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藏象學說?
藏象學說
「藏象」二字,首見於《素問·六節藏象論》。藏指藏於體內的內臟,象指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包括各個內臟實體及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於外的各種徵象。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它是在歷代醫家在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下,概括總結而成的,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理論形成】
藏象學說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內經》。當時解剖所取得的直觀認識為藏象學說的形成打下了形態學的基礎。如《靈樞·經水》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臟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說明在《內經》時代,人們已自覺地把解剖知識引進了醫學領域,所記載的人體臟腑的位置、形態、大小等,即是中國古代醫家對人體解剖的真實記錄,許多數據都與現代解剖學非常相近。而且古代醫家憑借長期的生活、醫療實踐,對臟腑功能活動、臟腑與形體官竅的關系的認識已超越了解剖的范圍。
就生活實踐而言,如人飲食過飽則腹部脹滿,因而認識到脾胃居腹里,胃主納谷,脾主運化,有腐熟水谷的功能;人受涼感寒則病惡寒、發熱、咳嗽、鼻塞、流清涕,從而聯想到肺居胸中,外合皮毛,開竅於鼻,風寒外侵,由皮毛而影響及肺,就會發生這些症狀。這就清楚地說明,人體臟腑與其他組織器官雖然各有分工,但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就醫療實踐而言,古代醫學家經過多次的重復,從病理現象推論出生理功能,如耳鳴、聽覺不敏的疾患,從腎著手治療而獲效,於是得出「腎開竅於耳」的理論。此外,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對藏象學說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關臟腑及其他組織器官的屬性及其功能活動,臟腑器官構造與功能間互根互用的關系等都可用陰陽加以概括。為了更清楚地說明五臟六腑的特性以及臟腑間的關系,則運用五行學說加以解釋,一方面把五行歸屬於五臟,另一方面用五行的生克規律說明臟腑間的生化制約,使之處於平衡的運動狀態。這就使藏象學說更為系統化、理論化。
在《內經》所奠定的基礎上,《難經》對臟腑的解剖形態和功能的認識又增進了一步,首次提出「左腎右命門」的觀點,促進了後世對命門的認識與爭鳴。《中藏經》以脈證為中心,分述五臟六腑的寒熱虛實,判斷證候的順逆,形成了系統的臟腑辨證理論。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記述了五臟六腑的輕重、大小、長短、闊狹、容量等,將五臟、五時(春、夏、長夏、秋、冬)、五方(東、南、中、西、北)、五體(筋、脈、肉、皮、骨髓)等納入五行的范疇,說明臟腑器官之間及與自然界的整體聯系。對於雜病,則以五臟為中心,分列病證並闡述其證治方葯。宋代兒科學家錢乙,治病以五臟為綱,配合五腑(六腑除三焦外)、五官、五志等進行辨證,認為五臟的發病特點是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並對五臟為病的常見症狀作了歸納,立法用葯頗具匠心,對後世影響很深。金代張元素,以臟腑寒熱虛實來分析病機,進行辨證治療,並從補虛、瀉實、溫寒、清熱幾個方面提出常用方葯,對臟腑辨證作出很大的貢獻。金元醫家李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論點,突出脾胃在發病中的重要性,立方用葯側重補中升陽。清代葉天士提出了養胃陰的理論和方葯,補充和發展了李東垣的內傷脾胃學說。另一位清代醫家王清任認為業醫治病,當先明臟腑,並躬身實踐,解剖屍體,對傳統理論提出某些質疑,如否定「心主思」之說,認為「靈機記性在腦不在心」。這一矢志實踐的精神十分可貴。經過歷代醫家長期的探索和實踐,藏象學說逐步成為中醫學基礎理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來源於古代的解剖知識。如《靈樞·經水》中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二是長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例如因皮膚受涼而感冒,會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因而認識到皮毛、鼻竅和肺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三是長期醫療經驗的總結。如從一些補腎葯能加速骨折癒合的認識中產生了「腎主骨」之說。
藏象學說是一種獨特的生理病理學理論體系。其中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心、肺、脾、肝、腎等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講,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臟腑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臟、腑、奇恆之臟三類:肝心脾肺腎稱為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稱為六腑;奇恆六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五臟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共同生理特點則受盛和傳化水谷。臟病多虛,腑病多實;臟實可瀉其腑,腑虛者可補其臟。
【五臟】
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裡。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3.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
4.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裡。
5.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裡。
