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內濕氣太重了怎麼除濕
1、食療
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濕的作用,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湯等。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煲成粥或者煮水喝,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2、運動
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能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等運動,有助於活化氣血循環,增強體內水分代謝。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因為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濕熱病症。
3、清淡飲食
腸胃系統關繫到營養及水分代謝,保護腸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適量、均衡飲食。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
甜食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在烹調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時,最好加入蔥、姜,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4、調味料祛濕
姜、蔥、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葯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姜湯,用姜湯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1)中醫養生除濕擴展資料:
濕氣重的表現
1、頭部
頭部是首先會反應出來的部位,當濕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濕證,除濕氣,祛濕健脾,是冬季女性和中老年人最熱門的話題。
2、關節
如果體內已經侵蝕到關節的時候,關節也會出現一定的病症,部分氣血運行不暢,會有四肢關節酸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
3、消化效果
濕邪困擾脾臟,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慾欠佳、飯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濕」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濕困的表現。
4、舌苔
舌苔厚膩是濕病的經典表現,它常在機體還沒有表現出突出病態態勢時就有所表現。看舌苔以清晨剛起床的最為准確。
5、大便不成形
長期便溏,體內肯定是有濕氣在侵蝕。大便後總有某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徵。體內有濕的人,大便後一張紙是不夠用的,得多用幾張才行。
2、濕氣重的人怎麼排濕?
3、中葯吃什麼除濕效果好
夏季吃什麼祛濕?現在正值盛夏時節,雨水增多,人體很容易出現濕氣重的症狀,想要祛濕,中葯是個好選擇,那麼夏季祛濕吃什麼中葯呢?下面小編推薦14種祛濕中葯,大家可別錯過了。
夏季吃什麼祛濕夏季天氣炎熱,雨水較多,空氣中的高濕度同樣會「傳染」給人。每年七八月份叫長夏,此時濕氣當令,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而脾在體內恰是一個喜燥惡濕的臟器,如果長夏濕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脾的運化功能最易受到傷害,脾臟受損就會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此外,酷暑時節,人們貪圖冷氣,愛喝冷飲,愛吃冷盤。一杯冰鎮啤酒下肚,從里到外、從頭到腳都透著涼快勁兒。殊不知,為貪圖這一時之快,同時也將濕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個大大的隱患。夏季祛濕吃什麼中葯?暑濕季節,利用下列中葯食材祛濕也是比較有效的方式。1、茯苓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葯「八珍」之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葯。
2、五指毛桃五指毛桃食葯兼之,在眾多祛濕食材中它的補虛作用較強,又能補脾肺之氣,中醫認為它能健脾補氣、養胃祛濕。體內濕氣較重時,利用五指毛桃煲湯煮水飲用,有助祛濕養生!
3、蒼術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術和北蒼術的根莖。芳香能化濕,味苦也能化濕,故祛濕力較強,濕濁去而脾運健,故有健脾作用。適用於脾為濕困、運化失司引起的食慾不振、脘悶嘔惡、腹痛泄瀉、舌苔白膩等,常與厚朴、陳皮等同用。
4、綿茵陳綿茵陳是廣東民間十分熟悉的祛濕類中葯,在春濕夏暑時常入葯入湯,它價格十分便宜且隨處可見,但它早在《神農本草經》時就被列為上品。中醫認為它能清濕退熱、利膽去黃,尤善治三焦濕熱,以及黃疸、肝炎、小便不利、風癢瘡疥等。
5、五加皮五加皮為祛風濕類中葯,具有祛風濕、強筋骨和利水的功效,同時它還有補肝腎、壯筋骨的作用。五加皮的葯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6、白術白術具有補脾益胃、燥濕和中、止汗、利尿、安胎的功能。《本草匯言》中記載,白術「乃扶植脾胃,散濕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葯也」。白術能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易泄瀉等症狀,黃疸、容易出汗、水腫之人以及小便不利者亦可使用。
7、赤小豆赤小豆味甘,入心、小腸經,具有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的功效。它清熱作用比綠豆弱,但利水祛濕作用更強,不但可以治療一般的水腫,甚至可以治療「大腹水病」,即肝硬化腹水。赤小豆一般用來熬粥或做餡。
8、砂仁砂仁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能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該品辛散溫通,氣味芬芳,其化濕醒脾,行氣溫中之效均佳,古人視其為醒脾調胃的、要葯。故凡濕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濕氣滯者最為適宜。
9、茅根白茅的根部,是利尿祛濕之好材料。中醫認為,茅根性寒、味甘苦,入肺經、胃經、小腸經,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常用於治療一些熱病,如肺熱所致煩渴、咳嗽,胃熱所致的嘔吐等;也治療一些血症,如吐血、尿血等;同時,可治療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等。
10、薏米薏米,在中葯里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在濕氣較重的季節或地區,可用薏米煮湯喝。因薏米性微寒、偏涼,所以平時怕冷的陽虛體質者不宜長期服用。
11、燈芯花
燈芯花為利水滲濕類中葯,具有清心降火、利尿通淋之功,尤其清心降火功效顯著,且不會過分寒涼,味又甘淡,常為廣東民間入湯入粥入葯之用。12、扁豆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氣清香而不竄,性溫和而色微黃,與脾性最合,是一味補脾而不滋膩,除濕而不燥烈的健脾化濕良葯。扁豆中的紅細胞凝集素、皂素等天然毒素比較耐熱,只有將其加熱到100℃並持續一段時間後,才能破壞。因此要注意扁豆必須炒熟才食。
13、木棉花中醫認為,木棉花味甘性涼,歸脾、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利水、健胃消暑等功效,對於泄瀉痢疾、咳血吐血、瘡毒濕疹等症頗有療效。此外,木棉皮還有清熱、利尿、活血、消腫、解毒等功效。
14、芡首見於《神農本草經》,被視為延年益壽的上品,認為其具有「補中、除暑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等作用。有健脾除濕、固腎益精的功效。吃芡實要用慢火燉煮至爛熟,細嚼慢咽,方能起到充養身體的作用。芡實與魚頭同食,還有健腦效能,可以治療神經衰弱。
4、中醫養生一般都有哪些方法?
