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奶牛營養生理

奶牛營養生理

發布時間:2020-07-26 09:36:47

1、幾種常見的奶牛營養代謝性疾病

摘 要:奶牛很多疾病的發生直接或間接與奶牛飼養不當有關,特別是奶牛日糧營養不平衡,營養不足或過盛引起的一些營養代謝性疾病,使奶牛體質下降,產奶量降低,甚至發生死亡,給養牛者造成經濟損失。營養代謝性疾病,種類多,現介紹常見的幾種營養代謝疾病,供養牛戶在生產中注意預防。

2、奶牛成長分幾個階段

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生理需要,可分4個主要階段:
①犢牛(6月齡以內)培育,須從妊娠後期就加強母體營養。犢牛出生後,盡早喂給初乳5~7天,然後轉喂常奶,60~90天斷奶。及早補飼精粗飼料,以利消化器官發育。
②育成牛(6月齡後至產犢前)飼養,與公牛分開,飼以大容積優質青粗飼料,並適當補充精料及礦物質飼料。如有條件以放牧飼養為宜。
③泌乳期飼養管理。日料組成應力求多樣而營養全面。一般每產3~4千克牛奶需喂給1千克精飼料,粗纖維以占日糧總干物質的15%~20%為宜。隨著泌乳量逐日上升營養需要也加大。為避免泌乳高峰期母牛消瘦,採用全價配合飼料供牛自由採食,並可用電子設置自動控制給料。
④干乳期(產前2個月左右至分娩前)飼養管理。母牛在干乳期可彌補由於長期泌乳或因妊娠後期胎兒迅速發育而導致的養分虧損,並為下個泌乳期准備條件。干乳期一般60天左右。這時期按日產奶10~15千克營養需要飼養,同時注意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並加強運動。

3、如何根據奶牛體況評分判斷奶牛的營養與健康狀況?

奶牛的體況評分就是對奶牛的膘情進行評定。通過了解牛群的體況評分,可以對飼養效果進行評估,為制定飼養措施、調整日糧配方及飼喂量提供依據。體況評分也是評估奶牛健康狀況的輔助手段。
大群飼養的奶牛常不可避免地出現過肥、過瘦現象。如果肥瘦程度與該牛應處的生理階段不相匹配,則說明牛的日糧組成或喂量不當,或機體的消化吸收出現障礙和代謝紊亂,從而降低潛在的產奶能力,浪費飼料,增加飼養成本,降低奶牛的繁殖力,甚至產生亞臨床或臨床疾病,導致經濟損失。如臨近分娩時,奶牛的體況評分達5分,即過肥,就易發生肥胖綜合征(脂肪肝綜合征),可能表現為酮病、胎衣滯留、子宮炎、食慾減退、產奶量低等。但是,如臨近分娩時體況評分為2分,即過瘦,表明奶牛沒有儲存足夠的體能以支持產奶負擔,在產奶早期和盛期,就可能出現更為嚴重的機體能量負平衡,導致產奶高峰值低,高產奶量的持續時段縮短,產奶量低,影響繁殖和健康。因此,通過體況評分,可以及時調整奶牛日糧營養,消除不合理的營養供給,糾正不當的管理方法,促進奶牛的健康,對養好奶牛十分必要。

4、奶牛的飼養標準是什麼?

根據畜禽的種類、性別、年齡、體重、生理狀態和生產性能等條件,應用科學研究成果並結合生產實踐經驗所制訂的畜禽能量和營養物質的供給量,稱之為飼養標准。奶牛飼養標準是對奶牛生長、產奶、妊娠、維持等活動所需養分總體要求的描述或計算值,它代表了奶牛一天對各種養分的需求量或有關養分的濃度。奶牛飼養標準的數據是在大量的科學研究基礎上和實踐的修正下得出的,因此對生產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是飼養工作者制訂飼養計劃、配合日糧的重要依據,是生產正常化並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技術資料。我國現在使用的奶牛飼養標準是《奶牛飼養標准與營養需要(2000)》。2000年制定的飼養標准中有奶牛的日糧干物質含量、奶牛能量、產奶凈能、可消化粗蛋白質、小腸可消化粗蛋白質、鈣、磷的需要量。並按奶牛的生理階段分為成年母牛和妊娠母牛維持的營養需要、每產1千克奶的營養需要、母牛妊娠最後4個月的營養需要、生長母牛的營養需要、生長種公牛的營養需要量和成年種公牛的營養需要量,每一階段又有詳細的需要條件。生產中只要查找符合條件的營養需要即可。但是,這些數據都是平均需要量,奶牛對各種養分的需要會因個體、環境條件、生產階段等因素的不同而異,因此,這個飼養標準是一個參考量。

5、奶牛的營養有哪些

粗纖維時奶牛必需的營養物質,除能提供能量及合成葡萄糖和乳脂的原料外,也是維持奶牛消化機能所必需的。粗纖維性質穩定,不易消化、容積大、吸水性強,能充填消化道給動物以飽感。還能刺激消化道黏膜,促進消化道蠕動,促進未消化物質的排出,保證消化道的正常機能。

6、奶牛需要哪些營養物質?

