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性延命錄的該書價值
《養性延命錄》是道教史上對養生術的一次大總結,它反映了道教學者對益壽延年的高度重視。該書雖為輯錄性質,但其中不乏陶弘景的養生思想。如在《養性延命錄序》中,陶弘景強調:「夫稟氣含靈,唯人為貴。人所貴者,蓋貴於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若能游心虛靜,息慮無為,服元氣於子後,時導引於閑室,攝養無虧,兼餌良葯,則百年耆壽是常分也」。這一點就比葛洪《抱朴子》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有學者評價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說:「如果和《太平經》、葛洪的《抱朴子》相比的話,它們雖然都有追求不死成仙的終極目標,但陶弘景立足於實驗而得到結論,更加強調和看重生命的延長以及生命的健康和質量,著力於總結、探尋實際可行的養生方法。因而其《養性延命錄》很少提到白日飛升之類的說法,而非常強調人掌握自己生命的自主性,這也是其道術的重要特點。他在《養性延命錄》里系統整理並闡述了眾多的延命長生之術,提出了以『形神兼修』為主的養生原則」,真可謂一語中的,十分精闢。
2、求《養生延命錄》、《食鑒本草》、《命根養生篇》、《血瘀論》。
《養生延命錄》
此書為南朝陶弘景所著。陶字通明,晚號華陽隱居,生於公元456年,卒於公元536年,終年81歲。陶氏夙好養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歷代有關養生的論述,輯成《養性延命錄》,據書中的記載來看,其養生思想屬於道家體系,一方面主張閑心寡慾以養神,另一方面又主張吐納導引以養形,此外,他對情志、房室、飲食等亦有不少論述。
(原文)
真人曰: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卧,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人慾小勞,但莫至疲及強所不能堪勝耳。人食畢,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為快也。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數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畢但當行中庭如數里可佳。飽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積聚也。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故養性者,先飢乃食,先渴而飲。恐覺飢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飲,飲必過。食畢當行,行畢使人以粉摩腹數百過,大益也。
——《食誡篇》
(按語)
本段原文是飲食養生的重要文獻,至今亦有巨大意義。其主要精神是要人們飲食有節,如「食慾少」、「不夜食」、「不、飽卧」、「食後散步」等。
(原文)
列子曰: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慾,閑心勞形(1),養生之方也。列子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人生而命有長短,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淡無度,懺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太史公司馬談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神形早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故人之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託者形也。神形離別則死(2),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乃聖人重之。
(注釋)
(1)閑心勞形:閑心,是恬淡虛無之意;勞形,是小勞而不是大勞,小勞則氣血流通,大勞則使形體勞倦。(2)神形離別則死:《內經》曰:「形與神俱,則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故神形離就會死亡。再次強調養生既要養神,亦要養形。
(按語)本段原文著重闡述了形與神的關系,指出了養生的原則是形神兼養,這與《黃帝內經》所倡導的「形與神懼」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原文)仙經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辟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將崩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葯,但知愛精節情,亦一二百年壽也。
(按語)
這段原文響亮地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號,從而強調了壽命的長短主要取決於自身的艱苦努力,這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就這點了,希望能採納
3、請問,道教所說的「養生之要,首在養心」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請具體解釋和說明。
說起中醫養生之道,內容十分豐富,諸如飲食調理,食療養生,睡眠起居,養心調神,節欲保精,針灸按摩等等,不一而足。
