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傳統養生中的飲食調養包括

傳統養生中的飲食調養包括

發布時間:2020-07-26 03:37:58

1、大二選修傳統養生健康飲食篇,作業,及答案》??

養生應該是個常話常新的題目。誰不想擁有健康的身體,誰都懂得健康之於我們生活的意義。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社會上存在著數量可觀的「亞健康」人群。統計資料顯示,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成年人中各種與飲食、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貴病」人群日益增加,青少年的體質、身心健康都存在很大問題。因此,在今天,如何科學養生,提倡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就顯得十分重要。
專家告訴我們,養生的要義在於平衡,即促進身體的平衡以及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傳統養生古已有之。民諺就有「春捂秋凍」、「冬吃蘿卜夏吃薑」等在民眾中擁有廣泛認知度和可行性的養生之道。傳統養生是中國5000年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傳統養生的寶庫中汲取知識,有助於科學地保持健康體魄。
實際上,傳統養生就在日常的飲食起居中,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飲食起居無處不養生。
在此著重談談吃、喝、睡、行的養生之道。
吃 宜清淡 講五性
飲食一是要適量清淡。《黃帝內經》講了一個道理:吃飯的量恰到好處補氣,吃多了傷氣;味道過厚傷氣,味道清淡補氣。老子在《道德經》里也講道:過多吃美味的食物傷胃。二是要看食物的屬性和身體的需要。任何可吃食之物都有性,離不開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體內熱時應吃涼性的,體內涼時應吃熱性的。如:胃熱,應吃寒性的香蕉;胃涼應喝熱性的姜湯。如果吃反了會鬧出病來。又如:每年立秋至秋分之間氣候燥熱,不宜吃辛辣之物,易引發胃和大腸燥熱火氣上攻,導致耳聾、耳鳴等症。
水果吃得合適是營養,吃得不當有害於身體。脾胃虛便稀時不要吃水果,氣盛便干時多吃水果。

喝 酒適量 茶有別
飲酒要遵循規律:一是適量。過量而又不能及時代謝出去,會損害內臟。二是立春至春分、立秋至秋分,要慎喝白酒。這兩段時間喝白酒,易引起內臟燥熱。
喝茶有益健康。茶的一大功能是去穢氣。經常喝茶可去人身的異味。可是,茶也分不同的品種不同的性。
綠茶:性涼,適合胃熱的人喝。
花茶:是用茉莉花等熏制的茶葉。茉莉花性溫,胃寒的人喝茉莉花茶暖胃。
紅茶:性溫助消化。胃涼的人喝有助於暖胃。烏龍茶。結合綠茶和紅茶的特點,屬於平性。

