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三豐長壽的原因?
中國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不僅開創內家太極拳,而且精修傳統太極內丹功法,傳說他超長壽約150歲左右。
1、丹功的核心是煉丹田丹氣
張三豐說:「皇帝尋我問金丹,祖師留下生長訣……神仙哪有異功夫」;「大丹如黍米(指丹氣)……人能服此葯,壽與天齊,如若不延壽,吾言皆是非」;「豈知大道在目前……早拜明師結成丹。有人識得真鉛汞(指丹氣),便是長生不老仙……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虛道人三豐仙「(《張三豐全集》)。
(1)張三豐主修的是:中華正統道脈「黃、老」(指黃帝和老子)內煉學說。
該學說,以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和北宋張伯端《悟真篇》兩部經典名著為核心。此兩經典名著,被中國道家並推為正宗,即正統道脈,其他則是旁門。
該學說自廣成子傳黃帝,到先秦時期的老子(160歲)→東漢魏伯陽(100歲以上)→唐代呂洞賓(100歲以上)→北宋石泰(138歲);薛道光(114歲)→明代張三豐(150—300歲)→清代王常月(160歲);高東籬(148歲)→ 白馬李(204歲)→近代李慶遠(256歲1678—1935年)→現代吳雲青(158歲仍健旺)。
可見,按傳統「黃老」內煉學說精修內丹功獲長壽超長壽的聖人、名人的文字記載,比比皆是,此不能不使當今修煉養生者深思。
(2)正統道脈「黃、老」內煉學的本質核心是:丹田丹氣,即在人體丹田內脫變出一種新的生命物質。
古丹家將丹田氣這一新的生命物質,巧喻為「先天氣、原始祖氣、真氣、鉛汞」等等。中國道家萬卷丹經中所言的此種代名詞可稱千千萬萬,但千隱萬喻,基本皆是圍繞丹氣這一核心!
張三豐在他的文字關鍵處,有時故意直接指破了這一千古謎底,並告之世人修功到底應該煉什麼。他說:「我之看書無滯,才知聖凡一氣(指丹氣),不為盲人迷惑……從整心猿,從發志氣……苦求明師」;「聖人直指先天一氣」;「只此是救命符、延年葯也」(指丹氣);「修道以修身為大」,「一身之中,惟金鉛最貴「(指丹氣);」但未有明師指破的人,如在醉夢相似」。又說:「收得一分氣,便得一分寶……氣之貴重,世上凡金凡玉,雖百兩不換一分」;「豈知一氣原無故,氣滿身中命可延」等等。
2、丹功的姿式是行、住、坐、卧
(1)行功
選寬敞地,漫步逍遙,自然放鬆,速度以中、慢為主。
(2)住功(站)
自然站立,以面向東或南為主,兩手可提丹田前一尺遠,掌心朝向丹田。
(3)坐功
平坐,習慣盤坐也可,兩手自然放在兩大腿上,坐式要端正。
(4)卧功
自然平仰卧;左右側卧:兩手在兩肩前呈交叉圈式,一腿稍直,另一腿稍彎曲。
以上行住坐卧四式及其細節,功中均可相互更換。練功者可探尋出適合自身的一式為主,其他次之。此四式極方便簡易,占空間極小,室內室外皆可,關鍵是時時感受和採取丹田丹氣。內丹學名著《入葯鏡》中「意所到,皆可為」的論述,即指此。
3、丹功內煉的方法和訣竅
丹功第一大目標是丹氣通周天
(1)迴光返照、凝神入氣穴
此法目的是:在丹田內逐漸激發出內丹氣。
方法:入坐後姿式和頭端正,雙眼先凝視遠處靜不動,但覺思慮少了許多,即可把目光慢慢收回。又覺靜了許多,然後垂簾,將目光和意念注入丹田之中。青年人為臍上或臍中,中老年為臍下(虛空腔內)。
2、求道家修煉功法一套!十分感謝,最好是易懂的,說全面一點
保持規律作息,切不可長時間熬夜通宵,減少久坐的時間,多運動來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控制生活的次數,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3、張三豐創造的武當內家拳是怎樣的?
