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植物營養生理

植物營養生理

發布時間:2020-07-25 20:56:01

1、植物生理學 植物營養學

很多農業大學都設置有這個學科啊,名字是「植物保護」,是以植物病理學,昆蟲學,還有農葯學為主的學科

2、植物生理學 與 植物營養學 有什麼不同呢?

植物生理學
以承擔教育部"高等農林院校面向21世紀生物學系列課程改革",山東農業大學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為依託,近幾年對植物生理學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探索。課程內容體系包括"植物生理學"理論課和實驗課兩門課:
1、植物生理學(理論部分) 植物生理學以高等綠色植物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揭示自養生物的生命現象本質及其與外界條件的相互關系,以為生產實際服務作為主要任務。當今,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迅猛發展,人們對植物生命活動奧秘的認識,已經從整體、器官、細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另一方面,在宏觀領域與環境科學、生態學等緊密結合,轉而從生物圈及群體的角度進行綜合研究;簡而言之,植物生理學的研究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細胞生理、代謝生理、生長發育生理、逆境生理以及植物生理的分子基礎及應用。該課程不僅傳授基本知識,基本概念,而且通過教學過程進行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傳授,注重培養創新能力,提高科學素質,在人才培養中起著十分重要和獨特的作用。
2、植物生理學實驗 實驗內容按照基礎實驗、提高實驗和綜合實驗三個層次劃分。基礎實驗注重配合植物生理學理論課教學,以實驗操作為主,增強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記憶,熟練掌握儀器設備的使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操作技能。提高實驗選用現代科技發展的新技術和新的實驗方法,吸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綜合性實驗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實驗設計,實施,結果分析,實驗報告撰寫及小型答辯會,均由學生獨立完成。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科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3、淘汰了一些陳舊的教學內容,增加了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部分內容,例如信號轉導,光抑制與光破壞防禦的分子機制,植物開花的ABC模型等。完善考試方法,增加綜合分析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植物營養學

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微量營養素,維生素可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類(表1-2).水溶性維生素是維生素C(抗壞血酸)及8種B族維生素---硫胺素(維生素B1 ),核黃素(維生素B2 ),尼克酸,吡哆醇(維生素B6 ),葉酸,鈷胺素(維生素B12),生物素和泛酸.脂溶性維生素包括視黃醇(維生素A),膽鈣化醇和麥角鈣化醇(維生素D),α-生育酚(維生素E),葉綠醌和甲萘醌(維生素K).僅維生素A,E和B12在體內的儲存有意義.
必需微量元素包括鐵,碘,氟,鋅,鉻,硒,鎂,鉬和銅.除氟和鉻外,這些微量元素均與代謝所需的酶或激素結合.氟與鈣形成一種化合物(CaF2 ),具有穩定骨骼和牙齒中礦物基質的作用,預防齲齒.除了鐵和鋅之外,工業化國家中,微量元素缺乏症在臨床實踐中不太常見.
涉及動物營養的其他微量元素(即鋁,砷,硼,鈷,鎳,硅和礬)尚未確定也為人類所必需.所有微量元素在高濃度時都是有毒的,某些元素(砷,鎳和鉻)已被當作癌症的病因.在體內,鉛,鎘,鋇和鍶是有毒的,但金和銀作為牙齒的成分是惰性的.

3、植物的生理過程是什麼

植物生理學其目的在於認識植物的物質代謝、能量轉化和生長發育等的規律與機理、調節與控制以及植物體內外環境條件對其生命活動的影響。包括光合作用、植物代謝、植物呼吸、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礦質營養、植物體內運輸、生長與發育、抗逆性和植物運動等研究內容。

