲用,可以預防感冒和

流感。

(3)清明粑

[配方]糯米粉250克,粘米粉60克,清明菜75克,引子餡100克。

[操作]先將清明菜洗凈、切細。將糯米粉、粘米粉與清明菜拌好加100克開水和勻,再加適量的冷水揉成「三生面」米粉面團,搓條下劑成20克一個的劑子,逐個壓扁包入引子餡心,封口向下,壓成直徑7厘米、厚度1厘米的圓餅生坯。然後將平鍋燒熱刷油,放入餅坯用中火慢慢烙至兩面微黃,熟後鏟出裝盤即成。面團加水要適度,不能過軟或過硬,封口要嚴,防止漏餡。

[療效]皮糍糯,餡甜香,有濃郁的清明菜香味,具有健脾胃、祛風濕、去

痰止咳的功效。

2、清明時期怎樣做好飲食保健?

飲食保健

「清明粿」由糯米製作而成,不容易消化,有的人就是因為吃多了,引起消化道潰瘍,而潰瘍病患者過多食用後,更會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對潰瘍面的刺激,嚴重者可誘發胃出血、胃穿孔等。

在閩東,家家戶戶則要煮「稔飯」它是將糯米用洗凈煮熟的烏稔樹葉浸泡後蒸煮而成,顏色烏黑但卻米香撲鼻,別有一番風味。

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在泉州及閩南一帶清明常吃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捲入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芫荽等混鍋菜餚,此類食物品種多樣,葷素搭配,主副食都有,既營養豐富又美味可口,類似的還有溫州人的清明餅和潮汕人的薄餅。

芥菜是廣東人清明節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時令蔬菜,多吃芥菜不僅可以增加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也有助於消化當天所吃的大量肉類食物。多吃芥菜飯,據說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不僅如此,蕎菜還具有清肝明目、涼血止血的功效,經常食用可以降低超氧負離子的活力,削減氧自由基的生成,能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

晉南地區清明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福」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晉北地區,則習慣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陝北的榆林和延安節前要蒸「子推饃」和做面花,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猶如藝術珍品,既可自己食用又能饋贈親友。

吃青團子: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吃饊子:「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

吃清明螺:清明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3、清明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清明養生必知的18種美食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習俗。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在我國北方地區,清明時節很多人要吃雞蛋,寓意圓圓滿滿;老北京人清明時喜歡吃饊子麻花、驢打滾和麵茶;而寒食節的發源地山西則有吃「寒食」的習慣,要蒸「子推饃」「子推燕」等,饃面中夾有核桃、紅棗、花生,稱為「子福」,寓意祖宗保佑家族香火延傳,這些饃既可以自己食用,也能用來饋贈親友。

各地清明食俗:

江南: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泰寧: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農婦們把當天採摘的暖菇草洗凈,曬去水分,用石臼搗碎,拌入事先磨碎的糯米粉和大米粉,攪拌均勻,不稀不硬,放在手心剛好可以揉捏成餅狀。拌入的大米粉要少量,太多了,蒸不熟,吃起來不嫩滑。餡料也有講究,將臘肉、香菇、油炸豆腐乾、春筍、大蒜等切碎後置鍋炒,愛吃酸辣的還可以拌入辣椒粉或酸菜。把餡料放入暖菇餅里包好,放入鍋里蒸熟即可食用。

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北片的多在農歷二月初四吃,民間說法叫「春社」,家家戶戶大包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穀豐登。這一天,遠近的親朋好友來來往往,品嘗暖菇包,人越多越好,以示主人為人豪爽、熱情。

潮汕:食薄餅 蒸朴籽粿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餡分咸、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咸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蒸朴籽粿。潮汕有一種樹叫朴籽樹(又叫朴丁樹,屬榆科),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說先人在飢荒年,采此樹葉充飢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朴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采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朴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客家:清明飯