【六腑】
1.膽:生理功能:貯存和排泄膽汁,膽主決斷。
2.胃:生理功能:受納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3.小腸;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別清濁,小腸主液。
4.大腸: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大腸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氣,總司氣機和氣化,為水液運行的道路。
【奇恆之腑】
形態中空與腑相似,功能貯藏精氣與臟相同,除膽為六腑之外,皆無表裡配合,也沒有五行配屬。
【臟腑關系】
1.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古人在理論上多以五行生剋乘侮來進行闡述,目前從各臟的生理功能上來闡述相互關系。
(1)心與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氣,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氣血相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
(2)心與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統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心與脾關系密切。
(3)心與肝:木生火的必要關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關系。
(4)心與腎:水克火,心火下降於腎,腎水上濟於心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的關系。
(5)肺與脾;土生金的母子關系;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輸布依靠肺脾的配合。
(6)肺與肝:金克木的關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協調,調節全身氣機。
(7)肺與腎:金生水同源關系,二者協調調節水液代謝與呼吸運動。
(8)肝與脾:木克土關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與脾主運化相互影響,肝臟生血的生成貯藏運行方面密切相關。
(9)肝與腎:水生木,肝腎同源,精血互生關系;肝主疏地與腎主藏精相互制約。肝腎陰陽相互影響。
(10)脾與腎:土克水,先天與後天的關系;相互資生互為因果,肝陽根於腎陽。
2.六腑之間的關系
六腑,以「傳化物」為其生理特點,六腑之間主要體現於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的相互聯系與密切配合。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以通為補。
3.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臟與腑之間是陰陽表理關系,臟為陰,腑為陽,陰陽互為表裡。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心包絡與三焦。
2、中醫的藏象學說是怎樣形成的?
藏象學說的形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來源於古代的解剖知識。如《靈樞·經水》中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二是長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例如因皮膚受涼而感冒,會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因而認識到皮毛、鼻竅和肺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三是長期醫療經驗的總結。如從一些補腎葯能加速骨折癒合的認識中產生了「腎主骨」之說。
藏象學說是一種獨特的生理病理學理論體系。其中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心、肺、脾、肝、腎等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講,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臟腑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勝、腑、奇恆之臟三類:肝心脾肺腎稱為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膀、三焦稱為六腑;奇恆六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五臟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共同生理特點則受盛和傳化水谷。臟病多虛,腑病多實;臟實可瀉其腑,腑虛者可補其臟。
3、請問專家: 藏象學說科學嗎,我們怎樣用到生活中,有沒有相關書籍可以詳細參考,其中關於經絡的內容好像與
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臟,古作藏,指居於體內的臟腑;象,指臟腑的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於體外的種種徵象。
現代更廣義的藏象五系統: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現代分形藏象五系統。
