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養生保健減肥的小妙招有哪些
主要還是通過運動和飲食搭配來達到減肥效果,就是一定要健康減肥,晚飯要在8.0以前吃,要吃很少一點的米飯,不要吃含脂肪的肉類.吃新鮮蔬菜,水果,多喝水,多運動
2、提高免疫力小妙招。
3、中醫養生祛痘
4、春季如何養生?
5、科學養生方法。
1、早餐的營養搭配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每天吃一頓好的早餐,可使人長壽。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應吃一些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為人經過一夜的睡眠,頭一天晚上進食的營養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時地補充營養,才能滿足上午工作、勞動和學習的需要。
早餐在設計上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的食物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將成為一天精力的主要來源。
2、午餐的營養搭配
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於上午體內熱能消耗較大,午後還要繼續工作和學習,因此,不同年齡、不同體力的人午餐熱量應占他們每天所需總熱量的40%。主食根據三餐食量配比,應在150-200克左右,可在米飯、面製品(饅頭、面條、大餅、玉米面發糕等)中間任意選擇。
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滿足人體對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需要。副食種類的選擇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按照科學配餐的原則挑選幾種,相互搭配食用。
3、晚餐的營養搭配
晚餐比較接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得太飽,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應選擇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倫的一餐,所以對多數家庭來說,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豐富,這種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違背。
因此在調整上仍與午餐相同的是餐前半小時應有蔬菜汁或是水果的供應。一般而言,晚上多數人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可以選些天然的熱性食物來補足此現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黃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
4、睡眠方面:夏季早上六七點起床比較好。午睡有利於氣血平衡,能有效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的午睡以30~60分鍾為宜,若超過1小時,可能會對晚上的睡眠造成干擾,往往適得其反。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消耗較大,如果經常熬夜,更會增加對身體的損害,一般晚上11時以前應當入睡。
5、運動方面,夏季是身體排泄的過程,血氣往外走,新陳代謝旺盛,可以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工作一段時間後最好站起來走一走,做一些腿部運動操。
但進入高溫天氣,心臟排血量明顯下降,各個臟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顯減弱。外出活動最好選擇散步等溫和的方式,並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以防中暑。
6、養生小知識
7、中醫傳授養胃秘方,脾胃濕熱怎麼辦?
精於養生的朋友們都知道養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養脾,其實大家可以通過觀察手和臉就可以判斷出來我們的脾胃是否出現了一些情況,利用這個小方法我們可以更加方便的進行養生啦。
怎樣通過觀察手和臉進行判斷脾胃情況呢?
觀察在於看手和臉的顏色,尤其是手可以觀察手的大魚際部位的顏色,即為五色對五臟,如果大魚際部位發黃、發白,鼻頭較紅,那麼您的消化系統方面就可能出現了問題,還有可能出現濕熱疾病。
脾胃濕熱的不良影響
當身體長期處於中焦濕熱的情況,比較容易出現口臭、下肢出現皮膚病,女性出現婦科疾病,嚴重的還會出現丹毒的症狀。
如何從養生角度去調理脾胃濕熱?
養生首先是越早越好,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養生,第一個是飲食結構科學,第二個就是要依據自己體質進行養生。特別是濕熱體質的朋友一定要減少喝酒或者不喝酒,否則脾胃濕熱的症狀會越來越嚴重。除了減少喝酒,還要清淡飲食,避免暴飲暴食。
健脾養胃小妙招
我們可以利用穴位按摩進行增強體質,減少濕熱的現象,首先是腿上的三里穴,它位於膝蓋外側下方約四指處,長期按摩可以健脾清熱,屬於強健穴。
養生之道在於養脾,除了在平時我們要經常通過觀察手和臉的顏色進行自我判斷外,還要注意飲食結構,減少喝酒,還可以進行穴位按摩進行強胃健脾。
8、中醫認為,冬季是匿藏精氣的重要時節,那冬季該如何養生呢?
