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論醫古文翻譯

養生論醫古文翻譯

發布時間:2020-07-25 21:55:25

1、誰能幫我找到以下醫古文的譯文(全文的)

你實在找不到的部分可以把原文給我,我幫你解釋,其它不通的也可以。
拜託,你要的實在不是什麼冷僻文獻,百度就都有,有字數限制,貼不全了。麻煩自己在百度·網頁輸入你要的目錄,一項一項輸入即可。
【作者典作品】 孔志約,初唐人,貫里及生平不詳。曾任禮部郎中兼宏文館學士,參加《新修本草》的編輯工作,並撰有《本草音義》二十卷((已佚))。《新修本草》((宋人著作中稱為《唐本草》,後又有稱為《英公唐本草》)),系蘇敬首先建議,經唐高宗批准,由太尉長孫系忌受命領街((後又改命英國公李勣領街)),組織蘇敬等二十餘人編寫,歷時二年,於高宗顯廢四年(569)正月完成,頒行全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葯典,比1542年編成的紐約堡葯典要早八百多年。它以陶宏景的《本草經集注》為基礎,糾正某些錯誤,又增益一百二十種葯物,收葯連八百五十種。共五四卷,其中有彩色圖譜二十五卷。此書至北宋漸亡失,但其基本內容仍保存在《證類本草》中。1889年在敦煌發現部分殘卷,另外在日本也發現一部分相當於我國唐代的手抄卷子本。今有近人尚志鈞輯本。
蓋聞天地之大德曰生↑①,運陰陽以播物;含靈之所保曰命,資亭育以書年↑②。蟄穴棲巢↑③,感物之情蓋寡;範金揉木↑④,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⑤,時昧甘辛之即;六氣斯沴↑⑥,易愆寒燠之宜↑⑦。中外交侵↑⑧,形神分戰↑⑨。飲食伺釁↑⑩,成腸胃之眚↑⑾;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⑿。幾纏膚腠↑⒀,莫知救止↑⒁;漸固膏肓,期於夭折。暨炎暉紀物↑⒂,識葯石之功;雲瑞名官↑⒃,窮診候之術。草木鹹得其性,鬼神無所遁情↑⒄。刳麝剸犀↑⒅,驅泄邪惡;穗丹煉石↑⒆,引納清和↑⒇。大庇蒼生,普濟黔首。功侔造化↑((21)),恩邁財成↑((22))。日用不知,於今是賴。岐、和、彭、緩↑((23)),騰絕軌於前↑((24));李、華、張、吳↑((25)),振英聲於後↑((26))。昔秦政煨燔,茲經不預↑((27));永嘉喪亂,斯道尚存↑((28))。
梁陶宏景雅好攝生↑((29)),研精葯術。以為《本草經》者,神晨之所作,不刊之書也↑((30))。惜其年代浸遠,簡編殘蠹,與桐、雷眾記↑((31)),頗或踳駁↑((32))。興言撰緝↑((33)),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經方↑((34)),潤色醫業↑((35))。然而時鍾鼎峙↑((36)),聞見闕於殊方↑((37));事非僉議↑((38)),詮釋拘於獨學。至如重建平之防己↑((39)),棄槐里之半夏↑((40))。秋采榆人↑((41)),冬收雲實↑((42))。謬粱米之黃、白↑((43)),混荊子之牡、蔓↑((44))。異繁縷於難腸↑((45)),合由跋於鳶尾↑((46))。防葵、狼毒,妄曰同根↑((47));鉤吻、黃精,引這連類↑((48))。鉛、錫莫辨↑((49)),橙、柚不分↑((50))。凡此比例↑((51)),蓋亦多矣。自時厥後,以迄於今。雖方技分鑣↑((52)),名醫繼軌↑((53)),更相祖述↑((54)),罕能釐正。乃復采杜蘅於及己↑((55)),求忍冬於絡石↑((56));舍陟釐而取莂藤↑((57)),退飛廉而用馬薊↑((58))。承疑行妄,曾無有覺;疾瘵多殆,良深慨嘆。