張三豐根據道教理論中的「道法自然」、「守柔處雌」等理論,把道家的內丹功、養生家的導引術、武術家的拳法、軍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編創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貢獻。
創造了以內丹為體、技擊為用,養生為首、防身為要,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借力打力、後發制人的具有獨特功理功法、運動體系和形式的武當內家拳。
張三豐這套拳法,踏罡步斗,劃弧轉圈,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借力打力,後發制人。
明清時期以後武林多稱張三豐為武當內家拳、太極拳創始人。經歷代宗師的繼承發展,武當武術成中華武林一重要流派,逐在民間傳播,影響深遠。
武當內丹功修煉
4、養生,什麼是內家拳里的功夫上身
內家拳的來源有兩種說法:1、漢時華佗所創五禽戲功法,乃是內家拳鼻祖。2、元末武當張三豐所創太極拳。
內家拳相對於外家拳而言,是陰陽學說的又一實踐,最大的不同是對身體理解與運用的不同。陰陽二點之間的線性關系分出內、外家拳系的不同,在兩點之間內里的運動關系為外家拳,其性像是電磁中的異性相吸,不跑兩之間的這根線,是我們常說的看後打前。像射箭、斧劈……靠的是貫性,多用的是人體中的收縮肌。在兩點之間外撐外拔的運動關系為內家拳,其性像是電磁中的同性相排斥,運動在兩點之外,看前打後,像釘子與錘子的關系,靠的是另一點的給力,多用的是人體中的膨脹肌。這就是心意拳為什麼有三節、四梢理論的原由,梢節像釘子,中節像錘子,根節像錘柄。四梢中的肌肉管人體的負重與軌跡,筋健管人體的連結與連續,骨頭管人體的矗立與撐拔,氣血管人體的發力與加速度,所以中國的內家拳體系在世界功夫之林中唯中國功夫所獨有。
內家篾生,外家不養生。古代道家多是醫生。煉丹打坐,觀察天地萬物,一代一代下來,對人體結構任何細微的部位都了如指掌,研究透了。無數人,無數代的發展,創出了各種各樣的養生之拳術。中國武術有三大內家拳體系:「太極、形意、八卦」。太極拳的理論體系《十要論》是在心意拳《九要論》基礎上的添加,形意拳是心意拳的另一叫法。
「一氣、二儀、三節、四梢、五行、六合」,心意拳的理論體系和訓練體系是中國武術中最早建構的內家拳體系,他的典章著作是中國武學文化中的寶典,起著主導性的作用,諸多武術門派的產生、發展都受其影響而得益非淺。
5、張三豐的太極拳
太極拳本是一脈相承的道家武術,而在民間;經過歷代太極傳人的修改傳承,已與道家太極拳原貌相差甚遠。更有甚者,某些人為了沽名釣譽,不承認太極拳出自道家,而稱太極拳為自己祖宗所創,但其理論功法和拳勢名稱基本上都還是沿用或保留著道家太極的內容。另外,根據很多太極愛好者和專業人員的研究考證(如李師融先生 所著《北派太極拳流源揭秘》,張傑先生所著《陳王廷不是太極拳創始人》的文章考證),以及本門的傳承,均可以證明太極拳出自於道家,為集大成者張三豐祖師所創,民間某人自創拳說在歷史證據面前不攻自破。
太極拳古時在道門內稱「太極全」。 因太極包含著天地陰陽世間萬物之變化,是一門綜合學科,故與近代太極拳所指狹義范圍是有區別的。道門太極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它包括道家哲學、醫學、內丹養生學、經絡學、易 學、內功學、力學、技擊學、數術等學科,並將易學、五行、陰陽剛柔、虛實之變化融於一身而演為太極拳。太極拳作為道家人道築基之法門,是道家以武衛道和以武演道的模式。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運轉即太極,萬物不外一太極」。故太極即道也。
太極拳作為道家養生防身護法之術,其歷史源遠流長。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和道家傳承「寧可失傳,不可妄傳」的規定,多少年來,傳人之間只是心傳口授,文字傳錄極少,即使有記錄也多用口訣隱語暗示,非真得道者不能參悟其中奧秘。如我張祖意合太極拳,每一甲子傳一代,一代傳二不傳三,非正式傳人不傳拳譜。正是因為這些特殊原因,才使我們今天很多人只知祖師張三豐,而不知歷代傳人。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現今流行的太極拳資料中窺見一斑。但這也恰好為造假者提供了機會,使世人對太極拳的傳承產生了誤解。
太極拳從流傳民間到近代,公開的譜訣只有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解,及後人根據王的論解而流傳的各派太極拳論述,卻沒有原始傳承的道家「太極拳道論」。我在以往的文章中曾經說過,王宗岳不是道家的正式傳人,他的太極拳是張三豐的弟子劉古泉所傳,他的太極拳論、譜、訣,都是根據道人劉古泉的口傳記錄整理的。故此,他沒有完整的道家太極拳道論。這一點,大家可以看一下至今所發表的王宗岳太極拳論、拳譜和歌訣就會明白。又因受地域環境和方言的影響,其在拳論、拳譜、歌訣的字句上,也有記錄失誤和不妥之處。還有的是後人據王宗岳記錄而加以潤色,逐漸增訂的。例如殺手歌中「上打咽喉下打陰,中間兩、肋並當心。下部兩臁合兩膝,腦後一掌要真魂」。此歌本為道人口傳王宗岳,其後又有人根據王的記錄而轉錄,故與道家真傳有相謬之處。道家原歌日:「上打眼喉下繆陰,中打兩肋並蓋心;底打兩膝和兩脛,腦後一掌命歸陰。」此歌訣與流傳歇訣的小同之處主要在於前兩句。 兩首歌訣雖然目的相同,但前一首與後一首相比較,對人體所擊打的部位略有不同。
