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曾遇一位在精神病院從事精神科工作的醫界友人來找我,他苦笑著對我說,半年來他左手三、四、五指掌處有異樣感覺,似麻似疼。曾去找他那些在大醫院從事西醫內科、神經科、皮膚科、骨科的當年醫學院同學咨詢過,有的說頸椎問題,有的說尺神經異常,有的說神經末梢與皮膚營養不良,還有的說骨與腕掌關節病變,各說各的,莫衷一是;攝片等檢查難以確定,不知何故?試問中醫作何解釋?有何妙法?詢得症情,並細察舌脈後,我順口說了一句:「氣血不和」。建議他不妨用些中葯飲片,泡茶代飲,試服數日。過了多日,偶遇該君,他笑著對我說,你的「氣血不和」說,我難以接受;但服用葯茶後,症狀倒真的緩解了不少。你建議的葯中,哪一味是專治手麻的?我如實而答,中醫本沒有專治手麻的葯,我建議你飲的葯茶,是調整全身氣血的。該君似乎對這種解釋更顯驚詫。其實,這里正體現著中西醫學觀念的一大差異:注重整體和偏好於具體結構。
2、中醫整體觀念包含哪兩個重點?如何應用在生理、病理、以及養生防病的范疇呢?
整體觀:
1.人是一個有幾點整體
2.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
建議你去看一下中醫基礎理論的緒論部分 可以找到答案
3、中醫學整體觀念的內涵是什麼
中醫認為認為天、地、人三者是相互聯系,人不是孤立的生活在時空中,而是與時空時刻發生著各種聯系,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另外,人體內部的各個器官、組織之間也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包括人的思想、意識與機體具有密切的聯系,即「形神合一」。 總之,即中醫的整體觀念就是指世間萬物是普遍聯系的,不是孤立的。
4、從哪三方面可以說明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5、如何理解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有何指導意義?
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互為補充,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而且人體與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變化隨時影響著人體,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和內環境統一性的思想即整體觀念。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思想在中醫學中的體現;它貫串於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和治療等各個方面。 1、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體是由若干臟腑、組織和器官所組成的。每個臟腑、組織或器官各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而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體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人體內部的統一性。也就是說,人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約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人體的這種統一性,是以五臟為中心,配以六腑,通過經絡系統「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的作用而實現的。五臟是代表著整個人體的五個系統,人體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這個系統之中。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系成有機的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中醫學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認為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一方面依靠各臟腑組織發揮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則又要靠臟腑組織之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能維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個臟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體活動下的分工合作、有機配合,這就是人體局部與整體的統一。 在認識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狀況時,中醫學也是首先從整體出發,將重點放在局部病變引起的整體病理變化上,並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應統一起來。一般來說,人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的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有關。由於臟腑、組織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因而就決定了在診治疾病時,可以通過面色、形體、舌象、脈象等外在的變化,來了解和判斷其內在的病變,以作出正確的診斷,從而進行適當的治療。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治療局部病變時,也必須從整體出發,採取適當的措施。如,心開竅於舌,心與小腸相表裡,所以可用清心熱瀉小腸火的方法治療口舌糜爛。它如「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靈樞·終始》)等等,都是在整體觀指導下確定的治療原則。 2、人與自然界具有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屬於生理范圍內的,即是生理的適應性;超越了這個范圍,即是病理性反應。故曰:「人與天地相應也」(《靈樞·邪客》),「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這種人與自然相統一的特點被中國古代學者稱為「天人合一」。 季節氣候以人體的影響: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生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人體也與之相適應,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靈樞·五癃津液別》),說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容易趨向於體表,表現為皮膚鬆弛、腠理開、汗多;而秋冬季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於里,表現為皮膚緻密、少汗多尿的變化。人體的脈象也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不同。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也與季節變化密切相關,如春季常見溫病,夏季多發中暑,秋季常見燥症,冬季多有傷寒。 在晝夜晨昏的變化過程中,人體也必須與之相適應。白晝為陽,夜晚為陰,人體也是早晨陽氣初生,中午陽氣隆盛,到了夜晚則陽氣內斂,便於人體休息,恢復精力。許多疾病的發病時間及引起死亡的時間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如研究表明,五臟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時間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時期急性心肌梗塞多發生在子時至巳時,而秋冬季,該病的發作多在午時至亥時。此外據觀察,人的脈搏、體溫、耗氧量、二氧化碳的釋放量、激素的分泌等,都具有24小時的節律變化。 根據中醫運氣學說,氣候有著十二年和六十年的周期性變化,因而人體的發病也會受其影響。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十二年或六十年的變化規律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11年或12年)有關。太陽黑子的活動會使太陽光輻射產生周期性變化,並強烈干擾地磁,改變氣候,從而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影響。 地域的差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身體狀況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鬆;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從緻密。因此每個地區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區人們的平均壽命也有很大的差別。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古代醫家就對此有所認識,在《素問》中就這個問題作了較詳盡的論述。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說:「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正是由於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及人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所以對待疾病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就成為中醫治療學上的重要原則。因此在對病人作診斷和決定治療方案時,必須注意分析和考慮外在環境與人體情況的有機聯系以及人體局部病變與全身情況的有機聯系,這就是中醫學的重要特點--整體觀念。