既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敬↑((59)),摭陶氏之乖違↑((60)),辨俗用之紕紊↑((61)),遂表請修定,深副聖懷。乃詔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太中大夫行尚葯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62)),與蘇敬詳撰。竊以動植形生↑((63)),因方舛性;春秋節變,感氣殊功↑((64))。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65));乖於採摘,乃物是而時非。名實既爽,寒溫多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於是上稟神規↑((66)),下詢眾議;普頒天下,營求葯物。羽、毛、鱗、介,無還不臻;根、莖、花、實,有名咸萃↑((67))。遂乃詳探秘要,博綜方術。《本經》雖闕,有驗必書;《別錄》雖存,無稽必正。考其同異,擇其去取。鉛翰昭章↑((68)),定羣言之得失;丹青綺煥↑((69)),備庶物之形容。撰本草並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四卷↑((70))。庶以綱羅今古,開滌耳目,盡醫方之妙極,拯生靈之性命。傅萬祀而無昧↑((71)),懸百王而不朽。
【注釋】
①「天地」七字:語見《易·繁辭下》。
②亭育:又作「亭毒」。獨言「化育」。《老子》五十一章:「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王弼註:「亭,謂品其形;毒(今訛作毒),謂成其質。言化育之也。」高亨《老子正詁》以為「亭」通「成」,「毒」通「育」,即「成育」之義。
③蟄穴:指穴居。《易·繁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棲巢:指巢居。《莊子·盜跖》:「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④範金:謂熔化金屬注入模型以鑄造器皿。范,亦作「笵」,鑄造金屬器皿的模子。用如動詞。《禮記·禮運》:「範金合土。」陳澔就:「笵金,為形范以鑄金器也。」揉木:使木材彎曲以製造輪子和耒耜等工具。《易·繁辭下》:「包犧(即伏羲)氏沒,神晨氏作,〓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⑤五味或爽:指飲食失節。爽,傷敗。語本《老子》十二章:「五味令人口爽。」王弼註:「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
⑥六氣斯沴(lì利):即「六沴」,謂六氣不和。《漢書·孔光傅》:「六沴之作。」又,《五行志》:「氣相傷謂之沴。沴獨臨蒞,不和意也。」
⑦燠(yù郁):溫熱。《禮記·內則》:「問衣燠寒。」《釋文》:「燠,暖也。」
⑧中外交侵:身體內外病邪相侵。如嵇康《養生論》所謂:「夫以蕞雨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內外受敵。」
⑨分戰:獨言分頭應戰。
⑩釁:即「釁」。間隙;縫隙。此指體虛之隙。《國語·楚語》:「苟國有釁。」韋昭註:「釁,隙也。」