過去有師曰:「寧傳一手,不傳一口。」往往真言不輕傳。那麼怎樣理解和解釋第一句才更為合理?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用「眼」字比用 「咽」字更為合乎情理。大家知道眼是人的視覺之官,如眼被封擊必失去視力。那為什麼要將「下繆陰」改作「下打陰」?也可能是歷代傳人保守不傳,也可能是記錄有誤。 過去也有人將「下繆陰」誤寫為「下撩陰」,此解也不全面。 何為下繆陰?這是指擊打部位下八繆穴和陰部。下八繆是指人體背腰椎下骶骨處,此處有骶神 經後支,骶外側動脈,受重擊後可造成大小便失禁,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陰部是人身任脈要穴,前打陰部,後打八繆,此兩處穴位任何一處被擊,都可造成人體損傷,輕者身體癱瘓,大小便失禁;重者休克或致命。第二句「中打兩肋並蓋心」,兩肋被擊打後可以造成肝氣不疏,胸悶氣短,咳嗽等症。胸肋部為人之五臟所在,穴位多且神經豐富, 故對人造成損傷較大。「蓋心」是指人任督兩脈之中心,「蓋」指華蓋,肺為五臟之華蓋,是致命穴;「心」指人之前後中心,任督兩脈中心為人身之要穴,內連五臟,是人身致命之弱處。故學練者在習練時要有朋師指卓,方知要奧。雖然後兩句文字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故不再解釋。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道家真傳與民間泛傳是有區別的。所以,一字之差其意不同。現今世傳各種太極拳譜、拳論、 拳訣很多,因各種原因,訛誤不少,有望太極拳研究者及專家辨正。
近代太極拳作為養生防身之術,深為廣大練武者所喜愛。但白楊澄甫改拳後,有很多名家高手根據個人對太極拳的領悟和理解,對太極拳作了不同的修改。有的名家為了標新立異,對太極拳冠以新名,以迎合人們追崇時尚的心理。一時間,各種名稱的太極拳比比皆是, 逐漸使真正的道家太極拳厭而退隱。而社會上流行的太極拳也逐漸失去了太極拳的原旨,形 成了太極操舞。
在有志之士的呼籲和推動下,太極拳正在朝著恢復歷史原貌的方向發展,這是使太極拳真正為大眾所認識了解,為全民健身計劃所用的正確途徑。 太極拳的健身技擊作用雖早己被人們所認識,但是為什麼很多太極名家還是過早的離開了人世,給後人留下的只是一些太極典故和佳話?據資料統計,近代太極名家平均壽命只有70歲左右,這離「觀耄耋能御眾之形」相差太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好的東西如果理解有誤,運用不當,也可能造成相反的結果。縱觀道門內功高深者多長壽,而世俗間功高者多早嚷。這些事實說明,不得真傳不僅不能延年益壽,而且還有可能造成身體損傷。所以說,太極拳是與修煉內丹養生緊密聯系的。達不到丹體常存常靈,就不算得到太極真諦。因此,真正地繼承研究和發展太極拳,是我們今天的首要任務。
道家太極拳式的名稱主要來源於三豐祖師悟道所得。他長期潛心修行,結合日常生活,觀察世間萬物變化,研究陰陽、五行、八卦相生相剋之理,為了便於記憶和傳世,便將拳式和用法編成歌訣,為太極拳的創立和流傳,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太極拳式的名稱多以形容、比喻、誇張、擬人等方法命名,如 「三豐搗碓」、「一條鞭」和「推窗擊月」等等。以下試 作簡述比較。
三豐搗碓訣曰:
三豐搗碓賽金剛,混元一體劈雷響。
棚捋擰砸震天地,佛仙神鬼不敢傍。
「三豐搗碓」一式是三豐祖師當年在道觀修行時所悟創。傳說他每日用拳碓米,將日常生活碓米視為練功,後 將此式引為拳式。道內也有稱為「三大對」。如趙堡太極至今沿用此名。陳氏將此式稱為「金剛搗碓」,動作和用法略有不同。練此式要求神意氣、手足身、丹震砸(喊聲發自於丹田、震腳聲、砸捶聲)三聲相對,發出混元一體的震聲,內外五行合一,振奮精氣神,周身齊到,精神意氣力、筋骨皮毛肌,全身一體太極混元,要打出威猛之氣。 此式對於身手足的外形要求是男左女右。即在行拳時,男起左開,落右合,起勢時震左足,砸左捶;收勢時合右足,砸右捶,此謂陽開陰合。陳氏「金剛搗碓」與趙堡「三大對」起勢相同,兩家均為右起勢。但陳氏「金剛」一詞出於佛家,不知何故?趙堡的這一式緣於道門,但練法不同於道門。其大致原因,可能是趙堡太極拳來源於王宗岳的弟子蔣發,而蔣發之拳大多數、由王老夫子的女兒代傳,按男左女右的規矩形成右勢,故趙堡太極拳又有「大姑娘拳」的說法(可參看原寶山著《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楊式太極拳沒有「三豐搗碓」式。當年楊露禪學拳於陳家,三下陳家溝而不得真傳,楊便轉到趙堡求學。趙堡人告訴楊此拳得於道門,楊又離開河南尋道,後得道家傳人陳蔭昌的指點。因楊不是道門正式傳人,故老師不許他對外公開得於道門(因楊拜過陳長興為師,古人講,只要拜師學過一天就是終身師父,這也是武林的道德規矩),所以楊對外依舊稱陳為師。楊露禪為了還原於道門而又不得罪陳師,故將此式省去;我們從過去的楊式太極拳勢名稱上可以看出,楊氏與陳氏拳名稱區別比較大,而與道家太極拳名稱比較接近,由此可見一斑。
6、張三豐究竟如何得道升仙的?