每年的清明節,在客家地區,大家都要到野外踏青,趁便採摘些鮮嫩的薴葉、艾葉、白頭翁、魚腥草、雞屎藤和使君子等青草,用於做青粄,俗稱清明粄。

清明粄的做法:先將採回的各種青草嫩葉洗凈、去梗,放入鍋中煮沸後,撈起置大盆中以清水浸泡。另取新鮮優質粘米、糯米各一半,以清水搓洗後浸泡2~3小時,濾干水分後,用石碓(現已改用機械)搗碎,以粄帕(又稱籮斗)篩出又細又嫩的米粉。接著撈起浸泡的各種青葉,擠揉成團,倒入碓臼中搗爛後,將篩好的米粉也倒進碓臼中,同時加進適量過濾後的糖水再搗,充分搗勻成青色粄團,取出粄團置於案板上使勁反復搓韌,做成圓扁形或手指條形青粄蒸煮皆宜。

清明粄具有一股特有的青草芳香,它性溫可驅風,如加有使君子葉的,還可驅除腸道寄生蟲,具有一定的用保健功能,因而又稱它為粄。最適合清明前後濕度大的季節食用,所以,清明節人人吃清明粄的習俗在客家地區能代代相沿。

四川: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雲:「"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泉州: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之。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復一。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因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在閩南成了家常名品。不過,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內容卻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卻復雜許多,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擺了滿滿一桌的。有這么一些主料菜餚: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卜菜。還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蕪荽、蒜絲。吃的時候必須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閩東:烏稔飯

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據畲族民間傳說:唐總章二年,畲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畲軍抗擊官兵,被圍困山中,時值嚴冬糧斷。畲軍只得採摘烏稔果充飢,雷萬興遂於農歷三月初三日率眾下山,沖出重圍。從這以後,每到「三月三」,雷萬興總要召集兵將設宴慶賀那次突圍勝利。並命畲軍士兵採回烏稔葉,讓軍廚製成「烏稔飯」,讓全軍上下飽食一頓,以志紀念。這「烏稔飯」的製作方法並不繁雜,將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凈,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里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別有一番風味。而畲族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此後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烏稔飯」吃,日久相沿,就成為畲家風俗。又因閩東一帶,畲漢雜居,人民歷代友好相處,婚嫁頻繁,遂使食「烏稔飯」也成了閩東各地各民族共同擁有的清明食俗。

福州:菠菠粿

清明,是福州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春分過後15天,便是清明節。清明節日或前後,家家戶戶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掃墓。即為祖先的墳地鋤草、培土,有的人還會在墳邊種一棵長青松柏或其它樹木。掃墓最後一道程序是壓紙,就是在墓頭上壓一些冥錢紙,表示此墓已由後人祭掃過,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輩後繼有人。在墳頭壓上錢紙,以示此墓有後人祭掃。
掃墓畢,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人們說明本戶已履行了為祖宗祭墓的責任。掃墓的供品並不復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面點等,但有一主味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
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浙江湖州:粽子 清明螺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為主。

北方: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他追隨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後,重賞隨從。介子推卻未得賞賜,與母隱居綿山(即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的介山)。後來,文公要給他封官賜爵,他卻堅辭不受。文公無奈,只得放火燒山,本想逼他出來,沒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燒死在山中。後因寒食和清明相連,逐漸合為一個節日,但節前蒸「子推饃」的習俗,在陝北的榆林和延安兩地一直流傳至今。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麵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父母用杜梨樹枝或細麻線將各種小面花串起來,吊在窯洞頂上或掛到窗框旁邊,讓孩子們慢慢享用。風乾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節。

做面花是陝北婦女的拿手好戲。她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能將發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種形狀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等日用品,輔料則是紅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藝術珍品,令人愛不釋手,捨不得馬上吃掉。

各地:子福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祭祀食品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4、清明吃什麼 清明時節的三大養生食譜