睡 順四時 有節律 傳統養生認為睡覺是第一大補。民間有好多俗話:「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徹夜難睡,渾身疲憊。」「睡個好覺,有如吃個母雞。」睡覺為什麼如此重要?那就是老子講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晚間睡覺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白天工作學習是能量的釋放。陰陽各半,缺一不可。
睡覺與起床都要科學把握時間。《黃帝內經》關於養生的第一個原則是「必順四時而適寒暑。」人只有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變化的時空和諧相處,才有利於生命健康。睡覺與起床也當如此。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個小時。一天是一年的濃縮。因此,人一天的生活節律與一天「春、夏、秋、冬」的變化要符合。晚9點到凌晨3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點到上午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點到晚上9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9點「立冬」。到了晚9點,天地睡了,如果人不睡,如同人與天地做「拔河」游戲。「人力不及天力」,「拔河」的結果是天必勝人。人的身體變化節律與天地運行節律相吻合,才可以「借天力還以人力」。
晚上睡得太遲有兩種情況:一是晚上睡不著,二是睏倦但硬挺著不睡。睡不著是陽氣該收的時候未收。秋主收,下午3點到晚9點是日秋,人要逐漸進入收的狀態。「陽氣盛目瞠,陰氣盛目瞑。」傍晚仍然做些興奮的事情,陽氣就收不回來,陰氣占不了主導地位就難以入睡。第二種情況是硬挺著不睡,這是觀念出現偏差,不懂得日冬的道理,不懂要符合自然規律。
夜裡睡得過晚會傷膽氣。嚴重者就會患抑鬱症。《黃帝內經》講:「氣以壯膽。」「十一藏府皆取決於膽。」23點至1點是子時,膽經最旺。人在睡眠中養蓄了膽氣,如果不睡覺消耗了膽氣,嚴重者出現「怯症」,即是現代醫學講的抑鬱症。 晚9點至凌晨3點是人最佳的睡眠時間段。其他時間段的睡眠難以代替「日冬」。
起床的時間同樣應當順時。
凌晨3點是一天的「立春」,6點是一天的「春分」。天地在3點醒了,人體的細胞在這個時空感應下也醒了。在每天3點到5點之間醒了無須再睡,有時侯反而越睡越累。天醒人不起床,也如同「拔河」,人是拔不過天地的。5點前還沒有起床,6點「春分」人的神就出不來,使人精神不足。
一些公務人員晚上常常會因工作搞到很晚才休息,時間長了影響健康。因為如果晚上睡得過晚會耗殺陽氣,早上起得過晚會封殺陽氣。這叫「雙殺」。因此,既使睡晚了,早5點前也要起,中午補個覺,防止「雙殺」。
此外,睡覺的房間不宜太大,主要是為聚集陽氣。傳統養生講究睡覺時一定要關好門窗。夏天再熱也不要開電扇和空調睡覺。人睡著了身體表面會形成陽氣保護層。如果風把這層陽氣吹散了,體內還會補充。循環往復淘干陽氣,早上起來渾身沒勁,面色黃,頭如布裹。如果夏天太熱,可關卧室門開空調把房間吹涼,人沖完澡迅速睡覺。涼爽空氣可保持1個多小時,人已經睡著了。如果中間熱醒,可再按這個辦法做一次。

行 動適度 晨散步
行走也要講辯證。走路時應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腿上。神可調動氣;氣可以調動精,灌注到腿的關節之中。人體中流動的水份叫津液,津比較稀薄貫穿於肌膚之中,體溫熱時走汗道,體溫涼時走尿道。液比較稠貫穿於人的筋骨之中,潤滑關節。如果人走路精力不在腿上,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這些「人體軸承」得不到充足的潤滑油,時間久了,會把關節磨壞。
行走還需把握強度。「生命在於運動。」這是人們常講的一句話。如果再加上兩個字「適度」,即「生命在於適度運動」,這句話就科學了。走路腿輕快就走,腿累了就歇歇。因為腿累了如同汽車發動機缸熱了,再發動就會磨損機件。
行走的時間要放在早晨。早晨為春,春主動;肝主動,應春,主管筋脈,早晨動使筋脈條達。

起居養生法,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傳統的養生原則而合理地安排起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方法。起居養生法包括居住環境、居室結構、居室環境和氣候、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其他等。

中國的傳統起居養生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早在二千年前,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一段有關起居養生的論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起居條件不斷改善,人們逐漸養成了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定期沐浴更衣、灑掃庭院、除蟲滅鼠等等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並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養生保健方法,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健康長壽做出了貢獻。
 中醫學是在以「氣」為中心的臟腑經絡氣化結構理論中深化自己。特別是古代上醫都有高深的內修功夫,能返觀人體內景隧道,洞悉人體內景氣化規律,所以能立起沉痾,效如桴鼓。