光合作用
①光合作用。綠色植物的特殊功能。它們有光合色素,能吸收太陽光。色素在 光合作用
受激發後發生電荷分離,電子經過一系列的載體傳遞後,引起氧化還原反應:在一端分解水分子,放出氧氣;另一端還原輔酶Ⅱ,同時造成質子(氫離子)轉移,形成葉綠體中類囊體膜內外的電位差和氫離子濃度差,推動腺苷三磷酸(ATP)的合成。這樣 ,將光能轉變成還原輔酶Ⅱ與ATP中的化學能,最後經過一系列的酶反應,把從空氣中吸入的CO2固定並還原成碳水化合物。
植物代謝
②植物代謝。可以分為兩大方面 ,一方面是合成代謝——將光合作用產生的比較簡單的有機物通過一系列酶反應,組成更復雜的包括大分子的有機物如蛋白質,核酸、酶、纖維素等,構成植物身體的組成部分;或貯存物如澱粉、蔗糖、油脂,以供其生命活動中所需的能量。另一方面是分解代謝——把大分子的物質水解(或磷酸解)成為簡單的糖磷酯 ,再經過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同時產生少量的ATP和還原的輔酶(NADH或NADPH)。
植物呼吸
③植物呼吸。同動物一樣,植物也進行呼吸,但沒有像鰓、肺那樣專門進行氣體交換的呼吸器官。分解代謝所形成的還原的輔酶或幾種簡單的有機酸,經過一系列的電子傳遞(呼吸鏈),最後把吸入的氧氣還原成水。電子傳遞和末端氧化是在線粒體內進行的。電子傳遞同時偶聯著ATP的形成,供應各種生命活動的能量需要。
植物水分生理
④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的生活需要大量的水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用於光合作用和代謝過程,絕大部分是在陽光照射下,氣孔(器)開放、進行光合作用時,從葉面蒸發出去的。陸生植物適應於蒸騰作用對水分的需求,演化出各種結構。由發達的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通過木質部的導管或管胞輸送到地上部的葉和其他器官。進入大氣時所經過的氣孔能控制水分的散失。在乾旱地區的植物,更有減少蒸騰的特殊構造和代謝方式。
植物礦質營養
⑤植物礦質營養。除CO2和水外,植物還需要多種化學元素。需要量較大的氮(N)、磷(P)、鉀(K),是農業上常需以肥料形式施加的元素。需要量次之的為鈣(Ca)、硫(S)、鎂(Mg)、鐵(Fe),是構成植物體內生活物質包括某些酶的必要成分。此外還需一些微量元素,如錳(Mn)、鋅(Zn)、硼(B)、銅(Cu)、鉬(Mo)等。
植物體內運輸
⑥植物體內運輸 。植物沒有血液循環系統 ,但製造有機物質的光合器官(葉子)位於地上,吸收土壤中無機養料和水分的根系處於地下,生殖器官(花、種子、果實)等則要從兩者取得營養物質的供應。適應地上部與地下部之間和各種器官之間物質運輸的需要,植物演化出兩種特殊的通道,即主要輸送水和溶於其中的礦質元素的木質部,和主要輸送有機物的韌皮部中的篩管。
生長與發育
⑦生長與發育。生長主要是通過細胞的分裂和膨大,發育是通過細胞的分化而形成不同的組織和器官。植物的生長發育受內在因素和外界環境的制約,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季節性。在寒、暖、雨、旱季節變化明顯的地區的植物常有休眠期。種子多在冬季或旱季到來之前形成,在休眠狀態下度過不良環境。從營養生長(葉、莖、根的生長)向生殖生長(分化花芽、開花、結實)轉化的過程常與自然環境的年度變化相偶合。植物有一系列感受環境變化的機制,光周期現象是其中之一。植物的細胞具有很大的全能性,身體許多部分的細胞,離體後在人工培養基中,都可以脫分化而長成愈傷組織。在適當的情況下,又可以再分化,形成根、莖、葉等器官以至長成完整的植株。
植物激素
⑧植物激素。植物沒有神經系統,各器官間的生理活動,除隨營養物的供求關系相互制約以外,大都是通過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來相互調節和控制的。這種化學物質稱為植物激素,它們在某些部位形成,轉移到另一些部位起作用。如最先發現的生長素就是在生長頂端形成,促進下面的細胞伸長。隨後相繼發現許多其他激素,如脫落酸、赤黴素、細胞分裂素、乙烯。除去通過化學物質而調節控制之外,植物中也能有迅速的物理的信息傳導,如電位的變化。
抗逆性
⑨抗逆性。不同植物對不良環境的耐性和抗性的差異很大,有的能在極乾旱的條件下生存,有的能抵抗低溫。品種之間的差異也很大,在自然界中,不同生境中植物的分布很大程度上是由它們對不良環境的抗禦能力決定的。在農業生產上,擴大作物的種植,了解抗逆性的生理機理,有助於採取措施以提高抗逆性,或為育種工作中抗逆品種的篩選提供生理指標。
植物運動
⑩植物運動。生活在水中的低等植物,有些具有特殊器官如鞭毛,可以游泳,作趨光運動。陸生植物雖然著生位置固定,卻並非完全不能運動。根有向地(重力)性,葉子有向光性,是通過生長來運動,稱為生長運動。有些植物能做機械運動,如睡蓮的花晝開夜合;合歡的復葉晚間閉攏;含羞草和食蟲植物豬籠草等,動作更為迅速。

具體見植物生理學

4、考研考植物營養生理這個專業好嗎?就業怎麼樣?