張三豐原名叫張君寶,是南宋著名道士、武學家,武當派祖師爺,傳說中他還發明了太極拳。真是一代傳奇人物,直到現在他的故事還經常被搬上熒幕。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張三豐往往是五官清秀、鶴發童顏,簡直像一個老神仙。然而實際上據記載,張三豐身材魁梧,滿臉絡腮胡,眼珠子瞪得老圓,飯量驚人,基本上屬於張飛、李逵這種形象。
你絕對還有沒想到的是,張三豐穿著破衣爛衫,十分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但是古人眼中的仙翁絕不可能是這種形象的,長一臉絡腮胡還邋裡邋遢的這怎麼行呢,所以後來的畫像以及傳說中的張三豐形象都是一派儒雅,白衣飄飄透著仙氣。
傳說中張三豐是成仙了,永遠不死。明朝嘉靖皇帝愛好修仙吃了一輩子丹葯,其最大的心願就是見到張真人一面,賜予他長生不老之術。嘉靖皇帝常常聽說哪裡哪裡張真人又現身了,於是派人滿世界去找。要知道,張三豐可是南宋人士,明嘉靖時居然還傳說張三豐活在世上,大概也是為了討嘉靖的歡心吧。
傳說張三豐最後一次「現身」人世間是在清朝道光年間,而且這次是和呂洞賓一起出現在了峨眉山。從此以後便再也沒有傳言張三豐現身的事了。
既然都傳說張三豐後來得道成仙了,是如何修煉才能得以升仙呢?談及張三豐祖師的太極丹道修煉體系,這個人體科學實踐的復雜系統,也是一段文章難說清楚,加上要時間和功夫來驗證,所以,只能以我現在的經歷、功力和認識來談這個話題。理論上《張三豐全集》,我們解讀有多個層面。有一個人生修道的道德倫理指點體系;一個修煉內丹成仙的操作體系,一個太極功法系列原理體系;這里研究的是太極丹道功法和延伸出的體系。
我尊崇師傳把祖師的丹道體系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太極拳動功的部分。一個是靜功的而內丹打坐部分。動功也可以說一個是健身、練養功力部分;靜功一個是養生、長壽和成仙部分。首先說這兩個部分不可分割的關系,我們試圖從現代語境中,用當代科學已證實的部分加以解讀。多從現在流行的太極拳說開。我們認同流傳最能體現祖師思想的這句話:「欲令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擊之末爾」。這句話,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大染缸里就把這類「武林秘籍」的功法就隱秘潛藏起來的托詞,事實上,技擊之術與修養身心和得道成仙的確不在一個層次上,世俗中,人們名利爭斗場的技能肯定是俗人們所看重的。所有關於人體高級功力、功法的相關文字於是就有:傳法不傳訣,傳訣不說法,或傳功不傳法的怪圈江湖。
因此就有千百年來的道家玄學和隱秘的指代語系。這樣也讓我們失傳了好多真正的中國精粹功法。我們針對祖師道論和詩文,結合當流行太極文化學現象,深入分析熱門的太極拳術作為道教內丹動功的原理和與內丹修煉的多層關系。(其他關於修道之道德躬行、心理素養、活動規律,以及它類方法和原理等體系雖有關聯,但不深究。)
張三豐祖師的內丹道術是一個人體修煉養生、長壽的大系統,太極拳是其中一個子系統(動態的功法系統),靜坐功(打坐修煉)是與其共同修持的相配功法(靜態的功法系統)。張三豐祖師丹道體系中太極等內家拳術只是內丹功法與內家拳法的一個縮影。我們道教內丹術與武當等為代表的道家武術中的太極拳,不僅有相同的理論淵源(老莊思想,周易原理),相近的操作要求(虛靜、放鬆,沉穩,靈活),相似的內煉法訣(虛極靜篤、先天元神),相一致的操練部位(上中下三丹田整而一靈體),極具道家修煉學內涵和文化價值。
我們當代習慣把重於靜坐養氣,打坐煉丹稱為內丹術,通過國術(武術)煉氣則可名為內功。尤其是以武術內家拳等為特色的注重內功的拳種,其實它們都是以丹田內精、氣、神的運作為主要手段,通過系列有序化鍛煉過程達到所追求的一種「煉成丹田混元氣,走遍天下誰能敵」的效果,以及「煉虛合道」、得道成仙之目的。
近些年流行的諸多健身氣功,都是內丹術的淺層、分支或者部分功用。雖然這功法過去是修道人士內部口傳心授的秘法,專門為得道成仙而操練,只有在明師的指導下,具體細節次第化、階梯型地循序漸進操作,才能體會太極丹道的妙功益處。《張三豐全集》里全面而具體對修道和練習內丹的系列方法、要求,心態、功法,乃至時間操作,靜坐原理及人生修養都有很多提醒。我們現在討論主要是太極丹道與太極拳理論和方法指導上的精髓。
張三豐太極拳經原文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頡⑥邸⒓貳?礎⒉傘??、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頡⑥邸⒓貳?矗?矗ㄏ忍彀素裕┣?⒗ぁ⒖病⒗搿⑺惱?方也;采、??、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盼、顧、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原注雲:此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點擊關注,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7、太極拳的養生功效有哪些
8、張三豐和太極拳到底有沒有關系?