老子認為,在物質世界產生以前,「道」是天地萬物之始,是物質界派生的根源,是各種運動規律的統一規律,即「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淮南子.天文訓》認為「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明朝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說:「一切物皆氣所為也;空,皆氣所實也。」氣「充一切虛,貫一切實」,這與現代物理學的「場」如出一轍。因此,氣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形與氣不可分離,形寓氣,氣充形。氣和以順,生命未央。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氣是物質,通過氣化來形成各組織器官,並通過氣化來溝通各組織器官的連接以形成整個機體,並賦予人體各組織器官以活力,使人體及其各系統成為活的有機體和結構單元。同時,由於氣的信息作用,又使人體與天體相感應一一「天人合發」,以協調其發展演化(「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氣雖然是物質,但卻不佔位、無形象、不可測量。因此,氣機、氣化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是如何變化的還不得而知。但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紛繁萬象,無不是氣化運動使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微塵個體顯出生生不息的生命運動過程。]
就人體而言,中醫學的臟腑經絡並不依賴解剖學的形態結構來闡述其理論,而以整體觀為主導思想來闡述其生理功能,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氣化論和臟象學說。《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升降出入開合聚散是氣化的表現形式.氣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氣的運動一旦停止,就意味著生命活動的停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簡明論述了人體內景氣化過程:「陽化氣,陰成形…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精化為氣.」
傳統飲食養生學側重於根據食物的「性味歸經」來調節人體陰陽,滋養五臟六腑和預防疾病。因此,在傳統養生學中,食物也根據其「性味歸經」而分為了不同的類型。
食物按其「性」可以分為熱、溫、平、涼、寒五類。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中,以平性食物居多,溫熱者次之,寒涼者最少。
熱性食物:芥子、鱒魚、肉桂、辣椒、花椒等。
溫性食物: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棗、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薑、蔥、大蒜、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椽、佛手、鱔魚、鱅魚、鰱魚、蝦、海參、鵝蛋、雞肉、羊肉、狗肉、鹿肉等。
平性食物:大米、玉米、花生米、黃豆、蠶豆、赤小豆、黑大豆、豌豆、扁豆、白薯、土豆、芋頭、蓮子、榛子、芡實、香菇、銀耳、黑木耳、白菜、薺菜、大頭菜、元白菜、胡蘿卜、洋蔥、李子、無花果、葡萄、黃魚、鯧魚、青魚、鯉魚、鯽魚、鰒魚、鰻鱺魚、泥鰍、雞蛋、牛奶、牛肉、豬肉、鵝肉、龜肉、鱉肉、鴨肉等。
涼性食物:小米、大麥、小麥、蕎麥、薏米、綠豆、豆腐、菱角、蘑菇、茄子、白蘿卜、冬瓜、絲瓜、油菜、菠菜、莧菜、芹菜、桔子、橙子、蘋果、梨、鴨蛋等。
寒性食物:苦瓜、西紅柿、黃瓜、蕨菜、竹筍、茭白、蓮藕、荸薺、甘蔗、柿子、香蕉、桑椹、西瓜、甜瓜、紫菜、海帶、蟶肉、田螺等。
食物按其「味」可分為辛、甘、酸、苦、咸五類。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鹹味與酸味次之,辛味更少,苦味最少。
甘味食物:米面雜糧、蔬菜、干鮮水果、雞鴨魚肉類等。
酸味食物:西紅柿、山楂、葡萄、杏、檸檬、橙子等。
辛味食物:生薑、大蔥、洋蔥、辣椒、韭菜等。
鹹味食物:海產品、豬肉、狗肉、豬內臟等。
苦味食物:苦瓜、苦菜等。
所謂食物的「歸經」,是指不同的食物分別對機體五臟六腑產生不同的滋養和治療作用。例如傳統養生學認為小麥、綠豆、赤小豆、西瓜、蓮子、龍眼肉等歸於心經,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小米、大米、黃豆、薏米、山楂、蘋果、大棗等歸於脾經,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西紅柿、櫻桃、油菜、香椿等歸肝經,有舒肝理氣的功效。白蘿卜、胡蘿卜、芹菜、柿子、生薑、大蔥等歸肺經,有益肺解表的功效。禽蛋肉類,桑椹、黑芝麻、枸杞子等歸腎經,有補腎益精的功效。傳統養生學還將食物分為不同的類型,用於補養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四大類:
補氣類食物:大米、小米、黃米、糯米、大麥、小麥、莜麥、黃豆、白扁豆、豌豆、土豆、白薯、山葯、胡蘿卜、香菇、雞肉、牛肉、兔肉、青魚、鰱魚等。
補血類食物:胡蘿卜、龍眼肉、荔枝肉、桑椹、血豆腐、動物肝臟、動物肉類、海參、平魚等。
補陽類食物:韭菜、刀豆、豇豆、核桃仁、羊肉、狗肉、鹿肉、動物腎臟、鴿蛋、鱔魚、海蝦、淡菜等。
滋陰類食物:白菜、梨、葡萄、桑椹、枸杞子、黑芝麻、銀耳、黑木耳、百合、牛奶、豬肉、甲魚、龜肉、烏賊魚等。