(1)水 水是高產奶牛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在飼養過程中必須隨時供給充足、清潔、新鮮的飲水。一般一頭高產奶牛每天大約需要飲水80~100千克,尤其在氣溫高的環境中,奶牛飲水大量增加,更應供足飲水。

(2)能量 能量是維持高產奶牛正常生理活動及生長、繁殖、泌乳所必需的。能量主要來源於飼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其中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最大;在正常情況下,高產奶牛需要的能量約占總採食營養物質的70%~80%,日需要量為84~168兆焦。能量較高的飼料有玉米、高粱、大麥、小麥等。

(3)粗蛋白質 蛋白質是乳牛所必需的重要養分。乳牛日糧中,在保證供應充足能量的同時,應給予充足的蛋白質飼料。例如,日產25千克奶的牛,日糧中粗蛋白質應佔20%。實踐證明,在蛋白質缺乏的情況下,即使能量充足,也會降低生長速度和泌乳量,甚至影響到母牛的身體健康和繁殖能力。含粗蛋白質比較高的飼料主要有動物性飼料60%~80%和油餅類飼料30%~48%。

(4)礦物質 ①鈣:產奶牛每頭每天對鈣的需要量為15~25克(維持需要),每產1千克奶需要增加2.5~3.0克,所以產奶牛每天鈣的需要量為50~125克。若按干物質計算,鈣的需要量占日糧干物質的0.5%~0.6%。②磷:產奶牛每天需要磷為11~12克(維持需要),每產1千克奶需要1.7~2.4克,所以產奶牛每天磷的需要量為40~80克。按干物質計算,磷的需要量占總日糧干物質的0.3%~0.4%。但日糧中鈣磷比要適當,通常要求鈣磷比為1∶1或2∶1,就能滿足需要。③鎂:產奶牛每天鎂的維持需要量為2.0~2.5克,每產1千克奶需要0.12克。按干物質計算,飼料中含0.2%的鎂,即可滿足最低需要量。④硫:高產奶牛日糧中每千克飼料應含硫2.3~2.6克。硫不足時可用硫酸鈉補充。⑤鉀:高產奶牛對鉀的需要量約占日糧干物質的1%。⑥食鹽:產奶牛對食鹽的需要量以鈉計算,約占干飼料干物質的0.18%或占精料量的1%。⑦微量元素:通常飼料中含有足夠的微量元素,可以滿足奶牛的需要。但高產奶牛則會出現缺乏某種微量元素的現象,所以配合日糧時要補加微量元素鹽類。組成為:食鹽95.6%,鐵0.6%,銅0.033%,鈷0.004%,鋅0.4%,錳0.1%,碘0.1%。

(5)維生素 牛雖然能夠藉助瘤胃中微生物可以合成維生素B、維生素C和K,但不能完全滿足高產奶牛的需要。維生素A、D、E在瘤胃裡則不能自行合成,必須靠飼料中供應。胡蘿卜素是維生素A的前體,飼料中雖然不含維生素A,但含胡蘿卜素,奶牛能夠在體內把黃色的胡蘿卜素轉化為維生素A。因此,高產奶牛日糧中必須注意添加維生素。

7、奶牛的營養健康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奶牛的營養健康,主要包括能量、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水五個方面營養需要的滿足與平衡。牛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因品種、年齡、性別、生產目的、生產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1)能量方面 如能量不足,會出現犢牛或育成牛生長速率降低,初情期延長。產奶牛由於體組織中蛋白質、脂肪及礦物質的沉積減少,使軀體消瘦和體重減輕,產奶量降低,而且對健康和繁殖性能產生不利影響;如果能量過剩,在中低產奶牛中,過剩的能量會以脂肪的形式沉積於體內(包括乳腺),往往使軀體過肥。
(2)蛋白質方面 蛋白質不足,可導致牛消化機能減退,生長緩慢,體重下降,繁殖機能紊亂,抗病力減弱,組織器官結構和功能異常,嚴重影響牛的健康和生產;蛋白質過剩一般不會對機體造成危害,但會造成飼料浪費,同時增加排泄到環境中的氮、磷量,加大對環境的污染。
(3)維生素方面 維生素雖然在飼料中含量甚微,但對機體的調節、能量的轉化和組織的新陳代謝有極重要作用。如缺乏往往會導致相應疾病,如維生素A缺乏可導致乾眼病,繁殖機能出現障礙,被毛粗亂。
(4)礦物質 礦物質中的常量元素如鈣、磷等(占體重的0.01%以上),微量元素如鐵、鋅、錳等(占體重的0.01%以下)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在體內用作體組織的生長和修補,如鈣、磷是骨骼發育所必需的元素。第二,有些是生理代謝或酶類的成分,比如鐵、鋅等,是多種酶的成分,參與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銅是血紅蛋白的成分之一,缺乏往往會導致貧血,骨代謝異常等。第三,礦物質在乳品生產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牛奶干物質中的礦物質是5.8%。
(5)水 水分約占牛體重的60%~70%,若失去水分佔身體10%,就會使奶牛脫水死亡。牛奶中85%以上是水分。所以,水在營養素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奶牛對於水分的需要量,受氣候、產奶量、採食量及飼草性質和種類的影響。生產中,一般讓奶牛自由飲水,滿足其量的需要。還要保證水質良好,清潔無污染。冬季水溫不要低於5℃。