「藏象」二字,首見於《素問·六節藏象論》。藏指藏於體內的內臟,象指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包括各個內臟實體及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於外的各種徵象。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它是在歷代醫家在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下,概括總結而成的,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藏象學說的形成 藏象學說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內經》。當時解剖所取得的直觀認識為藏象學說的形成打下了形態學的基礎。如《靈樞·經水》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臟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說明在《內經》時代,人們已自覺地把解剖知識引進了醫學領域,所記載的人體臟腑的位置、形態、大小等,即是中國古代醫家對人體解剖的真實記錄,許多數據都與現代解剖學非常相近。而且古代醫家憑借長期的生活、醫療實踐,對臟腑功能活動、臟腑與形體官竅的關系的認識已超越了解剖的范圍。就生活實踐而言,如人飲食過飽則腹部脹滿,因而認識到脾胃居腹里,胃主納谷,脾主運化,有腐熟水谷的功能;人受涼感寒則病惡寒、發熱、咳嗽、鼻塞、流清涕,從而聯想到肺居胸中,外合皮毛,開竅於鼻,風寒外侵,由皮毛而影響及肺,就會發生這些症狀。這就清楚地說明,人體臟腑與其他組織器官雖然各有分工,但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就醫療實踐而言,古代醫學家經過多次的重復,從病理現象推論出生理功能,如耳鳴、聽覺不敏的疾患,從腎著手治療而獲效,於是得出「腎開竅於耳」的理論。此外,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對藏象學說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關臟腑及其他組織器官的屬性及其功能活動,臟腑器官構造與功能間互根互用的關系等都可用陰陽加以概括。為了更清楚地說明五臟六腑的特性以及臟腑間的關系,則運用五行學說加以解釋,一方面把五行歸屬於五臟,另一方面用五行的生克規律說明臟腑間的生化制約,使之處於平衡的運動狀態。這就使藏象學說更為系統化、理論化。
在《內經》所奠定的基礎上,《難經》對臟腑的解剖形態和功能的認識又增進了一步,首次提出「左腎右命門」的觀點,促進了後世對命門的認識與爭鳴。《中藏經》以脈證為中心,分述五臟六腑的寒熱虛實,判斷證候的順逆,形成了系統的臟腑辨證理論。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記述了五臟六腑的輕重、大小、長短、闊狹、容量等,將五臟、五時(春、夏、長夏、秋、冬)、五方(東、南、中、西、北)、五體(筋、脈、肉、皮、骨髓)等納入五行的范疇,說明臟腑器官之間及與自然界的整體聯系。對於雜病,則以五臟為中心,分列病證並闡述其證治方葯。宋代兒科學家錢乙,治病以五臟為綱,配合五腑(六腑除三焦外)、五官、五志等進行辨證,認為五臟的發病特點是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並對五臟為病的常見症狀作了歸納,立法用葯頗具匠心,對後世影響很深。金代張元素,以臟腑寒熱虛實來分析病機,進行辨證治療,並從補虛、瀉實、溫寒、清熱幾個方面提出常用方葯,對臟腑辨證作出很大的貢獻。金元醫家李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論點,突出脾胃在發病中的重要性,立方用葯側重補中升陽。清代葉天士提出了養胃陰的理論和方葯,補充和發展了李東垣的內傷脾胃學說。另一位清代醫家王清任認為業醫治病,當先明臟腑,並躬身實踐,解剖屍體,對傳統理論提出某些質疑,如否定「心主思」之說,認為「靈機記性在腦不在心」。這一矢志實踐的精神十分可貴。經過歷代醫家長期的探索和實踐,藏象學說逐步成為中醫學基礎理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來源於古代的解剖知識。如《靈樞·經水》中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二是長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例如因皮膚受涼而感冒,會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因而認識到皮毛、鼻竅和肺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三是長期醫療經驗的總結。如從一些補腎葯能加速骨折癒合的認識中產生了「腎主骨」之說。
藏象學說是一種獨特的生理病理學理論體系。其中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心、肺、脾、肝、腎等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講,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臟腑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臟、腑、奇恆之臟三類:肝心脾肺腎稱為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稱為六腑;奇恆六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五臟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共同生理特點則受盛和傳化水谷。臟病多虛,腑病多實;臟實可瀉其腑,腑虛者可補其臟。
五臟
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裡。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3.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
4.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裡。
5.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裡。
六腑
1.膽:生理功能:貯存和排泄膽汁,膽主決斷。
2.胃:生理功能:受納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3.小腸;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別清濁,「小腹主液」。
4.大腸: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大腸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氣,總司氣機和氣化,為水液運行的道路。
編輯本段奇恆之腑形態中空與腑相似,功能貯藏精氣與臟相同,除膽為六腑之外,皆無表裡配合,也沒有五行配屬。
臟腑之間的關系
1.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古人在理論上多以五行生剋乘侮來進行闡述,目前從各臟的生理功能上來闡述相互關系。