2、飲食養生有那些方面

6/7分步閱讀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有陰陽偏性(指寒性體質或寒病,熱件體質或熱病)的不同,食物的性質也有寒熱溫涼之分。閱此,對食物宜忌也不一樣,了解各種食物的性質及對人的作用,將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和疾病的防治。 

2/7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身體條件不同,對合理化的飲食要求也有差異,但總的原則是:品種多樣化,達到互補;攝入適當,忌暴飲暴食;烹調適當,防止破壞營養;實行定時定量,忌食零食;食物要無毒、無害、無污染,衛生清潔。 

3/7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4/7

怎樣搭配飲食才能有養生保健的作用 粗、細糧合理搭配 有些粗糧的蛋白質的生理價值比細糧高,並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粗、細糧合理搭配,既可提高食物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又可增添多種風味。如玉米面和麵粉混合做的二面蜂糕、小豆雜合面窩頭(玉米面、豆面、小米麵、麵粉)、綠豆乾飯、小豆大米粥、大玉米渣粥等,都是我國民間喜食易做的食物。 

5/7

干、稀合理搭配 利用主食的干、稀搭配,是選配谷類蛋白質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例如饅頭、花捲配玉米粥或小豆粥,窩頭、絲糕配面湯或大米粥等,均能使蛋白質得到互補。 

6/7

蔬菜的多品種搭配 蔬菜在平衡膳食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由於各種蔬菜含營養素的多少和種類不一,在選擇蔬菜時,應特別注意選食含鈣、鐵和維生素B2、C及胡蘿卜素多的食物。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有一斤蔬菜即可。但是,食用蔬菜的品種應愈多愈好,最好每天能有2~4個品種,而且其中最好能有一半以上是綠葉蔬菜,此外,黃色、橙色和紅色的蔬菜也應盡量食用。在缺菜地區和缺菜季節,多吃些豆芽,特別是綠豆菜,也可以補充維生素。 

7/7

副食的葷素搭配 副食是攝取多種營養素的主要來源,也只有採取多品種搭配的方法,才能保證全面充分地供給人體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葷素搭配,是副食調配上的一個重要原則。例如麵筋、豆製品與動物蛋白質搭配,能提高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它們再與蔬菜搭配,又使我們獲得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在平衡膳食中,豆類和動物性蛋白質的數量最好能佔全部蛋白質供給量的三分之一。

3、傳統的飲食養生分為哪幾種類型?

傳統飲食養生與治療可概括為補虛和瀉實兩大方面。例如,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填精、生津來諸方面可視為補虛;而解表、清熱、利水、瀉下、祛寒、祛風、燥濕等方面則可視為瀉實。或補或瀉,無一不是在調整陰陽,以平為期。

對飲食宜忌,中醫也從陰陽平衡方面作為出發點,有利於陰平陽秘則為宜,反之為忌。例如,痰濕體質人應忌食油源油膩;木火體質應忌食辛辣;對陰不足,而陽有餘的老年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對發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對某些患者,如皮膚病、哮喘病人則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發物;對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其實質均從防止造成「實其知實」「虛其虛」而導致陰陽失調的弊病為目的。總之,在平人或病人飲食調理方面要體現「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原則。