中醫上認為冬季是最適合養生的,雖然冬天確實無比寒冷,但是這也不能磨滅它就是最適合養生的季節。那麼知曉冬季養生小竅門會讓你事半功倍,還不趕快熟悉起來。
其一,冬季需當知曉如何防寒保溫
冬天,氣溫相對較低,暴露的皮膚容易凍傷,如手、頭、脖子等。其他如腳也容易著涼,應注意這些部位的保暖,可以用圍巾、手套、耳罩、棉鞋等包裹。保暖,還可以隨時搓手和耳朵,及時墊好,鍛煉身體。避免穿濕衣服、鞋子和襪子。同時,你應該在出門前洗手洗臉。
其二,冬天切記不可以亂補身體
若是你想在寒冷的冬天溫暖你的身體,你應該多吃牛肉、羊肉和其他適量的食物,這不僅可以加速身體里的血液循環,還可以加速熱量的產生和消化。此外,這些食物營養豐富,對身體有益,特別是對虛弱和體寒的人來說。但是胡亂的進補不僅不會達到你想要的效果,可能還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副作用。
其三,冬天洗澡四不要原則
冬天是一個適合冬眠的季節,再這樣一個季節洗澡有四不要原則:一是不要太勤;二是水溫不要太高;三是不要過度搓皮膚;四是不要使用鹼性過強的產品。因為冬天的皮膚原本就比較乾燥,這時候如果你違背這四個原則,會讓你的皮膚變得更為乾燥,嚴重的話還會導致開裂,因此冬季洗澡可以適當用一些身體乳保持身體的光滑。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冬季養生小竅門,希望能夠給到您幫助,若是與您想法有不符的地方還請多多擔待。
9、秋季養生小常識 秋季怎麼養肺
諺語雲:「一夏無病三分虛」, 一個夏天,身體消耗了不少,整個人都處於氣陰兩虛的狀態——疲乏,燥熱,口渴。夏天陽氣都跑外面來了,身體裡面是虛的,不容易感冒,容易內傷拉肚子,肢體困重。中醫認為至虛之處必是致病之所,處暑後秋風一起,人的氣血開始從外面向裡面走。所以到了秋冬天,人的氣血都藏到裡面了,而外面不足,老人秋冬就容易感冒生病了,中醫叫衛外不固,好比我們身體外面本來抵禦外敵的藩籬沒等敵人來犯就自己先倒了。有慢性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比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天氣轉涼更容易復發。若是及時在秋天打好營養基礎,增強抗病能力,對於冬季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具有重要作用。
中醫認為秋為「金」當令,而「金秋之時,燥氣當令」。燥邪傷人,易傷人體津液,津液既耗,就會出現燥象,表現為口乾、唇乾、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結、皮膚干甚至皸裂。肺喜潤而惡燥,老人經過一個夏天的消耗,一派氣陰兩虛之象。秋燥來襲,更容易出現鼻咽乾燥、聲音嘶啞、乾咳少痰、口渴便秘等情況,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響。古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及時順應秋冬收藏規律而養陰,可使體內保證氣血運行的陽氣有所收斂而不致外散,積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精氣和營養。所以秋季進補,養陰為上。
從西醫角度解釋,入秋後氣候逐漸乾燥,肺臟變得脆弱,老人本來身體水分就偏少,皮膚黏膜水分蒸發加速,於是出現皮膚干澀、鼻燥、咽痛等現象,尤其是老年人的身體機能不斷下降,呼吸肌、膈肌及韌帶逐漸萎縮,肺及氣管彈性慢慢減弱,呼吸功能隨之降低、肺活量也會下降。與此同時,呼吸道黏膜萎縮,纖毛活動功能降低,氣道分泌物易滯留,更容易得呼吸道感染之類的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哮喘、肺炎等。
怎麼來養陰防燥呢?
元代醫家《飲膳正要》: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少辛多酸,禁寒飲。
麻潤其燥:
燥是秋季的主氣,肺易被傷,進補時應注意潤補,即養陰、生津、潤肺。補肺潤燥,要多用芝麻、水果、百合、芝麻、核桃、糯米、燕窩、蜂蜜、甘蔗等柔軟、含水分較多的甘潤食物。能夠有效防止秋燥,還能使秋季皮膚潤滑。
少辛多酸:
「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泄之。」意思是秋對應肺臟,肺氣宜收斂不宜發散,而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適當多食酸味果蔬以助養肺。
《金匱要略》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所以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等酸味水果,能止瀉祛濕,且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慾。限制粗糙纖維的食物與刺激性強的食物的攝入,以保護腸黏膜和腸道功能;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用具有健脾補胃功效的蓮子、山葯、扁豆等食物。
處暑後,人體出汗明顯減少,水鹽代謝功能逐漸恢復平衡,進入生理休整階段,機體於是出現疲憊感,產生「秋乏」。化解「秋乏」,要保證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穿衣要「春捂秋凍」 起居宜「早卧早起」。
自古以來就流傳著「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養生保健諺語。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順應「陰津內蓄,陽氣內收」的需要,適當地凍一凍。
「秋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適當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會招災惹病。「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秋凍」的另外一層意思是,晚秋可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但要以自己能接受為限度。
「早卧」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多。秋季適當早起,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於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有一定意義。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6點至7點起床比較合適。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登高望遠的好時節。秋季運動可選擇快走、登山、打球等,對於老年人來說,運動要以「不累」為標准。運動時間最好選在早晚,中午由於室外天氣仍然炎熱,要避免戶外活動