在如此眾多方面,深究起來,最重要的應首推「養心調神」。養心養性可稱是養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調理精神為調理機體之先,這點從歷代養生專著專篇的名稱就可看出。相傳商代有的《彭祖養生攝性論》,漢代王喬的《養性自身經))及梁代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等均是以養性概括養生。「性」的主要內容指的是心理方面,與養心內涵相近。所以古人將養心放在養生的突出地位,起主導作用。人生三寶——精、氣、神,這三者中神為最重要,神是精、氣的集中體現。古人有喻:「神為車,氣為馬。」《養神氣銘》指出:「神者氣之子,氣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則形腐。」神產生於氣,寓舍於形,但卻對形、體、精、氣起著主宰作用,是它們存在的價值和標志。精與神的關系,《固精法》形象地喻為「神似火,精猶油」。精可以理解為人體物質基礎,這種物質生命活動整體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燈之焰。一個人養生長壽,要必須抓住三寶一一保精、蓄氣、養神。要以神蓄氣、以神攝精。這里,不妨舉兩個淺顯的事例來說明養生中心理和生命的關系。一是幾年前,美國波士頓有一80歲老翁因車禍死去,醫生在解剖屍體時意外發現,死者體內血管硬化,心臟比正常人大一倍,有慢性腎炎,肝臟中原來血運已經堵塞,但卻從附近另闢了一條血液通道來代替。他的每一種疾病都是致命的,卻不明白他為什麼還能在路上行走。詢問死者妻子時說他生前一向生活得很好,並且自認為非常健康,經常到處走動。這是由於死者生前有著樂觀的精神和生存的意念,結果動用了身體中的後備力量,很安然地活下來。事實上,如果悲觀失望的人,就是機體完全健康,也必弄得百病叢生,無法生活。位科學家說得好:「希望,是一切疾病的解毒葯,生存是意念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再是有位匈牙利科學家,幼時患白喉,醫生斷定他活不了多久。在24歲時又因營養不良而體弱,醫生認為他最多隻能再活6個月,但由於他堅持自我心身調理,卻享年103歲。人的生命活動中精神因素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養生中調攝精神養心修牲應是主導方面。這一點,對於老人養生尤為重要。因為老人精氣不足,怒火易熾;耳目不明,易起疑心;處境不順,多有抑鬱。故不僅應注意起居、飲食、行動等方面直和、宜平、宜緩,更應注意統之以心安神靜為要旨,要求於此排遣不良情緒。元代王隱居《衰老論》說:「蓋年老養生之道,不貴求奇,先當以前賢破幻之詩,洗滌胸中憂結,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發……神慮不邪思。」尤乘集《療心法言》中載:「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葯。」
如此看來,養生之道,不在求仙丹靈葯,而首在養心調神,注意心理衛生,則高齡有望。
來源:http://cache.baidu.com/c?m=2c5bb529c7151b80d937a74f14&p=9d63c54ad5c319fc57e9cc287f5f&user=baidu
4、道教為什麼說「養生之要,首在養心」
在如此眾多方面,深究起來,最重要的應首推「養心調神」。養心養性可稱是養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調理精神為調理機體之先,這點從歷代養生專著專篇的名稱就可看出。相傳商代有的《彭祖養生攝性論》,漢代王喬的《養性自身經))及梁代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等均是以養性概括養生。「性」的主要內容指的是心理方面,與養心內涵相近。所以古人將養心放在養生的突出地位,起主導作用。人生三寶——精、氣、神,這三者中神為最重要,神是精、氣的集中體現。古人有喻:「神為車,氣為馬。」《養神氣銘》指出:「神者氣之子,氣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則形腐。」神產生於氣,寓舍於形,但卻對形、體、精、氣起著主宰作用,是它們存在的價值和標志。精與神的關系,《固精法》形象地喻為「神似火,精猶油」。精可以理解為人體物質基礎,這種物質生命活動整體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燈之焰。一個人養生長壽,要必須抓住三寶一一保精、蓄氣、養神。要以神蓄氣、以神攝精。這里,不妨舉兩個淺顯的事例來說明養生中心理和生命的關系。一是幾年前,美國波士頓有一80歲老翁因車禍死去,醫生在解剖屍體時意外發現,死者體內血管硬化,心臟比正常人大一倍,有慢性腎炎,肝臟中原來血運已經堵塞,但卻從附近另闢了一條血液通道來代替。他的每一種疾病都是致命的,卻不明白他為什麼還能在路上行走。詢問死者妻子時說他生前一向生活得很好,並且自認為非常健康,經常到處走動。這是由於死者生前有著樂觀的精神和生存的意念,結果動用了身體中的後備力量,很安然地活下來。事實上,如果悲觀失望的人,就是機體完全健康,也必弄得百病叢生,無法生活。位科學家說得好:「希望,是一切疾病的解毒葯,生存是意念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再是有位匈牙利科學家,幼時患白喉,醫生斷定他活不了多久。在24歲時又因營養不良而體弱,醫生認為他最多隻能再活6個月,但由於他堅持自我心身調理,卻享年103歲。人的生命活動中精神因素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養生中調攝精神養心修牲應是主導方面。這一點,對於老人養生尤為重要。因為老人精氣不足,怒火易熾;耳目不明,易起疑心;處境不順,多有抑鬱。故不僅應注意起居、飲食、行動等方面直和、宜平、宜緩,更應注意統之以心安神靜為要旨,要求於此排遣不良情緒。元代王隱居《衰老論》說:「蓋年老養生之道,不貴求奇,先當以前賢破幻之詩,洗滌胸中憂結,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發……神慮不邪思。」尤乘集《療心法言》中載:「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葯。」
5、養性延命錄的介紹
6、陶弘景是集養生之大成的名醫嗎?