對於樓上答案不敢苟同,有植物營養學科的一般都是農業大學啦,農業大學里植物營養比華農做的好也不多吧!~嚴小龍是長江學者,中科大的兼職教授,你能跟他就執到啦~!

5、植物營養元素的生理功能

<

6、請問植物營養學的研究生是干什麼的?謝謝!

植物營養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培養目標

總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植物營養學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具體要求是:

1、在政治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服從分配,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在業務上掌握植物營養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熟悉本專業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和發展方向,了解土壤學作物栽培學與遺傳學植物保護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掌握一門外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在本學科能獨立從事研究教學和其它技術管理工作。治學態度嚴謹,協作精神良好。

研究方向

根據國家經濟建設和學科發展的需要,本專業的研究方向有10個:

1、植物營養生理學

主要研究植物對養分的吸收運輸分配和調控;營養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缺乏和過剩的症狀和發生機理,以及這些過程與環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重點研究植物在旱澇鹽鹼高溫冷害病蟲害通氣不良營養缺乏或毒害等環境脅迫條件下的植物營養生理學及適應性變化規律,新無機營養元素和有機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及營養機理等,為合理施肥提供依據。

2、植物營養遺傳學特徵

應用植物營養遺傳學原理,採用營養動力學,酶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開展高產作物耐缺氮磷鉀鋅及其它營養元素的營養遺傳特徵,作物品種篩選及調控營養機理研究,為高效節肥品種選育提供科學依據。

3、復合肥料及各種新型肥料的肥效機理及施用技術研究

結合化工和農業部門以及生產需要對復合肥及新型肥料的肥效及作用機理進行研究,為工農業生產提供依據。主要包括:三元復合肥肥效增產機理;鈣鎂硫硅,微量元素稀土及SeGeCo等元素肥料作用機理環境效應施用方法和技術研究;商品有機肥有機-無機復合肥生產工藝肥效機理以及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及新型肥料進行試驗研究。為肥料生產和施用提供依據。

4、提高肥料利用率技術研究

主要是針對氮肥利用率低損失浪費嚴重,開展平衡施肥與計算機推薦施肥技術開發,解決當前農業生產技術和應用問題。

5、土壤生物量氮與氮素循環及調節作用

主要研究不同施肥條件下土壤生物量氮的動態及其周轉的氮量,微生物周轉氮與作物吸收關系,土壤養分養分的生物有效性,肥料中氮利用率以及在土壤-作物系統循環和施肥調控。

6、新型高效緩效肥料研製及工業廢渣農業利用

結合各種材料特點和作物營養規律,開展長效肥控效肥緩效肥磁性肥葉面肥葯肥以及有機無機復合肥等的配方及生產技術研究。充分利用我國自然資源和工業廢物開展研究,如鋅硼鐵錳鉬等工業礦渣鋼渣草碳褐煤等資源利用與開發。

7、組織培養與無土栽培營養配方(組合)及應用技術

組織培養及無土栽培成功的關鍵技術之一是優化營養配方的篩選,應用植物營養學原理,對一些經濟類植物進行營養液組合研究,是植物營養學研究的內容之一。幾年來已經建立了一些研究實驗室手段並積累了一些工作經驗。

8、植物營養診斷與推薦施肥技術研究與開發

根據植物營養失調症特徵和葉片顏色變化規律進行定性和定量診斷施肥;土壤作物化學診斷方法;精準農業及施肥技術;土壤植株營養快速診斷方法及速測儀應用;DRIS技術營養圖譜信息系統及診斷應用技術。

9、施肥對環境質量影響及良性生態循環施肥技術研究

在長期肥料定位試驗基礎上,開展施肥對土壤環境質量影響,施肥對土壤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影響,施肥與溫室效應等研究,為合理施肥,改善農業生產環境質量和生態農業提供依據。

10、土壤氮的MIT過程

結合肥料長期定位試驗開展 不同有機物料中氮在土壤中的礦化過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礦化氮的微生物和礦物固持作用(微生物體氮礦物固定態銨),長期不同施肥對土壤氮的礦化勢(N0)有機氮組成及其作物有效性的影響,不同礦化階段的凈礦化率凈殘留率及影響土壤氮MIT過程的因素的研究。

看看對你有沒有幫助。

與植物營養生理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