另外,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制備方面,中醫也是注重調和陰陽的,使手忙腳亂膳食無偏寒、今世熱、偏升、偏降等缺陷。例如烹調魚蟹等寒性時總要佐以姜蔥酒醋類溫性的調料,以防止本菜餚性偏寒涼,食後損傷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食用韭菜助道陽類菜餚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也是為了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4、傳統養生特點有哪些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等等。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養生主》(‚得養生焉‛)內篇。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指人體生命;所謂養,指生育、哺乳、培養、飼養、調養、補養、積蓄的意思;養生,指調養人體生命,保養生命,已達長壽的意思,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因為身體是我們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體是我們有一個健康人生的基礎。 保健作為醫學專用術語,是近代西醫傳入以後才有的,它是指集體和個人所採取的醫療預防和衛生防疫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養生與保健,就個體保健角度而言,答兩詞的含義基本上是一致的。

5、養生 主要指的哪幾方面?

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6、飲食調養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飲食調養的基本原則內容如下:
(1)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營養;
(2)要「有節制」,即不可過飽,亦不可過飢,食量適中,方能收到養生的效果;
(3)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4)要因時因人而宜,根據不同情況、不同體質,採取不同的配膳營養。
注意事項:
一、勿以煎炸熏烤作為首要烹調一般人喜歡用油炸的方式烹調雞、鴨、魚、肉雖然香酥可口,但吃進肚子,易形成身體負擔,因此盡量以清蒸、汆燙的方式代替油炸烹調,若覺得香味無法俱全,則可適當加入蔥、姜調味,口味比之油及煎炸更毫不遜色。
二、盡量減少鹽的份量食鹽中含有豐富的鈉,鈉會阻礙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喜歡口味比較重的人,可得要當心了!因為攝取鹽分過量所帶來的危害不僅僅是水腫,更會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容易引起高血壓等等。
三、盡量選擇素多葷少若吃肉,盡量以魚類及少油脂肉類為主,盡量挑選低熱量及低脂肪為主的肉品,少吃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如:紅肉(豬肉、牛肉、羊肉),高膽固醇的蝦、紅蟳、烏賊也應盡量避免。
四、在豐富年菜前,可提前半小時喝一杯天然蔬果汁,以達致凈化功能,同時有助補充身體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及酵素。 五汁飲或凈血蔬果汁,這兩者都有能讓身體盡快凈化的功能。
五、盡量選擇含維生素高的蔬菜類,因這種蔬菜類擁有去除體內自由基及抗氧化的功能。
如:青椒、葡萄柚、金橘、草莓、龍眼、橙子、檸檬、櫻桃、小麥草、苜蓿芽、甜菜、西蘭花、菠菜、棗、莧菜、油菜、山楂、菠蘿、白蘿卜、西紅柿、土豆、白菜、蘋果、西瓜等。 六、我們一般所採用的調味料都是不甚健康的,容易對肝、腎帶來大的負擔。
若要使用調味料,一些常見的中葯材如:紅棗、桂圓、枸杞,或香草料(肉桂、八角、花椒、胡椒、羅勒、迷迭香、鼠尾草、七里香等)都能代替味精使用。若想有甘甜味,可加甘草或甘蔗。檸檬、山楂及洛神花則可作為酸味來源,山楂也有解油膩的功效。
七、傳統的火鍋多採用久熬的肉汁作為湯底,充滿高膽固醇、高普林,建議以蔬菜作為湯底,更能吃出健康口味,蔬菜的湯底可以是水果或蔬菜,如:玉蜀黍、香菇、白蘿卜、蕃茄、大白菜、紅蘿卜等。
 八、除了主食外,還可以多增加一些小菜、涼拌菜等,如牛蒡拌蒟蒻等。有助於提高身體的纖維攝取,讓身體容易排出毒素。

7、養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范疇之中,如醫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8、傳統五大養生法是什麼

傳統五大養生法
1、葯灸養生
2、靜神養生
3、動形養生
4、飲食養生
5、進補養生

9、健康養生包括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范疇之中,如醫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10、養生的類型包括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范疇之中,如醫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與傳統養生中的飲食調養包括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