 清明養生必吃十種食物
1.螺螄
田螺肉豐腴細膩,味道鮮美,素有「盤中明珠」的美譽。它富含蛋白蛋、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鈣質的天然動物性保健食品。市場買回的田螺要放養三天,在盆中滴上幾滴麻油或菜油,讓田螺排盡腸腔內的泥質污物,每天換水幾次,用刷子刷凈、絞去尾部,焯水後高溫加熱、炒熟、燜透。
2.蝦
「三月黃魚四月蝦,五月三黎燜苦瓜。」關於清明蝦,曾經有詩這樣描述:「一夜東風吹雨過,滿江新水長魚蝦」。說的正是清明春雨淅瀝,河鮮生長讓人垂涎的景象。現在「清明蝦」正處於新舊交替的時候,雨水足,新蝦未「散春」,運氣好的甚至可以看到蝦肚裡有蝦籽。
3.河蚌
據說和螺螄一樣,清明前後的河蚌最肥美。「春天喝碗河蚌湯,不生痱子不長瘡」。老揚州常見的做法是河蚌燒豆腐、鹹肉燒河蚌,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都說明河蚌要在春天,尤其是在清明前吃最佳。因為清明前水中的螞蟥、微生物還未頻繁活動,因而這個時候的河蚌最干凈,肉質也最肥厚,特別脆嫩可口。
4.菠菜
菠菜為春天應時蔬菜,具有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等作用,對春季因肝陰不足所致的高血壓、頭暈、糖尿病、貧血等都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哈佛大學的另一項研究發現:每周吃2―4次菠菜的中老年人,可降低患視網膜退化的危險。貧血者可取菠菜100克煮湯。視力模糊者可取鮮菠菜、羊肝各500克,將水燒沸後入羊肝,稍滾後下菠菜,並加適量鹽、麻油、味精,熟後即可食用。
5.馬蘭頭
每到清明時節,馬蘭頭特殊的香味最為吸引人。許多野菜都是春天長成,最嫩時也是在春天,像馬蘭頭一旦過了清明,就會逐漸變老,嚼不動了,因此這幾天是最適合吃馬蘭頭的。馬蘭頭的製作最為簡單,只要和豆腐乾乾拌後點上香油即可。馬蘭頭性味辛涼、微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濕消腫之功效,適合春季養生食用,不但能補充維生素,緩解春困,還對初春常見的咽喉腫痛非常有效。
6.蕨菜
蕨菜又名吉祥菜、龍爪菜。每當冰雪消融、春回大地的季節,正是采蕨的黃金季節。蕨菜吃起來清脆細嫩,滑潤無筋,味道馨香。家常可熗、炒、打鹵下面條、做成包子餡等,吃法極多。蕨菜營養豐富,有提神、去油膩、助消化的作用,因此,人們稱蕨菜是「山野菜之王」,「雪果山珍」。鮮的蕨菜帶有較重的苦澀味。食用前需要經沸水燙後,再浸入涼水中除去異味。如果少了這個步驟,蕨菜入口就比較苦了。製作得當的新鮮蕨菜口感清香滑潤,再拌以作料,便是一道難得的上乘酒菜。此外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吃法是炒肉絲。
7.五穀
清明時節養生要都吃谷類食物,如燕麥、蕎麥、扁豆、薏米、花生、黃豆、咖啡豆、葵花籽等。這些又是種子植物,營養十分豐富,尤其是在清明養生可多吃五穀湯,隨意用自己喜歡的五穀搭配熬湯,或者煮粥都可以。谷類食物可以養肝、除煩、祛濕、和胃、潤腸、補虛、增強抵抗力。
8.銀耳
銀耳是平民補品,但是卻能夠和人參、燕窩等媲美,是女性的最佳養顏食品。銀耳常用來煮甜湯,是不可多得的利水滲濕、養血滋陰、補腦提神、美容嫩膚、補腎強精的保健葯物。而且女性月經不調、大便秘結都可以食用銀耳湯。
9.山葯

山葯在中醫上有極好的贊譽,因為山葯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保持血管具有彈性,避免動脈硬化,同時多吃山葯可以避免脂肪沉積,減少引起肥胖的原因。另外,在山葯中有一種物質叫做多巴胺,可以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
10.韭菜
韭菜有「洗腸草」之稱,它含有較多的粗纖維,能增進胃腸蠕動,可有效預防習慣性便秘和腸癌。清明時分,正值春蔬飄香的時節,人體經歷了漫漫冬季的滋養,此時正應攝入一些當季的鮮嫩青綠色蔬菜,在讓腸胃休息的同時,還可借其纖維素來加速體內油脂與毒素的排出,促進新陳代謝等。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減肥食物。另外,韭菜因含有豐富的纖維素、揮發性精油與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其殺菌作用明顯,清明時節食韭有助陽,促生發的效果,還有殺菌消炎、促食慾、降血脂的作用。