(11)眚( shěng):指病患。《文選·東京賦》:「勤恤民隱而除其眚。」李善引薛綜註:「眚,病也。」
(12)遘:通「構」。《文選·王仲宣 七哀詩》:「豺虎方遘患。」李註:「遘,與樽同。古字通也。」
(13)幾纏:謂疾病纏縛。幾,又作「械」,危殆。借指疾病。《淮南子·精神訓》:「名實不入,機發於踵。」高誘註:「機,喻疾也。」纏,謂受疾病困縛。
(14)救止:獨言「救療」。治癒。《呂覽·愛士》:「病則止。」高誘註:「止,愈也。」
(15)炎暉:指炎帝神農氏。相傳神農氏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稱炎帝。暉,日光。 紀物:謂記事。此指作《神農本草經》。
(16)雲瑞名官:指黃帝與岐伯等眾醫官討論醫事。《左傅·昭公十七年》:「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罷名。」杜註:「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百官師長,皆以雲為名號。」
(17)「鬼神」句:此謂能窮盡診病之術,疾病雖如鬼神之幽冥多變,亦可洞悉,無處隱遁。語本《易·繁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18)刳麝剸(tuán囤)犀: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犀角與麝香,均有「除邪」及「辟惡氣」之功用。剸,斷截。
(19)飛丹煉石:泛指煉制丹葯。《南史·陶宏景傅》:「弘景……以為神丹可成,而苦無葯物,帝給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後合飛丹,色如霜雪,服之體輕。」煉石,煉制葯石。
(20)引納清和:導引吐納清和之氣。
(21)侔(móu侔):相等。 造化:指創造化育萬物的天地自然界。《淮南子·精神訓》:「偉哉!造化者其以我為此拘拘邪?」
(22)財成:亦作「裁成」。本謂剪裁製成。語本《易·泰卦》:「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孔疏以「翦財成就」、「財節成就」釋「財成」。此指籌謀成就萬物的帝王。
(23)彭:傳說中的上古醫者巫彭。《呂覽·勿躬》:「巫彭作醫。」《山海經·海內西經》郭璞註:「巫彭,神醫也。」相傳巫彭創制丸葯。
(24)絕軌:獨「絕躋」。優異卓絕的功績。
(25)李:疑指東漢蜀醫李助,通經方本草,與郭玉齊名。或謂指李當之。但李當之為華佗弟子,不當列於華前。 張:指強仲景。 吳:華佗弟子吳普。
(26)英聲:獨英名。何晏《景福殿賦》:「故當時享其功利,後世賴其英聲。」
(27)秦政:秦始皇嬴政。 不預:不列入。指秦始皇焚書,醫葯之書不在其列。
(28)「永嘉」二句:謂經歷永嘉之亂,書籍大量焚失,而醫道授學獨存。永嘉,西晉懷帝司馬熾的年號。永嘉五年(311),匈奴貴族劉聰、石勒等攻破晉都洛陽,俘懷帝,大焚宮殿國籍,史稱「永嘉之亂」。隋代牛弘稱此為「書之四厄」。
(29)雅好:素好,為漢魏時熟語。瀆張衡《西京賦》:「雅好博古。」《三國志·司馬朗傅》:「雖在軍旅,常粗衣惡食,儉以率下,雅好人倫典籍。」
(30)不刊之書:無須改動、不可磨滅之著作。刊,刪改。揚雄《答劉歆書》:「是懸諸日月,不刊之書也。」
(31)桐雷眾記:指桐君、雷公等人的著述。相傳桐、雷雨人均為黃帝時醫官,著《桐君葯錄》、《雷公葯對》等。實為後人所假託。
(32)踳駁:獵「舛駁」。差錯雜亂。《文心雕龍·諸子》:「其純粹者入矩,踳駁者出規。」