張三豐和太極拳有關,只是缺少證據。
張三豐為武當派開山祖師,元末明初技擊家,武當派道人,武當丹士,被奉為武當派創立者,精拳法,其法主御敵,非遇困危不發,發則必勝。《明史·方伎傳》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君實,一名君寶,字全一,三豐其號也。 太極拳的拳理取自於道家的陰陽思想,從理論上來說太極拳更符合道家創始太極拳,但目前沒有實物資料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
9、關於張三豐
歷史上有爭論太極拳究竟是張三豐所創 還是陳清平所創的問題,事實證明應該是張三豐所創,以下是證據:
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的文字記載,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早於清初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及其子黃百家《內家拳法》的史料。這兩種記載應該同出於王征南口述的內家拳源流,應該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過去唐豪、顧留馨在創立"陳王廷創拳說"之時,抓住所謂"夜夢玄帝授拳"等"荒誕"的說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實在武當山從古至今,歷來就有道士們習武的傳統,而且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假如我們能夠客觀地對待,那麼請問,張三豐作為武當山的道士,他習武、練拳是不是迷信?荒誕嗎?武當山道士們秉承傳統,將武當山道士們所繼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風格,並傳播到民間,從而發展成為中華武術中一大名宗--武當派武術,這又是不是迷信?假如這些都不是迷信的話,那麼我們應不應該將唐豪、顧留馨所否定過的客觀事實予以澄清,還歷史一個本來面目?
清光緒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極拳小序》開宗明義就說道:"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但李氏又於光緒七年將開頭所作改作:"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為何作此改動?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於宋張三峰與明張三豐故而未作定論;其二,當時有陳系(陳、楊、武等派)以外的太極拳流派在民間沿襲著,而這些流派自雲早於張三豐。李亦余可能有所耳聞,故認為太極拳起源有可能早於張三豐。
關於這一點,可舉一實例為證:清同治年間,楊祿禪先生在京城旗營及端王府教拳,得其傳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勛從祿禪師學拳數載,後來夏桂勛在河南敗給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練為"金陵太極功",而李六如的太極功是從學於金陵(南京)的谷宗雲、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為清朝乾嘉時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間太極拳(功)已經在金陵流傳。李六如將此派之內容傳給了夏桂勛,夏桂勛返京後傳京都旗人恆壽山(人稱"大力恆"者)等人,並一直沿襲至今天。筆者與此派傳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傳譜記載,金陵太極功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可謂早於張三豐。另外,從從此派內容及其特點來看與陳系諸派大異,可斷其絕非由陳系諸派所派生。夏桂勛與李亦余為同時代人,李亦余聞知金陵太極功及其源流,也是極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極拳始自宋張三峰"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說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這里雖未提及蔣發,顯因系略筆之故。巧得是,祿禪師之弟子王蘭亭以師兄弟名義所傳授的師弟李瑞東,曾經在光緒七年七月也寫過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張三豐創拳和傳拳的問題。《序》中說道:"太極拳術始於軒轅黃帝,因在常山偶見蛇鵲之戰,藉蛇纏鵲躍戰斗之機,悟理想義,由此而發明太極拳術。歷聖相承,迨至宋元,張三豐先師撫無極、太極、八卦錯綜之義,陰陽相推之理,五行生剋之情,八門變化之機擴而充之,衍成各種太極拳術。至此,本門拳術始大盛矣。實為武術中內家嫡派......"。
這里,李瑞東先生說太極拳始於軒轅黃帝,系因道家崇尚黃老,而太極拳傳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之故。這里的軒轅黃帝應該理解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稱。而古人觀蛇鵲之戰,悟化出一種原始拳術,這絕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這種原始的拳術迨至宋元,就成了張三豐進一步創造的藍本。這說明張三豐是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從而創造出武當內家太極拳。這種說法顯然要比所謂夜夢玄帝授拳,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的說法真實可信。
李瑞東在《序》中所言,張三豐為宋元時人,客觀地看張三豐從宋代活到明代頗為令人懷疑。但是對於專門練習長壽之術的高道張三豐來說,並非不可能的,因為古有彭祖八百歲之說。
