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春夏秋冬四季,幾點起床、睡覺最適宜 對身體好?
早春一般晚九百點半~十點之前睡最佳,早晨7點鍾起床,夏季由度於新陳代謝快,所以晚10點之前睡就好了,早晨問自然醒,秋季要適當增加睡眠答,冬季起床時間最佳為8點鍾,秋版冬睡眠時間也要10點前休息,因為晚10點~凌晨2點鍾五臟自我修權復時間,
2、夏季養生有什麼原則?
夏季氣候由溫轉熱,是萬物茂盛秀麗的季節,艷陽普照,地氣蒸騰,天地之氣交合,此氣候環境對生物的生長發育十分有利,如能適應夏季氣候,正確調養,就可使機體積蓄充足的陽氣,從而提高人的抵抗能力,以適應秋冬之季氣候的變化。
《養生論》上說:夏季稱作蕃秀,天地之氣相交,萬物開花結果,人們應夜卧早起,沐浴朝陽,使心情平靜,不要惱怒,使花成果,使氣得泄,這就順應夏季之氣候,符合養生的規律。不然就傷心,到秋季就發生疾病,因為夏季養生之氣儲備不足,冬天到了病就會加重。書中還說:夏季天氣炎熱,應當吃豆類消暑,不可一味地飲用熱食。不要飲溫湯,不要吃得太飽,不要在濕處睡覺,不要穿濕衣服。
農歷四月是夏季的第一個月,又稱孟夏。這個月是天地交泰、萬物開花的季節,應當晚卧早起,來接受天地之精氣。不要大怒大泄,憤怒與發泄都會傷元氣。衣服應當穿暖和。這個月肝臟功能漸漸減衰,心臟功能漸漸增生,應當增加酸味,減少苦味,來補腎助肝,調養胃氣。要節制房事來壯腎水,應當靜養來平息心火。
夏天喝水多,胃液易被沖淡,從而降低了胃液的殺菌能力,易使細菌進入腸道。濕熱的氣候環境適合細菌的生長繁殖,食物極易腐爛變質。因此,夏季更要把好病從口入關。夏季炎熱,不能只圖一時之快,過於避熱趨涼。《頤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但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不然,飲冷無度會使腹中受寒,導致腹痛、嘔吐、下痢等胃腸道疾病,這對中老年體弱者尤為重要。此外,還應注意不在室外露宿,睡眠時不要用電扇直吹,避免在樹陰下、水亭中及過堂風很大的過道久停,因老年人氣血虛弱,加之夏天人體腠理開疏,如不留心防寒,很容易受風而患癱,手足麻木,甚則半身不遂等。
從小暑至立秋,人們俗稱「伏夏」,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中醫養生家發現,一些冬季常發生的慢性疾病及一些陽虛陰盛的疾病,往往能夠通過伏夏的調養,使病情好轉甚至痊癒。
3、夏季有哪些養生食譜?白天晚上分別吃什麼好睡覺?