8、奶牛的飼料營養標准

根據畜禽的種類、性別、年齡、體重、生理狀態和生產性能等條件,應用科學研究成果並結合生產實踐經驗所制訂的畜禽能量和營養物質的供給量,稱之為飼養標准。奶牛飼養標準是對奶牛生長、產奶、妊娠、維持等活動所需養分總體要求的描述或計算值,它代表了奶牛一天對各種養分的需求量或有關養分的濃度。奶牛飼養標準的數據是在大量的科學研究基礎上和實踐的修正下得出的,因此對生產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是飼養工作者制訂飼養計劃、配合日糧的重要依據,是生產正常化並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技術資料。我國現在使用的奶牛飼養標準是《奶牛飼養標准與營養需要(2000)》。2000年制定的飼養標准中有奶牛的日糧干物質含量、奶牛能量、產奶凈能、可消化粗蛋白質、小腸可消化粗蛋白質、鈣、磷的需要量。並按奶牛的生理階段分為成年母牛和妊娠母牛維持的營養需要、每產1千克奶的營養需要、母牛妊娠最後4個月的營養需要、生長母牛的營養需要、生長種公牛的營養需要量和成年種公牛的營養需要量,每一階段又有詳細的需要條件。生產中只要查找符合條件的營養需要即可。但是,這些數據都是平均需要量,奶牛對各種養分的需要會因個體、環境條件、生產階段等因素的不同而異,因此,這個飼養標準是一個參考量。