(1)心與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氣,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氣血相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
(2)心與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統血,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心與脾關系密切。
(3)心與肝:木生火的必要關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關系。
(4)心與腎:水克火,心火下降於腎,腎水上濟於心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的關系。
(5)肺與脾;土生金的母子關系;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輸布依靠肺脾的配合。
(6)肺與肝:金克木的關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協調,調節全身氣機。
(7)肺與腎:金生水同源關系,二者協調調節水液代謝與呼吸運動。
(8)肝與牌:木克土關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與脾主運化相互影響,肝臟生血的生成貯藏運行方面密切相關。
(9)肝與腎:水生木,肝腎同源,精血互生關系;肝主疏地與腎主藏精相互制約。肝腎陰陽相互影響。
(10)脾與腎:土克水,先天與後天的關系;相互資生互為因果,肝陽根於腎陽。
2.六腑之間的關系
六腑,以「傳化物」為其生理特點,六腑之間主要體現於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的相互聯系與密切配合。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以通為補。
3.臟與腑之問的關系
臟與腑之間是陰陽表理關系,臟為陰,腑為陽,陰陽互為表裡。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心包絡與三焦。
藏象五系統
鄧宇等,1999年提出分形藏象五系統
心系統: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裡。
肺系統: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脾系統: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
肝系統: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裡。
腎系統: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裡。
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現代研究2002年著作
第一編 陰陽、五行學說的現代研究
第一章 陰陽、五行學說醫學內涵的研究
第二章 陰陽、五行學說多學科研究
第二編 藏象學說的現代研究
第一章 藏象學說的形成、內涵與特色
第二章 中醫藏象心系統的現代研究
第三章 中醫藏象肺系統的現代研究
第四章 中醫藏象脾系統的現代研究
第五章 中醫藏象肝系統的現代研究
第六章 中醫藏象腎系統的現代研究
第七章 中醫藏象腦系統的現代研究
第八章 中醫臟腑相關理論的現代研究
第三編 氣血理論的現代研究
第一章 氣的現代研究
第二章 血的現代研究
第四編 病因病機學說的現代研究
第一章 中醫病因病機學說的形成、內涵與特色
第二章 中醫六淫理論的現代研究
第三章 中醫七情理論的現代研究
第四章 中醫痰飲理論的現代研究
第五編 經絡學說的現代研究
第一章 十二經脈的現代研究
第二章 奇經八脈的現代研究
第六編 中醫治則治法的現代研究
第一章 中醫治則治法理論的形成和特色
第二章 中醫治則法的現代研究
第七編 人格體質理論的現代研究
第一節 中醫人格體質理論的形成與特色
第二節 中醫人格體質理論的現代研究
第八編 新理論、新技術在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應用
第一章 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路與中醫葯研究
第二章 細胞生物學理論與技術在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應用
第三章 分子生物學理論與技術在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應用
第四章 中醫學在遺傳方面的研究
第五章 軟科學理論與方法在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應用
第九編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學探討
第一章 傳統中醫現代的科技發展探討
第二章 理性繼承,務實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科研選題探討
第三章 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的研究
第四章 中醫基礎理論現代研究——艱難的探索
附 特約專家論壇
藏象近代革命簡史表
(引子:1980年,雷順群, 系統論與藏象學說(一), - 遼寧中醫雜志, 1980。1983年,續系統論與藏象學說(二) - 遼寧中醫雜志, 1983)
序幕
1994年,肖烈鋼.試論藏象學說中的五臟系統特性[J].陝西中醫,1994,15(5):211-213。側重、強調藏象學說中五『臟』系統(器官的)有整體性、聯系性、有序性、自主性作了較為系統地闡述,說明了藏象學說中的五臟系統思想,其本質與現代系統論是一致的,然又有其特點。
革命
藏象五系統:心系統,肝系統,肺系統,脾系統,腎系統。分形藏象五系統。
1999年,鄧宇,等; 藏象分形五系統的新英譯 [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1999年09期分形藏象五系統,心系統,肝系統,肺系統,脾系統,腎系統,藏象五系統,超脫出心肝脾肺腎五臟腑,五器官的傳統局限性認識。
鄧宇 等,1999年,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葯學雜志,1999。
拓展
2002年,《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現代研究:基礎與臨床》,廣州中醫葯大學,鄧中炎主編,鄧鐵濤主審。藏象心系統,肝系統,肺系統,……腦系統等。