(33)興言:獨「薄言」。句首助詞,無義。《詩·小雅·小明》:「念彼共人,興言出宿。」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興言獨雲薄言,皆語詞也。」
(34)雕琢:亦作「雕琢」。謂研討琢磨。《抱朴子·崇教》:「雕琢切磋,勿納於邪偽。」
(35)潤色:原指修飾文辭,增加文采。此指增光。左思《吳都賦》:「其奏樂也,則木石潤色。」
(36)鍾:當,逢遇。《文選·劉琨(勸進表)》:「方今鍾百王之季。」李善註:「鍾,當也。」 鼎峙:指南北朝疇天下不統一,有如鼎足三分峙立。
(37)殊方:指冥域、他鄉。班固《西都賦》:「逾昆侖,越巨海,殊方異類,至於三萬里。」
(38)僉議:眾議。僉,眾人。
(39)重建平之防己:據《新修本草》(輯復本,下同):「陶雲,(防己)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虛軟者好。案:本出漢中者,作車輻解,黃實而香。青白而虛軟者,名木防己,都不見用。陶謂之佳者,蓋未見漢中者耳。」
(40)棄槐里之半夏:「陶雲,槐里屬扶風,今(半夏)第一出青州,吳中亦有。案:江南者大乃徑寸,南人特重之。頃來互相用,功狀殊異。」
(41)秋采榆人:「陶雲,三月采(榆)皮,取白暴乾;八月采實。案:榆三月實熟,尋即落莢。」又《說文》段註:「果人之字,自宋元以前,本草方書,詩歌記載,無不作人字。自明成化重刊本草,乃盍改為仁字,於理不通,學者所當知也。」
(42)冬收雲實:雲實,豆科植物,晚秋採摘。「陶雲,生河間川穀,十月采,暴乾。」
(43)謬粱米之黃白:「陶雲,(白粱)今處處有,襄陽竹根者最佳。案,陶雲竹根,竹根乃黃粱,非白粱也。」
(44)牡蔓:指牡荊實與蔓荊實。「陶雲,既是牡荊,不應有子。牡荊子即是小荊子。案:陶誤以小荊為蔓荊,遂將蔓荊子為牡荊子也。牡荊莖勁,作樹不為蔓生,故稱之為牡,非然實之謂也。」
(45)異繁縷於雞腸:繁縷即雞腸,今俗稱鵝兄不食草。「陶雲,繁縷(一作「簍」)主積年惡瘡不愈。又雲:雞腸草主毒腫,止小便利。案:此(繁縷)草即是雞腸也。……流俗通謂雞腸,雅士總名繁蔞。」
(46)合由跋於鳶尾:把天南星科的由跋,混合於鳶尾科的鳶尾。「陶雲,由跋狀如鳥翣(即射干)而布地,花紫色,根似附子。苦酒磨,塗腫。案:尋陶所注,乃是鳶尾根,即鳶頭也。今陶雲由跋,正說鳶尾根莖也。」
(47)「防葵」二句:傘形科的防葵和瑞香科的狼毒,錯認為同根。「陶雲,(防葵)今用建平間者。雲本與狼毒同根,……但置水中不沉耳。案,(防葵)根葉似葵花子根,香味似防風,故名防葵。采依時間,亦能沉水。」
(48)「鉤吻」二句:把百合科的黃精和馬錢科的鉤吻,引為同類植物。「陶雲,黃精葉與鉤吻相似,鉤吻葉似黃精而莖紫,……初生極似黃精。案,黃精直生,兩葉或四五葉相封;鉤吻蔓生,葉如柿葉。」
(49)鉛錫莫辨:「陶雲,粉錫,即今化鉛所作胡粉也。案:實用錫造,陶又言化鉛作之,亦為誤矣。」(按《新修本草》所出案語非,陶說是。)
(50)橙柚不分:「陶雲,柚子皮乃可食,而不復入葯用。案:今俗人或謂橙為柚,非也。」據《本草術義》卷十八:橙皮「或取皮合湯待賓,未兄入葯。」陶氏所說「柚子皮」,殆謂橙皮,而橘柚皮可入葯用。
(51)比例:獨比類。魏晉時熟語。《顏氏家訓·風操》:「如此比例,觸類慎之,不可陷於輕脫。」
(52)分鑣:獨分道揚鑣。此指醫學與本草學的研究分頭進行。
(53)繼軌:獨繼踵。繼承前人之業跡。《晉書·元帝紀》:「三葉重光,四聖繼軌。」