張三豐創太極拳還是內家拳?內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極拳同源?其實,張三豐創太極拳和創內家拳並不矛盾,二者皆為張三豐所創,而且早期內家拳和太極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稱不同,這是由於傳人不同,從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稱而已。或者是由於拳法套路不同,因為張三豐所創絕非單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種套路和各種輔助功法、內功修煉方法。由於傳人所承襲的套路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稱謂。類似情形在傳統武術的沿襲過程中是司空見慣的,不足為奇的。另一種可能是:太極拳曾經作為武當派內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一起沿襲了下來,以後由於在傳遞過程中的各種原因,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發生了分離。分離之後又不斷地吸收其他拳種的內容以豐富、完善自身,逐漸演化成一個獨立的拳種。至於何時從內家拳中分離出來的,這正是我們所應該深入研究的。
內家拳的概念和內涵,在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僅原有的內容(含太極拳)還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種內功拳種。然而,內家拳原來的內容只是"張三豐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黃百家《內家拳法》),即張三豐所創太極拳的代名詞。
關於太極拳曾經作為內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據有二,其一、太極拳和松溪派內家拳的相同之處,根據松溪派內家拳第二十代傳人王維慎在《松溪派內家拳的本源與發展》(見《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闡明的拳理,簡要地對比一下傳統太極拳的拳理,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多共同之處,可以說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
松溪派內家拳講:"拳有陰陽才能有變化,有變化才能有剛柔";王宗岳《太極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以陰陽為萬法萬事之宗祖。
松溪派講:"拳起於易";太極拳各派皆以易理說拳理。
松溪派講:"氣沉黃庭,氣轉黃庭"此乃抱元守極之法,練先天混元之功;傳統太極拳講:氣沉丹田,內氣潛轉,練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
松溪派的要領有:"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而這正是傳統太極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領。
此外,松溪派講:"下齶微收";太極拳也講下齶微收。
在打法上,松溪派講"後發制人,後發先至";太極拳則講"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恰好是前者的詮釋。此外,松溪派在技擊上上講"抓筋拿脈,打穴擊要";這在傳統太極拳的技擊上也有若干體現。
總之,由於傳遞過程中的不斷演變,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內家拳同今天的太極拳相比較,肯定會有諸多不同之處,例如在拳勢名稱上區別較大,這也是很自然的。絕不可以把這些不同之處用來否定松溪派內家拳和太極拳的淵源關系,因為這樣做,就等於拋開歷史於不顧,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這無疑不是研究歷史的正確態度。
太極拳作為武當內家拳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創造和傳播的道家功夫,在當今某些流派所繼承下來的傳統太極拳內容里,還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據。清朝著名的太極拳家李瑞東先生隨其師兄王蘭亭學習太極拳術,藝成之後,又遇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為師,得其"江南派"太極拳之傳。所謂江南派太極拳實為武當"金蟾派"太極功之俗稱,此派內容十分豐富,拳法分為武兩類,文架講"沾"、"粘"、"連"、"隨"之打法,武架講"離"、"粘"、"隨"之打法。其風格特點與陳系諸派大為不同。李瑞東先生後來綜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陝西派"太極拳之精華,熔於一爐,創李派太極拳,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派別。李派除了有李瑞東先生所創的各種拳械套路以外,還繼承了許多傳統太極拳套路、器械、內功修煉和多種輔助功法。其中就有許多由李瑞東先生傳遞的內容(非先生自創),其中可以找到太極拳屬於道家功夫以及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其中的"太極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極拳術。它之所以稱之為"丹",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李瑞東先生所傳的"太極十三丹",與武當道教的內丹功有著不解之緣,而且是直接沿襲下來的丹功稱謂。所謂道教內丹功,其實就是道士們所修煉的內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煉成"純陽之體",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兩種,其一是通過服食外丹來達到目的;其二是通過修煉內丹功來達到目的。一般來說道士們通過煉丹爐所煉就的外丹,多含鉛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還會中毒,於身體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還有貪圖長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內丹功則不同,因為內丹功按通俗的說法就是道家"養生氣功",修煉內丹功不但於身體無害,而且低則益壽延年,高則可修煉成"純陽之體",從而"得道成仙"。因此,歷史上絕大多數道士都修煉內丹功。因為內丹功也是氣功,那麼氣功就有動靜功法。