2005年,趙喜,心主神明論《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學版)》> 2005年6月2卷3期。心系統。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有路徑之意。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的主幹。絡,有網路之意。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經絡內屬於臟腑,入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此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
研究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之間的關系的理論,稱為經絡學說。是中醫學分析人體生理、病理和對疾病進行診療的主要依據之一。「經絡」一詞首先見《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又如《靈樞·脈經》中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經絡學說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經絡系統各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表現,經絡中血氣的運行與自然界的關系,經脈循行路線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經絡與臟腑的關系等等。
經絡學說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針灸、推拿、氣功等醫療實踐為基礎,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結合當時的解剖知識和藏象學說,逐步上升為理論的,其間受到了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黃帝內經》的問世,標志著經絡學說的形成。《內經》中系統地論述了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屬絡臟腑,以及十二經脈發生病變時的證候;記載了十二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等的內容;對奇經八脈也有分散的論述;並且記載了約160個穴位的名稱。
經絡系統,由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所組成。經絡在內能連屬於臟腑,在外則連屬於筋肉、皮膚。
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經氣」。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四個方面。
經絡學說在臨床上可以應用於解釋病理變化、協助疾病診斷,以及指導臨床治療三個方面。
4、結合中醫藏象學說,中醫脾胃養生如何保健
養生,又名攝生、道生、保生等,保養身體之謂。換言之,養抄生是指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等措施而進行的一種健身益壽活動。中醫zd養生流派有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及葯餌之分。養生內容廣泛,方法眾多,而以調飲食、慎起居、適寒溫、和喜怒為其基本養生觀點。
5、什麼叫藏象學說?其主要特點是什麼?
藏象學說的形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來源於古代的解剖知識。如《靈樞·經水》中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二是長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例如因皮膚受涼而感冒,會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因而認識到皮毛、鼻竅和肺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三是長期醫療經驗的總結。如從一些補腎葯能加速骨折癒合的認識中產生了「腎主骨」之說。藏象學說是一種獨特的生理病理學理論體系。其中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心、肺、脾、肝、腎等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講,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臟腑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勝、腑、奇恆之臟三類:肝心脾肺腎稱為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膀、三焦稱為六腑;奇恆六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五臟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共同生理特點則受盛和傳化水谷。臟病多虛,腑病多實;臟實可瀉其腑,腑虛者可補其臟。藏象學說具有許多特點,但其主要特點則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系統整體觀,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1. 以臟腑分陰陽,一陰一陽相為表裡,臟與腑是一個整體。考試大網站收集如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以及心包與三焦,構成表裡關系。其主要依據是:經絡循行路線的陰陽相對和相互絡屬;相表裡之一臟一腑間在生理功能上的緊密聯系。2. 五臟與形體諸竅聯結成一個整體。藏象學說的整體觀認為,五臟各有外候,與形體諸竅之間各有特定的聯系:如心,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開竅於舌;肺,其華在毛,其充在皮,開竅於鼻;脾,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肉,開竅於口;肝,其華在爪,其充在筋,開竅於目;腎,其華在發,其充在骨,開竅於耳及二陰。
6、中醫的藏象學說指的什麼?