炎炎夏日將至,夏季養生該怎麼進行呢,根據皇帝內經的夏季養生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夏季睡眠的三大講究 每到夏天,夜間氣溫高、濕度高,睡眠質量或多或少有些影響。有時貪涼的人群睡了一覺,醒來竟發現,自己腰酸背痛加頭疼,白天上班工作更顯得乏力。那麼,夏日睡眠都有哪些講究呢? 1、入睡後忌開電風扇 入睡後人體血液循環減慢,抵抗力減弱,整夜開著電風扇吹風睡覺,極易受涼,引起感冒。 2、忌袒胸露腹睡覺 人體的腹部和胸部皮膚溫度幾乎固定不變,因此即便熱得難以入睡時,也常有人因胸腹保暖不夠,導致受涼發生腹痛腹瀉。因此無論天氣多熱,都應在胸部腹部蓋上被子或毯子,以免受涼而生病。 3、忌用涼水擦席子 有人誤以為,用涼水擦涼席、草席、竹席可以更涼快些。其實,人體在炎夏極易出汗,涼席本身並不幹燥,如再用涼水濕布擦洗,更增加了睡床的濕度,成為各類黴菌、細菌的滋生地。正確的辦法是,用溫水、熱水擰干抹布再擦拭涼席,同時可用電風扇徹底風干涼席,方可安然入睡。 夏三月調養,中醫里有大學問 夏日心情:心靜自然涼 中醫把人體的五種情志——喜、怒、憂、思、恐,分別對應心、肝、肺、脾、腎五臟,並由心統領。黃帝內經之《靈樞·靈蘭秘典》中這樣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這句話把五臟中的心比做一個國家的君主,它掌控著人體的心神與情志。 夏季和心在五行當中均屬於火。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觀點,盛夏的自然之火與體內的心火可以相互影響。烈日酷暑,容易使人心煩意躁;而躁動不寧的心緒,可以使人更覺暑熱難擋。此外,「五志過極皆化火」,也就是說五種情志過度都可以化火。心屬火,情志之火都可以波及到心。因此在盛夏期間,我們應當做到「使志無怒」,清心寡慾,恬淡虛無,靜養心神。就像嵇康在《養生論》中所說,「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減少,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這正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心靜自然涼」。 夏日飲食,勿忘「酸咸之品」 夏天吃什麼?中醫營養學認為,夏日飲食宜溫涼有節,顧護脾胃。小孩或年輕人在酷暑時,往往喜歡貪涼飲冷,飲料非冰鎮不喝,三餐非生冷不吃。卻不知日復一日地飲冷食寒,會慢慢地損傷脾胃之氣,影響人體的消化功能,容易出現胃痛、食慾減退、腹瀉等症狀。因此,夏季進食應以溫為宜,不宜過食寒涼,要顧護人體的脾胃之氣。脾胃為「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的源泉。一旦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不足,會引起全身各臟器的病變。 夏天心、脾、胃三臟腑最容易受損,應當格外注重這三臟器的飲食調補,可食用薏仁、芡實、山葯等以健脾養胃。在黃帝內經之《素問·臟氣法時論》中還提出,「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這句話告訴我們,夏季也可多食酸味或鹹味之品來養心。其原因在於,夏天易多汗,而中醫理論認為「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會導致心氣不足、氣津兩虧。為此,我們可有選擇性地食用一些酸味之品,如烏梅、五味子煎湯代茶等,它們非但可補氣,還能生津止渴。 夏天容易心火亢盛,中醫認為鹹味入腎,有補腎的作用,通過補腎水來調劑心火,使心火不易亢盛。此外,鹹味之品還能補充因汗液流失而缺少的鈉,以此來確保人體水電解質的平衡。 夏日居家:祛濕邪可防病 夏日防濕邪,也是黃帝內經中講述的一種生活方式。中醫理論認為,「濕傷肉」,即感染了濕邪後,就會損傷人體肌膚,患上常見的風濕性關節炎等。黃帝內經中有記載,「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濕邪損傷人體,總是從下部開始的。比如常見的腳氣、下肢潰瘍等。因此,盛夏季節里,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風、防潮、隔熱。如果室內過於潮濕,空氣污濁,不僅傢具、衣物發霉、長毛而損壞,還能損傷人體陽氣。有些國家對兒童風濕病的研究證明,50%以上的患兒是由於住在潮濕的屋內造成的。
4、夏天我們該怎麼吃,怎麼睡才叫養生
夏季養生,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於機體表面。夏天的特點是燥熱,「熱」以「涼」克之,「燥」以「清」驅之。因此,清燥解熱是夏季養生的關鍵。