6、如何理解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有何指導意義?是什麼
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
不像西醫腳痛治腳頭痛治頭,中醫整體觀念指導醫生從身體總體趨考慮,是不肝陽上亢?脾虛是不是痰濕內阻?是不是氣滯血瘀?等等,涉及到許多臟腑!這就是整體觀念,個張齊之間相輔相成。
7、中醫養生的基本觀念
養生學的基本觀點主要體現在順應自然、形神合一、動靜結合及綜合調理、因人而異等方面。
一、 順應自然 就是要順應四時,提高人體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性調節能力。最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常說的「涼了穿上,熱了脫」。四時的氣候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交替過程,影響人體生理功能,從而出現相應的變化。
二、 形神合一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高度復雜而完善的統一體,人身由「神」與「形」組成。「形」指形體結構,包括五臟六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結構和氣血津精等基本營養物質;「神」是機體生命活動及情感意識的體現,是人體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
三、 動靜結合 動與靜,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不可分割的兩種形式,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二者共同構成矛盾的統一體。人在生活中,也應保持動、靜結合。心神宜靜,形體宜動。也就是說「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或者說「靜養精神,動養形體」。在動中要求動靜適度,「過動則傷陰,陽必偏勝,過靜傷陽,陰必偏勝」。但在動靜兩者中首先要求動,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
四、 綜合調理、因人而異 也就是說嬰幼兒期應注意寒曖及飲食的調理;青少年時期重在培育腎氣、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則是身體各部分由極盛轉衰的時期,所以要注意氣血陰陽調補,保養得當。以防早衰,爭取長壽;老年是體內氣血衰弱,功能減退的時期,這階段當重視調神、慎飲食、節房事以延緩衰老,保持身體的健康,延年益壽。
8、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兩方面 首先人是一個有機得整體 其次人與自然萬物的統一
9、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恆動觀念
整體觀念
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互為補充,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而且人體與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變化隨時影響著人體,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和內環境統一性的思想即整體觀念。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思想在中醫學中的體現;它貫串於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和治療等各個方面。
恆動觀念
中醫理論認為:一切物質,包括整個自然界,都處於永恆而無休止的運動之中,「動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屬性。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包括生命活動、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因此,運動是絕對的、永恆的。摒棄一成不變、靜止、僵化的觀點,這就是恆動觀念
10、中醫的證候和整體觀念各包括哪些內容
您的問題答復如下:1.中醫證候是指疾病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某階段以及患者個體當時所處特定內、外環境本質的反映,它以相應的症、舌、脈、形、色、神表現出來,能夠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勢等病機內容,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故選擇E。2題選擇A,因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認得氣血運行規律反映了整體觀念。整體,就是完整性和統一性。整體觀念,是中醫學關於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認識。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重要關系和相互影響,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爭中,維持著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和機體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為整體觀念。整體觀念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1.人體是有機的整體人體是由許多組織器官所構成的,臟腑、經絡、肢體、孔竅和氣血津液等,雖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從而形成了一個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系五體、五官九竅等的五個生理系統,並通過經絡縱橫廣泛地分布,以貫通內外上下,運行氣血津液,滋養並調節各組織器官的活動。從而形成人對自身的有機的整體性認識,並體現於生理、病理和診治等各個方面。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人與自然界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如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理環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屬於生理范圍內的,即是生理的適應性;超越了這個范圍,即是病理性反應。由於人與自然界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所以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為中醫治療學上的重要原則。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人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其生命活動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現為其身心機能和體質特點有一定差異。在病理上,則劇烈、驟然變化的社會環境,可破壞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協調和穩定,則可引發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發疾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