中醫養生方法有多種,可以嘗試艾灸養生。
原因:
1、調和陰陽。人體陰陽的平衡是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根本。運用艾灸療法的補瀉作用,達到調和陰陽之功效。
2、溫通經絡。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通路,經絡通暢,則利於氣血運行,營養物質之輸布。寒濕等病邪,侵犯人體後,往往會閉阻經絡,導致疾病的發生。艾灸藉助其溫熱肌膚的功效,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以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
3、行氣活血。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資,氣血充足,氣機條達,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補氣、養血,還可以疏理氣機,並且能升提中氣,使得氣血調和以達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4.散寒驅邪。氣血的運行,遇寒則凝,得溫則散。中醫認為,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故一切氣血凝澀的疾病,均可用溫灸來治療。艾灸療法通過對經絡腧穴的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絡、散寒除痹的功效,以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治療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純陽植物加上火的熱力滲入陽氣驅出陰邪,艾灸療法對濕寒之證特別有效。
5.防病保健 。艾灸還具有防病保健、強身益壽的功效,體質不好,抵抗力差,容易患病的人群特別適合做艾灸,這樣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起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同時灸法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有利於多種疾病的康復,對現代的亞健康有很好的調節功效。
知識拓展:中醫養生一般還包括食材養生,運動養生、睡眠養生等等。
5、濕氣重怎麼除濕?
6、中葯里的祛濕是什麼意思?
7、身上濕重那種中葯好除濕
人體很容易出現濕氣重的症狀,而中葯則是祛除濕氣的好選擇。那麼,哪些中葯可以祛濕呢?
茯苓,性質平和,是祛除燥濕的一劑良葯。它有一個的特點,當身體有濕氣時,它能夠起到很好的祛濕功效;而當身體正常時,則可以停止祛濕,並且發揮良好的健脾功效。貴陽中醫風濕病醫院
芡實,味甘澀,性平。濕熱天氣時,易損傷人的脾胃功能,而它可以除濕氣,有效減輕由濕熱帶來的食慾不振。同時它還可以健脾止瀉,並有抗衰延年的效果,是祛濕不可多得的葯材。
厚朴,有芳香化濕的功效,可除無形之濕邪是其一大特點。它對濕困脾胃所導致的腹脹、食慾不振具有很好的緩解功效,可以起到一個治本的效果,是難得的祛濕葯材。
佩蘭,性味歸經辛、平,可以解暑化濕,也是一劑祛濕的良葯。它不但能夠治療暑濕、寒熱頭痛,還能夠起到不錯的消渴功效。同時,其芳香氣味能夠中州清氣,是治療暑濕的時令葯材。
藿香,味辛,其性微溫,常用於治療夏令感冒。它本身的功能就是祛除濕氣,振奮脾胃之氣,使體內的濕濁之氣及時排出,進而有效祛濕。同時,它對治療寒熱頭痛、濕潤內蘊有著很好的功效。
陳皮,性溫味辛,具有良好的化痰祛濕功效。它產於秋天,而秋季很容易讓人產生痰濕停聚的病症,此時陳皮則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它不但能夠干吃,也能泡水喝,效果同樣顯著。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8、身體濕氣大怎麼除濕??
9、如何去除體內濕氣
1、食療,比如薏米、紅豆;2、運動,運動的排汗是非常好的祛除濕氣的方式;3、按摩,比如按承山穴。要注意除了加強排濕以外,還要注意防止濕的生成。
10、健脾和除濕有什麼關系?
祛濕與健脾可謂焦不離孟。中醫講「濕氣通於脾」,所以健脾是養生的重要環節。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化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脾陽損傷,運化水濕功能失常,人體易聚濕氣,濕氣太重,則致人生病。
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郁悶、脘腹脹滿、惡心欲吐、食慾不振、大便溏瀉、舌回苔厚膩等症狀。
(10)中醫養生除濕擴展資料
健脾除濕方法
此類人群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可多食赤小豆、綠豆、芹菜、黃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生薑、辣椒、胡椒、花椒等甘溫滋膩及火鍋、油炸、燒烤等辛溫助熱的食物,最好不要喝酒,酒生痰生熱,只會讓濕熱體質加重。
在運動方面,濕熱體質的人在氣溫太高的時候最好不要外出,或者不要在戶外待太久。當然,天氣不熱的時候,就得運動了。因為濕和熱黏膩難除,因此,應適度做些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煉,如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夏天由於答氣溫高、濕度大,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