盛夏酷暑蒸灼,人易感到睏倦煩躁和悶熱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神清氣靜,做到神清氣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內生。注意養心,夏季是心臟病的高發期,中醫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應」心的陽氣在夏季最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臟的養生保健。夏季養生重在精神調攝,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加油。心靜人自涼,可達到養生的目的。
夏天養心安神之品有茯苓、麥冬、小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等,這些都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在飲食方面,應多吃小米、玉米、豆類、魚類、洋蔥、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蘆筍、南瓜、香蕉、蘋果等,少吃動物內臟、雞蛋黃、肥肉、魚子、蝦等,少吃過鹹的食物,如咸魚、鹹菜等。
以下四種夏日常見護心瓜果大家可以多多食用。
西瓜:除煩止渴、清熱解暑。適用於熱盛傷津、暑熱煩渴、小便不利、喉痹、口瘡等症。
黃瓜:皮綠汁多脆嫩鮮美,含水量約為97%,是生津解渴的佳品。鮮黃瓜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除濕、滑腸、鎮痛也有明顯效果,夏季便秘者宜多吃。
桃:生津、潤腸、活血、消積。適用於煩渴、血淤、大便不暢,小便不利,脹滿等症。每日午、晚飯後食用兩個。
苦瓜:苦瓜味甘苦性寒,老瓜逐漸變黃紅色,味甘性平。它能除熱邪、解勞乏、清心明目,工作勞累的人可以多吃些。
夏季運動量不宜過大、也不能過於劇烈運動,應以溫和運動以少許出汗為宜,以免運動量過大、出汗過多損傷心陰。對於夏季依然堅持鍛煉身體的人可以選擇練太極拳、自然養生操、太極拳動靜相兼,剛柔相濟,開合適度,起伏有致,身端形正不偏倚,正氣存於內而風邪不可侵,與自然的陰陽消長相吻合,可謂夏季最佳的養心運動之一。自然養生操有形神並修,養心聚神,對身心健康特別有利。
夏季養生之睡眠篇保持床鋪整潔
夏天炎熱,易生菌,保持床鋪整潔不但可使人有個良好的睡眠環境而且還可以有份好的睡眠心情。注意寢室的溫度、濕度一般舒適的溫度為20-23℃,相對濕度50%-70%為佳。20℃以下會使人有寒冷的感覺,而超過23℃,會使人有熱的感覺,表現為難以入睡,甚至掀開被子。另外寢室的通風要好。
注意選用卧具,卧具對睡眠質量的影響特別大,床和被子要軟硬適當。在所有卧具中,枕頭、涼席的作用舉足輕重。枕頭不宜太高,在炎熱的夏天再使用布棉枕頭會使頭頸長痱子,汗水浸濕枕頭沒有及時洗凈晾曬,汗臭霉臭味會使人昏頭昏腦。夏天睡宜用天然草本植物精細編織而成的草席或以中國特有的瓷竹、毛竹為原料製成的竹席,用竹子等材料製作的涼枕。
5、夏季養生有什麼好建議?
夏季養生四原則
1、健脾除濕:濕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氣,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們經常感覺胃口不好,容易腹瀉,出現舌苔白膩等症狀,所以應常服健脾利濕之物。一般多選擇健脾芳香化濕及淡滲利濕之品,如藿香、蓮子、佩蘭等。
2、清熱消暑:夏日氣溫高,暑熱邪盛,人體心火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葯物,如菊花、薄荷、金銀花、連翹、荷葉等來祛暑。
3、補養肺腎:中醫認為,按五行規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要注意補養肺腎之陰。可選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氣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過,耗傷津氣。
4、冬病夏治:夏季養生免不了冬病夏治。所謂冬病夏治,即夏天人體和外界陽氣盛,用內服中葯配合針灸等外治方法來治療一些冬天好發的疾病。如用鮮芝麻花常搓易凍傷處,可預防冬季凍瘡;用葯膏貼在穴位上,可治療冬季哮喘和鼻炎。
夏季養生葯茶
1、刺五加強心茶
材料:刺五加5錢、桂圓各5錢,玉竹3錢。
功效:刺五加活血去瘀、益智安神;桂圓補心血、安心神;玉竹滋陰生津、潤肺養胃。
適合對象:疲倦無力、頭暈嗜睡、動則易喘、臉色蒼白、唇色淡白、頭暈目眩、健忘、記憶力減退等氣血虛弱者。
2、麥冬滋陰茶
材料:麥冬5錢,五味子1錢、百合、枸杞各3錢。
功效:麥冬清熱養陰、潤肺養胃;五味子收斂元氣、寧心安神;百合滋陰、避免口乾舌燥;枸杞補陰、補精血、益腎養肝。
適合對象:心跳過快、心悸失眠、口瘡口破、大便干結、小便量少色黃等心陰不足者。
3、東洋參溫暖茶
材料:東洋參2錢,當歸1.5錢,桑椹2錢,葛根、黃耆各3錢。
功效:東洋參補元氣、補益肺脾、安定神志;黃耆補中益氣、利水退腫、降血糖;當歸活血;桑椹涼補肝腎、滋補陰血;葛根可發汗解熱、降血壓。
適合對象:畏寒怕冷、臉色蒼白、四肢冰冷、胸悶等心陽虛弱者。
6、夏季怎樣養生
7、夏天該怎麼養生?