(54)祖述:師法前人加以陳述。《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55)「采杜蘅」句:據《新修本草》雲:「(杜蘅)今俗以及己代之,謬矣。及己獨莖,莖端四葉,葉間白花,殊無香氣,有毒,服之令人吐。惟療瘡疥,不可亂杜蘅也。」又雲「(及己)入口使人吐,而今以當杜蘅,非也。」杜蘅為焉兜鈴科植物,別名馬蹄;及己為金粟科植物。
(56)「求忍冬」句:忍冬,即金銀花藤。絡石,指夾竹桃科藤本植物絡石藤。二者科屬、性能各別,而當時混用,故《新修本草》指出忍冬「今人或以絡石當之,非也」。
(57)陟釐:蕨類植物,生水中,又名石發,雲可止痢。 莂藤:不詳。
(58)「退飛廉」句:摒退菊科的飛廉不用,而用馬薊。馬薊,今又名大薊。飛廉—名漏蘆,主治骨節熱,脛重酸痛。《新修本草》雲:「今俗以馬薊似苦芺為漏蘆,並非是也。」
(59)朝議郎:唐代官名,正六品上。 行:唐代官制,凡官員之身份級別高於其職務官之品級時,在官名前加「行」字。 右監朗府長史:《文獻通考》卷五八《職官·左右監門衛》:隋初有左右監門府將軍,掌宮殿門禁及守衛事。唐代左右監門府置大將軍、中郎將、長史等官。 騎都尉:唐代第八等軍功勛。
(60)摭(zhí直):拾取,採集。張衡《西京賦》:「摭紫貝。」
(61)紕紊:錯誤紊亂。
(62)太尉:唐代優禮大臣的最高官街。 監修國史:領街編修國史,實隙上不參加具體編撰,掛名而已。 上柱國:唐代第一等罩功勛號。 趙國公:唐代開國大臣長孫無忌的封爵。他後因反封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被放逐黔州(今四川黔江一帶),旋又賜死。 太中大夫:唐代從四品下的文官。 尚葯奉御:《舊唐書·職官志》:尚葯奉御為尚葯局主管,掌「合和御葯及診候方脈之事」。
(63)形生:謂形體稟性。《莊子·大宗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列子。力命》張湛註:「智動者不以權力亂其素分,矜名者不以矯抑虧其形生。」
(64)「春秋」二句:陶宏景《本草經集注序錄》:「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謂春初津潤始萌,未沖枝葉,勢力淳濃故也。至秋則枝葉就枯,又蹄流於下。」「春寧宜早,秋寧宜晚。其華實莖葉,乃各隨其成熟耳。」
(65)「離其」二句:《本草經集注序錄》又謂「自江東以來,小小雜葯,多出近道,氣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荊、益不通,則全用歷陽當蹄、錢唐三建,豈得相似?所以療病不及往人,亦當緣此故也。」
(66)神規:指《神農本草經》的規范。
(67)萃:聚集。《左傅·宣公十二年》:「楚師方狀,若萃於我,我師必盡。」
(68)鉛翰:獨「筆墨」,此指所書之文字。古人以鉛粉書字。翰,指毛筆。
(69)丹青:本指丹砂、青雘雨種礦物顏料。又泛指顏料、繪書藝術。此指所繪之彩色葯物圖譜。《晉書·顧〓之傅》:「尤善丹青,圖寫特妙。」
(70)五十四卷:《新修本草》由本草(文字部分)二十卷及目錄一卷、葯圖二十五卷及目錄一卷、圖經(葯圖之文字說明部分)七卷組成,共五十四卷。《蜀本草》引李勣進《本草表》作五十三卷,因其中未列葯圖目錄。