5、清明節吃什麼食物

在飲食方面,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有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不過,「有些人是不適合吃冷食的。在清明時節,凡是耗損或阻礙陽氣的情況都應該避免。「陽氣」升發是指脾胃的運動收縮,因此人們春季的食慾通常比較好,不過要注意飲食適度。
「清明時節的氣候特點是多雨陰濕、乍暖還寒。」此時的飲食宜溫,應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時令蔬菜,還有地瓜、白菜、蘿卜、芋頭等,溫胃祛濕,也適宜多吃。另外,清明節氣中,不宜食用「發」的食品,如筍、雞等,可多吃些護肝養肺的食品,比如薺菜、菠菜。

6、清明時節中老年人應吃什麼樣的養生粥

那清明時節在飲食上要注意什麼呢?下面我們介紹幾款適合此節氣食用的家常粥,營養而美味,為你的健康加分。
一、調節免疫:春季風邪當令,人體極易為風邪所傷,風為陽邪,具有生發、向上、向外的特點,故而容易引動體內的伏邪而發病。正如《黃帝內經》所說:「風者,百病之始也」,所以在這節氣內特別要注意防範感冒、流行性的傳染病和風濕病等,因此提高免疫力,增強體質就顯得尤為重要。
1、雞肉60克,黃芪15克,粳米50克。將黃芪煎水取汁,將汁液與雞肉和粳米加水煮粥熟透即成。本品可健脾補腎,增強免疫,可用於氣虛,身體虛弱,反復感冒,抵抗力差者,效果極好。
2、核桃仁5個,生黃芪、陳皮、白術、白芍各6克,粳米適量。把核桃仁和上述各味葯搗碎,與粳米煮粥食用,可加冰糖調味。本品可健脾補腎,調整免疫,固表益氣,可用於脾腎兩虛,免疫力低下,反復感冒不愈者。
二、健脾開胃: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春季肝旺之時,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傷及脾胃。在整個春季里,食養原則是減酸益甘而養脾氣。甘是脾的本味,為了抗禦肝氣的侵犯,增加甘味以增強脾氣,可以此加強機體的防禦。
同時清明節氣,陰雨連綿,濕邪阻滯胃脘,易引起脾胃功能下降,所以在此節氣要多食用諸如柔肝和脾的谷芽和麥芽等,以健脾開胃。正因為此時脾胃容易受損,因此應注意少進難以消化的食物,酒不宜過量,冷食、粽子、粘冷肥膩之物均應嚴格控制,以免影響臟腑的正常功能。
1、山楂麥芽粥:山楂、生麥芽各10克,粳米100克。山楂洗凈切片與麥芽放入鍋中,煎水取汁,將汁液與粳米煮粥食用,可稍加蜂蜜調味。本品可消食化滯,可適用於腹脹,食積,或大病初癒,胃弱納差的患者。
2、白豆蔻5克,粳米100克。白豆蔻去屑雜質,打成細末待用。粥將成時,撒入白豆蔻粉末,稍煮即可食用。本品可開胃健脾、理氣消脹,可用於胸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
三、養肝護肝:春天肝氣旺,所以飲食應多食用疏理肝氣的陳皮、平息肝風的杭菊,以及補益肝腎的枸杞等。在春季里,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不少野菜,如馬蘭頭、苜蓿、菊花腦等,都有良好的清肝明目的作用。在五穀之中,小麥對應肝膽,春天可常吃麵食,吃面條的時候可少放醋,多吃蒜,不僅可防止肝陽上亢,還能起到殺菌,防止感染的作用。
1、胡蘿卜30克,枸杞10克,菊花5克,粳米50克。將胡蘿卜洗凈切丁,菊花研末,與枸杞和粳米加水共同煮粥,早、晚餐食用。本品可健脾助運,補益肝腎,特別適合於春天調補肝臟食用。菊花清肝火,胡蘿卜富含β-胡蘿卜素,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從而可抵抗各種致病因素侵襲。
2、陳皮6克,菊花腦30克,粳米適量。先將陳皮洗凈切碎與粳米煮粥,粥將成時,加入切碎的菊花腦,再稍煮片刻,加調味品調味即可食用。本品可開胃調中,降血壓,尤其適合於冬春季血壓偏高的人群食用。