9、奶牛發情控制的生理基礎是什麼

世界上的奶牛品種主要以黑白花奶牛為主。黑白花奶牛體型最大,產奶量也最高,因此,黑白花奶牛在世界上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如何抓好奶牛的配種繁殖技術是發展奶牛產業的關鍵。要想使奶牛保持正常的生產性能,就要保證奶牛的正常生理機能,要進行適時的配種和做好奶牛的發情鑒定工作,最後達到連年產犢的目的。
研究證明:在奶牛的不孕症中,70%以上是飼養管理失誤而造成的,所以要實行科學的飼養方法,提高母牛的體質,從而提高奶牛的受胎率。要想獲得更多的高產後備奶牛,做好平時的發情鑒定和進行適宜的配種顯得尤其重要,這也是當前奶牛飼養者應當更加關注的問題。只有做好了奶牛的發情鑒定和適時的配種,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高產奶牛和生產更多的優質牛奶,也為培育優秀的後備母牛群奠定了基礎,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益。在奶牛生產中繁殖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繫到奶牛的及時更新和產量的提高。影響奶牛繁殖的問題很多如:遺傳性,激素紊亂,子宮炎症, 營養,人工授精技術,液質量,生理缺陷等。
母牛性成熟後,每隔21 d發情1次,每次發情持續時間,黑白花奶牛平均為6~36 h,母牛出現第1次發情,尚不能配種,因剛達到性成熟,個體較小,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必須等到體重達到成年體重的70%時,才能進行第1次配種。
在正常飼養管理條件下的健康牛群一般的母牛具有正常發情周期和明顯的發情表現,而某些飼養管理較差,嚴冬盛夏季節的舍飼牛群,產奶量高的母牛往往會出現發情不規律$和發情表現不明顯等情況,給發情鑒定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提高母牛發情鑒定的技術水平,掌握有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奶牛的發情鑒定發情鑒定的目的是將發情母牛找出來,進行適時配種,提高受胎率,獸醫臨床中常用的發情鑒定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外部觀察法:主要根據母牛的外部表現和精神狀態來觀察判斷母牛的發情狀況。發情前期,母牛表現不安,從陰道中流出稀薄透明的黏液,發情早期表現母牛表現興奮不安,比較敏感易躁動,活動量增加。而未發情的母牛比較懶散,發情早期母牛吼叫頻繁,放牧時經常離群,頻繁走動,兩耳直立弓背,腰部凹陷。聞嗅其它母牛的生殖器官,體溫升高。聞嗅其他牛,發情早期母牛常常追趕其它母牛試圖爬跨,在涼爽的季節以及其它母牛存在的條件下爬跨頻率比較高,但其本身並不接受其它牛爬跨,不同但不接受公牛和其它母牛的爬跨。發情母牛可能飼料攝入量下降,有些發情母牛在擠奶時緊張,產奶量下降有時也可作為某些母牛的發情徵兆。;發情中期,陰門出現濕潤且有輕度紅腫和松馳。這一階段持續時間為發情旺期表現旺情期母牛願意接受其它牛爬跨,並且在被其它牛爬跨時站立不動,後肢叉開並舉尾,陰道流出半透明黏液,而且量多是這一階段的最明顯特徵。不同母牛旺情期持續時間發情母牛願接受爬跨。旺情期母牛的子宮頸和陰道分泌大量蛋白樣粘液並從陰門處流出,經常可見陰門處有粘液分泌物並常粘在尾上,有時在母牛臀部糞尿溝處也可見清亮黏液,黏液具有很強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baidu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的牽縷性。發情後期,接近排卵時,發情後期表現部分母牛會繼續表現發情行為,母牛不願接受爬跨,但表現發情早期時的徵兆,發情母牛被其它母牛聞嗅或有時聞嗅其它母牛。有透明粘液從陰門流出,量少,粘性差,乳白色而濃稠,尾部有乾燥的粘液。不管氣候條件如何或母牛是否配種受孕,發情結束後兩天左右,一些母牛可能從陰門流出帶血的粘液。假如發情沒有被發現,出血時才給母牛配種就太晚了,這個特徵可幫助確定漏配的發情牛,為跟蹤下次發情日期或者為應用前列腺素調整發情日期提供了可靠依據。在爬跨牛當中,發情牛隻佔一部分,另外還有的牛並不是發情牛,它們是妊娠牛和空懷牛。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爬跨牛當中,應該說絕大多數是發情牛,但也有少數是非發情牛。許多研究結果表明爬跨頻率在白天最低而夜間最高。研究證明大多數的爬跨行為發生在傍晚 到凌晨。
試情法:利用試情公牛,根據母牛的性慾表現來判斷發情的狀況。通常將結扎輸精管的試情公牛按1:20的比例放人牛群中,以此來發現發情母牛。
直腸檢查法:直腸檢查法通過直腸壁觸摸母牛卵巢上卵泡發育的情況來判斷母牛發情的進程確定輸精的時間。此法具有準確有效的特點。但由於這項檢查比較繁瑣,勞動強度大而多用於發情表現不甚明顯或輸精後再發情的母牛。個體飼養的奶牛群體小難於觀察時也常用此法。直腸檢查技術需要有較長時間的訓練和實踐過程才能熟練掌握。將手伸入母牛直腸內,隔著直腸壁觸摸卵泡的發育程度,以判斷母牛發情的情況。母牛的卵泡較小,發育的過程也短些,但突出於卵巢的表面,較易觸摸。對於母牛在發育過程中卵泡的發育可分為出現期。發育期。成熟期和排卵期。母牛發情時,通過直腸檢查,可摸到有黃豆大小的卵泡突出於卵巢表面。如果卵巢表面光滑,且有波動感,表明卵泡已經發育成熟即將排卵,是配種的最好時間。奶牛的卵泡發育可分為四期,特點分別是:第一期(卵泡出現期):卵巢稍增大,卵泡直徑為0.50~O.75cm,觸診時感覺卵巢上有一隆起的軟化點,但波動不明顯,此時母牛開始有發情表現。第二期(卵泡發育期):卵泡增大到1.0~1.5cm,呈小球狀,波動明顯,突出於卵巢表面,此時母牛發情表現明顯。第三期(卵泡成熟期):卵泡不再增大,但卵泡壁變薄,緊張性增加,觸診時有一觸即破的感覺,似熟葡萄。第四期(排卵期):卵泡破裂,卵泡液流失,卵巢上留下一個明顯的凹陷區或扁平區。排卵多發生在性慾消失後10一15 h,夜間排卵較白天多,右邊卵巢排卵較左邊多。排卵後6~8 h可摸到肉樣感覺的黃體,其直徑約為0.5----0.8cm。
以上三種鑒定方法,以直腸檢查法最可靠,是確定適時配種的最好依據。

與奶牛營養生理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