(71)萬祀:獨萬年。《爾雅·釋天》:「夏日嵗,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今譯】 聽說過天地的最高品德是生,使陰陽運化而繁殖萬物;人們所珍重的是命,賴以無育成長而享盡天年。當還古人們穴居巢處的時候,觸發物質享受的情慾大概很少;到了能製造使用金木等工具時,追求物質慾望的手段纔滋增。而飲食五味有失,這是不明甘辛等滋味的節制;自然界六氣不和,容易乖違寒溫的適度。身體內外受到病邪交相侵襲,形與神分頭抵禦應戰。飲食失常伺隙傷身,造成腸胃的疾患;風濕外淫乘機犯體,構成四肢的病害。疾患纏縛於肌膚,無人知道如何救療;以展成為膏肓痼疾,所期待的只是死亡。到神農氏辨認葯物著《本草》,懂得葯物的功用;黃帝任命岐伯等從醫官,深入研究診治病候的技術。於是對於草木等類葯物都掌握其性能,象鬼神那樣變化多端的病魔無處遁跡藏身。剖挖麝香截取犀角,驅除邪惡之疾;煉制神丹妙葯,導引吐納清和之氣。廣泛地庇護人民,普遍地拯救百姓。其功德等同於大自然,其恩惠超過其他帝王。人們日常使用而不知不覺,直到如今仍然有賴於它。岐伯、醫和、巫彭、醫緩,在前代創立了優異卓絕的功績;李助、華佗、張機、吳普,又在後世振興了英名聲望。從前秦始皇嬴政焚毀書籍,這些醫葯書籍不在其列;經歷西晉的永嘉之亂,醫道授學仍然存在。
梁代陶宏景素好養生,精深研究葯物之學。以為《本草經》這部書,是神農氏所著,是不可磨滅刪改的作品。可惜它的年代久遠,書簡殘缺蟲蝕,跟桐君、雷公等多數作品一樣,頗有錯雜混亂。他整理編撰《本草鍾集注》,成焉一家之言,可用以深入研究短方,使臀卑潤色增光。然而其時正酋天下分峙鼎立,對遠方異域的葯物見聞閱歷尚有欠缺;從事編纂時又未經過廣泛討論,注釋說明受到個人獨學的局限。以致如偏重建平的防己,遺棄槐里的半夏。謬稱秋季採集榆人,冬天收獲雲實。搞錯粱米的黃、白品種,混淆荊子的牡、蔓之分。誤稱繁縷不同於雞腸草,把由跋並入鳶尾。防葵、狼毒,妄說它們是同根;鉤吻、黃精,混淆它們為同頰。鉛錫不辨,橙柚不分。凡此種種類似的例子,已夠多了。從此以後,一直延績到如今。雖然醫葯分道揚鑣各有進展,名醫繼踵輩出,但大都相互效法前人的陳述,很少能有訂正的。竟然又有到及己中去采杜蘅,向絡石藤去覓求忍冬,舍棄陟釐卻取用莂藤,屏退飛廉而使用馬薊。承績惑亂行為妄謬,簡直無人省覺;以致有些疾患往往釀成險證,實在深可慨嘆。
不久以前,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敬,摘取陶氏著作中的失誤,辨明世俗用葯的錯亂,就上表請求准許修訂《本草》,深深符合皇上的心意。於是命令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長孫無忌、太中大夫行尚葯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跟蘇敬一起細心編撰。我等認為動植物的形態秉性,因地區不同而質地相異;春秋四季節令變更,感受氣候不同而功效有別。從離它的產地移植,形質雖同而作用不一;違反採摘季節,其物雖是而時令已非。名稱和實質既有差失,寒溫等葯性也多錯亂。將它們用到百姓身上,那是欺人已甚;如果用之於君父長輩,背逆之罪莫大於此。於是一方面繼承神農的規范,一方面徵詢眾人的意見;普遍告示天下四方,搜求各種葯物。羽、毛、鱗、介等類,任何遠方的葯物無不採到;根、莖、花、實之屬,只要有其名稱都加以收集。於是詳細探討其秘奧,廣泛聯系醫術之實際。《神農本草經》中雖缺而未載,但施用有效就必定記錄;《名醫別錄》中雖有其說,如無根據必加糾正。考察其或同或異,決定其或舍或取。文字清楚明白,能確定眾多議論的是非得失;彩圖綺美鮮艷,具備大量葯物的形態狀貌。編撰成本草以及圖經、目錄等,總共完成五十四卷。差不多已把古今葯物綱羅無遺,使耳目開啟洗滌一新;窮盡醫方的奧妙之極,拯救人民的生命。能夠流傳萬年不會磨滅,頒行百代不致失傳。
外台秘要 序