太極十三丹即是道家內丹功的一種,太極十三丹的動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種動物的動作之仿生功法。總體來說十三丹就是一種功拳合一、內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傳統太極拳的相同之處就是,皆有技擊的性質。李瑞東先生的這套"太極十三丹",得自王蘭亭與甘淡然,早期楊祿禪先生也曾經傳授過。
太極十三丹動功中有蛇鵲兩形,道家太極拳傳人認為蛇、鵲兩形為太極拳各勢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極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勢則是由這兩形衍生出來的。
李瑞東先生在光緒七年《序》中所談到的,軒轅黃帝在常山觀蛇鵲之戰,而悟化、創編了一種原始拳法。李派太極拳譜中有一首《太極拳發源歌》雲:
昔日軒轅到常山偶見蛇鵲斗坡前鵲啄蛇頭蛇尾應鵲啄蛇尾頭相連鵲啄蛇腰首尾應黃帝因見非偶然細觀二物尤相鬥始此留傳太極拳
無獨有偶,北京白雲觀道士們中間流傳著一種"原始太極拳",此派也有類似的《太極拳發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異。歌中所說的"蛇鵲相鬥"的特點,在太極十三丹的蛇、鵲兩形的對練中體現的活靈活現。蛇形柔軟而纏繞,鵲形迅捷而剛硬,蛇纏鵲躍,兩形陰陽相濟,剛柔並重,變化無窮。筆者以為,這的確是太極拳的最為原始的形式。這種最為原始的形式傳至宋元時代的張三豐,經過再創造,得以擴充、發展,從而形成了太極拳的樸素形式--太極十三丹動功。太極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為:獅、熊、虎、猿、鶴、蟾、馬、雞、鳳、貓、龍。每一種形象代表了若干勢單練動作,每一勢單練動作,都有其專用的名稱。比如"長蛇串珠"、"靈鵲起尾"、"熊羆漫步"、"鶴舞松蔭"、"金蟾望月"等等,而這類名稱與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與陳氏家傳長拳的拳勢名稱不同。這一點恰恰證明太極拳並不是由陳氏九世祖陳王廷依據戚繼光《拳經》圖勢所創,而是另有源頭的。
個別人曾經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而這種說法也是同樣不足取的,它的依據仍然是對照近代陳氏太極拳太極拳、陳氏家傳長拳、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所發現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陳式太極拳與陳長興時代的太極拳比較,其內容肯定經歷了很大程度的演變,在演變的過程中則不可避免地滲入了陳氏家族原有拳術的成分。這樣,陳氏太極拳中有一些陳式長拳、戚繼光《拳經》中若干拳勢名稱,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證過分地偏重於拳勢名稱的對照,自以為從中找到了陳王廷創拳的證據,殊不知後世的陳式太極拳乃是陳氏族人結合了家傳拳術進行了改造的結果。比如現代陳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濃,但是又很突出太極拳的纏絲勁,十分明顯,這是用太極拳的勁法、原理對陳氏原傳外家拳進行部分變革的結果。這個問題歷來困擾了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研究和考證。使許多學者誤以為沿陳氏近代太極拳--陳王廷《拳經總歌》--戚繼光《拳經》這條路,就可以找到太極拳的源頭,從而把陳王廷作為中國最早的太極拳創始人,或者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
研讀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可知,其三十二式拳法乃是取自當時流行的十六家拳法,即使其中有內家拳或太極拳成分,也僅限於一兩個拳勢而已。所以其三十二式圖勢絕不可以視作為太極拳,戚繼光、陳王廷也絕不是太極拳的創造者和中間傳遞者。盡管戚氏在《拳經》篇內也曾經提"常山之蛇說",但是《孫子.九地》中有:"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作為熟讀兵書的傑出軍事將領,戚繼光很可能直接引用自《孫子》一書,而與太極拳無關。舉個形象的例子來說,如長江上游的支流很多,但是,除了沱沱河以外,其他支流都不是長江的源頭,盡管那些支流同樣豐富了長江的流量。那麼,太極拳的源頭究竟在哪裡?
事實證明:內家拳及太極拳系統的產生與道家及道教的內丹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內丹功既有動功,又有靜功,行、立、坐、卧各式功法一應俱全。其動功與民間武術的有機結合,從而產生了內家拳的雛形。這一結合,不僅使內丹功的動功具備了新的功能--技擊,而且還使外功拳術得到了升華,形成了一種在技擊實戰中威力巨大的內家拳術,這無疑是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上述說法絕非臆測,依據很多,比如太極十三丹動功這種太極拳的早期樸素形式所保留的道家丹功特徵及其拳術的屬性就是活的證據。它用形象而不是文字記載了從道家丹功、民間武術的結合到內家拳乃至太極拳形成這一歷史過度。
李派傳譜中有一段太極十三丹的說明文字:"以上名為十三總勢,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陰煉形之術也,分陰陽、文武火候,動靜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矣。八勢、五步妙法在其中矣。八卦錯綜運用變化之道與五行生可之理互相吻合,共成十三勢",這段文字不僅說明太極十三丹就是道家內丹功,而且也說明它同時也是丹道動功向太極拳術轉化的中間過度形式。解析十三丹的內容發現,原來"掤"、"捋"、"擠"、"按"、"采"、"挒"、"肘"、"靠"與"進"、"退"、"顧"、"盼"、"定"的太極拳十三勢,就融會在十三丹的各式動作中!它之所以稱之為"十三總勢"意即各種太極拳套路,均以此為母體,由此衍化而來!!!王宗岳《十三勢歌》中雲:"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過去,王宗岳究竟傳授拳架沒有,曾受到唐豪的懷疑,現在看來,李派所繼承的"太極十三丹"(十三總勢),就是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河南溫州縣的太極拳拳架之一!它與陳氏長拳、戚繼光《拳經》圖勢完全不同,卻與各派所傳的太極拳有著本質的相同。它雖經歷代多人傳遞至今仍保留著古老樸素的特色,保持了其道家內丹功動功的特徵,為太極拳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化石"。