7、清明節養生吃什麼時令美食蔬菜

清明節吃什麼,一些人會感到陌生。清明節飲食並沒有統一品種,南北差異比較大,一般都說吃寒食。在知我國北方地區,清明時節很多人要吃雞蛋,寓意圓圓滿滿;老北京人清明時喜歡吃饊子麻花、驢打滾和麵茶;而寒食節的發源地山西則有吃「寒食」的習慣,要蒸「子推饃」「子推燕道」等,饃面中夾有核桃、紅棗、花生,稱為「子福」,寓意祖宗保佑家族香火延傳,這些饃既可以自己食用,也能用來饋贈親友。北方回的清明飲食主要是糕餅、冷粥,南方地區主要是一些應時應景的時令食物。上海江浙一帶居民有吃青團、吃藕的習慣,而兩湖、四川盆地的部分居民有吃粽子的習俗,既可以用於上墳答祭祖,也可以在出遊時自己食用。

8、清明節氣養生,應該多吃哪些食物

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因此清明時節養生要以養肝為主,在飲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多吃一些養肝護肝的食物。
下面是適合清明時節的養生食物,這段時節可以多吃哦!
1、時令蔬菜。如芹菜、香椿、菠菜、蕨菜、馬蘭頭等

薺菜可以降血壓、健胃消食、疏通腸胃,治療胃痙攣、胃潰瘍、腸炎等問題。
香椿具有清熱利濕、利尿解毒之功效,是輔助治療腸炎、痢疾、泌尿系統感染的良葯。
菠菜具有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等作用,對春季因肝陰不足所致的高血壓、頭暈、糖尿病、貧血等都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蕨菜有提神、去油膩、助消化的作用。
每到清明時節,馬蘭頭特殊的香味最為吸引人。許多野菜都是春天長成,最嫩時也是在春天,像馬蘭頭一旦過了清明,就會逐漸變老,嚼不動了,因此這幾天是最適合吃馬蘭頭的。
2、螺螄

清明前後,春暖花開,大地復甦,潛伏在泥中休眠的螺螄紛紛爬出泥土。此時螺肉肥美,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 田螺肉豐腴細膩,味道鮮美,素有「盤中明珠」的美譽。它富含蛋白蛋、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鈣質的天然動物性保健食品。
3.蝦

「三月黃魚四月蝦,五月三黎燜苦瓜。」關於清明蝦,曾經有詩這樣描述:「一夜東風吹雨過,滿江新水長魚蝦」。說的正是清明春雨淅瀝,河鮮生長讓人垂涎的景象。現在「清明蝦」正處於新舊交替的時候,雨水足,新蝦未「散春」,運氣好的甚至可以看到蝦肚裡有蝦籽。
4、河蚌

據說和螺螄一樣,清明前後的河蚌最肥美。「春天喝碗河蚌湯,不生痱子不長瘡」。老揚州常見的做法是河蚌燒豆腐、鹹肉燒河蚌,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

9、清明有哪些飲食原則?

公歷4月5日前後的清明節來,主題為「寒食」與掃墓。清明吃寒食,不動煙火,生吃冷盤、冷粥,如今因生活水平提高,多吃鹵菜、鹽茶蛋、麵包、飲料等,在尊重習俗的情況下,一定要注意健康飲食。

飲食原則

清明時節的飲食應選擇清淡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維生素,如飲食中應適當增加青菜。野菜,如馬蘭頭、苜蓿、蓬蒿菜等都有良好的清肝明目的作用。正因為此時脾胃容易受損,因此應注意少進難以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更應注意,如酒源不宜過量,冷饌、粽子、粘冷肥膩之物均應嚴格控制,以免影響臟腑的正常功能。如果調養不當,過與不及都將傷及肝氣。

中醫認為:「清明氣血要和諧,春與肝相應」,意思是說春季的氣候特點與人體的肝臟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春季的養生保健方法應以保養肝臟為主,但避免補肝過度,以柔肝為主。古時有麥糕、環餅、冷粥等,如今則更注重「令嘗新」—zd也就是說吃些應時應景、新鮮而有季節特色的食物。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但必須遵循飲食保健規律。

與清明養生食譜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