昔者農皇之治天下也,嘗百葯,立九候,以正陰陽之變診,以救性命之昏扎,俾厥土宇用能康寧,廣矣哉。洎周之王,亦有冢卿,格於醫道,掌其政令,聚毒葯以供其事焉,歲終稽考而制其食,十全為上,失四下之。我國家率由茲典,動取厥中,置醫學,頒良方,亦所以極元氣之和也。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此乎?故三代常道,百王不易,又所從來者遠矣。自雷、岐、倉、緩之作,彭、扁、華、張之起,迨茲厥後,仁賢間出,歲且數千,方逾萬卷,專車之不受,廣廈之不容,然而載祀綿遠,簡編虧替,所詳者雖廣,所略者或深,討簡則功倍力煩,取捨則論甘忌苦,永言筆削,未暇屍之。
余幼多疾病,長好醫術,遭逢有道,遂躡亨衢,七登南宮,兩拜東掖,便繁台閣二十餘載,久知弘文館圖籍方書等,繇是睹奧升堂,皆探其秘要。以婚姻之故,貶守房陵,量移大寧郡,提攜江上,冒犯蒸暑,自南徂北,既僻且陋,染瘴嬰 ,十有六七,死生契闊,不可問天,賴有經方僅得存者,神功妙用,固難稱述,遂發憤刊削,庶幾一隅。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數千百卷,皆研其總領,核其指歸,近代釋僧深、崔尚書、孫處士、張文仲、孟同州、許仁則、吳升等十數家,皆有編錄,並行於代,美則美矣,而未盡善。何者?各擅風流,遞相矛盾,或篇目重雜,或商較繁蕪。今並味精英,鈐其要妙,俾夜作晝,經之營之,捐眾賢之砂礫,掇群才之翠羽,皆出入再三,伏念旬歲,上自炎昊,迄於聖唐,括囊遺闕,稽考隱秘,不愧盡心焉。
客有見余此方曰∶嘻,博哉!學乃至於此邪?余答之曰∶吾所好者壽也,豈進於學哉?
至於遁天倍情,懸解先覺,吾常聞之矣。投葯治疾,庶幾有瘳乎?又謂余曰∶稟生受形,咸有定分,葯石其如命何?吾甚非之,請論其目。夫喜怒不節,飢飽失常,嗜欲攻中,寒溫傷外,如此之患,豈由天乎?夫為人臣,為人子,自家刑國,由近兼遠,何談之容易哉?則聖人不合啟金滕,賢者曷為條玉版,斯言之玷,竊為吾子羞之。客曰∶唯唯。嗚呼!齊梁之間,不明醫術者,不得為孝子,魯、閔之行,宜其用心。若不能精究病源,深探方論,雖百醫守疾,眾葯聚門,適足多疑,而不能一愈之也。主上尊賢重道,養壽祈年,故張、王、李等數先生繼入,皆欽風請益,貴而遵之,故鴻寶金匱、青囊綠帙,往往而有,則知日月所照者遠,聖人所感者深,至於嗇神養和、休老補病者,可得聞見也。余敢采而錄之,則古所未有,今並繕緝,而能事畢矣。若乃分天地至數,別陰陽至候,氣有餘則和其經渠以安之,志不足則補其復溜以養之,溶溶液液,調上調下。吾聞其語矣,未遇其人也。不誣方將,請俟來哲。
其方凡四十卷,名曰《外台秘要方》,非敢傳之都邑,且欲施於後賢,如或詢謀,亦所不隱是歲天寶十一載,歲在執徐,月之哉生明者 注釋
九候:指三部九候。
正:考證。
用:由此;因此。
王:成就王業,用作動詞。
毒葯:一般葯物。
食:俸祿。
率由:遵循。
極:使……達到最佳。使動用法。
岐、緩、彭:岐伯,醫緩,巫彭。
迨茲厥後:從此以後。
虧替:殘缺不全。
所略:論述簡略的內容。
筆削:整理修訂古醫籍。
有道:政治清明。
亨衢:喻官運亨通。
弘文館:設置學士,掌管校正圖書、教授生徒等事
刀工
量移:唐宋時貶官在外,遇赦移近。
痾:同痾。
僅:才。.
刊削:修訂整理
一隅:即舉一反三,由此識彼。
向:接近。
商較:研究比較。
並味:匯總研究。
玅:同妙。
俾夜作晝:即夜以繼日。
旬歲:很久。
闕:通缺。
常:通嘗,曾經。
定分:定數,指命運。
其:語氣副詞,反詰。
非:意動,認為……錯誤。
刑:治理。
合:應該。
啟:打開。
曷為:即為何。
羞:以……為羞
適:通啻。
主上:唐玄宗李隆基。
請益:向別人請教。
鴻寶等:泛指養生、卜筮、醫葯等各類書籍。
嗇神養和:愛惜精神,保養身心。
繕緝:抄寫整理。
若乃:至於。
其人:指用針刺方法治癒病人的高明醫生。
都邑:京城。
執徐:十二月。
哉:通才。哉生明,指初三
百度文庫: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序,不會下載。

2、有養生論的注釋文嗎

[三國.魏] 嵇康《嵇中散集》卷三《養生論》

[譯文] 身體百憑借精神而成立,精神需要身體而存在。懂得生命之理容易喪失,明白一次過失會危害生命,所度以就應陶冶情性以保養精神,心神安定以保全自身,不讓愛憎進入情感之中,不使憂喜留在心胸之內,淡泊而無所感觸,從而保持身體精氣和和平平。又注意呼吸吐納,講究飲食養身,使精神相回互融合,內外就會相濟了。

病人須堅心定志

必須病人愛命答,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葯,亦無他用。

3、醫古文<養生論>的翻譯

應該百度上能夠搜搜到吧。

與養生論醫古文翻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