陶弘景(456~365年),字通明,南朝齊、梁時人,古代著名醫家、道家學者。早年朝中為官,中年後入句容句曲山(今江蘇茅山)隱居,自號華陽陶隱居。《南史》載:「弘景善辟穀導引之法,自隱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博學多藝、平生著作甚多,為醫、道兩家所推崇。其中《養性延命錄》為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學專著,書中匯集了梁代以前各種養生著作的精華,為後世保存了許多寶貴的養生文獻。
(1)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陶弘景強調「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養生觀。認為奉行養生即可長壽。《養性延命錄》說:「人生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喪,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2)靜者壽、躁者夭
陶弘景主張道家守靜養生之道。有「靜者壽,躁者夭」之說。又錄《老子指歸》曰:
「游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歸計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奉行「行十二少」除「十二多」:「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除「十二多」,即以上十二事多為喪生之本。又稱:「老而寡慾,閑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3)體欲常勞、食慾常少
陶弘景主張講究飲食勞逸、起居調節之法,他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去肥濃,節咸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又說:「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卧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尤其重視飲食調養,說:「百病橫天,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窬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切,多則切傷,少則增益。」
(4)善長服氣導引按摩
陶弘景一生收集並修煉各種氣功、導引、按摩之術,以為養生之道。其所錄六字氣訣尤為後世養生家推崇。說:「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有六者,吹、呼、唏、呵、噓、,皆出氣也。」導引法中載華佗「五禽戲」等。按摩法有:摩耳,引揪頭發、梳發、干浴身體等。稱:「摩手令熱,雷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皆除。」
陶弘景所倡導的東晉張湛的「養生十要」,頗有價值:「養生十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事,八曰反俗,九曰醫葯,十曰禁忌。」
7、陶弘景的養生之道是怎麼樣的?
陶弘景(456~365年),字通明,南朝齊、梁時人,古代著名醫家、道家學者。早年朝中為官,中年後入句容句曲山(今江蘇茅山)隱居,自號華陽陶隱居。《南史》載:「弘景善辟穀導引之法,自隱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博學多藝、平生著作甚多,為醫、道兩家所推崇。其中《養性延命錄》為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學專著,書中匯集了梁代以前各種養生著作的精華,為後世保存了許多寶貴的養生文獻。
(1)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陶弘景強調「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養生觀。認為奉行養生即可長壽。《養性延命錄》說:「人生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喪,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2)靜者壽、躁者夭
陶弘景主張道家守靜養生之道。有「靜者壽,躁者夭」之說。又錄《老子指歸》曰:
「游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歸計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奉行「行十二少」除「十二多」:「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除「十二多」,即以上十二事多為喪生之本。又稱:「老而寡慾,閑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3)體欲常勞、食慾常少
陶弘景主張講究飲食勞逸、起居調節之法,他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去肥濃,節咸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又說:「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卧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尤其重視飲食調養,說:「百病橫天,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窬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切,多則切傷,少則增益。」
(4)善長服氣導引按摩
陶弘景一生收集並修煉各種氣功、導引、按摩之術,以為養生之道。其所錄六字氣訣尤為後世養生家推崇。說:「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有六者,吹、呼、唏、呵、噓、,皆出氣也。」導引法中載華佗「五禽戲」等。按摩法有:摩耳,引揪頭發、梳發、干浴身體等。稱:「摩手令熱,雷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皆除。」
陶弘景所倡導的東晉張湛的「養生十要」,頗有價值:「養生十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事,八曰反俗,九曰醫葯,十曰禁忌。」
8、養性延命錄養生大智慧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養性延命錄養生大智慧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百
陶弘景認為奉行養生即可長壽。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教誡篇》引《神農經》《莊子》《列子》《混元妙真經》及其他道書,總論養生的必要性。謂「人所貴者,蓋貴為度生」。但「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要使人卻病延年,以至長生,就必須「養神煉形」,使神、形得到合理的保養與鍛煉。從而引錄諸書關於修養身、心的諸多要語。其中心思想是「游心虛靜,息慮無為」,使神不勞;去聲色,遠名利,問善攝養,使體不疲;加上服餌良葯,「則百年耆壽是常分也」。
陶弘景強調「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養生觀。此養生智慧使人們認識到養答生過程中努力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完全可以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
1.以養保生
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飽食即卧回生百病。
——《養性延命錄》
自古以來,健康與長壽就是人類的共同願望,也是倍受人們關注的人生大事。尤其是隨著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渴望著健康,盼望著長壽。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為了長壽而不答惜花……
9、求養生方面的詩詞,多多益善!
1、《攝養詩》——明代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譯文:保精、益氣、養神為健康長壽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壽,減少私慾雜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過飽,勿求厚味,飲酒應以少量為好,切莫貪戀杯中物。
要經常保持樂觀,開口常笑。一個人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不但一般人對你冷漠,連平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逐漸和你拉開距離,對此要從容面對,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遙,樂享百年。
2、《抱朴子·極言》——晉代葛洪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譯文:修身養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地方,也務必要謹慎,不能因為小的進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養,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對大體沒有影響就不加以提防。
3、《證類本草·衍義總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譯文: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內心,不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外表。
4、《退庵隨筆·攝生》——清代梁章鉅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譯文:形體應當常勞動,飲食要常節制,這樣有益於健康。但勞動不要太過度,節制不要太過虛脫。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譯文:與其等到生病後才積極診斷治療,不如在沒病的時候就攝取養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10、古代養生名醫
三國時名醫董奉講究「辟食養生法」宋代名醫錢乙提倡。保養養生法」
三國時名醫華佗主張「運動養生法」唐代百歲葯王孫思邈創立「食療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