研究太極拳的起源,絕不是簡單地對照一下拳勢名稱,而要從各個方面深入研究,比如基本拳理、輔助功法,尤其是可以從太極拳的各種內功修煉方法中進行研究。太極拳作為一種內功拳法,在它的整個傳遞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內功修煉方法的傳遞,往往拳架發生了極大的演變,而內功修煉方法並無多大的變化,這是由於內功的修煉很容易導致出偏(走火入魔),所以,歷代傳人必須慎重。
李派傳人將多種太極拳的內功修煉方法沿襲至今天,其中還有"太極釣蟾功"、"百日築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轉還丹功"、"聖胎培育還元功"等等。這些功法大都有坐卧功法,也大都講究在修煉過程中要"安爐立鼎"、"采葯"、"燒文火"、"燒武火"、"陰陽交媾"、"產嬰結丹",其功理、功法與《武當修真圖》相一致,而且,李派歷代傳人均以《武當修真圖》為練功指南,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內功修煉與道家的內丹功起碼是屬於同一個系統的近親功法。就是當今各派的內家拳也都有"以拳入道"的說法。目標就是所謂的煉成"純陽之體"拳法和技擊不過是"技藝之末",這就從另一個方面證明,太極拳及內家拳起源於道家內丹功與原始拳法的最初結合形式,而宋元時代的張三豐創造內家拳及太極拳是完全可能的。
從張三豐所在的時代到如今,由於年代久遠等諸多因素,已無連續、嚴密、完整的傳遞程序可供我們參考了,而太極拳的連續傳程也只能上朔至清朝康乾間的王宗岳。據李派殘存的拳譜資料記載,與王宗岳同時代擅太極拳者,尚有甘鳳池、張鳳儀、李鳳元、喬三秀、陸鳳治、陳鳳山、黃鳳歧等人。
張三豐的弟子有:李玄宗(道號"鐵蟾子")、王道宗(道號"金蟾子")、張清修、李靜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傳陳洲同,以下與內家拳源流交叉(見《王征南墓誌名》),至王征南斷代,後為王宗岳、甘鳳池、張鳳儀、喬三秀等人。自王征南以上,太極拳與內家拳是一體的,而征南以後則從內家拳里分離出來,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拳種。傳至清朝康熙、乾隆間,是太極拳的中興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太極拳家。王宗岳一支,由弟子蔣發廣為傳播,在河南溫州一帶興起,清代稱之為"河南派"或"溫州蔣派";甘鳳池、張鳳儀等人將太極拳傳播於江南部分地區,清代稱為"江南派",也稱"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釣蟾功是該派的絕技。清朝光緒年間,一百零八歲的甘淡然,字霈霖,為甘鳳池之曾孫,將"金蟾派"完整地傳給了李瑞東先生,並且沿襲到今天。
眾所周知,河南派由陳長興傳給楊祿禪,楊祿禪到北京廣為傳播,從而衍化出楊、武、李、吳、孫各派。
清朝光緒末年,由武當山雲游道士培元塵將"武當隱仙羽化猶龍派太極拳"傳給了北京的司星三,該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沿襲著。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金陵谷宗雲、谷宗秀兄弟擅長"金陵太極功",谷氏兄弟傳河南李六如,李傳北京夏桂勛,夏傳恆壽山(大力恆),此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流傳。
此外還有許多流派,比如清末民初宋書銘傳承的三十七式太極拳;由道士吳鑫泉傳承的"武當道家太極拳";由北京白雲觀安聲遠道長傳承的"原始太極拳"等流派,均各自有其傳遞程序,而大部分都與河南陳家溝毫無瓜葛。因此,"天下太極出陳溝"的說法,是根本無視客觀事實的存在的。
張三豐作為太極拳的創始人,還是中興者?這是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考證的。然而,張三豐曾經擴充、豐富了太極拳的內容,曾經傳播了太極拳術,這卻是不能隨意否定的。因為太極拳這種源於道家內丹功的拳法本身,可以找到許多證據。
10、歷史上張三豐真的那麼厲害嗎?
張三豐,當代金庸筆下武俠小說射鵰三部曲中《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中的人物,後又被其他小說家所引用,其小說中事跡與歷史上張三豐事跡有所不同,請以正史為准,不要相互混淆。
小說中,「武當七俠」之師,其被推為「天下第一高手」,乃名揚天下的一代武學大師。
除七個入室弟子外,門人可謂桃李天下,以天賦卓絕,悟性超然自創武當派,同武林門戶「少林派」分庭抗禮。其為人正氣凜然,寬和從容,頗有仙風道骨之姿,其是當世無出其右的武學奇才。
百歲之時自創「太極拳」、「太極劍」,將「武當派」發揚光大,威名遠揚武林豪傑無不拜服。
中文名
張三豐
其他名稱
邋遢道人,張真人,張君寶
登場作品
《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
性別
男
小說門派
「武當派」
人物關系
宋遠橋
學生
張無忌
學生
熱點關注
解讀 相傳此人不但被多位明朝皇帝下詔求見,還開宗立派活了兩多百歲
張三豐究竟活了多大?這還斯一個謎。據說朱元璋那次下詔求見他他已經一百三十七歲,十八年後永樂皇帝又想見他,那是她應該一百五十五歲,又有說法說他在永樂十四年(1416年)時入朝拜見永樂皇帝,那時他已經一百六十九歲了...
2017-10-21
人物形象
在不同武俠小說中,張三豐又被寫成了不同武學奇才,技擊之術冠絕天下(《英雄志》)。
當其最高境界「純陽無極功」、「太極拳」和「太極劍」練成後,更加所向無敵武功之深,已到了「無招勝有招」的最高境界,實為當世最高峰(《倚天屠龍記》)。
傳聞能發掌心雷,毀物十丈之外(《俠骨關》)。
張真人身材魁偉,體質異常,不論寒暑,皆只穿一衲一蓑。相傳其內家武功,乃參悟道家的內丹養生功法,轉化成強身技擊之術,據記載曾有「單丁殺賊百餘」的勇武事跡(《武道狂之詩》)。張君寶最先出現於小說《神鵰俠侶》結尾。
張三豐也是當代小說《倚天屠龍記》男主角張無忌的太師父,曾經逢「西狂」神鵰俠,楊過指導四招武功,其中三招為「推心置腹」、「四通八達」、「鹿死誰手」。
在當代小說緊接著《神鵰俠侶》之後的作品《倚天屠龍記》內,虛構小說中,君寶因緣際會在覺遠大師臨終前,聽到他背誦小說《九陽真經》的其中一部份,外加平時小說人物覺遠的傳授,以《九陽真經》得其純。
現代小說中給張三豐添加了七名弟子: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岩、張松溪、張翠山、殷梨亭、莫聲谷,合稱「武當七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