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府,通稱為臟腑。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型態;二指「徵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像」,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藏」。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奇恆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7、臟象學說的研究方向 及應用
研究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聯系的學說。古代臟與藏字相通,又稱藏象學說。藏指藏居於體內的臟腑;象指臟腑的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於體外的各種徵象。
臟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按照臟腑的生理功能特點,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的溝通,配合六腑,聯系皮、肉、筋、骨、脈及目、舌、口、鼻、耳等組織,這樣人體內各臟腑、組織、器官便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按照臟象學說的理論,心與小腸相絡屬,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開竅於舌;肺與大腸相絡屬,其華在毛,其充在皮,開竅於鼻;肝與膽相絡屬,其華在爪,其充在筋,開竅於目;脾與胃相絡屬,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開竅於口;腎與膀胱相絡屬,其華在發,其充在骨,開竅於耳和二陰。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它們的生成、轉化和輸布,必須通過不同的臟腑機能活動才能完成;而臟腑組織器官的各種機能活動,又無不以精、氣、血、津液作為物質基礎。臟象學說認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與五臟的生理活動有著密切關系。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正常,有賴於五臟生理功能的平衡協調。
由此看來,臟象學說不僅要研究臟腑的形態、部位、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而且要探究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的關系,臟腑與組織器官的關系,臟腑與精氣血津液的關系,以及臟腑與精神情志的關系等。因此,臟象學說中的心、肺、肝、脾、腎等臟器的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中醫臟象中的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則可能分散在中醫臟象學說中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8、藏象學說將人哪幾類,並敘述各自的生理特點?
藏象學說將人哪幾類,並敘述各自的生理特點?
9、藏象學說是什麼
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來源於古代的解剖知識。如《靈樞·經水》中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二是長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例如因皮膚受涼而感冒,會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因而認識到皮毛、鼻竅和肺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三是長期醫療經驗的總結。如從一些補腎葯能加速骨折癒合的認識中產生了「腎主骨」之說。
藏象學說是一種獨特的生理病理學理論體系。其中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心、肺、脾、肝、腎等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講,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臟腑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勝、腑、奇恆之臟三類:肝心脾肺腎稱為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膀、三焦稱為六腑;奇恆六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五臟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共同生理特點則受盛和傳化水谷。臟病多虛,腑病多實;臟實可瀉其腑,腑虛者可補其臟。 五臟 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裡。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3.脾: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
4.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裡。
5.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裡。 六腑 1.膽:生理功能:貯存和排泄膽汁,膽主決斷。
2.胃:生理功能:受納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3.小腸;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別清濁,「小腹主液」。
4.大腸: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大腸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氣,總司氣機和氣化,為水液運行的道路。 奇恆之腑 形態中空與腑相似,功能貯藏精氣與臟相同,除膽為六腑之外,皆無表裡配合,也沒有五行配屬。 臟腑之間的關系 1.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古人在理論上多以五行生剋乘侮來進行闡述,目前從各臟的生理功能上來闡述相互關系。
(1)心與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氣,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氣血相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
(2)心與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統血,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心與脾關系密切。
(3)心與肝:木生火的必要關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關系。
(4)心與腎:水克火,心火下降於腎,腎水上濟於心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的關系。
(5)肺與脾;土生金的母子關系;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輸布依靠肺脾的配合。
(6)肺與肝:金克木的關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協調,調節全身氣機。
(7)肺與腎:金生水同源關系,二者協調調節水液代謝與呼吸運動。
(8)肝與牌:木克土關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與脾主運化相互影響,肝臟生血的生成貯藏運行方面密切相關。
(9)肝與腎:水生木,肝腎同源,精血互生關系;肝主疏地與腎主藏精相互制約。肝腎陰陽相互影響。
(10)脾與腎:土克水,先天與後天的關系;相互資生互為因果,肝陽根於腎陽。
2.六腑之間的關系
六腑,以「傳化物」為其生理特點,六腑之間主要體現於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的相互聯系與密切配合。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以通為補。
3.臟與腑之問的關系
臟與腑之間是陰陽表理關系,臟為陰,腑為陽,陰陽互為表裡。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心包絡與三焦。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藏象五系統 Deng's的 鄧宇等,1999年提出分形藏象五系統
1.心系統
: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裡。
2.肺系統:
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3.脾系統:
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
4.肝系統:
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裡。
5.腎系統:
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