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六月養生知識

六月養生知識

發布時間:2020-07-25 20:58:42

1、六月天如何養生?

夏季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食用清淡之品,這有助於開胃增食,健脾助運。如果過食肥甘膩補之物,則致呆胃傷脾,影響營養消化吸收,有損健康。因此,夏季飲食宜注重選擇綠豆、白扁豆、西瓜、荔枝、蓮子、蠶蟲、蕎麥、大棗、豬肚、豬肉、牛肉、牛肚、雞肉、鴿肉、鵪鶉肉、鯽魚、烏龜、甲魚、蜂乳、蜂蜜、鴨肉、牛乳、鵝肉、豆腐漿、甘蔗、梨等。

夏季不能暴飲暴食,就是不能過飽,尤其晚餐更不應飽食。諺語說:「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黃帝內經.素問》指出:「飲食有節」、「無使過之」。老人、小孩消化力本來不強,夏季就更差,吃得過飽,消化不了,容易使脾胃受損,導致胃病。如果吃八成飽,食慾就會繼續增強。

夏季暑熱,腸胃功能受其影響而減弱,因此在飲食方面,就要調配好,有助於脾胃功能的增強。細糧與粗糧要適當配搭吃,一個星期應吃3餐粗糧,稀與干要適當安排。夏季以二稀一干為宜,早上吃麵食、豆漿,中餐吃干飯,晚上吃粥。葷食與蔬菜配製合理,夏天應以青菜、瓜類、豆類等蔬菜為主,輔以葷食。肉類以豬瘦肉、牛肉、鴨肉及魚蝦類為好。老人以魚類為主,輔以豬瘦肉、牛肉、鴨肉。

夏季要按時進餐,不能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這樣會打亂脾胃功能正常活動,使脾胃生理功能紊亂,導致發生胃病。

夏季要少吃生冷食物,少冷飲,特別是冰。老人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已逐漸衰退,小兒、兒童消化機能尚未充盈,在夏季又要受到暑熱濕邪的侵侮,影響了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如吃生冷食物、飲冷飲,就會損害脾胃。生冷食物是寒性食物,寒與濕互結,就會使脾圍胃耗,導致泄瀉、腹痛之症發生。

2、四季養生各養什麼?

朋友:你好。
根據五行、四季、五臟、養生:
春季養肝。肝屬綠色,在東方。其竅在目。知故養肝明目。
夏季養心。心屬火。其色紅。在南方。其竅在道舌。舌尖紅,則有心火。
秋季養肺。肺屬金,其色白。位在西方。其竅在鼻,鼻頭紅、有痤瘡,鼻溝有油膩,則
肺有濕熱。
冬季養腎。腎屬水。其色黑。位在北方。其竅在耳。耳鳴、耳聾、頭暈目眩,腰脊酸
軟,則屬相火回旺動。
長夏養脾胃。脾胃屬土,其色黃,位在中央。其竅在唇。
虛症:輕微咳答嗽,飲食量減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
實症: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干硬。
(長夏:陰歷六月)
希望對您有用。

3、六月吃什麼蔬菜好 六月多吃這些蔬菜養生

還有什麼看頭

4、說到6月,大家都會想到什麼?

六月素。每到這個月最好吃一個月的素食,這樣對身體有好處。這也是個老理。養生之道。

5、養生該注意什麼

6、夏季怎樣養生

7、六季養生怎麼理解

藏醫學中的時令養生
首先,日常行為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要順應季節變化,作出適當的調節。由於西藏冬夏長、春秋短的特殊氣候環境,藏歷中以兩個月為一季,將一年分為六個季節,分別是初冬、隆冬、春季、盛夏、季夏和秋季。藏醫認為,每進入一個季節後,人體內的三因素都會發生變化,引起三因失調。因此,每個季節都各有其養生的原則。
初冬起居
初冬季節是指藏歷的十月和十一月。這個季節天氣寒冷,毛孔閉合,因此人體內部的熱量開始積聚,新陳代謝加快。這就需要進食大量的食物以補充能量,如果食物攝入量不足的話,就會導致體質減弱。適宜採取以下措施:
1.盡量選擇含有甘、酸、咸三味較多的食物來食用。
2.常喝肉湯,多吃酥油、乳製品等油脂含量較高的食品,經常用芝麻油塗抹全身。
3.注意禦寒,穿保暖的衣服,多曬太陽,多烤火,多熱敷,選擇陽光充足的房屋居住。
隆冬起居
隆冬季節是指藏歷的十二月和一月。這個季節天氣更加寒冷,要依照初冬季節的養生方法,更加小心地保養。可以適當增加油膩食品,多在體內積蓄培根。
春季起居
春季是指藏歷的二月和三月。這時陽光溫和,天氣轉暖,人體表面的毛孔也開始張開,體內的熱能逐漸散失,因此培根病比較容易發作。適宜採取以下措施:
1.多吃含有苦、辛、澀三味較多的食物,比如陳年的青稞面、旱地鳥禽的肉、蜂蜜、開水、姜湯等粗糙的飲食。
2.多到戶外散步,多擦身來祛除培根病,宜在芬芳陰涼的園林中居留。
盛夏起居
盛夏季節是指藏歷的四月和五月。這時陽光日漸強烈,人體所積聚的能量開始散失,體力逐漸被削弱。因此宜吃甘甜、清涼的飲食,忌食含有成、辣、酸味的食品,忌在陽光下久曬。多用涼水沖身,飲酒要與涼水混合,穿衣宜薄,宜在清涼、芬芳的環境中居住。
季夏起居
季夏是指藏歷的六月和七月。這時雨水豐富、空氣潮濕,河流渾濁泛濫。在這種情況下,胃中的陽氣容易受到損傷,因此適宜進食熱性的食物,尤其是辣、澀、苦味以及油膩的食物,多喝旱谷所釀的酒,盡量居住在樓上,這樣可以達到躲避寒氣的目的。
秋季起居
秋季是指藏歷的八月和九月。這時被夏雨壓住的赤巴已經積蓄到一定程度,在秋天陽光的照射下,便會開始發作,容易引起赤巴病。因此宜食甜、苦、澀味的食物,多用冰片、檀香、馬蘭花等香草熏衣和噴灑居室,可以起到怡神養性的作用。

8、夏季應該怎樣養生?

9、入伏天,作息養生該注意哪些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人們普遍想到的是如何降溫防暑,如何開始跟著節氣養生治未病的行程,此時三伏天的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以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
■2010年的三伏天時間表
初伏:7月19日(農歷六月初八)——7月28日(農歷六月十七)
中伏:7月29日(農歷六月十八)——8月7日(農歷六月二十七)
末伏:8月8日(農歷六月二十八)——8月17日(農歷七月初八)
■三伏天如何養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並且潮濕悶熱的日子,民間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在這個時節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另外,要做好心理調節,要靜心、安神、戒躁、息怒。
■三伏天,吃什麼?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記的就是:三伏天,吃什麼?有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伏天吃餃子、烙餅、面條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麥之後糧食充足的喜悅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們,夏天飲食不可太湊合,要經常慰問自己一下,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因為夏天溫度高,出汗多,會損失不少蛋白質氨基酸,更損失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等礦物質,吃面更有利於補充營養。具體到吃什麼,主要掌握四個要點:多酸多甘、補氣去火、新鮮干凈、補水養生。
●三伏飲食——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三伏飲食——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三伏飲食——新鮮干凈
中醫認為,胃為後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胡蘿卜、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與六月養生知識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