1、晚睡早起
夏季就是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生活,尤其是炎熱的夏季,注意健康的生活習慣就是很重要的。夏季日照時間延長,晝長夜短更明顯,老年人在這個季節的作息時間不妨順應自然界變化稍作調整,建議就寢時間在晚上10點之前,起床時間在早上6點左右左右。每天午時小憩片刻,但要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半小時為宜。午睡醒後不要立即起床,因為此時腦部供血量不足,會出現短暫的腦功能紊亂,使人感到頭昏腦漲,最好靜躺10分鍾後再起床。
2、飲食清淡
飲食的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及時的進行生活的護理,飲食的調節對我們的健康也是有很多的好處的。注意衛生夏季老年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差,所以飲食宜清淡,盡量多食容易消化且富有營養的新鮮食品,盡量避免或減少吃隔夜食品,飲食也要定時定量,有規律,不能過飽與過飢,餐間可吃些新鮮干凈的瓜果。夏季是胃腸病的高發季節,同樣也是瓜果上市較多的季節,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食物中毒。
3、防暑避濕、謹防疾病
夏季就是要注意防暑,比幾個暑熱對我們身體造成的危害也是不能忽視的。夏季暑熱濕盛,故高溫天老年人要避免或減少外出,確需外出時要戴草帽或掌陽傘,不要讓太陽直射頭部,特別是體弱多病的老年人忌在烈日下走路或暴曬,以防中暑。對汗濕了的衣服要勤換勤洗,常洗澡,保持皮膚清潔,預防皮膚病,晚上還應多注意保暖,以免受涼而誘發疾病。
8、夏季養生午睡有哪些好處?
每天午睡,有益心臟
與不午睡的人相比,午睡的人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會降低40%。午睡45分鍾還能降低血壓。夏季其實並不需要長時間午睡,當有困意的時候低下頭閉目養神效果也很好。
在12—13點間午睡,避免體重增加
每晚睡眠5—7個小時的人比那些每晚睡眠7—9個小時的人肥胖可能性增加了50%;每晚只睡2—4個小時的人,肥胖可能性增加了73%。12—13點間,大部分人的體能都會出現衰 退,最適合午睡。也不要太晚午睡,下午15點後午睡就會影響到晚上的睡眠質量。
睡10分鍾,提高記憶力和創造性
睡覺能將暫時性記憶轉化為永久性記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發現,人每天會喪失部分吸收新知識的能力,午睡能逆轉這種衰退。發表在《睡眠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10分鍾的午睡是恢復認知功能的最佳時長。但對於具有創造力的思索過程和重要的記憶鞏固來說,至少需要60—90分鍾的長時間午睡。
9、夏天怎麼養生
一是健脾除濕。濕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氣,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們經抄常感覺胃口不好,容易腹瀉,出現舌苔白膩等症狀,所以應常服健脾利濕之物。一般多選擇健脾芳香化濕及淡滲利濕之品,如藿香、蓮子、佩蘭等。
二是清熱消暑。夏日氣溫高,暑熱邪盛,人體心火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葯物,如菊花、薄荷、金銀花、連翹、荷葉等來祛暑。
三是補養肺腎。中醫認為,按五行規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要注意補養肺腎之陰。可選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氣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過,耗傷津氣。
四是冬病夏治。所謂冬病夏治,即夏天人體和外界陽氣盛,用內服中葯配合針灸等外治方法來治療一些冬天好發的疾病。如用鮮芝麻花常搓易凍傷處,可預防冬季zd凍瘡;用葯膏貼在穴位上,可治療冬季哮喘和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